贷款金融行业分析

2024-05-20

贷款金融行业分析(精选6篇)

篇1:贷款金融行业分析

有些东西能写能说,有些东西能写不能说,有些东西能说不能写,有些东西不能说也不能写。今天在这里,听我说。

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江,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居全国第四。与其他省份不同,帮浙江打天下的,绝大多数不是靠在其他省份蓬勃发展的有人养没人管的国有企业,而是靠没人养还有人管的民营企业。截至2009年底,全省各类中小企业总数已达260多万家。目前全省企业总数的99%、工业总量的96 %、工业税收的85%、外贸出口的82%、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95 %都来自中小企业。但是,这两年,中小企业这帮野孩子好像断奶了。

而第一个奄奄一息,是温州。等我说完温州,你就明白了浙江。

作为温州人,我深刻的体会到,温州的富人,很富。但是多年来,温州除了多建了几座高楼,少了大片的田地,没有其他太多的变化。几年前,温州的实业投资已经是浙江倒数。温州人富了,但是,钱没有投到实业里面。钱到哪里去了?这个大家都知道,温州炒房团。炒过房,买过矿,河南河北炒大蒜。温州的民间资本四处出击连连得手,为我国物价水平赶英超美做出了伟大贡献。

开个玩笑,话说回来,温州的资本加速逃离了实业,逐渐热钱化并进入高利贷领域。为什么?

资本是逐利的,离开实业只能说明实业投资的收益小于热钱投资的收益。浙江没有很多的国有资本的投资,民营资本唱主调,这就使得浙江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而轻工业是无法给产品带来很高的产品附加值,当经济环境变化的时候,轻工业就轻如鸿毛一般随风飘摇。

这次的高利贷危机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之后,国家4万亿资金投入市场,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造成了两三年后今天的通货膨胀。从原材料到水电煤气,从人力成本到运输成本,几乎企业的一切成本都在上涨,而出于竞争的考虑,企业轻易不敢趁机抬价到能获得超额利润。企业的经营环境不能得到很好的改观。不过还好,信贷扩张使得企业的资金链可以很好周转。另一方面,国家在痛定思痛之后,坚决要产业升级,为此也推出了很多政策促进企业将设备技术更新换代。财政的巨额拨款就像狼群中的鲜肉,大企业主在与官员的私人关系的基础上,可以更加方便地通过寻租手段获得财政拨款的资金。获取资金之后,或许用于投资实业,又或许另谋出路,反正无人能管。而中小企业为了在产业升级中继续生存,只能自掏腰包,对企业设备技术进行革新升级。还好当时还有宽松的信贷政策解决资金问题。但是,风云突变,国家收缩银根,自2010年5月始,至今,央行已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于是,企业的资金开始紧张了。当所有企业都在回笼现金的时候,企业之间的势力大小就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现金的流动,越小的企业,越没有话语权,资金链越容易断链。但是只要还有办法,企业主就不会因为资金链问题关停企业。

走吧,跟银行借钱去。但是县里面的支行没有足够的贷款审批权限,必须到省行或总行去,而到了市里面,银行的业务员与中小企业不太了解,贷款自然难以放行。同时,在贷款第一责任机制下,业务员也倾向于将手中的贷款额度放给熟人网络与优质大企业客户,对于陌生的中小型企业,也只能是宁可不贷,也不错贷。

找担保公司吧,担保公司实力不强却收费甚高,同时银行不愿把过高的信贷风险寄托于担保公司。而较好的担保公司也成了香饽饽,人人争抢,但与很多中小企业无缘。毕竟截止09年底,我省的担保机构仅378家,获得银行承认的优质的担保机构也就更少了。

难不成抵押?别开玩笑了,银行只认不动产,如果有不动产产权,还怕贷不出款吗?而中小企业有多少能提供不动产产权呢?

正在贷款申请一筹莫展的时候,信贷员把你拉到出门右转公厕旁,偷偷摸摸和你说:“兄弟,你来迟了啊。现在银行这边额度紧张,要是有额度,兄弟我一句废话没有,早给你办了。可惜啊。”你无奈摇摇头:“命苦啊!”只听得他悠悠说来:“我有一哥么,手头有点闲钱,你要不试试?要的话,我帮你联系联系。”好了,你两眼射光,犹如久旱逢甘露、他乡觅知音一般只拉着他请吃午饭去了。这银行门一开一关,一个崭新的高利贷贷奴诞生了。之前的种种难度,还会有谁关心这个的真真假假呢?

篇2:贷款金融行业分析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与对策

作者

吴 勇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03级法学2班,四川

摘要: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7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帮助了很多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随着实施范围的扩大和还款期限的到来,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了出来,其中以贷款的金融风险最为突出,它已经严重妨害了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继续实施。降低助学贷款金融风险,可通过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助学贷款相关法律制度;转变助学贷款的担保方式以及积极探索助学贷款管理新模式四个途径来加以实现。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金融风险 个人信用

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难问题,我国政府自1998年开始在一些省份试行助学贷款制度。但由于我国缺少全社会的诚信保障机制,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面临诸多金融风险,200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助学贷款的违约比例高达33%左右。‘

于是,2004年春季以来,全国几大商业银行陆续停止了大部分助学贷款业务。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6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助学贷款政策作了一些重大调整,并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施。2005年7月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国家 1

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把过去的“国家奖学金”改为“国家助学奖学金”,同时增加了经费数量,扩大了资助范围,修订了管理办法。新的助学贷款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但却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家、银行、学校、学生组成的综合主体,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组成这一总体的各部分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学校来说,助学贷款拖欠率太高会对学校的声誉和未来生源产生负面影响,破坏“银校关系’,影响学校在其他方面和银行的资金合作关系。

对于学生而言,助学还贷期限过短、还款时间设计缺乏弹性而导致学生还款负担过重,甚至不能按时归还贷款,产生违约行为。不论是学校、国家还是学生,在助学贷款中的收益都明显高于其各自面临的风险,是助学贷款的极大受益者。而银行却在我国刚刚起步且发展不够规范的国家助学贷款市场中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风险

所谓信贷风险,亦称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本息,使债权人受到一定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信贷用风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这主要由借款人的品格决定。第二类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借款人的履约能力最主要还要看其生产经营能力的大小、获利情况如何。

(二)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预期利率水平和到期实际市场利率水平的差异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助学贷款由于实行的是固定利率,利率早已确定,若还款期间出现贷款利率上涨,银行不能因为贷款利率的增加而从原来的助学贷款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因而遭受收益的损失。若贷款归还期间出现市场利率降低或者出现通货紧缩,那么按固定利率还款的借款人就有可能因为还款负担的加重而影响按期归还贷款,甚至可能因资金短缺造成违约风险。

(三)政策风险与法律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政策与助学贷款不配套或者相脱离而形成的风险。由于助学贷款具有显著的政策性,其政

策风险就比较突出。

任何关于助学贷款本身的政策变化会对助学贷款产生影响。另外,任何影响到大学生收入的国家政策都会对助学贷款的回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法律风险是指因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保障银行债权而导致银行产生损失的风险。[1]

二、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国家助学贷款中金融风险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信用的评价机制的缺乏

由于缺乏个人信用体系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商业银行办理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两种情况:

(l)贷款前的逆向选择。

那些最积极寻找贷款、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通常是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譬如,某些有超前消费意识的学生,尽管家庭经济较好,但他可能是最努力获得贴息贷款的申请者;反之,一些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出于“自尊”而消极对待国家助学贷款。

(2)贷款后的道德风险。

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道德风险突出表现在: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有可能用这笔钱去从事非学业活动,不认真学习,以至受到学校开除等处罚,甚至还有少数人会故意逃避还贷义务。[2]

2、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助学贷款的法律法规,银行现在发放助学贷款多按《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律法规发放,而现行金融法律法规都是针对生产性贷款制订的,因而对助学贷款不完全适用。

此外还应该看到,我们对欠贷问题的追究还只是停留在行政规定的层次,缺少法律的约束力和稳定性,同时缺乏切实可行的追讨贷款的办法,对故意拖欠贷款的学生处罚力度不够,对银行和学校的不作为行为缺乏监管机制,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规定还不够全面和清晰,这此问题都间接的加剧了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

3、大学生毕业生履约能力不高

借款学生毕业后归还贷款面临三重困难,即

①就业的不稳定。

②地区收入的不平衡。

③低收入,高消费。学生刚毕业,既要为就业、再就业继续投资,又要为恋爱、结婚和孝敬父母花费大量的资金。

这使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恪守信誉与维持起码生存的两难选择境地。

4、缺乏担保,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

国家助学贷款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但却又定性为商业贷款,从银行方而看,商业银行目前正处在上市的关键时刻,对金融不良资产的管理非常严格,造成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助学贷款是纯粹的个人信用贷款,在目前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几乎承担了所有的风险,从贷款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贷款笔数多、金额少、成本高、收益低,一旦发生呆帐坏帐,收账成本高于收益。

因此,银行对助学贷款能拖就拖,能不办就不办,造成目前助学贷款中间冷(银行)两头热(学校和学生)的局面。

三、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兼顾市场主体各方利益,合理分担金融风险。现阶段,在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大捆绑营销力度的同时,重点应强化政府、高校和银行的职责,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与减少金融风险。

1、完善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个人信用评价机制的缺失,可以尝试建立省级乃至全国的学生诚信系统,详细记录学生贷款信息,作为学生在校考核、毕业评定和就业的终身档案;逐步建立监督诚信行为机制,尤其在人事录用方面,把诚信纳入道德考核范围,同时增强失信行为约束力和威慑力。加大违约风险,同时加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用意识。

2、加强管理,健全助学贷款相关法律制度。

教育属公共产品范畴,财政策应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信贷政策(助学贷款)作为财政政策的补充,在实践中其职能与作用有其局限性。

因此,政府应主要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与管理,尤其在现阶段外部配套条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应加强部门协调与管理,牵头研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重大或突出问题,提高信贷政策传导实效。

各高校同样应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对于组织领导和答理不力的高校建议采取约束性措施。

与此同时尽快建立健全助学贷款的相关法律制度,确实做到有法可依。

3、转变助学贷款的担保方式。

对于一贫如洗的大学生来说,个人信用是其唯一的担保。但在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学生毕业后又流动性很大,导致信用担保等于没有担保,商业银行承担了几乎所有的贷款风险。因此,化解助学贷款的还贷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变信用贷款为担保贷款。

对此可以设立专门的国家担保基金、采用民间担保、让学校(校办实体)或企业担保甚至可以考虑采用学生联保等形式。[3]

4、积极探索助学贷款管理新模式。

从亚太三国助学贷款管理模式看,除了由政府、银行、学校负责贷学金的管理以外,社会其他部门和机构也参与了贷学金的管理回收。

如澳大利亚由税务机关参与其贷学金的管理;新加坡的“中央准备基金贷学金”管理由半官方的社会保险机构承担;马来西亚负责劳动人事管理的“公共服务部”也加入了贷学金发放和回收工作。

建议我国助学贷款答理模式可考虑参照国外经验,吸纳税务机关、社会保险机构等参与助学贷款的回收管理,]以一定的强制手段自动扣收贷款,[4]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职能。

参考文献:

1、陈仲常,冉幕娟:《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 02期

篇3:贷款金融行业分析

近年来, “三农”问题一直是经济领域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农村贷款难、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不高是大家普遍认同的现象。国内外的学者也从各个方面对农村金融问题进行了分析, 宏观上有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上研究的。如有的学者指出,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资金外流和金融萎缩的问题 (谢平, 2001) 。微观上有对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 如黄宗智的“小农命题”及其著名的“拐杖逻辑”。学者们也从产权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不良资产处置等角度指出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

那么, 农村金融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改革出路在何方?农村的金融需求主体, 主要是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对贷款额度需求不大且缺乏担保和抵押品的农户, 而供给主体是庞大的农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这样的安排是对称的么?金融中介理论认为, 金融中介的存在可以降低单位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 作为信息共享联盟、代理监督者、承诺机制, 从而减少参与成本, 还可与金融市场动态互补。尤其是银行类中介可以在规模经济和收集借款人信息上取得相对优势。Diamond 的代理监督理论认为, 银行的代理监督可以发挥银行的规模经济优势, 从而节约监督成本。Ramakrishnan, Thakor (1984) 和Boyd, Prescott (1986) 指出, 银行尤其擅长处理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借款问题, 所以银行贷款合同与其他债务市场上的合同有很大不同。Carey, Udell (1993) 等人指出, 银行可以通过监督借款人的表现或者通过其他服务, 如存款服务, 来获得借款人的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设计信贷合同。从这个角度, 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融资服务时, 要解决“信息”、“交易成本”和“代理监督”这些基本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结合我国现状, 我们发现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机构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交易成本 (包括监督成本) 过高。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提出了贷款代理人这种新的制度安排, 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二、文献综述

由于农村金融方面的文献实在太多, 本文针对金融制度方面的相关研究做一下介绍, 为“贷款代理人”的制度设计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首先是信贷配给理论。该理论认为, 当报出贷款利率低于瓦尔拉斯市场出清利率时, 将导致对贷款的超额需求。Stiglitz和Weiss (1981) 的研究认为, 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银行与申请借款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借款企业了解项目的具体风险, 银行了解风险的统计分布却不能准确判断这种风险。若贷方控制的利率上升将导致投资项目面临更大的风险, 利率上升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贷方的预期收益。因此, 当对可贷资金有过度需求时, 贷方更愿意使用信贷配给, 而不是提高利率。所以, 银行的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 因此, 即使在竞争均衡下也可能出现信贷配给 (Credit Rationing ) 。[1]

在金融中介理论下的有关银企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银企关系对贷款定价的影响方面。Diamond (1989) , Petersen和Rajan (1993) 理论模型表明, 在借款者类型不明的情况下, 会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银行在首次贷款过程中会提供高利率的贷款;当借款者的类型明了后, 银行会重新对贷款定价。Boot, Thakor (1994) 证明, 即使没有逐渐了解的过程, 银行和借款者关系的持续时间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贷款利率。Greenbaum, Kanatas, Venezia (1989) , harpe (1990) 和Wilson (1993) 都指出了贷款人在早期给予借款人补贴而在后期收回这些补贴的条件。Allen N.Berger和Gregory F.Udell (1995) 的研究指出, 大公司常常在公开的债券市场上融资, 小企业则一般要依靠商业银行, 因为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更严重。

在监督问题上, Conning (2000) 论证了竞争性贷款市场中, 当生产和监督活动受制于道德风险时, 共同责任贷款会促使同组监督的出现, 并共同达成优选条件。借款者要像企业那样得到激励, 才会勤奋地互相监督。共同责任条款, 充分利用了借款人相对于外部人的监督优势, 潜在借款者的勾结将导致他们无法得到贷款。[2]

从金融制度视角看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谷慎、李成 (2006) 通过统计数据对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表明, 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相对低下。原因在于现阶段农村金融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 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无法满足帕累托条件。周立 (2003) 把我国农村金融的问题概括为:信息不对称更严重, 缺乏抵押品, 特质性的成本与风险并存, 并且指出民间的非正式金融安排在解决这些问题时, 比正规金融安排有效。[3]周脉伏、徐进前 (2004) 从信息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后认为,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现有金融机构距离农户较远, 导致其对农户融资信息成本高昂, 以及自履约实施机制的缺乏。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 必须从农户缺乏抵押和担保这一硬约束出发, 安排贴近农户的金融机构, 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并充分利用人际信任和自履约机制, 从而减少金融机构和农户间的交易费用。[4]辛德树、刘学忠、兰澄世 (2005) 指出, 引入“中介——担保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增加农户贷款可得性。[5]

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试图解释为什么要引进贷款代理人机制。

三、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是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物理距离导致信息不畅通。我国农村经济还相对落后, 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的比重。农村交通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 而金融机构的数量近年在持续减少。近几年, 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抓大促重”战略, 逐步从欠发达县域经济中退出。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撤销县级以下机构, 其中中国农业银行机构数从1997年末的63676个下降到2003年末的36138个。就算没有撤销的也位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城。农村信用社也纷纷撤销村一级机构, 总体上金融机构在远离农户。这种远离, 使金融中介机构丧失了本来应该有的信息生成功能, 或者说这一功能被弱化。

农村经济的特性, 使其信息难以透明。农村经济一般是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 具有高度分散、生产技术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从过去的生产集体变为单个农户, 这种经济决策主体的分散化决定了农村金融需求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都呈现出小规模特征。由于土地的所有权不属于农户, 土地不能用于抵押, 住房作为农户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很难被用于抵押, 因而农户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很少。而且农户希望贷款手续简便、灵活、及时。因为农户的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繁琐的手续会贻误时间, 往往造成贷款尚未批准, 需求时机已过。而金融机构仍然以给大企业发放贷款的标准来衡量, 使得农户不能获得贷款。虽然有证据表明农村小额信贷的质量要优于工业企业贷款质量, [6]但是金融机构还是“嫌贫爱富”, 在农村大部分时候充当了“抽水机”的作用, 导致农村的资金纷纷流回城市。

从贷款过程来看, 信息不对称程度也很高。在贷前, 金融机构没有了解农户的信息, 不愿意放贷。而农户得到贷款后机构无法监督其用途。本来应该是用做生产性用途的, 可能因出现紧急消费需求, 如子女上学、老人病丧等而被用掉。还有农业经济中的一些突发风险, 也是金融机构无法控制的。

信息的强烈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非常高。达尔曼 (Dahlman) 在回顾交易费用的各种定义后认为, 交易费用包括搜寻和信息费用、谈判和决策费用以及政策和实施费用。融资活动这种金融交易是一种虚拟的、跨时期的交易行为, 是当前的现金流量和未来一系列现金流量的交易, 因而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越多, 资金贷出方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要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降低金融风险, 从而促进交易顺利进行而发生的交易成本也就要高得多。资金安全性原则始终是金融机构的第一大原则。金融机构在决定发放贷款之前、之中和之后都要产生大量的信息费用。当农户向金融机构提出借款申请时, 为保证资金的安全, 金融机构就会让农户提供抵押或担保, 这是保证金融机构资金安全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手段。当借款者出现违约行为时, 金融机构可通过变卖抵押品或向担保者追偿来弥补其贷款的损失。如果农户无力提供抵押和担保, 金融机构就会拒绝农户的贷款申请。这也是在目前农户贷款中所常见的情况。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使金融机构的监督成本很高。

另 外从农村的人际交往模式上看, 我国农户的融资契约应更多地依赖人际信任而非制度信任。卢曼 (Luhmann) 曾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 (interpersonal trust) 和制度信任 (institution trust) 。人际信任是以人与人交往中建立起的情感联系为基础的信任, 制度信任则是以人与人交往中所受到的规范准则、法纪制度的管制和约束为基础的信任。人际信任有助于形成契约的自履约机制。[4]我国农村还基本上属于传统社区, 农户的流动性不大, 人们之间接触较为频繁, 传统的道德约束较强, 绝大多数农户比较注重自己的声誉。而当金融机构远离农户借款者时, 由于信息不对称严重, 这些具有自履约机制的契约治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效率, 从而过多地依赖于第三方 (法院) 实施。但是, 由于农户贷款数额小, 第三方的实施成本相对更高, 甚至难以实施。正如现实中所表现的那样, 很少有金融机构通过法律起诉违约农户, 即使起诉了, 也可能得不偿失。当金融机构贴近农户时, 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契约就会具有诺斯所说的“人格化交易”的特征, 可以充分利用“声誉机制”、第一方实施 (道德约束) 、个人信任和交易者社会规范等履约机 制。[2]

综上所述, 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根本上需要一种贴近农户的制度, 来了解农户的信息, 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降低获得农户信息的成本。于是, 我们考虑引入贷款代理人制度。通过代理人对于农户的信誉、资产经营状况、预期收入等都有较好的了解, 对农户的贷款申请能够快速作出贷或不贷、贷多贷少的决策。希望能籍此减轻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 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并遏制贷款农户的道德风险。因为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信息了解得越多, 对担保的要求会降低, 从而提高贷款的可得性。同时, 贷款代理人与金融机构是一种松散的扁平式结构, 不会过分增加金融机构的固定支出。他们的薪酬更多地取决于自己的业绩, 有利于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的提升。

四、贷款代理人的作用机制

美国的贷款代理人行业 (Loan Agent) 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 是伴随着住房抵押贷款的兴起而出现的,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管理规范的专业代理人职业。这里针对农村金融的贷款代理人, 是指根据委托人 (金融机构) 的委托, 在授权范围内代为办理贷款业务, 尤其以小额信贷业务的专门人员。贷款代理人的职责是贷款业务的开展、搜寻客户、客户资质审查、帮助客户提交贷款申请、客户维护、风险监控等。贷款代理人根据业绩向金融机构收取佣金, 起到的是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作用。

第一, 代理人的选拨, 注重的是收集信息的便利性。贷款代理人并不一定是银行的员工, 可以优先考虑在农村中比较有声望的人 (例如村干部) 及对于农村各家各户的经济情况比较了解的人。代理人的道德基础要较高, 因为贷款代理人是一种受托人, 道德风险必然会产生, 金融机构要设立一定的约束监督和风险分担机制, 使贷款代理人违规的概率降到较低水平;贷款代理人还应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通过培训能够掌握基本信贷技术和金融知识。由于农村信贷不同于传统的工业信贷, 它更强调贴近客户, 所以贷款代理人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

第二, 经选拔合格的贷款代理人要深入农村开展业务, 并对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进行识别。针对具体情况, 对各个要素设计打分细则评分, 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是否贷款及贷多少。代理人还可以协助借款人确定适宜的借款额度和还款方式。

第三, 发放贷款后, 贷款代理人要对借款人进行跟踪监测, 及早发现问题, 加强风险管理, 并根据还款记录, 决定是否为其提供更高额度和更低利率的贷款。由于贷款代理人贴近他们的客户, 所以可以追踪借款人的还款记录、储蓄、结算等活动, 对有逃债征兆的借款人可分析具体原因, 加大催收力度。贷款代理人易于定期回访客户, 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对于个人信用良好, 而只是暂时困难的借款人, 可以考虑放宽还款期限。对于恶意逃避债务的借款人也便于及时发现并给予严厉的惩罚, 包括拒绝贷款。贷款代理人与客户的频繁接触, 形成了信息优势, 降低了成本。长期以来, 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农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融资需求及信用信息无法以书面形式呈现, 是在信息劣势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第四, 道德监督。在传统农村社会, 人们非常看重自己在当地 (村、乡、镇) 的声誉, 根据选拔标准, 贷款代理人一般与客户有着密切的联系, 借助农村“声誉机制”和道德约束作用, 使农户有一种自履约机制, [4]碍于“面子”和“声誉”, 及时还款, 这样, 降低了金融机构贷款给农户的风险。

第五, 贷款代理人与金融机构的关系。贷款代理人与金融机构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 贷款代理人的收入来源, 就是从他为金融机构带来的业务中获取的佣金, 他们获得收入的依据, 就是一种“信息优势”、降低农户与银行之间的交易成本, 并能形成对客户的隐形监督。贷款代理人在防范借款人信用风险上起了作用, 但是他们面对利益驱动时, 也完全有可能存在道德风险。比如, 隐瞒借款者的真实信息;与借款者勾结向金融机构骗贷;私造假单据, 挪用贷款额度;携款逃逸等。不过这些问题并非贷款代理人制度所特有的, 目前的银行体系中, 这样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难以观察且直接监督的成本过高。因此, 要减少因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代理成本, 就需要建立以代理人业绩为基础的激励型报酬方案, 通过风险分担和激励相容来激发代理人努力敬业。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经济利益激励和职业发展激励。银行应根据这两方面的要求,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贷款代理人的约束, 可以包括强制保证金、制定代理人贷款发放的权限, 一旦违规, 在整个金融系统进行公开通报并扣除保证金等。

五、结论

贷款代理人按上面的步骤进行工作 , 他们相当于金融机构的触角, 可直接深入农村、接触农户、了解信息, 化解了农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可对解决农户融资难题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实施, 还需要很多配套措施, 如金融机构对于自身贷款业务的成本收益核算, 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 以及相关法规的完善等。

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还有很多其他的思路。本文提出的代理人制度充分吸收了民间金融的合理因素, 因为它们能够贴近农户、信息对称和充分利用了自履约机制。但真正加以实施, 用于解决农村金融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更多理论和实务界人士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志伟.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05.

〔2〕〔8〕Jonathan Conning.Monitoring by Delegates or by Peers?[R]Joint Liability Loans under Moral Hazard, 2005.

〔3〕周立.还农村金融真面目[J].银行家, 2005, (08) .

〔4〕〔7〕〔10〕周脉伏, 徐进前.信息成本、不完全契约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从农户融资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4, (05) .

〔5〕辛德树等.农村信贷“中介——担保人”问题的制度经济学解说[J].农业经济, 2005, (12) .

〔6〕郭晓鸣.农户金融需求: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贷款金融行业分析

摘要:央企国际化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面临一个历时性的机遇,同时也是目前化解我国外汇储备过高矛盾的重要渠道。并购的资金来源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主要瓶颈,2008年12月9日,并购贷款的破冰为具有并购能力、有充裕现金流、在某个行业有龙头地位的央企国际化提供了资金支持。针对并购贷款的特性,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为央企海外并购目标公司的识别、目标公司的估价和并购的动态监控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以期提高作为并购贷款支持对象的央企的偿债能力和央企并购对象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央企国际化;并购贷款

与央企不断增强的实力相对应。央企的国际化(本文将央企的国际化仅定义为海外并购,下同)是企业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寻求资本扩张的必然趋势,那么眼下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央企的国际化而言意味着什么?与此同时,我国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央企的国际化能否为化解外汇的储备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并购资金的来源一直是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瓶颈,而2008年12月9日并购贷款的破冰对央企的国际化意义何在?鉴于并购贷款的特性,获得并购贷款支持的央企在实施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又该何去何从?从而确保提高作为并购贷款支持对象的央企的偿债能力和央企并购对象的盈利能力?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就以上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或者只是提出一个概念性的框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金融危机:央企国际化的机遇

央企国际化是企业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寻求资本扩张的必然趋势。首先。央企国际化使央企纳入全球生产体系,可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其次,央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国有经济实行战略重组、提高国际竞争力;最后。目前已近2万亿美元的庞大规模外汇储备在目前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如何把存在巨大贬值风险的美元换成我们急需的战略资源,确保我国金融国有资产的安全是当前最紧迫而现实的任务,“藏汇于民”和“央企国际化”是化解外汇储备过高矛盾的两大重要渠道(刘纪鹏,2009)。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而经济衰退往往促使企业间的并购行为上升。从而对经济格局和市场秩序进行调整和优化。由于整个国际市场出现变动,美国经济衰退等原因,越来越多的海外并购机会呈现在央企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大大小小的海外并购行为。必将会越来越多。目前很多境外公司市值已经较低,相比以前,跨国并购对于央企而言。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谈判筹码低,公司整合也相对容易。

二、并购贷款:央企国际化的资本支持

在我国,并购的资金来源问题是制约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主要障碍(沈强、郑明川,2003)。在中国既往的银行业法规框架中,银行信贷资金都被禁止用于企业兼并收购,这导致企业往往在并购活动中无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各种融资工具。抑制了企业并购业务的发展。限制了我国企业竞争实力的提高也使我国企业在全球并购浪潮中处于不利之地(郭田勇,2009)。2008年12月9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冻结12年之久的并购贷款终于获得监管放行,银行贷款将正式介入股权投资领域。并购贷款对于帮助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在资金方面是个重大利好。并购贷款最突出的问题是风险控制问题,在很多并购案例中是投资银行来做,资金主要或者通过拆借,而不是商业银行贷款。并购处处存在风险,并购前的风险控制,并购是否顺利完成,并购完成后经营情况怎样等都可能危及贷款安全。商业银行此前完全没有经验,是否能够很好的进行风险控制还未可知。并购贷款开闸并不意味着短期内就会全面放开,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在现阶段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时主要支持战略性的并购。以更好地支持我国企业通过并购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动行业重组,某些行业以及风险可控的企业很可能获得先行的权利。从新政策的受益企业来看,并购贷款主要还是集中在具有并购能力、有充裕现金流、在某个行业有龙头地位的大型国企、央企中。第一单并购贷款花落国有企业首创股份,就验证了这个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讲,并购贷款的开闸为央企的国际化提供了海外并购的融资支持。

三、基于并购贷款特性的央企国际化相关建议:现代并购方法论的介绍

并购贷款在本质上和商业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之类的常规贷款不同,它是一项高度包含投资银行业务的资金融通活动。并购贷款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要考虑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还要了解被并购对象的盈利能力。因此,作为并购贷款支持的中央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设计一个完善的并购流程,制定科学的并购决策。下面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谈谈目标公司的识别、目标公司的估价和动态监控,为我国央企在制定科学的海外并购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以期提高央企的偿债能力。确认并提高海外并购目标的赢利能力。

1目标公司的鉴别: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应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雷斯特教授创立以来。已成功的应用于企业、城市、地区、国家乃至世界规模的许多战略与决策等分析中,被誉为“战略与决策实验室”。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通常用以研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这种模型从本质上看是带时间滞后的一阶差微分方程,由于建模时借助于“流图”。其中“积累”、“流率”和其它的辅助变量都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因此是一种不同于实际的建模方法。Paul Barnes(2000)在实证研究了企业兼并目标的识别方法,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多维预测数学模型。从而可以利用会计数据来鉴别兼并目标。Mark Birkin,GrahamClarke,Lee Douglas(2002)则通过兼并企业的选址空间模型研究了兼并目标的空间选择。并且通过构建系统力学模型来研究影响兼并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2目标公司的估价:实物期权分析方法的引入。价值评估是央企海外并购活动的前提,不了解企业的价值。就无法确定企业的购并价格。在传统的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中,基本上都是利用贴现法。但是存在着诸如贴现法在面对企业经营灵活性时的固有缺陷等诸多不足,而所有的灵活性都给并购增添了价值,这时仅运用传统的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对兼并收购价值评估就不够准确。按照期权理论,企业兼并收购的价值由静态净现值和具有灵活性的期权价值两部分组成。齐安甜、张维(2001)针对传统评价方法在企业并购决策之不足,引入了实物期权的评价体系。弥补了贴现法在面对企业经营灵活性时的固有缺陷,并对如何利用实物期权的理论方法规避并购风险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齐海滔(2003)针对传统评估方法在并购估值

中的不足,利用实物期权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在进行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的整体思路。梁铄、张立(2006)分析了拥有对收购企业规模进行选择的权利对收购期权的影响,得到了收购期权的价值模型、执行期权的临界条件以及最优的被收购企业规模。

3企业兼并的动态监控:人工智能分析方法。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它涉及的学科众多,为处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与此相对应。企业并购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动态运作过程,要能够对并购过程中所出现的任何情况都作出迅速、及时和准确的反映,因此就必须对并购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做出最佳的反映。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央企的国际化显得更加复杂,这也使得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方法显得急迫(徐斌,2007)。Glenn R.Carroll,J.Richard Harrison(2002)通过人口统计学数学模型来构建企业兼并的文化融合模型,运用数值仿真方法模拟企业的文化融合过程,说明文化相关性高的企业兼并的效益要大于文化相左的企业兼并,并进行了敏感性仿真分析。W.Wen,W.KWang,T.H.Wang(2005)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兼并混合专家系统(HKDSS),集模型库、知识库、规则库、案例库以及专家库和自动推理方法,从而对企业兼并的目标以及效益进行评估,并且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专家系统的有效性。

篇5:贷款金融行业分析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即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融资性担保公司须经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原则,在与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客户业务往来中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并遵守合同的约定。

然而,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与不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下,融资性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悄然萌发,在与企业、银行也金融机构等客户的业务往来中也未完全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致使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事件频繁发生。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风险的原因

(一)信贷管制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银监会下发《银担合作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致力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长期稳定合作。银监会认为仅仅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无法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再当前社会环境下发挥政策合力的作用,《融资性担保机制的规范意见》的出台,使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更有了政策保障。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存在便利用法规与文件的空子,杂乱无章的生存。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人员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利益关系,如银行信贷人员存在在融资性担保公司兼职的情况;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亲属及其他关系人投资入股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业务合作;更有甚者协助担保机构高息揽储、谋取不正当利益。例如2011年6月厦门某融资担保公司巨额坏账案件的出现,牵扯一系列以融资担保公司和当地银行为主体的高利贷链条,更有银行副行长充当地下金融掮客,致使巨额资金流失。

银行业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片面完成任务,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对担保机构的管理责任没有完全发挥。信贷人员懒散的工作态度,过于相信经过资质考核的国有担保公司,认为不需要监测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及管理层动态信息,贷前审查不到位,致使不能实时全面的监测担保机构。在合作过程中也没有按照信贷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和执行。

(三)与银行合作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存在截留、挪用担保贷款的情况。融资担保公司不仅进行银行业贷款担保,甚至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理财及高利放贷等违法违规活动,有些融资担保公司也仅仅是注册的“皮包公司”但由于监管留于形式,担保机构杂草丛生,事实上没有明确的监管。例如:2012年2月华鼎担保公司涉嫌骗取贷款被立案侦查,导致其担保的中小企业400余家无法偿还贷款,百余家面临破产,危及社会金融秩序。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贷款业务的风险种类

(一)外部风险。融资性担保贷款的外部风险主要是客户信用风险,是借款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既包括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又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人与担保公司恶意串通骗取贷款;借款人将贷款挪作他用;担保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实收资本金不实、结构不合理;担保公司经营范围不限于贷款担保,更有甚者发放“高利贷”,从事非法违规活动等等。

在银行业务实际中,融资性担保公司常需要存入一定额度的保证金,但部分担保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借款公司的贷款提出部分作为保证金存入银行保证金账户,如此一来,担保公司未动一分一厘,既收取了借款公司的担保手续费,又在银行保证金账户存入足以使银行信任的保证金数额,事实上降低了担保公司的代偿责任,增加了企业的还贷负担。如某担保公司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借款人将贷款的百分之二十作为保证金存入担保公司的保证金账户,担保公司法定代表人携款出逃后,借款人对自己的贷款产生抵触情绪,要求只归还百分之八十,其余百分之二十由保证金偿还。但保证金账户因涉及经济案件被法院查封,保证金无法用于偿还该笔贷款,致使银行的资金面临损失的巨大风险。尽管上述行为在各融资担保管理规定中明文禁止,但担保公司为利益钻空子,最终破坏了金融秩序。

(二)内部风险。首先,贷款审批制度不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存在不落实信贷审批条件,贷前调查留于形式;贷中调查审查忽视对第一还款来源调查,过于相信第二还款来源,而第二还款来源又多被融资性担保公司转嫁保证金,掩盖了信贷风险;贷后检查不到位,过于相信担保公司的代偿能力。照顾人情,发放贷款时手续、材料不真实,加大了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加剧了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其次,银行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升。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吃老本,不及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有的员工主观故意或过失不当操作或未尽调查职责致使贷款可能受到损失的风险;有的员工不仅不学习法律法规,甚至连本单位的规章规定都不是很清楚,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再次,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一些信贷人员存在利己思想、拜金主义等道德风险,这些败坏工作和社会风气的思想不去除,信贷风险中的各种风险都将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厦门某融资担保公司的案例给我们深刻的教训,信贷人员及各主任负责人道德风险的存在,带来的金融资金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融资性担保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法经营。开展授信业务,应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要求,要重视融资性担保风险防控工作,严格执行严格贯彻执行七部委下发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管理指引》等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一是严格贷前审查担保机构的资质,明确规定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必须是实缴资本。当前对于融资性担保贷款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严格遵守银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贷款审查的制度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除了对借款人资信、经营、偿债能力等情况进行调查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资质、背景、担保能力等,落实审查责任,各级银行机构对审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二是加强贷中审查,认真落实贷款核保管理,及时审查担保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代偿情况、关联贷款及其他足以危害贷款安全的重大事项,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三是做好贷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银行要加强对担保公司的贷后管理,监控其代偿能力,以预测其代偿能力的变化,按期对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做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关于融资性担保机构转嫁保证金的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依法严格要求担保公司在制定银行开设专门的保证金账户。在双方签订独立的保证合同后,发放贷款前按约定足额存入保证金账户。对转嫁保证金的行为予以禁止。鉴于保证金的优先受偿权在遇到经济或刑事案件时得不到保障,在办理具体业务时,银行业机构应当在合同中注明保证金的质押条款,或者双方签订书面的《保证金质押合同》,明确保证金账户的要素及账户内资金的质押性质,将保证金转化成质押或者完善其他第二还款来源,从法律上为优先受偿权提供保障。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机制,全面审查融资性担保贷款的风险因素。根据借款人的经营规模、业务特征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循环周期等要素测算其运营资金需求,综合考虑借款人现金流、负债、还款能力。认真审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及时了解担保公司资产、负债及对外担保情况,对担保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明确各级信贷部门的职责,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应当成立专门的风险预警部门,监控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经营情况及其他关联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准确及时掌握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信息和风险状况,防范风险出现,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及时快速保全本机构的资产。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激励工作人员提高业务素质,防范职业风险和道德风险。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不尽完善合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内部实力才能更有效的防范风险。在当前银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一些金融机构为吸收存款、完成贷款任务放低贷款发放的条件,调低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门槛。更有甚者,违反上级相关规定开办融资性担保业务。种种道德风险的存在,提示着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员工职业和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在日常工作之余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学习,促使信贷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修养;对于一些吃老本的信贷人员,要督促其不断更新其知识储备,做到与时俱进,与当前的政策法规俱进,各银行业机构应当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学习规章制度,让信贷人员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制度的执行力低下问题是员工道德素质的又一体现,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规章制度的出台便如同虚设,因此要加强管理,严格落实各项信贷政策及操作规程,加大道德风险形成的难度。制定严厉的惩罚机制,使信贷人员不敢触犯道德底线。让每一笔融资性担保贷款的发放都严格依照规章制度,让每一个信贷人员对自己发放的贷款都做到心中有数,为自己发放的贷款承担风险和责任。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融资性担保贷款逃废给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确保银行业稳健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融资性担保贷款的风险,认真审查担保公司担保资格,加强对担保公司的检查,对担保公司的经营情况密切关注,及时了解担保公司的资产、负债及对外担保情况和关联情况,制定完善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一旦发现借款人有不还款倾向时,在确保贷款不被挪用的前提下,做实第二还款来源保障贷款安全,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防范风险。同时完善内部监管体制和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机制,从内部操作中杜绝风险的发生。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资管大时代的银行同业业务、投行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公司业务跨界创新实务培训

2014年08月16-17日 ? 北京

第一讲 债券市场发展、转型及对资管合作的金融机会

第二讲 资管大时代的银行金融市场和投行业务创新及同业合作实务 机构资金-优质项目-金融资源“精准整合”对接会 第三讲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创新模式与转型探索

第四讲 监管新规下银行理财、同业及金融市场业务转型发展探讨

篇6:金融贷款自查报告

接到****通知后,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责成分管领导及相关部室,对金融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落实整改,现就落实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根据*********支行****号《**********************的通知》和*************号《********************》的文件指导,为加强**公司贷款标准化工作,从**公司实际出发,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金融统计标准化和金融统计标准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我公司贷款标准实施的工作,围绕金融统计标准化工作,将我公司金融统计标准管理纳入内控合规体系和战略规划,确立我公司金融统计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建立标准化工作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权和责任,定期对本机构数据标准管理水平进行评估。

我公司成立了金融机构统计标准化工作落实小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金融统计标准落实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建立机制和流程,协调和督促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做好标准化落实工作。

二、制定金融统计标准化制度

我公司结合自身情况,在人民银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形成我公司的标准,并作为我公司的强制性标准。

(一)统计标准制度

我公司统计工作严格按照人行统计标准,逐步推进信息整合,强化对各类风险的有效监测和评估,提高我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小贷

公司贷款的行业分类标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采用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国民经济行业。即每一个行业类别按照同一种经济活动的性质划分,而不是依据编制、会计制度或部门管理等划分。

小贷公司贷款企业划分标准,根据人民银行下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制定以下要求,并结合我公司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适用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包括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企业类型的划分以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二)会计制度

我公司建立健全统一法人制度,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实行“统一管理、分类授权、集中核算、综合考评”的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管理:由我公司统一对股东负责,统一制定全行财务制度、财务计划,统一配置财务资源,统一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统一对分支机构和部门下达综合经营计划。

集中核算:我公司在其财务管理权限内,财务核算实行同城范围的集中管理,在分行设立财务核算中心,并根据内控管理和业务量需要,配备财务核算人员。在同城对其经营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实行相对单独核算,客观反映其财务成果,正确实施财务监督。

综合考评:我公司以价值提升为中心,对经营管理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我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科学合理配置财务资源,加强财务监督,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本行财务管理的原则:

(一)坚持经济核算原则,以效益、质量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兼顾长期战略目标与中短期目标、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努力增加收入,降低经营成本,稳步推进我公司业务的战略转型,促进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科学管理原则。逐步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推进以价值提升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精细化进程,辅助经营决策。

(三)坚持审慎管理原则。真实记录并全面反映各项财务活动,建立健全财务的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四)坚持依法办事原则,遵守各项财税法规和财经纪律,按章办事。

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规划、预测、计划、预算、控制、监督、考核、评价和分析等。我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以财务核算精细化为基础,运用平衡记分卡方法确保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逐步建立“垂直管理、双线报告、运行高效、信息透明”的财务主管委派制。通过委派财务主管,协助各分支机构行使各项财务管理

职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财务主管在强化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中的职能作用。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应将财务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

(三)授信管理制度

实行“授权管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在办理授信业务过程中,将调查、审查、审批、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分解,分为调查岗、审查人、贷审委、审批人,实现其相互制约和支持。

(四)信息系统标准

我公司建立了一整套信息系统软件,实现了信息系统标准化,规范化。有效降低统计成本,为各部门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创造了条件。为保障贷款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我公司为保障贷款安全性建立了个人信贷管理系统,公司信贷管理系统,实现了贷款流程化,标准化。个人信贷管理系统,公司信贷管理系统对数据的控制实现了贷款标准化。

三、具体工作计划

(一)应用阶段。

将我公司现有的统计制度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标准和我公司实际工作情况不断修订完善,将金融统计标准化切实应用到我行工作中去,严格执行,合规经营。

(二)明确职责分工。

我公司各相关业务部门具体职责和分工明确,分解落实。

(三)加强学习培训。

我公司根据人民银行部署,制定培训规划,对统计人员和相关业务岗位人员开展金融统计标准培训。

(四)稳步贯彻实施。

针对经营管理和数据披露中的缺失信息和标准不一致的地方,按照标准进行补充和整改。

(五)定期进行自查。

负责部门检查金融统计标准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向标准化工作落实小组汇报。为加大保障力度,设立相应工作岗位,配备落实标准所需的人员和设备。

*************************

上一篇:辛弃疾与李清照并称什么?下一篇:读书教育活动来表彰大会学生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