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2024-04-17

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我在上海参加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有幸聆听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专题报告,他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表达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引发我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反思与探究。返校后,我广集相关资料,积极向教师们传播以“表达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在给老师开设《简单教语文》专题讲座时,我说:“要让阅读教学回‘语文的家’需要在两个过程里走个来回:一是学读--从语言到思想内容,理解文章写了什么;二是学写--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理解作者怎样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前者是获取‘文本的意义’的过程,后者是获取‘文本的语言’的过程。二者不可分割,彼此圆融--在阅读中学表达,在表达中促阅读。”

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老师说:“说出来容易,要落到实处是需要下一番真功夫的。你上一堂课给我们看看吧。”为了维护作为“本土专家”的面子,我自然爽快答应。11月19日,我和402班的陈老师师徒结对举行“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同上小语第七册《林中乐队》。

备课过程中,我遇到两个挑战:一是以“表达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如何兼顾阅读训练,做到阅读与表达的圆融?二是把“写”挤进课堂,如何精简教学环节?如何合理分配时间,以提高课堂效益?仔细琢磨后,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即落实以下三个“强化”。

一、强化先学后教,提高教学起点和实效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吕叔湘先生说: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教语文应该遵从学语文的规律,“道法自然”便是。韩兴娥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她重诵读,重背诵,轻理解的做法给人有益的启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千百年经验之谈人们总是时时提起。当今,不少学生都异口同声认定语文学得好“莫不得益于课外”。这些都告诉我们,语文可以自学而且必须通过自学这一基本规律;告诉我们,课文才是学生最好的也是最主要的教师,而我们教师,充其量只能当“助学”。如何“助学”呢?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得法养习”,而方法习惯都是学生自己行为的事,那么教学过程就不能不选择“先学后教”这一基本方式,即,以指导自学方法为主组织先学,得法历练让其习惯成自然。

学生先学有两个最基本的任务:诵读和提问。诵读的遍数要足,要尽量熟读课文,努力去体验“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的亲切感、愉悦感。提问要做到自己生疑,不依赖课本上的提示和提问,提出问题要试着自己解答,努力做到多揣摩。《林中乐队》我设计如下导学提纲:

1、一读。读准字音,读懂每句话,难读的词句要多读。

2、二读。找出描写动物声音的拟声词、形容词、比喻句,重点读一读。

3、三读。重点读第二段,想一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并试着独立完成P94页作业。

4、四读。想一想,课文哪个地方写得特别传神,请静心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5、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近同学和教师。

基于“先学”而“后教”就能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既费时又低效;有了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催生学生的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

二、强化语言学习,凸显课堂的“语文”本色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感悟语言,发展语言。

教学《林中乐队》时,我先让学生思考着读,画出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森林动物各种叫声的词句;再出示结构化重组的三类词语:嗥声、咳嗽声、呻吟声、吱吱声、嗡嗡声、呱呱声……(拟声词),啭啼、婉转、清脆、纯净、尖声尖气……(形容词),“活像在拉一把小提琴”、“好像牛叫似的”、“活像羊羔在森林上空叫”……(比喻句);然后读一读,适当拓展;最后总结提升:作者就是积累了丰富的拟声词、形容词、比喻句,才能把动物的声音写得如此逼真、形象;与其说聪明在于积累,不如说积累使人聪明。丰富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

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感悟语言呢?我认为,要让学生站在语言的立场,用语言的头脑思考文本的问题,挖掘、分析各种语言现象。悟读中心句“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时,我说,词语的里面有意思,意思的背后有形象,形象里面有感情;请注意画横线的词,把心放进去读,读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读出句子背后的形象和情感。一阵静心品读之后,学生体悟到作者潜伏森林观察的时间长,观察动物的数量多,聆听动物声音十分仔细。脑海里留下了作者“细观察”的形象和“酷爱”动物的感情。

读书要留下形象和情感,更要留下语言和方法。凭借什么“留下”呢?

教师节的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西城区听了一节语文课《新型玻璃》后,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

温总理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那是因为他听到的课,是以“阅读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学生只是读懂文章内容而已。所以,他评课时指出:“这堂语文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

温总理为什么把“表达”看得那么重要?这是因为表达是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和阅读的综合运用;表达是各种学习能力、智力的尖端反映;“表达”是获得语言能力最直接、最现实的训练形式。而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来说,表达则是“生命的呼喊”,是“心灵的歌唱”。

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着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林中乐队》一课,我设计如下表达训练:

1、请用课文的词语模仿表达:三月,莺唱起歌来,白天黑夜,老是尖声叫着,啭啼着。那声音,像。

2、同是说明中心的具体内容,下面两个句子写法(语言表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①啄木鸟打着鼓。(热闹场面普通的一员,只是列举)

②啄木鸟寻找能发出响亮声音的枯树枝,这就是它们的鼓。它们那结实的嘴,就是顶好的鼓槌。(特写镜头典型的一员,细致描写)

想象拓展表达:你觉得啄木鸟会敲奏出怎样的旋律呢?

“”(拟声)它和着旋律敲打节奏呢。啄木鸟就是(比喻)。

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只要坚持表达训练,得法养习,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练到习惯成自然,语文能力便在其中。

三、强化当堂训练,变革学生的“学习”状态

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叶圣陶先生发表过深刻的见解:“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他还说:“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

我以为语文课可从两方面强化当堂训练:

1、“以读为本”是最根本的训练方法。

书是读出来的。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语文课文,不靠教师架空分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加上教师讲解来理解课文。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达到如郭沫若所形容的“胸藏万红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这种做法,反映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

上《林中乐队》一课,我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活词语、读活句子;自己读出句子之间的联系、读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凡需指导必有示例,不靠多讲,恰当举例,足以启发即可。这如同汽车进入高架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要当“引桥、路标”,但如何驾车是学生自己的事。

2、“化讲为练”是最重要的训练手段。

吕叔湘说:“讲得太多,一则没有充分时间让学生多练习,二则不知不觉造成学生的错误认识,以为上语文课是为了学会讲语文,不是为了学会用语文。”英国教育家埃克斯利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练习使人体验。所以我把要讲的重点变成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想、说、背、写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当场“写”的训练尤为重要。语文课堂让学生准备可以“随便写、随便画”的本子非常必要。教学《林中乐队》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沙雉更是异想天开,它竟用尾巴唱起歌来了:它一个腾身冲入云宵,然后张开尾巴,头朝下直冲下来。它的尾巴兜着风,发出一种“咩咩”的声音--不折不扣,活像羊羔在森林的上空叫!”时,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中发现句子的语言组合规律(想法特别→做法大胆→结果奇妙),体会把意思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的写作方法,然后进行“仿创表达”--写“蚱蜢”:蚱蜢(想法)也想,(做法)用爪子抓翅膀,(结果)。最后进行“创新表达”,写其他动物。

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因此,语文教学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言语表达”的时间,让学生在表达中积累规范语言,在表达中认识语言现象,在表达中掌握语言规律,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智慧。

学表达,让语文回家!

[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篇2: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教学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读为主线,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交流,积极挖掘文本中的内涵;进行对话教学。

一、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把握课文内容。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事情发展的全过程,我引导学生理清水手、猴子、孩子、船长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以及相互补充、修正中逐步了解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教师为指导,做到“指引”以导向,“点化”以开窍,“拨弄”以知晓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三、与课题实验相结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努力创设学生说话的情

xiaoxue.xuekeedu.com

境和需求。在这节课中,当讲到猴子遇险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猴子转危为安?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积极思考、乐于交流,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当今的各种先进设备提出了自己的办法来,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深入文本,再次思考:自己的办法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孩子脱险。学生在交流中,对自己提出的办法不断地否定,此时,我巧妙地引出船长,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进行评判和质疑,从而巧妙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教学中,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显得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你想说些什么?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想想后果。

篇3: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回家路上》这一课是让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和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用一些小动物放学回家的画面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出示课件),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在小组内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如生1问:船上共有多少只小猫?生2列出算式:4×4,生3说:我们可以利用“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来算出它的得数。生4问: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5×2,生6:利用“二五一十”这句口诀就知道它的得数了,不用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地数了,真方便。„„画面上的内容,学生真是无所不问啊!都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来列式的,并且都能正确运用学过的口诀来计算得数,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觉得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练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头表达等能力。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如“师生对口令”、“小动物回家”、“连连看”、“看图列式”、等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精准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注重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篇4: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动物聚会》一课中,目的是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勤于动脑,认真计算的好习惯。2.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难点是加深学生对于“几个几”和乘法意义的理解。在一节四十分钟的活动里,有些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几点:

首先我以动物爱吃的食物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对于后面的学习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画面,发现图画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学生都能很好地根据画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达到了重点中的其中一部分。学生提完问题后,我从学生的问题中抽出了例题“一共有几只小鸟?”板书,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列出乘法算式,在这里,学生能说出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体会到了乘法的简单应用,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这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本课的重点并突破了。在解决完问题后,我再把学生的问题用幻灯片展示了出来,让学生自己选一道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解决完后和同桌说自己的想法。新课标中要求学生不但要会解决问题还要会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在课堂活动中体现了,效果还是可以的。在整个课堂中,学生不但动了脑,还动了手,手眼脑协调,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掌握的知识也掌握的比较到位。

但是,本节课堂活动中,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表扬学生方面,我的激励性语言不够;在学生选题目做练习时,题目的形式不要用幻灯片演示,而以纸条的形式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看,这样在时间上就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来做后面的练习。另外,我觉得整课的画面出示不要全部一起出现,以片断的画面出示可能更好。这就有利于学生更加好地集中注意力去解决相对应的问题。在学生做完练习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业展示,而是一个个去问学生,让学生来回答,最后才把学生的算式板书。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做练习时可以不用这样学生来回答,可以让学生回答1道或2道题,其它的题目就可以把学生的作业在平台上展示出来,这样不但能把学生的兴趣保持下去并可以节约时间去做后面的练习。最后,学生的练习不够。课堂中学生只做了书本第8页的连一连,xiaoxue.xuekeedu.com

而从学生的练习来看,有部分差生并不能全部做对,这主要是看图理解“几个几”的理解不深,在下一节课里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认识理解。

篇5: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师所使用的情境能够贯穿整堂课,有始有终。这节课内容是通过分糖果,让学生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整节课我把教材略做改动,把后面的分小棒,改为分糖果,最后,拓展数学时,让表现最出色的小组抓一把糖果,平均分给自己的组员,让学生再一次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我想是由于前面一些环节的设计不当有关。这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些回顾与思考,反思如下; 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猜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引出分糖果的课题。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 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让学生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他们会说,但不一定会填,这时,我在示范后又设计了同桌合作,看看别人的记录表,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学生通过合作既学会了记录,又体验了分法的多样性。在解决分5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5.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

xiaoxue.xuekeedu.com

篇6: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其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还有两个月元旦就要到了,到时候老师想让同学们布置一下教室。淘气和笑笑的任务是布置、美化黑板。通过商量,他们准备在黑板上写上漂亮的字,画上美丽的画,还想把黑板围上一圈花边,淘气马上就跑到超市去买花边,可到了超市一看,花边有好几种规格,淘气这才想起来自己忘了量尺寸,他打电话问笑笑,笑笑告诉他: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到底要多长你自己算算吧。淘气愣住了,花边到底有多长?(师板书:花边有多长)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情境创设以后,学生围绕“黑板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这一问题,先估计,再动手测量、计算、交流、分析,这样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平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理解”数学基础上建构知识。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孩子的个性必须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来协调。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借助实物(黑板)进行讲解、借助课件进行演示这样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本节课不足之处:学生进行估计、测量、计算之后,没有及时利用计算的结果来验证估计的合理性;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长方形各部分的 xiaoxue.xuekeedu.com

篇7: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复习,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篇8: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 1 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 “ 数与代数 ” 中 “ 常见的量 ” 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校三年二班进行本课的教学活动后,我有很多收获,下面做以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探究环节是认识吨,掌握1 吨 =1000 千克这个公式。我认为这个环节虽然是重点,但难度很小,所以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学生用大约 3 分钟的时间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识本身难度很小,二是以前学的米和千米是千进制,上节课学的千克和克也是千进制,形成了良性知识迁移。

第二个探究环节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 1 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我没有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不能直观、形象的认识,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自己身边 1 吨重的物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原来设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一下什么物体重大约 1 吨。后来想不行,没法验证,1 吨重的物体不像 1 千克的可以称。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想到可以创新性地采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个学生的大约体重是40千克,来算一算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 1 吨,把这群人展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 1 吨到底有多重。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次非常感兴趣,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环节中的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相应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存在问题、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2、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改进措施、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2、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体重表找出体重大约 1 吨的同学们的环节,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篇9:学表达让语文回家!(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 分一分 教学反思

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完成了“分一分”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一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所得:

一、教学中的欣慰

首先就师生关系而言,学生能够勇敢地在陌生的教师面前展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将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抓住他们对问题看法中的闪光点作以引导,从而将其想法导入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在学生亲身感悟下,再经过教师的点拨进而成为学生的内知。

其次就教学目标而言,从本节课最后的练习和学生的成果展示看,知识目标落实得清楚得当,强化了对分数的数感。

最后就教师的评价而言,我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思路,挖掘他们对问题的内悟。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没有让孩子轻易从我嘴中得到表扬,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同学和老师真诚的赞扬。这样他们才会体味到真正的成功。

二、教学中的成功

1.尊重和深挖教材,没有对教材做过多的改变。

2.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方面,激励性语言的运用和挑战性表情的展现较好。

3.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顺其自然,没有说教痕迹。

三、教学中的遗憾

1.对分数意义的夯实做得不够,没有让孩子对“就是这个事物的几分之几”有更深的感悟。

2.教学中我觉得对孩子创造性的思维、求异思维和自主研究方式的培养不够到位。另外,对四分之几的处理最好能多给孩子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点评:

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建立对分数意义的初步认识。整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注重在操作中感知、体验,把握知识的关键点。

教师在整节课中都贯穿了操作的活动,并恰当地选用教学策略,体现了操作活动的层次性。教学伊始,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的活动。通过教师故意把刀子向外偏一些的操作,引起学生的质疑,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分数产生的前提是“平均分”。在四分之几的学习中,教师引导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将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用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并贴到黑板相应位置上。这个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再现分数产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数的意义。由集体演示到个体操作的过程使学生认知产生飞跃和提升。

2.注重学法的指导。

“分一分

(一)”这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1/2来表示物体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的重点,在学生建立用“1/2”来表示苹果的一半后,适时地安排了“涂出叶子、衣服、六边形和正方形的1/2”的练习题,使学生更好地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但这个操作性的练习题有些同学较难准确地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此处设疑:“淘气请大家分别涂出它们的1/2,怎么涂啊?”学生想出了“树叶中间有一条线,涂其中一半就可以了”,“还可以找图形的对称轴”等等方法。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注重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xiaoxue.xuekeedu.com 的指导。

3.加深分数意义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多次采用对比活动。如同样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叠并涂出1/4后,教师请同学进行观察、对比并质疑“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吗”?引导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发现:虽然阴影部分的形状是不相同的,但“只要把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一份,每一份就占整个正方形的1/4”。这样的对比活动,丰富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4.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分数产生的历史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对分数产生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丰富了知识储备。同时,使学生对我国古代人的聪明才智有了更多的认识,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上一篇:五一、假期工作提示 Microsoft Word 文档下一篇:年度先进集体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