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2024-04-08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精选6篇)

篇1: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课时:1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视角来切入课题,主要通过讨论和评价的方式来使问题逐步深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学生互动进行。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欣赏,了解劳动的形式和劳动在人类发展中作用。

2、针对劳动题材的绘画作品,能够发掘其中的艺术思想以及作品的表现手法。理解所体现的思想内涵;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劳动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劳动场景给人的感受 课前准备:多媒体器材,演示文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通过屏幕展示几副劳动题材的图片以及绘画作品,讨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态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学生回答:某某劳动的场景。让学生交流片段中劳动的体会和认识。教师总结引入:“劳动是艺术创作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劳动创造世界。”同时导入《清明上河图》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黑板中央写下本课课题,导入本课。

引出劳动与艺术的关系:艺术是在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劳动为艺术创造提供了主题,艺术作品也通过不同的形式再现劳动场景,赞美劳动人民。

二、发展阶段

1、展示、欣赏作品《弋射收获图》、《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弋射收获图》是东汉时代的画像砖,用一条直线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反映了两个阶级不同的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注重分析下方收割庄稼的场景,劳动方式,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表现了魏晋时期劳动人民从事生产劳动的场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今天了解当时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牛耕》一幅作品展示了1700年前劳动工具,代表了当时世最高水平,总结时代艺术特征。

2、欣赏作品《清明上河图》、《在激流中前进》讨论发言:这两件作品各表现了什么样的劳动场景?《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名作,学生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学生介绍之后总结其历史价值,观察对人物动态的描绘,体会紧张热烈的气氛。

3、屏幕展示作品《捣练图》、《纺织女》、《捣练图》展现了唐代工笔人物画的高超水平,章法疏密有致,人物姿态各异,动静结合,表现了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纺织女》把不同阶层的人物进行对比,表现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深灰现实的不满,通过美术作品走进画家的内心。

小组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做总结。

4、欣赏作品《播种者》、《北方的九月》、《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粮食》介绍作品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表现了什么样的劳动场景?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体会一下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

5、思考讨论(小组):

1、人类劳动的意义是什么?

2、怎么理解“劳动创造世界”这句话?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给予肯定、鼓励、启发,把劳动概念引入广阔的人类发展空间来看待,培养正确的思考方式,开拓发散性思维。

四、课堂小结

劳动不但创造了物质世界,还创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劳动不但是人的生存手段,也是人的生活需要。勉励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不要只讲空话,要付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五、布置作业加拓展:

根据我们的欣赏我们体会到,不同时代的作品表现的劳动题材的 主题是不同的,例如:

1、《夯歌》、《捣练》里面表现的劳动场景我们现在还能不能见到?他们有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呢?

2、《清明上河图》所选的是局部,那么他的全景又是什么样的?

3、《戈射收获图》是汉代的画像砖,那么画像砖是用来干什么的,你还能找到什么样的画像砖或画像石的作品?这些问题我们同学们可以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看谁能把资料搜集的最全面,下节课我们共同来讨论、学习。教学反思:

1、欣赏评述课涉及到的作品较多,处理不好,平铺直叙,就会出现流水账式的教学过程,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教师也容易搞乱环节,达不到教学目标;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作品展示之后,教师讲解之前,先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接受情况,然后讲解,教师的作用是查缺补漏,合理加深。是学生哥更好发展。

3、几个环节有待改进,比如:在引导环节,以原始生活用品的艺术性来引入劳动和艺术的关系,略显牵强;《清明上河图》难以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劳动的态度。另外还出现过特殊情况,有学生提出,课本上作品表现的全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忽视了脑力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恐怕连教材编写者也未曾预料;再一次提醒教师:学生虽小,不可轻视!

篇2: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劳动 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初中美术课每个班一周只有一节,一共16个班,学生每班各有不同,只能在大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在每个班灵活导入。我所带第一个班是初一八班,本班学生整体较为活跃,擅于分析和思考,在发言上面也比较积极,尤其是一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好的绘画功底。3.教学内容分析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本课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4.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和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5.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用口头或者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6.教学课时

2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军民大生产》,同时让学生欣赏有关劳动的影片资料以及美术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城市的崛起》,先营造氛围。

二、发展阶段

<1>、欣赏分析:(先欣赏课本中的图片)(1)从作品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从题材、主题、造型要素(线 形 光 色 肌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 生得出:表现的都是劳动,只是表现主题、手法和风格都各不相同。

(2)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劳动?

总结: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各种需求;艺术是人类对生活的模拟与表现,而劳动则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举例:施特劳斯写《蓝色多瑙河》是在看到河边欢快的洗衣妇、来往船只的繁忙景象后写出来的。而作曲家本身的这种创作也是一种艰辛的劳动。)(3)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何异同?(展示美术作品与现实照片来加以分析和区别)

总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通过选择、加工、并加上自己的联想和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讨论、描述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以及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描述,小 组之间可以相互解答,教师及时补充和总结。重点问题:

a你对这些作者和作品知道多少? b作品的时代以及社会特点

c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D你能不能想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如果换成你本人,你将如何表现?(小组讨论后写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可以尝试画出自己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代表回答,并且展示一部分学生的简笔画作品。)

三、总结: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是人类创作的源泉。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在现实基础上加以提炼、加入画家主官情感的表现而成。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观察,勤于表现,用我们的双手描绘美好的生活。

四、课后拓展:

让学生课下勤于观察生活中各种场景,并且尝试画下来,成为“绘画日记”。

(第二课时)设计理念: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个人素质修养为目的,以 “ 学生学 ” 为中心,以 “ 教法 ” 为中介,以 “ 学生会 ” 为结果,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进一步理解劳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学习目标:

使学生理解劳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劳动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正确看待劳动、喜欢劳动。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人类劳动的意义以及劳动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难点是让学生如何去发现劳动中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寓言,寓言内容为:一个人死了之后灵魂走到一个地方,十分漂亮,由于又饥又饿,所以他就进去想要点饭吃,谁知这个地方的主人不但给他饭吃,而且还热情的挽留他住下来,他当然很高兴的住下来了。在这里什么劳动也没有,这是他最高兴的,他知道自己是住在天堂里。但这样一直住着一段时间后他就感觉很无聊,终于有一天他忍受不住了,去找这个地方的主人,让自己有点事可做,要不然就太无聊太空虚了,主人着告诉他这个地方就是不需要劳动,你就是来享受的,这个人感觉自己实在是无聊的不行了,就说我不愿意在天堂住了,我宁愿上地狱去有点事做也不愿意在这里受这种无事可做的罪了。但此时主人不动声色的说:“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就是地狱!”

原来如果让一个人不劳动、无事可做竟然是一种惩罚!

二、讲述新课: <1>、展示图片:

《倒女奶的女佣》作者:维米尔

《纺织女》作者:委拉斯凯兹

《播种者》作者:凡·高

《拾穗》作者:米勒

《父亲》作者:罗中立

《石工》作者:库尔贝 <2>、学生分六组讨论,每组讨论一幅作品,第一组是《倒女奶的女佣》,第二组是《纺织女》,依次类推。讨论内容为: ①本画色彩给我们什么感觉 ②本画构图给我们什么感觉 ③本画情感给我们什么感觉 ④猜测作者画本幅作品的原因。

<3>、每组学生派代表起来回答本组讨论的内容,教师略作点评,主要以肯定为主。在每一组同学回答完本幅作品的问题后教师简介本幅作品及作者。本段时间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劳动与艺术的关系,也就是书本“活动三”中的第一内容: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4>、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起来回答:

你在家中干活吗?都做什么活?你愿意干吗?如果家长在你干活时给以奖励时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干?

<5>、分组讨论以下各种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各种人物 态度和感情 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游手好闲不愿意工作的人 工作就是自己最大兴趣的人 有许多钱财其实可以不工作的人

<6>、讨论完毕,请每组学生派代表起来回答问题。

<7>、除了上面表格中的人物以外,请学生再联系实际生活,想想生活中其他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并做回答。此段时间为书本“活动三”中的第二内容: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8>、提问并由学生结合人类发展史和实际生活自由回答:

①如果人类没有劳动会如何?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②如果一个人始终不劳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③ “劳动创造了世界”,这句话你怎么看?合理吗?

教师略做点评,可以说一下劳动与人本身的美之间的关系,如例举诗经的内容:“硕人其颀”(《卫风.硕人》)“有一美人,硕大且卷”(《陈风.泽陂》)“猗嗟昌兮,颀而长兮”(《齐风.猗嗟》),这些诗句都颂赞女性的强壮之美,这是由于当时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女子健康能劳动就显得特别美,从而让学生自己明白“劳动就是美”。以上解决的是书本“活动四”中的两个问题。

<9>、再展示一些世界著名的描绘劳动或劳动人民的绘画:如米勒的《晚钟》、《播种者》,杜米埃的《三等车厢》,库尔贝的《筛麦子的女人》,莱顿的《缠线》,德加的《舞台上的舞女》等,让学生讨论这些作品的绘画形式以及情感表达。<10>、小结

三、新课扩展:

<1>、同学们自己设想做一幅和劳动、工作有关的绘画,可以自己想,也可以讨论从而起到相互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2>、请同学们起来回答自己的设想。

四、作业要求:

①请同学们设计一幅与劳动或劳动人民有关的绘画草稿

篇3:类比是创造的源泉

( 2013年湖南高考理科第8题) 如图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 =AC = 4,点P是边AB上异于A,B的一点,光线从点P出发,经过BC,CA反射后又回到点P,若光线QR经过△ABC的重心,则AP等于多少?

题目分析审题,寻找题目的来源,这是一道数学与物理的综合运用题. 该题考查了点关于直线对称、三点共线、建立平面直角 坐标系等 知识点,难度系数 中等,易得AP =4/3

仔细观察题目,推敲,思考,提出疑问,发现规律,挖掘题目蕴含的其他规律性结论.

二、活用类比,推陈出新

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记为a,类比以上解题思路,从特殊到一般,得到命题1. 由于三角形有重心、内心、外心、旁心,那么把原命题中的重心替换为其他的心,通过类比探究得到命题2、命题3. 如果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类比到其他的特殊三角形上,得到命题4.

命题1: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 = AC = a,点P是边AB上异于A,B的一点,光线从点P出发,经过BC,CA反射后又回到点P,若光线QR经过△ABC的重心,则AP =a/3.

命题2: 如图2,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 = AC = a,点P是边AB上异于A,B的一点,光线从点P出发,经过BC,CA反射后又回到点P,若光线QR经过△ABC的内心,则AP = a - 2r. ( r为内切圆的半径))

命题3: 如图3,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 = AC = a,点P在边AB上,光线从点P出发,经过BC,CA反射后又回到点P,若光线QR经过△ABC的外心或旁心( 直角与两个锐角的外角平分线交点) ,则AP = 0.

命题4: 如图4,在等边△ABC中,AB =AC = BC = a,光线从点P出发,经过BC,CA反射后又回到点P,若光线QR经过△ABC的重心( 外心或内心) ,则AP = 0.

在探究任意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中,我借助了几何画板,发现AP的长和等腰三角形内角的度数有关,由于情况复杂,这里不作讨论.

三、借助类比,探索新知

类比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解题路上少走弯路,还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探索新的规律性结论.

1. 通过类比法创造性学习新概念、新公式

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知识框架的基石,可以通过类比法用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新概念. 如在等比数列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储备了等差数列的知识,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创造性的学习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

2. 通过类比法创造性学习新性质

学习一个新概念后,可以通过类比衍生出它的一系列性质. 如学生在学习四面体这一概念后,很容易发现四面体是空间内面数最少的多面体,而三角形是平面内边数最少的多边形,那么我们熟悉的三角形具有的性质四面体是否具有?

3. 通过类比法构造新的命题

很多题目蕴含着统一的思想、类似的解决方法,只要我们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运用类比衍生出一系列相关问题.

通过对2013年湖北理科高考题第8题的类比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复习了三角形的重心、内心、外心、旁心的定义,强化了解题方法,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构造出的新命题让学生在以后解决相似问题游刃有余.

用类比法创造性地学习新知识,让学生真正深入到课堂探究中去,让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习知识的成就感,并乐于且善于用类比探究新知识,这会为以后类似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某一性质时,从而推出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这种性质的思想方法.本文通过对一道高考题活用类比,推出新的命题,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篇4:人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理论基础;价值;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A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9602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哲学基础

1.1科学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古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批判继承,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首先他打破了古典派只从交换价值的形式上看待价值的局限,而从“不同性质使用价值为什么能够在数量上相比较”出发,抽象出价值概念。为此他提出商品的二重性学说,并独创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把价值作为一个独立范畴确立下来。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价值创造上,马克思指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大小。并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并指出,“剩余价值的出现既离不开流通领域又不在流通领域,而在生产领域。生产领域的价值增值关键是生产者,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并不创造价值而是转移其自身的价值。”因而,在价值创造源泉上,坚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科学真理。

如何深刻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必须认真分析其价值理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正是这些条件才构成了马克思价值理论哲学基础,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价值理论的钥匙。

1.2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一个基础是:价值概念是建立在以人类整体的偏好为价值评判标准的框架之下的。迄今为止的几乎全部学科,只要涉及价值判断的,都是建立在以人类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某物有价值完全是因为其对人类有效用,能满足人类需要;反之若某物不能满足人类需要则无价值。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二个基础是:价值的概念是商品用于交换时才产生的。价值概念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人类之间的交换,物品永远只是物品,只具有使用价值。可见,价值是针对交换而提出来的,确切地说是针对人们交换中双方交换物的比例关系而提出来的,是衡量交换是否公平的一种尺度。从这个意义上,价值不是在生产过程中,也不是在交换过程以后,而是在交换的一瞬间才得以体现的。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三个基础是:价值是表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认为:“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社会关系。”既然价值只有在交换中才有意义,它表现为交换价值,交换又是建立在双方平等意愿的基础上,所以价值是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人与人交换关系(表现为商品的交换比例)的表现。

2价值创造的源泉

2.1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

为什么土地、资本也同样参与生产过程,但它们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呢?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已隐含在马克思对价值和交换的分析之中。让我们先考察交换,在假定交换物品对人类有效用,而且交换双方也为之付出劳动的基础上,来分析商品的交换比例问题。那么,以何种比例交换二物品最恰当呢?为什么一只海狸交换两头鹿,而不是一头或三头呢?这就集中到价值创造上了。马克思正是在前三个基础之下,对其作了科学的回答。既然价值是以人为标准进行评判的,那么就看这次交换对双方是否公平。若公平则成交,否则交换就不能进行。怎样才是真正的交换公平呢?当然又是要从人类本身的判断来考虑。可见,马克思只所以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即是把价值概念建立在“人类为获得该商品所付出的艰辛和麻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这种付出理所当然成了衡量交换比例的尺度。但这种艰辛和付出的度量在实践中又是有困难的。因此,马克思只有抽象出一般劳动,认为他们是同质的。进行了这种抽象之后,衡量商品的价值的标准就是人类的劳动。然而劳动还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只有用人类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取代。而人类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不是任何一个人的,而是社会平均的,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2.2价值创造的更一般意义上的源泉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建立在以整个人类的福利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价值的唯一的更一般的源泉:“人类为获得该商品所付出的艰辛和麻烦”。从而价值创造的一般要件就是:(1)主体创造出使用价值。(2)人类在创造该使用价值时付出了艰辛和麻烦。(3)创造价值用于交换。从这个基础上考虑问题,一切效用价值论者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只从个体(效用)出发,而未以整个人类社会(效用)为对象,以个体抹杀了一般。三位一体的公式也是错误的,因为“价值是体现在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上的,只能由人来创造而不能由物来创造”,非劳动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为商品的形成付出“艰辛和麻烦”,只是单纯的价值转移。

3价值创造分析——新时期对劳动价值论的运用和深化

通过对价值理论的前提、价值创造的一般源泉以及价值创造的判断要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据对新时期复杂经济现象的价值创造问题进行解析。

3.1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 

物化劳动是否也创造价值,这个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我们认为:人类劳动在当代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被消费转移到劳动力中,构成劳动力的价值,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物化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具体劳动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也不能创造价值。因此物化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不能创造价值,但它对价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价值创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1)它是劳动过程得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没有物化劳动参与,劳动者就无法借助生产资料进行劳动。(2)它构成了价值载体的物质内容,即使用价值。没有物化劳动参与,商品价值就缺乏物质载体。(3)作为上一劳动过程结果的物化劳动是经验的累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

3.2科学技术知识不创造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在与过去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出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所以有些学者便认为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价值,并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论据 。其实这是混同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概念。生产力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跟价值即这个表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毫不相干,更不可能成为创造价值的力量。科技的运用,只是导致使用价值的成倍增长,而非价值的成倍增长。正是科技使人们生产该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减少了人们“获取该物所付出的艰辛和麻烦”,单位商品的价值才下降,而总价值却是不变的。另外,科技的发展导致价值的转移或者说价值的剥削,会产生一个重新分配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但不是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了价值。科技的唯一作用就是广泛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一个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对其他行业剩余的剥削,必然带动社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人们获得社会产品所“必须付出的艰辛和麻烦”减少,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这个价值量降低的过程是人类生产自身摆脱自然束缚的能力增强的过程。

3.3经营管理劳动的价值创造

经营管理劳动在企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组织、协调、指挥、监督,是构成企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发达、生产环节复杂的生产下,经营管理显得比普通劳动更加关键。管理者虽没有参与使用价值的直接生产,但其劳动与工人一般性劳动构成了企业的“共同劳动”,管理者也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间接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且其劳动是更加复杂的劳动,需要掌握更加复杂的科技知识和管理方法,是比普通工人劳动更有创造力的劳动。

3.4第三产业劳动、私营企业主劳动的创造价值

第三产业劳动也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理由如下:(1)第三产业的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2)第三产业劳动产品也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般凝结。(3)第三产业的劳动用于社会交换,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率越来越多,创造的产值也逐渐增加。第三产业中无论是生活服务部门、生产资料服务部门还是其他服务部门,都是创造了无形产品,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

私营企业主的劳动作为一般劳动,与工人的劳动或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劳动没有两样。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区别就是其所有权的不同,或者说是价值分配不同,这与其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不能相提并论。判断一种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要依据价值创造的三个要件。即:主体创造出使用价值、价值创造主体为获得该使用价值付出艰辛、用于社会交换。由此看来,第三产业劳动、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同样具有价值创造的属性。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与生产方式的变化,价值产生和实现的条件与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人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这一论断在现在与将来仍然适用。不能由于一些经济现象的变化去否定劳动价值论,而应该在分析当时经济环境的条件下,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使之更加成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冯春安.国内劳动价值论争鸣简评[J].经济学动态,2001,(1):15456.

[2]罗润东,秦海英.劳动价值论研讨会观点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3):4648.

[3]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邓先宏,傅军胜,毛立言.对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2,(5):8.

[6]郭友聪.当代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9):35.

[7]钱伯海,王莉霞.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经济评论,1999,(2):7.

篇5:教学案例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吴斌广德县东亭中学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单元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通过提问、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步入欣赏的情景,通过欣赏过程的不断递进,学到欣赏的方法,并深刻认识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一主题队人类的意义。

二、教案: 课题

劳动

——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授课人

吴斌

学校

东亭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用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主题。

教学难点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的不同态度和感情;对劳动创造世界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评述

教具、实验情况

欣赏挂图、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阶段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请我们欣赏。我们在欣赏过程会认识到“劳动”这一主题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作品的欣赏

1、知识点引入

欣赏课本图片,这些图片都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劳动)

同学们观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劳动?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则是人类对生活的模拟与表现。从古至今,大量的艺术作品都以劳动为题材,反映了艺术家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和坚强。

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总结:艺术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通过选择、加工、并加上艺术家的联想和创造,表达艺术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从而创作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2、欣赏与描述

让我们一起欣赏我国现代画家杜键的油画作品《在激流中前进》。

首先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初步感受?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 大家总结得非常好,这件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作者以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船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前苏联的女画家雅布隆斯卡娅的油画作品《粮食》。

你对这件作品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劳动情节?

学生观察,根据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比较、分析区别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学生观察,根据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作者在这幅4米长的画幅中,画家描绘了集体农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堆积如山的麦粒,夏日明亮的阳光,妇女们有节奏的动作,兴奋的笑脸,和那具有强烈民族特点的服饰,共同交织成欢乐的旋律,演绎着劳动的赞歌。作品构图宏伟,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统一,反映了千百万经过战争洗礼的苏联人民战后新的生活。3.分析与研究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观察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细节(如工具、动作、服饰等)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活背景吗?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画中描绘的是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画卷一共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后段是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我们课本中的是中段过桥的精彩场面。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课本中的过桥场面。

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大船过桥的紧张场面,吸引了桥上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从这儿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令观者看后,回味无穷,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风俗作品。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仔细欣赏,小组讨论并发言 仔细观察作品,用语言口头描述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谈谈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弋射收获画像砖》。《弋射收获画像砖》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我们知道东汉时农耕和射猎仍是较为普遍的生产方式。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砖石结构的墓室,多在四川省的东汉墓中发现。画面分上下两个场景,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莲蓬结实饱满,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作者没有注意到透视空间

造型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留白,使同样大小的收获者与弋射者拉开了空间距离,同时使画面有了纵深感。人物形象概括,姿态优美,其间人物顾盼呼应,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和谐感。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并口头描述。

三、小组合作,思考与讨论

1.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2.你能不能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的主题?如果是你,将如何表现?(以上两个问题大家在小组讨论后将总结写在作业本上)

每组任意选择一幅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对两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谈感受。

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

四、课后拓展。

1.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认识?

2.你对“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有什么体会和看法?(在作业本上写下你的认识和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针对问题谈对劳动的认识。

检验对本课前面所讲知识把握,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

总结: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观察,勤于表现,用我们的双手描绘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在激流中前进》杜健 《粮食》雅布隆斯卡娅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弋射收获画像砖》

三、点评:

1、本节课基本上能达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师生互动与小组竞赛的方式能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想像力,但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篇6: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1、学习用彩泥制作葡萄。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有创意地制作一串葡萄

制作准备:

泥,泥浆,牙签,擀面棍,雕塑刀。

制作过程:

1、激趣导入。

又到葡萄成熟的季节了。那一串串晶莹的葡萄就像无数剔透的明珠,在绿叶的掩映下,充满了诱惑。真想美美地吃一口。想用泥巴做一串葡萄吗?赶快准备吧!

2、观察思考

仔细观察右边的这盘葡萄,像真的吗?

3、实践探索

学习用泥条盘筑和徒手成型的方法制作一盘葡萄。

A、制作泥盘底

先将泥巴用手或擀面棍压平,用牙签画一个圆形,然后用雕塑刀切割成型。盘筑时,上下泥条对齐后粘牢。

B、盘筑盘边

先搓泥条,然后将泥条沿盘边粘接,向上盘筑。

C、制作葡萄叶

(1、)用雕塑刀把压平的泥巴切割成葡萄叶子的形状,再用牙签画出叶脉。

(2、)用泥浆把切好的叶子粘贴在盘沿上。

仔细观察一下,葡萄的叶子是有大有小的哦!

D、制作摆放葡萄

将泥巴团成大小相近的圆球形,并摆放到盘子中,用泥浆粘牢。

4、思考与实践

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做出其他形状的果盘和不同的水果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上一篇:田猜一成语是什么成语下一篇:慢病健康管理培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