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减法教学课件

2024-04-07

退位减法教学课件(共16篇)

篇1:退位减法教学课件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篇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我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大屏幕展示的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算一算,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得出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减法,不仅揭示了课题,而且复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知道了退位减法的难点,为什么不容易算,因为个位不够减。

在说36-8=28计算过程中学生有下面几种算法:36-6-2=28,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还有把36分成10和26,先算10-8=2,再算26+2=28等,算法较多,但表达不是很清楚,且中下生不太理解。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小棒再写出算式的方法教学,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中下生

不知如何处理6减8不够,需像十位借的问题。通过一次次语言巩固,让孩子深化理解计算过程及算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为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把算理说明白,思维才能清晰。也要注重后进生的学习掌握情况,由于少数孩子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掌握不扎实,做次类型题时仍不熟练,速度较慢且易发生错误。作为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慢慢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四点:

1、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先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因为它是学习10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以开火车的形式把全班同学都检查了一遍,发现孩子掌握得还不错,都能很快说出得数。那么本节课的关键就是理解算理了。

2、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3、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我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算法一:从10根小棒中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14根合起来是16根,即10-8=2,14+2=16

算法二:把24根分成10根和14根,即14-8=6,10+6=16。

算法三:从24根先拿出4根,是20根,再拿出4根还剩16根。

算法四:从24减10等于14,14再加2等于16。

4、是优化练习。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习。注重了练习设计中的生活性、层次性、多样性等。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环节,和学生进行拍手游戏,老师先拍几下,学生比老师多拍几下、少拍几下,然后让学生把老师和学生拍的次数画一画,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个导入环节的练习为本节课的新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打下基础。

在探究新知环节的第一个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呈现主题图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四个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口答。在怎样解答环节,体现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策略,让学生借助导入环节的经验,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然后借助课件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在第二个例题,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独立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互评,说一说几号作业更好,为什么?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说到点子上,效果较好。当在交流为什么用减法时,学生说是因为求比谁少而用减法,为了不让学生形成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明白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所以我调整了练习环节的练习题设计:原来的习题设计是课本上的习题,而改为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教学。处理不太恰当的地方:1、在出示主题图时,缺少了有一点德育渗透。2、在更改习题的处理上,有点仓促,如果在处理的细一些,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明白不是说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而是分析要求的问题是大数还是小数,会更好些。3、课堂环节不够完整,没有小结。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减法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会用竖式计算,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在列竖式的时候强调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部分学生就像做加法一样,从十位开始做,象刘义军和伊俊帆,发现他们做错得时候,我马上拿出来作为错例进行评讲,强调算法的重要性,以后就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拿到类似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等,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从而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以便以后更加认真,自觉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

篇2:退位减法教学课件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同学交流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堂课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在新课开始,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及最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小组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减法教学反思加减法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篇3:“退位减法”教学建议

1.用情景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 要充分发挥情景图的作用, 用情景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详细说说画面上的内容。这样做, 一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画面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两位数的加法, 还有两位数减法。另一方面, 学生熟悉了情景图的内容, 能为减法计算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教学时, 要尽量引导学生联系情景图的画面思考所计算的问题, 使抽象的退位减法计算变得生动具体, 进一步体现减法计算应用的广泛性。

2.以旧知识为生长点, 突破退位减法的教学难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是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进一步发展,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更是直接建立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基础上。由于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不存在连续退位的情况, 只要明确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的问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难点也就突破了。所以, 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一年级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知识基础, 将两位数减一位数口算中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有效迁移到笔算中来。教学第18页例2“56-18”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的“36-8”, 当“个位上的6不够减8”时是怎么办的, 先让学生把“36”分成“20”和“16”, 再引导学生根据16减8的计算思路计算“56-18”, 理解计算过程中的退位是怎么一回事和为什么要退位。当学生明白要把“56”分成“40”和“16”并用16减8的计算思路后, 再引导学生笔算56-18。教学例3“50-24=”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0不够减4, 从十位退1当十后, 个位上要算几减几 (10-4) , 十位上应是几减几 (4-2) 。同时注意提醒学生怎样列竖式, 如何对位, 怎样计算等。这样, 不仅可以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去突破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难点, 还可以揭示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获得100以内数的减法的整体认识。

操作时, 重点突出一捆变10根与6根合在一起是16根, 再算16根减8根的操作过程, 使学生在摆小棒的操作中明确退位的方法与算理。教学“50-24=”时, 教师可以提出:“笔算50-24怎样列式?个位上0减4够减吗?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以此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退位”和“怎样退位”两大核心问题。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后, 再引导学生总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列竖式时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都是从个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减法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退一)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要注意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记忆和应用, 而忽视学生对计算过程理解的做法。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巩固退位减法。《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根据这一要求, 教师要根据教材编排,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 给抽象的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提供一定的现实生活背景, 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意义所在。如:

(1) 同学们跳绳 (拍球) , 小芳跳 (拍) 了45下, 小华跳 (拍) 了27下, 小华比小芳少跳 (拍) 多少下?

(2) 爸爸今年41岁, 小明今年13岁, 10年以后爸爸比小明大多少岁?

(3) 小华有85元钱, 到商场买东西用去27元, 小华还剩多少钱?

篇4:“10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竖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61-25=

6 1

- 2 5

1.计算61-25,先算个位,个位上的1个(一)减5个(一)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来减,(10)个一减5个一等于(5)个一,5个一加个位上的(1)个一等于(6)个一,在(个)位上写(6)。

2.再算十位上还剩5个(十)减2个(十)等于(3)个十,在(十)位上写(3)。

二、复习

很快说出下面各数的个位和十位各表示什么?

25 36 51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旧知,激活数的组成和数的意义,并把它迁移类推到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来。

三、探究新知

1.师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课件呈现小组交流要求:(1)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2)再说一说笔算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

3.全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师生互动活动过程:(1)先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2)再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算更不容易出错?为什么?(理清算理算法)①计算51-36,先算个位,个位上的1个(一)减6个(一)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来减,(10)个一减6个一等于(4)个一,4个一加个位上的(1)个一等于(5)个一,在(个)位上写(5)。②再算十位上还剩4个(十)减3个(十)等于(1)个十,在(十)位上写(1)。

四、练一练

跟进小练习笔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52-45= 73-36= 71-27=

五、全课小结

笔算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六、课后检测

竖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91-27=

9 1

- 2 7

1.计算91-27,先算个位,个位上的1个(一)减7个(一)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来减,(10)个一减7个一等于(3)个一,3个一加个位上的(1)个一等于(4)个一,在(个)位上写(4)。

篇5:《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1、重点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突出算理,重视方法。计算题教学离不开算理和算法。算理是基本,离开了算理,算法则会变成空中楼阁。算法是归宿,这节课,算理不可少,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新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目,写竖式的时候不要把题目给抄错。

(2)、要规范、合理的写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在一起,而出错。

(3)、提醒学生写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篇6:《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难点。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再来教学竖式的计算。在突破难点时,学生还是能够根据一年级学的知识不够减可以拆开一捆小棒,拆开一捆就是10根。所以在这一环节上学生学的还是可以的。

不过在练习中,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个位借了十位的一捆也就是10根,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最后个位是多少了,只记得借了十根来,如51-36,以为个位算10-6。应该是个位本来有1,借来10就是11,所以是11-6.这是有些学生容易错误的地方。第二、十位借给个位1个以后,学生也打了退位点,但是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还是容易漏掉减去1。如51-36,十位是本来是5-3,实际上5已经借掉了一个应该是4-3,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计算是个难点,应该让学生多说算理,多练习,只有真正理解意思才能正确计算。

篇7: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问题一:

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要让学生明确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当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当10,这时十位上是9,对于这一算理,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然后我也进行了强调,但在练习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学生说算法,忽略了学生对算理的叙述,结果学生在计算时要么忘记退位,要么不该退位的也退位。

问题二:

在学习加减法的验算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去写验算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方法,这种体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算法、算理。但在学习完加法的验算方法后学生提出了减法应该怎样验算呢?我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就顺势把减法的验算方法也讲了,结果就造成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对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掌握的不扎实,尤其有一部分学生总把验算后的得数写在算式得数位置上,这都是课前思考不足造成的。

篇8:“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低年级计算教学强调与具体情境相结合,使算法、算理的教学变成有趣的训练。教材第10页和第11页安排了“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教学时,我们要把教材资源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主题图假设为真实情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启发学生想出结果,引出计算,在玩中学到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教学“卖气球”时,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在“卖”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探究算法、理解算理。如:“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不论用“数数法”还是用“想加算减”算出结果,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

三个小朋友玩“套圈游戏”。一个小朋友说“我投了14个圈,有9个套中”,另一个小朋友提出“没套中几个”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桌互说或在小组里说。)还可以把“14个圈”换成11、12、13、15、16、17、18等其中任何一个数提问并计算,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

2.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学习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好动等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例1中的12-9时,可先引导学生想12-9=?(动脑),然后用学具摆(动手),把自己想到的摆法都摆出来。摆后再让学生说(动口),同桌互说自己的摆法、想法,在比较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供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汲取“营养”,逐渐优化算法。如,在教学12-9时,学生根据经验可能会用“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数数”等方法计算,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体验,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认识各种算法的优劣,丰富计算经验,使学习更深入。

4.采用灵活、有趣、直观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效率。口算技能要在掌握口算方法的前提下,经过经常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进而达到流畅、准确,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为此,我们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一要控制题量(不宜过多),二要掌握好口算时间(不要过长),三要经常变换方式如用游戏方式,比赛方式训练等,使学生在“开火车”、“找朋友”、“摘桃子”、“对口令”、“小鸟找窝”等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就完成练习。

篇9:“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复习题)

1.看图列算式。

8+( )=15 15-8=( )

2.填一填。

8+( )=13 8+( )=16

8+( )=14 ( )+8=11

设计意图:设计两组复习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目的是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为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

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师:这是游园会上的大熊猫在卖风车,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共有12个风车,小朋友要买8个。还剩几个?

三、自主探究,内化算法

1.列出算式,大胆猜测。

师:要求“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2-8= 比较算式,引入课题并板书。

教师(追问):你觉得会剩下几个风车呢?

课件出示12个风车图:

2.动手操作,验证结果。

学生之间互动,同桌(小组)交流,教师观察巡视,把握情况。

3.过程演示,内化算理。

教师预设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方法,出示课件:

摆一摆:“破十法”。把12分成2和10;10去掉8个,剩下2个与2合起来是4个。“平十法连减”。从12(圆片)根小棒中先去掉2根,再去掉6根,还剩4根,根据学生操作过程,教师列出算式,把8分成2和6,12-2-6=4。

想一想:想加算减法。要计算12-8=□,可以这样想,我知道“8+□=12,根据进位加法,8+4=12,那么4就是12-8的差,所以还剩4个”。

数一数:数出来的方法。让学生边说边演示:用小棒(圆片)摆出12根,拿走8根,还剩4根。

把思考过程课件一步一步演示,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中分解各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对旧知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回忆和复习题2的练习,对结果进行猜测,再通过学具操作演示、过程归纳、算式演示,逐一将思考过程表现出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直观演示,重点理解“想加算减法”和熟练掌握“破十法”。

(1)借助操作,分析“想加算减法”思考过程。

因为8+4=12,所以12-8=4,如图:

(2)演示“破十法”思考过程。

①摆出12个风车,分成左边10个,右边2个。

课件出示:

②把左边10个风车中圈出8个,还剩2个,如上左图。

③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出整个过程。

④结合学生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师板书,如上右图。

设计意图:借助操作,诱发学生思考,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符号体现、直观演示,来领会“破十法”的算理过程,体现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运用新知,巩固算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圈一圈,算一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

2.计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主练习,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

10-8= 13-8= 16-8=

11-8= 14-8= 17-8=

12-8= 15-8= 18-8=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小结:引导学生从算法上比较:如果用“破十法”计算,都是先算10-8=2,十几减8,就再算2加几;如果用“想加算减法”计算,被减数增加几(或减少几),减数不变,差也随着增加几(或减少几)。

结合算式中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这样变化规律,纯数字概念对一年级学生较抽象难以理解。

篇10:《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退位减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这节课是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自己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自己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美丽云南情景图根据情景图让学生自学数学书22页的内容,提出自学要求,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学习从而列出一个减法算式,并且知道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第二层次估算,你能估算出结果吗?把你的想法给同桌说说,交流估算方法。第三层次笔算517-348=,连续退位减法并没有很多新知识,一部分孩子已掌握了,但一部分学生正处于跟着教师走,思维逐步训练发展的阶段,我先让学生尝试笔算,再交流算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同桌说,小组说,个别说,最后老师把算法打到课件上,学生对着课件说,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说出笔算方法,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该怎么办,每个学生都很清楚,从而大家总结出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法则,第四层次当堂训练自己设计三个挑战,挑战一做一做,挑战二数学医院,挑战三送信,设计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关注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计算题教学最终落实到训练上,设计量足,方法算理想融合,做到人人到位。

但在课堂中,由于容量大,教学中时时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动得,说得比较多,整堂课显得很紧张,最后挑战三匆匆完成,整堂课学生虽掌握了基本算法,但在练习中发现学生计算准确率一点也不高,错误类型大致一是20以内退位减法做得不够熟练,二是连续退位时忘记借掉1个十,三是漏写抄错数字。在今后计算题教学中,自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醒学生要抄对题中的数字,计算过程一定要细心,计算完后及时检查等。

篇11: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教学“不退位减法”时的第52页例题列出减法算式335-123后,让学生想办法计算。预计学生的算法是多样的,可能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可能列竖式计算,还可能用其他方法。让学生交流算法的目的是体会各种方法存在共同点,都是3个百减1个百、3个十减2个十、5个一减3个一,从而体会把数位对齐列出的竖式最清楚地代表了各种算法的共同思路,都选用竖式计算。

验算减法采用差加减数的办法。由于学生缺乏减法中各部分关系的认识,教材首先利用例题的素材和数量,指出剩下的本数和借出的本数合起来,应该等于原有的本数。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够理解这个数量关系,建立验算减法的思想基础。然后指出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数量关系,理解剩下的本数和借出的.本数相加就是这道减法题里的减数与差相加,从而感受这个验算方法是合理的。教材让学生在写出的加法竖式上进行验算,教学时还应注意四点:第一,联系减法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个验算竖式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更清楚地看到它是减法算式的差加减数;第二,让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和验算,差加减数应该等于什么数,如果差加减数不等于被减数,表明了什么;第三,不要再教学其他的验算方法,即使个别学生知道或用了别的方法,也不在班内提倡、介绍;第四,选择适当的时机(如练习四)与加法的验算作一次比较,让学生清楚加法和减法都可以用加法验算,不过具体操作是不一样。

篇12:《隔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

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习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

篇13:退位减法教学课件

课后笔者与上课老师进行了交流, 老师竟然说“现在计算教学一定要算法多样化, 算法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精神, 越能反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笔者又询问了课堂上想出第一种算法的学生“你真是这样算的吗?”学生说“我才不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是老师课前吩咐我这么说的。”笔者连续问了好几个学生, 竟没有一个学生用这种逐个减1的方法。那么后面的几种算法 (特别是第6、7种) 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吗?

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 是一个过程,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们不能片面过于追求形式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必须是有效的, 在交流和比较中, 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没有一种方法对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的, 只有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才是最优的算法。

热闹≠有效。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听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笔者认为, 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 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教师要多次让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进行解释、质疑、评价、补充, 不断把学生的交流引向纵深, 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另外, 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互相帮助, 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 实现了共同提高, 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累积≠建构。学生交流的过程, 往往是个体思维结果呈现的过程。笔者认为, 教师应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 引导学生重组、整合各类信息, 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归类, 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 并让学生自己悟出是如何得到多种算法的,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 合理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在课后应用知识时, 学生能迅速正确地提取所需信息, 真正实现“量的累积”到“质的建构”的飞跃, 体现了交流的有效性。

正确≠合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要求是算法越多越好, 于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 应该说, 这些算法是正确的, 但仔细想想:这些算法与现实生活贴近吗?有没有全部推广的必要呢?还有, 在交流结束后, 教师说“在这么多算法中, 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看似尊重学生的选择, 实际则是形式而已。笔者认为, 引导学生在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分析, 体会方法的合理性, 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课堂上学生解决问题时, 我们应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只有这样,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认识的水平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篇14:退位减法教学课件

国标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中,20以内退位减法同20以内进位加法一样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将阻碍学生后面的学习。几年前接手一个五年级,班上有个孩子做计算题,怎么教都不会做,后来有一天无意间发现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不会。我想五年级了,即使不会也可以很轻松地学会。可是事与愿违,我整整教了半学期,他也没学会,只能用画竖线计算。每当看到此情此景,我整个人都要崩溃。我后来和一个心理医生聊起此事,心理医生对我说,这个孩子不是学不会,而是心理问题。他已经过了学这部分知识的年龄,一方面心理上抗拒,一方面他觉得这会儿学一年级的内容很难看,他怎么能学得会呢?通过心理医生的话,我明白了什么年龄干什么事,过了年龄无法补。像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就应该在一年级学会、练熟。

二、思考

考虑到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太小,在学习中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借助学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多思多讲,感受算法的多样,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渐渐爱上我的数学课。

三、准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准备了多样直观学材。

1.20根小棒或20个圆片。

2.画片:桃13个。

3.挂图。

四、教学片段

【交流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一中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1)小猴在干什么?他的面前摆了多少个桃?他为什么很快看出有13个桃。

另一个跑来说什么?

(2)根据上面说到的这些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想想,要求“还剩多少个”,可以怎么列式?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9=□(个)

【交流二】多种算法,探寻根本

1.自主探索算法。

怎样算出13-9的得数呢?请同学们各自想一想。

在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探索13-9,并与同桌交流。

2.组织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得数得?

(指名说出不同的算法)

①一个一个拿,拿了9个,还剩4个。

展示,一个一个地减。

②先拿3个,再拿6个,还剩4个。

演示后出示:13-3-6=4

③从盒子里拿走9个,剩下1个和外边3个合起来是4个。

演示后出示:10-9+3=4

④因为9+4=13,所以13-9=4。

⑤因为13可以分成9和4,所以13-9=4。

补充:假设法:13-10=3,3+1=4

激励: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13-9=4。想表扬一下自己吗?(学生自我表扬)

3.比较算法。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13-9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

注意:无论学生选择哪种方法算,只要算对,都要给予肯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应要求学生一律采用某种方法计算。

五、再思

这一堂课,小朋友们不仅学会了20以内的退位减,而且至少学会了两种以上的计算方法。概括下来,他们自己找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想加算减”法。这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想加法来算减法。例如,计算13-9,先想9加几等于13,因为9+4=13,所以13-9=4。

2.“破十”法。这是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分解被减数,使20以内的退位减法转化为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例如,计算13-9,把被减数13分成10和3,先从10里减去9得1,再算1加3得4。即:13-9=10-9+3=4。

3.“平十”法。这是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分解减数,使20以内的退位减法转化为已学过的连减运算。例如,计算13-9,把减数93分成3和6,先从13里减去3得10,再算10减6得4,即:13-9=13-3-6=4。

4.“减十加补”法。这是运用差的变化规律,先减去10,再加上减数的补数,使20以内的退位减法转化为已学过的加减混合运算。例如,计算13-9,把9看做10,13减10得3,因为多减了1,要得到原来的差就必须再加上1,3加1得4,即:13-9=13-10+1=4。

篇15: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谈话激情:同学们,你听说过西双版纳吗?那你一定听说过金庸武侠片中的大理国。它指的就是现在的云南------一个非常美丽、神奇地方,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欣赏美丽的云南风光。(课件出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图片,结合图片介绍云南的主要旅游景点。)

同学们,你觉得云南美吗?下面就让小导游聪聪带我们一起走进云南,去领略沿途的风光。

2、准备铺垫:

出示题目:聪聪准备了两辆大客车,这两辆车共有82个座位,车上已经坐了64人,还有多少个空位?

学生独立笔算,说计算过程。

(二)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1.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交通工具准备好了,再让我们看看路线图吧。

出示小导游聪聪安排的路线图:仔细观察,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我们从昆明出发,已经到大理了。)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从大理到丽江多少千米?)

师: 要求大理到丽江还有多远?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板书算式:517-348=

2.尝试估算、多法并举

提问:你能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

学生尝试估算。

(学生可能提出三种估算方法:A、500-350=150(千米)B、520-350=170(千米)C、500-300=200(千米))

师:这三种方法,哪一种估算结果最接近准确数呢?想不想动笔算一算?

3.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独立试算,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与同伴讨论或写在黑板的疑难卡上,比一比,看谁的问题多?解决的办法多?

师参与指导

4、总结升华 比较算法

师:同学们,你都遇到了那些问题?怎样解决的?学会了吗?谁愿意把计算的过程讲给大家听?(生边板演、边讲解)

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这道题目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吗?(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两次连续退位减法,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退1当10再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连续退位减法。(板书课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比较算法:和笔算的结果比一比,那一种估算的结果最接近准确数?在估算的时候,要力求简洁,还要尽量接近准确数。

5、看书质疑,确认结论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大家独立看书。

生看课本,巩固理解。

(三)精心设练 乐中用新

1.帮动物找家。

师:在与聪聪的旅游中我们学到了知识,现在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这些都是云南特有的珍惜动物,它们在野外迷路了,你愿意帮它们找到家吗?(屏幕出示)

594-129=325-187=932-654=

852-265= 459-68=

391138278 365 587

学生小组分工,每人做一道,并回答。

师:同学们真有爱心,我们这一课所学的退位减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个位不够减,十位就退1给个位,这个1到个位就变成10,十位不够减,百位就退1 给十位,这个1到十位也变成10。给别人一点,对别人来说就是莫大的帮助。、闯关卡。

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达丽江的玉龙雪山了,但聪聪说要想爬山必须过了这四个关卡。你有信心吗?

第一关:656 -198=

第二关:343 -157=

第三关:754 -196=

第四关:826 -637=

生逐题做,讲评答案。

欣赏美丽的玉龙雪山风景。

3.解决问题。

师:听说丽江动物园也是非常有名,想不想去看看。

出示题目:丽江动物园最有名的要数猴山、大象馆和孔雀园。这三个景点在同一条路上。从猴山到大象馆有252米,从孔雀园到大象馆有176米,你能算出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多远吗?

生独立做,讲评。

(四)评价体验 情感延伸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可真快呀!我们的云南之旅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你表现得怎么样?老师或小伙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

(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

篇16: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新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中,在万以内加减法中穿插了估算的应用,让学生对计算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问题:“收银员收多少钱?”和“爸爸要带多少钱?”这就考查学生对估算与精算的理解与应用。这个也让我想起吴正宪老师的《估算》,在课尾处,她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们大约带50元钱,那我们就付50元钱吗?”产生分歧后明确:付多少钱要准确算,这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新教材正式建立与这样的生活经验之上,对估算进行了改编,让学生结合题意,在方法上进行取舍。

基于这样的教材背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①5元②18元③54元④128元

(1)买②和④,要带多少钱?要付多少钱?

(2)满100元送购物袋,你打算买那几样?

(3)满150元送布娃娃,你打算买哪两样?

(4)如果满200元才送布娃娃,你又会选择哪两样?

追问:增加⑤号,它最小是几元?

【意图】

第一题只是起到巩固精算和估算的作用;第二题渗透了“精打细算”的生活经验,对于这种“满多少送东西”的问题,独辟蹊径,选择最优解;第三题是对估算的合理利用;第四题增加了区间问题,让⑤号最小,那我选择的另一件商品应该是最贵的,然后让两件总价格等于200。

【反思】

课堂上我让学生角色扮演,一个当买家,一个当收银员,其余学生提供策略。学生积极性很强,尤其是第(2)题,当大部分学生在两件商品间徘徊时,有几个同学说只用买④号就行,于是立即评价学生:“你真会精打细算!”而第(4)题对于⑤号的估价,学生反应也非常快,理由充足。通过这几题的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是毫无用处,而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会精打细算,做生活的小能手!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主要目标:

学习估算方法,并会应用于适当的题型中。培养估算意识。

授课优点:

1、本次设计的每日口算训练与新授课内容有衔接作用。

2、前置性作业循序渐进培养同学们对估算的的概念的认识。

授课缺点:

1、本次授课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材研读解析不透彻,教材应用不到位。

2、流程安排过于冗长,部分过程了简化处理。过分依赖课件脱离课本。

3、学生活动较少,小组合作没有达到预想目的。

4、课堂效率低,练习不够,练习题设计不丰富,层次性不足。

5、教师用语不够严谨,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达上仍需训练。

自我改进:

课堂不流于形式,真正从学生角度,认真研读整合课本,做好最适合的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更应丰富,并训练学生活动秩序和活动意识的培养。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新课标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我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我在教192加219的和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许多学生都是算出准确数。我就引导学生说192和219接近哪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有一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快地说出来。因此,我觉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2、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探索估算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点的估算意识,我只好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没有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地方:

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不足之处及对策:

首先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192+21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

马上就要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估算这个内容了,因为去年也担任二年级数学,这堂课时还真是遇到了一些尴尬,所以对这堂课的教学还是记忆犹新。为了更有效地教学,现在就作一些反思。

估算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有重要意义,在数学计算的检验中很有用,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三册的教材出现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估算,也是第一次出现估算这个内容。

课堂基本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题解体会认识近似数。

(二)引导学生联系在商店买东西的情景理解其估算意义,让学生根据买商品的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通过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加减法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个环节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引入的情景是教科书中购买物品,提出问题:老师有100元钱,准备买下列生活用品,你能估计一下够吗?(三件物品)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想法。

学生所用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让我尴尬的是很多学生就是算出了精确的得数来汇报说明是不是够了,我急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学生可没有领会我的意图不过把计算的顺序换了一下而已。我只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你能不能用上近似数来估计一下呢?总算有学生开窍了,说出了估算的方法,谁知说了几个后却又有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估算还是计算更好,这样才能真正知道100元够不够。我一楞,这也真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啊。我就引导他:那你认为估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有的说:大约是多少元可以知道。有的说:算起来比较快。

虽然是引导出来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的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去的应用也是上得如梗在喉,学生总是不太自觉地能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好象都是老师或题目叫他们去估算。

仔细思考失败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和教材的情况。1、估算的作用在大的数量时优势比较明显,相对于一百以内的数,学生口算都能很快得出来,所以也难体会到它的好处,相反还会认为估算有不精确的缺点。2、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现实中还真的很少接触到估算,所以在理解估算的意义上就出现了问题。变成了为估算而估算。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创设必要的有效的情景很重要。前面所用的情景,给学生提供3个数据学生是比较快得可以计算出来,所以不能突出估算的作用。所以想到了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快到了,姑姑想送小东100元左右的礼物,下面的东西都是小东喜欢的,请我们小组合作帮姑姑设计出购物的方案。看看你们能设计出多少种。(出示六七种标上号码的商品以及价格,有单件接近100元的,有两件接近100元的,有三件接近100元的)

我的想法是:学生在较多信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必然要用到估算,比如他看到单价是42元的商品,再选择的必然要想到60元左右的商品,或者说看到另一个78元的商品必然马上意识到不可能,这种思维的过程不管学生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都是应用了估算,这样我想应该是顺势而成了吧。

不过还没有实践,不知会不会有改观。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

《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在确定上课内容时,原本想上角的认识或者是统计的,但是考虑到这些内容在公开课中上的实在太多了,所以就很想尝试上一节计算教学的家常课,对自己来说也算是一个挑战。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不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教学时我先呈现了例题中图书室的三个书架上分别摆放着三种图书的场景,其中每个书架旁还分别标注了相应图书的本数。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我让学生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不退位的二位数减二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也会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所以我在这里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时,我让三个学生将三道题的计算过程板演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来评价做得对与否,并跟自己的结果作个比较。在这个过程之后,我又紧接着让学生对三道题进行比较,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从而得出减法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之分,而退位减中又有退一次位和连续退位之分。在练习中,我选择了想想做做的第2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减法中的退位方法,提高正确笔算相关减法式题的能力。接下来我安排的是错题医院,呈现了学生在实际计算方法中容易出现的几种典型错误,让学生在找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并启示学生计算时尽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得还算扎实,虽然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我并不回避,我反而认为这是绝好的教学资源,让作为老师的我知道了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哪些专项练习,也让学生感到学习并非那么的一帆风顺,但是通过对比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最终能突破学习上的难点。通过上这节课以及教研组老师的评课,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在整个课堂节奏控制上、在教材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收获甚多。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7

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8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P32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想如果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创设一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时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准确数时,我们就需要估算。在平时计算时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用估算来判断,如43+18=51对吗?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确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应选用整十数相加减的方法来估算。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9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有目的地进行创设的,我在“加减法的估算”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多次设计,尤其是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处理上,收获较大。

加减法的估算这节课,从课的设计开始,我力求体现课改精神,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方面强调的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方案,从学生喜欢生活情境入手。第一个方案,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创设了学校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三年级的学生了解到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利用,就收集矿泉水瓶,出示了书上的例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我的教学组织费劲,课下询问了几个学生,发现,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学会了,但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问题出现在哪呢?我仔细看了教学设计,回想了课堂的整个过程,是不是问题出现在这——我重视了情景的创设,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情景,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整节课学生都是一种学习方式,孩子会厌倦的。刚开始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课进行了20分钟后,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

再者,创设情景,这种情景是孩子喜欢的吗?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评价也非常的少,评价的适时、到位是非常必要的。想到了这种情况,我改进了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上了这节课,这次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考虑到学生对书上的主题图形创设的情景不感兴趣,课一开始,估数游戏导入,游戏的形式开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估数游戏也不是单纯的做游戏,游戏内容为新课引入做了良好的铺垫。接下来,以谈话的形式询问学生是怎样来上学的,学生一听和自己有关,发言积极性异常高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很浓,下面环节看书——收集矿泉水瓶——植树,几个不同的形式学生很高兴的在学习、活动,对于植树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选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选题,解决。这种方式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但是在课后小结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知道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估算,学生说不出,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并用于生活中,如果只会做题,不会运用于生活,那么这部分的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是和课改倡导的相违背的。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都比第一次好,解决问题也比较熟练,问题出现在哪呢?我又一次回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原因是不是出现在这儿——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有关生活中的就很少。

我尝试设计了第三种方案,结合情景估算,以植树活动为主线,设计了相关内容,乘车——植树——浇水——水果——农民种菜,将活动串成串,给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引出以拍皮球等一系列生活中有关估算的知识,增加了趣味性,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外的情景联系起来,充分挖掘了学生想象。同时一节课三种不同的设计,三种不同的效果,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可以说,考虑到学生的越来越多了。通过不断的反思,一次又一次的深切体会了课改的含义,体会到了什么样的课是让我满意、让学生满意的课。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0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重视估算教学

在上“加法估算”这节课前,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估算对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也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二年级学生虽有近似意识,能把一个两位数,三位数估成跟它近似的整百,整十数,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但还未形成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不理解估算的多种策略和方法。所以我大胆的挖掘、开发教材资源,设计了一节典型的“加法估算课”,整个设计流程科学,结构安排合理,学习思维灵活,积极性高,兴趣浓。

(二)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设计了“笑笑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小鬼当家”等情景,将估算教学置于解决问题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从而感受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

(三)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我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四)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促进精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在运用估算时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相信估算是有用的,如果长时间坚持在计算前估算,学生肯定会偿到估算的“甜头”,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五)估算是一节很难上的内容,灵活度强,学生思维开阔,从本节课的学生表现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表现不是太好把握,教师点拨、总结不到位。

1、例题的数字给得较多,较难,让学生算起来不太容易,不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2、在设计的“二次反思,提升认识”,你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和思考吗?你比较欣赏哪种估算方法?我点拨和总结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场。没能让学生在对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体验中把方法优化。

3、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等细节性的问题?讲的不够明晰,清楚。

总之,通过这节估算课教学,给自己、给学生,都很多的收获、很大的启发,是个大胆的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重视估算教学,以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数学涵养。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教学时,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但是,我感觉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221+23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2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使习题形式新颖而又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巩固时我设计了买电饭锅,钓鱼等 活动,学生兴趣很浓。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3

目标预设:

1.经历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减法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2.通过学习,能够归纳出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3.感受三位数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会算三位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连续退位减法中十位是多少减多少。

教学工具:

小黑板、计数器图片

教学内容: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看书吧!前两天,老师作了一项调查,知道咱们班有很多同学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们班谁读得书最多?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班***读了85本书,xxx读了64本书。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这样四种问题:(1)两人一共读了多少本书?(2)***比xxx多读了多少本书?(3)xxx比***少读了多少本书?(4)xxx再读几本书就和***一样多了?

[由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师:刚才我们有三个问题都是用减法做的,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独立演算,集体核对。

[这样有利于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又为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例1。

(1) 调查中,老师从图书馆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咱们班去年借书185本,今年借书335本。根据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个作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 335-185=)

[再次活用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 学生们列竖式尝试笔算。(学生汇报)

(3) 用计数器演示,讲解算理。

个位上5减5得几?十位上3减8不够怎么办呢?(指名说说。)

引导学生明白:十位上3减8不够减,从百位上退l,十位上拨10是13,13减8得5,百位退l后是2减1得1)并说明:退1可以在上面点一点退位点。

追问:十位上不够减怎样算?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l,而不是3减 l?

(4)我们算对了吗?怎么验算?

[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

2.教学例(连续退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1) 通过调查,老师还知道:咱们二年级借书最多的是二(1)班,今年借书410本。

结合这条信息,你又知道了什么?二(1)班比咱们班多借多少本书,可以怎样列式?先由学生们尝试计算

(2)指名依次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算法。

提问:十位上是( )8,为什么?

用计数器来验证

3.归纳总结。

(1)例题的两个竖式用竖式怎样算的?与上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笔算退位减法。

(2)谁来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笔算三位数的减法?

三、巩固训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练习,指名三人板演。可以在原来的竖式再算一遍的方法来检查。

(2)讲评:第一题十位上是怎样减的?百位上呢?百位上为什么一个也没有?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用小黑板出示。

(2)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指出:一般在退位时要点退位点,计算到这一位时,不要忘记已经退去的l,被减去要比原来少1。

第二题错在哪儿?怎样算错的? 指出:算到哪一位不够减时,一定要从前一位退1,而不能用这一位上的减数被减减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1组。

学生们独立解答、交流。

[练习设计,紧紧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肯定自己,学习他人,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作业

反思:

本课教案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巩固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4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这节内容,这是小学生估算学习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市场估计有1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2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白菜19+32经估算知结果应是5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几位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算并且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的写法,“四舍五入”法没有讲,因为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5

二年级数学《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估算》的教学反思

上一篇:抓泥鳅四年级作文1000字下一篇:让动植物与人类和睦相处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