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启示

2024-05-17

银行会计启示(精选6篇)

篇1:银行会计启示

银行,监管,会计,准则,启示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按照欧盟委员会的要求,自2005年起,在欧盟的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必须按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编报。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在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对银行监管尤其是监管资本的计算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概括介绍欧盟银行监管机构应对会计准则变化的做法和启示。

一、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后,欧盟银行监管当局采用的审慎监管措施

篇2:银行会计启示

20082366 田园

1995年,具有200多年优异的经营历史的巴林银行倒闭了,震惊了世界。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行业操纵不当所带来的极大风险,最终会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首先,我们对巴林银行事件回顾。

巴林银行1763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五个爵位。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里森,同时也是后台结算主管即开立了“88888”账户。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隐藏在“88888”账户上。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由于差价有限因此交易量很大,通过这种风险较低的差价交易,也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在1994年的7个月获利3000万美元。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1995年 1月份,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了大量期货合同,指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日本阪神地震打击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势头,股价持续下跌。里森当时认为股票市场对神户地震反映过激,股价将会回升,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在1月16日至26日再次大规模建多仓,以期翻本。其策略是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然而,日经指数急剧下挫,由买入价18130点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480亿日元。

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至24日大规模建日经225指数期货多仓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里森在“88888”账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3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在相同的执行价格下卖出一张看涨期权,同时卖出一张看跌期权,以获取期权权利金。里森通过卖出选择权获得了很多权利金来支付大量追加保证金,里森希望在一段时间同市场能够保持足够稳定,让选择权能够以接近执行价到期作废,从而使该政策获利。采取这样性质的策略的内存风险在于市场的突然和未预计到的波动。这一操作的获利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波动损失维持在收到的权利金范围内假设基础上,由于日经225指数大幅下跌,这不仅使看跌期权变为价内期权,而且会因为波动率的增大使选择权价值进一步增大,从而卖方遭受更大的亏损。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

里森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已回天无力。2月24日,巴林银行因被追交保证金,才发现里森期货交易账面损失4亿至4.5亿英镑,约合6亿至7亿美元,已接近巴林银行集团本身的资本和储备之和。26日,英格兰银行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算,寻找买主。27日,东京股市日经指数再急挫664点,又令巴林银行的损失增加了2.8亿美元。截至1995年3月2日,巴林银行亏损额达9.16亿英镑,约合14亿美元。3月5日,国际荷兰集团与巴林银行达成协议,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获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至此,巴林银行230年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巴林银行集团破产的消息震动了国际金融市场,各地股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英镑汇率急剧下跌,对马克的汇率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但由于巴林银行事件终究是个 孤立的事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也只是局部和短暂的,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不过,就巴林银行破产事件本身来说则是发人深省的。透视整个事件,我们得到 如下启示。

第一,投资者必须控制好风险。里森期货交易亏损的直接原因是对市场行情判断的失误,他认为日本经济在关西大地震后会马上恢复过来,而事实上日本经济已积重难返,关西大地震加快了日本经济的下滑。当然里森如果意识到行情判断错误,能够控制好风险,及时止损,也不会出现风险事件,但里森相反,孤注一掷与市场进行对赌,试图使大市反转,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复杂化,资本活动的不确定性也愈发突出。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银行集团,应努力扩大自 己的资本基础,进行多方位经营,做出合理的投资组合,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这样才能加大银行自身的安全系数并不断盈利。像里森那样,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里”,孤注一掷,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难以挽回。

第二,金融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从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开始交易的第一天到其倒闭之日,里森一直既是前台的首席交易员,又负责管理后线清算,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是由里森一人把持,为其越权违规交易提供了方便,说明了该行的管理制度极不健全。巴林事件提醒人们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1994年8月,内部审计人员指出该期货公司没有实行岗位制约的严重性时,巴林银行集团高级领导层漠然视之。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内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该公司长期以来使用“88888”账户进行越权违规交易以及严重亏损的问题。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巴林银行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许多漏洞。

股指期货市场也是投资市场的重要一环,只不过股指期货影响因素众多,保证金交易放大机制明显,会对投资机构的经营业绩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如果只看到市场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在追求业绩成长的同时,忽视了风险控制的执行力度。结果就如同上述巴林银行事件一样触目惊心。

篇3:银行会计启示

关键词:银行效率,银行体制,市场竞争

一、印度银行改革过程概述

(一) 放松管制。

具体措施包括:在存款利率方面:第一、1992年之后, 印度储备银行废除了固定存款利率, 转而采用对于所有存款、所有银行只制定一个最高利率水平的措施;第二、1995年10月, 取消了对两年以上存款的利率上限的限制性措施;第三、1996年7月, 一年以上的存款利率上限也被取消;第四、1997年10月, 定期存款的利率完全放开。标志着印度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调控。贷款利率方面:第一、1989年5月, 印度储备银行就取消了对同业拆借及短期票据、票据再贴现等的最高利率限制;第二、从1992年开始印度储备银行把贷款利率分成6类, 其中对贷款总额高于20万卢比的贷款规定最低利率;第三、自1994年10月18日起, 对超过20万卢比以上的贷款取消最低贷款利率的限制。自此标志着印度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完全自主决定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管制完全放开。

(二) 改革商业银行的结构体系, 引入竞争机制, 以提高其经营效率。

为使商业银行业务更具效率, 纳拉辛哈委员会建议, 应通过合并及兼并大量削减公营部门银行的数量。一方面通过关闭亏损严重的国有银行支行, 裁汰庞大的国有银行体系, 减轻国有银行的包袱, 提高其经营效率。另一方面, 集中力量办好3~4家具有国际水准的一流商业银行和8~10家拥有全国营业网络的全国性银行, 其他银行为地方银行。赋予私人银行招收高级管理人员的充分自由, 允许开办私营银行, 并于1994年通过《1994年银行管理法案》 (修正版) 。根据该法案规定, 对公营、私营银行一视同仁, 鼓励公私银行公平竞争。政府应允许外国银行或其分支机构作为其附属机构, 在印度开设办事机构, 印度商业银行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修改公营部门银行董事会成员和执行官的聘任程序。为了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允许区域性农业银行从事所有类别的银行业务。

(三) 成立银行贷款特别回收法庭, 以加速银行贷款安全回收。

针对印度银行呆坏账严重的问题, 印度政府于1993年通过了一项立法, 批准在印度六个城市设立银行贷款特别回收法庭, 并在孟买建立了特别上诉法庭, 要求在六个月内快速回收银行欠款。此外为减轻银行坏账负担、盘活银行资产, 政府还设立了资产重组基金, 按一定折扣接受一部分国有化银行的坏债和可疑债务

(四) 成立资产重组管理公司, 并由印度国家银行和印度工业发展银行掌握该公司49%的股份。

同时出台了附有详细指导方针的公司债务重组计划等一系列措施。资产重组管理公司通过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向社会发行可公开买卖的有价凭证, 一旦投资人认可了这些不良贷款的价值, 银行就可以把这些凭证当作可兑现的资产。

(五) 加强公司治理, 减员增效。

针对国有或者国有股份制银行25%~50%的冗员, 印度政府1999年提出老年社会与收入保障报告, 提出建立个人退休金账户与养老体系。并于当年年11月开始推行自愿退休计划。根据此计划, 上述银行中届满45岁的员工, 可以申请自愿退休。届时银行、政府将会根据退休者工作时间长短予以补偿, 并允诺逐步将其纳入即将建立的社会养老体系。据估计, 约有5.7万名员工在一定补偿下离开了工作岗位, 占12家国有化银行员工总数的19%。此外, 根据银行业改革委员会的提议, 还成立了“迅速纠错行动机构”, 对存在问题的银行进行早期干预与指导。

二、印度银行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 印度银行改革的经验

1.深化银行体制改革, 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 以增强竞争性。我国的银行体系仍然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 在此条件下谈银行的体制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首当其冲。长期以来在我国, 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命题一直被披上了某些意识形态的色彩。因此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步伐经常步履维艰, 甚至曾出现进一退二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到2001年左右才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其标志是2001年11月, 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向龙宣称,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按每年2-3%的速度减少, 并且为了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 也不再将不良资产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在国有经济的羽翼下生长的, 是建立在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的。因此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我国银行改革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下滑, 这不仅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迅速下滑, 而且由于国有企业占据了超过75%的银行贷款, 所以还使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从而阻碍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产量增长。

与中国情况不同的是, 印度有关国有企业的问题不是那么突出, 这使得印度政府在进行银行改革的时候相对容易些。印度的国有银行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逐渐的私有化了。其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配合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步分阶段实施的。对于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改革对理顺银行内部产权关系、明确责任义务, 对银行经营管理层造成压力, 从而改善银行效率。

关于所有制与银行效率的问题, 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 印度国有、私营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低于印度外资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 研究报告建议印度银行应继续实施减少不良资产, 人员和分支机构合理化等现有的政策,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银行效率。以及Rajesh Chakrabarti也运用DEA方法对改革以来 (1992~2002) 印度银行的相对效率做了考察, 其结果发现从价值角度来看, 外资银行的效率最高, 其次是私人银行;而从数量上看, 私人银行效率最高, 而外资银行效率最差。这表明外资银行更愿意介入那些营利性更好的精华性业务, 而不愿意为广大普通消费者提供最普通但盈利性稍差的普通型金融服务。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从各个方面都远逊于外资和私人银行, 效率排名均为最后。对于我国以上研究的成果也一样适用, 要想有效的提高本国银行的效率, 降低银行准入门槛, 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已经势在必行。

印度自1993以来允许私营银行进入银行业, 同时允许外资银行在印开办分支机构。这些改革措施使得银行市场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 打破了国家垄断的银行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 印度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竞争格局, 活跃了市场, 提搞了效率。截止到2006年底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国有银行 (含国有控股) 、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2005年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银行系统评级报告中指出, 印度银行系统比中国银行系统更加稳健。

2.以市场导向为原则, 兼顾政策调节, 完善银行公司治理, 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 建立起高效的运营机制, 不仅对于银行是一种效率, 对于社会经济来讲也是一种效率。我国银行体系中, 按照银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 可以将银行分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两种。但由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 本文暂不涉及, 以下仅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谈起。

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主要问题有: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转轨进展缓慢, 公司治理机制尚未真正的建立起来。由此导致的不良贷款率偏高, 有些贷款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由于政银关系、银企关系没有理顺, 商业银行往往很难仅通过市场来决定自己的经营取向, 还要承担部分政策性职能。在特殊时期商业银行必然抛弃商业利益取向转而支持政府指定、导向、扶植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资产比率不断上升以及经济效益持续下降, 最终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以说没有国有银行的市场化、商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不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银行的改革就不能停歇。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中国与印度两国银行业的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都集中到“对于银行的调节究竟是市场好还是政策好”的问题上。这是因为中印历史的相似性, 又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援。因此, 两国在发展的前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政策调节”这个法宝。根据印度的经验, 我国的银行改革也应逐渐减少政府对于银行业的干预, 引入市场机制来调节银行的发展。减少行政干预, 增加商业银行独立性。商业银行要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 进行金融创新;同时, 进一步改善运行效率、提高竞争实力, 打破所有制偏见, 在资金投放上做到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3.规范银行监管制度, 保障金融安全。印度自1991年开始的银行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其中之一规范了金融制度, 有效保障了本国金融安全。根据标准普尔公司公布的评级报告, 至少在目前印度银行业比中国银行业更加稳健。自印度金融改革以来, 实行了一系列的针对银行的监管措施。如资本充足率、资产分类、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要求。而我国银行在此方面尚显不足。如关于会计准则方面, 印度早在1994年以前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符合国际规范的会计准则, 而我国直到1998年才开始引进国际会计标准。在银行风险评级方面,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印度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包涵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银行内部监控在内的银行风险评级制度, 以实施对银行的有效监管。而我国尚无此制度。

(二) 印度银行改革的教训

1.信贷技术还不完善、待提高空间较大。落后的信贷技术常常为人所抱怨, 其最为常见于发展中国家, 印度与中国也都同时存在。在本次的印度金融改革中, 对此却未有涉及, 不失为一种遗憾。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商业环境调查数据 (WBES) 显示:银行手续、在抵押品要求、高利率三个方面, 印度银行表现差强人意。其中被调查企业认为对抵押品要求是其融资的主要障碍的占50.5%, 抱怨银行手续费的占50.5%, 抱怨借款利息过高的占81.2%。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了印度银行信贷技术尚不完善。上述问题我国也存在, 其影响了我国银行也得整体形象, 这也将是我们改进的方向。

2.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亟待规范

在减少政府对银行干预的条件下, 对现有政府对于银行的干预措施进行必要的规范。这也是印度银行所未涉及的领域。

三、结论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即改革的重点已经由生产性领域向金融等服务性领域转移。而我国的金融业正处于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度的转型期。可以说金融转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能否顺利的进行下去。笔者只是以印度银行改革作为参考样本, 分析其成败得失, 从而希望能为我国银行业改革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Desh Gupta and Milind Sathye:“Financial Developments in India:Should India introduce capital account convertibility?”, ASARC WP 2004-07.

[2]文富德:“印度的银行改革”, 南亚研究[J], 2003.1。

[3]邸胜宝、齐敏:“印度银行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J], 2007.5

[4]赵建军:“印度金融改革成效、路径及难点”, 经济学研究[J], 2005.2。

[5]欧明刚石弦:“印度银行改革之路”, 银行家[J], 2005.6

[6]王元月、马蒙蒙、彭妍:“金融抑制与印度银行改革”, 外国经济与管理[J], 2002.7

[7]郭承先:“中国与印度金融现状比较”, 西安财经学院报[J], 2006.2

[8]文富德:“金融危机后的印度经济发展前景”, 南亚研究季刊, 2010.1

篇4:时间银行的启示

“当然是每天都要全部用掉啊!”一个学生回答说。

“是啊!”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都应该全部用掉。但是,你们或许还不晓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银行,它的名字叫‘时间’。每天早上,我们的‘时间银行’总会向我们每个人的账户里自动存入86400秒,一到晚上,它也会自动把你当日虚掷掉的光阴全数注销,没有分秒可以转到第二天,而且你也不能提前预支片刻。如果你没有好好利用你的时间存款,损失只能由你自己来承担。因此,你必须每天都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存款,否则,惋惜的只能是自己。”

教授说完,教室里一片寂静,所有学生的脸上都写满了惊讶和愧疚。

国学卡片

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译文】一只小小的板凳,暂且先坐着吧!不要让这美好的时光从你的身边偷偷溜走了呀。

【启示】每个人都要养成惜时的习惯。永远不要忘记:昨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还遥不可知,而今天则是一个实在的礼物。珍惜易逝的光阴,才能收获富足的生命。

篇5:富国银行发展经验启示

富国银行认为,银行如果不承担风险就不能获得回报,但必须善于识别、理解、量化和控制风险,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以保证银行资金获得合理回报,客户能够归还贷款。富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以下三大特色:

独立、专业、关口前置的风险治理架构。董事会及高管层确定风险偏好边界,对风险管理负总责。董事会下设四个与风险相关的常务委员会,委员均来自行外,其中:信贷委员会负责审定信贷质量计划、贷款政策、信贷投向、信贷损失拨备政策、高风险组合及信贷集中度;财务委员会负责监控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及筹资风险,以及资本管理及规划流程;风险委员会负责监控全行的整体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策略、风险政策、风险流程及风险系统等,以识别、评估、计量及管理银行主要风险;审计及检查委员会负责监控操作风险、法律及合规风险,以及与银行财务报告相关的政策及管理活动。在高管层面,主要通过CEO每周主持的执委会以及CRO任主席的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落实董事会风险管理相关决策。在工作层面,业务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构成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共有约1.65万名员工负责内控及风险管理,其中70%人员为业务条线人员。

风险管控注重“六大纪律”。包括:以客户关系为中心,只承担能够“高效、有效、理性地服务消费者、小企业、中型企业及财富管理客户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基于自身竞争优势,愿意承担自身能够理解的风险,但对于自身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则尽量避免介入或仅承担最小的风险;声誉至上,不参与任何可能对银行声誉造成永久性或不可弥补损失的活动或业务;按风险定价,业务的定价需抵补风险资本,承担风险的前提是定价能够确保足够的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双重控制,业务决策者对风险负主要责任,风险职能部门负责监督、全面审核以及适当的“挑战”。

信贷流程强调“十项注意”,包括:开展充分的事前尽职调查,并借助“了解你的客户”以及“金融犯罪调查”这两个独立于业务线的专门小组进行持续监督;借助专家判断,而非仅依赖于模型进行授信;不使用评级公司或第三方机构材料进行授信审批;每笔批发贷款需由个人签字并由个人承担责任;高度认可信贷人员并视其为银行内的领导者;高级业务经理需要信贷或不良资产处理岗位的工作经历;客户现金流是贷款的重要依据;如果贷款不能给客户带来清晰的利益,则不提供贷款;高度重视信贷监控,及早发现信贷问题;毫不犹豫地退出不能满足信贷条件或最低回报率要求的业务。

依托理性的成本管理保持较优的成本效率

富国银行认为,“我们所花的钱并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我们的股东”,因此费用管理必须严格。但对费用的小心谨慎并不意味着低价低质,而是要理性节约、科学支出,在不降低服务

质量与效能的前提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四大举措:

节约人力成本。减少组织层级,优化流程,保持组织的健康与灵活性;在有增长潜力的领域增加人手,在那些对客户不再有价值的领域减少运营人员。

节约交易成本。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推广自助服务以提高服务效率,使更少的柜员服务更多的客户。

节约销售成本。完善交叉销售机制,加大对现有客户的开发;对于新客户,争取第一次见面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成为其主办银行;强化员工培训,提高销售投入产出比。

节约固定成本。在客户选择电子渠道办理业务比例增加的情况下,逐步削减实体网点面积,2008-2012年,办公面积减少了1600万平方英尺,相当于6个帝国大厦的面积;2010年以来,因减少网点面积节约资金5000万美元,ATM营运成本下降15%。

依托严格的战略执行推进升级转型

富国银行认为,“仅提出愿景目标是不够的,需要有一套能够经受任何经济周期考验的业务模式作保障,更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推动。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于执行。一项伟大的战略,如果不能得到彻底执行,其效果往往还不如一项能够执行到位的普通战略。” 富国银行的战略执行有以下三大特色:

公开透明。一是战略执行的方向公开透明。在对外发布的《富国银行目标与价值体系》中,明确提出战略执行的四个导向:通过交叉销售创造顾客价值;借助技术强化个人接触;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坚守品牌承诺。二是战略执行的相关目标及举措公开透明。例如,富国银行1999年提出了“十大战略举措”,2011年提出了“五大战略重点工作”,均在其年报中进行了披露,这样的公开披露实际上形成了股东、客户和社会对富国银行战略执行情况的监督机制,促使银行强化战略执行。

务实聚焦。富国银行的战略执行举措注重实效,重点突出,聚焦于那些促进银行转型升级的重大事件。例如,其1999年提出的“十大战略举措”,明确了十年转型升级要做的十大实事:投资、经纪、保险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5%;增强多元化发展能力;借助打包产品,强化交叉销售,将家庭客户平均使用产品数量提高至8个;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力争成为其首选银行;成为客户的按揭贷款和房屋净值贷款银行;每个客户的钱包都有富国银行卡;整合渠道,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借助信息科技实现精准营销;成为客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支付中介;吸引并留住高端客户,减少客户流失率;强化人才竞争优势。

长期推进。富国银行战略执行举措一旦确定,往往要执行5-10年,并且每年都要对执行成效进行评估,适当将执行情况对外披露,接受股东和社会的检验。1999年“十大战略举措”公布后,几乎每年都要在其年报中披露实施进展。以家庭客户产品使用数量为例,1998年平均每户使用数量为3.2个,2003年增至4.3个,2008年增至5.7个,2012年进一步增至6.4个,距每户8个产品的目标越来越近。在强化战略执行的同时,富国银行也会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战略举措进行调整,例如,2011年,“十大战略举措”被修订为“五大战略重点工作”,即:客户第一,提高收入,减少开支,坚守愿景目标与价值观,联系社区和利益关系人。

在近二十年内,富国银行坚守“客户为先”的经营文化,优化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强化严谨的风险、成本及战略执行管理,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扎实基础,从而有实力、有能力成功并购、整合资产规模相近甚至更大的第一州际银行(1996年)、西北银行(1998年)和美联银行(2008年),资产规模增长了26倍,净利润增长了30倍。作为美国最大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放者,富国银行的运作模式成功经受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其2007年住房抵押贷款的坏账率要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股价率先反弹并逆势上涨,保持了穆迪和标准普尔AAA级的最高评级。

启示和建议

篇6:银行会计启示

专业:会计学学号:081601059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入WTO在即,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的全球化、网络化,人民币自由兑换呼之欲出等等因素,银行本外币一体化势在必行。银行人民币、外币业务的分离造成银行经营成本上升;相关经济金融及企业信息相互隔离;网络、网点机构资源浪费。而解决本外币一体化整合再造的关键在于银行会计的本外币一体化,银行会计的本外币一体化是银行本外币一体化的基础。

关键字:一体化风险网络银行

一、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银行会计业务是银行融资的基础,营销服务的窗口,金融、经济政策制定依据的主要信息来源,银行领导层决策的依据。它的业务囊括了本外币的单位存贷款的核算、个人储蓄存款、外汇买卖、中间业务营销、银行结算、个人的相关贷款等。目前的状况是,一家银行,本外币两套科目、两套会计核算规章制度、两套计算机操作系统(有的银行可能存在本外币储蓄、对公四套操作系统)。人民币业务系统普遍优于外汇业务系统,中国银行比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体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比边远落后地区一体化程度高。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人民币金融新产品层出不穷,而国内银行外汇业务主要停留在传统业务上。大多数银行内部稽审人员对外汇业务的核算、规章及其操作系统生疏,对外汇会计的审计也停留在表面。银行本外币会计的分离已

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

首先,对本外币系统分别进行研发、维护,分别制定本外币会计规章制度,本外币两套人马办理业务,相对于本外币一体化显然付出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次,银行推出的各种服务如“一站式”服务,“首问制”服务,由于本外币业务的分离而不能落实。对银行外汇会计单独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不利于有关信息的相互沟通,造成人员及机构资源的浪费。面对激烈的银行竞争,各家银行纷纷探索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之路,这成为对银行会计本外币进行整合再造的催化剂。最重要的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个人外汇存款相当普遍,个人外汇买卖活跃,B股对境内居民开放,进出口贸易增长带来了单位外汇业务量的增加。在“结售汇制度”下,外汇与人民币会计也日益密切。我国银行的分支行制度——机构网点众多的优势对银行会计本外币进行整合再造、增强竞争实力也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为经济落后地区的银行提供了机遇,为该地区银行本外币一体化及深化、创新打下了伏笔。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为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提供了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支撑。

二、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提高了银行的竞争能力

银行在高科技的支撑下,只有全面提高营销功能和水平,本外币融为一体,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成果,才能在营销品种和营销手段上进行持续创新,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安全、快

捷”的服务。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为金融创新,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环境。如有的银行已推出的“一卡通”,客户只要办理一张信用卡,人民币和外币业务都可以办理。借助“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可划转B股资金,外汇买卖业务中人民币或外币资金可直接划转入账。“一体化”借助网点优势,极大地方便了客户。

本外币会计的一体化实现了数据和信息的全面集中处理,及时、高效、准确地反映到管理部门,决策层根据市场情况迅速作出反映。本外币会计的一体化扩大了基层的金融业务品种,使分支机构有更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同时由于本外币会计的再造整和,规章制度的统一和规范,系统的完善,审计工作得以深入全面展开,从而分支机构的协调、监控职能通过另一部分权力的集中得到了加强,提高了银行的竞争能力。

三、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的基础及再造设想

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的组合,它是银行再造的一部分。银行会计系统借助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以期在成本、质量和反映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将原本分散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有利于客户、适应市场需求重新整合。

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的基础,一是人民币、外币会计都遵循相同的会计原理,例如借贷复式记账、凭证要素、核算方法等;二是可以统一的会计规章制度,例如科目的使用,印章的管理,现金的管理,账簿的建立,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三是目前存在的已优化的高科技平

台诸如“通存通兑”、“城市网”、“网上银行”、“ATM”、“POS”系统是银行会计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四是银行会计人员学历、素质普遍提高,对于外汇业务的操作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为银行会计一体化提供了人员基础。

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首先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对相同经济业务分类统一会计科目、科目代号及其核算方法,本外币统一使用。规范本外币会计核算程序,对不相干业务的科目予以保留或增设,例如外汇业务特有的“经营套汇”、“代客套汇”、“特别折算”。统一规章制度,包括重要凭证、印章、现金等。统一账簿的建立,报表的编制要求,保留对外汇会计报表的特殊要求,如汇率折算、重估后对报表的要求。

银行人民币、外币会计各有其特点和要求。人民币作为我国的唯一可计价流通的法定货币有其普遍性,金融品种多。而外汇业务受外汇管制,政策性强,最基本的特点是我国目前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任何资本项目的业务外管局要进行审批。外汇买卖业务受汇率的影响,经营性强。这就意味着本外币一体化对银行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及外汇知识,加强现有外汇人员人民币会计培训及现有人民币会计人员的外汇业务培训是一体化的当务之急。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素质,在观念上从传统业务的操作人员向现代银行的经营参与者转变。

以效益为中心。“一体化”系统应在现有的,或进行升级的网络高科技平台上,通过总行牵头,集中全行优秀科技力量进行开发,再

向分支行推广。或者将经济发达地区银行开发的已进行整合成熟的银行会计一体化系统借鉴过来,由总行统一向分支行推广。总行集中分支行的优化建议,统一进行改进。应尽量避免分支行各行其是,重复投资。

上一篇:我的奶奶350字优秀写人作文下一篇:教师读书汇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