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2024-04-16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共9篇)

篇1: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摘要 “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老子 无为而治实质

一、“无为”的实质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1]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

“无为而治”,“治”是目的,是对社会组织的有条不紊的成功的管理,“无为”则是手段和途径,即要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有人对老子的这句话觉得奇怪,觉得不理解,既然要达到“治”的目的,那就应该去努力,去有所作为才对,为什么反叫人“无为”呢?无所作为怎么能达到管理的效果呢?这实际上是对老子所说的“无为”两字的含义没有搞清楚。其实老子的许多术语,都有他特定的含义。当代英国科学家兼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仔细研究了老子的思想以后,他认为老子“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不做违反自然的行为,即不要违反事物的自然本性,使事物完成它们不适合的功能。李约瑟的这个理解,应该说是比较接近老子的本意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无为”二字,绝不是无所作为,绝不是放弃管理,而是要求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做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傻事,不要妄动,不要强求,不要去揠苗助长,画蛇添足,胡作非为,弄巧成拙。在道家看来,最完美的管理境界,应该像天地生成万物一样自然。天地阴阳,四时代谢,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

有一点人力强加的因素,而草木、禽兽、人类以至万物都在这自然而然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各得其所。天地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但万物却都在天地中茁壮成长,这就是最好的效果,就是最佳的境界。而这样一种管理的最高境界,便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3]

二、无为而治的应用范围及实践

治国无为而治本来是 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 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 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己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企业管理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

教育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 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 道家的 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

历史实践古诗,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 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4]

三、“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反思

老子认为,作为自我,只有顺应宇宙的动态平衡、一体和谐的法则,自然无为,无私无欲,才能发挥个体生命的创造天赋,对人类事业有所建树。行政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更要遵循规律,同时与行政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建立合理的机制,达到“无不为”。管理者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容易做到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其次,现代管理中要重视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提高,强化管理艺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政治伦理思想为治政者设计了一套治国之术。“无为”的原则是希望统治者减少政事活动以尊重人民的个性,发展人民的自由和维护人民的权益。现代领导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领导者不仅要掌握领导科学的一般原理,而且要掌握高超的领导艺术。[5]

老子将“道无为而无不为”的道论渐渐落实到政治层面,提出了君道“无为”的政治学说。第一,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人生而有欲,饮食男女,物质与精神的需要,无不要用“有为”去谋取,那么怎样才能够“无为”?道家首先明确将“无为”界定在君道上,上下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者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那么君与臣又如何“异道”?《管子?君臣上》:“道

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是故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事业程于官。”如此分工的“无为”不过是以无为为有为,它是臣下有为的制衡与补充,这与当今注重官德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有相同性的。第二,视“无为”为政治家的道德修养方法。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在老子看来,为实现天下大治,为君之道要“无为”。首先,择天地法、效法自然。天地大自然是无为的,又是无所不为的。其次,虚心谦下,宁静因循。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为”,才能获得真知,变得耳聪目明。最后,国君的道德修养是首要的、最重要的。同时,老子反对物欲,讲求精神生活;反对人为,讲求体法自然。[6]

参考文献:

【1】《试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周薇薇,刘宾,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章编号:1006-7833(2010)01-347-01

【2】梁海明《老子心译》远方出版社.2002

【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1

【4】百度百科

【5】魏玉昆.老子道德通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陆钦.庄子通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篇2: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试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及现实意义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体;“道”指规律性;“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成与败,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成为改造世界借鉴的方法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具有现实的意义.

作 者:王秀娟 WANG Xiu-juan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25(6)分类号:B223.1关键词:老子 “无为而治” “道”

篇3: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涵盖了中国哲学的各个方面,博大精深,可以说是我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瑰宝,充满着人生智慧。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其“无为”思想便是教人求得心灵的真善美,以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事与物。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自然观、美学观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其进行一一阐述。探究一下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会对构建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无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道德经》一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所谓“春秋无义战”,一方面,是指这一时期发生的战争大多不是为了捍卫正义或为了保卫某种政治道德原则,而是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另一方面,有些地主在经济上不断壮大,经济地位也不断提高,于是他们就提出与贵族享受同等权力的要求,从而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激烈的争权斗争,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代怎么了?出身史官的老子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救世方案,构建了他独有的哲学体系。老子的哲学思想就是围绕“道”展开的,而“无为”是“道”的核心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无为”、“无不为”、“为”的含义

单单从语义上来看,“无为”是对“为”的否定,要想理解“无为”的含义,就必须先理解“为”的含义。老子说过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在这里的“为”,不仅指的是自己想做的和可以做的事,还带有“智”的含义在里面,用自己的智慧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老子还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无为”不是教人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谋,是“无为而无不为”,它强调人们的思想、行为都要顺应自然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运行方式,就像陈鼓应先生所说的那样,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是我们所反对的。“无不为”是“为”的否定之否定,也就是“有为”的意思。老子认为“道”与“无为”是相辅相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道”就是自然规律、人生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但也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的“道”。下面是一个“石头原理”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

比如:一块石头拦在我们面前,我们就不能轻易地认为他是一块拦路石,我们换一种思维思考,他就自有妙用。

由此可见,我们发现“石头原理”:一块石头的功能是多样的,它并不是一块简单的石头。“无为”当以“格物”为前提,他不急着行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先分清眼前之态。就像刚才所说的,一个人在一块石头面前,如果他配合以上石头的几种功能展开行动,将受石头之道的控制。如果他不走近,那么石头的各项功能都得不到发挥,这就是一种无所事事的“无为”。

四、老子的自然观、生态观、人生观所蕴含的“无为”思想

1. 自然观中蕴含的“无为”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里自然有两个意思,一是具体的大自然,指山河大地,森林河流;二是自然规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六章)所谓“自然”就是不借助任何外力的“自然而然”,事物发展的本来状态,因此称为自然性,这是道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生存状态。我们要顺应自然而为,常常就能够成功。我觉得老子这句话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成功要靠自然之道;二是自然之道能让我成功,这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三是自然孕育万物,天地间的一切功劳都应归于自然。其中前两层意思较浅,第三层意思是才是重中之重。基督徒一般做事情的时候都说“你的道途义哉,诚哉!”这也符合道家强调的对自然界怀有感恩之心,要遵循自然之道。

2. 生态观中蕴含的“无为”思想。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运行方式,尤其是自然界,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要无辜伤害自然万物,要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应该积极地补偿自然,即顺应自然规律的“无为”,是一种“善为”,要“敬畏生命,慈爱万物”。他要求我们要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爱护自然万物。人是自然界的人,我们要树立生态意识,保护好自己的家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这正符合了我们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见,老子的“无为”思想对我们构建生态家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子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说明了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自身遵循的道,即客观规律,人们对此不应也不能妄加干预。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而“为”,这样才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践行,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人生观中蕴含的“无为”思想。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中国哲人不懈的追求方向。而《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谦下不争、谨慎进取、笃静守虚、宽以待人、超脱世俗的良好品质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明确指出了水的三个品性是合于道的:一是柔,以柔克刚;二是处在大家都憎恶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又不争强好胜。这也是《老子》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学会以柔克刚,随方就圆而不争名夺利,甘于处在人之所恶的下位,学会忍辱负重,因此是最上等的善,希望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做到。老子还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强调人的心境处于一种宁静空灵的状态才是最美的状态。但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心灵难免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得闭塞不安,所以我们必须做到“致虚”、“守静”,才能达到修身、净心的目的。

在《老子》中,这些不仅是要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所应持守的方法论原则,也是人们应对人生问题应当持有的人生态度,以实现“无为”。

五、结语

在中国哲学中,道家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得到体现和见证。读完《老子》后,我们从中获益匪浅,也受到很多启发,进一步加深了对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对于我们经过很多努力还不能成功的事情,我们应当学会用“无为”的超然态度、豁达的胸襟去面对挫折,不要仿徨,要学会承认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大多数人的生活只能是平凡平淡的,很少有人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以一颗更加平常的心态面对挫折,遇到困难时一笑而过,重新恢复自然、真诚的本性。

摘要:众所周知,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之一,他的《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青睐。无为、道法自然、柔弱不争、心若空谷、自然无为、致虚守静、清心寡欲、返璞归真,等等一系列的探讨治国、自然、修身和生态等方面的思想,其中“无为”是“道”的核心思想,也是整个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对老子“道”的最好阐释。它要求我们做人要坚守自己的本性,做事要遵守一定的规律,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都能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当然,树立一种超然的忘我的境界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老子还认为要想达到“无不为”的境界,我们不能带有个人的偏见去看待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关键词:无为,老子,自然,人生观,生态观

参考文献

[1]张艳梅.《老子》生态意蕴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谢扬举.老子“自然”概念的实质和理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张丽.老子无为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章启群.《老子》“自然”与“无为”义考辨[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5]张建军.老子自然的内涵研究[D].安徽大学,2010.

[6]余建军.自然:圣人之治的实践原则.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7]苏琰.《老子》无为生态智慧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

[8]孙彦伟.老子“自然无为”的精神实质[J].语文学刊,2009,(1).

[9]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篇4: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关键词:无为而治;老子;以人为本;行政管理

无为而治源自《道德经》,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自我实现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在古代有很多成功的实践范例:汉初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及汉初社会经济的惨败,将黄老之术中的无为而治、节欲崇俭的观念转化成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黄老之术反对骄奢淫逸,提倡“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因此,汉初推崇黄老的几位皇帝都十分俭朴。汉初诸帝为了达到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目的,对农业更是十分重视。西汉初年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

管理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一定的组织中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运用一定的职能,通过结合使用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对组织要素及组织系统的运行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不仅是生产力,还是首要生产力。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人类自古就以共同劳动为基础,有了管理群体才能进行正常有序的活动,其是系统组织有机运行的必要条件。而“无为而治”其是管理的一种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于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作为”

我国政府是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政府就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政府只有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以民生为主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义务教育、住房保障、公共卫生、社会救济、就业薪酬等等),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的地位与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为政府“作为”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无为而治”在行政管理中的现代价值

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职能,其中管理是作为主干部分,协调是核心部分,而服务则是作为其根本部分。而现代行政管理学也认为,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人与人的积极性。这对应了协调这一概念。协调就是要正确处理组织内外、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达成需要各方努力,需要上级正确的领导以及下属的积极配合。

领导风格主要分为五大类:独断专横型、自己带头往前冲、民主风格、以身作则型、教练风格,这五种各自有利有弊,第一种适合于在面临重大事件和问题员工时使用;第二种风格的领导在团队中如果有更强能力的员工时,需要倾听下属的意见;第三种很好的构建了组织的流程,提高了组织运行的灵活性,明确了每个人的责任,也激发了员工的创新能力,但要避免文山会海;第四种适合强悍的团队;第五种关心员工的心态,在下属知道自己的缺陷需要作出改变时适用。领导要管理好下属,其更应该选择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结合好以上五种领导风格的优点,减少过多干预以尊重下属个性的发挥,合理地运用手中的权力,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但要把握全局,重要关头作出决断,切忌恣意妄为,滥用权力。无为而治本来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无为而治”的科学实施,行政管理人员需要摒弃形式主义,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自治无治无不治,自身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及用人工作即可。

篇5:读《老子自然无为思想》有感

一、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1.老子的自然思想

“自然”这一概念是老子首创的,但他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或自然界的涵义,从古文字学来看,自然是自己如此,从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当如此和自己成就自己,以及与“人为”相对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老子的自然并不仅仅是指自然界或是大自然,其实涵盖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很多方面。即表征宇宙万物的本性和本然状态的范畴,它强调世间万物依据自身的性质与规律而存在与变化,亦即不受外在人为因素的无端干预和任意宰制而独立自主,率性而为,自己成就自己。2.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的无为也并不只是什么都不做,无所作为,而是“似无而实有”的行为。是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为,是对某些“反自然”的行为的规避和反动。无为是无私志、无私欲之为、无主观妄作之为。

以上两者老子在当时主要是针对国家的统治方式与希望统治者顺应民众的自然本性、实行宽松、柔和的治理。而不是反自然的违逆民众的自然本性,对民众实施的直接控制和粗暴干预。

3.不争的哲学

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 “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老子认为,战争是有人的欲望膨胀所引起的,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的争斗,争斗的升级,便酿成了战争。正因为如此,老子哲学的立足点在“不争”,在老子看来,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胜的根本途径。人类能够奉行“柔弱”之道,正是避免争斗和最好方式。4.回到“婴儿”状态

在老子看来,这世界熙熙攘攘,为名为利,吵闹不休,而他却走着另外一条路,追求淡泊,宁静而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点波澜。他说,他宁愿做刚出世的婴儿。当然,“婴儿”并不是原意年幼无知,他说“圣人”——具有高尚德行的个人,个个都是婴儿,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婴儿的状态,“复归于婴儿。

二、对当代教育者的启示

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仍然有很多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下培养祖国人才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道德的升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教育者应懂得“无为”的实质——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

教育无非就是教育者与学生互动的现象,教师无私地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并在教育过程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教给学生,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教学生如何做人,我们都知道,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示范性,而学生具有向师性这一特点。所以说“不言”的教化,“不言之教”是少说多做,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对象。同时教师要以慈爱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像太阳一样照亮所有孩子,要对每个孩子负责,不抛弃任何孩子,关心信任孩子。要让孩子信服教师,孩子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2.教育者应领会“不争”的哲学——淡泊名利

现如今,类似学术造假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些人为了功名利禄进行论文造假、试验造假,致使学术腐败的现象日益严重。在老子眼里,人们应该保持“水”的柔,“水”的谦让,他认为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不迷恋物质利益,不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应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同时告诫人们不要稍有成就便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而应在沉默中积累知识,积蓄力量,以真正的实力去“争”,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3.教育者应注重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其意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不限制学生的独特性,不扼杀个性。

当代学生身处一个处处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面对着同伴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学生们需要理解关心,所以教育应采取循循善诱,温馨的华语教育学生,而不是用冰冷的校纪校规挑起学生的反抗叛逆心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4.教育者应回到“婴儿”状态,不断进取

老子所说的“婴儿”即是圣人——有最高德行的人,也就是追求淡泊宁静。而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点儿波澜

篇6: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与西方自由放任学说之比较

老子无为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在经济学说史上曾占据统治地位.比较两者思想,可发现共同之处.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同时从自己的传统和西方文化中获得借鉴.

作 者:茆汉东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法政系,江苏,盐城,224002刊 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4(2)分类号:B223.1关键词:老子 无为 自由放任

篇7:《“老子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修身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看,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道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

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要的政治基础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

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

7.下列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原则上不同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一种体现着高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

B.“无为而治”也就是“依道治国”,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道”,这里的“道”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

C.“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归结为一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

D.“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即依天道治国;同时还强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强调了客观公正的理念。

B.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它以人为本,想百姓之所想;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

C.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守道、无为、好静、无事。为政者自身纯正清净,百姓自然正直,为政者自身无欲,百姓自然朴素。

D.“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依道治国决定或影响着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因为依道治国涉及的是国家全局性问题,而后两者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

B.依道治国的目的是实现百姓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目的则是要求百姓遵从既定的规矩,从而稳固政权。

C.依道治国的治国方法是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则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

D.历史实践证明,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可以取得民富国安的大好局面,因此我们当前的政府,也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依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

参考答案:

7.D.(“政府不干预”错,原文是“尽量减少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8.B.(“主张顺其自然”错,原文是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篇8: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老子, 姓李名耳, 字伯阳, 号老耳冉。春秋时楚国苦县人 (今河南鹿邑东) 。著《道德经》于春秋战国时期,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部道家的经典著作仅有五千字, 但其中蕴涵的丰富哲理, 古往今来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 是一座藏有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智慧之矿。华夏文明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发展, 成为《道德经》思想产生的母体。老子通过自身的经历和体验阐述了一些道理, 包括政治、军事、哲学、艺术、养生、心理、为人等方面, 给后人以很大的启示。时至今日它们仍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老子的管理思想主要是指老子学派在其哲学思想指导下, 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 总结斗争实践经验, 所提出的管理法则、信条、治国经验和战略战术。老子的以道为核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人为本、以及主张矛盾转化和人尽其用的观点体现老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 对于丰富和深化现代管理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 老子思想的草本精神就是以人为本, 他强调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 这对我们协调企业中的各种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很有帮助。当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 我们在借鉴老子思想的时候应该在他的草本框架内融进现代内容, 才能真正使老子的管理思想绽放光彩。

二、自然无为的思想与当代人力资源管理

《老子》一书的管理价值, 被国内外很多人、企业或组织所认识, 已是不争之事实。《老子》的“无为而治”, 与《企业经营管理》、《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管理思想》等出自国内行家之手的文章在社会或理论界都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 日本企业界更是将《老子》智慧视若珍宝, 普遍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实践活动之中。日本人认为, 当前世界经济竞争激烈, 压力重重, 而老子是主张以柔克刚的, 这正符合激荡社会中弹性软化管理的需要。老子崇尚“柔”, 认为“柔弱胜刚强”, 崇尚“静”, 说“清静为人正”。这些“柔”、“静”等的概念,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 都是属于软性管理的思想。“软性管理”正是当代管理思想的新潮, 所以, 《老子》中一些有关“清静”、“无为”等的警语箴言被日本企业界所推崇, 视为人力资源管理之道。《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实际就是一种“软性管理”的思想。作为《老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 “无为”不是“不为”, 老子反复强调“无为”, 实则是为了“为”, 是为了更好地去实施看似“不为”、实却“有为”的事, 是为了实践“为”的一种态度与方法。老子曰“为无为, 则无不治。”这里, “为”是目的, “无为”是手段, “无不治”是效果。有人讲, 老子性僻, 人生爱唱反调, 实则不然, 这一思想同样是其辩证观念的又一深刻反映。老子重视“无为”, 认为“无为”, 是国家管理事物的最高准则。《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古往今来, 这一思想历史上不断被统治者用于管理国家的实际事务中, 并取得明显成效, 如汉代的“文景之治”, 唐代的“贞观之治”就是应用这种思想实施统治的实践成果。管理国家如此, 管理企业自然亦如此。所以说,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反对“为”的, 只是主张、赞成以“无为”的形式、态度去做“有为”的事情, “无为”思想是积极的, 而不是消极、被动、无意义的。“无为”非“不为”, 不仅在于它是行“为”之事的方法和态度, 同时还在于“无为”思想是顺应自然、合乎法道的体现。老子将“无为”与“自然”联接在一起, 共同组成“自然无为”的思想体系, 意思是说, “无为”不是缘于心生, 而是合于法道、顺乎自然的。“王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所以, 无论人、地、王都是要遵循自然之道行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 面临的问题很多, 其中, 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也是人们十分关心却始终不能较好解决的问题, 就是如何处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而老子“道法自然”持“无为”态度对待事物的做法, 恰恰对解决这一问题不失是一种好的指导。领导在处理下属关系时, 不要家长作风、意气用事, 要顺应自然, 平静、放心地让下属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总之, 道家“自然无为”的原则与现代企业“自主”原则是一致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方式是“自己管理自己”。这种信任型的管理方式是以广大职工为中心, 不单凭职务权威和形式上的尊严去领导下级, 而是靠信任来领导, 靠指导来进行管理,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三、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1. 无为而治思想与管理权限

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一般现代组织而言,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启发我们:第一, 管理必须遵循规律, 因势利导。“无为”就是不要勉强地去干那些悖于自然的事, 悖于规律的事, 而是要顺乎自然, 遵循规律。“无为”的另一个含义是不要干预过多。任何管理都不意味着过多的干预, 必须留有余地, 任其“自化”。老子说:“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当狗。”就是说, “圣人”也是不偏爱的, 任凭百姓自己去发展。事实证明, 那种把管理理解为包办代替, 横加干预的做法, 其结果都是把事情“管死”。第二, 管理要顺乎民心,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管理既然是通过他人去完成任务, 那么这些“他人”就不是单纯的客体, 从另一个角度说, 他们也是主体, 既是主体就有主体性, 他们的心愿、意向非常重要。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把组织目标同组织成员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协调起来。第三, 任何领导和管理都必须有所为, 有所不为。领导和管理都有它固有的职责。任何领导和管理都不意味着无所不包、无所不为。现代企业的组织制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职权做出严格的规定, 每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有所为, 有所不为。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应尽职尽责, 对自己职权范围外的事不应该越权。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在处理同下属的关系时, 也要顺乎自然, 要舍得让下属放开手脚去做好他们职权范围内的事, 而不应干预他们。西方管理学家西蒙认为, 管理就是决策。

2. 无为而治思想与市场经济法则

对于我们的政府而言, 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可以改造和升华为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就我们当前实行的市场经济来说, 我们可以认为, 市场经济实质上吻合了“道法自然”的“无为”经济, 这里的“道”是指市场规律。在市场经济中, 一切生产要素市场化, 生产要素进入市场, 并且以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 让“无形的手”来调节。其下的政府职能要求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去宏观管理和调控, 即小政府大社会。强调自然而然, 政府不作过多干预, 国家仅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流向实行监控和引导, 这种政府“无为”与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相一致, 无为之治的管理也是“道法自然”的运用。在无为之治中, 政府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 无论政治或经济, 都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不过多扰民, 真正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往天下”。现代市场经济中, 市场主体具有独立自主性,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市场竞争形成市场价格并促进资源配置优化, 在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法则的作用下求得经济效益与资源合理配置;政府按市场价值、竞争、供求规律, 缩小指令性计划, 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 建立宏观调控体系来引导和发展经济, 这正是无为之治精神的折射, 所以说市场经济就是“无为经济”。

3. 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现代组织中的现代企业的管理而言, 现代企业对于哪些事“当为”, 哪些事“不当为”, 要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要坚定。所谓“无为”, 说到底是要使企业行为归于正道。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 按照社会需求变化的规律, 按照生产和运营的规律, 从容不迫, 沉着稳健, 脚踏实地地从事那些利益在社会、利益在公众的正当的事业。也就是说, 企业“当为”和“不当为”的依据, 应当是社会和公众利益。凡是对社会, 公众利益有损害的, 即使自己做得到, 也是不可为的、不当为的。要做到这一点, 企业还需要经常地、自觉地坚持为“无为”, 做“无为”的事, 做合于正道、合于社会利益的事, 不断地检查自身行为中“有为”的苗头和成分, 使之回归“无为’, 同时要采取“无为”的态度去“为”, “为而不持”, “为而不争”, 脚踏实地, 乐于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有所作为”。就是“无为而治”思想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88.20-25.

[2]李明珠.道家的超越智慧[N].光明日报, 2002-04-02.

[3]陈久霖.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N].光明日报, 2003-11-04.

篇9: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关键词】“无为”思想 教师 教学 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兴起了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改革思潮,但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的教育仍是在传统高考的指挥棒引导下的应试教育。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目前高考仍没有做出完全改革的情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考的指挥棒仍然在影响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大政方针虽一时难以改变,但素质教育的实施刻不容缓,已是大势所趋。如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将是一个突破口;如何使教师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而先哲的智慧无疑是我们探索智慧的源泉,其中老子的“无为”思想,就对我们的教育有深刻的启示。

一、当代教师教学的弊端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升学率仍是考察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这样就导致了在教学中为迅速提高成绩,教师总是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传授知识,尽快的使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师往往很自然地就会把结论和获得结论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缺乏逐步的引导,不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概括和综合,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的这种简单的灌输和径直的呈现,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教的过程代替学的过程,实际的效果是教学双方都缺乏沟通。这样的结果是教师付出的是辛苦,而换来的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付出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回报不成正比。学生也就在这种氛围下,过分的依赖教师的教,同样忽略了自己的学。长此以往,学生便仍像没断奶的孩子一样,没有了教师,自己便无从着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此泯灭。这种现象在中小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例如数学,学生即使提前预习了新课,只是作为了解,以便听课时游刃有余,知道老师讲什么,尽快的融入新课,而没有从根本对新的知识进行思考,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不用说上课之前没有预习新课的学生,他们只是想依靠老师,被动的接受。语文的教学也大致相同,单单的死记硬背,不去理解,缺乏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很难全面认识自己的语文文字的奥妙,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因此,当代的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学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学生未来开拓自己的前途极为不利。“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但是在所有美国的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研究院教师,包括美国的同学,都有一个印象——好像中国的学生不会做研究。”[1] 缺乏研究能力正是当代应试教育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杨振宁也认为“中国的学生在刚做研究的时候胆比较小,不敢怀疑,不敢批判,不敢创新”[2]

二、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

1、“无为”思想包含对学生学习的尊重。在中国人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在本能上倾向对受教育者的不信任,总认为学生不自觉、不懂事,因此必须加以严格的管教和约束。越是负责任的教师,越是时刻对学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怀疑和约束中渐渐麻木,自觉性和自控力也就越差,导致师生关系僵化,很多学生表面上保留着对老师的敬畏,背地里却充满抱怨。老子则不然,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第57章)这就是说,充分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教师尽量少去教育、约束学生,学生反而能自觉;教师不强迫,学生反而更质朴。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教师的无为,引导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有为。因此,所谓教师的无为肯定不是什么也不做,对学生不管不问,而是顺应自然地去做该做的事情,为学生服务。反思老子的无为主张,是不是对我们信守的教育理念有所触动!青少年学生具有逆反心理,教师管得越严,学生越觉得自己的个性受到压抑,逆反情绪也就越。如加以有效的引导,对学生的情绪加以疏通,便可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在当今社会,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把各种知识全盘灌输于学生,试图使学生掌握老师所教得一切,而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去理解学生,去体谅学生,总认为学生会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其不知这种一厢情愿的教学,反而徒增学生的压力,使学生无所适从,使学生觉得怎样做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心里极度的恐慌。《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5]正是说孔子用循循善诱的方法,使学生自觉地探索知识,颜渊最终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反观当今教育,教师时刻在关心着学生,自习课要坐镇班级,有事无事要去班级巡视,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教学很累,学生的自律性则越来越来差,对学生健康的成长极为不利。反思老子的无为思想,我们不能不有所触动。教师通过自己的“无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知、自觉的人,体现着对学生极端的认可和尊重。

2、“无为”思想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理念和方法。老子的“无为”教育理念对教师而言,决不是让教师对学生不管、不教,只是强调用自己的“无为”来引导学生的“有为”,让学生通过探索来掌握知识,超越教师。教师如何“无为”呢?其实就是让教师做一个大智若愚的人。老子认为越有智慧和学问的人,表现的越低、越少,甚至于糊涂。就教师而言,越是装糊涂,越能迫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答案,其教学效果就越好。所谓:“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就是说“学生是那样的清楚,而我是那样的糊涂。”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看作为“糊涂教学法”,教师装糊涂,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去探索,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教师要做的是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并给以指导。“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3] (第58章)的意思是教师讲的糊糊涂涂,学生反而会变得聪明;讲的明明白白,学生反而变得糊涂,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老子就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3](第58章)就是说,教师太光亮了,什么都教给学生,反而学生就没有光亮,失去了认识知识的能力,得不到自己去探索而获得知识的兴奋性与满足感;而教师如果学会收敛自己的光亮,只作为引导,学生没有了对教师的依靠,就不得不自己去开动脑筋,主动去学习,这样自己就会闪闪发光。要学会大智若愚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等不仅使自己的知识常新常青,而且他们清静无为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走出知识的迷谷。 教师的大智若愚更容易让学生接近,感觉不到教师的各种压力,在轻松自然中就学到了知识,感悟了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第8章)教师就因该像水一样,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去感化、引导学生,让学生超越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师德。“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3](第22章)这正说明教师不表现自己,所以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与尊敬;不自高自大,学生才能与教师有心灵的交融。正因为教师不去显露什么,学生才觉得教师的伟大,这才是教师真正的高明之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说,教师之所以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也就是靠自己对学生的爱心,自己的清静无为和让学生能超越自己的气魄。所以韩愈《师说》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三、结语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高考仍是学生的主要出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百万大军共挤独木桥的现状仍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动,这就决定了真正完全实现素质教育的道路仍很漫长。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改变现状,只能适应。如何在现阶段的高考模式下实现素质教育,教师责任重大;如何既保证给学生创造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又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具有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思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而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无为”思想理念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学生不仅仅学的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认识、理解世界,去开拓创新。所以老子“无为”的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改革确实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我们完全应该吸收先哲的伟大思想,为当今的社会服务。教师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则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董迪,何洪涛. 中西教育的比较与借鉴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杨政宁 .中国教育要改什么[N]. 现代教育报,2004-05-28.

[3]李耳 .老子.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4]米靖. 老子论教育 [J]. 中国道教,2001.

上一篇:史上最伤心的个性签名下一篇:六.一小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