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2024-04-28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4篇)

篇1: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95——99页信息窗1。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收集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这一实例,进一步掌握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1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一般步骤和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纵轴、横轴,会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经历调查和收集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3.能够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4.在合作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索绘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纵轴、横轴,并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1个单位。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与课堂活动相关的各种统计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空白统计表和两张条形统计图纸、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谈话:本学期,我们要做新校服啦!同学们,为了让我们尽快穿上合身的校服,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统计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

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图。

提出问题: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怎样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体会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师:要解决“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怎样”这一问题,就需要调查和搜集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

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校服尺码,想不想知道其他同学的校服尺码?(课件展示记录的校服尺码)(课前搜集整理记录完成)

师:像我们调查并且记录的过程就是在收集数据(同时板书:收集数据)观察这些数据,你能一眼就看出穿哪个尺码的人数最多吗?(不能)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1)用统计表统计。(2)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是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表整理数据

统计表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我们可以把整理的结果做成统计表(板书:统计表),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课件出示统计表)

学习提示:

(1)组内同学分工合作,分段统计,小组长负责记录.(2)统计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小组合作,分段统计,教师巡视、指导。小组统计后汇报统计结果。

预设:

(1)135及135以下3人,140--6人,145--10人,150--15人,155--4人,160及160以上2人。

(2)我们的数据和他们一样,3+6+10+15+4+2=40人,统计表中正好是40人,说明我们的统计是正确的。

师: 你们不仅进行了分段统计,还进行了验证。你们小组真严谨!其他小组的统计结果也是这样的吗?

3.探究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师介绍:统计结果除了用统计表表示外,还可以用统计图来统计描述数据(板书描述数据 统计图)课件展示空白统计图:

师:你能继续制作统计图吗?(能)

温馨提示:

(1)在制作统计图时要标明统计图统计的内容、标明制作时间。(2)统计图的横轴表示尺码,纵轴表示人数。(3)小组内制作统计图,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其介绍是如何制作统计图,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相互评价,质疑对话。

2.质疑辨析,理解方法

(1)教师追问:135及135以下4人,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

统计图的横轴表示尺码,纵轴表示人数。

在纵轴上,从开始往上直接标4格,这就表示1格代表1人了。

3.小结:看来大家都认为用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的方法更好,因为它表示起来既简单又方便。这样的统计图我们叫条形统计图。

4.回顾制作过程,建构完整的统计过程。

师:咱们班同学就是聪明!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课件演示)

5.分析统计图

师:统计图完成了,我们来分析分析:(板书:分析数据)观察统计图,你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1:135及135以下有4人。生2:穿140尺码的人数最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穿140尺码的人数最多? 生2:穿140尺码的条形柱最高,数最大。„„

师:大家得到的信息真不少!6.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够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先让学生概括,有不当的地方教师加以指导。

生1:我们今天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这样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与同学合作得很愉快。

生2:我今天学会了用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知道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今天我和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整理统计,我觉得非常的愉快。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一格可以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还学会了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要知道我们班同学的校服尺码的情况,是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很直观的知道了穿什么尺码的人最多,穿什么尺码的人最少,可见统计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其实,统计图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以最简洁的形式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请看:

1、(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做题要求:

(1)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重点认识1格代表1年。(2)让学生独立完成。(3)提数学问题并解答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课件出示。)

做题要求:

(1)先让学生看统计表说一说四年级一班喜欢吃蔬菜的 情况。

(2)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3)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4)对学生进行不偏食的教育。

3、课外拓展:调查本班20名同学吃早餐的情况,并制成条形统计图。

六、反思总结,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老师希望同学们从学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等方面全面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统计表

描述数据 统计图 一格代表1个单位

分析数据

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篇2: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43页。

教学重、难点

1、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

3、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啊?

我们来看看张丽华同学调查的他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张丽华同学是通过画“正”字来记录的。为了方便我们直观的看出表中的情况,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记录呢?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完成例1。

(1)同学们根据张丽华的表填写下面的表格。(2)相互检验。

(3)根据统计表完成例1的条形统计图。小组讨论。

(4)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一说统计表中的合计数是怎么计算的?条形统计图中每个的高度表示几人?

点名回答,表扬回答又对又快的同学。(5)集体讨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讨论完后,然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1页上蔬菜的对话,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完成教材41页的练一练。自主调查,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3、教学例2。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梅峰小学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30~139的适合穿小号,140~149的适合穿中号,150~159的适合穿大号。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问: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42页的统计表中。提问: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页的练一练。自主调查,完成统计表。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2题。(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四、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0页。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条形统计图,从两个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出示练习七的第1题。

从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完成图下面的习题。点名回答,集体订正。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1)下面两图分别是四年级第一组男、女套圈比赛的统计图。你从图中到得了什么信息?

结合前面的知识提出几个问题。点名让同学回答。(2)提出新的问题。

男生套的准一点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点?(3)小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5)结合教材第50页的男生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并指出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小结。

比较两组数据不能只看片面,要从总体来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的练一练。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2、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4题。集体完成。

篇3:《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新课改中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让学生完成两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然后介绍这就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更宽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建立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材处理: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情况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

新的知识结构。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

通过例题,我认为,本课的教材编排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对于农村的四年级学生而言,城乡的人口发展问题毕竟是个“遥远”的情境。所以,我从调查学生体育活动的爱好为素材。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另外,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如男生和女生、城乡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等,在此基础上,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进一步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教学难点:怎样描述统计图中的多个项目及图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分散教学难点

二、创设情境,呈现数据素材

1、谈话,说说各位学生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2、你还会其他形式描述以上的统计结果吗?

三、设置问题情境,探索解决方法

1、讨论,怎样将上表绘制成统计图合作完成两张统计图

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能看出什么?感知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2、打破平衡,促进思考

(1)提出疑问

(2)讨论解决办法

怎么合并?两个直条放在一起,你怎么知道哪个是表示男生,哪个是表示女生?

(3)学习图例,介绍图例的重要

(4)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4、揭示课题

四、分析数据

1、分析上图,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2、比较两种统计图3、小结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分析“城乡四年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哪儿表示城市学生的情况,哪儿表示农村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3)分析条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4)看到这个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2、课堂表现情况统计

(1)对本节课的表现作自我评价

(2)小组统计(收集数据)

全班汇总(整理)

(3)绘制统计图(描述)

(4)分析

六、小结评价

1、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篇4:《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米琳娜

本学期我承担了学校开展的“开展同课异构、聚焦课堂实践、打造有效课堂”活动的一节研讨课,课题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110页例

2、试一试、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难点:确定图中直条的高度,在提供的表格中准确绘制统计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周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表,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统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统计图。板书: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生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1)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及特点。

(2)回答问题: 你还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一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小吗?

(3)合并统计图。

(4)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揭示课题

2、分析统计图

(1)观察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学生说出两者的不同点)

(2)引导学生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3)学生完成课本第110页的问题。

【评:在这里,教师担任的是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调动已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认知与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新问题并理解它的相关知识,进而培养他们从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p111“试一试”。

2、出示27—29届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评:这道题跟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变得更有效。另外,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提供的数据,解答有关的问题。本题设计的问题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习变得更灵活。】

(四)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表达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把生活而且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引进课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例题与练习,让学生从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新知。本节课设计了一道例题:“北京和桂林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两道练习:“泉山小学兴趣小组参加人数统计”和“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这些内容都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习变得更主动。这样一来,我们便能轻松地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想这也是数学的真谛所在。

二、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幕后引路人。这节课知识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统计图的信息;通过学习例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把一个不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等等。这些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让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退居幕后的引路人,当他们学习的方向偏离轨道的时候,我便给他们送上一盏明灯,让他们能在数学海洋中顺利地扬帆启航。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和“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制作复式统计图的能力。最后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电视节目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重要学习方式。尽管如此,这节课仍存在着一些遗憾:由于讲授这一课时是借班上的公开课,面对众多听课老师,学生又是陌生的,因此有时怕学生说的不到位扶的多了一些等等。

上一篇:老队员欢迎新队员入队讲话稿范文下一篇:第六章习题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