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职业病危害

2022-08-26

第一篇:石油化工职业病危害

化工厂职业危害

类别:安全管理类 标准编号: YH.G03.01.0002—2008

标准名称: 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及职责 起草部门: 办公室 起草人:刘义 审核人: 车瑛琦 批准人: 苏 惠 发布时间: 2008.1.1 有效期: 3年 标准内容:

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及职责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公司职工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改善生产作业环境,搞好职业卫生工作,促进公司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经公司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我公司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现将有关决定通知如下:

一、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车瑛琦 副组长:王立松

组员: 马国维 崔文玉 易中林

何宝军 聂永亮 张树柏

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厂的职业卫生工作(注:副组长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负责人)。

二、各岗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负责人:班长 组员:各班成员

三、生产部为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在其内设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1、建立好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及有关档案,并妥善保存。

2、依法组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与从 2 事的职业有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及时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3、依法组织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

4、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积极改善劳动条件。

5、依法组织本单位职业病患者的诊疗。

6、定期、不定期组织对全厂和各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领导小组处理,落实部门按期解决。

四、办公室负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在其内设专(兼)职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监测。

1、组织开展对本单位各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

2、建立好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3、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

4、检测与评价结果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五、附则

1、本规定未尽事宜由厂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2、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类别:安全管理类 标准编号: YH.G03.01.0003—2008 标准名称: 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起草部门: 办公室 起草人:刘义 审核人: 车瑛琦 批准人: 苏 惠 发布时间: 2008.1.1 有效期: 3年 标准内容:

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是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职工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防治,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本制度规定从厂部领导到各部门在职业病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厂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第四条 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二、适用范围

第四条 本制度适用于厂职工职业病防治。

三、各级人员安全职责 第五条 厂长的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建立三级职业卫生管理网络,配备专业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职

工对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

4、每季召开一次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亲自研究和制订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所需经费,督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5、根据“三同时”原则,企业新、改、扩建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切实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6、亲自参加企业内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7、对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第五条 企业分管职业卫生的副厂长、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在厂长的领导下,根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规定,在企业中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具体职责:组织制订(修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

1、制订企业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保证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2、直接领导本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

3、组织对全厂干部、职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对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有贡献的进行表扬、奖励,对违章者、不履行职责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4、经常检查全厂和各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制订整改措施,落实部门按期解决。

5、经常听取各部门、车间、安技人员、职工关于职业卫生有关情况的汇报,及时采取措施。

6、对企业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并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7、对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直接责任。 第六条 企业技术部门的职责

1、编制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改进方案,规划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措施等,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

2、编制生产过程的技术文件、技术规程,制作和提供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来源、产生部位等技术资料。

3、对生产设施、防护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检修,确保安全运行。

4、对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技术责任。 第七条 专(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职责

协助领导小组推动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和标准。汇总和审查各项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1、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总结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先进经验。

2、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检查档案。

3、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建档。

4、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制订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情况,有权责令改正,或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6、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参加事故调查处理。

7、负责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第八条 班长职责

在分管副厂长的领导下工作,具体职责:

1、把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措施贯彻到每个具体环节。

2、组织对本车间职工的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发放个人防护用品。

3、督促职工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严加阻止违章、冒险作业。

4、定期组织本车间范围的检查,对车间的设备、防护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报领导小组,采取措施。

5、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迅速上报,并及时组织抢救。

6、对本车间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部责任。 第九条 附则

1、本规定未尽事宜由厂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2、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类别:安全管理类 标准编号: YH.G03.01.0004—2008 标准名称: 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

起草部门: 办公室 起草人:刘义 审核人: 车瑛琦 批准人: 苏 惠 发布时间: 2008.1.1 有效期: 3年 标准内容:

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

为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卫生知识、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的培训,特制定本制度。

一、培训内容

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2、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5、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

二、培训的对象与方式

1、新进厂职工的培训:公司、车间、班组三级教育

2、车间之间的职工调动教育:

3、车间内部的职工调动教育:

4、临时工的教育

5、定期教育

五、附则

1、本规定未尽事宜由厂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2、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类别:安全管理类 标准编号: YH.G02.01.0011—2008 标准名称: 职业卫生管理规定 起草部门: 办公室 起草人:刘义 审核人: 车瑛琦 批准人: 苏 惠 发布时间: 2008.1.1 有效期: 3年 标准内容:

职业卫生管理规定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安全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二、适用范围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员工。

三、术语和定义

第四条 职业性危害因素:在生产、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或出现的不利于职工健康的因素,统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职业危害或伤害主要是指:有毒物质危害、粉尘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离辐射危害、高温高湿危害、电能伤害、酸碱伤害、机械伤害、势能伤害。

第五条 职业性健康检查:是采用医学方法筛选职业人群中一些较敏感的个体,探讨疾病与职业的关系,从而达到确保职工健康和促进安全生产的目的。

第六条 职业病:是指职工因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由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

第七条 职业禁忌症:某些疾病(或某种生理缺陷),其患者如从事某种职业便会因职业性危害因素而使病情加重或易于发生事故,则称此疾病(或生理缺陷)为该职业的职业禁忌症。

第八条 体检周期:指两次医学检查之间的相隔时间。

四、管理职责

9 第九条 专职安全员负责职业卫生管理,负责以下工作:

1.组织对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审查和验收。 2.组织职工进行职业性定期体检,负责职业中毒的劳动卫生学调查,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职工健康监护档案。

3.确定作业现场有毒有害因素监测点,并做好职业病普查及建档工作。 4.对危及健康、卫生的隐患提出治理意见并监督实施整改。 5.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及应急救援技能培训。

6.对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职工劳动保护、个人防护用品、防毒器材和有关安全设备提出配备计划。

7.根据岗位的不同确定职工保健和防暑降温费用标准。

五、管理内容和要求

第十条 职业健康危害的调查、识别与风险评价

专职安全员要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和介质的危害程度定期组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性危害因素进行调查和检测,制定相应的危害控制措施。削减控制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措施主要包括:

1.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实现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的“三同时”。 2.采用无毒或低毒的原材料。

3.生产过程采用自动化、机械化、密闭化,实现远距离控制。 4.安装通风、排毒、除尘设施。 5.采取吸声、消声、隔声措施。 6.安装空调自动控温设施。

7.加强设备防腐和密封管理,防止跑、冒、滴、漏。 8.设置毒物检测报警仪。

9.设置水冲洗、中和池、洗眼器设施。 10.定期进行有毒有害因素的监测。 第十一条 主要职业健康危害的控制管理 1.生产性粉尘的防护、控制

(1)粉尘作业场所必须按防尘的“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教、查)综合管理措施,降低作业粉尘浓度,使之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10 (2)改革工艺过程,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无危害或危害较小的物料等;

(3)生产设备尽可能密闭,并和局部吸风系统相结合,使密闭系统保持一定负压,防止粉尘外逸;

(4)加强尘毒防护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正常运行; (5)车间要加强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的监督。 2.有毒气体的防护、控制

(1)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吸收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改善生产环境; (2)加强设备管理,搞好密封和防腐工作,防止有毒气体泄漏;

(3)在易发生有毒气体泄漏的设备附近设置安全警示牌;有毒岗位安全监察人员配备便携式有毒气体检测仪,有毒有害岗位配备救护器材,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使职工认识到有毒气体的危害性,提高员工防护能力;

(4)在特殊危险岗位实行两人巡检和执行“一人作业一人监护”的安全制度; (5)做好易燃有毒气体的回收处理,杜绝生产尾气和易燃气体的随意排放。 3.高温的防护、控制

(1)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及时发放降温费用;

(2)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改革生产工艺,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 (3)尽可能采用降温隔热措施,加强通风换气,并加强个人防护、监督。 4. 噪声的防护和控制

(1)严格执行工业噪声设计卫生标准,做好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审查,控制和减少高噪声源;

(2)加强噪声作业场所的监测监督,噪声标准执行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小时的场合,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确定其噪声声级限值,但最高限值不得超过115dB(A));

(3)合理规划厂区厂房,设置防护措施;

(4)应组织进行就业前体检,取得听力基础资料,对患有明显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不应安排其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

11 (5)高噪声场所的职工,上岗必须配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加强个体防护; (6)应根据检测结果建议有关部门采取厂区吸声、消声、隔声等措施,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并定期组织对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职工进行体检,发现听力损伤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第十二条 防护用品、防毒器材及安全设备的管理 1. 防护用品、防毒器材及安全设备的选择

各单位应组织职工对所有生产操作、设备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确定危害类别后,选择和核定相应的防护用品、防毒器材及安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报厂部予以配备,同时应制订相应管理措施,尽可能降低职业健康危害。

2. 防护用品、防毒器材及安全设备的配备

专职安全员年底编制“劳动防护用品计划”;并根据车间上报应配备的防护用品、防毒器材及安全设备数量进行配备,由供应负责采购。

3.各单位根据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特点,检查、督促职工佩戴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防止各类职业健康危害的发生。

第十三条 现场急救和中毒抢救

1.对有毒物质泄漏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设备和工作场所必须设置可靠的事故处理装置和应急防护设施。

2. 专职安全员负责厂级职工中毒知识教育、现场自救和互救技能培训,监督和检查各基层单位通过车间、班组安全活动、事故演练等多种方式进行

二、三级应急知识、技能培训,从而使基层人员掌握紧急情况下的急救知识和方法,如触电救护、烧伤救护、溺水救护、机械伤救护、急性中毒救护、心肺复苏救护等。

第十四条 作业环境监测

委托市里有资质的机构对作业环境进行检测。 第十五条 职业性健康体检 1.从事有毒有害作业职工体检周期

(1)从事有毒有害作业职工体检周期参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2)同一作业场所同时存在多种毒物或危害因素,以危害最严重者确定体检周期。

12 (3)已确诊为职业病患者,在脱离作业环境或离退休时,应进行离岗前职业性健康体检。

2.做好职工就业前及离岗前健康检查,并建档备案。对患有各类禁忌症者,不安排其在相关岗位工作。

3.做好职工健康监护工作。定期组织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发现病症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五、附则

第十六条 本规定未尽事宜由厂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13 类别:安全管理类 标准编号: YH.G03.01.0005—2008 标准名称: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起草部门: 办公室 起草人:刘义 审核人: 车瑛琦 批准人: 苏 惠 发布时间: 2008.1.1 有效期: 3年 标准内容: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 员工上岗必须按规定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进入现场严禁吸烟、带入火种,现场不准使用手机。

2. 开车前必须认真检查各系统是否正常,确认正常方可开车生产。

3. 当班员工必须按规定定期巡查并认真如实做好记录,发生各种事故及异常现象及时处理并同时上报有关领导。

4. 操作中严禁跑、冒、滴、漏,严禁将物料乱泼、乱倒,严禁野蛮操作。 5. 必须坚守岗位,严禁脱岗、睡岗、打闹、干私活,严禁酒后上岗,严禁在生产岗位上吸烟。 6. 附则

1 本规定未尽事宜由厂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2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类别:安全管理类 标准编号: YH.G02.01.0009—2008 标准名称: 劳动防护用品和保健品管理制度 起草部门: 办公室 起草人:刘义 审核人: 车瑛琦 批准人: 苏 惠 发布时间: 2008.1.1 有效期: 3年 标准内容:

劳动防护用品和保健品管理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劳动保护用品的管理,按标准、规定发放劳动用品,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厂劳动保护用品和保健品的管理与发放。

三、管理细则 第三条 职责

1.专职安全员负责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的制定、修订和采购计划的报批(劳保用品的种类、数量、厂家及质量标准)以及标准以外的公用及临时劳动保护用品的审批工作,并经常检查、监督劳保用品的进货标准及发放标准的执行情况。

2. 专职安全员可根据本厂实际情况及市场情况定期审查和修订劳保用品的发放标准,并报厂长审批后方可执行,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无权修订劳保用品发放标准。

第四条 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与管理

1.发给个人的劳动保护用品是保护员工安全和健康的预防性辅助措施,是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按不同岗位(工种)和不同劳动条件发放的,不得随意改变发放标准。

2.发给个人的劳动用品,必须用在生产工作中。员工上岗必须穿戴发放的当期劳动保护用品,在生产岗位严禁赤膊、穿裙子、穿高跟鞋,各级领导和安全员必须经常检查,发现没有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或不正确使用劳保用品的人,应及时批评、纠正并按其情节轻重给予50—100元罚款。

3.由于个人没有按规定穿戴或不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而造成事故的,必须追究事故责任者的责任,由此而损坏的个人劳保用品不予补发。

4.劳保用品实行个人洗补、丢失应由个人付款补发的办法,但因抢险、抢修中被损坏的个人护具,可凭本人所在部门证明,经专职安全员确认确无防护作用时(必须 15 是当期护具),方可发给新的护具。否则,须按该品原值参照使用年限折旧交款后,方可领新的护具。

5.员工在本厂内部调动,当月小件劳动保护不变,大件护具须在原岗位(工种)护具使用的期满后,方可按新的岗位(工种)标准领取。遇有特殊情况由专职安全员审批。

6.员工病、事假或工伤、脱产学习人员(三个月以上)停发劳动保护用品。上班后按休工时间顺延使用期限。小件劳保用品当月停发。

7. 各部门申请领取生产中公用的劳保用品,临时检修、抢修中劳动保护用品时,由部门呈报计划,统一由安环处审批。使用部门必须建立公用管理台帐,要有记录、编号并指派专人管理,确保公用劳保护具完好,任何人不得变相占为己有,如丢失应及时申请补发,但补发费用应由丢失者负责,专职安全员定期检查。

四、附则

第五条 本规定未尽事宜由厂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六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类别:安全管理类 标准编号: YH.G03.01.0006—2008 标准名称: 职业卫生检查与奖惩制度 起草部门: 办公室 起草人:刘义 审核人: 车瑛琦 批准人: 苏 惠 发布时间: 2008.1.1 有效期: 3年 标准内容:

职业卫生检查与奖惩制度

一、检查层次

1、由公司领导负责,职业卫生领导小组参加,每季进行一次。

2、职业卫生专(兼)职管理人员每月一次

3、车间负责人,对本车间作业范围内,每周检查一次。

二、检查内容:

1、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执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情况;

2、生产车间现场检查:生产车间的总体卫生状况, 生产车间警示标识,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应急救援设施、通讯报警装置运行情况,工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工人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工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三、落实隐患整改

四、奖惩措施

五、附则

1、本规定未尽事宜由厂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2、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类别:安全管理类 标准编号: YH.G03.01.0007—2008 标准名称: 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 起草部门: 办公室 起草人:刘义 审核人: 车瑛琦 批准人: 苏 惠 发布时间: 2008.1.1 有效期: 3年 标准内容:

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二项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根据“统筹安排、量力而行”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以便集中力量及时解决严重影响职工健康、安全的问题,制定本计划。

一、 依据

1、 国家法规、标准及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的指示、要求;

2、 针对职业病危害的主要原因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3、 生产工艺的改进;

4、 职工的合理要求。

二、 事项、实施时间、实施部门和经费预算

1、 生产车间改造、生产工艺改进

2、 防护设施建设与维护、警示标识

3、 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4、 工作场所卫生检测评价

5、 职业卫生宣传

6、 职业卫生培训

7、 职工健康监护

8、 职业病人诊疗

第二篇:液化石油气静电危害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是液化石油气储存站和罐瓶站的统称,并兼有两者的全部功能,其火灾危险性表现在液化石油气上。

1.容易燃烧

由于液化石油气主要是由丙烷(c3H8)、丙烯(C3H6)、丁烷(C4Hlo)、丁烯(C4H8)等烃类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而这些烃类化合物闪点和自燃点均较低,故液化石油气极易燃烧。

2.容易爆炸

液化石油气发生事故往往是先爆炸、后燃烧。因为液化石油气的热值较高,比城市煤气约高6倍,所以燃烧猛烈,破坏程度严重,且爆炸威力极大,1公斤液化石油气爆炸产生的威力相当于好几公斤TNT炸药所产生的威力。

3.容易产生静电

4.容易膨胀、易流淌

液化石油气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快速气化,1升液化石油气挥发能变成250-350升气体。因其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泄漏后容易流淌。

5.容易引起中毒

液化石油气五色透明,有烃类的气味,在空气中的浓度小于1%时对人体没有伤害,但长时间接触浓度超过10%以上,会使人出现昏迷、呕吐、窒息甚至死亡。 防火对策

危害因素分析

静电危害。易燃易爆气体(如液化气)发生小孔喷射时,因流速快,会产生高位静电,实践证明,液化气在高速喷射时产生的静电电位高达9000 V,特别是气体中伴有其它微粒物质时,其静电危险性更大,而当带电体与不带电或静电电位很低的物体相接近时,只要电位差达到300 V 以上,就会发生静电放电现象,并产生火花。当火花能量超过0.3 mJ 时,就足以引燃处于爆炸浓度极限范围内的液化石油气,引起燃烧和爆炸。1998 年2 月26 日,江西九江石化总厂储运分厂液化气罐区排空爆燃,就是因805.2 输料管端头板处大量液化气高速喷射,积聚静电后放电产生火花,引燃液化气和空气的混合物燃爆起火。

第三篇:海洋石油污染来源、危害及修复

据统计,每年倾注到海洋的石油总量在200-1000万吨之间。在我国油污染也非常严重,全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石油约10余万吨,仅渔业损失每年就达数亿元。通常1 t石油可在海上形成覆盖12 km2范围的油膜,由此形成的大面积油膜将阻隔正常的海气交换过程,使气候异常,影响了生物链的循环,从而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而且也浪费了宝贵的石油资源。据报道,近50年来因石油类污染已有1000 多种海洋生物灭绝,海洋生物已减少了近40%。

1 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

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于海底溢油、海上石油生产、海洋运输、大气输送、城市污染水排放等。其中自然来源约占92%,人类活动来源约占8%。而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突发性溢油事故。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每年海上油井井喷事故和油轮事故造成的溢油高达2.2×107 t。大量石油瞬间溢出进入海洋环境,通过扩散、漂移等作用可对海洋生态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严重破坏。

2 海洋石油的存在形式和转化

石油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3种:石油薄膜、焦油团块、乳状和溶液状的石油。 石油在环境中的转化包括:扩散、蒸发、溶解、生物降解、乳化作用和生物吸收。石油污染最后形成团块或焦油团块,主要成分是硬质的石蜡族碳氧复合物,以油状小团块形态漂浮在海水中。

3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

1)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石油的基本成分是烷烃、芳香烃等碳氢化合物,具有这些烃类化合物的毒性。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都有直接危害。较轻的产生麻醉和窒息、化学性肺炎、皮炎等;严重的则会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几代人。石油进人海洋后,还可以通过食物链最终在人体富集,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间接的严重危害。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洋石油对生态的危害主要有:油气挥发污染大气环境,表现为油气挥发物与其它有害气体被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产生致癌物和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等。同时阻碍水体的复氧作用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溶解氧、产生毒化作用、刺激赤潮发生和破坏海滨湿地等。 3) 对生物的影响

石油污染物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污染物中的毒物可以改变细胞活性,使藻类急性中毒死亡,对鱼类的早期发育产生影响;石油可沾附在鱼鳃上,使鱼窒息,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破坏其羽毛的不透水性,导致大量鸟类死亡;石油中的

1 重组分沉人海底.还会对底栖生物造成危害。 4) 对渔业的影响

石油污染能够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破坏生物的正常生理机能。在污染水域的渔业资源会逐步衰退,其恶劣水质使养殖对象大量死亡,存活下来的也因含有石油污染物而有异味,无法食用。 5) 对旅游业的影响

海洋石油极易玷污海滩等极具吸引力的海滨娱乐场所,影响海滨城市的形象。

4 海洋石油污染的修复方法

目前国际通用的治理及回收石油的方法主要分为3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近年来,各沿海国和地区都在积极寻求经济有效的治理途径,并取得了可观的进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4.1 物理修复法

物理法主要是围堵和回收海面上残留的石油。与其他处理方法(如燃烧法、吸油材料、消油剂分解、生物降解等)紧密配合,处理效率受天气、海洋状况以溢油类型的影响较大。 物理措施是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溢油治理房法。适合突发溢油的回收并控制溢油扩散。 4.1.1 围栏法

围油栏的作用主要足阻止油的扩散,防止污染海域面积扩大,并使海面的浮油层加厚,以利于油的回收。围油栏在风大浪急的情况下使用比较困难,效率也不高,因此一般在港湾内使用。

4.1.2 撇油器法

撇油器是在不改变石油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将石油回收,当前常用的撇油器有以下几种。

1) 抽吸式撤油器:主要类型有真空撇油器、韦氏撇油器、涡轮撇油器。

2) 黏附式撇油器:主要类型有带式撇油器、鼓式撇油器、手刷式撇油器、圆盘式撇油器、拖把式撇油。

3) 重油撇油器(堰式撇油器):和一般撇油器的操作方法相同,但是重油撇油器是用来去除高黏稠石油和乳化油水混合物的。

4) 其他的撇油器:有些撇油器是利用过滤、机械截留以及吸附的原理工作的。例如油拖网,随着油水的流动,油水一起进入网袋,油由于其黏滞性而被截留下来,水则通过网眼流出。 4.1.3 吸油法

吸油材料可使用亲油性的材料,使溢油被黏在其表面而被吸附回收。吸油材料主要用在靠近海岸和港口的海域,用于处理小规模溢油。

4.2 化学修复法

2 化学处理法是喷洒各种化学药剂(如分散剂、去垢剂、洗涤剂和其他界面活性剂等)把海面的浮油分散成极小的颗粒,使其在海水中乳化、分散、溶解或沉降到海底。化学处理法的主要特点是改变石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直接应用于溢油处理,也可以作为物理处理后的后续处理。 4.2.1 分散剂

溢油分散剂是由表面活性剂、渗透剂、助溶剂和溶剂等组成的均匀透明液体。分散剂(也称为消油剂)是利用其较强的表面活性,将水中油滴包围,把大面积的浮油分散成小油滴,以便生物菌将其降解成CO2和H2O。分散剂的优点足见效快,在恶劣的天气下可以短时间内处理大面积的溢油;其缺点是使用分散剂浪费能源,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使用条件受到限制,在低于5℃的水中几乎不能应用,且只对中低黏度的油有效,因此各个国家对其使用都有专门的条例限制。 4.2.2 凝油剂

凝油剂是一种可使水面溢油快速胶凝,形成固态或半固态块状物并飘浮于水面的化学处理剂,可有效防止油品扩散,便于机械打捞回收,消除对环境的污染,足一种极具潜力的溢油处理方法。 4.2.3 集油剂

集油剂是将扩散的油聚集起来,但不使其胶凝,进而通过改变水面表面压,达到控制水面溢油扩散、油膜内聚力增加、溢油污染危害减少、溢油容易回收和处理的目的。集油剂是一种化学围栏,适用于港湾和海域内,可作为未铺设围油栏的辅助手段。 4.2.4 交联剂法

交联剂法是把硫磺等固化剂加入海面,产生凝胶作用,将油分结合成一种较易回收的半固态物质。

4.3 自然修复法

自然处理法即自然降解,指人们不采取任何行动,由海洋对石油进行自然净化的过程。 从短期来看,分散于海水中的石油烃类会受到溶解、分散和凝聚等迁移作用。从长期考虑,主要是光化学氧化、降解、生物富集、吸附与沉淀等转化过程起作用。

4.4 燃烧法

该方法需采用各种助燃剂,使大量溢油能在短时同内燃烧完。无需复杂装置。处理费用低。但是考虑到燃烧产物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对附近船舶和海岸设施可能造成损害,而且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也会污染大气,因此只能在离海岸相当远的公海才使用此法处理。

4.5 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是指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减少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或自发过程。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相比,生物修复法能够更有效地清除海洋石油污染,

3 对人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小,且费用可节省50%-70%,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方面逐渐成为核心技术。最早大规模用于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在美国威廉王子港中的Valdez石油事件中展开的。生物处理法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可以和其他能够加快生物自然降解的添加剂结合使用。

石油的自然生物降解过程速度较慢,可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这一过程,常用技术包括投加表面活性剂、提供电子受体、添加石油降解菌和添加营养盐。

相关链接:

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

地点: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由英国石油公司(BP)租赁。

事发:当地时间4月20日晚,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伤、至少11人失踪。

漏油:4月24日,平台沉入墨西哥湾。有疑似漏油迹象。白宫称这是“寻常事故”。

确认:4月24日,海岸警卫队证实油井漏油,每天泄漏大约1000桶原油。

恶化:4月28日,油井日漏油量是先前估计的5倍,且发现新的漏油点。

救灾:4月29日,美政府全面介入救灾。浮油当晚抵达路易斯安那州海岸。

首次堵漏:5月5日,英国石油公司启用钢筋水泥罩封堵漏油;5月10日,该方法失败。

再次堵漏:5月26日,英国石油公司启动“灭顶法”堵漏油;5月30日,该方案失败。

损失:这场事故成为美国最大环境灾难;而原油泄漏则可能持续到8月份。

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泄漏

7月16日18时20分,大连新港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引起火灾,并导致部分原油泄漏入海。 最直接的经济损失可能是被污染海域周边的养殖户,原油污染到达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滨浴场、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更严重。根据中国海监船19日的监视结果,此次爆炸事故导致受污染海域约430平方公里,其中重度污染海域约为12平方公里,一般污染海域约为52平方公里。在大连湾145公里的海岸线上有两个自然保护区、9个水产养殖场、6个旅游景点和7处一类环境功能区。这次的石油泄漏事件已经不可避免地对这些地区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其影响将可能在之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里都继续存在。

第四篇:化工厂常见隐患、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作为化工安全人,身边总是可能伴随着安全隐患,隐患排查对于我们安全人非常重要。最常见隐患事故有哪些?该如何防患于未然?危险有害因素有哪些?又该如何辨识?为了自己的安全与健康,为了让家人免受担心之苦,为了让事故无影无踪,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 01最常见的事故隐患有哪些?

隐患,是指隐藏的祸患,即隐藏不露、潜伏的危险性大的事情或灾害。

事故隐患,是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归纳为21大类:

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其他类隐患等。 在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中,要注意检查以下最常见的事故隐患(共22种): 人的不安全行为

主要有11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人的主要直接原因。 1.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操作错误。 2.人为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有干扰和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9.忽视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使用或未能正确使用。 10.不安全装束。

11.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接触和处理错误等。 物的不安全状态

主要有4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物的主要直接原因。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作业环境不良。 管理上的缺陷

主要有7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管理上的主要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上缺陷。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够。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或者不健全。 6.没有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或者不健全。 7.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经费不落实。

02危险和有害因素如何辨识?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是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辨识的基础。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6类(共36种):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种)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它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它防护缺陷。

3)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它电危害。 4)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它噪声。 5)振动: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它振动。

6)电磁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非电离辐射。

7)运动物: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它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它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它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乱、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它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它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它标志缺陷。

15)其它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种)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它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它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它腐蚀性物质。 5)其它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种)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它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它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种)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它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它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它辨识功能缺陷 6)其它心理、生理危险、有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种)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它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它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它错误

5)其它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6)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2.参照事故类别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可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20类: (1)物体打击

指物体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

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

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

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

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爆破

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火药爆炸

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它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它伤害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选用哪种辨识方法,要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寿命的不同阶段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定。常用的辨识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1)对照、经验法对照、经验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对企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2)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企业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中的某些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厂址

从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自然灾害、周边环境、气象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消防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 2.厂区平面布局

(1)总图:功能(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分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朝向、风向、防火间距、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2)运输线路及码头: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 3.建(构)筑物

耐火等级、结构、防火、防爆、安全疏散、朝向、采光、运输通道等。 4.生产工艺过程

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物料)、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等。 5.生产设备、装置

(1)化工设备、装置: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

(2)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 (3)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4)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

(5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库等。 (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7)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03隐患整改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根本途径。机械化能减轻劳动强度,自动化能减少人身伤害的危险。

本质安全——就是指装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具有包含在内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地说,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失误安全功能(Fool Proof)。 故障安全功能(Fail Safe)。

上述安全功能应该潜藏于设备、设施或工艺技术内部。 2.设置安全装置

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以及警告装置等。 3.增强机械强度

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安全系数。 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

电气安全对策措施,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保证电气安全的的基本条件包括:安全认证、备用电源、防触电、电气防火防爆、防静电措施。 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机器设备是生产的主要工具,它在运转过程中总不免有些零部件逐渐磨损或过早损坏,以至引起设备上的事故,其结果不但使生产停顿,还可能使操作工人受到伤害。

因此,要使机器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预防设备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必须进行经常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

工作场所就是工人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其它辅助设备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的区域。完善的组织和合理的布局,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而且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

工作场所散落的金属废屑、润滑油、乳化液、毛坯、半成品的杂乱堆放,地面不平整等情况都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必须要根据危险、有害因素和作业类别,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作为补充对策。

第五篇:职业病危害制度2017

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1、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公司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公司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2、公司各部门与已进、新进公司或转岗的员工签订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等如实告知员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签定补充合同。

3、公司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对严重超标且危害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经营场所,必须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4、公司应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阐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并设置职业危害告知牌。

5、公司应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警示标识告知卡、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同时做好定期检查和记录工作。

6、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发现疑似职业病的以及告知本人。员工离开本公司时,如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公司部门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7、职业卫生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职业病危害告知事项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警示与告知制度的落实。

8、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定期培训和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一、公司安全部按照安监总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规定,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二、公司存在或者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项目按照卫生部发放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

三、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的主要内容是:

(一)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

(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

(四)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六)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四、公司应当每年组织一次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当出现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按照本条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

(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二)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三)生产经营单位名称、法人代表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1、为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危害基本知识、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的培训,特制定本制度。

2、公司各级领导和岗位职工必须熟悉本岗位职业卫生管理与职业病防治职责,掌握本岗位及管理范围内职业病危害情况、治理情况和预防措施。

3、公司要督促和安排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加职业卫生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工作。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学习,或参加学习讲座,以提高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4、公司要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教育和基础知识培训与考核。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安全健康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职业危害基本知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并做好培训记录。

5、生产岗位管理和作业人员必须掌握并能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掌握生产现场中毒自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相应的演练活动。

6、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职工必须接受上岗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规教育、岗位劳动保护知识教育及防护用具使用方法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合方可上岗操作。

7、公司要做好生产检维修前的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结合检维修过程中会产生的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可能发生的急性中毒事故,重点掌握自我防护要点和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下的紧急处理措施。

8、做好各类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档案管理工作。 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1、为了加强本公司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维护检修管理,使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在使用时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以控制、消除职业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以下称“防护设施”),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目的,保障员工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卫生事故、防止事故扩大,采用通风净化系统或者采用吸除、阻隔以及在应急情况下抢险救灾而设置的以阻止职业危害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设备、设施、器材等。

3、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和检维修实行部门监督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生产部组织专人负责维护和日常小项目的检维修工作,较大项目维护和检维修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安环部负责日常检查和监督使用。

4、生产管理部门(人员)要建立完整的职业卫生安全设备设施档案,制定其检修、维护、保养及更新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防护设施正常运转,每年应当对防护设施的效果进行综合性检测,评定防护设施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

5、生产管理部门(人员)负责组织职业卫生安全设备设施施工及投用前的检查、验收;负责审核制定年(季)度检修计划;负责运行状况、检维修质量的检查;将职业卫生安全设备设施的完好使用情况列为设备考核评比的内容,确保安装率、使用率、完好率达到百分之百。

6、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编制、修订职业卫生安全设备设施的技术操作规程,其工艺指标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7、根据工艺要求,如有必要,须建立严格的安全联锁系统的管理制度。生产期间安全联锁系统应100%投入使用。

8、报警器应由取得国家和行业规定的相应资质的单位校验。

9、职业卫生安全设施设备的使用部门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照安全装备和安全附件的用途及配置数量,安装、放置在规定的使用位置,确定管理人员和维护责任,不允许挪作他用。

10、结合生产实际,组织对操作人员进行正确使用职业卫生安全设备设施的技术培训,定期开展岗位练兵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使用安全装备的能力。

11、执行职业卫生安全设备设施的更新、检修、停用(临时停用)、报废、拆除申报程序,未经主管领导和部门批准,严禁擅自拆除、停用(临时停用)职业卫生安全设备设施。如因检修需要拆除的,应当采取临时防护措施,检修后及时恢复原状。经工艺改革已消除了职业危害因素而需拆除防护设施的,应当经所在地同级监管部门确认,并在职业防治档案中做好记录。

12、生产技术部门申请购置的防护设施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职业防护的要求。产品应当具有下列内容:产品名称、型号、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使用说明书应当同时载明防护性能、适应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检测单位应当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检测的内容、应当有检测依据及对某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结论。不得使用没有生产企业、没有产品名称、没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报告的防护设施产品。

13、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小组应对防护设施建立防护设施技术档案:档案内容包括:防护设施的技术文件(设计方案、技术图纸、各种技术参数等); 防护设施检测、评价和鉴定资料; 防护设施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使用、检查和日常维修保养记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评价报告。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为了加强公司对从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的管理,使从业人员职业危害个人防护用品在使用时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以控制、消除职业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在职业劳动中免受职业危害因素对其健康的影响,对肌体暴露在有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环境的部位,进行相应有效保护的防护用品。

2、公司劳动防护用品主管部门是生产技术部,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申报、分配、使用、报废管理;综合办、供应部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管理及相关文件的制定工作。

3、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职工安全健康的强制性预防措施,依据岗位工种特点及安全防护的需要发放。公司应无偿向员工提供劳动防护用品,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

4、各级管理人员、班组长应监督职工在上岗前必须正确穿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特种防护用品必须具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并标有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书和安全标志。

6、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必须保存相关证明。

7、职工应保管好自己的劳动防护用品,避免不必要的破损、报废或者丢失。

8、未到使用期限劳动防护用品,凡有破损、报废或失去防护功能的,经有关领导批准,以旧换新。

9、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各分厂、部门应有台帐,领用者本人签字。

10、各类劳动防护用品应在使用期限内使用,超出使用期限的,一律不得使用。防毒、防尘类呼吸器应根据实际情况按时更换过滤材料。

11、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报废处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职业病危害检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1、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员工身体健康制订本办法。

2、安全部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管理工作;公司各级领导和岗位员工要掌握了解管理范围内及本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强度)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等情况。

3、公司应当请有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并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检测、评价和监测由职业卫生管理部门(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4、检测、评价和监测结果出现异常或者超标时,立即采取措施,上报主管领导,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

5、对严重超标且危害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经营场所,必须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6、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作业。

7、检测、评价和监测结果存入公司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并及时向濉溪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及向本公司员工公布。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1、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单位应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提交给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审核。

2、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应落实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建议和措施,建立相应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档案。

3、加强新建及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报批程序,并按程序向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通过后,方可施工。

4、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应由有认证资质的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5、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援演练,同时进行讲评,发现不足项及时完善改进。

6、做好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管理、使用、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应建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管理台账。

7、单位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亦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8、对可能造成职业病或职业中毒的作业环境、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或扩大的职业卫生隐患,应纳入单位职业卫生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并由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或者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牵头负责整改。

9、按照规定在投入生产或使用的30日内如实向区安监局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1、为了规范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制定本制度。

2、公司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或工作内容变更时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后果、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等内容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如违反此规定,职工有权拒签劳动合同,公司不得解除或终止原劳动合同。

3、员工有维护本单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权利和义务;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可疑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对违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应提出批评、制止和检举,并有权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4、公司不得因员工依法行使职业卫生正当权利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5、公司应到有资质的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者从事禁忌的工作。

6、公司将根据新招聘及调换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以及职业健康体检单位检查建议安排相应工作。

7、对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职业病禁忌症以及疑似职业病者,安排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并进行观察。

8、公司按规定建立健全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1)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工作经历,记录劳动者既往工作过的用人单位的起始时间和用人单位名称和从事的工种、岗位;

(2)劳动者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种、岗位及其变动情况; (3)接触时间、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强度或浓度,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4)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个人健康资料。

9、公司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0、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职工应及时组织救治或医学观察,并记入个人健康监护档案。

11、如在体检中发现群体反应,并与接触有毒有害因素有关时,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或者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及时组织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防治措施。

12、所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公司均需如实记入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并在一个月内通知体检者本人。

13、公司严格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及时安排女工健康体检。安排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和照顾女工生理特点,不得安排女工从事有害妇女生理机能的工作;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婴儿一周岁内)女工从事对本人、胎儿或婴儿有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生育期女工从事有可能引起不孕症或妇女生殖机能障碍的有毒作业。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与报告制度

1、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工作由公司统一管理。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由公司和当事人如实向诊断部门提供有关职业卫生情况,配合诊断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工作,按法定程序取得职业病诊断、鉴定的有关资料。

2、对疑似职业病的职工应及时进行诊断,在其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单位承担,在此期间单位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3、加强对职业病病人和疑似职业病病人管理,实行职业病病人和疑似职业病病人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发现职业病病人和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按有关规定向县安监局、县卫生局和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综合办等管理部门报告。

4、公司安排职业病患者进行医疗。对在医疗后被确认为不宜继续在原岗位作业或工作的,立即对其岗位进行调整。

5、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和复查等费用以及伤残后有关待遇和社会保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1、为了规范本公司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及时有效地控制、开展职业病危害事故救援活动,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结合本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制度。

2、员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使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

3、加强对检维修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生产装置,在制定停产检修方案时,应有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与,提出对尘、毒、噪声等的防护措施,确定检维修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范围和要求。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装置检维修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志,应有相关人员做好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工作。

4、加强检维修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配备和现场冲洗设施完好情况的检查。

5、加强检维修现场尘毒检测监控工作,根据检维修现场情况与有关部门联系检测事宜,随时掌握现场尘毒浓度,及时做好防护工作。

6、做好检维修后开工前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防护效果鉴定工作,重点对检维修后设备设施的整改等情况进行检查确认,避免设备启动时发生意外职业伤害。

7、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凡不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者不得上岗作业,并追究分厂、班组的管理责任。

8、有毒、有害物品的包装,必须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防止泄漏扩散。

9、凡发生职业卫生伤害或职业危害事故时,应严格执行《职业病健康危害事故应急(专项)预案》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制度

1、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危害识别,查找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行为,提出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的方法和纠正不安全行为的措施,增强职工的职业卫生安全意识,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现象的发生,及时消除职业卫生事故隐患,确保员工身心健康和安全。

2、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依据是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政府、上级部门和本单位有关职业卫生安全的各项规定、制度等。

3、职业卫生安全检查主要包括管理检查和现场检查两部分。 (1)管理检查主要内容:

○1 检查各级领导对职业卫生安全工作的认识,各级领导班子研究职业卫生安全工作情况的记录、会议记要等。

○2 职业卫生安全责任制、管理制度等修订完善情况;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等。

○3 检查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法规教育是否达到要求;检查员工的职业卫生安全意识、知识教育,以及特殊作业的安全技术知识教育是否达标。

(2)现场检查主要内容:

○1 检查作业场所的工作条件是否符合职业卫生的相关标准、规范,是否存在职业卫生事故隐患。

○2 检查各分厂、部门和个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落实,检查员工是否认真执行各项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 检查生产、检修、施工等直接作业环节各项职业卫生安全保证措施是否落实。

4、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分为外部检查和内部检查。外部检查是指按照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法规要求进行的法定监督、检测检查和政府部门组织的安全督查,内部检查是公司组织、本分厂、部门根据生产情况开展的计划性和临时性自查活动。

5、内部检查主要有综合性检查、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 (1)综合性检查

综合性安全检查是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为重点,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全面检查,每月组织一次。

(2)日常检查

日常检查包括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以及公司领导和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的经常性检查。各岗位应严格履行日常检查制度,特别应对关键装置要害部位的危险源进行重点检查和巡查,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解决,并做好记录。

(3)专项检查

专项安全检查包括季节性检查、节日前检查和专业性安全检查。 ○1 季节性检查是根据各季节特点开展的专项检查。如夏季的防暑降温、冬季的防煤气中毒、防冻等检查。

○2 节日(五

一、十

一、元旦、春节)前检查主要是应对节日干部、检维修队伍值班安排和原辅料、备品备件、应急预案落实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3 专业性检查主要是对职业卫生安全装备、监测仪器、危险物品等分别进行的专业检查,及在装置开、停工前、新装置竣工及试运转等时期进行的专项安全检查。

○4 新装置试车前检查。

6、检查人员职责为:

(1)制止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者。 (2)检查隐患及防范措施和治理情况。 (3)对施工、检修情况进行检查。 (4)监督、检查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情况。 (5)其它方面。

7、单位检查人员权限:检查人员对本公司各部门的职业卫生安全工作有权发出《隐患通知单》,并限期处理。各部门必须在通知单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并将通知单及处理结果情况反馈给职业卫生管理部门。

(1)对违章人员按《职业卫生奖惩管理规定》进行惩处,并将检查情况报送职业卫生管理部门。

(2)对严重违章的个人可下令停止工作,交由所属部门进行停工再教育。 (3)对违章的施工、检修人员进行警告、教育,并按《职业卫生管理奖惩规定》惩处。

(4)对严重违章和违反职业卫生安全管理规定的,填发《停工整顿通知单》,责令其停工整顿,并可同时进行经济处罚。

8、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应依据充分、内容具体,必要时编制职业卫生安全检查表,科学、规范地开展检查活动。

9、检查时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做好检查总结,并按要求报主管部门。

10、被检部门对查出的问题应立即落实整改,暂时不能整改的项目,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纳入计划,落实整改。

11、对隐患和问题的整改情况,应进行复查,跟踪督促落实,形成闭环管理。

12、对未按要求开展专业和专项检查的各部门及车间,将予以通报曝光,并与经济责任制考核挂钩。

13、对非本单位原因造成的职业卫生事故隐患,不能及时消除或者难以消除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单位应立即向有关部门书面报告,予以解决。

上一篇:水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下一篇:视音频调度系统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