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制度论文

2024-05-03

法人制度论文(共8篇)

篇1:法人制度论文

“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对于我来说比较陌生,虽然略了解一些,但是很容易和很多概念混淆,其中的所有权、经营权的归属问题也有着复杂的经济和法律关系。所以我就借这次作业机会,去查阅了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提出概念和历史沿革,共同学习和探究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一、“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提出和具体内容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在承认包括国家在内的企业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 企业法人享有对投资者投入企业资产的经营权,《监管条例》第27条规定, “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 依法独立支配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政府和监督机构不得直接支配企业法人财产。”可见“企业法人财产权”不过是在原有的“企业法人财产经营权”(包括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权)的基础上加上了“依法独立支配”的权能。“企业法人所有权不是归属意义上的财产权”, 这就从法律上否定了“企业法人所有权”, 企业法人财产权只是充实了企业经营权的内涵。

二、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局限性的个人看法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由于企业法人财产权仍是“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不能统一, 所以自身难以实现“产权清晰”。而且由于国家对公司的财产仍享有所有权,它仍有权以所有者身份干预企业的活动, 也很难实现“政企分开”。从这个意义上讲, 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立法宗旨也是不相符合。

2、企业法人财产制度承认企业法人对股东投资的财产和投资积累资产具有完全的占有、使用、依法处分和支配的权利, 投资者不得“直接支配企业法人财产”, 但是保留投资者对投资财产享有财产所有权。实际上, 这样的投资者所有权就是空壳了。

三、总结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在“两权分离”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用来调和“国家坚持对出资财产享有所有权”与“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立财产”之矛盾的产物。它的出现虽然有其一定的进步性和现实性, 但却无法明确企业法人与其财产之间的法律性质, 它终将为企业法人所有权所取代。只有肯定法人所有权,才能为公司产权的彻底明晰化奠构。定基础,才能形成股权与公司法人所有权既相互独立和游离, 又相互制约的现代公司产权结构。

篇2:法人制度论文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项目法人建设管理行为,强化项目法人在项目管理中的职责,充分发挥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确保建设项目“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效益”控制目标的实现,根据国家及县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枣强县水利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全县水利建设项目项目法人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程进度和资金管理负总责。

第四条 项目法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依法依规组织工程建设。

第五条 在我县境内从事大中型及重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自项目法人组建到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项建设管理活动应遵守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其他小型水利建设项目项目法人可参照执行。

第六条 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统一要求、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水利建设项目项目法人建设管理行为的监督管理,实施对项目法人的备案、培训、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县水利厅负责县级以上审批的工程项目的项目法人监督管理;各市水利局负责其他工程的项目法人监督管理。

第二章 项目法人组建及资格条件

第七条 水利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按照批准的整体建设项目确定工程建设项目责任主体,组建或明确项目法人。其中,跨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县水利厅直属项目以及总投资在 2 亿元以上的地方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由县人民政府或县水利厅负责组建项目法人,任命法定代表人。其他地方项目由市、县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项目法人,并按照项目管理权限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

对于中小型水利工程,提倡“一县一法人”专职项目法人集中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县可组建常设的项目法人,办理法人登记手续,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承担本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

第八条 项目法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1、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应为专职人员,法定代表人兼职的,必须配备副职,专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法定代表人、专职副职应熟悉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有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水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不得兼任中小型水利建设项目的法人代表。

2、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工程类高级技术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独立处理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3、人员结构合理,应包括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技术、质量、经济、财务、合同、档案等方面的管理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一般不少于总人数的50%。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应在工程现场进行管理。

4、法人代表、技术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上岗前需经过培训。法人代表和技术负责人经培训且取得县水利厅颁发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5、有适应工程建设需要,专门负责工程建设、财务、质量、安全和迁占移民、档案管理等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建立完善工程建设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档案管理、廉政建设等规章制度。

6、在项目建设期间,项目法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保持相对稳定。法人代表和技术负责人进行调整,应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三章 项目法人职责

第九条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并对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工程建设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拖延支付、截留和挪用。

第十条 项目法人需严格按照建设程序依法组织工程建设,严格实行“四制”管理,严格执行行业标准。

第十一条 项目法人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并积极配合做好有关部门审计、稽察、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在前期工作阶段职责:

1、通过招标择优选择勘察设计单位;

2、组织编制初步设计报告;

3、对初步设计报告进行审核把关;

4、协助主管部门完成前期工作的报批工作。

第十三条 施工准备阶段职责:

(一)在招标阶段职责:

1、按照国家和县有关规定规范水利建设项目进入统一规范的市级以上公共资源市场进行交易,其中由国家和县负责审批且项目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需进入县级市场进行交易;

2、确定招标代理机构。委托具备相应资质并在县水利厅进行诚信备案信誉良好的招标代理机构。

3、及时提交招标报告。招标前,按规定及时递交招标报告,内容包括招标具备的条件、招标形式、代理机构的选择、标段划分、资质要求、公告发布、评标办法、时间安排等。

4、依法组建评标委员会。指派代表与在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评标专家库中抽取的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

5、确定中标单位。按照规定程序公示后,确定中标单位。公示内容应包括中标价格及投标承诺主要管理人员。

6、提交总结报告。按照规定的权限、时间和要求,向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招标投标书面总结报告。

7、按规定与各中标单位签订合同。

(二)施工准备阶段的其他职责:

1、组织施工图设计(实施方案)的申报与审查;

2、办理质量监督、开工前审计等报批手续;

3、组织做好征地、拆迁和移民工作;

4、组织做好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场地平整“四通一平”工作;

5、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建设资金;

6、及时组织设计单位与施工、监理单位进行设计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7、做好与群众、相关部门、政府的协调工作,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第十四条 建设实施阶段主要职责:

1、及时办理开工报告审批手续;

2、严格按照《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分包管理规定》,加强工程施工分包管理,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工程主要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不得进行分包;

3、严格设计变更报批程序。按照水利部和县水利厅关于设计变更的有关规定,做好重大设计变更的报批和一般设计变更的审核工作;

4、组织并负责在建工程的安全生产及安全度汛;

5、严格按照概算控制工程投资,用好、管好工程资金,按工程进度及时支付工程款;

6、设置负责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机构及人员职责,对质量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自觉接受政府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督;

7、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经常性检查,督促监理单位定期组织召开现场协调会议,通报工程进展情况、质量安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8、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组织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和合同完工验收,验收质量结论和相关资料及时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或核备。

第十五条 竣工验收或投入使用验收阶段主要职责:

1、组织验收资料的制备工作;

2、协助做好各项专项验收;

3、工程档案资料整理规范;

4、组织编制竣工财务决算;

5、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

6、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并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第四章 项目法人管理责任

第十六条 项目法人对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参建单位的建设行为依法负有监督管理责任。为强化对参建单位的管理,项目法人在组织工程建设中需严格执行四项制度。

1、执业证书暂存保管制度。在施工、监理单位进场时,项目法人必须查验主要管理人员是否与投标承诺和合同的要求相一致,主要人员应挂牌持证上岗;主体工程建设期间,对项目负责人(建造师)和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证书实行“暂存保管”制度。中标单位主要人员原则上不得更换,若因退休、调离等特殊情况需要更换的,须提出书面申请,项目法人审查同意后及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

2、考勤制度。对施工、监理、质量检测等单位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考勤,确保人员到岗到位;

3、签字签章制度。监督施工和监理单位严格按照《注册建造师施工管理签章文件(试行)》(建市监函〔2008〕49 号)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要求,认真执行项目负责人(建造师)、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签字签章制度;

4、公示制度。项目基本情况及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主要管理和工作人员的照片及基本信息要在工地现场醒目位置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法人的建设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主要任务为:

1、对项目法人的组建情况进行审核备案;

2、对项目法人的建设管理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3、组织开展项目法人岗位培训,颁发资格证书;

4、负责考核项目法人;

第十八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工程进行稽察、督察和专项检查,并督促落实整改。

第十九条 对质量与安全事故和发现的重大问题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处理。

第六章 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条 建立项目法人考核制度,实行奖励惩戒机制。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对项目法人进行考核。

第二十一条 考核工作由考核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1、考核由县水利厅每年安排部署集中开展,或结合专项检查、稽察一并开展。原则上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的,项目法人参加当年考核;项目下半年开工的,参加次年考核;

2、过程评价以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稽察、审计情况为主。

第二十二条 项目法人主要考核内容:

1、执行建设程序情况;

2、执行“四制”管理情况;

3、招标工作开展情况;

4、合同签订及合同管理情况;

5、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6、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情况;

7、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第三方检测单位评价和政府监督相结合“五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情况;

8、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健全建立和执行情况;

9、对参建单位的管理情况;

10、安全生产标准化与文明工地建设情况;

11、信息与档案管理情况。

第二十三条 项目法人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考核实行量化赋分制(量化评分标准见附表)

第二十四条 考核组织程序:县水利厅负责监督管理的项目法人,首先由项目法人按本办法规定和量化评分表要求进行自评,并形成书面报告后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各市结合过程评价情况逐个项目进行考核,形成初审意见报县水利厅,县水利厅对各市初审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根据需要进行随机抽查,并确定考核结果。各市水利局负责监管的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自评后报市水利局进行考核。

第二十五条 考核等次标准

(一)优秀

1、量化考核评分在90分以上;

2、无质量与安全事故;

3、无违法违规事件;

4、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5、地方配套资金到位;

6、工程质量评定为优良等级。

(二)合格

1、量化考核评分在75分以上;

2、无质量与安全事故;

3、无违法违规事件。

4、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5、地方配套资金基本到位;

6、工程质量评定为合格以上等级。

(三)不合格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定为不合格等次。

1、量化考核评分在75分以下;

2、存在较大以上质量与安全事故;

3、存在违法违规事件;

4、未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5、工程质量较差。

第二十六条 对考核优秀的项目法人按照考核权限由县市主管部门进行通报表扬。连续两年考核为优秀的项目法人,可推荐其参加全县建设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法人进行通报批评,并建议取消其法人代表资格。对管理混乱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的,三年内不得再担任项目法人代表。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印发之日起执行。

篇3:法人制度论文

财团法人 (德语Stiftung法foundation英foundation日:财团法人) 作为传统民法最基本的法人类型被世界上多数国家所接受。德国民法典确立了财团法人制度, 却避免在立法上定义财团法人, 其他受德国民法影响的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虽然继受了德国民法典的财团法人制度, 但是也没有定义财团法人。而我国澳门民法典给财团法人下了定义。其173条:“财团系指以财产为基础且以社会利益为宗旨之法人”。

虽然立法上鲜有对财团法人进行定义, 但是学界对财团法人之定义可谓层出不群:德国学者梅迪库斯认为财团法人是“法律上独立的、服务于某个特定目的的财产”。拉伦兹定义为“为实现一定目的, 利用为此提供的一定财产而设立的永久性任务”。我国学者史尚宽认为, “财团法人谓对于供一定目的之财产, 赋予以权利能力之法人”。梅仲协认为“财团法人者, 依捐助人所特定之目的而设立, 具有独立人格之财产组织体也”。王泽鉴认为“财团系以捐助财产为其基础的法人 (财产组织体) , 如私利学校, 寺院等是”。我国学者江平和米健认为财团是“主要以财产或金钱的积聚为成立前提的各种团体”。笔者认为, 财团法人首先是财产的集合体, 其次它应当有特定的目的, 为特定目的而服务, 最后, 它的财产独立, 是具有权利行为能力、具有法律人格的法人。

二、财团法人制度的发展历史

(一) 罗马法时期——财团法人制度的萌芽

考察财团法人制度, 就必须把握它的历史发展脉络。财团法人的出现不得不依赖于法人的产生和发展, 法人制度发展的历史悠久, 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 罗马法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人, 但是其基本内容已经具备。当时的罗马法学家对团体和自然人的不同之处有过描述, 比如马季安指出:剧院、竞技场等财产属于村社, 而不是属于村社的成员, 阿尔芬指出:舰船的成员经常变动, 有时船员换了, 但船仍在, 军团也是如此。五大法学家之一的乌尔比安说:在团体中, 其成员是否经常变化对团体的存在没有意义, 因为团体的债务并不是其个别成员的债务。团体的权利无论如何也不是属于个别团体成员。据此法人的雏形已经出现, 而罗马法中的人格观念是法人概念及其制度产生的基础。人格 (persona) 制度是罗马法的一大贡献, 实际上, 当时的人格是一顶帽子, 这顶帽子戴在谁的头上谁就有了法律人格。有生命者不一定具备人格, 无生命者未必就无人格。[1]人格这顶帽子不一定只戴在生物人身上, 它还可能戴在一个团体身上, 甚至可以戴在一项财产身上, 这种人格和生物人的分离的理论是法人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根据法人的基本要素将法人划分为自然人的集合体和财产性实体。前者为社团, 后者具备了财团法人的雏形, 可以说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是同时出现的。

财团法人在罗马法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寺院 (ecclesia) 、慈善团体 (piae causae) 和未有继承人的遗产 (hereditas jacens) 。其中慈善团体, 也即基金会制度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 基金会纯属基督教的产物, 是对‘仁慈’———一种全新观念的表达, 在它的起源之初, 只以慈善和怜悯为目的。它们表现为养育院、医院、孤儿院、向教会和宗教活动的遗赠。由此得名为‘慈善团体’”。然而, 在罗马—基督教法中, 基金会仍未完全同接受捐赠的团体 (教会) 分离, 而是通过一定的法令来确保财产用于捐赠者的目的。

(二) 欧洲中世纪时期———财团法人制度的确立

欧洲中世纪是财团法人发展的重要阶段, 自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 出现了灵俗两界的分立和两个重要的力量中心, 即日耳曼———罗马世俗国家和基督教教会。教会的势力逐渐增大, 教会的权力弥补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权力真空。“上帝赐予世界两把剑用以保护基督教界:教宗掌握宗教的, 皇帝掌握世俗的”。教会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教会法成为了只要法律。教会法学家还发展出了称为“基金”或与“人的社团” (universitaspersonarum) 相对照的“财产的社团” (universitasbonorurn) 的一种法律设置, “……虽然在后来英格兰的世俗法中并没有与之确切相同的设置, 然而其他欧洲国家的世俗法律制度却容纳了这种设置 (在德语中它被称为Stiftung, 在法语中为fondation) 。它是由财产、金钱、土地, 以及无形权利得以献出的目的的人格化所组成”。教会势力的强大及教会的统治地位, 使教会基本上垄断了慈善事业。捐出的财产由教会控制, 从而使财团人格无法真正做到独立。然而随着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的到来, 人文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了人们思想的潮流。“当时的人士, 自我意识极强, 对教会之间在捐赠人及法人之间, 深感不快, 多主张法人之目的及其管理方法, 应由捐款人自由决定, 且拟于贫病救济之外从事于教育艺术等文化事业, 及宗教改革之势崛兴, 对于旧教攻击甚烈。此种捐赠财产, 遂亦趁势化为完全独立之法人, 是为财团法人 (Stiftung) ”。[2]这样捐助财产开始独立于捐助人和管理人, 捐助人一旦捐出财产他就失去了所有权, 而且捐助财产的目的不因捐助人的意志所改变。换句话说, 捐助人捐出财产后, 他自己也无法改变财产的用途。

(三) 十九世纪以后———财团法人制度的继受

财团法人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大陆法系十九世界法典化过程中形成的。世界上第一部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没有明确使用“法人”、“财团法人”概念, 而使用了“不属于私人所有的财产”, 法国民法典为什么没有使用法人及财团法人,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怕当时法国的封建势力借助团体进行复辟。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首先确立了己臻成熟法人制度, 同时明确规定了较为系统的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制度。[3]随着大陆法系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传播, 继受德国法的许多国家也继受了财团法人制度, 如《瑞士民法典》, 《意大利民法典》, 《日本民法典》等都确认了财团法人制度, 我国澳门地区民法典受葡萄牙法的影响, 规定有财团法人制度, 我国自清末民初继受大陆法系传统, 民律草案采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划分。可以说, 财团法人制度的发展过程, 也是罗马法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 是欧洲大陆的民法典影响非欧洲世界法制的过程。

三、我国关于财团法人的规定

“清末民初中国法律改制是现代中国法制进入世界法律体系, 即进入大陆法系的起点”。[4]我国在继受大陆法系传统时当然也接受了大陆法系的财团法人制度, 在1986年《民法通则》并未采纳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分类, 而是将法人分类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 然后, 把非企业法人再次划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我国虽然没有规定财团法人制度, 但是学者们一般认为由行政法规规定的基金会法人与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是财团法人。1988年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基金会, 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 是社会团体法人”。在此将基金会界定为社会团体法人是比较危险。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基金会, 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 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 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此处也没说是社团法人, 但是用了比较含糊的非营利法人, 也没有对基金会的法律性质进行严格的界定。

四、对我国未采纳财团法人制度的一点思考

我国民法通则未采取财团法人制度, 其中原因之一是我国民法通则明显受前苏联法的影响。苏联通过强大的国家权力、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 建立了高度发达的集权式国家、强制性的国家秩序和高度同质的社会。国家成为统合一切社会组织、个体的最高力量, 国家优位于社会、个人。国家主义认为国家集体成了财产所有者。《苏俄民法民法典》第52条规定,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财产所有权, 分为国家所有、合作社所有、私人所有三种形式。从而拒绝承认法人享有所有权, 我国自然也采纳了前苏联的做法, 也就无法承认财团法人制度。其次当时学者们制定民法通则时考虑到社会的实际接受程度。财团法人制度源自于德国民法典, 但在我国这个制度从没机会走出书本进入现实, 况且这个概念给人以“财团”的印象, 和民众有着隔阂, 接受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其三是由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 当时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不久, 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不富裕, 没有多余的钱去捐赠, 去从事公益事业, 所以这些当时存在的客观条件也许让立法者在制定民法通则时未采取财团法人的一个原因。

五、小结

财团法人作为大陆法系一个极其重要的制度却没有被我国立法者采纳, 财团法人制度从罗马法发展到现在, 历经两千多而不衰, 这其中必有它的原因。本文梳理了财团法人制度的发展历史, 思考了我国立法者未采纳取财团法人制度的原因,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财团法人奠定基础。

摘要:将法人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是大陆法系最基本的法人分类方法。但是我国立法继受大陆法系时却没有借鉴这种分类法。而财团法人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鉴于我国目前对财团法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王泽鉴先生也认为“财团法人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已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财团法人制度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界定, 进而梳理财团法人制度发展的历史, 然后回答我国为什么未设立财团法人制度。

关键词:财团法人,发展史,立法

参考文献

[1]江平, 米健.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20.

[2]李宜珠.耳曼法概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47.

[3]德国民法典关于法人之规定参看:21-89.

篇4: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关键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起源;滥用;完善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概述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公司依法成立后,在特定的事件中因有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之情事,若在该事件中仍承认该公司具有独立人格,将有损交易秩序的正当化,从而暂时否认在特定事件中该公司的法人人格,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一种法律措施。

该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危机,市场秩序相当混乱,各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投资人就利用公司的人格独立制度规避法律损害债权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美国为了针对这种现象创立了“刺破公司面纱”原则,后来经过一系列发展和演变,成为现今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具体来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以承认公司法人人格为基础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不是否认公司独立人格的有效性,相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基础,是首先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但实质上正是体现了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内在理论。只有先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的独立性,承认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受约束与法律的框架之内,才能让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承担责任,进而才会有滥用的可能性,才可能对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进行否认。

2.不是所有都能以公司法人人格进行否认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不是对公司法人人格的整体否认,即公司法人资格的否认只是在适用具体的案件中,针对具体的个案、特例,对涉及到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情况时,对法人资格的一种否认,它并不影响一个公司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的有效性,因此公司人格人格的否认并不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否认。

3. 是解决事后的一种法律机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是在于规避公司及股东之间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而进行的非法活动,但在生活实践发现,对于公司独立人格滥用的情形,千差万别,如果对于滥用制度进行规定,很难将其罗列于法律的框架之内。因此,对于法人人格制度的否认多是采用一种事后的法律规制,也就是说,法律多半是通過对滥用公司人格的惩罚来保障失衡的公司利益。这种方法无疑是既稳妥又灵活的保障机制。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具体情形

1.公司资本存在明显不足情况时

判断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公司的资本,资本是公司生存的重要保障,它的多少关系着一个公司的生命,同时对其他债权人而言也显得至关重要。资本对公司而言,是人格独立的重要体现,当一个公司有能力独立的承担债权债务时,它才能具有法律赋予的人格。因此,当一个公司的资本明显不足时,就有可能导致该公司法人人格的否定。但需要指明的是,该资本不足的认定社会标准并非低于法定最低资本额,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种灵活的标准来进行判断,例如公司的规模、性质、经营状况、责任保险等。另外,判断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时间界限是以公司设立时为标准,而不能因为与第三人发生债权债务关系时以资本不足为借口进行否认。

2.通过公司本身来回避义务

公司资本明显不足是公司法人人格得以否认的实质上的欠缺。然而,具体来看,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利用了公司法人人格回避了合同义务。其中,有三种分类:一是,为逃避契约上的特定义务而设立新公司从事相关活动,利用了公司的重新设立来逃避自己的法定义务;二是,通过成立新公司逃避债务,即公司为逃避债务而抽逃资金,利用原先公司的设备,人员,经营场所成立新公司,从而做到规避先前债务的目的,但其从本质上来看,仍属于先前的公司,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对经济秩序造成破坏,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三是,利用公司的法人资格进行欺诈行为,以公司法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进行欺诈,骗取债务人资金,这是在公司欺诈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综上几种表现形式,不难看出,主要是通过逃避自己的法律义务,从而对债权人造成利益损失。

3.利用公司规避法律机制

这种情况是指,利用公司已经存在或者重新建立一个公司,强行的将法律规定的禁止性规定进行改变,从而规避强制性法律的适用。滥用公司人格规避法律义务,这在实践中是非常普遍的。

4.公司法人人格与股东混同

所谓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就是将公司与股东进行了混同,造成公司与股东不分,使公司成为股东的另一个自己,使其成为自己的代理机构,达到公司就是股东,股东就是公司的情况。这种情形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一人独资公司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子公司实际控制股东,母公司的影子公司,子公司实际上是形骸化了。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股东对公司进行实际控制,公司的自由意志,独立人格丧失,使公司完全沦为股东利用的工具,股东对公司进行操控;二是,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独立财产不分,造成混同,不能进行清楚地分辨,通常表现为,公司的营业办公场所与股东的居住场所不分、公司的股东与公司的利益同一,没有明显区分、公司财产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股东随便转移、公司的事务管理,交易不是独立进行,而是受到股东的统一管理和支配;三是,业务进行混同,公司的业务与股东之间的个人业务没有区分,同时从事相同的经营活动,并都受公司的股东支配;四是,组织机构混同,俗称“一人套马,两块牌子”这是典型的人员之间的混同,公司之间的主管或董事之间兼任,又或者统一受董事的任命,支配管理。

三、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完善

1.及时修改法律法规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法律的本身就存在一种滞后性的问题,对于有关公司法也同样如此。法律要及时进行修改,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所要必须达到的目标,只有在良好的法律前提下,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司法人人格才能更好的得以体现和实施,更好的保护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2.严格限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因为是要对公司法人资格的否认,在适用上就要限定一些必要的条件来加以约束,其中对主体条件进行了限制,只是针对公司中的股东滥用人格而言,且必须是经被害人提起的。如果是公司中的其他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对公司法人人格进行滥用,就不用此规定。最后一点,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否认一定是对被害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失才可以适用,这是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适用。

3.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公平、正义

在实际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案件中,都应做到用公平,正义的准则进行衡量,并不是一味的对公司法人人格进行否认,也要权衡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基础固然重要,但若不加以合理适用,最终案件的审判依然会对公司股东造成不公正的待遇。(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德枢著 《一人公司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137页;

[2]朱慈蕴著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讲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3]范健著 《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

[4]刘俊海著 《现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43页;

[5]孟勤国、张素华著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与股东有限责任中国》,载《中国法学》 2004年第3期,第15页;

[6]朱慈蕴著 《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价值取向》,《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篇5:法人授权委托管理制度

一、范围

1、本制度规定了《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合同管理办法》中委托代理人签署合同的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限。

2、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属多经企业、武定县分公司与其他法人、其他组织、个人之间签订的各类合同以及具有合同性质的协议书等。

二、管理职能

1、办公室为公司签订合同授权委托管理职能部门。

2、公司下属各单位不得以本公司名义对外签订各类合同。

三、管理内容和要求

1、本公司总经理根据需要委托代理人签署合同。

2、委托代理人签署合同必须持有本公司总经理签发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必须明确委托权限和期限,禁止使用全权代理一类的文字。

3、在授权范围内订立的合同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委托人承担。行为人不具备承办资格、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承办、签订的合同其法律后果由行为人自负。

四、代理人、代理权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委托代理人签署合同的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限作具体规定。

1、对副总经理周庆文作如下委托:

1)代理事项、权限

委托代理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代理对外签订技术协议、安全协议、调度协议、并网协议;大修、技改、科技项目可研合同、设计合同、施工合同、设备物资订购合同、廉政合同。

2)代理权限

大修、技改工程,委托代理人可以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单项工程价款金额在人民币100万元内,可以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设备物资订购合同价款金额在人民币50万元内;科技项目,委托代理人可以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单项工程价款金额在人民币50万元内。

2、对副总经理周晓昌作如下委托:

1)在全公司范围内代理事项、权限

委托代理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代理对外签订中小用户供用电合同。

2)在全公司范围内代理权限

委托代理人可以直接对外签订容量为2000kVA及以下用户供用电合同。

3)对武定分公司代理事项、权限

委托代理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代理对外签订武定分公司范围内的供用电合同;设备物资采购合同;10kV 及以下农网建设项目施工合同、技术协议、安全协议、廉政合同。

4)对武定分公司代理权限

对上一条代理项目,委托代理人可以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设备物资采购合同价款金额在人民币50万元内;可以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单项工程价款金额在人民币100万元内。

3、对副总经理杨正兴作如下委托:

1)代理事项、权限

委托代理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代理对外签订基建工程、35kV及以上电网建设设计合同、施工合同、设备物资订购合同、安全协议、廉政合同。

2)代理权限

上述代理项目,委托代理人可以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设备及物资订购合同价款金额在人民币50万元内;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单项工程价款金额在人民币100万元内。

4、对电力营销部主任毕爱军作如下委托:

1)代理事项、权限

委托代理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代理对外签订中小用户供用电合同。

2)代理权限

委托代理人可以直接对外签订容量为315kVA及以下用户供用电合同。

5、对武定分公司常务副经理马江虎作如下委托:

1)代理事项、权限

委托代理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代理对外签订武定分公司范围内中小用户供用电合同。

2)代理权限

委托代理人可以直接对外签订容量为315kVA及以下用户供用电合同。

6、对供应运输部主任郭芬作如下委托:

1)代理事项、权限

委托代理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代理对外签订大修、技改、科技项目设备订购合同及其它物资采购合同。

2)代理权限

大修、技改工程、科技项目委托代理人,可以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设备订购合同价款金额在人民币5万元内(含5万元);其它物资采购,委托代理人可以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单项价款金额在人民币5万元内(含5万元)。

7、对辉耀公司经理杨成富作如下委托:

1)代理事项、权限

委托代理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代理楚雄辉耀电力实业有限公司对外签订110kV及以下电网施工合同、发电安装合同、设备物资订购合同、安全协议、廉政合同。

2)代理权限

上述代理项目,委托代理人可以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设备物资订购合同价款金额在人民币10万元内(含10万元);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单项工程价款金额在人民币100万元内。

8、对辉耀公司副经理李舜安作如下委托:

1)代理事项、权限

委托代理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代理楚雄辉耀电力实业有限公司对外签订110kV及以下电网建设设计合同、25MW及以下发电站设计合同,技术咨询合同。

2)代理权限

上述代理项目,委托代理人可以审批或直接对外签订设计合同、技术咨询合同价款金额在人民币50万元内(含50万元)。

五、代理期限

授权委托书一年签发一次,代理期限自签发之日起一年内有效,以授权委托书签订期限为有效期限。

六、相关管理规定

篇6: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解读

解读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是基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事业管理效率应运而生的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市,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已进行了15个年头了,尤其是2005年以来,对全市的所有事业单位全部实行网上登记管理,更把登记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相对于工商企业登记管理,社会上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制度的认识尚显不足。现就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目的与效力作一简要介绍。

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的历史沿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旧的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从90年代初起全国部分省市开始着手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推动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1993年7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关于建立全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的报告的通知》,要求全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我市事业单位积极落实文件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全市事业单位的初始登

记工作,建立了初具雏形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体系。

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基础上,国务院于1998年10月25日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对象、内容、程序、责任人等方面作出明确规范,标志着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正式建立。根据国务院的文件要求,我省在2001年1月1日起,废止原试点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开展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初始登记工作,推进地方登记管理制度向全国统一的登记管理制度过渡。

2004年6月27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签署并公布第411号国务院令《国务院关于修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决定》,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执法主体作出进一步明确。明确各级编办下属的淮安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执法主体。我市编办也于文件下达之后成立了淮安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并于2006年底明确为市编办下属的独立行政机构。同年11月,省编办部署全省统一实施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制度。要求自2005年1月15日起,全省事业单位所有涉及登记管理的事项统一通过网上登记管理系统进行,建立规范、便捷、高效、透明的网络管理体系。我市市直及所辖各县区的所有事业单位历时半年,顺利完成了从手工登记向网上登记的阶梯性跨越。

2007年7月2日,梁保华省长签署第35号政府令,颁

布《江苏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以政府规章的形式,进一步规范全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这是我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一项重大举措,体现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系建设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填补了我省自1993年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以来的法制空白。

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作用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是准入制度。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行政事分开,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依法核准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让事业单位获得进入市场,进入社会的合法凭证,是实现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目标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是事业单位及其举办单位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在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实施之前,事业单位没有法人主体资格,在市场运作中,没有“身份证”“通行证”,束缚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遇到问题其举办单位也受牵连。如我市的各大专业院校及中小学校,每年都在发展壮大,与其他部门和单位联系工作时需要提供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特别是缺乏流动资金需到银行贷款时,独

立的法人资格显得尤为重要。为支持事业单位的发展,我们按登记程序和要求及时为事业单位办理登记手续,通过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既保障了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也保障了其举办单位的合法权益。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是收集整理事业单位登记资料,确保事业单位登记档案完整性的档案制度。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在依法对事业单位进行登记、变更、监督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字材料及其他材料。登记档案的建立,在涉及事业单位有关诉讼时可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也为社会公众查询提供了服务。按照省编办对登记档案整理的要求,我市编办下属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对每个事业单位的登记档案进行单独立卷。仅市直就收集、整理事业单位登记档案300余盒共2000余卷。近年来,陆续为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三、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效力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人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唯一有效法律凭证。2000年7月,中央编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财政部等十五个部委就《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使用问题联合下发了《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作用,规定事业单位申办有关社会保险、开立银行帐户、刻制印章、办理机动车船牌照、申办税务登记、申办收费许可证、土地

房产登记管理、购领收据发票、法律诉讼、人事调动和工资基金管理、申办组织机构标识代码、签订合同契约等有关事宜时,有关部门必须要求其提交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篇7:执法人员工作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是指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依法受委托的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予的职权所作出的行政行为。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必须遵循合法、公平、公正、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原则。依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的国家工作人员;

2、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品行端正;

3、经过专业法律培训并取得执法资格。

(四)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没有取得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

(五)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行政执法权时必须以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 1

条例或单行条例、国务院部委规章、具有规章制定权的政府制定的规章作为依据。

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依据。

(六)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七)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持证上岗。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主动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说明执法依据,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不按规定出示证件、说明执法依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执法人员不得因此加重对当事人的处理。

(八)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询问行政执法中的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或者规章予以答复。

(九)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责令其检讨,或者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对依法应当办理的有关申请拖延、拒绝办理,或者弄虚作假,对依法不应当办理的有关申请擅自办理的;

2、超越职权或者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3、滥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的;

4玩忽职守,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一定后果的;

5、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刁难、勒索或者对抵制、检举、控告其违法行为的当事人打击报复的;

6、拒绝、阻碍行政执法监督人员执行公务的;

7、其他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行为。

(十)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有赔偿义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机关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篇8:韩国法人犯罪制度研究

1910年之后的韩国, 因为受到了日本殖民地法的影响, 曾经沿用过日本的商法, 并且有与其相同的规定。韩国商法第637条的规定与日本很相似, “对法人的罚则适用”解释为代替法人在现实上处罚有违法行为的自然人的“代罚规定”。 (1) 韩国在法人刑事责任方面的争论主要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 这一点也与日本十分相似。韩国虽然通说并没有承认法人犯罪的主体地位, 但从今天韩国法学界的发展趋势上看, 其肯定的观点越来越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韩国法人刑事责任肯定论者之一的金日秀教授 (高丽大学) 在1996年发表的《法人刑事责任》一文中, 从“企业是生产性经济统一体和法律性组织体”的立场出发, 指出:“法人乃是超越其组织成员的社会性实在, 是一个组织体, 这已经是明显的社会现实, 必须从经验实在性角度对其行为给予刑法上的评价及理论构成”, 以肯定“法人的刑事责任”。 (2)

二、韩国法人犯罪的主体性

法人与自然人一样, 原则上也可以成为犯罪行为的主体。但是法人只是法律上得人格体, 并没有自然人的感觉, 情绪, 动机等。因此, 法人如果想成为犯罪行为的主体, 就只能根据犯罪构成要件的性质进行例外的认定。

对于法人是否为犯罪主体的争论一直有很多, 因此, 法的制度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英美国家是以法人的责任能力的问题来处理的, 而在德国, 是以法人的行为能力和行为能力的问题对其进行处理的。在韩国一般是以法人的犯罪能力问题进行处理的。此时的犯罪能力就包含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两方面。具体分为以下的观点:

(一) 学说

关于法人的犯罪能力, 韩国的多数说采用的是否定说。肯定说以及部分肯定说则属于少数派见解。判例则否认法人的犯罪主体性。

1. 否定说的论据

a.法人因不具有与自然人相同的心理和身体, 所以也不具有行为能力。

b.法人是通过作为其机关的自然人来实施行为的, 因此只对自然人科处刑事责任即可, 没有必要处罚法人自身。

c.如果处罚法人, 其效果在实质上将波及法人的构成成员。这将导致处罚与法人无关的第三者的结果, 违反罪责自负原则。

d.法人因不能进行主体性的伦理的自我决定, 所以无法对法人进行作为刑罚之前提的伦理性责任非难。

e.法人因在公司章程所设定的目的范围内享有权利能力, 所以犯罪无法成为法人的目的进而也将否定法人的犯罪能力。 (3)

2. 结论

应该肯定法人的犯罪能力。法人不仅根据法人的机关实施行为, 而且带领诸多从业人员通过指挥、领导他们的活动利益归属于法人自身。因此只有考虑归属于法人的个人行为者以及法人自身的犯罪与处罚, 才有可能有效地统治犯罪。只根据对自然人的统治来期待实现对企业犯罪的统治是不现实的。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领域中, 肯定法人的犯罪能力并不是过于强调犯罪统治, 因此不违反刑法的补充性要求。

(二) 法人的行为能力

当前的趋势是, 在理论上广泛承认关于法人的犯罪主体性。这样看来, 证券交易法第107条1项及第208条3号 (一任买卖交易的限制) 违反罪的行为主体已经表明是作为法人的证券公司。 (4) 1994年以来, 在英国即使针对需要个人责任之力争的事案也常常认定法人的刑事责任。在某些事例中, 公司收到了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伤罪的有罪判决。

然而, 当考虑否认法人的犯罪能力还是多数说和判例倾向的韩国刑法的论争现状时, 只在财产罪和经济、环境、关税、税收、企业犯罪这种限定范围内认定法人的行为能力是明智的。但是, 对于只具有自然人的人格表现之意义而难以看做是组织体之活动的构成要件, 就不具有认定法人的行为能力的余地。例如, 抢劫、杀人、通奸、强奸、以婚姻为借口的奸淫等犯罪即是。

(三) 法人的责任能力

将责任视为是对作为自然人之行为者个人的意思形成的伦理非难可能性的立场, 否认法人的责任能力。相反, 在把团体的决意视为法人之意思形成的基础, 因此认为对该团体的意思形成进行责任非难也是可能的立场, 则肯定法人的责任能力。

既然只有义务规范的受范者才能对犯行承担责任且该义务规范仅对能够主动形成意思的自然人之个人才有可能, 就只能否认法人的责任能力。然而, 责任只能归属于作为自然人的个人这一结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如同在民商法中认定法人的不法行为责任一样, 即使在刑法中也能够同样把法人机关之犯罪行为的责任归属于法人自身的责任 (例如公职选举及选举不正防止法第260条) 。结果, 法人因为是其机关之行为的权利或利益的归属主体, 所以那个成为不法行为的责任的主体。尤其是, 刑法比起伦理责任更加重视法的社会的责任, 因此对于法人的责任归属也就更加可能。

三、法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承担

如果承认法人的犯罪能力就应该同时承认受刑能力。然而, 事实是现行刑罚体系主要关注的是自然人, 因此, 只能对自然人科处的生命刑或自由刑就不能适用于法人。而且, 法人的解散和停止营业也不是刑法所承认的刑罚。也有立场强调这一点来否认法人的犯罪能力本身, 但这是不妥当的。从立法论的角度来看, 对法人可以考虑与生命刑相应的解散、与自由刑相应的一定期间的营业活动的停止、融资的限制、许可的剥夺等。这是因为, 企业犯罪时常与商业、工业、金融业相关的法人活动相关联而发生。

1.在各种经济刑法或行政刑法中, 规定除直接实施行为的自然人外还处罚法人 (税收犯处罚法第3条, 证券交易法第215条, 船员法第148条等) 。这便是双罚规定。即使否认法人的犯罪能力与受刑能力的立场也强调经济刑法或行政刑法的伦理要素比较弱而合目的的技术的要素比较强的特殊性, 并例外地承认在存在双罚规定的情况下处罚法人。即认为, 在存在双罚规定时, 法人虽然不具有犯罪能力但具有受刑能力。

2.双罚对待的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类型:以法人的共犯责任为根据进行处罚的情况 (船员法第148条2项等) , 第二种类型:明示以法人的过失责任为根据进行处罚之旨趣的情况 (船员法第148条1项但书等) , 第三种类型无任何条件的或没有规定免责事由的典型性两罚规定的情况 (文化财产保护法第94条等) 。

3.结论。应该注意的是, 应该认识到对于法人机关的不法行为是法人自身的实行行为责任的问题。不作为监督责任说导致对法人认定了一般性的、包括性的管理监督义务, 所以面临着不仅责任范围不明确且有导致嫌疑犯刑之危险的批判。因此, 考虑到法人活动构造上的特性, 划分为法人机关的从业人员的不法行为是管理监督上的不作为责任更为宜。

摘要:法人因其促进所在国及全世界的经济发展, 在现今的社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但是其违法行为威胁与损害到了其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社会经济。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国家通过缔结国际或区域性公约或制定刑法规定法人犯罪, 并追究犯罪法人的刑事责任, 来抑制和预防法人犯罪。韩国并没有将法人犯罪法典化, 本文通过对韩国法人犯罪制度进行分析, 来总结一下韩国法人犯罪应负的刑事责任。

关键词:法人犯罪,犯罪主体性,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日]铃木敬夫.中日韩三国的法人刑事责任论[J].东北亚论坛, 1999.

[2][韩]金日秀.法人的刑事责任[A].法与经济[C].口新社, 1996:470.

[3]王匡正.单位犯罪的现状与反思[D].西南财经大学, 2013.

[4]谢治东.法人犯罪立法的国际经验及其中国的借鉴[J].法治研究, 2013 (8) .

[5]黎宏.单位犯罪中单位意思的界定[J].法律实务, 2013 (12) .

上一篇:结合实际情况 树立在本职岗位上的献身使命意识下一篇: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境的原因及对策以杭州桐庐为例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