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教学反思

2022-08-13

第一篇:沪教版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鳄鱼的争斗》教学反思沪教版

《鳄鱼的争斗》是三年级新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生动而具体地记叙了德国动物学家在东非的一个火山湖畔,观察到了鳄鱼罗宾和入侵者之间的争斗。后来,他又经过长期地观察和研究,得出了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的结论。因此整堂课是紧紧围绕“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这句话展开的。

一、注重词语的理解。

这篇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教学中我以抓住重点词语作为学习阅读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兴风作浪”;运用查字典的办法,抓关键字理解“俗”,理解“约定俗成”;通过自述合并法理解“技不如人”。文中还有许多描写鳄鱼兴风作浪的动词,我则通过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积累。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我在培养学生质疑,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特别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子进行教学,文中有几句句子准确地表达了“点到为止”的含义,我先引导学生发现句中的矛盾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通过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利用文本,读写结合。

本文中的语言规范、精彩,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更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本文中一系列的动词和句子写出了鳄鱼争斗时的激烈。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鳄鱼争斗时场面,给每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出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抓关键字、词的读,指名反复练读罗宾警告入侵者的语句;教师渲染气氛的引读,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有感情读……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凶残的鳄鱼在同类的争斗中只是点到为止的特点。更促使学生在深情诵读中用心灵和文本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了文本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同类之间和谐共生才是美好的。并且要求学生用上“跃、拍贱、喷吐、血盆大口、吼叫”把罗宾兴风作浪的样子说具体,为学生创设了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二篇: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数小鸡 沪教版

《数小鸡》教学反思

《数小鸡》是“读儿歌识字学拼音”中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儿歌以生动活泼的笔调,在孩子们面前展现了一只调皮捣蛋的“小黑鸡”的形象,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因此,充分利用儿歌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出现生字,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节课中的三个声母j、q、x属于复习内容,学生已基本掌握这三个声母以及拼读带有这三个声母的音节,课堂上练习拼读时,可采用游戏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趣味性的游戏中巩固字词、拼音。

这堂课是对家长开放的,课堂上不仅要教孩子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展示一个多月来,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的学习状态。课后,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满意,了解了看短短的篇幅,浅显的内容,教师借助课件可以上得如此丰富、有趣,牢牢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朗读形式多样,读出了不同的语气。如:读出了鸡妈妈着急的语气;安慰鸡妈妈时的语气。一堂课学生处于一种乐学的状态。 不足:

课后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学生进入识字阶段有一段时期了,掌握了一些科学的识字方法,教学重点就放在生字的字形上。对生字教学各有侧重点,或从音、或从形、或从义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梳理。读“毛茸茸máo rōng rōng”一词时,这个词语的读音学生读的还不够扎实,部分学生读成了máo róng róng。在朗读教学上,没有注重让学生来评价朗读,而是有自己一手包办地进行评价。 原因: 词语“毛茸茸máo rōng rōng”学生读不准,虽有指导,但没有开火车大面积练习读准字音,课件中没有及时出现“茸”的拼音,学生对这个词语的印象还不够深刻,导致接下来在说话时有好几个小朋友都犯了同样的毛病。教师在朗读指导上比较到位,也对学生及时进行了评价,由于平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总担心他们不会评、会瞎评,从而打乱课堂教学的节奏,更何况这是堂对家长的开放的课。 重建:

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与文本深入对话,还需多读学生,当时部分学生把“毛茸茸”读成了máo róng róng。我应该及时让小朋友说说它是第几声,再开小火车巩固读读,加深记忆的话,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再读错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出现有容易混淆的字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加深小朋友对这个字的印象。另外,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评价的能力,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请学生根据要求,对同伴的朗读进行评价,或从声音上评价;或从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上评价;或从朗读的语气上评价等,长期训练即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又学会如何评价,评价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达到生生互动的课堂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优质、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数小鸡》教学反思

10月14日上午第三节课,我执教了《数小鸡》一课作为家长开放日的观摩课。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成功有不足,不足之处更令我收获多多。 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平均每人发言3次,课堂教学环节呈现自然,节奏轻松紧凑等等是我觉得满意的地方。

值得思考的是学生朗读儿歌还显得拖沓,不够有感情。原因在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重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教给朗读时语调语速变化的规律。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我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连、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2、引导想象激发情感。

许多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甚至熟练地背诵课文,但朗读时仍然缺乏感情。这是由于学生朗读时“目视”、“口诵”没有和“心惟”很好地结合,没有用心体会课文的感情。因此,我应该更加强调学生去感受诗歌里小黑鸡的淘气和鸡妈妈找不到孩子的着急,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加强边演边读可以使朗读指导事半功倍。

在教学生字时,我在方法运用上还略显单调,节奏有些拖沓。如果这个环节再紧凑有效些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了。重建:

1、多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读字音,以达到巩固,发言率高的效果。

2、生字教学可以再集中一些,利用初学完儿歌的阶段同时出现。我是分散在学儿歌的时候呈现生字的,这样松散,节奏不够紧凑。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数小鸡》教学反思

《数小鸡》就是一首节奏明快、内容凝练、富有儿童情趣的儿歌,写了一群可爱的小鸡在鸡妈妈的带领下快乐地做游戏。在选材上比较贴近本班幼儿的现实生活,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毛茸茸,胖乎乎的小鸡真可爱,鸡妈妈有七只可爱的小鸡,鸡妈妈带小鸡在外面开心的做游戏”,这是一节语言领域的学科《数小鸡》,开展这个活动,我本来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习儿歌,感知并练习发音:鸡、

七、米、西、里。体验与教师、同伴一起边朗诵儿歌边表演的快乐。

这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通过看挂图了解儿歌内容,能根据挂图完整的朗诵儿歌,并进行表演。于是我依据纲要中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第一环节通过图片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鸡妈妈生了七只小鸡,看看七只小鸡都在干什么。第二环节完整朗诵儿歌。根据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朗诵,并做动作。第三环节:儿歌表演。

当我在走进活动室,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1.幼儿对其余四只小鸡在做的事情不是很了解;2.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观察到了学习上的这种现象:儿歌内容比较简单,幼儿易记住,但在儿歌表演时,幼儿容易混乱。所以,在对一类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后,如何使教学更精细、更浑然一体、更富有趣味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比如,在这堂课的开始部分,“你除了知道大公鸡外,还知道什么?”这样的提问感觉比较模糊和突然。其实教师的意图就是要引出母鸡,所以我觉得可以直接用母鸡的叫声来引出,或者可以将问题改成“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小鸡也有一个幸福的家,想一想,小鸡家里会有谁呢?”

小班孩子的思维是直观具体的,所以,在学习诗歌时,可以语言和动作相结合,比如,学到“两只小鸡抢东西”时,可以让孩子们想一想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这个情节,引导幼儿用互相勾手指的方法来表达,然后让两个小朋友在前面表演,其他小朋友看着他们朗诵诗歌。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愿望会更强烈,也为后面的表演环节打好了基础。

这些现象让我知道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被引导的。因此,我觉得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这样调整:在分角色表演部分,还可以再灵活一些。比如,可以让7个表演的孩子带好头饰,先集中在一起,并且知道自己是表演什么的,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逐次出来表演,并且念自己表演的那一句,这样孩子的积极性会更高!经过我的反思,相信再次进行类似操作活动时会有更好的表现。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饭钱》教学反思 沪教版(2018秋)

《饭钱》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当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核心。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渲染语言学习氛围,还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学习这一课时,理解完课文,体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后,我充分发挥故事本身的魅力,把表演带进了课堂,让学生发挥其想象以及创造能力、表演能力,演一演阿凡提付饭钱的场景。学生自由组合,找自己的好朋友,四人一组,兴趣非常高昂,配上动作,当堂表演,通过惟妙惟肖的语言、肢体动作,把阿凡提故意诱导巴依上当的情境表演了出来,再加上教师对他们的表演加以肯定,尊重他们的意见,而且提供了道具——一个小钱袋,使他们获得了成功感、满足感,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备课时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阿凡提的智慧和可敬以外,还要理解阿凡提在和巴依正面交锋中运用的“以牙还牙”的语言魅力。因此,教学时我紧紧抓住阿凡提、穷人、卡子的语言,利用多种朗读形式,如:轻声读、个别读、教师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上动作朗读……同时我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通过学生的感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尊重他们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以标准化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朗读。把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自己学”,“互相教”。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饭钱》教学反思

《饭钱》这篇课文来自一则民间故事,写聪明的阿凡提帮助穷人智斗巴依,用钱袋里钱的声音抵偿饭菜的香味,结清了帐。文章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一个穷人请阿凡提帮忙;第二部分写阿凡提帮穷人“算”清了帐。

针对课文特点,如何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出语文课的特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所以,课前我努力钻研教材,细读文本;设计时,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语言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含的思维要素。

一、质疑释疑,突破难点

课文的情节性很强,生动有趣,学生很容易就能够体会到阿凡提的机智聪明,但是学生又很难说清阿凡提用付钱声的方法来帮助穷人付饭钱,以此来对付蛮不讲理的巴依说穷人吃了饭香就要付饭钱的妙处,这是学生的疑惑之处,也是学习本文的重难点之一。于是,我摒弃了以往先总结阿凡提的聪明再看他聪明在哪儿的这种演绎的方式,而是紧紧围绕“吃饭香”、“付钱声”这两个疑点展开教学。

在导入课文时,我直奔难点,先请学生们完成一道连线题,当学生根据惯有思维完成练习,即闻饭香、吃饭菜、付饭钱、听钱声之时,出示老师的答案:吃饭香、付钱声,并让学生进行提问。“饭香是只能用鼻子闻,怎么能说吃饭香呢?”“应该是听声音,为什么是付钱声呢?”……看了这奇怪的搭配,一个个问题学生们脱口而出。

在学习第一到四小节时,我创设情境,老师来扮演巴依,让学生扮演不愿付饭钱的穷人来反驳巴依,扮演围观的人来说公道话。在“巴依”与“穷人”、“围观人”的对话中,逐渐理解巴依不讲理地认为穷人闻了饭香,就是吃了饭菜,等于吃了饭香,这是在逼穷人付钱。那么在结尾处学生对阿凡提用付钱声的方法来付饭钱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个过程正是学生逐渐释疑的过程,同时也体会到阿凡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对付巴依的聪慧过人。

二、品读文本,学习表达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征,有的流畅平直,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的单元目标、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饭钱》的文字比较通俗,但不乏生动之处,尤其是几处提示语的妙用、关联词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围绕着“饭钱”、“吃饭香”、“付钱声”这三个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理解了文中“穷人、阿凡提、巴依、卡子”在在维吾尔族语言中各是什么含义后,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总结:有时我们把文中的主要人物联系起来,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开始,相信,在以后的反复练习中,能够使学生牢牢掌握。

又如在体会阿凡提答应穷人恳求时的爽快和巴依、卡子听到钱声时的迫不及待时,不仅引导学生抓住语句中的字、词,而且帮助学生关注提示语的位置。让反复的朗读、品位中体会提示语在后面,说的话在前面,说明内容连得很紧的妙用。

此外,在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时,不仅要取方法于范文,在读中指导写,还要取材料于原文,在写中促进写。如文中出现了“一……就……”这个表示承接关系的关联词,理解卡子“看见”、“叫起来”是前后连续发生的两个动作,体会卡子的迫不及待,也促进理解卡子的贪婪。在后文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巴依听到钱声后的迫不及待,设计这样的训练:“什么?啊,听到了,听到了!”巴依一(),就()。用刚才学到的“一……就……”说一说。在说话训练中,巩固了这个关联词,也促进了读,深化了读。

《饭钱》教学反思

近期,校领导要求我上一节教学节的展示课,在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我的心里诚惶诚恐,“展示课”,我要展示一些什么内容?是教师个人素养的展示?还是教学设计的展示?亦或者是学生的展示?纠结于这几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我想:既然要展示,不单单要展示我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展示我的孩子们。教师的“教”正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学生不能有所得,那我们的“教”便失去了指引和方向。基于以上考虑,我选择了三年级第六单元的打头课文《饭钱》,课文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写了聪明的阿凡提帮助穷人智斗巴依,用钱袋里的声音抵偿饭菜的香味,结清了帐。文章内容有趣,语言浅显,幽默。我班学生大部分比较活泼,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喜欢朗读和表演等形式的教学,这也是我选择本文的原因。下面,就本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

还记得工作的第一年,第一次上公开课的时候,老校长对我说:“小赵,刚刚这节课有三个学生没有参与,他们在开小差,你发现了吗?”老校长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光顾着一个人在那里侃侃而谈,却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学生。从此以后,我明确了一点:课堂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只有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我的课堂中,我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在教学6-9小节时,我要求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阿凡提如何付钱的句子,并用直线划下来。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开始自学。在学生都能找到相关语句后,我再次要求他们大声地去读这段文字,找到动作的词语,并能边做动作边读,每个孩子都投入在自己的朗读中。作为老师,我只需要去看看角落的孩子和单独坐的孩子学习是否达到了我的要求即可。这样的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只有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关注作者的表达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理解词语,把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总结一下,在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为此,我几番修改了教案,最后将落脚点放在“品词”和“读句”上,从文章的小处着眼,以“品词”为抓手,以“读句”为训练点展开阅读教学,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教授了“恳求”一词,通过让学生找近义词的方法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自己感受为什么不能用“请求”,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并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迫不及待”一词的教授过程中,我先请学生自己交流了解词义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由于经常有学生把“及”写成“急”,因此在这里,我通过让学生了解“及”的字义来与着急的“急”相区别。我认为,句子要读得好,首先得了解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把词语读好。为此,在我的阅读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了解作者表达的准确。学生走进了文本,理解了词义,关注了作者的表达,阅读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三、关注文字的情感

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对“香味”和“声音”之间的关系已经了然于心,但是实际操作下来,还是感觉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地明白。顾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文字也是有感情的!”我在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关注文章提示语的同时,却忽略了提示语位置转换的原因。其实这种提示语置后的用法正是语言文字精妙之处!此处,阿凡提虽然一口答应穷人的要求,但是却没有把想法说出来,对于接下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早已了然于心。如果老师在揭示文章主旨的时候,能够适时加入想象说话,给学生一个阶梯,让学生自己去找到这层关系所在,岂不是更好?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往往过多关注环节是否精彩,学生是否能够回答到位,却忽略了文字的情感。

总而言之,这次的展示课的机会于我个人而言,是极为珍贵的!校教研组的每一位语文老师,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有资历的老教师们,都对我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例如文本中“饭的声音”和“钱的声音”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理清,重点部分花的力气太少,演一演不够到位,想象说话预设不够等等,我如饥似渴地记录着,反思着,因为这些问题和建议是我在外上课所听不到的,真心地感谢大家,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自知身上还有许多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问题的出现才是促进我前进最好的动力,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要走的路还有很远,很远……

第四篇: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海中救援》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发挥想象,体会母亲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

4、使学生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危险时,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危险时,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体会母亲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上的暴风掀翻了一条渔船,在紧急关头,船员们发出了求救的信号。

2.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都知道了当时的情况是极其危险的,要朗读出危险的语气。指导朗读。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七课《海中救援》。 4.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谁在海中救援,结果怎样?

6、交流答案,检查预习。

二、学习课文,朗读理解 1.学习课文2到6小节。 出示学习单:

(1)读

2、

3、

4、5小节。 (2)学习生字

(3)划出你认为最感动的句子,并说说感动的理由。

2、交流反馈。

出示重点句子并指导理解和朗读。 “当救援的小艇——回家的路” “他的母亲——唯一的依靠”

“妈妈,我必须去——消失在黑暗中” “汉斯正站在——我哥也在”

指导品析并朗读,结合内容指导学习生字,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第1句结合学习生字:营、搏、懈、怠

a.小组开火车读生字。注意“营”是后鼻音。 b.查字典理解“毫不懈怠”。(懈怠就是松懈懒惰。) c.为“搏”找姐妹字。

第2句结合学习:哀 依 靠(形声字) 第3句结合学习:吻(换部首)

[1][2]下一页

第五篇: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人间仙境九寨沟》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书写“境,泊,构,吊。”积累词语评价。 2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九寨沟山水景色的句子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能用“也许„„也许„„也许”展开想像大胆,合理,表达清楚。

5了解九寨沟是保持原始风格的自然景观,那么景色优美,风光旖旎,令人神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九寨沟是保持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那儿景色优美,风光旖旎,令人神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出示投影,揭示话题

1、同学们,我们曾经在书本中畅游过宁静幽雅的西湖,也曾经到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中游览了一回。今天,老师又要领着大家游览一处人间仙境。出示投影, 师述:你们看,这儿就是被人们称为人间仙境的——九寨沟。

2、揭示课题——人间仙境九寨沟;

3、学习生词:境(后鼻音)、沟;

4、人们为什么叫它九寨沟?

读读课文第一节,根据句式说话; (),所以()。

5、你知道九寨沟那里的风光怎样吗?

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指导学生读句: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齐读句子。

二、初读课文。

1、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让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跟着书中的导游去感受一下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吧!

2、自由读课文第

2、3节,出示学习要求 1)用喜欢的方式,朗读

2、3小节。

2)思考课文主要从那两方面写了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吧!

3、交流反馈,交流板书:自然风光珍禽异兽

4、再读课文,用“——”划划哪些句子写出了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5、学生交流、指导学习;

1)出示句子: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比较句子:一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3)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画。 为什么说是五彩斑斓的? 4)引读第2节 5)试背第2节

2、学习第3节九寨沟除了有这么美的景色,还有那些异兽珍禽呢? 1)学生找句子,词语 2)师引读

向密林深处行进时„„ 也许„„也许„„ 要是你的运气好

3)除了金丝猴,羚羊,大熊猫,那儿还会有什么异兽珍禽?、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4)当你向密林深处行进时,你会看见什么情景?

(四)展开想像,说一说

出示:当你向密林深处行进时,游人逐渐稀少,也许_______________也许________________也许___________。 四复习巩固 1积累好词

清澈见底五彩缤纷体态粗壮 憨态可掬若无其事古木参天 诗情画意异兽珍禽 2配乐朗读全文

3请去过九寨沟的同学带照片介绍自己的见闻。 板书:

13人间仙境九寨沟 诗情画意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的教学中我突出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一位伟人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自主探究的源头。设计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造成认知的冲突,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在开课时,教师让学生回忆“九寨沟名字的来历及你认为九寨沟怎么样?”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质疑的能力,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确定学习的目标,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回访流程及注意事项下一篇:环境保护监督员试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