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评审报告

2024-04-12

实验室管理评审报告(通用9篇)

篇1:实验室管理评审报告

管理评审报告

管理评审的目的:对公司的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审,确

保质量体系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使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与改进。

管理评审的范围:公司各部门

管理评审的内容: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内审情况报告;

与质量体系相关的情况;日常管理有关问题等。

管理评审参加人员:经理、副经理、质量/技术负责人、各部门主任和有关人

员。

黑龙江路运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10月23日在公司五楼会议室召开了2007公司管理评审会议,会议由秦培新经理主持召开,公司副经理、技术/质量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质量负责人吴春来关于内审工作情况的汇报,与质量体系运行相关的情况汇报,技术负责人赵艳明对试验工作及与技术有关的工作情况作了汇报,经理秦培新对日常管理的有关问题的汇报。听取汇报后,会议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评审:

1、质量负责人关于内审工作情况汇报

2007年7月组织人员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进行了改版,并已发布实施。对人员进行了宣贯学习、考核。

2007年10月18日—19日,公司内审组对我公司质量体系所涉及的全部要素进行了内审,内审组对试验报告、仪器设备挡案、现场考核试验人员等进行抽查。通过内审,审核组认为,我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内容基本满足实

管理评审报告

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公司各部门基本能够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要求执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内审组根据核查结果开具3份不符合项报告,各部门已整改完毕。

2、与质量体系运行相关的情况汇报

试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试验的规程、标准要求进行工作。试验检测所用的规程、标准均为有效版本。试验数据真实、准确、有效,受到院设计处的一致好评,没有一例投诉,达到客户满 意。

3、关于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

与会同志认为,我公司通过一段时间的质量体系运行和内审验证了质量手册中制定的质量方针、目标是可行的,符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是适用的。秦经理作了总结发言。由于各部门全力配合和努力工作,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我公司的工作已渐渐步入了正轨,一切工作做到有章可依,按程序办事。同时,通过内审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希望各部门引起重视,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避免问题发生。为了更好的使职工了解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建议组织一次知识竞赛,使我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我们即将步入2008年希望各部门组织开展好本部门的各项工作,积极开拓市场,齐心协力为我公司发展作出贡献。

黑龙江路运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10月25日

篇2:实验室管理评审报告

2008年管理评审报告

一、评审目的:

验证本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包括评价质理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

二、评审范围:

本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所含盖的所有部门

三、评审依据:

本公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四、评审主持人和参加评审人员:

林金枝主持,王颖明、何宏伟、郑建昌、庄小凤、陈必武、内审员蔡小东等参加。

五、评审时间:

2008年8月16日,本公司二楼会议室。

六、管理评审输入:

a、本公司新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来的运行情况和工作改进的评价与分析; b、本公司质量方针、目标的贯彻实施情况的评价与分析;

c、本公司内部审核、不合格项整改和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情况的评价与分析; d、各部门的主要存在问题和工作改进建议。

七、管理评审综述:

本次管理评审按照策划的工作计划和规定程序进行,听取了各部门负责人对一年来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来的运行情况和工作改进情况,质量方针目标的贯彻实行情况,内部审核和不合格项整改以及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情况的报告,并根据管理评审输入的要求,对公司现有的工作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经营发展的思路,内部管理的方式方法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客观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对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工作中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对存在问题和差距的讨论分析,大家对公司当前和今后发

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从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方面看,一是公司的质量方针与本公司的经营宗旨相适应,质量目标符合部门职能职责要求,并为各部门的工作内容规定了方向;二是标准要求凸现的质量管理理念符合本公司“强管理,创优质”“重信誉、求效益”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促进本公司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检测和把关 ;三是本公司依据标准要求编制的各类管理性文件、技术性文件,符合公司的检测工作任务要求,对确保工程质量检测质量过程的正常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从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方面看,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文件化的体系,所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编制的文件,基本上都能够满足公司对体系、过程、实施管理的要求,覆盖了本公司检测工作所涉及的各部门的检测场合。同时,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化、系统化,使本公司各部门在处理各类检测工作问题时都能照章办事,有法可依。本公司目前应具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基本齐全,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性文件、设备操作规程,检验规范,作业指导书,这些文件必将对本公司今后检测和各项工作的规范运作产生约束力,有利于中心的内部管理。

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方面看,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有效促进了检测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使公司的各项检测工作质量始终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控制范围内。8月13-14日公司根据新申报市政专项资质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是否符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标准提出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要求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内部审核和评价。经检查,本次内部审核共查出了4项不符合项,主要涉及检测室、办公室、质量技术管理室,所有不合格项经各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实施整改,目前均已整改完毕。

总之,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基本上符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标准要求,体系文件符合检测工作过程的控制需要,具有可操作性。检测工作质量稳定,客户投诉均能认真对待,直到客户满意为止。质量管理体系保持了平稳运行、持续改进的势头,基本上满足了公司内外环境变化的需求。

本次管理评审会议在听取各部门工作汇报的基础上,还对本公司现有资源,经济发展实力和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各部门提出的工作建议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为本公司领导的下一步决策进行了先期的准备。

八、改进事项

本次提交管理评审会议讨论,确定列入改进的问题是:

1)各部门对贯彻《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认识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在贯标过程中有的部门积极性、主动性较强,但也有少数检测工作人员存在被动状态,推一步、走一步。

2)体系中有关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素质还有待加强,对体系运行操作流程还不太熟悉,执行中难免出差错。

3)体系文件的适宜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它真正确保各过程对应文件保持一致。

5)由于公司的员工政治素质、技术素质和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对质量的意识也存有差异,使得体系运行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育和提高。

对上述问题经管理评审会议研究,决定由办公室组织策划实施,有针对性地组织检测室人员进行培训,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九、管理评审结论:

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基本上符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标准要求,质量方针、目标符合公司实际,体系运行平稳,质量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但是,由于本公司规模小,管理基础薄弱,人力资源不足,公司内部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本公司应坚持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按照标准要求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检测工作,促进本公司各项管理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本公司质量管理评审会议同意上述评价和讨论,同意上述改进措施。

编制:何宏伟日期:2008年8月17日

篇3:浅谈实验室如何进行管理评审

关键词:管理评审,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认可

通过实验室管理评审, 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有领域, 所有要素, 所有部门和所有相关活动的审查, 验证本实验室《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性、适应性和有效性, 衡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自身检测业务的实际情况, 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性和情况变化后的适应性, 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改进。

1 管理评审的时间和人员组成

最高管理者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 定期组织对实验室管理体系及总体目标和检测活动进行评审, 评审周期通常为一年。管理评审需要对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价, 它涉及到人力、财力、设施等资源配置, 因此评审人员要有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 以及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和部分内审员组成。

2 管理评审的材料准备

2.1 检验/检测报告单的检查

检验/检测报告单是一个实验室的最终产品, 它直接反应一个实验室的业务水平、专业水平、管理水平, 它是本实验室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否达标的量化体现。在检查检验/检测报告单前, 应根据本实验室报告单量的具体情况, 对报告单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有:报告单上样品状态、数量、检验依据和客户《委托检验登记表》是否一致, 报告单的结果表述是否正确, 更改报告单是否有标识, 是否存在超认可范围盖章, 并统计评审周期内的报告的差错率、及时率、投诉率。其中报告单的差错率、及时率、投诉率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

2.2 原始记录的检查

实验原始记录是检验人员如实记录实验中的所有信息, 尽可能做到另一个检验人员按照该原始记录能够重现该实验, 真实的原始记录也是检验人员逃避风险的有利证据。原始记录应包含:检验依据, 简明扼要的样品处理过程, 称样量, 定容体积, 稀释倍数, 使用仪器的名称、型号, 移液管、移液枪编号, 标准物质编号, 温湿度, 计算公式, 检验员校核员签字等信息。检查结果有效数字是否正确, 双份样品结果是否满足分析方法的误差要求。原始记录是否存在涂改等不规范现象。

2.3 仪器、标准物质的检查

实验室所有属于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必须送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并索取检定证书, 并在仪器设备上标识有效期, 实验中用到的标准物质是国家有证标准物质 (参考物质) 。检查的主要内容有:仪器设备是否按时检定, 仪器维护记录 (期间核查) , 仪器设备所在环境的温湿度记录, 仪器使用记录 (仪器状态、样品名称及编号) , 天平使用记录 (注意干燥剂是否失效) , 标准溶液的配置记录等信息。这里的相关信息要和原始记录上的信息能够对应, 保证检验结果的溯源。

2.4 样品的采集、存储、制备、保管

样品的采集、存储、制备、保管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样品采集应严格按照采样规范进行采集并填写采样单, 最好附上照片、GPS等信息, 经双方签字确认。样品室内应控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使样品存储条件得到有效的控制, 样品的制备、存储环境应满足防止交叉污染, 保证人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等要求。

2.5 化学试剂等消耗品的核查

实验室使用的化学试剂必须是通过本实验室合格审查的供应商购买, 按规定进行验证并记录。实验用水的制备、领用、检验记录完整, 定期出具合格的实验用水检验报告。

2.6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室内部比对、实验室间比对、质量监控情况的汇总, 对出现的不满意、有问题的结果进行专项讨论和分析, 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3 编制评审报告

通过审查组对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有领域, 所有要素, 所有部门和所有相关活动的审查, 真实对各个量化目标的统计并准备好书面材料, 在会上汇报。通过评审会议,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积极献计献策, 最后由质量负责人根据管理评审会议记录编制评审报告。评审报告内容针对本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组织结构、程序、过程、资源五个方面, 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性和情况变化后的适应性, 进行重点的分析。通过评审周期内报告单的差错率、及时率、投诉率, 我们提出的量化目标是否过低或者过高, 是否适宜本实验的具体情况, 需要调整改进那些方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明确合理可行的年度量化目标。组织结构、管理职能、人员如何更好的配置和协调。各种过程是否合理、有效, 需要那些增减和修改。各种过程是否受控, 人力财力设施等硬件是否满足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要求, 并提出可行的方案。

总之, 管理评审不仅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验证、调整、改进, 更是为提高本实验室的专业水平, 加强市场竞争能力, 也是预测未来趋势和制定发展计划, 是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改进一个循环的开始。实验室通过管理评审, 使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检验活动具有持续的适宜性、有效性和符合性, 规范检验过程, 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贾焕歌, 许倩钰, 周秉直.浅谈实验室管理评审[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8, (5) .

篇4:实验室管理评审报告

关键词:实验室 体系文件 构成 评审要素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c)-0092-02

CNAS质量管理体系指控制实验室运作的质量、行政和技术的体系,是实验室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其中质量手册是实验室开展各项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而长期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体系内的其他文件必须依据质量手册进行编制、并与之相符,是体系的第一层文件;程序文件指规定了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的途径的文件,是过程控制方法的载体,是体系的第二层文件;技术文件则是用以指导某个具体过程、事物所形成的技术性细节描述的可操作性文件,包括作业文件、方法标准或参考资料等,属于体系的第三层文件;记录表单是为承载检验检测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文件,属于体系的第四层文件;而外来文件指实验室所使用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法律法规、参考资料、设备使用说明书等,它可与程序文件并行管理,亦可单独管理。

1 体系文件定期评审的周期

体系文件的评审并没有确定的周期,实验室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确定。但一般而言,在开展内部审核之前需要进行一次系统评审。因为内部审核的目的是评价各管理和技术工作与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因此,在审核之前需要对体系文件进行系统评审,评价体系文件的真实状态,才能更好地开展内部审核。

2 体系文件符合性和完整性的评审

CNAS体系文件是实验室的规范性文件,它应符合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以及相应的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且包含准则中的所有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同时,它还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对体系文件进行评审时,首先必须要对其符合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这是评审工作的首要任务。首先,应确认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相应的领域应用说明、参照的法律法规是否有变更或换版,再依据其最新版本的文件从管理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文件控制、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检测和校准的分包、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服务客户、投诉、不符合检测和校准工作的控制、改进、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记录的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15个要素,再到技术要求的总则、人员、设施和环境、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确认、设备、量值溯源性、抽样、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结果报告等10个要素一一对照评审,评价体系文件是否包含了准则的25个要素,是否符合认可准则的要求。

3 体系文件系统性和协调性的评审

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指实验室对其管理体系所采用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有系统、有条理地制定成各项方针和程序。因此,评审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时,应重点评审体系文件是否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编辑,各层次文件是否分布合理、条理有序。而协调性是指体系文件之间、体系文件与其他管理规定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协调性的评审时,则应关注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之间、各程序文件之间、程序文件和技术标准规范之间、技术标准和记录表单之间是否相互印证、逻辑是否完整,同时也要关注各个接口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接口矛盾或职责不清的情况。

4 体系文件唯一性的评审

体系文件唯一性评审,主要是评审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是唯一的,是否存在多个体系运行的情况;评审同一项过程活动是否设计了唯一的过程方法,使用人员是否操作一致;评审每一项政策要求、每一个操作流程,使用人员是否理解一致;评审同一项职能是否由同一个部门(或同一人员)主要负责。

5 体系文件适用性的评审

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是指文件的内容应从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并适用于实验室的各项活动。因此,在评审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时,首先要了解实验室职责、工作流程、人员、仪器设备、设施环境、材料、检测方法等方面是否有变更、变革,再依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对各体系文件进行评审,评价体系文件的规定是否与工作实际相符、是否适应当前的工作实际,评价体系文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遵循“简单、易懂”的编制原则等。

6 体系文件的有效性评审

有效性评审实际就是体系文件的受控及执行情况的评价,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的编制、审核、审批、修改、发放、使用、保存、借阅、回收、作废等方面的管理情况。文件的编制,评审是否由原标准编制人进行或是否告知原编制人、编制的过程是否符合要求;文件的审核审批,主要评审是否由其授权人员进行,审核审批的流程是否符合要求;文件的发放,评审是否按要求进行发放,发放的范围是否符合要求,发放的流程是否按规定进行;文件的使用、保存和借阅,评审使用人员是否按要求使用、是否合理进行保存、借阅是否有手续等;文件的回收和作废,评审文件换版后,原有文件是否回收、作废等,过程是否符合要求。

7 评审人员的要求

体系文件的评审人员应由熟悉实验室的实际工作,且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实验室体系的人员组成,不同层级的文件由不同的人员进行评审。如,手册和程序文件应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评审,技术文件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评审,记录表单则由具体的操作人员进行评审等。

8 结语

实验室应根据评审结果,组织人员进行综合评价,编制并下发工作计划,对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或完善。总而言之,实验室体系文件的评审和改进是一个永恒的工作,实验室应充分利用评审这一手段,不断完善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持续提升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实力。

参考文献

[1]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

[2]沈燕.浅谈如何有效实施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0(12):8.

[3]田艳茹.如何有效地开展实验室的内部审核[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9):192.

篇5: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审查报告

整 改 报 告

编制人:刘刚

审核人:王亮一

签发人:陈磊

连云港市苏港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心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日

省评审组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于2012年7月26日~27日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对我中心进行现场考核复评审。根据实际复评审情况,指出了六点不足需要改进完善。

评审过程中,评审组对中心的检测工作和内部管理体系管理活动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对中心管理体系建设、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符合准则要求的方面给予了明示。我单位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所为,有一些方面不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这次评审组给我们明示后,我们全员努力,对于评审组提出的不符合项/观察项进行了认真纠正,同时提出了纠正措施,并认真落实,使之行之有效。现整改工作已基本完成,特报告如下。

一、强化责任,任务到人。

现场复评审一结束,我中心即于7月27日下午召开公司全体人员会议,将评审组在评审中提出的缺陷项目和整改意见,逐条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整改计划和整改要求,并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同时明确整改完成期限。7月30日中心又召开会议对整改情况进一步进行研究部署和落实。

二、集中精力,认真梳理,确保每一项整改都按时保质完成。

根据整改计划和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抓紧时间查漏补缺。质量负责人及时组织质量监督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人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

根据评审组的要求,对评审中发现的6个不符合项/观察项,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整改,整改结果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有关规定,并报评审组长确认。具体内容和整改结果如下:

1、需整改章条号:5.1.4⑴问题表述:未对新上岗人员按准则的要求实施监督。⑵整改计划:由综合办公室负责,技术负责人协助,对新上岗人员集中培训考核,以及对现场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观察,于8月3日前完成监督要求。

⑶整改措施:由综合办公室安排监督员对新上岗人员进行监督,从检测现场观察新上岗人员的操作过程、关键环节、操作步骤,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

⑷整改结果:2012年8月3日完成考核监督。对新上岗人员按准则的要求实施了监督,上岗人员达到了上岗要求。

2、需整改章条号:5.2.6

⑴问题表述:现场检测区域未有路试车辆检测通道指示标志、安全警示标识。

⑵整改计划: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安全科组织人员协助,于8月4日前完成对路试车道重新划线、喷字,并加装安全警示标识。

⑶整改措施:由办公室组织人员加装安全标识和喷写指示标志。同时对安全负责人进行了批评,要求安全负责人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同时要求对站内安全检查要及时到位。

⑷整改结果:2012年8月4日全部完成到位。路试车辆检测通道指示标志、安全警示标识制作安装完成,符合要求。

3、需整改章条号:5.3.3(1)

⑴问题表述:现场发现排气污染物测量作业规程是GB14761.6-1993标准,没有按标准GB18285-2005及时更新。

⑵整改计划:由办公室负责,质量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协助,于8月15日前完成对作业指导书按照最新版进行重新印刷修订。

⑶整改措施:经质量负责人申请,把新版本作业指导书提供给印刷公司进行重新修订印刷,要求相关负责人加强责任心,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

⑷整改结果:作业指导书按照最新标准修订完成。作业指导书引用标准为最新标准。

4、需整改章条号:5.4.6

⑴问题表述:东部分站检测仪器设备未进行状态标识。⑵整改计划:综合办公室负责,计量设备科和东部分站负责人协助,于8月5日前组织人员对检定合格后的所有设

备贴上有效标识。

⑶整改措施:由计量设备科组织人员,对检定合格后的所有设备贴上有效三色标识。办公室要求相关负责人加强评审准则的理解和学习,并且组织人员参加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内审员培训,以加强质量体系的监督。

⑷整改结果:2012年8月5日对检定合格后的所有设备都贴上有效标识。检测仪器设备状态标识到位。

5、需整改章条号:5.5.3(2)

⑴问题表述:未能提供有效期内花纹深度尺、轮胎气压表检定证书。

⑵整改计划:由综合办公室负责,计量设备科协助,于8月15日前负责将检测设备送连云港市计量测试所进行检定,并取得检定证书。

⑶整改措施:由计量设备科负责将检测设备送连云港市计量测试所进行检定。综合办公室要求相关负责人把所有检测设备的检定有效期制作一个表格,以便引起充分注意,并且要求负责人加强责任心,对即将到期的检测设备及时提出检定申请。

⑷整改结果:仪器经连云港市计量测试所进行检定,于2012年8月13日完成检定,并取得检定证书。

6、需整改章条号:5.8.1(2)

⑴问题表述:检测报告中制动力单位daN为非法定计量

单位。

⑵整改计划:由技术质量室负责,与软供应商联系,对控制软件进行修正,于7月30日前完成修改。

⑶整改措施:向软件提供商提出问题,要求软件提供商修改软件,把检测报告中制动力单位改为标准单位。同时要求相关负责人认真学习计量单位,以及对GB7258的学习。并且要求相关负责人加强对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认真审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⑷整改结果:软件供应商对软件修改后,检测报告中的计量单位全部使用了法定计量单位。

三、整改结果

篇6:试验室评审整改报告

江苏顺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二日

尊敬的评审组长:

您好:

2013年7月4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量监督局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复核专家评审组,对江苏顺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的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进行复核,专家组对我中心试验室人员、试验检测设备及环境条件、管理情况、水平测试和工作业绩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了八项主要问题:

1、2009年以来人员流动很大,原申报人员只有一人在岗,其余人员均为新增加人员;

2、事业编制人员未见红头文件任命书,需要补充;

3、沥青混合料表观密度温度无控制装置、恒温水浴控温达不到要求;

4、水泥混凝土室面积偏小;

5、机构参加了外部比对试验,但是未对出现的可疑数据进行原因分析并改进;

6、样品标识卡信息不全;

7、人员培训内容不全、无考核记录;

8、标定证书未复核确认。

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中心试验室上下高度重视,试验室主任召集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试验检测部、综合办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内审员,成立了整改小组,对出现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措施。

经分析认为,出现8项主要问题的原因是:

1、没有重视人员流动性大对一个检测机构的弊端。

2、对上级关于换证复核指导文件精神理解有偏差,认为我公司未进行企业化改制,在公路管理站属于下属单位,直接由公路管理站管理,所以对在试验室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由公司出具认职文件就可以了。

3、由于恒温水浴是新购置仪器,虽然在购置后及时地对仪器进行了标定,但未对该仪器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的控温稳定性进行确认,从而导致在夏季对试验温度要求较低的试验时控温达不到要求。

4、由于我中心试验室是在我公司旧房的基础上改造的,受原有条件限制,从而导至水泥混凝土室面积偏小。

5、虽然对比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但未及时形成文字。

6、平时虽然对样品的流转很重视,但样品标识卡上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不是很全面。

7、平时虽然能够做到及时地对人员进行外部及内部培训,但对培训考核仅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未进行笔试,对培训结果的确认仅以合格与否表示,未有详细的结果评价。

8、对仪器标定后的检定校准证书内容确认仅在标定证书上进行确认签字,未出具专用的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证书确认记录表。

针对以上情况,我中心试验室及时地采取以下措施:

1、全面认识到人员流动性大对一个检测机构的弊端,严格控制今后五年中的人员变更率。

2、对事业编制人员任命文件以江苏省建湖县公路管理站进行了发文。

3、针对恒温水浴控温达不到要求,及时和仪器生产单位取得了联系,并由仪器生产厂家技术人员来我试验室进行了检修,现已满足精度要求。

4、针对水泥混凝土室面积偏小的问题,现增加了一间水泥混凝土室,对部分仪器进行了分流,将水泥混凝土试验和砂浆试验分室进行。

5、对参加的外部比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并形成了详细的整改报告。

6、对样品标识卡进了重新设计,并在程序文件中进行确认。

7、及时对人员进行了新的培训,由技术负责人编制试卷对全体人员进行考试,并形成考核记录。

8、对所有标定证书由技术负责人进行了确认,出具了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证书确认记录表,对所发现的问题和标定单位进行了沟通和解决。

整改已完毕,以上整改措施我中心试验室自7月6日落实后,经整改小组在7月11号对不合格项进行了检查,已无不合格项。

针对本次试验检测机构等级复核评审中出现的八项问题,本中心试验室已整改完毕。现将有关记录附后,请复查。

江苏顺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二日 建湖县公路管理站对中心试验室事业编制人员任命文件

恒温水浴设定15.0℃度时,仪表测定示值为15.0℃,符合要求。

恒温水浴设定15.0℃度时,温度计示值为14.9℃,符合要求。

新增加的水泥混凝土室照片

比对试验整改报告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量监督局于2013年9月组织了全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进行了比对试验,我中心试验室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了此次比对试验。根据(交质管〔2013〕36号)文件附件中公布的江苏省2013年比对试验结果,我中心试验室在此次比对试验中结果中有3项可疑,分别为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3天抗压强度,钢筋断后伸长率。情况出现后我中心试验室全体员工对此次比对试验的结果及其重视,立即召开会议,组织全体人员分析、查找问题原因,并制定出相关整改方案,同时以此为契机,掀起一股业务学习高潮,具体活动如下:

一、分析、查找原因

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3天抗压强度。

①人员操作不熟练,对水泥标准稠度试件未完全达到一次成型,对轻拍试件五次力度未掌握好。

②因原有标定过的量水器损坏,直接使用了未进行标定的量水器。

③在做试验前对水泥样品及试验用水在标准试验环境中放置时间过短,使得样品的温度有可能未达到要求。

④做水泥抗压强度试验时,对试验机的速率掌握得不好。

2、钢筋断后伸长率

①钢筋标点机打点后在试样上反映出来的每点间距不精准,误差较大。

②在打点机有误差的情况下,试验人员在试样上未用色笔对试样进行标距,在测量断后伸长率时直接测量打点机打出来的点进行计算。

③在测量断后伸长率时试样对接紧凑程度不够、断口的吻合程度不高,从而对试样断后测量影响很大。

二、整改措施

1、组织相关检测人员对规范规程进行进一步学习,并采用大量的水泥样品和钢筋样品对相关试验进行了多次的重复性试验,要求在试验中发现自身操作问题,并解决问题。

2、新购置了全自动抗折抗压试验机,解决了在做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时试验速率不好掌握的问题。

3、对玻璃量水器进了自校和标定。

4、加强试验检测仪器的管理工作,定期对试验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仪器的良好。

5、以后将高度重视比对试验,通过开展内部比对、外部比对、学习请教的方式,将操作水平好、业务专业知识过硬的检测人员放在重要岗位。

6、加强试验室管理,强化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通过比对试验,我们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只有不断努力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提高我公司的检测水平。“细节决定命运”,对试验检测工作来说细节尤为重要。通过 本次认真彻底的整改,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试验是一项精密度很高的 工作,要有十分的细心和认真,只有每位检测人员都熟练把握试验中 的点滴细节,提高认识,增长技能,才能确保试验数据的真实、准确 和有效。确保为社会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以优质服务 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试验室管理势在必行,今后我中心试验室将继续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人员实际操作水平。提高试验检测能力,同时也将本次比对试验的经验教训融入到日常检测工作中,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总结不足。积累经验,虚心学习,使我中心试验室的试验检测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江苏顺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

二〇一四年七月八日

培训考试示例

篇7:中心召开实验室管理评审会议

为保障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及有效性,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满足中心工作的要求,保证检测工作质量。3月6日,我中心召开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评审会议。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以及质量管理科、理化检验科、微生物检验科、公共卫生科、职业病防制科、药械科、办公室等科室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内审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心主任李开春主持。

会上,质管科对本中心实验室现场监督评审和本年度内部审核情况中存在的不符合项及其整改措施情况做了汇报,通报了各科室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各参会人员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进行了讨论。

篇8:实验室管理评审报告

一、实验室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关系

检测实验室是为社会出具公证检验报告的机构, 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为确保出具的报告真实、客观、有效, 实验室应定期开展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内部审核是指由内部审核员对实验室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 是第一方审核, 也是实验室的自我评价。内部审核员对实验室管理体系及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给予客观、公证、独立的检查, 并通过发现问题为改进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管理评审则是指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根据本单位的质量工作方针和目标, 对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适应性进行评价, 并根据评审结果提出改进决定。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之间既有区别, 也有联系。内部审核是管理评审的基础和依据, 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可作为管理评审的重要输入信息。但内部审核主要是由内部审核员组成内审小组, 以对质量体系的各个要素进行自检为目标, 完成审核后向最高管理者提交内审报告。管理评审则是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带领, 以服务受益者为使命, 对质量管理体系整体进行适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相关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及各部门负责人都要参与, 并涉及对文件的修改、职责调整以及实验室资源增加。因此, 管理评审具有战略指导的性质和意义。

二、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工作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面临严峻的竞争挑战, 应对各种贸易壁垒。实验室检测机构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内部质量管理, 实施有效的内部审核。

第一, 最高管理者及内部审核员应加强对工作的重视。实验室检测是一项严肃性的工作, 并且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例如在粮油领域, 粮油产品的质量直接涉及食用安全问题。有的实验室在通过质量认证后, 内部审核工作流于形式。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也给内部审核工作敲响了警钟。所以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内部审核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高管理者应加强对内部审核工作的监督。

第二, 组建高素质的内部审核小组。内审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内部审核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 内审员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感, 是否能发现实验室存在的细小问题, 是否具备前瞻性的管理意识, 是否能制定有效的整改方案等都是其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实验室应选拔经过专门培训、具备资格认证、审核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内审员, 组成本单位的内部审核小组, 以便更好地开展内审工作。

第三, 做好内部审核的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决定着内部审核工作的顺利与否。以粮油实验室为例, 内部审核小组应结合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国际和国内质量认证标准、以往审核中发现的不足、其他相关信息等综合制定内部审核的计划, 覆盖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 明确审核目标、审核依据、审核内容、审核时间, 增强内部审核的针对性。内部审核小组应落实各项工作的责任人, 确保各司其职, 并预先与各部门沟通, 以便集中时间开展审核工作。

第四, 对现场审核工作严格把关。现场审核是发现管理体系问题的关键。内部审核小组应确保现场审核覆盖全面, 对构成体系的各个要素都进行严格把关, 认真与部门人员沟通, 特别是对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重点审核, 查看相关文件, 记录审核过程。现场审核结束后, 内部审核小组要召开会议, 针对现场审核发现的问题填写相应报告, 对实验室管理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提出改进要求。

第五, 严格落实跟踪审核。跟踪审核是内部审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核是为了实验室检测工作更好地发展, 提出的纠正措施是否有效、是否落实都需要跟踪审核的支持。内部审核小组应针对纠正措施实施的效果加以评估, 以判断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若措施无效, 内审员要协助部门查找原因, 继续研究新的纠正措施, 直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实验室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工作

管理评审通常是在内部审核结束后, 以年度会议的方式开展。所以管理评审应以内部审核结果为依据, 推动实验室管理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第一, 加强前期准备工作。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带领各部门负责人, 组成管理评审领导小组, 共同着手管理评审的前期准备工作。管理评审往往出现输入信息准备不全的问题, 纠正措施、以往评审情况、改进建议等未能以文件的形式形成输入信息, 年度会议上主要依靠最高管理者的临场发挥, 难免遗漏重要信息。所以管理评审领导小组应高度重视准备工作, 明确分工, 制定文件化的输入信息。

第二, 制定明确的改进建议。管理评审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这与评审后提出的决定和措施有着紧密的关联, 管理评审不能没有输出决定。在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过程中, 实验室检测必须不断发展, 如粮油行业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必须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每次管理评审后, 领导小组应制定明确的改进决定与建议, 并建立责任人机制, 认真落实具体的改进工作。

第三, 严格决定实施跟踪。一些实验室对管理评审的结果重视不足, 改进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是流于形式, 作用有限。所以改进决定与建议制定后, 相关责任人应严格监督工作的落实, 检查改进措施执行的有效性, 形成系统的报告, 并为新一轮管理评审工作提供参考。

四、总结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核发挥着管理体系维护和改进的作用, 管理评审则更具战略指导意义。实验室应高度重视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工作, 不断推动我国实验室管理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摘要: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之间既有区别, 也有联系。内部审核是管理评审的基础和依据, 内部评审小组应重视对管理体系的审核, 做好前期准备, 严格现场审核, 落实跟踪审核。而管理评审则更具有战略指导的性质和意义, 最高管理者应带领管理评审小组将输入信息文件化, 输出明确的改进决定, 并加强跟踪验证。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管理评审

参考文献

[1]傅武良、张双凤:《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1 (09) 。

[2]郭德海:《粮油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探析》《《黑龙江粮食》, 2011 (03) 。

篇9:实验室管理评审报告

【关键词】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

1、综合管理实验室对证书报告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传统的综合管理实验室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执行力来保证校准检测和证书报告的质量,这不仅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的需求,更是难以达到实验室评审的要求。对证书报告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实验室员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实验室各部门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与职责划分,每个岗位都严格按照自己的任务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并对证书报告实施层层把关、多级审核,除此之外,还设立专门的人员对证书报告进行定期的质量抽查,对各个部门进行质量评审等等。总之,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实施信息化管理,最终目的还是要最大化的保证证书报告的质量,使其既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又符合实验室的评审标准。

2、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

在综合管理实验室内,最常见的无非就是器具样品、器具设备、证书报告、标准规程等。在这个问题上,对实验室的业务规程进行一番分析,很有必要。经过总结,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流”:

2.1物品。所有的器具样品作为综合管理实验室测量的对象,都有一个收发测量返回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收→存→交→测→接→存→发。具体来说,在从客户手里接收到器具样品之后,将其赋码入库,接着将随样品送检单出库的器具样品转交给专业部门,然后由专业部门根据指定的标准规程对器具样品进行测量,在这一系列的任务完成之后,再由专业部门将器具样品及证书报告交回到收发存库,最后通知客户取件。

2.2单据。一般来说,在业务流程中单据很多,比如下厂单、完工单、收费单、交接单、对账单、抽样单、报价单、任务单、委托单等等。典型的单据流程应该是:填单→录单→审单→任务下达→测量过程→费用产值单→打印→收费。

2.3测量数据。测量数据的过程如下:测量→采集→分析→处理→发布→记录存档。对数据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下出结论,这是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的核心。一般来说,如果具有数字化接口的测量设备,这一过程可以得到简化。

2.4证书报告。证书报告的流程应该如下:任务下达→任务分配→测量审批→打印→盖章(印)→发放领取。证书报告从收样任务下达开始一直到客户领取结束,一般测量过程比较严格。在测量过程中,必须使用有效的设备,然后依据特定的标准规程进行测量,经过一层一层的严格审核之后才能产生具有特定类型格式的证书报告。

2.5收款。收款的流程应该是:报价→(预付款/转账)→产值分配→费用单→(定期)结算→开票。作为产值的一种真实体现,账款还只是体现了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绩水平,而单位的实际收益最终还要靠收费产值才能得以体现。

2.6监控。监控是确保证书报告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在测量过程中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从审单开始一直到完成证书报告之后甚至是以后的更长时间。监控的流程为:审单→任务下达→任务分配→进度限制→质量记录→审核→审批→(投诉)→抽查→质量评审。

3、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设计

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务主要是来源于政府与市场,一般表现为监督(强检)业务或者是委托业务,这两种业务对校准检测来说没有太大影响,它只是会使其在类别形式,证书报告类型以及某些栏目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在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时,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为两种模型,即业务模型与系统模型。

3.1业务模型。业务模型的整个业务链可以划分为客户、收发部室、专业检测部室、财务部室、管理部室以及其它(如网站、Call Center)等几个部分。首先,收发部室、证书报告与客户的关系较为密切,工作也比较繁杂,比如签订委托协议、收取器具样品、退还器具样品、发布证书报告等等。委托单的来源也比较多元,有报价单、网上委托单、抽样单等,在收取器具样品时,还需要对器具样品进行赋码管理;其次,检测部室会把任务和完成期限一并交给具有检测资质的技术人员,由其对器具样品进行测量之后制作出证书报告,审核员会对该报告的内容进行审核,然后由审批员对证书报告进行审批;其三,财务部室专门负责处理检测部室送交的委托单,并收款销单。收款的形式很多,有转账、现场缴费、定期结算等等;最后,管理部室主要进行证书报告质量的定期抽查、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存档以及对客户的投诉进行跟踪处理,以保证证书报告的质量符合各种要求。

3.2系統模型。系统模型是对业务模型的反向操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拓宽与客户的沟通渠道,通过语音查询、短信查询、网上查询等,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业务流程与进展,全天候的与综合管理实验室进行实时互动。该系统模型还支持分步退单操作,能够更加方便的解决客户在正常运转过程中的修改或者是撤单需要。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采用的是三层的结构模式,即数据层、逻辑应用中间层、客户端。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将这一系统模型划分为两种平台,即以证书报告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以办公、CRM、ERP等为代表的企业管理信息平台,这两个平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主要是通过接口套件或中间层来进行协同工作。

4、结语

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抽象的概念,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简化工作中特别是检校准检测过程中的很多步骤和难题,实现自动化,对其中负责这些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是一种解脱。对证书报告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样也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迫切要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及意义出发,探讨了综合管理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及其系统模型设计。合理的模型设计可以降低项目风险,使证书报告的信息化管理与实际的业务运作更好的协调发展。本文的阐述还不够全面,可能还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后希望会有更多人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炳旺,李翔,朱崇全,华敏刚.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设计[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6,14(2):32-33.

[2]蒙硕.用Word宏和VS.Net制作计量证书报告[J].中国计量,2010,9(4):102-103.

[3]马宁,赵华一.C#操作Word实现计量证书报告的网络传输[J].工业计量,2010,7(1):40-41.

上一篇:假劣药品事件应急预案下一篇:对实习老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