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下歇后语

2024-04-26

冰冻三尺下歇后语(共9篇)

篇1:冰冻三尺下歇后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中文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外文名

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

出自

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用法

复句式;作主语、谓语;比喻事态的严重不是一时所致而是长期形成的。

近义词

滴水穿石、铁杵磨针

反义词

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英语

it takes more than one cold day for the river to freeze three feet deep

相关成语

冰壶秋月 冰肌玉骨 冰清玉洁 冰天雪地 冰消瓦解

滴水成冰 涣然冰释 冷若冰霜 天寒地冻 冷窗冻壁

饥冻交切 冻解冰释 冻浦鱼惊 冰解冻释 冰消冻解

垂涎三尺 低三下四 颠三倒四 丢三落四 红日三竿

垂涎三尺 得寸进尺近在咫尺 咫尺天涯 咫尺万里

搬弄是非 答非所问 大是大非 颠倒是非 非分之想

非驴非马 非同小可 非同寻常 百里挑一 百无一失

百无一是 背城借一 背水一战 暗无天日 白虹贯日

白日见鬼 白日做梦 饱食终日 不可终日 重见天日

度日如年 八斗之才 白圭之玷 百年之好 百年之后

必由之路 伯仲之间 春寒料峭 唇亡齿寒 寒来暑往

饥寒交迫 噤若寒蝉 啼饥号寒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彼一时,此一时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安之若素八拜之交 八百孤寒不寒而栗

篇2:冰冻三尺下歇后语

原文完整句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意思】:

字面意思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滴水穿透了石头,不是一天的功夫。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出自原文】

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近义词】

滴水穿石、铁杵磨针

【反义词】

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例句】

学习不是一天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作者简介:

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篇3:冰冻三尺下歇后语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而粮食中的含水率是影响粮食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我国, 由于含水率检测手段的不完善, 每年有高达数百亿斤的粮食因含水率过高而霉烂变质, 损失巨大[1 - 2]。采用合适的水分检测方法对粮食的征购、加工、储藏和运输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粮食水分测量方法主要有烘干法、电阻法、电容法、核磁共振法以及微波测量法, 但每种方法都有其缺点[3]。

在我国北方冬季天寒地冻, 粮食颗粒内自由水结冰, 表面形成霜膜, 其介电常数及导电率大幅度改变, 现今在粮食水分检测领域广泛使用的电阻法、电容测量法对其均无效。因此, 应尽快找到一种更准确、快速、简便且符合冰冻状态下粮食水分测量实际情况的检测方法。本文从人工“牙咬手摸”估算冰冻状态粮食水分含量的传统技术中获得启示, 借鉴仿生学原理, 根据冰冻状态下粮食硬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提出了一种测量冰冻状态下粮食含水率的新方法, 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1测量原理

现有粮食水分测量仪器及缺陷一览表, 如表1所示。为找到冰冻状态下粮食含水率与其硬度的关系, 以大豆为研究对象, 设计了相关实验, 步骤如下: 1从市场上购买了一些大豆并进行筛选, 选择外形与饱和度相近的大豆, 再将其等分成8组, 分别浸泡在水中0, 1, 1. 5, 2, 2. 5, 3, 3. 5, 4h; 2将这8组大豆密封后放在温度为- 1. 5℃ 的冰箱中冰冻24h; 3取出大豆并用硬度计测量每粒大豆的硬度; 4用电子天平称量每组测完硬度后大豆的质量, 然后放在烘箱中烘至12h, 待恒重后称量其质量。

测量数据如表2所示。将表2数据绘成图形, 得到大豆冰冻状态下含水率与硬度的关系, 如图1所示。

利用matlab的曲线拟合工具得到大豆在- 1. 5℃时含水率与其硬度的函数关系, 如式 ( 1) 所示, 其中X为含水率, Y为硬度。

两者相关系数为0. 956 1, 说明大豆冰冻状态下含水率与硬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同时也证明在冰冻状态下利用硬度测量粮食含水率的方法是可行的。

2机械设计

为求出冰冻粮食的含水率需先得到粮食的硬度, 为此设计了一种机械结构可测量粮食的硬度, 如图2所示。该机械采用钳式结构, 模拟口腔咬合, 实现人工手动施力, 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在机械结构的上端口设计有圆锥针头、悬臂梁、 上下两片应变片; 下端口设计有V形凹槽。圆锥针头将粮食压碎, 凹槽固定待测粮食。当粮食置于凹槽内且在机械结构的把手端施加握力时, 针头会受到阻力 ( 硬度) , 使得悬臂梁发生形变, 应变片阻值变化。

1.V型凹槽2.圆锥针头3.上应变片4.悬臂梁5.下应变片6.把手

3硬件电路

3. 1差分电桥电路

当悬臂梁发生形变时, 应变片会感受到形变并将其转换成电阻变化。其中一个受拉应变, 电阻值增加 ΔR1, 一个受压应变, 电阻值减小 ΔR2, 且 ( ΔR1/ R1) t= ( ΔR2/ R2) t。将这两个应变片接入如图3所示的差分电桥电路的相邻桥臂, 此时, 输出电压U0与 ΔR /R成线性关系, 无非线性误差, 且有温度补偿作用[4]。应变片选用BX120 - 3AA106型箔式电阻应变片, 阻值为R1= R2= 120Ω , 为构造等臂电桥电路取R3= R4= 120Ω 使得R1= R2= R3= R4。最终输出电压U0与应变片电阻变化的关系 ( 忽略应变片的横向效应) 为

3. 2放大与滤波电路

差分电桥电路的输出电压微弱, 需进行放大[5], 放大器选用高精度、低功耗的仪器放大器AD620。 AD620为8脚芯片, 增益范围为1 ~ 10 000, 其最大工作电流仅1. 3m A, 最大非线性度40 × 10- 6, 最大失调电压为50μV, 最大失调漂移0. 6μV /℃ , 非常适合便携式精密数据采集系统。芯片的1, 2脚为电压输入端, 4, 7脚为芯片的电源端, 6脚为放大输出端, 而1脚和8脚之间接入电阻Rg, 通过改变其电阻值可以调节AD620的放大倍率G ,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放大与滤波电路如图4所示。放大器输出的信号带有噪声, 为滤除噪声采用RC滤波, 图4中R11, C10分别为滤波电阻和电容。

3. 3 AD转换与单片机

放大电路输出的信号是模拟信号, 单片机只能处理数字信号, 需要进行AD转换。AD转换器选用MSP430F149单片机内部自带的12位AD转换模块。 MSP430F149单片机是美国德州仪器生产的16位超低功耗, 具有精简指令集的混合信号处理器, 具有处理能力强, 运算速度快, 片内资源丰富等特点, 其工作电压为1. 8 ~ 3. 6V。 信号经过AD转换后由MSP430F149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6]。

4标定试验与软件设计

4. 1标定试验

为得到冰冻状态下粮食的含水率需先测量当前粮食的硬度 ( 压碎时产生的阻力) ,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 粮食在压碎时产生的阻力与机械结构中圆锥针头受到的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而圆锥针头受到的力会使悬臂梁发生形变, 装在悬臂梁上的应变片电阻会发生变化从而使电桥电路输出的电压变化。因此为确定粮食的硬度 ( 压碎时产生的阻力) 与差分电桥输出电压的关系, 需要做应变片的标定试验。由于针头受到的力F1与把手受到的力F2满足杠杆原理F1L1= F2L2, 所以标定时只需对把手施加压力即可。

在标定过程中, 先将机械装置固定在平口钳上, 然后用质量按100g均匀递增的0 ~ 5kg的标准砝码垂直对机械结构的把手固定点施加压力, 最后记录单片机采集的电压值和当前的砝码质量, 重复试验2次, 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可知, 应变片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和重复性。 利用Mat Lab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可得到灵敏度为14. 95m V / N, 线性度为3. 5% , 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 999 7。

4. 2软件设计

本仪器软件采用C语言编写, 开发环境为IAR Embedded Workbench IDE。整个程序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 峰值保持模块, 液晶显示模块, 按键模块等, 流程图如图6所示。

5实验结果

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精度, 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步骤与可行性方案设计实验步骤一样。实验数据如表3所示。分析可得本方法与烘干法相比, 测量的最大误差为0. 8% 。

%

5结论

1) 基于冰冻状态下粮食硬度与含水率的相关性, 提出了一种快速测量冰冻状态下粮食含水率的方法, 解决了传统的电阻法和电容法在测量冰冻粮食含水率失效的问题。

2) 设计了一种可用于测量粮食硬度进而获得冰冻粮食含水率的机械结构。通过与烘干法对比, 本方法的最大误差为0. 8% 。

3) 本文只研究了大豆在- 1. 5℃ 下硬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实验找到其他种类粮食在冰冻状态下硬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以及不同温度下硬度与含水率关系的差异, 实现含水率测量的温度补偿, 减小测量误差。

参考文献

[1]孙健, 周展明, 唐怀建.国内外粮食水分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J].粮食储藏, 2007, 36 (3) :46-49.

[2]张胜全.电阻式粮食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J].粮食工程, 2005 (2) :66-69.

[3]杨玉芬, 佟玲, 张本华.快速检测粮食含水率的方法[J].农机化研究, 2006 (4) :201-204.

[4]李艳, 李新娥, 裴东兴.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设计[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7, 34 (12) :32-36.

[5]王树振, 单威, 宋玲玲.AD620仪用放大器原理与应用[J].微处理机, 2008 (4) :38-41.

篇4:三尺讲台勤耕耘 桃李飘香满天下

来自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小学的农加贵老师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教育部办公厅联合表彰为 10名“全国师德楷模”之一,同时被授予100名“全国师德标兵”称号之一。农加贵老师还获得中国教育报刊社、季羡林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等机构、媒体授予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荣誉称号。获得 “全国师德标兵” 殊荣的还有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星耀校区)的刘卫华老师和云南大学的徐丹老师。

农加贵:安贫乐道29年烛照山村娃

农加贵,男,壮族,1966年5月生,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落松地小学教师。

落松地,是广南县集中医治麻风病的特殊村庄。农加贵能排除世俗偏见,经得住冷言冷语,从1986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坚守在落松地这个特殊人群聚居的小学任教(复式班教学),一干就是29年。在这29年的教学中,农加贵一直承担复式教学,共招收了10个教学班(每3年招生一次)101名学生,送走小学毕业生8届,共96人。1997年,他由一名代课教师转正成了一名公办人民教师。29年来,农加贵的工作也多次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1991年9月、1996年9月、2007年9月三次被评为莲城镇先进教师;1992年和2002年两次被评为广南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013年4月,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组到学校拍摄短片;2013年8月,《中国教育报》云南站记者、《云南教育》记者到落松地进行专题采访;2013年9月,他被评为“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201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同年暑假,以农加贵老师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的微电影《坚守》制作完成,在文山电视台播放后反响较好;2015年被评为文山州“第三届先进工作者”。

如今,落松地小学有两个年级13名学生,农加贵既是这些孩子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心理辅导师、保姆、炊事员……孩子们也在农加贵老师的悉心教育下,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走出了这个曾被人们歧视和充满恐惧的小山村。

广南县教育局办公室黄座富——农加贵印象:

2008年,我调到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当校长,当时学校的老师对我说,落松地小学环境比较好,但也非常特殊,让我有时间去看一看。9月3日上午,抱着这份好奇,约上坝汪完小校长陆贵楚,第一次走进了落松地小学,学校环境真的好,山清水秀。认识了农加贵,由于是同龄人,同是1986年当的民办教师,交谈起来有很多同感。他没有被谈“麻”色变的那个怪村吓跑,毅然留下了,一干就是29年。2013年,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实行营养餐计划,每天除了上3个班的课,农老师还要为学生们做早餐和午餐,他既当老师,又变成了炊事员,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师大爹。诸如此类,他扮演的角色还很多,但无论扮演什么角色,他从未想着自己,一心想着别人,真正把落松地当成了自己的家,用坚守诠释了爱岗敬业的内涵。

2009年,当我再次走进落松地小学时,农加贵一共带了3个年级:1个学前班、1个二年级和1个五年级,就算只教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和科学这几门课,一周就要上70多节课,这么沉重的负担他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带着一批老师走进了农加贵的课堂,现场观摩农老师如何教学。他先给1个年级讲课,让其他年级学生做作业或复习,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整个教学秩序非常好,并且学生学得也很快。事实证明,农加贵的这种教学方法和我们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符合的,客观上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这么多年来,落松地小学的教学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凭着他的资历、工作成绩和他的家庭条件,应该把他调到工作条件更好的学校,在当北宁中心学校校长期间,我曾多次找他到办公室谈心,询问他的职称、收入、表彰等情况,想更多地关照他,而他都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在落松地,村民们对我比较好,他们很信任我,什么权力、金钱和荣誉,都不必要,以前只有19元工资的时候我都不计较,更何况现在条件好多了,不麻烦领导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3年9月,农加贵的事迹经《中国教育报》和《云南教育》刊发后,在全省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云南省教育厅将农加贵追加确定为第11名“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在教师节进行隆重表彰。分管教育工作的高峰副省长在教书育人楷模座谈会上,直接对农加贵说:“省教育厅挂钩帮扶广南,你有什么需要提出来,请何厅长帮你解决。”而农加贵只回答了6个字:“不需要了,谢谢!”

刘卫华:专家治校节节高

刘卫华,男,有30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经历,曾担任过18年班主任,有12年学校管理经验。1982年1月,在云南昭通地区一中担任高中数学教师, 1983年9月,在云南曲靖一中担任高中数学教师,1992年8月调入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担任高中数学教师。2005年4月任云大附中星耀校区执行校长。

2007起刘卫华全面负责云大附中星耀校区(含高中、初中、小学)的创办工作。他敬业奉献,努力工作,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多年来,不分节假日,坚持值守在学校,一直以坚持理想、敢于担当、严实奋进感动和影响着周围的老师、学生和家长。他推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人性化”的管理,倡导“质量、特色、品位、服务”的办学要求,提出“崇文尚德、知书识礼”的校训。他主持制定了云大附中星耀校区高中、初中、小学的课程方案、课改方案及活动方案,创出了学校特色和学校品牌。在他的带领下,云大附中星耀校区教育教学质量年年上台阶,年年获表彰,2014年成为云南省一级一等完全中学。高中2013-2014年连续两年获云南省一级高(完)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挺进全省最好高中之列;初中跃升全省素质教育成绩最突出的学校;小学的办学特色鲜明、成绩优秀,2013年被美国的研究机构评选为中国大陆地区最佳小学500强,是云南省入围的5所学校之一。

刘卫华还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数学教学教育杂志编委、中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评审委员、云南省特级教师、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中学高级教师评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高考专家组专家、云南省高中课改专家组专家。他多次参加省级命题、审题、试题评价及课题评审工作。他著有《高中数学解题法》一书,担任系列丛书《教学指南》数学各分册主编,参编《云南省高中会考说明》数学分册。他积极参加省、市教师培训工作,先后义务到省内云县、凤庆、麻栗坡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培训教师,为全省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

徐丹:师者道也 道者行也 行者德也

徐丹,女,1968年10月生,汉族, 1993年4月进入云南大学工作。 2001年8月被聘任为教授,2010年4月聘用到教授二级岗位。徐丹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教22年来,徐丹一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所从事的专业,坚持从严授业,以德育人,甘为人梯,大胆创新,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和科研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工作业绩。

她始终坚持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上课。本科课程《计算机图形学》获得清华携手Google助力西部教育项目精品课程的资助,所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多次获得云南省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的二、三等奖, 个人曾获得“红云园丁奖”优秀教师。

在教学工作中,她重视学科发展和课程本身的特点,在教材选用上与国际著名高校看齐,并注意补充相关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能了解到学科方向上较系统、权威和新兴的技术。在教学手段上,最早采用多媒体和双语教学,教学内容生动、直观、醒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补充学习资料都通过网络发布,以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徐丹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徐丹是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还是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国内较先开展基于图像的建模和绘制技术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虚拟漫游系统;在云南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特别是少数民族绘画风格的数字模拟方面,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2003年,她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参与申报并获得云南省信息学科的第一个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授权点,2010年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参与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申报,并获得批准。

徐丹还是云南省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信息技术与工程基地多媒体方向首席科学家;云南省教育厅网络通信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少数民族多媒体信息处理”方向学术带头人。她曾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12项。

徐丹心语:

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现在所服务的学校是我父母曾经工作过的,是我出生、长大、求学和工作的学校。从小耳濡目染,不知道除了教师这个职业以外,什么工作我还能做得更好。

不知不觉,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已经历了22个年头,所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单单个人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就已超过百人,他们有的已经是省级的学术带头人、单位的学术骨干;有的已经是教授、副教授了。这些年来,自己得到过不少的学术奖励;也获得过许多荣誉,但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和学生、和自己团队的年轻老师在一起,看着他们成长,我才是最满足的。

篇5:林冲上梁山歇后语下

梁山泊的王伦 ———— 容不得人;不能容人;谁都容不得

梁山伯看到祝英台 ———— 一见钟情

梁山泊的兄弟 ———— 不打不相识;志同道合

林冲上梁山 ———— 逼出来的;官逼xx

梁山泊的吴用 ———— 足智多谋

梁山泊的军师 ———— 无(吴)用

梁山伯与祝英台 ———— 生死相依;生死不离

水泊梁山的兄弟 ———— 越打越亲热

逼上梁山 ———— 横竖一拼

好汉造反 ———— 逼上梁山

火烧草料唱—逼上梁山;没有救

梁山伯的干兄弟 ———— 女的

梁山伯遇祝英台 ———— 前世一劫

梁山泊的朋友 ———— 打出来的

梁山泊的英雄 ———— 逼的

梁山泊军师 ———— 无用;吴用

梁山泊上的军师 ———— 无用;吴用

梁山泊有吴用 ———— 足智多谋

梁山不是上的 ———— 逼的

梁山的弟兄 ———— 不打不相识;志同道合

篇6:五年级下学期歇后语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睡在厕所边——离死(屎)不远了

高山上打锣——四方闻名(鸣)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黄狗头上出角——尽出洋(羊)相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

二三四五——缺衣(一)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小姑娘梳头——自便(辫)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篇7:五年级下学期歇后语

羊伴虎睡——靠不住

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石匠会铁匠——硬对硬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穿鞋没底——脚踏实地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

铁匠铺卖豆腐——软硬兼施

神仙放屁——不同凡响

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掉进冰窟窿里——从头到脚都凉

篇8: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

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困难。翻译中最大的难点是语言结构形式的独特性和文化的独特性。如果一种语言既有着独特的语言结构形式, 又展现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的思想内容, 这类语言的翻译则更具挑战。然而, 汉语习语当中的歇后语就是这样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歇后语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形式, 又展现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歇后语所表达的意义也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 具有强大的民族性。因此, 歇后语的翻译毋庸置疑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1980年, 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英国语言学家约翰逊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 首次提到了概念隐喻理论, 并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不仅存在于语言中, 也存在于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人类共同的概念体系, 无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行为, 在本质上都是隐喻”。[1]隐喻也深深地根植于歇后语当中。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映射, 这与歇后语的结构形式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歇后语具有隐喻性的本质。因此,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歇后语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本文旨在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探讨汉语歇后语的翻译。

1 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概念, 简单来说, 也就是在我们脑海里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思想和信仰, 也可以说是一个反映客观世界的认知体系。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隐喻性的。我们用一个概念来理解和构建另一个概念, 并用一个概念来谈论和表达另一个概念, 这就是所谓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在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莱考夫和约翰逊用以下术语来阐释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域”“源域”“目标域”“意象图式”“恒定原则”和“映射”。因此, 隐喻在概念体系中可以被阐释为一种跨域映射, 这种跨域映射受到恒定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 概念隐喻是从一个众所周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不熟悉的、抽象的目标域的映射。映射的基础来源于我们自身的人体结构、日常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源域的运用是为了理解目标域。概念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 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2]

根据源域的不同,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的概念隐喻。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 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一下、前一后、深一浅、中心一边缘等, 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 形成一些用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表达”。[3]例如, 在汉语中, 我们有“兴高采烈”“心情低落”的表达, 在这些表达中就是用空间方位词“高”“低”来表达人的情感。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例如“in high spirit”“in low spirit”。“本体隐喻是指人们用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特别是人体本身, 表达的无形的概念, 如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觉、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3]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体隐喻是容器的隐喻。例如, “满心欢喜”就是把心看成是一个装有喜怒哀乐的容器。又如英语中的“but⁃ton one’s lips”也是用有形的实体表达一个无形的概念。“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3]例如,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时间就是金钱 (Time is money) ”的表达, 抽象的目标域“时间”通过具体的始源域“金钱”来解释和说明。一些原本用于修饰金钱的词如“花费 (spend) ”“节约 (save) ”“浪费 (waste) ”等也可以用于修饰时间, 因此, 我们可以理解“花费时间 (spend time) ”“节约时间 (save time) ”“浪费时间 (waste time) ”等。

2 歇后语的解读及分类

歇后语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一般是描述一个具体、生动的形象, 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进行一个解释说明, 展现了整个歇后语所表达的内涵意义。

根据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歇后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比喻型歇后语和双关型歇后语。比喻型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象的事物或者是某些物体、动物作比方, 如果事先对设比事情或事物的特点、情况有所了解, 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双关型歇后语是利用汉语中的谐音或者谐义来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然而, 尽管这两类歇后语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被广泛接受的分类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质疑者们宣称这个分类太过于笼统以至于难以对这两类歇后语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理解歇后语的前提是理解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这些隐藏的文化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所熟知, 而对于西方受众而言, 他们并不熟悉中国的文化, 也很难理解歇后语的内涵意义。因此这种分类方式并不利于西方人理解歇后语, 也不利于歇后语翻译策略的探讨。

诚然, 恰当的分类在汉语歇后语的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翻译为导向的更为具体的翻译会更适合于歇后语翻译策略的探讨。蒋骁华[4]在其博士论文《符号学翻译研究——文学语言的理据及其再造》中将歇后语分为三类:常规型、语言型和文化型。

常规型歇后语指的是, 汉英两门语言甚至整个人类语言文化中人们所普遍认同的, 借助百科知识就能被中英文读者所共同理解的歇后语。例如: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竹篮打水——场空、聋子的耳朵——摆设。

语言型歇后语是指, 汉语中所特有的, 由汉语中的同音词或同形异义词所构成的表达, 以到达幽默和双关的效果。双关是汉语歇后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谐义双关。因此语言型歇后语又可分为两类:谐音双关歇后语, 例如: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当针 (真) 了、和尚撑伞——无法 (发) 无天、外甥打灯笼——照舅 (旧) ;谐义双关歇后语, 例如:棺材上画老虎——吓死人、章鱼的肚子——有墨水。

文化型歇后语是指, 汉语语言文化中所特有的, 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紧密相连的“俏皮话”, 其前部分描写一种行为特征, 其后部分说明、解释其言者本意。例如:周瑜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本文之所以选择这种分类方式是因为这种分类考虑到了歇后语的具体特点和歇后语所传隐藏的文化因素。因此, 这种分类方式更能被西方受众所理解, 也能更为行之有效地探讨歇后语的翻译策略。

3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

歇后语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语言形式的翻译不仅要使外国读者容易理解、易于接受, 更应尽量保留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不仅要保留其独特的结构形式, 更要展现其内涵意义。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 翻译首先应分析源语文本的源域与目标域, 再将其投射到目的语中的源域与目标域。在翻译过程中, 概念隐喻的系统特点要求源语和目的语应该取得相同的认知效果。因此, 在歇后语的翻译中, 译者应首先对源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 如果源语与目标语存在着相同的认知图式, 就可直接将其隐喻转化为英语的表达;如果源语和目标语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图示, 我们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在目标语言中隐喻的映射和源语言有着同样的认知效果, 才是成功的隐喻翻译。

为了使西方人们更好地理解歇后语, 本节将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分别对前面所提到过的三种类型的歇后语:常规型、语言型和文化型歇后语的翻译进行分析。

3.1 常规型歇后语的翻译

常规型歇后语能被汉英两门语言甚至整个人类语言文化中人们所普遍认同, 也就是说人们存在着相同的认知图式。因此常规型的歇后语很容易在译者的知识结构空间里找到对应的表达, 可将其直接投射于目标语文本。这类歇后语的隐喻有着中西方都能理解比喻意义, 其后一部分的解释是对第一部分的自然描述。例如: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在翻译这个常规型歇后语时, 译者应首先弄清歇后语源语本身的概念域。歇后语的第一部分“狗咬耗子”是源域, 后一部分“多管闲事”是目标域。这个映射是基于人对“狗咬耗子”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人们先前可能对“猫吃老鼠”有了一定的认知, 因此“狗咬耗子”就是对他人多管闲事的一种隐喻。在这个歇后语中, 无论是源语读者还是西方受众都可以建构起相同的“狗咬耗子”的意象图式。因此我们可以用直译法来翻译这个歇后语:

A dog catching mice—to 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

在常规型的歇后语的翻译过程中, 源语读者和西方受众可以建构起相同的概念隐喻, 目标语受众基于日常经验或联想和想象的意象图式可以很容易地感知这类歇后语的隐喻概念和意义。因此, 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对此类歇后语进行翻译, 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民族文化认同感。

3.2 语言型歇后语的翻译

语言型歇后语是汉语中所特有的, 由汉语中的同音词或同形异义词所构成的表达, 以到达幽默和双关的效果。可分为谐音双关歇后语和谐义双关歇后语。

3.2.1 谐音双关歇后语的翻译

谐音双关歇后语是指为了使歇后语可以达到幽默和双关的效果, 在第二部分使用同音异义词。例如:

和尚撑伞——无法 (发) 无天

在这个歇后语的概念隐喻里, “和尚撑伞”是源域, 和“无发无天”是目标域。当我们看到“和尚撑伞”, 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无发无天”的生动形象。但是这个歇后语真正所想要表达的内涵意义并不是“无发无天”。在“无发无天”里我们还可以建构起另外一个概念隐喻, 即通过同音异义字“发”和“法”所建构起来的概念隐喻。在此概念隐喻中, “发”是源域, “法”是目标域。而“天”在这里也是使用了隐喻意义表达“天理”的意思。在翻译此类歇后语时, 最重要的是将其内涵意义展现出来。因此, 可将其翻译为:

A monk under an umbrella— (lit) without hair without heav⁃en— (pun) defying laws of human and divine

3.2.2 谐义双关歇后语的翻译

谐义双关歇后语是指利用同音异义词或一词多义的特征表达双重意义的歇后语。通过对双重意义的关联来表达歇后语的内涵意义。例如:

棺材上画老虎——吓死人

在这个歇后语中, “棺材上画老虎”是源域, “吓死人”是目标域。在棺材上画老虎, 当然吓到的只能是死者。然而“吓死人”只是字面意思, 它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就是“把人吓死”。因此, 可以将其翻译为:

painting a tiger on a coffin— (lit) 〔to〕frighten the dead; (pun) frighten (ed) to death

在理解语言型歇后语时, 首先我们应该在头脑里建构起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一个概念域,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歇后语所表达的字面意义。然后我们还需要建构起另一个同音异义或同形异义的概念隐喻, 这样我们便可以得到歇后语所表达的内涵意义。当翻译此类歇后语时, 无论是谐音型歇后语还是谐义型歇后语, 对于第一部分本体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样可以保留源语的形象和概念;对于第二部分有着谐音或谐义特征的喻体的翻译, 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并指出双关所在。也就是说, 同时将第二部分所表达的字面意思和内涵意义都进行翻译, 并且标记出双关的所在。

3.3 文化型歇后语的翻译

文化型歇后语所采用的意向或概念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的文化, 包括历史、文化、神话故事、古典文学作品、甚至是封建迷信等。如果目标语读者没有涉及这类歇后语的特定的文化、语言或认知背景信息, 他们注定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困难。这种类型的歇后语翻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在目标语中不存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源语的意象与概念, 目标语读者也很难建构起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意象图式。因此, 此类歇后语可以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源语的意象和隐喻概念用直译的方法同时对于特定的文化加入一些注释和解释。例如: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Chouyu beat Huang kai—one is willing to play, and the other is willing to get. (Note:In the third century A.D., the general of the kingdom Wu Chou Yu deliberately hit Huang Kai, another general in Wu kingdom and then dispatch him to the enemy camp to win the trust of Cao Cao in kingdom of Wei, who deeply trusted Huang Kai and accepted him.Finally, Cao Cao was defeated)

这句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的歇后语通过注释, 便能更好地被西方受众所理解, 其隐喻意义也可显而易见。

4 结束语

歇后语这种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语所独有的表达形式, 其内涵意义总是隐含的, 具有隐喻性的本质。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歇后语的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 本文分析了三类歇后语的翻译, 即:常规型、语言型和文化型。对于常规性歇后语的翻译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对于语言型歇后语的翻译, 可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 并指出双关所在;对于文化型歇后语的翻译, 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 无论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只有在目标语言中隐喻的映射和源语言有着同样的认知效果, 才是成功的翻译。

摘要:歇后语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 是汉语习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内涵意义总是隐晦的, 具有隐喻性的本质。因此, 歇后语的翻译一直以来都绝非易事。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 (George Lakoff) 和英国语言学家约翰逊 (Mark Johnson)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使隐喻的研究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认知阶段。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此理论应用于翻译的研究中。概念隐喻理论也为歇后语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歇后语,概念隐喻理论,翻译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 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2]许家群.目的论视角下的歇后语翻译[D].山东大学, 2010.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蒋骁华.符号学翻译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5]郭建中.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翻译, 1996.

篇9:冰冻三尺下歇后语

关键词:文化价值 不可译性 中文歇后语

1、序言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的越来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其他国家建立跨国公司,于是文化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为了促进有效的商业往来,他们不得不学习对方的文化,以便能够成功地交流。学术领域也如此,为了共同探索科学文化知识,人们积极进行跨文化之间的学术交流。在这种大形势下,翻译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跨文化之间的翻译领域涉及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公示语等等。然而,有一种特殊的语言---中文歇后语,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这种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被广泛使用,具有表达生动而准确,达意且深刻的特点。但是对于非本族语的人们来说,即使了解中文歇后语中组成部分的每个词,也很难理解整个表达方式。即便口译或笔译工作者也无法把它们准确地翻译出来。当他们遇见这样的表达法时,深感力不从心,因为现有的任何翻译理论都无法提供足够有效的翻译方法。他们至多解释某一个或某几个部分,语义丢失现象严重,尤其是暗含在里面的含义多数都没有呈现出来。例如,“歇后语”一词本身就很难翻译,我们勉强接受“Chinese allegorical folk similes”这一译法。另一困难在于,我们很难找到中文歇后语不可译的根本原因。本文并非提出翻译中文歇后语的新理论,而是把文化价值因素考虑进来,试图对于不可译性给出相对合理的解释,进而找出中文歇后语不可译性的根本原因。

2、语言与文化

普遍认为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语言研究人员和语言学家们都尝试从不同方面解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联系方式。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学说。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伍尔芙的贡献尤其引人注目。他们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假说是:语言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因此,不同的语言也许表达了人们了解世界的不同方法。这个假说的强势说认为,语言也许决定我们的思维模式。其弱势说认为,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是相对的,语言的结构区别越大,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就越不同。〔3〕 然而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语言现象质疑萨丕尔—伍尔芙的假说。例如,从单词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说,一个单词和它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他们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从不同语言之间能够成功进行翻译的事实来说,我们发现一种语言能够用来解释另一种语言。另外,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说,我们能够学习另外一门语言,说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感知世界的方法并不是不相同。〔5〕

“跨文化交际”一文中对于语言和文化的描述是:“语言由一组标识和规则组成,人们利用语法规则把这些标识组合起来并用来表达思想。标识和其语音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语法规则和语音规则在不同文化中也大相径庭。”〔1〕 不争的事实是不同文化间的标识不一定有其对应物。例如,中国人喜欢吃饺子,但是英语中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词指代饺子。语音在不同文化中也各不相同。例如,日本人发不出/X/这个音,他们通常发成/L/。把语言标识组合起来的语法规则也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假如中文的语法和英语的语法相同,那么我们就没必要花很长时间学英语了,而那些语法书也没有任何意义。另外,单词的含义也反应了它的文化背景。中文中的“龙”象征高贵,位高权重,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在英国“贝奥武甫”这本著作中,龙指代的是怪物,是邪恶的象征。

3、中文歇后语及其特点

中文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歇后语中涉及的事物都显而易见,简单明了,而且在中文母语使用者中广为熟知。利用这些事物,人们使用巧妙的修辞手法表达暗含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含义都隐藏在这些事物之中。总的来说,中文歇后语具有如下特点:

3.1. 幽默生动

利用幽默的手段表达内心的意图是很明智的,这样往往能够达到臆想不到的成功。中文有句谚语:没有幽默感的人就如同生活没有阳光。中文歇后语具有幽默生动的典型特点。例如,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半夜里的寡妇——难过,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4〕

3.2. 富有亲近感,易于接受

中文歇后语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它们具有亲近感和易于接受的原因所在。歇后语越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它们越显独特。在组成方法和解释理解上反应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例如,如果你理解“包子咧嘴——美出馅了”的构成方法,就会很容易理解“背着手爬泰山——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的含义。

3.3. 达意深刻

从中文歇后语的构成方式上,我们了解到这种表达方式涉及两种范畴的事物和概念。.其中一个范畴在歇后语中出现,另一个范畴只能从出现的事物或概念中推断出来。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能够呈现非常明确的意义,尤其是推断出来之后更为明显,因为隐含的意义会得到加强。因此歇后语表达的含义往往显得出奇的强烈。下面是一些例子:不挨皮鞭挨砖头——吃硬不吃软, 冰雹砸了棉花棵——尽光棍;全是光棍, 跛子唱戏文——下不了台, 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 财神爷打官司——有钱就有理〔4〕

4.文化与中文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前文提到,语言是由一组标识和规则组成,人们利用语法规则把这些标识组合起来并用来表达思想。标识和其语音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语法规则和语音规则也在不同文化中大相径庭。下面从文化中标识,语音,语法规则和意义的角度探讨中文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4.1. 从标识的角度

语言标识指语言中使用的单词。语言标识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中文里,我们可以说“走在马路上”,英语里却说“we walk in the street.”中文歇后语里的单词体现了强烈的中国地域特色,在其它文化中很难找到,非中文母语者甚至根本不了解这些语言标识。比如说“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这句歇后语中提到三个语言标识:白娘子,许仙和姻缘。设想一下一个美国人被问到“你是否会象许仙对白娘子那样对待爱情”时的样子? 更多在不同文化中语言标识不同的中文歇后语有: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比干丞相——没心, 财神爷要饭——装穷,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背时遇稀饭——倒霉透了;真倒霉.

4.2. 从语音的角度

中文的语音系统有别于英语的语音系统,它用拼音的形式来标音。但是后来使用26个英文字母,这样以便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拼读中文。中文有四个声调。“声调可以使用数字或声调字母来标注。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可以标为55,35,214 和 51,”〔2〕也就是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基于这种语音特点,中文歇后语的构成更加巧妙,以至于非中文母语着根本不知所云。即使是翻译人员也无从下手。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同语言中语音的差异性。下面的例子就是利用中文特有的语音特点构成的歇后语:唱戏的穿玻璃鞋——名角(明脚)。中文里,我们可以通过“名角”和“明脚”的相似语音,建立起二者的联系,然而在英文里是万万做不到的。

4.3.从语法规则的角度

不难发现中文的语法规则与英语的语法规则具有很大的不同。中文可以说“郑州从三月到五月是春天”,但在英语里,我们无法接受“Zhengzhou form March to May is Spring.”这样的句式。中文的句式结构反应并发展中国的文化。很多中文歇后语就是利用了其特有的语法规则。例如:城隍庙里挂弓箭——色(射)鬼. 前半部分的“城隍庙里挂弓箭”是个动词短语,而后半部分中“色(射)鬼”表达的名词短语。在中文里,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但在英语中是不可能的,例如“it is my hobby: worshipful of God on weekends.”中文语法规则的独特性使得歇后语无法被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所理解。更多的例子如下:晁盖的军师——无(吴)用, 朝鲜人过年——要狗命, 炒菜不放盐——乏味, 陈世美做附马——喜新厌旧.

4.4.从意义的角度

一个单词不是本来就有意义,而是处于特定文化中的人赋予它意义。人们在交际和生产实践中使用单词。这一事实决定了单词及其意义具有深深的文化痕迹。人们在自己文化中的经历甚至会使单词产生新的意义。反过来,单词的含义是特定文化的反应。例如,最近中文里出现的新词“给力”,用来表达某个特别令人惊异的场景。不同文化中的单词差异很大。日语是从古汉语中借来的,但是,虽然词性很相近或相同,词义已经具有非常大的差别。以“大丈夫”一词为例,中文里,它指的是身强体壮,而且胸怀宽大的男子。在日语里,它的意思却是不要紧,没关系。当一位司机行进时听到“已经变红了”,他会以为是交通标识的红灯,而一位证券交易人员听到这话会兴奋不已,他肯定以为股票涨了。文化中语义的差异是中文歇后语具有不可译性的另一个原因。以“秤砣砸核桃——看他硬到几时”这句歇后语为例,“硬”一词在英语不是“hard”的意思,而是“persistent”的意思,即表示某人很执着,甚至很固执。而且在中文里“秤砣”和“核桃”可以进行比较,用来比喻坚硬的事物,或某种状态。而在英语里,通常用“钻石”比喻坚硬无比的事物。文化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有时中文歇后语的不可译性并不是单独由上述中的某个因素起作用,有时它们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判断究竟哪一因素是主要的翻译障碍。因此,对于中文歇后语,我们根本无法把中文与其它语言建立起联系。

5、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跨文化交际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也应运而生,人们开始着眼于具有地域特点的领域的翻译,如习语,双关语等。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很少有人把注意力投入在中文歇后语的翻译上。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因素中的标识,语音,规则和语义,得出的结论是中文歇后语是不可译的。困难并不在于翻译中文歇后语中出现或隐含的事物或概念,而是解释不同的文化。因此,翻译中文歇后语时,根本任务是解释源语言和目标语所反应的文化的深层结构。而文化的深层结构反应的是人们的感觉,非常抽象,很难描述。同时,它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赖以存在的土壤,也是人们创造新文化的基础。

References

〔1〕Larry A., Rechard,E.P & Lisa, A. S.(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Guillaume Jacques Leide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March,2006). Université de Paris V René Descartes – CRLAO

〔3〕胡壮麟.(2001).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http://www.zhengjicn.com/25.htm

上一篇:中外历史故事下一篇:高职院校优秀大学生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