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青少年群体

2024-05-22

重点青少年群体(精选6篇)

篇1:重点青少年群体

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维权专项行动的总结

为增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根据区预防办的统一部署,柳州团市委紧紧围绕“积极预防减少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主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开展了丰富多采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青少年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一是提高认识,及早部署,强化督导。根据区预防办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并下发了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维权专项行动方案。在团市委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协调下,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对市各中小学校的青少年,特别是社区留守儿童以及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检查督导。

二是充分发挥法制宣传的作用上好法制教育课。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法制管理,组织全市各中小学校的法制副校长通过校园广播、大型会议等形式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实用的法制教育课。据统计,我市各中小学校共上法制课275次,丰富了学生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了其法制观念。

三是结合“法律进灾区”活动,开展了丰富多采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各市中小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了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八中学通过进行紧急疏散演练、开展法律知识进校园知识抢答赛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知识,增强了青少年学生自我保护、依法维

权的意识。元江实验中学校通过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举行法制知识问答等形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知识。燎原中学通过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法制主题班会、做游戏等形式向学生们宣传了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知识。有些学校还下发了《法制教育——致家长的一封信》,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家校合力对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四是办好法制宣传园地。全市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校园网、校刊校报、法制宣传板报、墙报、宣传橱窗、展板、黑板报、法制宣传手册、横幅标语等途径,大力宣传与青少年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辟了禁毒法法制宣传专栏,龙城中心校出了法制园地宣传栏。据不安全统计,我市共出法制宣传栏35期,出黑板报23期。

五是针对社区留守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城镇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市结合“法律进乡镇”、“法律进社区”活动,协调组织相关部门通过发放资料、放映法制电影、开展法律咨询、上法制课等形式,开展了社区留守儿童和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了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和依法维权能力。

六是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顿活动。全市各级综治部门充分发挥公安、工商、文化、新闻出版、共青团等相关单位的职能作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顿,加大了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打击力度,净化了青少年成长环境。据统计,我市共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58次,营造了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团市委将以此次维权专项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为切实增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法制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传播法律知识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出新的贡献。

篇2:重点青少年群体

在平安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是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日益突出,重点青少年的服务管理被摆上了越来越重要的议事日程。2013年7月10日,中央综治委预青专项组和中央综治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2013年12月5日,唐山召开深化平安唐山建设推进会,提出要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帮扶、矫治和服务工作。唐山市围绕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引导和利益诉求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一些认识。

一、唐山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形势和问题

(一)当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唐山市青少年涉罪率、犯罪率居高不下:2010年、2011年、2012年唐山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分别是488人、523人、507人,平均占当年总犯罪人数的7.8%;三年中,唐山市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人数分别是1681人、1439人、1528人,平均占当年总犯罪人数的23.06%。虽然唐山市目前对6-25周岁闲散青少年群体、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流浪青少年群体、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犯罪数据尚无准确统计,但我们通过调研和调查发现,由于亲情淡漠、教育缺失、家境困难、失学失业、权益受侵等种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五类重点青少年较其他青少年而言,更难融入到集体和社会之中,更易产生犯罪的想法和行为。因而,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举足轻重,刻不容缓。

(二)当前唐山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力量和工作经费均有待加强

目前,唐山市6-25岁青少年约有202万人,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职工作人员仅有33人;预青工作机构只有市县两级,所有乡镇(街道)及以下均无机构、无人员。而且,市、县两级预青机构均无专项工作经费(目前团省委预青专项工作经费是60万,石家庄、邯郸两市均为20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力量的不足、经费无保障、各成员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基层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工作抓手等等,这些都影响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发展。

(三)当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的一些重点环节缺乏有效手段

比如说,目前我们对于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底数尚未摸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解决这一问题,不但需要专职的工作人员队伍,而且需要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统计系统,更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积极配合。再比如,在进行重点青少年群体数据统计、开展服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如何保护好青少年的隐私,不将重点青少年标签化,如何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配合,这些问题目前在全国来讲都是难点,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全市共青团组织在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中的努力和尝试

(一)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体系

出台了《唐山市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唐山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了综治委领导、专项工作组(共青团)牵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履行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职责

推进基层“青少年维权中心”建设,在14个县市区建立了青少年维权中心,做到有热线电话、有合作机构、有工作人员。推进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组建心理、法律、教育、婚恋交友等4支志愿者队伍,228名专业人士成为了12355受聘志愿者。2013年,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累计提供法律服务35次,心理咨询146次,婚恋交友服务300余次。开展团干部直接联系普通青年工作,组织团干部、青联委员、青商会员等与普通青少年结对互助,特别是倾向于重点青少年群体,目前已结对32000多人。建立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帮扶机制,通过“走进高墙、情暖狱园”和暖冬慰问活动,累计实现结对帮扶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32人,发放希望工程助学金20000余元,捐赠书籍2000余册。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活动。组织各级青少年维权岗和青年法律志愿者与社区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开展进社区活动4期,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

(三)健全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机制

一是摸清底数,着力开展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工作,建立了动态更新的信息数据库。二是建立联系,组织团干部、青联委员、青商会员等社会力量与重点青少年群体建立日常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青少年群体基本状况和思想动态。三是整合资源,需要矫治的就借助公检法司等部门开展教育矫治管理;需要帮助的就通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相关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各项服务。

三、进一步做好全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党政主导、科学部署,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将其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工作总体规划之中,定期听取汇报,及时掌握动态,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应加强队伍建设,通过解决编制、聘用或购买公益服务等形式,配齐配强专兼职工作人员。应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工作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应加强考核督导,将辖区内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下降作为刚性指标任务,切实增强各相关单位落实预青工作的责任意识。

(二)健全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全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的强大合力

在全市预青工作格局中,共有十七家成员单位负责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的落实程度直接决定着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的实际效果。团市委作为市预青专项组组长单位,下一步将重点履行牵头职责,对预青全局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促检查,确保专项组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分类管理、强化服务,有针对性的做好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就是要努力通过服务关怀的方式最终达到预防犯罪效果的思路。5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由于成长环境、性格特点、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不同,对他们的教育引导路径和行为干预方法也应不同。学校、劳动保障等部门应围绕闲散青少年群体,建立多个部门有效衔接的工作配合机制,改变此类青少年“失学、失业、失管”的闲散状态,力争解决好其成长就业问题。公检法司等部门应切实发挥好司法专业作用,针对有不良及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挽救转化工作,使失足青少年真心悔悟,回归社会。民政、公安等部门对于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应加大对拐卖、残害、强迫青少年乞讨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解决此类青少年家庭回归、就学就业和职业培训等问题。综治、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对于农村留守学生,应重点做好亲情关爱、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工作。司法、监狱等部门对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应准确掌握他们的生活成长情况,整合社会资源,妥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四)紧抓关键、有的放矢,着力突破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篇3:重点青少年群体

关键词:启东群体事件,舆情分析,重大城市

第二作者:曹维丽, 女 (1989.5-) , 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

一、江苏启东群体事件

2012年7月25日, 江苏启东市民在网上发布消息称, 日本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会污染当地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启东市百姓对此项目建设强烈反对, 并自发组织向政府请愿。事件最初由日本媒体在7月25日爆出, 经过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编译, 被近50家网络媒体转载。网友在互动平台曝光此事, 更引起网友关注。

7月26日, 启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建新在启东市政府官方网站发布一段视频, 题为《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视频中讲道, “南通大型达标水排海基础设施工程, 正在进一步深入论证评估, 暂停排海管道建设工程。”

7月28日, 启东市民为阻止准备建设的“南通大型达标水排海基础设施工程”在市政府门前抗议, 场面一度失控, 政府机关被冲击, 有官员被扒掉衣服羞辱, 有车辆和电脑被砸。从而使媒体的关注度快速攀升。

7月28日, 南通市政府发布消息称, 永久取消启东市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的项目。

7月29日, 启东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通告, 对散布不实谣言者予以行政拘留10天和罚款500元的处罚。

从舆情应对角度来看, 启东市常务副市长在26日发表视频讲话, 以较低的姿态与民众沟通, 是政府倾听民意的一种进步表现。28日, 南通市政府作出永久取消排海工程项目的决定, 从而使民众情绪得以平缓, 当地政府舆论危机也基本平息。

二、江苏启东群体事件在不同城市中的传播情况及特点

江苏启东群体事件发生之后, 随着事件的不断被曝光, 在网络媒体之后, 传统媒体也介入对此事的报道, 《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钱江晚报》等媒体就此事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进一步推高了事件的媒体关注度。

全国传播情况:

1. 对此事件的关注出现了三次受众关注高峰, 其中8月1日达到顶峰, 关注量为17399;

8月6日后关注程度成下降趋势,

8月9日后关注度降低, 受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度偏低并趋于平缓。

2. 关注群体性别方面, 对此事件关注度较高的为男性, 占70%;

同时, 学历水平较高的受众关注度较高,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人数的35%, 高中以上学历占人数的75%。

3. 根据百度指数分析, 江苏启东群体事件在全国的传播过

程中, 北京、武汉、宣城、上海、杭州、宁波、西安、郑州、深圳这九大城市是重点关注城市。

在各媒体的跟进报道中, 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传播态势。九大重点关注城市的传播特点也各不相同, 用户关注度最高的城市是北京, 最高峰为8月1日的872人关注, 相关部门应重视用户关注度较高城市的受众需求及受众心理、情绪等。

三、不同城市网民对江苏启东群体事件的倾向性观点分析

江苏启东事件最初由日本媒体在7月25日爆出, 随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 引发了全国受众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区域网民对江苏启东群体事件的关注情况, 笔者对7月25日至8月15日期间的网易新闻跟帖、新浪微博评论进行了抽样分析, 抽出100条网民发的帖子, 进行调查统计, 进一步分析了网民的倾向性观点。

1. 调查分析表明, 全国网民的观点基本分为五类:

A、政府决议需要听取民意, 占总体观点的38%;

B、完善政策决策、监督机制, 严惩相关决策者23%;

C、对政府最终的处理结果表示支持16%;

D、关注治污情况, 要求王子制纸提高污水治理标准14%;

E、其他9%

2. 网民代表性言论

(1) 政府决议需听取民意 (38%)

网友“亮剑出山”:国人的环保意识在增强, 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暂时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过去那种靠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长官意志来决定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只有尊重民意、依法行政方为治国之根本。

(2) 完善政策决策、监督机制, 严惩相关决策者 (23%)

网友“梦云飞扬”:启东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 不应该单纯将其归咎民众的暴力。作为执政者, 需要透过此次事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目前的状况, 应该严惩相关决策人, 防止此类事件的再一次发生。

(3) 对政府最终的处理结果表示支持 (16%)

颜宇丹律师:广东。启东事件体现民意的力量, 最后结果处理得比较圆满。

(4) 关注治污情况, 要求王子制纸提高污水治理标准 (14%)

网友“苦行者”:大家都知道造纸企业对环境有极大的污染, 王子制纸从日本搬到中国, 把污染也转嫁给了中国百姓, 这样的企业应该强制其提高污水治理水平, 如果不能达标就任意排放污水, 我们要坚决抵制!

(5) 其他 (9%)

网友“Eco USTB”:不闹就上马, 一闹就停止和取消, 这样的方式不值得叫好。重大项目的实施首先是有严格的环评把关, 看它能不能经受民众的拷问;环评无问题, 程序合法, 政府就该坚持立场, 公开细节, 科学辩论。相反, 更该说清为啥关停。

李开复“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而能不发, 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3. 调查分析表明, 不同城市网民对这个事件呈现出不同倾向性的关注以及差异性的意见表达。

(1) 在这11个重点城市中, 北京、南京、上海、这三个城市对此事件的关注程度较高;郑州、广州、深圳次之;天津、武汉、西安、成都区域网民关注度较低;哈尔滨区域网民关注度最低。

(2) 北京、郑州、广州以及深圳地区的网民观点更倾向于支持“政府决议需要听取民意”。

(3) 南京、上海网民观点更倾向于“支持完善政策决策、监督机制, 严惩相关决策者”以及

篇4:重点青少年群体

关键词:外群体偏好;流动儿童;农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36-02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物质生活条件、权力和权利、社会声望、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所界定的青少年中弱势群体是由我国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农村籍户口的流动儿童与农村大学生。他们由于先赋角色的原因,在经济收入水平、社会资源、社会发展机会等方面与城市人口相比处于劣势,却因为父母或者自己的努力进入城市生活,时时与城市群体产生比较和接触,因此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普遍的适应问题和身份辨认问题。流动儿童因其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身份地位的尴尬和模糊,处于弱势;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社会竞争中,没有宽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可观的经济基础,故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生存等实质问题上都是弱势。我国这种制度性的身份不同于西方社会种族、性别的僵化,他们可以通过教育、就业等多种途径进行自由流动,正是这种具有边界可渗透性的弱势群体外群体偏好特点也将对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起指导性作用,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新的思考。

一、外群体偏好概述

美国社会学家William Graham Sumner 把群体分为外群体和内群体。并认为内群体会主宰成员的思想,成员对它保持着特殊的忠诚;而内群体以外的其他群体就是外群体。群体偏好是因其群体成员的身份而发生的思想、情感或行为。通常表现为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损,人们大都倾向褒奖内群体而贬损外群体。

(一)外群体偏好的内容

1.从内群体偏好到外群体偏好

最早的群体偏好实验范式是Tajfel 的最简群体范式,实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要求其中一组中的被试给两组成员分配钱物,被试明显给自己所在的群体更多的报酬,尽管被试之间原先并不认识,也未发生社会互动。被试采取最大化组间差异的策略显示出了对内群体的偏爱,该实验充分体现了仅仅是细小、人为的范畴化足以使人们产生内群体偏爱。国内学者连淑芳針对上海大学生的群体偏好研究结果也表明:上海人和外地人都存在明显的内群体偏爱。

然而,国外研究者在一些针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进行群体偏好的实验研究中却发现,弱势群体对社会优势阶层产生了积极、向往、肯定的态度。例如:1976年,Banks &Curtis让黑人小孩在白人玩偶和黑人玩偶中做选择,结果是:黑人小孩会更多地选择白人玩偶,并评价白人玩偶更好。在领导职位的选举上,女性其实更支持男性担任领导职位;老年人在对老年人与年轻人群体的评价上,老年人对自己的群体持有的评价更加消极。

2.外群体偏好的理论解释

对外群体的积极肯定态度,就是外群体偏好。在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共有三种。

(1)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对外群体偏好解释为弱势群体成员对其群体的低认同感或者根本不认同。越不认同其内群体的成员,发生外群体偏爱的可能性越高。社会认同理论关注的是情境因素的作用,描述了在何种情境下,外群体偏好可能会出现。

(2)社会优势理论

该理论在解释外群体偏好时,对社会优势取向的定义是:对不平等的群体关系的一般期望。按照这种定义,不管其群体成员的地位是高是低,只要其社会优势取向的水平较高,就会更倾向于保持群际地位差异。所以,不论其群体成员地位的高低,其社会优势取向水平越高,所表现出的对高地位群体的偏好就会越强,表现出与自己群体地位不符的外群体偏好。

(3)系统公正理论

系统公正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认为存在的社会分配或安排是公平的、合理的,并且顺从目前社会的定位与安排。优势群体将外界对内群体的积极印象内化,更加偏爱内群体;而弱势群体倾向于接受目前的社会阶级定位,认可目前的社会不平等性,同时顺从社会安排与社会主流价值,产生了对社会优势阶层的认可和向往,所以更加偏好于外群体。

(二)外群体偏好的研究方法及工具

早期,心理学家们通过创设特定情境,让被试做出选择以测查其态度倾向来测查外群体偏好。研究发展到后来,出现了直接的测量方法用以测量外显群体偏好和间接的测量方法测查内隐群体偏好。

1.外显群体偏好测量方法

外显群体偏好一般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在西方群体偏好研究中,多针对民族和种族问题,编制出的代表性较强的量表有:现代种族歧视量表、现代种族偏见量表,感觉温度量表和语义区分量表等。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基本实情,修订和编制出了一些群体偏好量表。吕庆燕、王有智将感觉温度量表和语义区分量表加以修订用以研究我国藏族和汉族大学生内外群体偏好效应,唐春芳自编问卷,采用情感体温计评定方法进行施测,研究了威胁情境下流动儿童自尊对群际偏好的影响。

访谈法,研究者根据研究主题编订访谈提纲,让被试针对主题自由直接地发表看法、表达态度。石长慧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了12-18岁的流动少年的身份认同及群体偏好问题。

2.内隐群体偏好测量方法

内隐群体偏好测量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IAT,它是通过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评价性联结来对各种内隐的群际态度进行间接测量,测量的指标是反应时。

最近的研究中有采用情感错误归因方法(AMP)以及刻板解释偏差(SEB)方法。情感错误归因方法是 Keith Payne 在2005年提出的内隐测量新方法,AMP中,情感来自被试对启动刺激的态度(喜欢/讨厌),人们对启动项的情感会投射到随后出现的目标项上,因此对目标项的喜恶反应其实是被试对于启动刺激态度的间接体现。SEB问卷中,设有25个缺少原因的句子需要被试去填充,呈现的半句是一个事件的结果,要求被试根据给定的结果进行归因,将所有能想到的原因填写在每题的空白处。

二、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外群体偏好研究現状

(一)流动儿童的外群体偏好研究现况

近年来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都得出流动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城市群体的外群体偏好。唐春芳针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偏好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都表现出显著的内群偏好;石长慧在流动少年的群体偏好研究中发现处于弱势地位的流动少年同时表现出了内群偏好和外群偏好。董蔚楠在流动儿童群体偏好特征研究中得出结论:城市和流动儿童均表现出明显的外群偏好;而内隐态度上,城市儿童明显偏好内群,流动儿童的偏好倾向不显著。丁芳、吴伟等人的研究也得出在流动儿童中确实存在内隐外群体偏爱,对自身所属群体表现出内隐的消极认同。

这些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可能是由于研究样本来自不同地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区域文化,不同城市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包容接纳能力和态度表现不同。另外,儿童时期人格发展尚未完善,对城乡差异不敏感,对于社会群体的意识和评价较为模糊,所以表现出内外群体偏好不明显也是正常现象。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导致了不相一致的结论。

(二)农村大学生的外群体偏好研究现况

关于农村大学生的外群偏爱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向玲、赵玉芳使用加工分离程序,在研究情境中发现:农村大学生在提取城市群体积极特质词比消极特质词时的无意识加工更显著;说明其对城市群体有内隐偏爱。路恩斌的研究结果发现: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内群体偏爱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显示出了外群体偏好。孙潇、张雅明在城乡大学生群体偏爱的特点研究中得出结论:城市籍和农村籍大学生均表现出显著的内群体偏爱,农村籍大学生中的女生比男生更偏爱城市群体。陈健源在2013年的研究中得出:农村大学生同时存在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偏爱,在外显态度上,外群体偏爱要高于内群体偏爱。孙潇在城乡大学生的群体偏爱及其与内隐自卑的关系研究中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城市籍还是农村籍大学生,在外显测量中都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偏爱;在内隐测量中,城市籍大学生更偏爱内群体,而农村籍大学生群体态度不明朗。

由此可见青少年弱势群体都表现出了外群体偏好,认为城市更好,城市群体更加优越。比较流动儿童与农村大学生的外群体偏好特点,不难发现,与流动儿童相比,农村大学生更加喜欢和向往城市群体,这也许是因为农村大学生由于年龄较长于流动儿童,更加能够知觉到自身与城市群体的差距,同时在大学生活中面临的经济状况问题的比较和择业困难加剧了他们对在这些方面占有优势资源的城市群体的偏好。

三、评价与展望

近年来国内心理学界对外群体偏好的研究热度不断增加,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的是青少年弱势群体,即以流动儿童和农村大学生为对象居多。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式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自行编制和修订了一定数量的群体偏好测量问卷和相关资料,丰富了我国群体偏好研究的测量工具也促使研究方法的更加多样化,促进了群体偏好研究的本土化进程。有关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外群体偏好的一系列研究填补了严义娟针对我国的外群体偏爱研究所提出的关注流动人口的心理和弱势群体的外群体偏爱验证性研究的空白。

目前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流动儿童和农村大学生的人格因素与外群体偏好的相关,例如选取了自尊、人际关系等变量。今后的研究可以选取情绪、气质等其他因素与外群体偏好的相关,更加拓展研究外群体偏好的视野和范围。另外,也有研究选取了情境因素研究外群体偏好特征,但都着眼于威胁情境这一种消极情境,针对选取积极愉悦情境环境下的外群体偏好研究还是空白。

现有的研究都着眼于不同年龄阶段,例如小学生、初中流动儿童、农村大学生的外群体偏好,这几类群体不免会有重叠,一名流动儿童不断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为一名农村大学生,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针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外群体偏好进行纵向追踪研究,或许可以得出更多珍贵的资料和结论。

参考文献:

[1]陈吉学.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2]向玲.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的外群体偏爱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连淑芳.内-外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1).

[4]李琼,刘力.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J].心理科学进展,2011(7).

[5]孙潇.城、乡大学生的群体偏爱及其与内隐自卑的关系[D].保定:河北大学,2010.

[6]董蔚楠.流动儿童群体偏好的特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7]陈健源.农村大学生群体偏爱及其与疏离感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篇5:重点青少年群体思想行为调查报告

各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均是处于失学、失业、失教、失管的特殊群体,主要表现“五大思想行为特点”:

(一)理想信念时有波动。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数重点青少年理想信念模糊,生活态度消极,对社会、家庭和自身缺乏责任感。对“中国梦”、“十八大”等国家大事关注不多,认识不深;胸无大志,对人生没有规划,对未来没有追求,不愿意主动掌握就业技能,甚至缺乏就业热情。

(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重点青少年大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未成年人,价值观尚未成形,价值取向多元混乱。大部分存在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扭曲。有的过分追求流行时尚,对优良传统淡漠,有的过分强调权利,不讲义务;有的追求随心所欲,强调自由,不讲法律,狭隘的个人主义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非标准扭曲模糊。社会转型变革期间,旧的标准被打破,新的标准未完全确立,各种观念思潮交织、冲突,某些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情都被所谓的“新”视角、“新”标准给扭曲了。正处在青春期的重点青少年大多无正式工作,游离正常社会关系和组织之外,“小圈子”亚文化流行,是非判断能力较差。

(四)道德观念碰撞交织。受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网络文化等多重影响,重点青少年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矛盾化,好坏交织的状态。表现为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行动上有欠缺,认同社会公德,却没有良好的遵守习惯;认同集体价值取向,行动上却讲实惠,重私利;普遍对不尊重父母和老人的行为不宽容,但对父母的管教行为又不尊重等。

(五)心理趋向矛盾失衡。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失衡的现象,而这种不成熟性在重点青少年群体表现的更加明显。重点青少年心理失衡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自卑又自负,对自己的某些行为、缺点很是敏感,但有时又觉得高人一等;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别人的认同,又有较强的叛逆心理,总想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喜欢对未来编织绚丽的蓝图,又怕吃苦受累,心生悲观等。

二、重点青少年群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家庭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三缺”

一是关爱缺失。很多重点青少年家庭结构遭到破坏,包括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亡故、父母有残疾或重病缠身、父母犯罪服刑等。青少年既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又没有正常的家庭关爱,同时也容易受到歧视,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会逐渐异化,逃避家庭,流浪社会,成为问题少年。二是管教缺方。不少家长对孩子一味迁就,青少年从小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等心理,导致青少年欲望无度,行为越轨。三是示范缺效。有的父母生活作风不检点、不正派,自身有酗酒、赌博、打架斗殴、吸毒、婚外恋等不良甚至犯罪行为,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

(二)从学校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滞后”

一是教育方式“滞后”。有的课程教育方法模式化,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青少年的变化。二是教育内容“滞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校普遍“重学习、轻其他”、“重分数、轻德育”, 心理咨询、美德教育、法制教育、性教育、人身安全教育等课程流于形式。三是教育管理“滞后”。有些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校风不好,同时有一部分教师自身品行不端,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丧失信心,逃学厌学,提前流失在社会上,最终成为扰乱治安、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三)从社会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三化”

一是社会思潮“多元化”带来的影响。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二是群体认识“污名化”带来的影响。污名化是指重点青少年群体遭受社会排斥、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过程和现象,主要包括贴标签、社群隔离等。三是就业压力“扩大化”带来的影响。许多重点青少年中学阶段就结束学习,学历低且技能匮乏,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无闲散于社会,成为问题青少年,而有轻微违法犯罪记录或者被公认的问题青少年的就业压力更大,形成恶性循环。

(四)从自身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三种特质”

一是生理结构的特质。青春期是青少年身体急速发育成长的时期,性别差异日益明显,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生理需求等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二是心理结构的特质。重点青少年看问题简单、片面,情绪易受感染,缺乏克制力,不良习气和“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得不到控制,容易走极端。三是社会认知的特质。由于文化程度低,对社会的认知并不全面,分辨能力差、抵御能力差,很难应对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影响,同时自身又怕吃苦、不求上进、好逸恶劳等,造成不愿就业和不能就业,加剧了与社会的隔离。

(五)从监管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健全”

一是组织网络不健全。重点青少年群体的人数较多,分布较广,流动性较大,情况较复杂,传统的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管理服务和组织网络没有全覆盖。重点青少年处于社会边缘,社会照顾不上,家庭管理不了,组织网络不到,使这些青少年处于教育管理的空白点。二是联动机制不健全。没有独立编制的重点青少年专门管理机构和专业力量,相关部门各管一块,盲人摸象,没有形成合力,对重点青少年的整体情况都不熟悉,个体情况更是茫然。三是服务体系不健全。重点青少年相关的工作力量专业能力不高,关心关爱程度不够,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不完善。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存在歧视、厌烦心理,对重点青少年的帮扶、帮教没有感情,工作流于形式。

三、加强重点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一个机制:即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全员参与的“大帮矫”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教育管理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纳入综合考评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督促检查,把工作抓牢、抓实、抓好。政法、教育、文化、民政等相关部门要明确各自职责,积极协调配合,各级团组织积极协调组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社会化共管、教育管理、财政投入、考核激励和监督建设等相关工作,形成统筹协调、各司其责、密切配合、整体联动的新格局,从根本上改变重点青少年教育管理薄弱的现状。

(二)构建一个体系:即构建重点青年群体分层分类教育体系

一是依靠专业力量,教育矫治有不良行为青少年。要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组织化专业力量身份权威、方法专业、经验丰富的优势,开展教育矫治。积极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和工作方法进学校、进社区、进未管所等,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形式,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源参与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事业。加强专门教育学校建设,做好对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群体的特殊教育工作。二是加强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建立党政干部、社区干部、“五老”人员和志愿者等社会正面力量接触联系闲散青少年的长效机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分类服务引导,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失学、失业、家庭贫困、心理障碍等实际困难。将闲散青少年纳入政府主导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扶持等工程,尤其要保障贫困户、服刑人员等特殊家庭的子女就学。三是加强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救助保护和关爱帮扶。强力打击控制、操纵流浪未成年人和强迫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和青少年犯罪团伙,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回归家庭。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做好校内教育管理和校外关爱帮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整合社会资源,依托托管和服务基地,开展各类关爱互动。注重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干预和困难帮扶,解决实际困难。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12355综合服务平台。

(三)培育一支队伍:即培育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青少年在传统的学习生活困难问题之外,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不同的群体之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效整合各类社会力量,大力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网络,广泛在青少年工作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有效满足青少年的个性化社会服务需求。一是加强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研究制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重点在各级团组织、少年司法机构、青少年维权机构等青少年服务组织和结构开发设置工作岗位。加快发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青少年社工专业队伍培养体系、考评体系、薪酬保障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大专院校设置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二是优化和丰富面向青少年的政府公共服务产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领域。重点支持共青团承接青少年社会教育、就业创业、科技创新、扶贫帮困、生态环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公共服务项目。三是发挥志愿者作用,打造“社工+志愿者”工作模式,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特殊管教场所,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感化、心理干预,推动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

(四)完善一个网络:即完善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帮教网络

重点青少年群体各种突出问题的产生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做好重点青少年的联系服务帮教工作,既是家庭、学校的职责,也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帮教网络,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是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石作用。加强对家长的法律教育,引导和督促父母履行教育责任。开展家长教育能力提升活动,不断增强家长应具有的育人素质,帮助家长掌握正确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二是发挥学校育人的关键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观为根本,大力推进和创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将少先队活动课固定列入中小学课表。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活动,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鉴别能力。要重点做好“双差生”(学习成绩差、行为表现差)的转化工作,避免从“差生”到“罪犯”。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健全社区青少年工作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资金保障、工作队伍、工作平台与联动机制建设。探索在青少年聚集、条件成熟的社区和网格中建立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点,组织专业社工进社区,直接面向重点青少年开展个案的联系服务。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的信息监测,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依托利用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涵盖校外托管、就学帮困、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法律维权、志愿服务、婚恋交友、家教咨询、应急救助等的青少年服务平台,解决青少年实际困难。四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做好青少年相关事务,克服各部门“都管又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早建成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特点的活动场所,拓展其功能,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就业咨询、技能培训、安置帮教等综合服务,开展青少年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矫治、流浪儿童援助等工作。加强整顿文化市场,优化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出台一部法规:即出台《湖北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

篇6:重点青少年群体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促进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为核心,以重点青少年为目标群体,大力开展帮助救助和权益保护工作,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校园环境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工作档案,找到影响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范围,从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促进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同时,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加强关爱工作的领导。

首先成立关爱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领导小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长:曹开明

副组长:许赋彬黄芑兰王佑

成员:赖健娟方德金杨魏锋罗天波卢致宝张小远李振兴林菲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德育处,由赖健娟任主任。

2、分类建立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档案和联系卡制度。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底数,分类建立每个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人员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制度。在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谈心,随时掌握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教育帮扶对象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重点帮扶对象,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

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谈心制度。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班级要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学校积极与社会各届联系,争取社会资助,以结对帮扶、捐助等形式,为更多的贫困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提供帮助,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上一篇:小型洁净室中央空调市场调研下一篇:呼和浩特市公共资源交易投标保证金缴纳与退付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