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罡《老子的人生智慧》 答案

2024-04-11

于天罡《老子的人生智慧》 答案(精选3篇)

篇1:于天罡《老子的人生智慧》 答案

于天罡《老子的人生智慧》答案

第一讲 大势所趋:人类之困;普世之思;文化之根

判断题(20分)

1.老子思想对现代人就有普世价值(20分)

  A:正确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

1.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但它同样也强烈的是()(20分)

     A:学术的 B:科学民主的 C:政治上是革命的 D:B和C

2.人类最终的问题,所谓终极性的问题不是(20分)

     A:宇宙是如何发生的 B:宇宙将来怎么办 C:人和宇宙有何关系 D: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3.在《堕落》中“抓住了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中不包括(20分)     A:明天 B:今天 C:我 D:享乐

4.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被人们理解为一种()发生的路径(20分)

    A:事物 B:规律 C:宇宙 D:自然

第三讲 千年误读:无为之误;出世之误;阴谋之误

判断题(20分)

1.老子提倡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20分)

  A:正确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1.无为是不执著于(20分)

 A:相    B:念头 C:自己所为 D:事

2.道家是(20分)

    A:出世的 B:入世的 C:明世的 D:恶世的

3.佛儒道三家,出世的是(20分)

    A:佛 B:儒 C:道 D:以上都是

4.亨廷特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冲突主要以文明的()的存在产生爆发的(20分)

    A:不同形态 B:传播范围 C:不同传播方式 D:不同内容

第六讲 管理之道:管理之问;迷失之痛;觉醒之路

判断题(20分)

1.信奉道的表面功夫,这是愚昧的开始(20分)

 A:正确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1.老子说邪盛为()(20分)

    A:妖 B:毒 C:魑 D:魅

2.资源管理排在第一位的是(20分)

    A:资源化管理 B:人性化管理 C:文化管理 D:军事化管理

3.海尔老总张瑞敏说她有三个老师,不包括(20分)  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孙子

4.教张瑞敏做人的是(20分)

    A:老子 B:孔子 C:孙子 D:孟子

1.人出言就是信(20分)

  A:正确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1.水的四象中不包括(20分)

    A:风雪

B:云雨

C:湖海

D:江河

2.水的三态中包括(20分)    A:液态

B:气态

C:固态

D:以上都是

3.人的管理的“理”就是(20分)

    A:得其治之方

B:顺道而不失

C:背道而驰

D:以上都是

4.“信”中的言字,解释正确的是(20分)

    A:描述,捕捉物象的工具 B:外貌的机理 C:行为的指向 D:以上都是

第十一讲 摄生之道:知常为明;清净为正;自然为法

判断题(20分)

1.男人天性应该阳刚,女人应该阴柔(20分)

  A:正确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1.冬主(),夏主()(20分)

    A:散;藏 B:藏;散 C:敛;露 D:露;敛

2.老子主张的养生包括(20分)

    A:和人性 B:复归於婴儿 C:打坐 D:A和B

3.帝王之死的原因不包括(20分)

    A:心清净 B:身不知 C:神不安 D:欲不净

4.道家有个睡法叫“婴儿睡”,是()的状态(20分)    A:舒展 B:蜷曲 C:大字形 D:仰卧

第十三讲 立命之道:命运悖论;命理根基;立命新说(下)

判断题(20分)

1.我们经常说的知止就是要学会放下(20分)

  A:正确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

1.下列是狂妄的人的流行话语的是(20分)

    A:摆平 B:拿下 C:无语 D:A和B

2.君子有三畏,不包括(20分)

  A:畏自然 B:畏天命   C:畏圣人之言 D:畏大人

3.人要自知而三思,包括(20分)

    A:德薄而位尊 B:智小而谋大 C:力小而任重 D:以上都是

4.大师得有大成是指(20分)

    A:对国家的贡献 B:著作 C:品格 D:以上都是

老子人生哲学 考试(卷2)

判断题(20分)1.权利是把双刃剑(2分)

  A:正确

B:错误

2.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心里,首先要心量广大,然后学会沉淀(2分)

  A:正确

B:错误

3.我们经常说的知止就是要学会放下(2分)

  A:正确

B:错误

4.男人天性应该阳刚,女人应该阴柔(2分)

  A:正确

B:错误

5.人出言就是信(2分)

  A:正确

B:错误

6.现今国学热的作用之一是检省、反思、修复我们正在扭曲、迷失和堕落的人性(2分)

  A:正确

B:错误

7.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2分)

  A:正确

B:错误

8.老子思想对现代人就有普世价值(2分)

  A:正确

B:错误

9.要想改变命运,缘分、能力、性格、品质是非常重要的(2分)

  A:正确

B:错误

10.“道”的理性是人的共性,“路”是每个人个性的不同(2分)

  A:正确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

1.亨廷特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冲突主要以文明的()的存在产生爆发的(4分)

   A:不同形态

B:传播范围

C:不同传播方式  D:不同内容

2.海尔老总张瑞敏说她有三个老师,不包括(4分)

  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孙子

3.道不在哪里(4分)

    A:瓦砾

B:蝼蚁

C:书本

D:稗草

4.怨生于(4分)

    A:争

B:恩

C:气

D:怒

5.于老师在《道德新经》中没有用()对《道德经》进行了著述(4分)

 A:古典    B:对偶

C:白话

D:骈体

6.心灵是用来照鉴宇宙万物,照鉴是为了(4分)

A:认知 

B:创造 

C:和谐  D:A和C

7.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不包括(4分)

A:文化冲击 

B:信仰错失 

C:道德滑坡  D:人性扭曲

8.冬主(),夏主()(4分)

A:散;藏 

B:藏;散 

C:敛;露  D:露;敛

9.水的三态中包括(4分)

    A:液态

B:气态

C:固态

D:以上都是

10.中国古代为改变人的命运,有一个文化习俗叫(4分)

    A:联姻

B:认亲

C:算命

D:冲喜

11.老子说邪盛为()(4分)

    A:妖

B:毒

C:魑

D:魅

12.权力有()原理(4分)

    A:位势

B:核心圈

C:传承

D:B和C

13.华山论剑中第二次赢的人是(4分)

    A:王重阳

B:周伯通

C:段誉

D:灭绝师太

14.定力除了个人的个性外,还与()息息相关(4分)

    A:财富权利

B:自信

C:企业文化

D:以上都是

15.战略和用人是为了(4分)

    A:获利

B:做决策

C:稳固政权

D:收服世人

16.著名哲学家()说男人是泥,女人是水(4分)

  A:周国平

B:余秋雨   C:郎咸平

D:于天罡

17.道家是(4分)

    A:出世的B:入世的C:明世的D:恶世的

18.智通禅师开悟到的“师姑天然女人做”,悟到了()(4分)

    A:本质

B:本性

C:规律

D:A和B

19.国学热的回归是(4分)

    A:厚古薄今

B:用传统文化包打天下

C:在反思当中与时俱进

D:用国学包打天下

20.要做到长寿,颐养天年就要(4分)

    A:起居有常 B:饮食有节 C:劳耕不缀 D:以上都是

篇2:于天罡《老子的人生智慧》 答案

关键词:老子,道,“上善若水”,人生智慧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其哲学体系中, 道具有多重含义:道既是宇宙的本体, 又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源;道既是自然的法则, 又是人生的法则。

一、道的品质

1. 道法自然。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下引《老子》只注章序) 老子认为, 道、天、地、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存在。人效法地, 地效法天, 天效法道, 道则自然而然, 即道以自己原初的那个样子、那种状态为法则。这表明道的品质就是自然而然, 因而道也是人生的最高法则。

2. 道是“一”“朴”“谷”。

“一”“朴”“谷”既是道的名称, 又是道的品质。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三十九章) 老子认为, 道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和总根据, 自古以来, 得到“一”即道的, 天得到了就清明, 地得到了就稳定, 神得到了就有灵气, 河谷得到了就充盈, 万物得到了就生长, 王侯得到了就能成为天下主。所以道就是“太一”, 就是混沌未分的状况, 是本然而然的状态。

“道常无名。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也。” (三十二章) 意思是说, 道本无名, 若勉强取一个名字, “朴”也是道的名称之一。朴是未经人工雕琢的东西, 虽然细小, 然而天地却不敢支配它。因为道使万物产生而不主宰万物, 而是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

老子又把道形象地比喻为“谷”“谷神”。山谷是空虚的, 惟其如此, 才能永远存在并具有神妙莫测的功能。道就如山谷一样, 其作用无穷无尽。

3. 道“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 其可左可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 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以其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三十四章) 老子以为, 大道流行, 可左可右, 无远不到, 无所不至。万物都靠着道而生长, 它却默无一言;它成就了万物, 却不居功自傲, 它养育了万物, 却不主宰它们, 而是任万物各随其性, 自生自长。它一直没有私心, 没有欲望, 隐微虚无, 可以说它很小, 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万物都以道为归, 而它并不主宰万物。正因为道不自以为伟大, 所以能够成就它的伟大。

4.“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老子认为, 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 意思是说,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 是道的运动, 柔弱是道的作用。

老子特别注意到物极必反的现象, 他说:“祸兮, 福之所依;福兮, 祸之所伏。”“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物壮则老”“强梁者不得其死。”“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举凡自然、社会、人生, 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既然如此, 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 强大往往会走向死亡。因而老子提出了“贵柔”、“守雌”的原则, 而“执弱守柔”、“知足不争”也正是道的崇高品质。

二、“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

老子论述道的种种品德, 最终是要落实到人生和社会问题。道的品质就是人应该效仿的品质, 也是人生的法则。老子非常崇尚水的美德, 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命题, 因为水的品质接近于道的品质。

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在老子看来, 有道德的人, 就像水一样。水有三种特性:第一是能够滋养万物, 第二是本性柔弱、顺自然而不争, 第三是蓄居流注于人人所厌恶的卑下的地方。有这三大特性, 所以水是很接近道了。水处于卑下的地方, 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为人谦下;水渊深清明, 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虚静沉默;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 从不居功自傲, 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乐善博施而不求回报;水照万物, 各如其形, 诚实不妄, 有道德的人所言所行, 就像水一样至诚至信, 绝不虚伪。

“老子在自然界中最崇尚水, 在人中最崇尚婴儿, 所以常用水和婴儿来比喻道。水性柔弱不争, 婴儿柔弱纯朴, 这些特性正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人如果能效法水的不争, 就能产生‘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1]

2. 柔弱胜刚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 柔能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七十八章) 老子认为,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 但是攻克坚强的能力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 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弱能够胜强, 柔能够克刚, 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 却没有人能够实行。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冲决坚强之石, 新生的、弱小的事物最终能够战胜腐朽的、暂时强大的事物。他说:“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因此, 老子提出居弱守柔的原则和方法。正因为水柔弱不争, 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3. 江海能为百谷王

正因为水甘心处于低下之处, 并具有谦下包容的品德, 所以才能使众流汇注, 从而成就其广阔深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六十六章) 所以, 圣人想要居万民之上, 必定要对人民言语卑下, 处处冲和, 想要居万民之前, 必须对人民态度谦恭, 事事退后, 这样, 天下的人民都乐于推戴他。老子认为, 水的这种谦下包容的品质不仅人应该效仿, 而且在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 大国更应该效仿。他说:“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故大国以下小国, 则取小国。”意思是说, 大国应该向江海一样处于低下的地位, 表现得像雌性动物那样柔弱, 成为天下人归结之所。大国若能对小国谦下, 就能取得小国的依附。反之, 如果大国逞强争胜, 小国固然要灭亡, 但大国也难以维持长久。因为恃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结果, 往往引起天下叛离, 最终不免于灭亡。

三、对现代人的启示

“上善若水”的命题包含着深刻的生存智慧。“老子推崇的美德是见素抱朴、贵柔守雌、慈俭谦退、柔弱不争。”[2]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做人处事、生存发展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

1. 乐善好施, 奉献社会。

当今社会, 每个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个人做人处世必须有利于他人, 有利于集体, 有利于社会, 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也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更高层次上来讲, 一个人努力为善, 乐善好施, 奉献社会, 并积极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多作贡献, 才能成就自己, 实现并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故而才能成就水的美德。相反, 如果一个人只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想问题、办事情只从人一己私利出发, 只利己而不利人, 甚至损人利己, 见利忘义, 这样不仅个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而且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 谦虚居下。

谦虚是一种美德。常言道:“谦受益, 满招损。”谦虚的人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 不断进取, 不断地完善自己。谦虚的人居功不傲, 总是平易近人, 言语谦和, 从不盛气凌人。水能滋养万物, 荡涤污浊, 但从不骄傲自夸;江海善处于低下的地位, 所以才能使百流汇注, 成为百谷王。所以, 古今中外, 凡是真正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谦虚守下、虚怀若谷。相反, 如果一个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最后必自取其祸。正如《老子》第九章所言:“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成身退, 天之道。”这是说, 一个人如果自满自夸, 不如适时而止, 因为水满就会溢出来, 过于自满的人, 必会跌倒。刚强则易折, 惯于咄咄逼人必易遭受打击。“金玉满堂, 却不能永久保住财富, 持富而骄的人, 最后必自取其祸。只有功成身退, 含藏收敛不自满、不自骄的人, 才合乎自然之道”。[3]

3. 宽厚包容。

天地包容, 承载万物;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正因为大海的宽大包容, 不拒细流, 所以才能成就其广阔与博大的胸怀。现实中的人和事千差万别, 各具特色, 只有具有包容心, 承认多样性、差异性, 才能达到统一协调, 促进事物的发展。古语云:“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只有包容, 才能取人所长, 补己之短;只有包容, 才能成长自己。宽容是一种美德, 宽容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4. 学会反向思维。

老子认为, 刚强的容易折断, 柔弱的反而能够保全。水性柔弱, 却无坚不摧, 无强不克。这个道理一般人虽知道, 但不能实行, 原因就在于这种常道, 表面看来, 完全和世俗的情形相反。老子善于从事物的反面、负面思考问题, 善于从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 而老子却能看到事物的里面;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 而老子却能看到事物的反面。这正是老子哲学的深刻性与智慧所在。

物极必反。老子说:“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弊则新。”老子认为, 一个谨慎的人应当温和、谦虚、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的力量强大, 谦虚就能使人不断进步。凡事知足, 使人处理任何事情不致过分,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举目当今社会, 一个又一个高官的落马, 无一不是骄奢淫逸, 贪得无厌, 最终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走向了死路。老子通过冷静观照, 看到逞强、富贵、暴力、权势、贪欲、奢侈、骄横等的负面。所以, 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是教会人们反向思维, 他推崇的美德是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知足不争。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大要吾人若欲如何, 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 南辕正所谓以取道北辙。”

参考文献

[1]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M].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8, (第一版) .

[2]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第一版) .

篇3:论老子独特的人生智慧

关键词:尚柔;不争;谦下不先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07-02

老子表面上看是现实人生的冷眼旁观者,骨子里却是一位热爱人生的智者。他十分关注人的命运,特别研究人如何智慧的生存,如何智慧的取胜,他从极其超越的高度审视世态人生,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他不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就个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进行思考,提出了丰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还就人在社会中如何取胜、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进行探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洞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尚柔

在柔弱与刚强之间,一般人总以为“刚强胜柔弱”,老子却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提出“柔弱胜刚强”。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包含双重含义,一是说柔弱优于刚强,二是说柔弱可以战胜刚强。在老子眼里,柔弱代表新生、生命力和灵活性,刚强则代表死亡和僵硬。他从生命现象获得领悟,说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他掷地有声地提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强梁者不得其死。”于是他在《道德经》第76章中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柔弱折射出生命力,刚强则代表毁灭。老子认为柔弱不仅是富有生命力的,而且是强有力的。柔弱是一种能够攻克一切的力量。

老子还用水做例子来证明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的确,天下还有比水更柔弱的吗?还有比水更随和而没有个性的事物吗?随物赋形,何其温柔,何其卑弱,但攻坚攻强,舍水取谁?由此看人,合乎大道德行的人,他们的行为像水一样,没什么竞争,随方就圆,因此谁也打不败他们。

在现代社会里,要想处理好各种关系,圆满完成各项任务,首要的就是不可太张扬、太强悍、太自以为是:相反,有水一样的柔情、水一样的细腻,水一样的韧劲,反而能更好、更顺利地完成任务。给自己一层温柔的外壳,既亲近了他人,又保护了自己,两全其美。这就是做人的法则之一。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水不仅是柔的体现,同时也是道的代表。而《老子》中的水的主要特征有三:利万物、不争和处下,这三个特征使得天下至弱的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他在第78章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表面看柔弱无力,?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沒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柔弱中潜藏着巨大力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清楚地表明老子所讲的柔弱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基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要求人保持柔弱的状态,柔弱处世,并强调“守柔曰强”,刚强的未必真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人们历来认为老子“尚柔”,尚柔守弱确实是老子哲学和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特征。老子不仅认为相对于刚强,“柔弱处上”,“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而且还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对贵柔守弱的原则予以论证,说:“弱者道之用。” 道在产生并推动天地万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作用是柔弱的,柔弱是道这个世界最高实在的品质和属性,因此人必须效法。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尚刚,道家尚柔,而道家尚柔的传统就是由老子开创的。老子尚柔守弱的思想为后世所承继。尚柔守弱在老子那里,是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是被大力倡导的。平心而论,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也确有一些“柔弱胜刚强”的事例。不过,通常一般人只知道 “刚强胜柔弱”,而老子却揭示了被人所忽略的另一面:“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的一个洞见。人们在刚强与柔弱之间,往往看重刚强的力量,习惯于求强、图强、逞强,甚至以强凌弱,老子却清楚地告诉人们:柔弱并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比刚强更大的力量。这就提醒人们要采用柔弱的方式,保持柔弱的姿态,而不刻意追求所谓强和盛。事实证明,在人世间,柔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和武器。中国有句俗语,叫“柔能克刚”。它的理论根据就是老子的尚柔思想。柔弱作为人生原则其实有两大特点:一是温和性,二是灵活性。老子贵柔守弱,主张柔弱,并不是要人一味示弱与退让,而是要人用温和的方式去争取自己的目的,要人待人接物灵活而不僵化,圆融而不固执,具有耐心和韧性。所以老子的这一方法,初看是软弱或耻辱的,但最终是聪明和有力的。老子的这一思想反对逞强好胜,极大地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塑造了中华民族柔和的性格。

二、 谦下不先

恺撒要做世界第一人,可是老子却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的话不无道理,“先”意味着锋芒毕露,意味着爱出风头,“先”也将招来失败和非议。可以说,老子的慧眼早就看透了这一切,“不敢为天下先”,是从险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滋生的充满毒素的智慧,“不敢”是老子的法宝,是老子的经验,他不是让我们卑微而苟且地活着,更不是让我们丧失所有的道德和良心无知下贱地活着,他只是看到了世事阴险,人情淡薄,得志者又往往是小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如退一退,领略海阔天空。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求生存的技术,是在盘根错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智慧,是当时专制社会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宝。

nlc202309041428

在社会人生领域,对于高与下,人常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却十分赞赏水谦下、居下的品性,在《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地”即下。“地者,下之极也。” 老子认为水之谦下代表了崇高的德行,希望人们学习它。对于先与后,庄子在评述老子的思想时说:“人皆取先,己独取后。”老子在《道德经》第66章中曾以江海为喻,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这是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处于低于百川的卑下之地。所以,圣人要想身居万民之上,想让万民敬仰,一定要对人民谦恭卑下;要居于民众之先,一定要置自己于民之后。这样不仅不会给人民增添负担,而且还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戴。在老子看来,谦恭卑下,先人后己是居上、领先的有效手段。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他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舍后且先,死矣。老子尤其强调身居高位的人要谦下不先,说:“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 谷。此非以贱为本邪?”,“不谷”即不善。认为侯王自貶,才能成其贵;王公表示卑贱,才能获得并保持尊贵。在老子心目中,谦下不先具有积极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别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而对自己有益。他相信谦下之人会因其美德而得到好的回报和奖赏。在这里,我们也许能够感受到传统国人为什么特别讲究谦虚的奥妙。

老子谦下不先的思想具有我们现在所讲的谦虚的含义。人们一般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老子并不仅仅把谦虚作为一种美德,他把谦虚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有效手段来倡导。他从功利的视角去分析谦虚与骄傲,认为谦虚有益于人,骄傲则有害于人。他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正因为不自我表现,所以才高明;正因为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显著;正因为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正因为不自高自大,所以才长久。相反,如果一个人热衷于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不能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也就是“谦受益,满招损”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知道“不甘人后”的道理,认为努力进取,力争上游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老子却主张谦下不先,将谦下不先作为实现人生目的的策略和手段,通过处下,达到居上。这看似消极,实则很积极。老子倡导谦下不先包含着功利的考虑和算计。这是他的精明之处,也是一种老到的中国智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谦下不先作为一种处世原则有利于减缓社会矛盾,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这一原则对于处理上下之间的关系也很有价值。诚如刘泽华先生所言:“就上下关系而言,居上而不顾下,就把自己赤裸裸地置于下的对立面,这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如果处上而又能谦下,这样就可抓住上下两面,使下成为自己所居上的补充,从而以下安上。”正因为如此, 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崇尚这一原则。

三、 不争之争

老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社会上充满你死我活的争斗的时代,对于争的残酷现实和灾难性后果,有着深切的体验。他希望社会停止纷争,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同时在人生领域,把“不争”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就个人而言,所谓“不争”是指不与人争地位、争功名、争利益,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老子十分推崇“不争”的原则,认为“不争”是一种高尚的德行。说:“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但老子讲的“不争”并不是字面上的与世无争。他是企图通过“不争”来取得比争更好的结果。他反复强调:“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两段话表面的意思是,你不与人争,天下人就不与你争;深层的意思则是,通过“不争”,你能取得天下谁也无法与你争的成就和地位。老子是以“不争”为争的。“不争”是争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争”是为了从根本上争胜。老子认为“不争”是获胜的有效途径:“天之道,不争而善 胜。”“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都具有“不争”的意思。由此可知,老子的“不争”是高明的争、高级形态的争,是不争之争。 老子倡导不争之争,逻辑地要求人们采用争之外的、和平的、非暴力的、对社会无害的方法去争。那么,这个意义上的方法有哪些呢?方法之一是迂回之争,即避免与人正面交锋,通过隐蔽、迂回的道路达到目的。此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达致目的的阻力和障碍。方法之二是致力于发展自 身,壮大自己的实力,使对手无法与自己争。方法之三是宽容对手,迁就对手,“报怨以德”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使对方不与自己争。方法之四是“利而不争”,即通过利人,默默奉献,以德服人,得到社会的拥戴,赢得崇高的地位。老子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 而不争。”,“为”即施、奉献意。所谓“为而不争”就是“利而不争”,默默奉献,不与人争名夺利。在老子看来,通过“利而不争”,能够“不争而善胜”。这是一种高尚的、有益于社会的争。很长时期以来, 中国就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显得短缺、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家,但传统的中国人信奉的却是老子的“不争”论,很少有人标榜斗争哲学。

老子“不争”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留下深刻的影响。中华民族总是习惯用“不争”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分歧。虽然老子的这一思想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斗争,但可以大大减缓社会的紧张和冲突。对于争者,“不争”是一把锐利的武器。它能使争者丧失争的理据,并最终放弃争。以“不争”为争虽然可能使人变得有些权谋、机诈,但同时也使人特别讲究争的策略和艺术,使争更文明、更和平、更少社会代价。 人生的各个领域并不都是竞争的战场,我们首先应该懂得有所争,有所不争。凡事都争,既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会使自己身陷战争状态,身心交瘁。其次,即使有所争,也应该用和平的、对社会无害的方式去争。第三,应该学会超越自我,走向老子所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广阔天地,淡泊名利,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更高的层次上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在社会层面也不是不可以把“不争”作为争的策略和手段。在这个过分注重争的时代,运用“不争”,往往可能出奇制胜,不战而胜。时人只知一味去争,而不懂得“不争”的妙用。重温老子的“不争”思想,对我们人生不无启示作用。分独特的人生进取观。老子这种独特的人生进取观洋溢着辩证的智慧,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有很好的运用,并且对社会多半无害,即使在今天也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校定文[A].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老子[M].(晋)王弼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淮南子[M].(汉)高诱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5]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上一篇:格利高里?派克下一篇:盐城市国税局2011年度纪检监察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