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2024-04-26

2017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精选10篇)

篇1:2017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论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众所周知,金融学专业一直是近几年来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其毕业生职业

发展前景好、收入高是吸引众多考生报考的重要原因,该专业也因此被人们戏称为最有“钱”途的专业。没错,不管是在哪个口径统计出来的薪酬排名数据,金融行业都位列前茅。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资本的力量会在今后越来越凸现出来,金融行业的就业形势也将越来越备受世人关注。因此,作为在读的金融

学专业学生,我们更应该对金融行业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从就业方向来看,金融行业就业共有六大领域,分别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信托业、资产管理业。要进入这六个领域就业又大致分为九个通道,分别是:

一、进入行业监督管理部门;

二、商业银行;

三、政策性银行;

四、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

五、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六、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七、上市(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八、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九、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中国金融业现在很多领域还没有开放,且处于初级阶段,事实上,由于连续

多年考生对金融学的趋之若鹜,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使得业内对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从现今的就业形势看,虽然名牌金融强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十分令人艳羡,但是对于比较普通的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没似乎那么可观了。不过相对于其他专业,金融学专业近年的总体就业形势仍是较为乐观的。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就显示,金融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到75%,是毕业三年内就业最稳定的行业之一,也是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据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金融学专业普通院校的就业区间处于B+,就业率≥85%;211院校就业区间处于A-;就业率≥90%。

中国加入WTO后,所有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都面

临着外国巨型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2007年以后,我国金融业完全对外开放,银行业方向上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竞争更是不可避免。然而不仅银行业受世界瞩目,中国的信托业也被众多境外金融机构和战略投资者称其为“蒙尘的珍珠”,据麦肯锡公司分析,目前我国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大概1.2万亿元,未来十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5%,到2020年,受托资产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其可造性为世界所认可。而且,随着家庭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证券、保险、贷款等金融交易逐渐走向社会,渗透至各行各业,金融行业也变得日趋重要。另外,资产管理业方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高素质的资产评估人员和资产经营管理人员需求日益增多。这就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加大了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显然,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金融行业的就业形势是趋向好转的。

金融行业未来就业形势的逐渐好转给予了金融专业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

就业信心。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就业机会增多并不意味着是对所有毕业生

而言,大部分机会更多的赋予了高层次的金融人才。所以,我们只有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特别是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高端人才,才能够从金融行业的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青睐。

篇2:2017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今年上半年,整体金融行业的用工需求同比增长了58%。回顾上半年的市场行情,上证指数从3100点狂飙到了5000点以上,虽然在6月出现了一定回调,但是整个社会对股市及金融的关注程度因为本轮牛市再次被点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券商、基金、私募、信托等机构用工量的增长。

房产行业:

今年上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职位招聘数量同比去年上半年依然有8%的下滑。房地产行业整体职位数量的下滑再次反映了近两年房地产市场呈现的疲软状态。

互联网行业:

数据显示,互联网、IT等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20xx年上半年依然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互联网/IT提供职位数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长了44%。这表明,伴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互联网企业的人才需求数量将会呈现更为强劲的增长,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也将持续走高。

外贸行业:

篇3: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

一、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和现状

近几年来, 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金融行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金融业监管部门等。在接受本次调查的同学中, 43%的就业方向是银行, 29%为证券公司, 13%为保险公司, 15%选择其他行业。从就业困难程度的调查看, 有30%的同学认为作为金融专业毕业生找份工作比较容易;有61%的同学认为要因人而异;另有9%的同学认为竞争激烈、就业很难。从调查结果来看, 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更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因为该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 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 并且大多金融类毕业生都愿意前往银行工作, 因为银行业一向被公众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的行业, 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仍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方向。

在对薪资调查方面, 54.4%的毕业生刚工作时, 薪资在1, 500元以下;有36.8%的毕业生刚工作时薪资超过3, 000元, 其中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占到83.4%;通过试用期并转正后, 有36.4%的毕业生薪资达到了5, 000元/月以上, 18.2%的毕业生薪资在3, 000~5, 000元之间, 只有18.3%的毕业生薪资低于2, 000元/月。对比其他专业毕业生的薪资, 我们发现金融类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普遍较高, 中华英才网“猎头在线”于2007年发布的《金融行业人才研究报告》指出, 金融专业毕业生平均起点工资和平均定级工资分别为2, 628.52元和3, 794.91元, 排在IT业等高收入行业之前。

对调查问卷中“您觉得企业最看重金融毕业生的哪方面素质”的回答中, 45%的同学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是“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性等处事能力”, 另有22%和18%的同学分别选择了“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 只有不到10%的同学选择了“学业成绩”。因此, 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扎实地学习好专业知识, 增加实际操作能力, 更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科竞赛等途径锻炼自己的管理、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机遇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标志性产业, 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 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金融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

自2006年底,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之后迎来新的阶段, 温家宝在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 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以我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为例, 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仅十多万人, 只占到上海总人口比重的1%以下, 而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这个数字要在20%左右, 上海国际金融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则更加捉襟见肘。综合而言, 金融业务经营类人才将成为各金融单位迫切需求的人才。

三、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后, 金融热逐渐升温, 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或扩招金融专业学生, 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招生, 金融专业的报考人数都远远超过招生人数, 金融专业毕业人数也不断攀升。而2010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金融专业毕业生被列为就业最困难的十大专业之一。近两年的往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不断积聚。在全球正在进入一个经济复苏性增长的“后金融危机时代”, 尽管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迹象, 但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仍是“低就业率时代”, 金融行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总量加大但金融人才需求增速小于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增长速度, 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同时, 留学生回国潮也一浪高过一浪, 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海外留学生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及各国法律制度比较了解, 加上在国外多年金融市场的锻炼, 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各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较强, 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金融业人才需求将逐步向“高精尖”倾斜, 本科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步缩小, 硕士、博士生相对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从20世纪末至今, 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 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融专业学生要在竞争中获胜, 必须强化学习, 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针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对策

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

我们都了解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 课堂教学的“授业”模式一直以来是高校主要教学形式, 是以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为主, 并且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和科技活动, 却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 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教学实践基地, 设立开放型实验室等, 鼓励学生多参加像“挑战杯”竞赛、模拟证劵投资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这样的科技活动。另外,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中去, 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科研, 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2、多方位拓展就业渠道, 搭建校企合作桥梁。

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这不仅仅是在校园有限的环境里, 而更应该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高校一直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优质渠道, 而企业和高校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 互为生存。要拓宽就业的渠道必然离不开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在目前就业困难的前景下, 学校不能仅让学生单独联系企业或是等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校, 这样的模式不适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为了让学校的人才能得到有利输送, 也为了企业吸收优秀人才, 学校应主动搭建一座桥梁, 利用学校资源、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如建立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等, 让学生了解企业, 也让企业了解学生, 为学生就业大开方便之门。校企合作有利于让学生能更早的接触社会, 了解企业, 了解企业最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专业和能力, 这样会对自身的认识有更好的把握, 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在大学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循序渐进培养的, 而在此过程中,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更是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 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 同时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亦不能很好地运用, 导致其对就业存在迷茫和担忧。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 明确其将来就业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实践中, 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针对性地投身到社会实践的各个工作岗位, 弥补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并且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社会所需, 更好地明确自己今后努力方向, 提高自身接受知识的自觉性, 通过两方面的互动, 形成良性循环, 一方面增长才干, 另一方面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增长社会经验,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4、培养良好就业心态,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在毕业生的就业大军中, 一直存在这样的老问题:一心想进大城市, 工作只选“铁饭碗”, 最后高不成低不就。要想改变这样的观念, 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引导非常重要, 应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加强对自我情绪和心态的调整, 及早考虑就业问题,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择业前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让自身在就业过程中能以平常心面对, 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 学会积极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心境。通过合理的宣泄途径和放松训练, 排除诸如不满、愤懑、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对就业方向上的原有束缚和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终生职业”的择业观。树立大金融意识, 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 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摘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进程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逐步加快, 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 分析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力图对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金融,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褚红素.金融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报告[J].湘潮, 2012.12.

[2]崔量.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企业导报, 2011.17.

篇4:2017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作为毕业生来说,除了应有的紧张之外,更要有成功就业的信心。信心来自哪里?

第一,政府、社会高度关注,势必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好的制度、政策环境。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七条措施、一项要求,从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七个方面做出了部署,并明确了各部门、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可以期待,各项能够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实政策”会越来越多,而随着国家经济振兴计划的实施,将从从根本上帮助广大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

第二,国家经济振兴计划的陆续实施,将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社会发展是就业的根本,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保障。随着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刺激政策以及产业振兴规划的陆续出台,立足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就业等方面将产生重要作用。比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对于集成电路、网络、软件、通信等诸多企业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必将进一步带动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毕业生就业。

第三,高校毕业生仍处于人才结构中的高端位置。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力队伍,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劳动者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仅有5%,在一个正在快速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高校毕业生仍处于人才结构中的高端位置。大学期间的学习,为毕业生积累了职业发展的基本素质,积蓄了事业成功的潜能,只要调整心态、转变观念,经过努力还是可以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的。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也希望聘用高校毕业生。

篇5:IT行业就业形势分析

同时由于产业发展不均衡,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

可以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拿的工资相对来说还是很高的,而且计算机专业方向比较多,就业面比较广,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以胜任各方面的工作。同时计算机专业是高新产业,是日新月异的学科,会不断有新的理论,知识被推出,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如果想在计算机行业保持现在的状态时刻都得不停地充实自己。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变化,由于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良好,而且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所以造成计算机专业人员较多,竞争压力比较大。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专业排行中,计算机、电子学、信息学位于前十位,但是大部分人才都流向外企。待遇优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招聘人才时往往想看学生的学历高低。计算机应用人才趋向于企业自主培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逐渐消失。2003年、2004年,全国毕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分别为

6.5万人、9.5万人,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篇6:2017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1.企业内部的金融工作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任何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会有一些金融方面的工作。很多人从financialanalyst做起。工作包括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汇总和报告,项目和部门的和企业的财务预算和管理等。Excel是最重要的工具。一些特别大的企业还有和专业金融机构相类似的工作。

比如一些企业自己管理养老金,所做工作就和投资管理公司较相似。也有一些大型企业有自己内部负责企业兼并与收购的部门,与投资银行协调工作。我有一个同学毕业后担任一家企业的directorofinvestorrelations,专门负责和投资者沟通这家企业的状况,从另一个角度参与投资的过程。

总体上来说,企业内部的金融工作压力比直接在金融机构工作要小一些。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可能也要短一些。工作也很有趣。如果你希望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家庭和有自己的私人时间,这或许是值得考虑的选择之一。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工作包括贷款管理。一家商业银行会把钱借给企业,然后就需要管理和这家企业的关系,回收本金和利息,增加新的贷款等。这类工作在开始时需要比较好的数字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一定的creditanalysis的知识。在职业生涯的一定阶段之后,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贷款管理的收入不错,工作稳定,压力可能也没有投资银行那么大。很多商业银行也有很多其他业务,比如信用卡和面向消费者的金融服务。

3.信用卡

信用卡部门的一个工作就是分析信用卡申请者或持卡人的信用情况,加以管理。由于近几年利率较低等因素,信用卡业务发展很快,完全不受最近一次的经济衰退的影响,和房屋贷款等领域一起成为在萧条的就业市场中少数招人较多的行业。由于申请者或持卡人的背景不同,来自各个族裔和年龄,为了更好进行分析,一些信用卡公司对包括华人在内的各个少数民族的工作申请者都有一些兴趣。

4.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

风险投资向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投资。如果你在大学毕业或MBA毕业后进入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工作,那么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在商业方案(businessplan)的可行性分析方面,包括阅读方案,搜集分析行业背景信息,面试公司的管理层等。可能也会花时间管理已进行的投资。

5.股票经纪人(broker)

主要是指佣金经纪人,即专门替客户买卖股票并收取佣金的经纪人股票经纪人。主要替股票经纪公司(BrokerageFirms)工作。有些投资银行,比如美林(MerrillLynch),也有股票经纪的部门。这个工作需要金融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销售的能力,也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些股票经纪人在建立了广泛的客户群之后,可能可以多花些时间在为客户推荐股票上,但早期则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建立客户关系上。销售的能力不仅是口才好。我在IBM的一个销售方面的同事业绩相当好,原来他卡拉OK唱得好,所以客户都喜欢和他一起去卡拉OK,一来二去,至少先混了个脸熟。

作为股票经纪人,如果业绩好的话,可以有很好的收入,却不需要每周工作特别长的时间。但是不是每个人适合做销售的,如果你业绩不好的话,那么压力也很大。与此相关的是一些投资银行的个人客户管理(PrivateClientService)部门,不同的公司可能叫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服务于比较富的客户(比如一千万美元以上)。除了股票外,也销售其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这个行业来说,销售能力仍是至关重要的。

6.股票交易员(trader)

股票交易员负责股票的买卖。这也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工作。一方面这个工作也需要一些股票分析的能力,以掌握好买卖的时机。不过和股票分析师不同的是,股票交易员更注重于那写影响股票短期涨跌的因素。这个工作需要面对强大的压力,同时需要迅速反应的能力。

股票交易员可以为资产管理公司(buy-side购买一方)或投资银行的股票分析部门(sell-side销售一方)工作。购买一方(buy-side)和销售一方(sell-side)是投资行业常用的名词。我先给简单介绍一下。资产管理公司是购买一方(buy-side)。他们直接替客户管理资产,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分为共同基金、对冲基金、来自机构客户的资金(养老金、保险资金等)。

销售一方(sell-side)主要是指投资银行的股票分析部门(EquityResearch)。(一些大的投资银行可能同时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股票分析部门,也就是同时有购买一方和销售一方的业务。但这两个部门相对独立运作,联系不一定很密切)。销售一方(sell-side)不直接管理资产,他们主要通过为购买一方提供交易服务获得佣金而赢利。

以前销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师还通过为所在投资银行的兼并和收购活动摇旗呐喊而获利,不过前几年受到很大的批评,所以这方面的活动受到制约。销售一方(sell-side)虽然不直接管理资产,但他们的股票分析师有一些在销售一方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他们的意见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股票的账跌。我们现在回到股票交易员这个话题。

销售一方的股票交易员平均来说要比购买一方的股票交易员压力更大些,可能获得的收入也要更高些。股票交易员工作时的神经往往需要高度紧张,因为市场瞬息万变,而每比交易往往会影响到几千万美元,甚至几亿,几十亿美元的资金。另一方面,交易员做得好,收入也很高。做的好的股票交易员可以获得投资银行家那么高的收入,却不需要每周工作那么长的时间。

7.股票分析师(EquityAnalyst)

销售一方和购买一方都需要股票分析师,他们的工作就是分析股票的价值,看看是不是值得投资。购买一方(buyside)的股票分析师不对外公布他们的分析结果,而是把结果提供给本公司的投资组合经理。有些公司还有股票分析师自己管理的资金(叫analystfund,或类似的名称),直接根据股票分析师的研究投资。

就职业前景来看,购买一方(buy-side)的股票分析师有些回一直担任股票分析师,也有一些将来会担任投资组合的经理。购买一方(buy-side)的股票分析师平均工作时间不很长,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部往往是整个银行每周工作时间最短的几个部门之一。

压力主要来自于如果你推荐的股票老是表现不好,那么以后慢慢的你的推荐就没人采纳了。购买一方(buy-side)的股票分析师的日常工作包括分析财务报告,参加被投资公司的投资者会议,和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层开会,和销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师开会,访问被投资的公司,用各种手段分析股票等。

销售一方(sell-side)的股票分析师为象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高盛(GoldmanSachs)这样的投资银行的股票分析部门工作。他们的研究结果会告诉资产管理业的客户。那些公布对某个股票升高或降低级评定等级,公布对某个股票的目标价格的,往往是销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师。

优秀的销售一方(sell-side)的股票分析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众和购买一方对股票价值的判断。所以本人也会获得很高的收入,少数明星股票分析师前几年一年的收入在一千万美元以上。

总体而言,销售一方(sell-side)的股票分析师比购买一方(buy-side)的股票分析师每周工作时间长一些,平均收入也要高一些。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毕业后在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股票分析师的工作,他们中的大部份人所管理的资产和亚洲有联系。

销售一方(sell-side)的股票分析师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更高,因为经常要和美国客户和媒体打交道,在其中工作的中国人就更少了。事实上,我还不知道哪个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尔街主要的投资银行从事销售一方(sell-side)股票分析师工作。如果有的话人数也是很少的。相比之下,倒是这些投资银行中国分部的股票分析部有不少海归的中国留学生。

8.Sell-side的销售人员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和客户(资产管理公司)的关系,让客户购买本公司的交易服务。销售人员也会根据本公司的研究结果,向客户提一些投资建议。他们的工作特点和股票经纪人有些类似。不同的是股票经纪人为个人客户服务,而这些销售人员为机构客户服务。

9.收购和兼并与股票发行

这是大多数投资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非常引人瞩目的行业。这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类工作。一方面,工作强度很大。在几家最大的投资银行工作的Analyst和associate可能平均一星期工作一百小时以上,以整个行业的平均工作强度而言,恐怕只有管理咨询和主要的律师事务所的年轻律师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严格的说,投资银行的工作比后两者的平均工作时间还要稍微长一点点。另一方面,收入也很客观。工作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将来的前景都很不错,所以这个行业仍然每年吸引了大量优秀的求职者。求职中数字分析的能力固然重要,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也非常关键。和很多职业生涯一样,慢慢得,在投资银行工作了若干年以后,每周工作时间慢慢缩短,人际交往的能力变的越来越重要。

最终,你能否为公司赢得deal逐渐成为你业绩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本科毕业生一般会担任analyst的工作,几年后大部份analyst会去读MBA课程。拿到MBA学位后,会以associate进入公司。再上面就是副总裁(vicepresident)和执行董事(managingdirector).。和工业企业不同,一家投资银行可能会有比较多的副总裁(vicepresident)。也有不少人会在各个阶段离开收购和兼并的工作,投入资产管理、私幕资本、或商业银行等领域的工作。

10.私募资本(privateequity)

私募资本收购公司一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权,或是以某些形式向企业提供资金,并试图从中获利。从事这些活动的时候需要分析所投资公司的价值,所以工作和投资银行的企业收购和兼并部很接近。实际上不少人进入私募资本领域以前,有在投资银行工作的经历。和风险投资的一个不同点是很多的私募资本并不倾向于投资高速成长的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

实际上,很多私募资本倾向于投资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较传统的行业。沃沦巴菲特的伯克夏哈沙威所做的事情和私募资本很相似,甚至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私募资本企业。他们和前面介绍的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基金等)的一个不同点是:共同基金一般只是被动地持有股票,而私募资本会去主动影响这些被投资的公司的经营,甚至更换企业的管理者。

11.投资组合经理(portfoliomanager)

投资组合经理的工作就是决定投资那些股票。(我们今天主要讨论股票分析行业的工作,也有投资组合经理负责其他领域,比如债券等固定收益债券的投资。)投资组合经理可以管理来自于机构客户的资金,比如养老金和保险资金;也可以管理共同基金(mutualfund)和对冲基金(hedgefund)的工作。

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所适用的法律不同,所以对冲基金在决定如何投资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但在吸收资金方面则受到更大的限制。另一个重大区别是两者的收入结构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最好的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经理要比共同基金或机构客户的投资组合经理的收入要高些。

对冲基金的投资方向有各种各样的。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针对外汇市场的基金,也有针对高科技股票的,针对特殊企业事件等很多领域的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往往风险较大。历史上一些最著名的对冲基金在经历了一些关键的判断失误后,有的销声匿迹,有的一蹶不振。

篇7:2017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做好职业规划是关键

近年来,高不成低不就、先就业再择业、与企业需求脱节等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悉,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699万人,而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不足3成。如何突破瓶颈,顺利实现就业?不仅是学生要思考的问题,更是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对此,成都国信安认为,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需要回归到职业发展的原点——职业规划。

为什么要做职业规划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何种职业,都需要完整的知识架构体系作支撑,而知识架构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理论上,现阶段的高校教育虽然在培养完全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但其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具备企业需求的基本能力素质。而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显然没有具备这一能力。

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大学生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在高校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生自身爱好与所学专业存在严重错位。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同时由于缺乏自我规划,这类学生也很难系统掌握自身爱好所属的知识架构体系,因此在毕业时就容易遭遇本专业能力缺失、业余爱好能力不强的窘境。自身素质能力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也就不难理解。

何时做职业规划

正如上面所讲,知识架构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对大学生而

言,大一期间就需要进行职业规划并不断完善。笔者了解到,虽然像中软卓越这样的培训机构会对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人才测评,根据其特点进行就业指导,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应该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可喜的是,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开设就业指导的选修课,也会邀请一些知名公司或机构的管理人员给学生做职业规划的讲座,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怎样做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学生、学校、企业等多个方面。当难以有效改变外界因素时,大学生需要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笔者建议大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认知。很多学生认为做职业规划就是要确立未来工作的职位,其实则不然。总体而言,职业规划是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大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确立自身的职业方向、系统掌握职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能力架构。以中软卓越所在的IT培训行业为例,无论是培训开发还是测试,都需要掌握软件工程、开发语言、数据库、数据结构等基础知识。

其次,从兴趣出发。如果对未来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学生就可以根据规划原则构建自身的知识架构体系;而对于对未来发展缺乏明确认知的学生而言,则可从自身兴趣出发,设定一到两个发展领域并以此规划所应掌握的知识架构体系。除此之外,大学生应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再次,积极与在职人员沟通。与在职人员进行沟通一方面有利于准确把握真正的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对自己形成职业指导,因此中软卓越特别建

议大学生把握每一次与在职人员沟通的机会,聆听更多来自外部的“声音”。

篇8:2017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从1999年起,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 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 到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629万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逐年更加严峻, 可是这次的形势是全新的。一是今年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 这些毕业生需要就业;二是外企, 高新企业, 私企, 小型非国有企业以及房地产行业, IT行业, 制造业等因受金融风暴冲击比较大, 很多企业大大压缩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三是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刚进入求职期就遇到全球金融危机, 使得部分毕业生变得烦躁焦虑。就当前而言,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远高于人际交往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四是到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对当前大学生吸引力依旧很大, 学生期望值高。

一、加快专业结构调整, 大力实施就业技能培训

国家教育部门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近中期目标规划, 对国家未来的人才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 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招生计划的调整, 尽快形成学科专业设置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运行机制, 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 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近些年, 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赶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 而对能够作为初级工人的初中, 高中和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却有增无减。这充分说明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普遍接受了大学教育却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艰难局面。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求高校在重视对大学生理论教育的同时, 更加注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这不仅能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更有助于毕业生在应聘时有着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在对大学生就业反馈的调查中, 很多用人单位及企业的反馈信息表示, 当前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及模式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 而且由于大规模扩招, 教学资源及硬软件设施跟不上, 部分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有所下降, 当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适应不了岗位要求。所以, 高校应当保持与市场的长期联系, 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跟踪调查, 建立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这种合作, 可以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提供动力, 它不是简单的用工对接和订单式培养, 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利益驱动, 努力创建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互利双赢的机制;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增加实习机会, 强化学生技能, 并且在工作中接受现代企业管理和创新改革气息的熏陶, 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学生实习的过程既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 更能在与用人单位团队的共同劳动过程中, 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了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理解, 便于学生们找准自己的位置, 也增强了团队意识, 培养了从岗位做起, 从基础做起, 从自身做起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引导和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应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结合起来,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分层次, 分阶段, 分年级进行不同的教育, 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同时, 将转变就业观念作为就业业指导和教育工作的重点, 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政策, 认准形势, 准确定位, 确立恰当的就业期望和保持积极良好的择业心态, 树立由就业到择业到创业的就业观念;帮着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业挫折、缓解就业压力、树立就业信心、理性就业。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针对目前形势下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高校都在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引导学生理性对待金融风暴的影响。但要解决根本问题, 大学生不良的就业心态和观念的转变需要他们自己的一个自我调适过程来完成。

1) 接受客观事实、调整就业预期值。大学生必须看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 转变非工资高、待遇好和非大城市不去的老思想, 选择就业时要看得长远, 比起待遇和薪酬, 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岗位的发展机会才是更重要的。

2) 认识自我, 准确定位面临就业环境突然的变化, 大学毕业生要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缺长短与职业兴趣, 了解自己喜欢何种职业、需要何种职业, 确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就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分清“喜欢”和“适合”的差别, 如果自己的条件还不够二者都满足, 那么就要接受现实, 不喜欢的工作也要愿意做。盲目追求“高成”难以实现就业, 而一味“低就”同样不利于今后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因此, 要在全面分析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择业, 把握更多的就业机会。

3) 掌握科学方法, 缓解心理冲突要能控制不良情绪, 把自己的精力和情感转移到其他方面, 学会倾诉和发泄。承认且接受现实, 自我激励。

五、增强大学生自身素质, 提高核心竞争力

要想在当前众多各式人才聚集的竞争激烈环境下脱颖而出, 大学生们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前为进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一是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 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 其首要标准往往是是否诚信。因此, 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 使之形成稳固的诚信道德。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把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紧密结合, 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相互协作的锻炼, 使其明确树立起团队意识。三是练习学生的求职技能。求职技能是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 组织模拟招聘面试, 开展岗前技能培训, 组织参加招聘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还要培育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比如过硬的操作能力、交叉学科的复合型知识、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多门外语的掌握等, 其中任何几种甚或一种能力都有可能为增加赢得机会。因此, 要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中找到满意的工作, 一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努力强化自己的知识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 世界经济整体下滑, 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 中国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分析我国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探究相关对策。

篇9:2017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策略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就业群体的大学生,其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波及面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策略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创新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就业人数又创历史新高。加上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近30年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中国人自古就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期望只要一朝金榜题名,便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且随着考试压力增大和受教育成本的直线攀升,许多普通家庭为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无数心力、财力,对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改变自身命运,改善家庭条件有着很高的期望。因此,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仅会直接威胁社会稳定,更会从根本上动摇整个社会对知识、对公平的信念,损害社会健康发展的根基。

(二)企业降低增量就业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

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因此,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地区失衡:毕业生仍以流向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省会城市为主,而一些西部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较少有人问津;学历失衡: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需求与学校培养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市场上,对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学科专业失衡:当前的就业市场,文科专业的就业形势与理科相比不容乐观。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自身及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用人单位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发生转变,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锁定在中小企业。然而,当前企业的内部管理还不很完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选人用人方面,大多是任人唯亲,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就招聘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的选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规划;在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等方面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

因此,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保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二)高校方面

1、学校专业设置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为严重。当前,各高校甚至有些专业是受利益驱动而设置的,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和社会的需要相吻合。此外,学校过分追求正规化和高级化,某些专业盲目扩招,不分办学层次,不考虑市场需要,急于求成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目前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行业和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方向,面向市场需求设置和整合专业,做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切实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任。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中国有些高校课程内容陈旧,“填鸭式”、“理论灌输式”等教学依然是现在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而且,许多大学教育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现代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切实做到“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实践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培养“零适应期”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3、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创业。目前,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课程设置多是选修课的范围,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就业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从整体上看该课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就业指导还不够科学和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在目前金融危机下,高校尤其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针对新时期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理性化、生活化、人性化。从内容上,加强以职业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发展、完善个人的职业素质;从形式上,采取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的报告会、座谈会、专家讲座和企业参观等活动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到许多有关职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职业观念更新,职业技巧获得,个人素质拓展,职业方向探索等一些方面,把握趋势,找准定位,衡量不足,排除障碍,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4、开放学校教学,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国高校大多开放性不够,校企联系较少。高校应面对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积极转变办学观念,改变坐等企业上门要人的消极被动做法,走出校门与企业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建立适合区情、企情、校情、学情的“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进而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自办产业、校校联办的多方位、立体的产学合作模式。坚持“面向市场办学、深化产教结合、培育优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想,积极为学生成人成才创造优越条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毕业生应理性应对职场风暴

1、改变就业观念积累职业发展资本。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2、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在中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但是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的挖掘应该更加充分。如果各个大学或学院能够注重校友资源的建设与维护,这将对大学生寻找工作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继续深造度过就业困难时期。从微观选择来看,大学生可以尝试继续深造以错过职场风暴的高潮期。由于金融危机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危机这一段时期内就业市场低迷,就业需求减少,工作岗位不理想。因此,大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一方面增加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避过劳动力市场不景气时期,期望在2-3年之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

4、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

(四)国家的专项政策

国家的专项政策可从以下3个角度出发。一是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二是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也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三是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不是只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国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刘飞.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瓶颈分析[J].文教资料,2008(19).

2、陈洪玲.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3、刘曙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篇10:新形势下我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安全

--转自《赛迪智库报告》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模式正由传统的柜台服务模式向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P2P小额贷款、企业网络融资等新型服务模式扩展。这种扩展推动了金融业务与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我国金融业信息化正经历向信息化金融的转变,信息化金融已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但与此同时,由于这种新型服务方式虚拟化、业务边界模糊化、经营环境开放化等特点,使得互联网上的金融业务面临网络攻击、病毒侵扰、非法窃取账户信息、客户信息泄漏等新的信息安全问题。

金融行业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金融领域核心软硬件被国外垄断、金融行业服务外包高度依赖国外厂商、金融信息系统灾备和应急响应能力差、金融业务系统风险控制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威胁金融行业信息安全。

1.金融领域核心软硬件被国外垄断,严重威胁行业信息安全。

当前,包括金融、军工、能源、民航在内的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越来越依赖信息网络系统,我国金融行业的网络基础设施、大型机、小型机、存储设备、芯片、数据库、操作系统、核心业务系统等几乎都被国外垄断,使得我国金融信息系统很容易被国外掌控,严重威胁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安全。

2.金融行业服务外包高度依赖国外厂商,加大了风险控制难度。

目前金融行业服务外包高度依赖国外厂商。尤其是一些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参股的中小金融机构,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规模、加快扩张速度,服务外包时高度依赖国外厂商。这种金融服务外包高度依赖国外厂商的状况,容易导致极大的信息安全风险。一是信息泄漏,在外包逐渐深化过程中,金融机构逐步将自己全部的关键信息提供给服务提供商去管理维护和开发,这些金融机构的敏感信息、核心技术就存在泄密的可能性,一旦被竞争对手或者不法分子获取,将产生严重后果。二是服务提供商在工作中越俎代庖,封闭执行全部工作,不向金融机构提供关键技术,服务提供商在系统中是否留有后门,金融机构不得而知,造成很大的信息安全隐患。三是随着金融企业信息技术平台交由国外厂商来管理,如骨干网络系统管理、业务系统运维和管理、业务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备份及异地灾难恢复等,一旦发生问题,金融企业就处于被动地位,故障无法及时处理,风险难以得到控制,极易扩大问题的影响面而引发大的信息安全事件。

3.金融信息系统灾备建设与国外差距大,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

灾备体系是信息系统连续性的重要防线,维护信息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相关调查显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停机容忍时限,民航系统不超过20分钟,银行系统是30分钟,证券交易系统是秒的数量级。这些重要信息系统如果停机,将给社会、国家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虽然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陆续建立了灾难备份体系和灾备中心,但按照安全、稳定的灾备管理要求,仍存在许多不足。据人民银行在2009年对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灾备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3家建立了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9家建立了同城灾备中心,6家建立了异地灾备中心,尚有3家没有建立灾备中心。反观国外同业,多数国外银行已经做到了分行一级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这表明,我国金融业灾备中心建设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4.金融业务系统事故频发,业务系统风险控制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金融系统特别是在业务连续性规划、业务恢复机制、风险化解和转移措施、技术恢复方案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虽然金融业已经制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等系列标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等级保护测评和渗透性检测,但是金融领域信息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业务风险的控制水平。

金融行业信息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运用,金融机构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网络成为犯罪分子劫掠金钱的新途径,使金融行业信息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一)传统互联网威胁向金融领域辐射。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线支付、在线结算等金融业务与互联网的结合日益紧密,病毒、木马等传统互联网威胁已经危及金融领域安全。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变成事实,将给中国金融系统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不可想象的损害。

(二)新技术的应用使金融行业信息安全面临更大挑战。

移动互联、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改变着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但同时也给整个金融行业的信息安全带来更大挑战,基于开放性网络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对我国金融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

(三)金融机构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

对金融机构进行网络攻击,不仅能够直接攫取经济利益,还能破坏一国的金融秩序,金融机构成为网络犯罪分子、恐怖分子以及国家对抗的重点目标。近年来,针对金融机构的网络攻击事件频频发生,整体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四)网络成为犯罪分子劫掠金钱的新途径。

网络模糊了传统金融领域的界限,为犯罪分子“开辟”了新途径。据统计,2011年中国互联网地下黑色产业链的盈利规模,已经超过50亿元。由于地下黑色产业链的发展,网络洗钱和网上支付诈骗也成为愈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五)虚拟货币成为洗钱新渠道。

随着网络经济的活跃,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与实体货币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某种兑换关系。虚拟货币交易可以完全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一旦交易完成就可以随时轻松销号,犯罪分子通过将非法所得兑换成虚拟货币,能够有效切断资金追踪链条,这为洗钱等传统金融犯罪活动提供了新渠道。

加强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加速建立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技术产业体系和不断完善金融信息安全法规制度、标准规范体系等措施,提高金融领域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一)加快研发金融领域网络。

安全技术防范应是网络安全的基础防护措施,增强金融领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应结合金融领域自身特点研发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技术。第一,应加强对金融网络防火墙、加密等安全技术的研发,加强金融领域信息系统、网络、客户端及信息交互的安全保障能力;第二,应重点加强身份认证技术研发,采用基于PKI的数字证书等技术(国内PKI核心技术厂商:卫士通、山东渔翁信息等)对各方身份进行鉴别并留存不可篡改的记录,并根据身份认证结果进行授权管理,从源头上对金融领域网络犯罪进行物理阻断;第三,加强金融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技术、云服务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移动支付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交易技术等研究开发。

(二)加速建立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技术产业体系。

自主技术是金融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大力改善信息安全技术自主创新的环境。二是加速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生态体系。通过促进上下游应用产品的开发,完善自主技术产品应用环境,提高相关技术产品的可用性。三是加强金融领域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市场规范。启动核心信息技术产品的信息安全检查和强制性认证工作,依照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设定不同的检查要求,比如对关键系统进行源代码级检测。加强对国外进口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漏洞分析工作,提升发现安全隐患的能力,明确国外信息技术企业在国内提供产品、技术和服务时的责任和义务,对从事金融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业务的企业采取黑名单制度。建立金融领域新技术安全预警机制,并出台规范,限制新兴技术的使用方式和范围。

(三)不断完善金融信息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

法规建设是信息金融、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虽然我国金融领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形成了以金融移动支付为主的系列标准,但是对于高速发展金融信息系统来说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还不完善。所以细化并完善金融行业相关信息安全实施细则和标准规范,对于金融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移动支付,应加强移动支付安全保障信息安全基础和通用标准研制,为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提供标准支撑。针对金融领域大数据,建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使用、数据开放、数据管理和数据利用在内的应用规范,为合理保护和利用大数据提供指导。针对服务外包,制定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的制度体系评价指标、服务内容合规性评价指标、人员管理水平及稳定性评价指标等。

针对灾备系统,应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运行、维护、测评和应急处置的相关标准规范体系。

(四)加快建立安全运维管理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量化的监控指标体系。监控对象的指标化是自动化监控的基础,也是优化网络效率和提升系统健壮性的重要参照,是运维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量化监控指标应当包括传统的各种系统资源使用率,交易进度,数据状态等。

二是要加强监控的分析。要对运维监控中发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全部纳入系统运行分析,对风险隐患一追到底,并及时处理,同时根据运行分析结果加强容量的管理,定期清理生产环境,动态评估系统的处理能力,动态优化技术资源配置。

三是完善预案,提高业务连续性。随着数据集中,系统整合的不断推进,金融信息系统的技术体系日趋复杂,但是对技术体系的驾驭经验和能力有待在实践中积累、提高。所以应当提高应急预案,应急演练的重要性的认识,在遵循“优先恢复系统对外服务”原则的前提下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

(五)开展金融一体化信息安全风险感知体系试点示范。

上一篇:浅谈近年来反腐成效论文下一篇: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