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2024-04-26

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精选5篇)

篇1: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刘全顺

2013-1-9 14:43:15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2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摘 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俄两国经贸关系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双方的经贸合作潜力仍未完全发挥出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对双方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也提供了现实条件。

[关键词] 中俄经贸;战略;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F752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2-0026-0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俄政治关系不断改善与升级,中俄经贸关系于1995年逐渐步入正轨,并向健康、平稳、有序的方向发展。2001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0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200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20亿美元,2003年达到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尽管中俄经贸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与其潜力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双边经贸合作中仍存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中俄经贸并未被合作还没有完全摆脱“低水平、低层次”的局面,中俄贸易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中俄经贸潜力巨大,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发展条件为中俄经贸向更高层次发展既提出了客观要求,也提供了现实条件。

一、中俄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中俄两国拥有4 000多公里的边界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两国政府和民间开展经贸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国有多年边贸的传统,边界线对应口岸密布,铁路、公路、河流相连,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正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俄罗斯是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工业技术基础相当雄厚而且资源十分丰富的大国,两国经济结构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发展两国经贸,互通有无,可减少因相距甚远而带来的额外费用。此外,两国同为东北亚区域合作重要成员,双方经贸合作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日 本海经济圈等多种构想纷纷被提出,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的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计划已经从1992年开始启动,多边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各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与互利性。处在东北亚区域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虽然人口稀少,但面积达621万多平方公里,资源极为丰富,这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关系的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俄罗斯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国家。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是世界上能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其能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以上,其中天然气占1/3以上,石油占1/4至1/5,此外还拥 有丰富的铀、镍、铝、钛等有色金属,盐、磷灰石、磷钙石等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毛皮兽资源、渔业资源等也名列世界前茅。相对而言,俄罗斯的人口不多,仅占世界的3%,由此确立了俄罗斯人均资源量的巨大优势。这种资源占有状况,决定了俄罗斯经济的巨大发展后劲,决定了中俄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

中国资源虽然很多,但人均数量少。今后20~30年内,中国正值矿产品使用强度高峰期,目前我国对矿产品需求很大,尤其石油的供应仍有很大缺口。据估计,我国“到2020年,各类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增加1倍以上,届时除石油、铀等少数矿产品外,对大多数的矿产品需求量将超过美国而名列世界第一,矿产品的需求总量也将跃居世界第一。”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决定了中俄合作开发远东自然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经济结构上,俄罗斯因受苏联计划体制的影响,重工业很发达,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科技力量雄厚。特别是在核动力工业、军事工业、能源工业以及遗传工程等领域,俄罗斯在国际上还保持着领先水平。俄罗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重发展了军工产业、高科技和智力密集型产业,而轻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够,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 上做到了按比例协调地发展。中国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还兼顾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可向俄罗斯长期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轻工业产品,但重工业方面的一些产品和技术,特别是军工产品和技术落后于俄罗斯。由于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实行军事技术和先进武器的封锁政策,俄罗斯目前正成为中国军事技术及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中国的进口为俄出口武器赚取外汇提供了巨大市场,中国也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新军事装备的渠道。因此,武器交易和军事技术合作成为密切两国关系的一块磁石。

这种由于资源和产业结构上的互补达到进出 口商品结构的互补,为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潜力。尽管中俄经贸关系还远未达到相互依赖的程度,并存有诸多的问题,但当前的经济环境对中俄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讲,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与国际贸易的互动,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经贸合作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既提出了挑战也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关系、外交关系日益经济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利益或者说经济安全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各国把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市场和开拓国外市场作为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

从国际经济大环境看,当今比较突出的三个经济贸易区域是:欧盟、美加墨和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从长远来看是极有前途的,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中俄扩大在亚太的影响至关重要。东北亚地区对俄罗斯的战略利益重大,利用东部地区丰富的尚待开发的自然资源吸引亚太国家参与开发,实现强国富民的目的,提高在东北亚及亚太地区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就成了俄罗斯生死攸关的长远战略任务。但俄罗斯无法仅凭自身力量完成这个战略任务,必须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美国、日本、韩国依然保持着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军事同盟关系,牵制俄罗斯在这一地区重新恢复昔日的霸权地位;相比之下,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中国发挥重要影响的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作为突破口重返亚太地区,就成了俄罗斯推进亚太战略的重要一面。但是,目前美国、日本、韩国对俄罗斯市场的开发势头超过了我国,中俄两国经贸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在东北亚及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经济大环境要求中俄两国顺应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提升中俄经贸合作层次,这符合中俄两国各自的国家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

三、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入世以来,经济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而为推动中俄经贸合作的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02年,中国修订了《中外合资企业法》,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资参与风险投资,为外资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中国企业正在推进“走出去”战略。这些措施,将大大改善中国与WTO成员的经贸关系,也有助于深化中俄经贸合作关系。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经济互补性强,两国已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要双方共同努力,两国经贸合作潜力将会进一步发挥出来。

随着俄罗斯采取东西方平衡外交政策,俄罗斯越来越需要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支持与合作。中国的经济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大规模地开发中西部地区,全国统一市场的逐渐形成,则为俄罗斯的能源、原材料和其他工业品出口提供了重要市场。

四、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有利于中 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从而对能源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讲,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品种齐全,总量可观,但人均拥有量少,资源结构不合理,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资源结构落后,突出表现是石油、天然气占世界资源比重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石油比例持续下降,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比例上升。根据《2002年世界能源统计回顾》,2001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8.40亿吨油当量,占世界份额的9·2%,居世界第二位,亚洲第一位。中国对石油消耗量的增加及能源利用率的低下导致了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96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原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的供求矛盾会进一步激化。在国内石油不可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情况下,石油供应不足已成为突出问题,能否稳定地从国外输进原油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进一步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中国要大量进口石油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因为石油资源在世界分布是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中东、中亚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和石油资源的相对减 少,世界各强国都在竭力地保护自身的石油运输线,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已经成为牵动国际政治局势的政治导火索。中国要进口国外石油就必然要参与到世界各国争夺石油斗争的行列,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石油国际新战略,确保中国石油进口的渠道,以保证国内石油的供应,就决定着中国经济命脉。

从世界石油资源的储量和发展前景及其地缘政治看,中东、里海和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应该是我国输入的主要方向。鉴于从中东输入石油的风险大,把重点转向与我国毗邻的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力争从那里得到我国所需的石油应成为我国引进原油的主要战略。因此,加强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的建设,加强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能源合作对中国至关重要。

五、科技合作成为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优先方向

中俄两国在科技合作领域将会大有作为,俄罗斯是世界科技大国,在航空航天、核能、军事技术、激光、生物工程、新型合成材料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而我国对这些高新技术有较大需求,并一直把引进俄罗斯的高新技术作为重点。目前,一些高科技合作项目已取得进展。在中国烟台建立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现在进展状况良好;在渐江衢州建立了中俄科技园;在哈尔滨建立了黑龙江省中俄科技合作和科技产业化中心。“9·11”事件后,全球经济发展放慢,在此背景下,开展大型经贸项目合作,有助于减缓世界经济低迷对中俄出口的负面影响。此外,中俄军工产业的合作,有利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俄两国政府间重大的科技贸易项目协议有300多项已经达成,这为把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阶段开辟了良好的局面。

随着俄罗斯经济战略的调整及经济的逐渐恢复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两国经济发展必将不断深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贸易战略性发展提供优良的政治环境;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为两国经贸健康发展提供了机遇;俄方积极推进入世必将加快中俄经贸合作的速度。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中、俄制定长远的经贸发展战略,定会开辟中俄经贸的新阶段,双赢的经贸发展亦会进一步巩固和推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篇2: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摘要:中俄双方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实现回升。两国将根据各自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完善双边贸易结构,规范和转变双边贸易增长方式,扩大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贸易,建设现代化物流和贸易平台,加强在建立经济特区、保护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实施双边大型合作项目,为中俄经贸合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关键词: 中俄战略 协作伙伴 完善 持续发展 贡献。

回顾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状况,近年来两国各领域合作取得的重大进展。近年来中俄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务实合作稳步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不断巩固。中俄关系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稳定因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有利于:

(一)中俄双方将继续保持密切的高层及其他各级别的交往,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不断增进中俄战略互信。

(二)在涉及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两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是中俄战略协作的重要内容。俄方重申坚定支持中方在台湾、涉藏、涉疆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支持中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方重申支持俄方为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和促进整个高加索地区乃至独联体的和平稳定所作的努力。中俄双方重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论不容改变,反对篡改二战历史、美化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及其帮凶、抹黑解放者的图谋。

(三)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合作协定,为中俄合作应对这些威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有效履行该协定并完善两国在应对其他现实威胁与挑战方面的合作,双方应加强中俄反恐工作组活动,将其职能扩展至应对所有新威胁和新挑战,并定期召开工作组会议。

(四)中俄双方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实现回升。两国将根据各自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完善双边贸易结构,规范和转变双边贸易增长方式,扩大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贸易,建设现代化物流和贸易平台,加强在建立经济特区、保护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实施双边大型合作项目,为中俄经贸合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五)肯定了09年6月两国元首批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后双方企业在机械制造、通信技术、电信、银行、保险、创新与应用科学开发、化工、林业、采矿、地方合作等领域开展的合作,希望进一步发挥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机制的作用,改善投资环境,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方式推动重大投资合作项目,不断提高中俄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六)肯定中俄能源谈判机制的重要作用和效率,高度评价两国在能源领域签署的各项合作协议落实情况。双方指出,中俄原油管道竣工是两国能源合作的重大成果,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双方决定继续积极开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核能、能效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尽快就开工修建中俄天然气管道达成一致,促进煤矿综合开发,包括铁路、港口建设,进一步开展在电力贸易及电网改造等领域的合作。

(七)中俄双方将继续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地区合作大项目,全面支持利用双方确定的合作机制开展两国地方合作。

(八)中俄双方对两国科技和创新领域合作持续发展表示满意,认为应进一步开展基础性和高科技关键领域及前沿技术的联合研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双方认为有必要利用专项贷款支持科学研究和高技术研发领域的合作项目,共同实施大型科技创新项目。

(九)中俄双方表示将积极推动扩大双边金融合作,进一步发展本国金融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双方支持人民币和卢布在双方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交易,为开展双边本币结算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

(十)中俄双方认为,两国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环保分委会框架内开展的环保合作为中俄合作树立了典范。双方在污染防治和环境灾害应急联络、跨界水体水质监测与保护、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果。双方联合监测表明,中俄跨界水体水质明显改善。联合监测已成为双方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领域开展双边合作的牢固基础。两国中央和地方全面协作、上下联动,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俄环保合作模式。

(十一)双方高度评价中俄互办“语言年”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信任和友谊、巩固中俄关系社会基础发挥的重要作用。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档案等领域的合作,尤其是搞好俄罗斯“汉语年”各项活动,办好中俄“国家年”人文领域的机制化项目等。双方指出,2010年暑期首批500名俄罗斯中小学生赴华夏令营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将精心组织好2011年第二批俄罗斯中小学生赴华夏令营活动。

(十二)双方表示愿继续通过互办文化节等方式扩大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双方认为,中俄互设文化中心对加强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两国政府将对文化中心的运作予以支持。

(十三)双方商定互办旅游年,责成两国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活动清单并确定举办日期。

(十四)双方商定推动扩大组织电视频道在对方落地方面的合作。

(十五)中俄双方,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维护国际法准则,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为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十六)当前世界经济出现整体复苏势头,但主要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复苏基础仍不牢固。

中俄双方主张各国应推行协调、连续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确保本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同时根据各国国情继续坚持刺激经济的举措,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建立完善、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

(十七)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问题有新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两者相互交织,给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严峻挑战。双方倡导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维护欧洲—大西洋地区和欧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不仅对地区国家,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中方积极评价俄方为应对新安全威胁和挑战,秉承安全平等和不可分割的原则,团结各方力量推动制定《欧洲安全条约》,反对扩张军事联盟。

(十八)中俄双方指出,联合国具有普遍性特点,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核心协调作用。双方支持对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改革,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效率,使其更具代表性。双方主张联合国会员国应通过最广泛的民主协商,争取就改革问题达成一致。

(十九)中俄双方积极评价G20在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支持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继续关注世界经济、金融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双方认为G20机制应体现代表性、平等性和实效性,应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G20应确保在首尔峰会前完成匹兹堡峰会确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目标,保证如期实现财政稳定,推进金融监管改革,反对各种形式保护主义,加大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双方将在G20框架内就经济可持续增长框架、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等主要金融经济问题加强沟通和协调。

(二十)中俄双方表示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及其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双方愿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果基础上,与各方一道努力推进国际谈判进程,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作出积极贡献。

(二十一)中俄双方决心加强在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扩散方面的合作。

双方重申支持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目标。为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各国应携手努力,维护全球稳定、国际和地区和平,在恪守各国安全平等和不可分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

中俄双方强调,防止核武器扩散对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基石。

中俄双方认为,加强核安全对促进核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防范核恐怖主义,巩固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双方支持国际社会在这方面加强合作。

中俄双方高度重视中俄就反导问题开展坦诚对话,强调应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各国平等安全。双方重申将积极致力于在日内瓦裁谈会推动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国际努力。双方将在反导和外空问题上继续加强沟通与合作。

(二十二)亚太地区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需要地区各国在维护本地区安全稳定方面作出进一步努力。双方决定共同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主张根据国际法和不结盟原则,照顾各方合法利益,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建立开放、透明和平等的安全与合作格局。强调地区各国摒弃对抗、相互合作不针对第三方的重要性。

中俄双方呼吁亚太地区所有国家在发展双、多边安全合作时,遵循以下国际公认的基本原则: 尊重彼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 重申坚持平等和不可分割的安全原则; 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 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不采取、不支持任何旨在颠覆别国政府或破坏别国稳定的行动;

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妥协的原则,通过政治外交手段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分歧;

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加强合作; 开展不针对第三国的双边和多边军事合作; 发展边境地区合作,加强人员交往。

结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和发展的潮流更加强劲,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深入人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多数成员共识。中俄双方愿继续加强各领域合作,在选择各自发展道路和维护彼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秩序等方面加强相互支持。在亚太地区多边组织间建立伙伴联系,有助于推动落实上述保障安全的原则和措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参考文献:

篇3: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目前,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快速发展, 政治领域两国高层会晤机制化, 国家元首、政府总理互访经常化, 政府部长级的会晤更加频繁, 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交流一直都在持续。2013年3月, 中俄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这是两国建立双边关系合作机制以来, 特别是两国于2012年6月签署《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之后, 对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联合声明》提到将中俄两国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在科技合作领域, 《联合声明》提出深化高科技领域合作, 推动开展从合作研发、创新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科技合作。中俄两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领域的合作, 科技合作是中俄两国发挥巨大合作潜力的重要推手。

(二) 中俄双方将技术创新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

俄罗斯为了摆脱经济和财政过度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的局面, 一向视建设创新型经济为优先任务。1999年, 俄罗斯出台了关于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政策的联邦法律, 确立了俄罗斯创新政策的主体内容。2011年底, 俄政府公布了《2020年前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 提出未来10年内激励和扶持创新的措施。2012年2月, 普京作为总统候选人在《新闻报》上发表了其竞选文章《关于我们的经济任务》, 提出其新经济政策。普京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打造多元化的俄罗斯新经济。普京认为, 俄罗斯新经济应是一种多元化经济, 除了有现代化能源企业, 还要有富有竞争力的高技术和知识型部门。为此, 俄政府正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高效创新型经济。中国在科技创新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 采取了有计划的科技体制。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2006年进一步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 并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还拟定了从2006年开始未来15年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中俄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展开合作, 力争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合作战略当中实现互利共赢。

(三) 中俄科技发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俄罗斯拥有庞大的科学体系, 该体系包括358个科学院及俄罗斯联邦认定的6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俄罗斯的一大批科学研究机构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卓有成效的专家学者, 并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设施和手段。俄罗斯侧重于基础研究, 在许多研发领域诸如航天技术、军事技术和能源技术等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甚至超越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科技发展不平衡。中国在科技研发方面更侧重于应用研究, 在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出口方面领先于俄罗斯。近十多年来, 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从研发实力来看, 中国的科研基础设施和研究成果数量颇多但总体水平较低。中俄科技发展的差异和互补性为两国的科技合作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中俄科技合作发展现状

(一) 两国科技合作机制化业已形成

1992年, 中俄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根据该协定成立了中俄部长级科技合作委员会。1997年6月, 在北京举行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期间中俄正式决定在该委员会的框架下设立副部长级科技合作分委会。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和中国科学技术部分别为科技合作分委会的政府主管部门, 并统一管理协调两国的科技合作工作。2000年11月, 在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期间, 两国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和俄罗斯联邦工业、科学和技术部关于在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成立了专门的军转民技术合作工作组、“中俄创新工作小组”和中国重点科研院所与俄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工作组。此外, 中俄相关部门、地区间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机制化交流是两国政府科技合作机制的有益补充, 并以其灵活的机制和多样化的形式,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

(二) 两国科技大项目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俄科技合作逐渐由小型的、短期的一般交流转向实施大型的、中长期的科技项目合作。2007年11月, 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俄罗斯联邦科学与创新署关于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共同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双方致力于在纳米技术和材料、生命科学、节能和能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信技术和信息等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实质性的大项目合作。中俄科技合作大项目主要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学研究所与中国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研究所进行的海洋科学考察、我国首条特高压输电线“1000k 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代表着第四代核电技术发展方向的我国首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实验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以及两国在海洋高科技领域的合作等。

(三) 两国高技术产业化合作稳步推进

近年来, 两国境内陆续建立起了一些科技合作产业化中心或基地:中国境内有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长春中俄科技园和黑龙江中俄科技与产业化合作中心;俄罗斯境内有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等。上述示范基地的建立, 为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创新提供了产业化和咨询服务平台。除此以外, 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了中俄两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2012年4月, 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与主管中国高新区发展的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在莫斯科签署合作协议, 双方决定在高新技术研发及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合作。

(四) 两国地区和部门间科技合作日益广泛

中俄两国地区和部门间的科技合作作为双方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的重要补充, 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我国山东、广东等省还成立了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对俄科技合作联盟, 逐步形成了政、产、研、学、金、用的立体合作模式。在两国部门间的合作中, 中俄科学院间长期开展的大量的务实合作也占有重要地位。

三、深化中俄两国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在俄罗斯对外科技合作的格局中, 我国处于国际组织、独联体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后, 属于第四类国家。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好转, 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加强, 科技合作的重点向欧洲倾斜, 我国深化对俄科技合作的有利时机有可能越来越小。因此, 应紧抓机遇,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促进对俄科技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 进一步转变传统合作观念

首先要转变传统合作观念, 破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准确评价俄罗斯的总体科技水平, 在继续保持并加强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进行科技合作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

(二) 加快制定对俄科技合作长期战略

中俄科技合作不仅是扩大两国经贸合作的“催化剂”, 还是推进中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为了促进中俄科技合作更稳定和全面地开展, 我国应加快制定对俄科技合作长期战略, 将对俄科技合作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对俄科技合作中, 要遵循“优势互补, 共生双赢”的原则。

(三)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在中俄科技合作中, 我国过去更强调从俄罗斯引进技术, 而很少考虑将本国的成熟技术推出去。有关部门应对我国的优势技术进行调查摸底、评估梳理, 科学编制对俄科技交流项目清单, 并采取适当方式实现技术转让, 以带动我国对俄技术出口。

(四) 加大对“民间引进”渠道的政策支持力度

实践表明, 通过“民间引进”的渠道有时比“官方引进”渠道更为便捷、有效。但现实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由于“民间引进”人单力薄, 很难得到有关部门的及时支持, 往往很难运作一些大的项目。在对俄科技合作过程中, 我国在拓宽“官方引进”渠道的同时, 应尽快建立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机制, 加大对“民间引进”渠道的政策支持力度。

摘要:中俄科技合作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普京时代”, 两国科技合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俄科技合作已成功突破了磨合期, 双方合作主体不断拓展、形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扩大、成果不断显现, 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挖掘两国合作潜力, 我国应进一步转变传统合作观念, 加快制定对俄科技合作长期战略,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加大对“民间引进”渠道的政策支持力度。

关键词:“新普京时代”,中俄科技合作

参考文献

[1]戚文海.对强化中俄科技合作战略性安排的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 2009 (8) :39-42.

篇4:中俄深化战略协作互通有无

2013年9月19日,俄罗斯西北小城瓦尔代国宾馆。普京总统会见出席世界“俄国通”非政府组织“瓦尔代俱乐部”年会的学者,笔者躬逢其盛。

英国学者查尔斯·格兰特提问:“中国的成功会不会威胁俄罗斯?”

普京妙答:“为什么俄罗斯要把中国的成功看作威胁,而不是为之高兴?我讲个故事。有个农民一无所有,邻居却有一群牛。上帝说:‘我可以让你也有一群牛……’‘不,你最好让邻居的牛都死掉!’你让我想起那个邻居……”

俄罗斯和中国都把对方的发展看作本国的机遇。

最担忧经济发展减速

影响国家振兴的因素无非内外两类。通过反恐战役和日常治理,普京把恐怖主义威胁压到最低限度;通过政治改革,普京把反对派笼络到体制内;通过改善民生,普京稳定了社会。然而,最让他忧心的,还是经济。

俄罗斯需要快速发展。2012年普京再任总统时提出的目标是,GDP年增长率达到6%-7%,5年内进入世界经济五强;劳动者平均月薪增长60%-70%,达到4万卢布(31卢布合1美元)。为此,需要大量资金:兑现普京提出的社会福利承诺,需要5万亿卢布;完成10年重整军备计划,需要23万亿卢布;实施远东开发纲要,需要3.8万亿卢布……

普京主政14年,俄罗斯经济有起色。1999年末,他在出任代总统时预言:“达到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我们大约需要15年。”

根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公布的2012年世界各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葡萄牙为24683美元,俄罗斯为24632美元。普京的预言提前两年实现。

2009年金融危机前,俄罗斯经济连增十年,年均增长率达6.9%。2012年,俄罗斯名义GDP为623569亿卢布,超过苏联时期的最高值(1989年),比2002年翻一番,人均约1.4万美元,比1999年翻了一番。2011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4%、37%和5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苏联时期年年进口粮食,现在正常年景一年可出口2000万吨谷物。

但是,与迅猛发展的中国相比,俄罗斯黯然失色。从GDP看,1978年前苏联的俄罗斯地区是中国2.5倍,1993年俄罗斯与中国持平;2012年以汇率计,俄中为1比4,以购买力平价计,则是1比4.9。再看人均名义GDP,1992年俄罗斯为3000美元,中国为432美元,中俄差距超过7倍;预计2013年俄罗斯为17507美元,中国为6745美元,中俄差距缩小到2.6倍。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预计,2030年前本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2.8%。

更难改观的是落后的经济结构。俄罗斯严重依赖能源和原料工业,GDP四分之一以上来自燃料和原材料出口收入。在出口额中,油气占72%,机电设备仅占4.7%。俄罗斯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低端,高技术产品仅占出口额0.3%,在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占第51位(中国第34位)。

世界经济不景气,对油气等俄罗斯大宗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俄罗斯财政捉襟见肘。然而,油气价格高企时,靠油气出口就能活得很滋润,不想转变经济结构;油气跌价时,想发展创新经济,却又苦于缺钱——俄罗斯一直未能跳出这一怪圈。

经济互补人文互通

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普京2012年提出开发远东。然而,开发远东需要5万亿卢布,落实的仅0.24万亿。为了腾出维持社会福利计划所需的9000亿卢布,俄罗斯今后3年不得不提高退休年龄、压缩财政开支5%、压缩投资3%。区区300亿美元,难倒俄国英雄汉……

与此同时,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超过1万亿美元,美国搞“量化宽松”,这笔巨资大幅贬值。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去”,大量资本急于寻找有利的投资项目。

何不让俄罗斯利用中国资金发展经济,让中国向俄罗斯融资投资,保值外汇,促进俄对华能源出口和中国对俄商品出口?中俄两个战略协作伙伴互通有无,经济互补,此其时也!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普京陪了他7小时40分钟,两位领导人谈得投机。双方在经贸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切实推动合作。10月,梅德韦杰夫总理访华,中俄签订20多项协定,其中不乏“大手笔”。中国银行贷款给俄罗斯外经银行近20亿美元,供其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建设大项目和购买中国商品;中石油在年产165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亚马尔公司参股20%;商定东西两线天然气合约条件,俄罗斯从2018年起每年将为中国提供380亿立方米清洁能源,今后可能增至600亿立方米;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商定,中方提供25%-30%预付款,换取俄方今后10年每年供油1000万吨,协定总价850亿美元;双方还达成原则协议,2019-2020年在天津投产年加工1600万吨俄罗斯石油的炼油厂。

有了这些战略合作协定,俄罗斯每年供中国的能源,最终将达5900万吨油气当量,相当于一个大庆。预计到2015年,中俄贸易额将达1000亿美元,2020年登上2000亿美元台阶,就更有把握了。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现在中俄民间交往之密切远胜中苏同盟时期。1951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现在中国在俄留学生达2.5万人,俄罗斯在华留学生达1.5万人,2020年将增加到共10万人。中苏关系冷淡时期,每周双向各一个航班,客舱里稀稀落落地坐着七八个公派人员;现在每天几十趟航班,依然人满为患。去年赴俄中国公民达98万人次,游客增长47%,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二大旅游客源国;俄罗斯从1997年起一直是中国第三大客源国,去年旅华达243万人次。最吸引俄罗斯游客的是北戴河和三亚的阳光和海滩,去年有19万人游三亚,占当地境外游客四成以上。更吸引远东俄罗斯人的是绥芬河和满洲里等边境城市,吃喝玩乐加购物,花的钱还不到去本国欧洲地区的交通费。

中文热、中国文化热、中国热逐渐取代“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成为当今俄罗斯社会的普遍现象。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去年招收90名新生,三分之一选择汉语为专业方向。在北京东直门内的俄罗斯文化中心,每星期都有好几场饶有兴味的活动,画展、音乐会、俄罗斯风情民俗展示……参与中俄文化互动的,既有七八十岁的老留苏生和俄国通,更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一代。

互为依托应对外部挑战

奥巴马上台不久,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提出“美中两国论”,捧中国,贬俄罗斯,离间中俄关系,遭中国冷遇。布热津斯基再生一计,捧俄罗斯,贬中国,唱“俄罗斯可以融入西方”的高调,普京仅报以招牌式笑容,不愿接茬。

美国东边搞“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西边搞“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把中俄拒之门外。美国在西边搞欧洲反导系统,在东边搞亚洲反导系统,矛头对着俄中两国。

中国既不走改革开放前的“老路”,也不走西化“邪路”。普京在瓦尔代十周年年会上作报告时强调,“被社会彻底抛弃的苏联时代意识形态、把革命前俄国理想化的保皇主义和原教旨保守主义、西方的极端自由主义”,这三种意识形态都不适合俄罗斯。中俄都“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在西方心目中,两国均“非我族类”。

远的如不许否定反法西斯战争成果,近的如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共倡公道,配合默契。

从东北亚到东海,从南海到南亚,中国无不遇到挑战,唯有北方和西北平静祥和,因为那里有我们的好邻居俄罗斯和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从波罗的海到巴尔干,从高加索到阿富汗,俄罗斯同样面临各种麻烦,唯有东南方和谐温馨,因为那里有战略伙伴中国。两国在应对其他方向的挑战时,有可靠的战略依托,少了后顾之忧。当前中俄关系的地缘战略、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意义,用俄罗斯惯用语来表述,“怎么估计也不为过”。

应该说,中俄两国现在都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支点杂志2014年1月刊)

篇5: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一、合作历程回顾

中俄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贸易与投资, 其中, 商品贸易在两国经济关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1992—1993年中俄贸易较苏联时期有较大增长, 由1991年不足40亿美元上升至59亿和78亿美元, 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但自1994年起两国贸易开始下滑, 1998年降至55亿美元。此后, 伴随着俄罗斯经济增长, 中俄贸易量迅速增加。2001年双边贸易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 2004年突破200亿美元, 此后几乎每隔一年上一个台阶, 2006年为334亿美元, 2007年为482亿美元, 2008年则升至568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俄罗斯也进入到中国10大贸易伙伴行列。

但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俄罗斯经济, 并因此导致两国贸易在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滑, 全年降至388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了32%。2010年以来, 世界经济形势渐趋好转, 俄国经济也恢复了增长, 中俄贸易大幅回升, 并且超过了各自对外贸易的整体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 两国贸易额基本上恢复到危机前的最高水平 (554亿美元) (见图1) 。

简要历史回顾显示, 转型期间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个10年间不仅波动频仍 (1994、1997和1998年三次出现下降) , 而且总量规模很小 (到1999年仍不足80亿美元) ;第二个10年里贸易额快速而稳定增长, 并在危机前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560亿美元) 。

另一个重要特征, 是中俄双边贸易的规模和变动趋势主要受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影响, 突出表现在二者较为一致的波动性与变动轨迹。以2009年为例, 中俄双边贸易额同比下降32%, 其主要原因是俄从我国进口的骤降 (几乎比2008年规模缩减了近一半) , 而非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减少 (-11%) 。在贸易总额32%的降幅中, 俄从我国进口减少所作的贡献为86%, 而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减少所带来的影响仅占14%。

中国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2002年, 仅纺织、毛皮和鞋帽类就占据了56%的出口份额, 机电产品占比不足15%。2003年以后, 情况发生了变化, 当年电机、电器等商品跃居首位, 成为中国对俄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此后该类商品的出口占比不断提高, 2010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商品以机器设备 (机电、光学医疗和运输设备) 为主, 占到了近50% (这与中国总体出口结构相似, 2010年1—9月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份额占到了近50%) , 鞋、靴、伞等轻工产品、纺织品及原料, 以及家具、玩具等商品占到了近15%。

俄罗斯对华出口的商品结构与其对外贸易的整体结构高度吻合, 主要以能源原材料为主。2007—2008年, 矿产品、木材及其制品以及化工产品三项占到俄罗斯对华出口的近80%, 而机器设备 (包括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光学医疗设备) 占比不足8%。 (1) 2010年, 俄罗斯对华出口的近70%是矿产品和木制品, 机电产品只有5%, 光学医疗和运输设备占比不足1%。有趣的是, 尽管对华出口与俄罗斯总体出口结构高度一致, 但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结构却与本国的总体进口结构大相径庭:2010年1—9月初级产品进口仅占到我国全部进口的30%。

双方在生产投资领域的合作进展较为缓慢, 投资规模不大。截至2006年底, 俄罗斯吸纳的外国投资累计1400亿美元, 对俄投资累计最多的前10位国家中, 没有中国。2006年, 中国对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4.7亿美元, 同比增长132%, 累计投资达9.4亿美元。俄罗斯截至2006年底对华累计投资额仅6亿美元。

产业分布领域也较为有限。中国在俄罗斯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微电子、通讯、家用电器组装、木材加工、服装加工、餐饮和农业等。俄罗斯对华投资领域则主要集中于核电站、农机组装、化工等行业。

总之, 从贸易商品结构以及投资领域看, 中俄经济关系具有鲜明的互补特色。俄罗斯立足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主要向中国出口矿产品及其他原材料, 从中国换回家用电器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显然, 这种劳动密集型对应资源密集型的互补性贸易模式是由两国的资源禀赋差异决定的。另一方面需要强调, 伴随着两国经济持续增长, 动态比较优势将在中俄经济合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即随着两国人均资本存量逐年增长, 双边合作将逐步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领域扩展。

二、深化经济合作的方向

如前所述, 中俄经济合作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波动性大, 结构单一化等, 其核心是贸易商品和投资领域的低级化, 这不仅制约了双方合作规模的增长, 而且使双边合作严重受制于经济周期的影响。同时, 中国对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尤其在国际市场动荡的情况下,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而通胀极易通过贸易链条扩散至国内。对俄方而言, 局限在互补型领域的合作模式也有机会成本, 即错失“搭乘中国经济快车而加速发展”的难得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俄关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在国际上, 加强两国合作有助于推动世界的多极化建设;另一方面, 两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 也存在着利益分歧, 突出表现在如何适应中国的强势崛起这一问题上。国内事务上, 两国都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中国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以使经济增长更多面向国内市场、居民消费以及环境保护。俄罗斯则提出现代化目标, 核心是转变经济原料化趋势, 转向立足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并巩固中俄经济关系对于两国战略转型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简而言之, 俄罗斯在确保中国的能源及资源密集型商品的供应方面能够扮演重要角色;它还是中国商品、服务以及技术出口的潜在大市场;是承接中国对外投资, 进而转移过剩产能、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外汇储备资产与投资多样化、减轻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的理想目的地。

中国之于俄罗斯的战略意义也在后危机时代进一步凸现出来。中国商品和技术可以丰富市场供应, 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中国也将是最具潜力的投资来源地, 这对于俄罗斯经济发展, 尤其是远东地区意义尤为重大。不仅如此, 中国的庞大市场将为俄罗斯商品和服务提供稳定的需求, 并进而成为拉动俄罗斯就业、增加收入以及结构升级的可靠动力。

这里, 我们将主要依据中国经济和贸易投资转型来具体分析加强中俄经济合作的未来方向。

(一) 外贸转型与对俄贸易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国经济加速了转型进程, 一个根本方向, 是扩大内需并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2010年前三季度, 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1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38%, 其中, 进口增速 (42%) 超过了出口增速 (34%) 8个百分点。对东盟、印度、巴西、俄罗斯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6.2%、39.5%、89.9%和74.6%, 对这四个新兴市场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同时, 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快速增长, 其中自东盟、印度进口分别增长51.1%和62.1%。 (2)

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转型首先为俄罗斯对华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除了传统的资源性商品, 我国对俄罗斯文化产品以及服务 (旅游、运输等) 的进口需求将快速增长。

中国对外贸易中, 服务贸易一直落后于商品贸易, 但2010年服务贸易却出现了大幅增长。上半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1700亿美元, 同比增长32%, 其中, 出口增长41%, 进口增幅为25%。服务进口中, 电影、音像进口增长速度最快, 达到了53%, 运输和旅游服务同样增长速度很快, 分别达到了48%和16%。咨询服务进口也增长了15%。运输和旅游是传统上的服务贸易大项, 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444亿美元和463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 2009年上半年旅游项目首次出现较大逆差后, 一直未能扭转局面。2010年上半年仅旅游进口就达到了245亿美元。

俄罗斯农产品及农业原料对我国出口也大有潜力可挖。俄罗斯拥有丰裕的土地和水资源, 俄罗斯学者也意识到了在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背景下发展俄罗斯农业的重要性, 公开提出要把俄罗斯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密集型商品的供应基地。事实上, 农产品及其原材料贸易潜力已经体现在2010年的中俄外贸实践中。2010年上半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的纺织品及原料暴增了603%, 食品饮料和烟草也增长了100%以上, 活动物和动物产品也从3.3亿美元增长至5.9亿美元, 增长率高达80%, 占比升至6%以上。这一比率与机电商品在俄罗斯总出口中的占比大体相当。 (3)

我国对俄出口方面, 传统商品 (机电与轻工商品) 短期内仍有增长余地, 但长期上, 出口主要应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商品转移, 这是因为, 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后的今天, 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 资源环境成本也在快速上涨, 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降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竞争优势。长期看, 这部分产业应该转移到更低发展水平的国家去。对俄服务输出则大有可为, 尤其在旅游、教育、金融和市场服务方面。

(二) 投资政策转型与对俄投资方向

现阶段, 中国在逐步提高外资进入门槛并调整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同时, 推出一系列举措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短期看, 中国对外投资仍将以直接投资为重点, 并且主要集中在向上游和下游产业链扩展的产业环节, 生产转移不会是重点, 但长期却应该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流。事实上,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迅猛, 不到10年间就突破了每年500亿美元的大关, 对外直接投资从2000年不足10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522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 俄罗斯有望成为中国对外资本输出的重要目标区域之一。

高科技领域, 两国确定的战略产业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 可望形成战略竞合关系, 联合研发潜力巨大, 尤其在军事和宇航工业中更为明显。

资源性产业, 俄罗斯的政策重点是提高资源加工度, 并把更多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应该说, 这与中国的利益也是部分吻合的, 毕竟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以及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客观上要求高能耗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外转移。但这里的实质约束是俄罗斯劳动力的高成本, 因此, 恰当的移民政策至关重要。事实上, 俄罗斯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在开采环节吸引大量的中国资本, 加工制造环节同样有可能主动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 并因此带动俄罗斯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源密集型制成品出口, 以及资源产地的基础设施投资。这对于远东地区的发展意义尤为重大。

电子与轻工产业, 中国企业有动力直接将品牌设计和研发, 以及市场营销和服务环节延伸至俄罗斯国内, 以使产品更加适合当地市场的需要。这是贸易带动型的服务业投资, 但只有俄罗斯开放市场才能成为现实。

服务业引资同样大有潜力。由中国传统出口商品带动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服务等服务业投资以外, 俄罗斯的旅游业对于中国资本同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 旅游和休闲服务成为中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 对外国的相关服务的需求也在大幅增长。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差异化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中国资本的进入将直接带动俄罗斯旅游服务的出口, 尤其是吸引中国游客进入俄罗斯旅游消费。

直接投资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对俄资本输出也亟待开发, 比如, 俄罗斯在中国发行债券 (国家主权债券与公司债券) 和股票。中国资本包括外汇储备投资于俄罗斯证券具有诸多好处, 不仅能够丰富投资渠道, 提高收益率, 而且可以分散投资, 并降低国内资产的泡沫。

三、阻碍合作的流行观念

尽管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转型需要, 以及俄罗斯国内发展诉求的角度看, 客观上存在着扩大双边经济合作的可能, 但若要使可能成为现实, 还需满足一系列前提条件, 比如, 双方政府高效的服务 (提供信息、安全以及产权保护等) , 明智的政策 (如货币兑换、移民、投资以及能源政策等) , 以及对于双边合作战略意义的共识。后者的核心是政治互信, 某种程度上, 又是前两个因素的前提。无此, 则较难实现中俄经济合作的跨越。这里集中对几个流行的观念进行具体分析。这些观念似是而非, 但对于中俄双边合作尤其是地区层面的经济合作, 以及两国的政治互信却影响深远。

(一) 原料附庸论

俄罗斯看待中俄经济关系, 尤其是在地区 (远东与西伯利亚) 层面上的合作秉持着不同的逻辑:国内发展观与政治战略论。按照后者的逻辑, 如果放任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自由开展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俄罗斯就会沦为中国的“原材料附庸”;并且最为可怕的, 是中国移民将会大量涌入, 从而不用武力而“事实上”占领俄罗斯领土。引申的结论, 就是必须对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尤其是地区层面的经济合作进行限制。

事实上, “附庸”不是贸易的结果, 相反, 是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一国的外贸模式。抛开中国因素, 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扮演着原材料出口商的角色。在俄罗斯的出口结构中, 原材料比重一直在60%~70%左右。反观中国的进口结构, 以2010年为例, 原材料比重仅占1/3, 而从俄罗斯的进口中原材料则占到了70%。这说明, 并非中国把俄罗斯变成了“原材料附庸”, 而是俄罗斯实在拿不出其他商品可供出口。

封闭也不能确保产业升级, 相反, 对外经贸交流反倒有可能加速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当然, 这里的前提条件, 是利用恰当的政策工具, 比如财税、投资和出口政策等, 鼓励资本投资于生产加工, 以及其他非资源性生产中。中国早已提供了经典案例。我们的对外开放也是以出口石油、农产品以及其他原材料开始的;外资迄今为止仍旧在相当一部分工业和出口领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与此同时, 中国不仅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 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

我们认为, 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推理和事实, 而是俄罗斯人根深蒂固的一种先验观念, 即认为经济关系要从属于国际政治目标, 为避免中国成为强邻而宁愿放弃双边合作的经济利益。但这种逻辑同样经不起推敲。

第一, 缺乏国内发展支撑的国际战略或政治目标难以单独实现。试图通过封闭自己的经济领空来确保政治安全的所谓“战略”成功的可能性极低。历史上有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例子, 现实中也有朝鲜和古巴的鲜活案例。正确的逻辑, 应该是先有国内的经济发展, 然后才会有国际地位提升和国际政治的安全, 而不是相反。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大国而言, 更是如此。

中国经常被批评“过于专注国内发展, 而没有国际视野”。这种观点至少是部分观察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 即着重解决自己内部的发展问题, 而外部影响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则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发展是硬道理”就是这种观念与战略的具体体现。与之相比较, 俄罗斯人是过于看重所谓的国际战略而相对忽略了自己的发展问题。

事实上, 俄罗斯中央和地方对待中俄经济合作的态度是不同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于开展同中国的经贸合作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如果只强调所谓的“国家利益”或中央利益, 而搁置远东地区开发, 势必会加大俄罗斯内部的分离倾向, 或者直接将俄罗斯公民从远东和西伯利亚等经济落后地区赶跑。较比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居民的自愿流失也许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更为真实的安全威胁。

第二, 即使出于政治考量, 也需要对国际战略的终极目标进行讨论。是抽象的领土与封闭空间上的特权维系, 还是人民的安居乐业?毗邻国家紧密的经济合作以至人文交流一定会带来灾难吗?放眼全球, 并非没有相似的大国关系。美国和加拿大尽管名义上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但边界却相对模糊。开放扩大了人民工作和生活的空间, 为自由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因此扩大了自己的国家安全边界。

(二) 限制华工论

在俄罗斯流行的另一个观点认为, 从人口构成、地缘安全角度考虑, 应对外国人口尤其是中国居民向俄罗斯的流动进行限制。

从雇佣角度看, 资本会对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与工资成本进行权衡。在俄罗斯尤其是远东地区的企业中还有一个因素可能发挥重要影响, 即沟通和管理成本。这是由资本所有者——管理者——技术专家——一般工人之间的沟通协调所引发的成本。一方面, 显然, 在中国资本创建的企业中如果雇佣一定数量的中国员工, 则会节约大量的源于语言、生活习性、工作习惯所引发的协调费用, 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 中国工人的生产效率在发展中国家中首屈一指, 这也是中国能够长期吸引大量FDI的原因之一。惟一不利因素, 是中国收入水平快速提高, 从而使劳动力竞争优势相对降低。所以, 在是否雇佣中国劳动力一事上, 资本家会自己进行权衡, 从而找到一个均衡点, 也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那一点。如果俄政府的工作许可限制偏离了最优均衡点, 就会损害企业竞争力, 并进而损害其他目标, 比如产业结构升级、进口替代, FDI的流入, 进而现代化战略的实现等等。

从动态角度看, 俄罗斯即使放开移民限制, 中国移民的数量和比例也不会太大。中国对外人口流动的目标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到俄罗斯境内企业就业的中国公民大都是短期居留。长期看,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以及各项社会保障措施逐步完善, 中国人流动到俄罗斯工作与居留的意愿会快速下降。事实上,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丧失, 现在全社会更加关注的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 而不是通过移民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更何况,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民族文化传统, 对于外来人口而言, 俄罗斯并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俄罗斯人也许认识到了人才与劳动力缺乏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制约作用, 在2010年夏季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 总统梅德韦杰夫提出, 要把俄罗斯建设成为梦想家的乐园, 以吸引外国人到俄国创业、定居。毫无疑问, 如果没有明智的移民政策, 上述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

(三) 多元战略论

俄罗斯一方面提出要加强中俄双边经济关系, 另一方面总是高举多元化战略, 强调中俄合作是开放的, 也要大力吸引美国、日本、韩国以至欧洲的资本进入俄罗斯尤其远东地区;在移民政策方面, 强调要多引进中亚、北朝鲜甚至印度的劳动力;在能源矿产品以及农产品供应方面, 更是将出口市场放大到整个亚太地区。

应该说, 俄罗斯从分散风险的角度制定多元化战略是明智的, 但如果有意限制中国劳力和资本进入就可能存在问题了。前面已经分析了政治意图扭曲经济规律的后果, 这里重点对于俄罗斯吸引中国投资, 尤其是进入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建设问题进行分析。事实上, 俄罗斯理应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放到中国资本上, 这不单是源于中国对外投资潜力巨大, 更为关键的要点, 是中国的直接投资将能为远东地区生产的产品, 尤其是资源密集型商品返销到规模庞大的中国市场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俄罗斯希望引入更多他国资本以平衡中国的影响, 但这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事实上, 资本只会流向利润最高的地区。可以预期的是, 在中短期欧美日资本也只能对远东地区的资源感兴趣。中国则不同, 还可以进行一般制造业投资, 因为有产能转移和庞大的国内需求做支撑。

在商品输出方面, 俄罗斯也一直致力于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原油管道建设问题充分暴露了这一点。进入2010年, 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暴涨, 俄国人看到了世界资源环境压力下中国以及日本和韩国对于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进口依赖, 提出要建立供应东亚的高效型资源密集型商品的供应基地。但应该看到, 中国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对俄罗斯油气, 以及农产品和其他资源密集型商品的高度依赖。以中国的原油进口为例, 中国一直致力于进口市场的多元化, 目前的油气主要从中东以及拉美甚至非洲进口。农产品则主要从美国、拉美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 东盟国家在与中国签署自贸区协议后, 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 而俄罗斯在我国农产品进口中的占比则很低。所以, 中国大可不必操之过急, 而俄罗斯在双边贸易中的讨价还价空间并不是很大。

当然不可否认, 俄罗斯拥有巨大的潜在优势, 比如俄罗斯拥有核武器能保证油气供应, 并且国内政局稳定, 资源丰富。只是俄罗斯也需要看到, 要想真正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中国经济中发挥更大影响力, 也是需要一定创新的——尤其是思维与技术上的转变。

(四) 政府主导论

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是两国都持有的, 但却对双边经济合作产生着消极影响, 即认为双边经济合作必须由政府和国企主导, 以大项目为载体来实施才能确保合作规模扩大。迄今为止, 两国经贸交流, 尤其是投资合作也的确主要依赖政府来推动, 市场自发力量不足。

以国企为载体, 靠大项目推进的合作方式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比如, 可以更好地执行国家战略目标, 也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两国的合作规模。但应该看到, 这一合作模式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国企主导的大项目合作通常集中在基础设施、资源性产业以及重化工业领域。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巨大, 但却缺乏长期增长潜力。因为再大的投资项目也是一次性的, 投产以后生产规模能否持续扩大还要取决于产出能否适应市场需求。此外, 大项目往往集中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加工, 受储备量制约, 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转为递减, 直至资源枯竭时下降为零。

二是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在两国国内, 垄断性国企的低效都被广为诟病, 进入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后, 这一问题也不可能自然消失。

最后, 这里还有一个策略问题。中俄双方独特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双方合作的产业领域, 而由国企来主导项目往往会引起俄方对于资源控制与移民战略的恐慌和猜忌, 这也是双方合作潜力长期得不到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俄罗斯暂时无法消除疑虑的情况下, 扩大投资合作的可行步骤应该先从民企开始, 因为民企较少涉及敏感的资源控制问题, 并且更能适应俄罗斯的市场需求, 更加契合俄方利益。因此, 俄罗斯在放开一般性轻工、家电以及相关服务领域的投资限制方面阻力应该更小。在这一领域中, 中国资本现阶段的进入应该主要是品牌设计和市场服务环节, 只要能够确保中国资本在这些领域享受到国民待遇, 并克服俄罗斯市场上的非经营性风险, 比如执法部门的勒索等问题, 中国民营资本的对俄投资就能率先实现增长, 并以此来撬动双边经济合作向更深更广领域推进。

除了上述政治因素, 中俄两国之间在经济合作上还受制于其他观念, 比如,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 如果俄罗斯放开限制, 中国商人和产品进入俄罗斯后, 还会重蹈上世纪90年代的失序, 假冒伪劣商品重现市场, 俄罗斯边境地区的社会治安甚至也将成为问题。我们认为, 这是过去不良记忆带来的恶果, 我们应该为此检讨。但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还必须面对现实, 面对业已发生的变化。

全球金融危机后, 国际上最突出的不安就是如何适应中国的强势崛起。因为这一变化太过迅速令人来不及处理。事实上, 现今的中国不单成长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经济实力也的确今非昔比。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 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企业及其产品更是鱼龙混杂。20多年后的今天, 中国制造, 尤其在日用消费品市场上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即为例证。

更为重要的, 是俄罗斯同样今非昔比。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国内政治混乱, 政府无力执法也是导致双边贸易失序的重要原因。回望这一时期, 中国商品同样大举进入欧美市场, 但却未曾出现类似俄罗斯市场上的混乱。20年后的今天, 俄罗斯同样发生了深刻变化, 政府执法能力较比叶利钦时期也提高了很多。因此, 我们有理由对俄政府规范市场的能力充满信心。

四、结论

历史上, 中俄经济合作受制于俄罗斯国内发展不足而水平低下, 并且波动性大。后金融危机时代, 两国的经济合作步入新阶段, 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和新机遇, 客观上存在着推进并深化两国合作的可能性。主要途径之一, 是结构调整和优化, 即通过贸易商品和投资领域的多样化来拓展合作空间并提升合作规模。但同样, 新时期双边经济合作能否取得新的突破主要取决于俄方。

关于中俄关系, 流行的看法, 是政治关系良好, 经济关系很弱, 并且这种不匹配制约了前者的发展;为巩固并提升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 需要推进经济领域的合作, 以夯实政治关系的经济基础。

从这种判断出发, 推进两国经济合作的意义在于匹配或适应政治关系, 经济合作进而成为从属性的, 并服务于政治战略的需要。但本文的分析显示, 真正制约两国经济关系走向深化的主要原因, 恰恰是缘于俄罗斯高举政治目标而置经济利益于不顾。

事实上, 正确的逻辑, 不是政治伙伴关系要由经济基础来支撑, 而是经济关系的深化需要通过增强政治互信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 两国的政治关系并非臆想中的好, 事实是, 双方的深层互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进而阻碍了两国经济关系的提升。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应当符合经济规律, 相对独立于政治进程, 只有这样才能互惠互利于两国人民。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丛林法则下, 俄罗斯政治家有理由对政治—经济关系进行仔细权衡, 但有一点, 过度强调国际战略目标可能严重损害经济利益。政治家应该超越传统的以邻为壑的国际政治观念。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俄两国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合作历程, 重点分析了后危机时代, 中俄两国深化经济合作的努力方向与现实障碍。研究发现, 中俄经济合作严重受制于俄罗斯经济发展动态;双边贸易结构低级化并且始终未能改变, 投资规模也很小。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内部也经历着史无前例的调整, 客观上为扩展并深化中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中俄经济关系的提升仍受制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其主要方面并非来自经济过程, 而是来自于主观意识, 其实质是将国际政治考量凌驾于经济关系之上。

关键词:中俄经济合作,中俄贸易深化方向

注释

1 参见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俄罗斯》2008年第1期。

2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上一篇:难忘的一笑三年级作文下一篇: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