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是人类文化造型的载体 说课稿

2024-04-10

美术是人类文化造型的载体 说课稿(共6篇)

篇1:美术是人类文化造型的载体 说课稿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一 欣赏导入:

欣赏作品:一幅是中世纪教堂壁画,一幅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将这两幅画进行对比。

提问:通过这两幅画,你能看出文艺复兴在美术领域表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因为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关于文艺复兴的常识性知识)

总结: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更多地反映出人文精神及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既可以得到美感和使用价值,又可以通过其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来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文化及诸多方面。

篇2:美术是人类文化造型的载体 说课稿

(1)欣赏《清明上河图》

提问:A这幅画是什么时期,谁的作品?

B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C 你能具体描述这些人都在干什么吗?

D 通过这幅画,你能了解当时社会的哪些情况?

总结:通过欣赏我们不仅了解作品本身所描述的内容,还了解了作者本人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欣赏原始社会《彩陶盆》和商代青铜器《鸟纹爵》

对比两幅作品是不是都具有实用价值?从审美和造型上 看哪一件作品更精致?它体现了哪些历史文化背景?

总结: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学习和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 的社会文化依据。

(3)欣赏《簪花仕女图》

提问:A从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 活内容?

B 从她们的华美服饰,你觉得唐代的纺织技术如何?

C 从作品描述的侍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 性的审美观么?

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有哪些联系?

(4)建筑与文化

从建筑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区别。

佛教是沿着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化。佛教建筑散发着一种现实的、人本的气息。温婉馥郁的庭院,平易近人的体量,更多显现出安详与平和的气氛。《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楼》山西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与自然融合的哲学思想。《白云观》北京

教堂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立柱和罗马穹窿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导入“天国”。出人意料的体形。动荡不安的气氛是它的基调。《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

通过欣赏、比较学生马上可以分析出:不管是从造型还是使用的`材料上,不同地域的宗教建筑都是不一样的。主要原因就是宗教思想的不同、、、

教学反思:

篇3: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我说课的题目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展现课题本质 二.说教法,突出教师主导 三.说学生,彰显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达成课题愿景

一、说教材,展现课题本质 1.教材分析: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出自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十五册第一课,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翻开教材(同时课件),熟悉课标的人都知道,蓝色代表着欣赏评述。仔细研究目录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欣赏评述单元是本册书的第一个单元,这个单元只有一课,而第十五册教材也只有这一个欣赏评述单元。

把本册唯一的一个欣赏评述单元放在首位,这种作法值得我们深思。在对教材宏观的把握以后,编者的意图渐渐清晰:在学生掌握造型能力、设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前,应该先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分析前人的作品,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所以在这个单元,能不能让他们学会某个时期的作品或时代风格并不重要,学生掌握了从文化角度欣赏美术的能力才真正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所以在这节课上,以美术作品为契机,让所有的同学感受人类文化的灿烂,并在心里绘制出一个简单的世界人类文化地图,这个过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远远超过其它目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标准和教材要求,设置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文化”。2.使学生了解艺术的四个门类。3.让学生掌握本课所讲的几幅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展现出来的文化背景,4.学会从文化的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评价美术作品。

(2)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熟悉欣赏、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2.让学生感受到,看待事情的方法不是单一的,教会学生从多个视角(生活、技术、时代精神)看待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开始喜爱美术作品,并乐于欣赏。2.学生了解了古今中外诸多灿烂的文化之后,能够更容易接受多元文化,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3.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四类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展现出来的文化背景。2.学会从文化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并尝试从这一角度评价美术作品。3.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熟悉欣赏、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

4.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从文化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并尝试从这一角度评价美术作品。

理论依据:新课标指出:“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说教法,突出教师主导

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基于新课标,结合了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本课中,我多次使用这种教学

方法。

2.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解《簪花仕女图》等环节时,分别设计了“简单交流”和“分组讨论”两个讨论环节。(配合课件)

分组情况:以全班60人为例,按男女生分为十个小组,每组六人,教师指定组长,组长负责本组同学的讨论气氛、纪律,记录并阐述本组讨论结果。下课后上交讨论结果,建立讨论档案。

学生按小组式排列法入座(配合课件),与其它座位排列方法相比,这种排列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同学间、师生间交流。

三、说学生,彰显主体地位 1.学情分析

根据儿童绘画—言语相关性一览表1,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14-15岁的少年,属于学龄中期,此时期学生在绘画语言上属于分化的写实期。分化写实期的学生,有体会绘画中审美因素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审美观(尤其女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一幅画中的情绪、气氛和形式因素);美术的兴趣开始分化;造型能力从上一个时期的符号性转向写实性。

2.学法运用

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处在审美能力的萌芽阶段,本节课把握这个时机,及时带领学生熟悉审美,掌握审美方法。

由于这一时期,女同学的审美能力略强于男生,所以在设计讨论话题时,我有意区分“难、易”,较难的话题分配给女同学,所以每一个讨论话题对学生来说,难易都比较适当,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在讨论中有所收获。

初二年级的学生,美术兴趣开始分化,所以本节课上我把美术的所有门类告诉大家,并举例介绍,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喜欢美术。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46.ISBN 978-75617-2235-0/G·1042

四、说教学过程,达成课题愿景

如果说研究教法、学法是教学的前提。那么合理优化、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便是成功的关键。本节课的教学结构见 “教学结构示意图”(附录1)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1)大约1个世纪前的法国,一位侯爵索图奥拉带着他的女儿玛丽亚去他们几年前发现的洞窟考古。

(2)由于侯爵对洞窟文化太痴迷了,专心于洞窟的壁画,忘记了照看女儿玛丽亚,玛丽亚提着马灯在洞窟游走,只听一声惊叫,小女孩掉进了一个洞窟,马灯熄灭了(课件黑屏)„„ „„

(3)侯爵听到女儿的呼喊,飞快的跑着寻找女儿,他跳进洞窟,点亮马灯,侯爵也尖叫了,他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是什么让侯爵如此震惊?

(4)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通过这些岩画的展示,我们得到这么一个等式,有了人类便有了文化,当文化繁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产生了美术。通过美术,我们可以侧面的了解到一个繁荣、灿烂的文化。因此,美术是我们了解人类文化过程的一条通道。简言之,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通过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更容易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课的兴趣。2.讲授新课

(1)看了课题《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文化吗? a.中西文化对比强烈的图片,让学生得出结论:中西方最大的不同是文化差异

b.问题:什么是文化差异?教师带领大家仔细探索,中西方到底有哪差异。c.问题引导:喜欢西方节日、饮食吗?请大家畅所欲言。→饮食差异,习惯差异,生活差异→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观念→还有更多的不同,都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

d.文化的简短定义→简单的说,文化就是一个人类群体整个的生存状态。

(2)通过对文化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说一下美术 a.请同学们说出喜欢的与美术有关的内容

b讲解美术的四个门类,请大家把自己的爱好归类(出示《美术妈妈的四个儿女》的图片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她的第一个女儿——绘画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通过这张图片我们看到的人物有一下特点:绮罗人物、曲眉丰颊、体态肥美。

老师考考你们,除了老师刚刚讲到的美术形式以外,同学们还能在画面上看出什么?

a.画面上有几个人物? 6个

b.老师在画面上找出八个细节,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认出这些细节都是什么? 植物、山石、头上的饰品、绮罗绸缎的衣服、宠物狗和供人们观赏的鹤、斗狗的玩具和遮阳的扇子。

c.与现代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对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的是古代时人们穿的衣服是绮罗绸缎,而现在人穿的是丝和棉,联系的是假山和宠物等延续到现代,鹤被关进了动物园。在精神方面通过贵妇闲步戏狗的情节,让人感到上层社会物质生活富足,但精神空虚,百无聊赖。而现在的人们可以用上网、KTV来弥补生活的空虚。由此呢我们可以总结出唐代的文化背景:

生活富足,吃穿不愁。缺少自由,精神空虚。物质丰富,技术高超。★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她的二女儿——工艺品

a.观看两组青铜器的照片——商代与周代,同学们先说说自己的感受。b.通过对比,为什么商代的青铜器看起来阴森恐怖?而周代的青铜器看起来温文尔雅?

c.通过讨论,教师总结,从青铜器的外部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商代王权的神秘以及周代人的礼仪社会。

总结:通过以上的欣赏和归纳,我们可以得出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的三个步骤:直观感受→理性分析→审美升华。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她的儿子——雕塑

仔细观察秦始皇陵兵马俑,按照我们讲的欣赏三部曲,你能理解他们所反映出的秦代的文化背景吗?(秦代上层社会盛行厚葬之风,规模庞大的军阵反映了秦代军事力量的强大。)

★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她的儿子——建筑

以乔家大院和北京故宫为例,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按照欣赏三部曲讨论其艺术特点及展现出的文化背景,最后教师总结。

乔家大院是用青灰色的砖瓦筑成,是典型的民间四合院。北京故宫气势宏伟,用红瓦和黄墙筑城,体现皇家风格。

总结:通过大家对美术妈妈的四个儿女的了解和认识,充分体现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3.布置作业:

同学们按照欣赏的步骤、总结两种舞蹈的服饰(华尔兹与印度舞)的艺术特点以及反映出的两种文化背景的不同之处,写一篇200~300字的总结。

4.课堂小结

篇4: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五册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课业类型:多媒体欣赏课

教材分析: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中

所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教材主要选择了包括雕塑绘

画服装建筑工艺等中外美术作品, 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进

行中是如何体现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反应美术

创作的。

学生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理解能力并且学过

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等,对于本课的理解和掌

握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问,欣赏等方法来学习美术与历史文化的传

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

渊源;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

类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学方法:提问法,观察比较法,欣赏评述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问题:美术是什么?(学生思考作答)

待学生回答后总结。通常我们对美术的认识是比较直观和浅显的,要么笼统的认为美术就是一种艺术;要么浅显的理解为就是画画。其实美术有更为准确的解释,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二 讲授新课:

1.演示课件图片:唐代人物画《簪花仕女图》。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回答(a 从作品仕女的姿势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b 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手饰中,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c.整个画面人物,动物等描绘的栩栩如生,你觉得唐代绘画水平如何? d.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学生回答后解释:(a 从作品描绘的几个贵妇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的情节,让人感到上流社会贵妇虽然物质富足,但却精神空虚、百无聊赖。b 从画中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及精美的首饰,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是相当的高超。c 形象描绘的细致入微,可见唐代画家不仅有较完备的绘画工具材料且在绘画技巧上很娴熟。d

反映出当时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是丰腴。)(我们从一件美术作品中就解读出来这么多有关唐代的历史,文化,生活等信息,包括:审美观,纺织技术,绘画技术等等。可见美术与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2.通过生活中最直观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验证美术与文化之间密切的联系 2.1领略服装的演变过程

展示课件图片,通过清末、民国、20世纪80年代、现今四个阶段的服装演变过程来体会文化对于美术创作的指导作用。2.2领略餐具的变革

从半坡彩陶碗、青铜爵、青花碗到现代餐具。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赋予不同时期艺术创作不同的风格。从早期的实用器到“以大为美、以广为尊”的青铜时代,再到“低调的奢华---青花时代”不同时期文化变现不同,美术作品也会呈现不同的风貌。2.3领略建筑艺术

展示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楼与白云观牌楼的图片,提问学生:“它们不同的建筑风格是什么?这些建筑体现什么样的文化?”让学生结合图片对比观察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见解。

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建筑样式,体会不同文化下的不同建筑艺术。

2.4领略交通工具变革

以交通工具的演变为例,从最早期的人力车到畜力的转变再到机械传动的一些列变化,体会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特有文化和美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三.小结

篇5:美术是人类文化造型的载体 说课稿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重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学准备

挂图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等。

篇6:美术是人类文化造型的载体 说课稿

点击查看内蒙教师考试真题

美术造型·表现说课稿《陶瓷艺术》

一、说教材

《陶瓷艺术》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三单元《土与火的艺术》片段,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主要通过对中国陶瓷艺术历史的简单了解,掌握陶瓷艺术的来源,特点,制作工艺等知识,并且通过捏,搓,切片等手法学会制作简单的陶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个够提升自己的欣赏能力更能够提升自己的动手和合作能力。在文化的了解和熏陶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前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得到了更广的拓展。心理和生理都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叛逆心比较重,因此厌学情绪也随之出现,因此,本课的学习结合了理论和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抓住学生兴趣,维持其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情况我设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明白什么是陶瓷,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的特点;2.通过小组讨论,观看视频,动手实践掌握陶瓷艺术的制作工艺,了解陶瓷在中国艺术文化长河的地位;3.通过欣赏陶瓷艺术,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合作,实践等手段,学生增强对美术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掌握陶瓷艺术的基本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设计意图)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陶瓷的制作工艺,运用陶瓷独特的艺术手法亲手制作一个陶瓷作品,体会陶瓷艺术的艺特点;难点:认识陶瓷艺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意义;学生能够学会欣赏,认识陶瓷,提高动手能力,形成合作意识(设计意图)

五、说教法与学法

情景模拟、谈话、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学生了解陶瓷的历史发展情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爱陶艺,进而爱民族艺术、爱祖国。以京剧为首的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除了曲艺,造型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由国粹——“china”——陶瓷进行联想,导入本科课题:陶瓷艺术。

设计意图:以此导入既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够联系我的课程内容。

官网:nm.zgjsks.com

点击查看内蒙教师考试真题

(二)初次感受,接触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两者实际上有较大的差别,关键在于原料和烧成温度,观看课件,了解陶器和瓷器的整体模样

陶器和瓷器的外观特点有何不同?(从颜色,造型,质感方向考虑)设计意图:主要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能够学以致用。(三)深入欣赏,了解制作工艺

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后具有可塑性,根据使用或欣赏的要求,按照美的规律设计,制作成型后干燥,经火烧制成为陶器或瓷器,给人们生活提供方便和点缀。

欣赏作品:杨子帆《紫砂橄榄尊》金宝升《红釉鸡公壶》 小组讨论:

1.陶艺与雕塑有何区别?它有哪些独特的艺术语言吗? 2.这些陶制品上的图案主要有什么作用? 3.陶瓷作品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 3.陶瓷艺术品与陶瓷日常用品的区别? 4.陶瓷艺术的制作工艺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一起来欣赏视频(生回答,师总结)认识陶艺成型的基本方法。(1)搓泥条、做泥板的方法: 拍、压、擀、切。(2)塑型的方法:

A.泥条盘筑成型 B.泥板成型

(3)教师示范学做教师示范学做泥条盘筑成型的陶罐。

1搓制泥条:将调和好的泥放在一块平板上,将其搓擀成泥条(准备多根泥条)2拍制泥饼:拍和压的方式。(用刻刀刻出陶罐底部)

官网:nm.zgjsks.com

点击查看内蒙教师考试真题

3泥条圈圈:将准备好的泥条盘柱(层层垒筑)将已经准备好的泥条盘筑在底部泥板之上。进行粘合,调整出陶罐的造型。

4教师总结:做肌理的方法:压印、掺杂、镶嵌等。5装饰手法:压印、刻划、镂空等。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主要是符合学生的认真规律,能够循序渐进,对知识的把握能够层层深入。

(四)合作实践,动手体验

学生用刚才的制作工艺和步骤,进行如下的操作:设计-准备材料-制作-装饰和调整-烧制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以作品推介会形式展示同学们的陶艺作品。1.学生展示各组作品。

2.作品故事:学生讲解作品的造型以及含义等,还可以讲讲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有趣的故事。

3.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探讨改进的方法。

中国的艺术博大精深,而陶瓷又是独具特色的,究竟世界各国的陶瓷艺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后面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处于模仿阶段,直观的示范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六)布置作业,总结回顾 学生回顾总结课堂知识

回去给自己制作的陶瓷作品上色,用它装饰自己的房间拍照分享。

设计意图:简单的作业,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知识又可以将本节课教学成果延伸到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土与火的艺术

一、陶瓷

二、陶和瓷区别:

三、陶瓷工艺,艺术特点

四、制作步骤:

上一篇:捉泥鳅小学音乐教案下一篇:物流专业参观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