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团法人制度概念

2024-05-01

财团法人制度概念(共6篇)

篇1:财团法人制度概念

年检是指登记主管机关依据国家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法规的规定,对所登记的企业法人实行的检验制度,是登记主管机关对企业法人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法人年检报告的概念,范文《企业法人年检报告的概念》。企业法人年检报告书是企业法人按规定在每年终结之后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填报的有关该企业上生产经营状况的书面材料。它包括年检报告书和年检备案情况报告两部份

篇2:财团法人制度概念

公法人概念缘起的法哲学思考

17,胡果第一次在<实定法哲学之自然法>一书中提出了明确的法人概念(juristische Per-son)[1].如果说法人概念的`确立是现实与法律思想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公法人概念的缘起则更多地承载着思维的历史必然.作为一种组织类别,公法人由萌生至完备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作 者:李昕 Li Xin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37 刊 名:哲学动态  PKU CSSCI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TRENDS 年,卷(期): “”(12) 分类号:N12 关键词: 

篇3:财团法人制度概念

财团法人 (德语Stiftung法foundation英foundation日:财团法人) 作为传统民法最基本的法人类型被世界上多数国家所接受。德国民法典确立了财团法人制度, 却避免在立法上定义财团法人, 其他受德国民法影响的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虽然继受了德国民法典的财团法人制度, 但是也没有定义财团法人。而我国澳门民法典给财团法人下了定义。其173条:“财团系指以财产为基础且以社会利益为宗旨之法人”。

虽然立法上鲜有对财团法人进行定义, 但是学界对财团法人之定义可谓层出不群:德国学者梅迪库斯认为财团法人是“法律上独立的、服务于某个特定目的的财产”。拉伦兹定义为“为实现一定目的, 利用为此提供的一定财产而设立的永久性任务”。我国学者史尚宽认为, “财团法人谓对于供一定目的之财产, 赋予以权利能力之法人”。梅仲协认为“财团法人者, 依捐助人所特定之目的而设立, 具有独立人格之财产组织体也”。王泽鉴认为“财团系以捐助财产为其基础的法人 (财产组织体) , 如私利学校, 寺院等是”。我国学者江平和米健认为财团是“主要以财产或金钱的积聚为成立前提的各种团体”。笔者认为, 财团法人首先是财产的集合体, 其次它应当有特定的目的, 为特定目的而服务, 最后, 它的财产独立, 是具有权利行为能力、具有法律人格的法人。

二、财团法人制度的发展历史

(一) 罗马法时期——财团法人制度的萌芽

考察财团法人制度, 就必须把握它的历史发展脉络。财团法人的出现不得不依赖于法人的产生和发展, 法人制度发展的历史悠久, 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 罗马法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人, 但是其基本内容已经具备。当时的罗马法学家对团体和自然人的不同之处有过描述, 比如马季安指出:剧院、竞技场等财产属于村社, 而不是属于村社的成员, 阿尔芬指出:舰船的成员经常变动, 有时船员换了, 但船仍在, 军团也是如此。五大法学家之一的乌尔比安说:在团体中, 其成员是否经常变化对团体的存在没有意义, 因为团体的债务并不是其个别成员的债务。团体的权利无论如何也不是属于个别团体成员。据此法人的雏形已经出现, 而罗马法中的人格观念是法人概念及其制度产生的基础。人格 (persona) 制度是罗马法的一大贡献, 实际上, 当时的人格是一顶帽子, 这顶帽子戴在谁的头上谁就有了法律人格。有生命者不一定具备人格, 无生命者未必就无人格。[1]人格这顶帽子不一定只戴在生物人身上, 它还可能戴在一个团体身上, 甚至可以戴在一项财产身上, 这种人格和生物人的分离的理论是法人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根据法人的基本要素将法人划分为自然人的集合体和财产性实体。前者为社团, 后者具备了财团法人的雏形, 可以说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是同时出现的。

财团法人在罗马法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寺院 (ecclesia) 、慈善团体 (piae causae) 和未有继承人的遗产 (hereditas jacens) 。其中慈善团体, 也即基金会制度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 基金会纯属基督教的产物, 是对‘仁慈’———一种全新观念的表达, 在它的起源之初, 只以慈善和怜悯为目的。它们表现为养育院、医院、孤儿院、向教会和宗教活动的遗赠。由此得名为‘慈善团体’”。然而, 在罗马—基督教法中, 基金会仍未完全同接受捐赠的团体 (教会) 分离, 而是通过一定的法令来确保财产用于捐赠者的目的。

(二) 欧洲中世纪时期———财团法人制度的确立

欧洲中世纪是财团法人发展的重要阶段, 自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 出现了灵俗两界的分立和两个重要的力量中心, 即日耳曼———罗马世俗国家和基督教教会。教会的势力逐渐增大, 教会的权力弥补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权力真空。“上帝赐予世界两把剑用以保护基督教界:教宗掌握宗教的, 皇帝掌握世俗的”。教会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教会法成为了只要法律。教会法学家还发展出了称为“基金”或与“人的社团” (universitaspersonarum) 相对照的“财产的社团” (universitasbonorurn) 的一种法律设置, “……虽然在后来英格兰的世俗法中并没有与之确切相同的设置, 然而其他欧洲国家的世俗法律制度却容纳了这种设置 (在德语中它被称为Stiftung, 在法语中为fondation) 。它是由财产、金钱、土地, 以及无形权利得以献出的目的的人格化所组成”。教会势力的强大及教会的统治地位, 使教会基本上垄断了慈善事业。捐出的财产由教会控制, 从而使财团人格无法真正做到独立。然而随着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的到来, 人文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了人们思想的潮流。“当时的人士, 自我意识极强, 对教会之间在捐赠人及法人之间, 深感不快, 多主张法人之目的及其管理方法, 应由捐款人自由决定, 且拟于贫病救济之外从事于教育艺术等文化事业, 及宗教改革之势崛兴, 对于旧教攻击甚烈。此种捐赠财产, 遂亦趁势化为完全独立之法人, 是为财团法人 (Stiftung) ”。[2]这样捐助财产开始独立于捐助人和管理人, 捐助人一旦捐出财产他就失去了所有权, 而且捐助财产的目的不因捐助人的意志所改变。换句话说, 捐助人捐出财产后, 他自己也无法改变财产的用途。

(三) 十九世纪以后———财团法人制度的继受

财团法人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大陆法系十九世界法典化过程中形成的。世界上第一部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没有明确使用“法人”、“财团法人”概念, 而使用了“不属于私人所有的财产”, 法国民法典为什么没有使用法人及财团法人,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怕当时法国的封建势力借助团体进行复辟。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首先确立了己臻成熟法人制度, 同时明确规定了较为系统的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制度。[3]随着大陆法系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传播, 继受德国法的许多国家也继受了财团法人制度, 如《瑞士民法典》, 《意大利民法典》, 《日本民法典》等都确认了财团法人制度, 我国澳门地区民法典受葡萄牙法的影响, 规定有财团法人制度, 我国自清末民初继受大陆法系传统, 民律草案采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划分。可以说, 财团法人制度的发展过程, 也是罗马法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 是欧洲大陆的民法典影响非欧洲世界法制的过程。

三、我国关于财团法人的规定

“清末民初中国法律改制是现代中国法制进入世界法律体系, 即进入大陆法系的起点”。[4]我国在继受大陆法系传统时当然也接受了大陆法系的财团法人制度, 在1986年《民法通则》并未采纳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分类, 而是将法人分类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 然后, 把非企业法人再次划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我国虽然没有规定财团法人制度, 但是学者们一般认为由行政法规规定的基金会法人与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是财团法人。1988年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基金会, 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 是社会团体法人”。在此将基金会界定为社会团体法人是比较危险。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基金会, 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 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 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此处也没说是社团法人, 但是用了比较含糊的非营利法人, 也没有对基金会的法律性质进行严格的界定。

四、对我国未采纳财团法人制度的一点思考

我国民法通则未采取财团法人制度, 其中原因之一是我国民法通则明显受前苏联法的影响。苏联通过强大的国家权力、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 建立了高度发达的集权式国家、强制性的国家秩序和高度同质的社会。国家成为统合一切社会组织、个体的最高力量, 国家优位于社会、个人。国家主义认为国家集体成了财产所有者。《苏俄民法民法典》第52条规定,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财产所有权, 分为国家所有、合作社所有、私人所有三种形式。从而拒绝承认法人享有所有权, 我国自然也采纳了前苏联的做法, 也就无法承认财团法人制度。其次当时学者们制定民法通则时考虑到社会的实际接受程度。财团法人制度源自于德国民法典, 但在我国这个制度从没机会走出书本进入现实, 况且这个概念给人以“财团”的印象, 和民众有着隔阂, 接受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其三是由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 当时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不久, 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不富裕, 没有多余的钱去捐赠, 去从事公益事业, 所以这些当时存在的客观条件也许让立法者在制定民法通则时未采取财团法人的一个原因。

五、小结

财团法人作为大陆法系一个极其重要的制度却没有被我国立法者采纳, 财团法人制度从罗马法发展到现在, 历经两千多而不衰, 这其中必有它的原因。本文梳理了财团法人制度的发展历史, 思考了我国立法者未采纳取财团法人制度的原因,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财团法人奠定基础。

摘要:将法人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是大陆法系最基本的法人分类方法。但是我国立法继受大陆法系时却没有借鉴这种分类法。而财团法人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鉴于我国目前对财团法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王泽鉴先生也认为“财团法人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已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财团法人制度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界定, 进而梳理财团法人制度发展的历史, 然后回答我国为什么未设立财团法人制度。

关键词:财团法人,发展史,立法

参考文献

[1]江平, 米健.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20.

[2]李宜珠.耳曼法概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47.

[3]德国民法典关于法人之规定参看:21-89.

篇4: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关键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起源;滥用;完善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概述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公司依法成立后,在特定的事件中因有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之情事,若在该事件中仍承认该公司具有独立人格,将有损交易秩序的正当化,从而暂时否认在特定事件中该公司的法人人格,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一种法律措施。

该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危机,市场秩序相当混乱,各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投资人就利用公司的人格独立制度规避法律损害债权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美国为了针对这种现象创立了“刺破公司面纱”原则,后来经过一系列发展和演变,成为现今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具体来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以承认公司法人人格为基础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不是否认公司独立人格的有效性,相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基础,是首先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但实质上正是体现了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内在理论。只有先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的独立性,承认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受约束与法律的框架之内,才能让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承担责任,进而才会有滥用的可能性,才可能对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进行否认。

2.不是所有都能以公司法人人格进行否认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不是对公司法人人格的整体否认,即公司法人资格的否认只是在适用具体的案件中,针对具体的个案、特例,对涉及到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情况时,对法人资格的一种否认,它并不影响一个公司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的有效性,因此公司人格人格的否认并不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否认。

3. 是解决事后的一种法律机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是在于规避公司及股东之间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而进行的非法活动,但在生活实践发现,对于公司独立人格滥用的情形,千差万别,如果对于滥用制度进行规定,很难将其罗列于法律的框架之内。因此,对于法人人格制度的否认多是采用一种事后的法律规制,也就是说,法律多半是通過对滥用公司人格的惩罚来保障失衡的公司利益。这种方法无疑是既稳妥又灵活的保障机制。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具体情形

1.公司资本存在明显不足情况时

判断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公司的资本,资本是公司生存的重要保障,它的多少关系着一个公司的生命,同时对其他债权人而言也显得至关重要。资本对公司而言,是人格独立的重要体现,当一个公司有能力独立的承担债权债务时,它才能具有法律赋予的人格。因此,当一个公司的资本明显不足时,就有可能导致该公司法人人格的否定。但需要指明的是,该资本不足的认定社会标准并非低于法定最低资本额,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种灵活的标准来进行判断,例如公司的规模、性质、经营状况、责任保险等。另外,判断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时间界限是以公司设立时为标准,而不能因为与第三人发生债权债务关系时以资本不足为借口进行否认。

2.通过公司本身来回避义务

公司资本明显不足是公司法人人格得以否认的实质上的欠缺。然而,具体来看,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利用了公司法人人格回避了合同义务。其中,有三种分类:一是,为逃避契约上的特定义务而设立新公司从事相关活动,利用了公司的重新设立来逃避自己的法定义务;二是,通过成立新公司逃避债务,即公司为逃避债务而抽逃资金,利用原先公司的设备,人员,经营场所成立新公司,从而做到规避先前债务的目的,但其从本质上来看,仍属于先前的公司,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对经济秩序造成破坏,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三是,利用公司的法人资格进行欺诈行为,以公司法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进行欺诈,骗取债务人资金,这是在公司欺诈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综上几种表现形式,不难看出,主要是通过逃避自己的法律义务,从而对债权人造成利益损失。

3.利用公司规避法律机制

这种情况是指,利用公司已经存在或者重新建立一个公司,强行的将法律规定的禁止性规定进行改变,从而规避强制性法律的适用。滥用公司人格规避法律义务,这在实践中是非常普遍的。

4.公司法人人格与股东混同

所谓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就是将公司与股东进行了混同,造成公司与股东不分,使公司成为股东的另一个自己,使其成为自己的代理机构,达到公司就是股东,股东就是公司的情况。这种情形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一人独资公司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子公司实际控制股东,母公司的影子公司,子公司实际上是形骸化了。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股东对公司进行实际控制,公司的自由意志,独立人格丧失,使公司完全沦为股东利用的工具,股东对公司进行操控;二是,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独立财产不分,造成混同,不能进行清楚地分辨,通常表现为,公司的营业办公场所与股东的居住场所不分、公司的股东与公司的利益同一,没有明显区分、公司财产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股东随便转移、公司的事务管理,交易不是独立进行,而是受到股东的统一管理和支配;三是,业务进行混同,公司的业务与股东之间的个人业务没有区分,同时从事相同的经营活动,并都受公司的股东支配;四是,组织机构混同,俗称“一人套马,两块牌子”这是典型的人员之间的混同,公司之间的主管或董事之间兼任,又或者统一受董事的任命,支配管理。

三、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完善

1.及时修改法律法规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法律的本身就存在一种滞后性的问题,对于有关公司法也同样如此。法律要及时进行修改,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所要必须达到的目标,只有在良好的法律前提下,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司法人人格才能更好的得以体现和实施,更好的保护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2.严格限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因为是要对公司法人资格的否认,在适用上就要限定一些必要的条件来加以约束,其中对主体条件进行了限制,只是针对公司中的股东滥用人格而言,且必须是经被害人提起的。如果是公司中的其他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对公司法人人格进行滥用,就不用此规定。最后一点,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否认一定是对被害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失才可以适用,这是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适用。

3.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公平、正义

在实际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案件中,都应做到用公平,正义的准则进行衡量,并不是一味的对公司法人人格进行否认,也要权衡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基础固然重要,但若不加以合理适用,最终案件的审判依然会对公司股东造成不公正的待遇。(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德枢著 《一人公司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137页;

[2]朱慈蕴著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讲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3]范健著 《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

[4]刘俊海著 《现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43页;

[5]孟勤国、张素华著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与股东有限责任中国》,载《中国法学》 2004年第3期,第15页;

[6]朱慈蕴著 《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价值取向》,《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篇5:财团法人制度研究

张 芳 财团法人概念和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从罗马法上追溯其起源。财团法人制度主要是大陆法系的制度,但大陆法系的大多数民法典并未对财团法人这一概念作出很明确的定义。虽然学术界关于此定义的说法不一,但都大同小异,主要都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财产性的集合;二是为一定目的而设立;三是法人。即财团法人是指法律上对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财产集合赋予民事权利能力而形成的法人。

11.财团法人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的区别:

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是以法人成立的基础来划分的,一般认为社团法人是人的集合,而财团法人是财产的集合。马俊驹认为两者在成立基础、设立人的地位、设立行为、目的以及有无意思机关等方面存在不同。另有学者认为除此之外,两者还存在以下差别2:

一、因财团法人一般以追求公益事业为目的,其设立在多数国家较为严格。社团法人内部形态不一,依法适用不同的设立程序,其中非营利社团在许多国家只需登记即可。

二、两者变更和解散的条件不同。社团法人可以由社员依决议自动加以变更,还可以依决议自愿解散;财团法人的目的、章程及组织的变更、管理方法的修改,或者解散,须由特定机构依职权为之,不存在自愿决议的解散。这些都可以为今后我国设立法人制度所借鉴。

1.2财团法人与公益信托的区别:

公益信托作为英美法系的产物,其和公益性财团法人在功能有相 12 葛云松,《中国的财团法人制度展望》,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1辑,第173页

高庆新,《对构建财团法人制度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5卷第4期

似之处,两者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但在法律上两者又着显著的区别3:一,在设立方式上,财团法人必须依照法人的设立方式而设立,而公益信托是依据信托法而设立,只需要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信托契约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的遗嘱对其财产进行管理。由此,可见两者设立所依据的法律不同;

二、从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来看,根据法人制度,财团法人所募集和接收的捐赠都属于财团法人所有,与捐赠人和管理人的自有财产相分离。而公益信托财产是根据信托法,与委托人自有财产相分离,但信托财产也不属于受托人,受托人只享有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的权利,公益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人是不特定的公共受益人;

三、从财产的管理与存续期间来看,财团法人为也确保其永续性,法人机关在其存续期间内原则上不得动用基本财产,而公益信托则无此限制,即使是小额资金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比较自由地进行公益事业。

由此,公益信托相比公益性财团法人具有成立方式简约、节约运营成本、不受捐赠规模及存续期间的优点。但章小兵认为,我国民法典采纳财团法人比采纳信托制度更适宜。他认为信托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其飘忽不定,不断变化,从而能够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法律,所以它是英美法系的典型产物。但在大陆法系中,法律的发展主要不是通过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进行,而是由立法者和法学家在法典中进行。如果将信托规定于法规相对稳定的民法典之中,就会严重削弱信托制度的变异性,阻止了信托的发展。对比两种制度的优缺点,是否我国在未来的民法典将如何设制?4笔者认为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一个国家中都应当存在一种受国家控制的并且在名称上受到国家保护的长期性公益性组织,同时,也应存在另一种不受国家监督的长期性的组织。第一种组织能够为那些希望其事业或名誉被人 34 马骏,《对我国公益基金运作模式的法律思考》,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5期

章小兵,《财团法人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纪念的捐赠人提供了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及动力。但同时也存在另外一种捐赠人,把慈善作为个人事务,他们不希望受到国家的控制,且国家对公益事业进行全面控制,也会降低公众的参与意识。所以,两种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两种相辅相承,共同推动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2.我国未来民法典财团法人制度的立法选择 2.1我国非企业法人的立法现状

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划分是大陆法系中最重要的法人分类。在大陆法系中以法人设立所依据的法律为标准,将法人分为公法人与私法人。凡依公法设立的法人为公法人;依私法设立的法人为私法人。私法人可再以法人成立的基础为标准,进一步分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社团法人是以人的集合为基础而成立的法人,是人的集合体。公司、合作社、各种协会、学会等都典型的社团法人。财团法人是以财产的集合为基础而成立的法人,是财产的集合体。各种基金会组织、寺院与慈善组织等都是典型的财团法人。

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分类在我国并没有为《民法通则》所采纳。《民法通则》中将法人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企业法人四种类型,且没有很多的具体规定。尤其是企业法人之外的另外三类非企业法人的法律规定,我国的研究则比较薄弱,相关立法也极不完善。主要是国务院的四个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在这其中,大致相当于财团法人的是由行政法规规定的基金会法人与民办非企业法人。5

为了加强对社会团体法人的管理,国务院1998年通过了《社会 5 高庆新,《对构建财团法人制度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5卷第4期

团体管理条例》。此《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此《条例》第10条有关社会团体成立条件中规定,社会团体成立必须有50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是30以上单位会员。虽然社会团体法人与财团法人有着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例如,社会团体法人是各成员参加本团体事务的管理工作,但财团法人的捐赠人不参与法人的管理工作。

关于基金会的规定,主要有1988年的《基金会管理办法》和2004年的《基金会管理条例》。1988年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由此可见,在此基金会被定性为社会团体法人。从此《办法》我们看不出基金会须以成员为其成立的必然要素。基金会是无成员组织,这与以成员为构成要素的社会团体法人有着本质的区别。鉴于此种情况,曾有学者主张摒弃“基金会法人”一词用语而改采“捐助法人”用语6。在2004年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对基金会的有了明显的变化,《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该条例不再将基金会归为社会团体法人,是将其笼统称为非营利性法人。

关于民办非企业法人的规定,主要有1998年发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第2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而《事业单 6 江平,赵旭东,《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51页

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条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到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由此可以得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仅从资产来源上就可以将两者明显区分开来。在民办非企业单位中领取了法人执照的则可以称之为民办非企业法人。

那么,对于非法人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第12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其承担的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除了可以采取法人形式外,还可以采用个人和合伙的形式。这一制度就遭到了葛云松博士的质疑。他认为这一制度根本是我国的“制度创新”,且没有理论和逻辑上的根据。所谓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就是指不将盈利分配给出资人,在非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不须进行“分配”,单位所得直接为个人所有或合伙共有。7对于葛博士的观点,笔者也赞同,对于个人和合伙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出资人的财产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产无明显界线,民办非企业单位并无独立财产,对于单位的盈利是否进行了分配根本无法区分,进而无法说明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所以这一不合理的制度应该取消。2.2基金会与民办非企业法人的性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成立了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而且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他们的法律性质,有不少学者认为它们具备财团法人所必备的特性。即使在法人目的、法人的设立程、法人的章程和法人解散等若干细节规定上有些区别,8但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首先,从财产方面来说,基金会与民办非企业法人都有自己的独立财产。基金会的捐助人在将自己的财产捐助之后,这些财产就为基金会享有完全的所有权,由基金会的管理者按照基金会的目的来进行使用和处分。同样,78 葛云松,《中国财团法人制度展望》,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1辑,第171-193页

章小兵,《财团法人制度研究》,2006年硕士论文

葛云松,《中国财团法人制度展望》,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1辑,第171-193页

民办非企业法人在设立人投入财产后即与财产彻底分离,财产的所有权也为民办非企业法人所有。企业法人的出资人虽然在出资后与所出资的财产相分离,但其对财产享有决定权和分配盈利的权利,而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的出资人在财产捐出后,不再对所捐财产享有所有权和支配权,而且了不能分配剩余财产。由此,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都是财产性的集合,没有成员,符合财团法人财产性集合的特性。其次,虽然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虽然没有成员,但其仍然和自然人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但仍可以按自己的名义作出有效的意思表示,符合法人的特性。所以,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虽然没有冠以财团法人的名称,但它们是可以归入国外所称财团法人的范畴。

2.3我国法人制度现行分类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四类,对我国法人四分法的理论基础,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这种划分的缺陷明显。其主要表现为9:(1)没有明确公、私法人的分类,减弱了民法的社会功能。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基本法,是为了推动国家政治架构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市民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为了保障这一功能的实施,民事主体制度的作用尤为突出。法人制度只有通过清晰的公、私法人分类,严格设定民事生活领域的准入规则,才能完成对公法人进入私法领域的限制,实现对私法人实施自主行为的保障。(2)我国的四分法,突出不同所有制企业法人的特殊性,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法人分类的标准不是所有制的身份,而是法人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3)事业单位法人包含的类型过于宽泛,既有国家拨款成立的兼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公法人,又有依国家行政命令组建的公益法人,还有由自然人或法人组建并办理登记成立的 9 马俊驹,《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上),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私法人。这些法人没有按其特征抽象出同一类别的因素和基础。(4)没有确认财团法人,不能包容我国现有的法人类型,如基金会、寺庙、捐赠财产构成的各类组织等。

2.4学者的态度

在我国民法典起草问题的学术讨论中,围绕是否将财团法人的概念与制度引入立法,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葛云松博士通过比较我国的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国外的财团法人,认为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财团法人制度,并且在该制度统合基金会制度和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10马俊驹在多篇论文中也力主采纳财团法人制度,主张:“我国未来的民法典首先应将法人划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在严格限制公法人进入私法领域的范围的基础上,将私法人划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同时对社团法人辅之以营利、公益和中间法人的立法模式。”徐国栋教授在其主持的绿色民法典草案中将有关财团法人的规定放置于法人编第五题。11

梁慧星教授不主张采用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划分,而采用了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之划分。在非营利法人之下,又划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捐助法人,其中相当于财团法人的地位定格为捐助法人。王利明教授也没有采用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相对 应的划分,而是沿用了民法通则所使用的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的法人分类。但他建设在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一节对基金会法人进行规定。

2.5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引入财团法人制度

综上所述,学术界有众多学者建议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该采纳财团法人制度。笔者也赞同此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财团法人制度有其独特的价值。在财团法人制度下,独立 1011 葛云松,《中国财团法人制度展望》,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1辑,第171-193页

章小兵,《财团法人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的财产只追随特定的目的,财产管理人只是按照财团目的来进行管理或者进行经营,管理和经营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财团财产承担而不是由管理人承担,管理人不是财团法人的成员,不能够任意支配财团财产,而只能在法人目的和章程的指导下从事公益事业。12在我国,动员社会公众的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法律形式主要是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对于这些组织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行政法规中,无法统一。

其次,传统民法上将私法人根据其是成员的集合还是财产的集合而区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在名称上已经非常精当,在法学界已经是一个相当熟悉的概念,并不需要进行替代性转换,其实,新的名称并不一定就能使国人更快接受。所以有学者提出的“捐助法人”、“捐献法人”、“基金法人”等名称并不可取。

第三,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将法人划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然后把非企业法人再次划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在这种划分方法中所处的地位比较模糊。如前所述,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普遍认为属于财团法人的一种法人类型,与此同时,另一些财产性集合的组织也将不断出现,如前述的家族财团,还有现在比较流行的私人俱乐部,它们都是以私益为目的,但又都是财产的集合体,梁慧星教授所提的捐赠法人是否能够为它们法律地位留在一席之地。那它们的地位又该何去何从?我想,为使法律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当采纳财团法人制度。

在引入形式上,有学者主张统一的财团法人制度作为一个有可能将在我国初生的立法制度,设立单行法进行规范,将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发展和革新。13笔者认为此不可取,财团法人制度的引入,必然也 1213 章小兵,《法人制度分析》,企业家天地,2008年第11期

高庆新,《财团法人制度基础解析与立法模式选择》,经济理论研究

会牵涉到与财团法人制度相对应的社团法人制度的引入,两者作为民事制度的主体,应该在主体篇进行说明,更符合民法典的编制体例。

3.我国引入财团法人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3.1财产性集合

通说认为财团法人是一种财产的组合。但该如何看待财产性集合中的捐资者和人的集合中的发起者,笔者认为,两者有着诸多的相似点:

一、两者都是法人的投资者,他们的投资行为对于法人的成立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法人成立之初的注册资本直接就由其出资多少而决定;

二、他们的出资目的也直接影响到法人成立的目的。但财团法人因其带有公益性质而享有一些公司法人所不享有的优惠政策,为了避免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利用财团法人的这些优惠,不能只是将财团法人限定于财产性的集合,而应作出与此财产相关的规定。比如:出资的形式,是否仅为现金,实物和股权出资可行吗?另外,财团法人的财产该如何管理,如何让这些资金不被挪作它用,避免本该为社会谋福利资金流入的图谋不轨的人手中。

3.2财团法人的目的

通说认为财团法人是以公益性为目的。其实,财团法人源于古罗马,且罗马法系的代表作《德国民法典》是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其它的非营利性法人即我们所称的财团法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德国民法典》中的财团法人并非一定是以公益性为目的,因此,德国的财团法人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法人之外,还有家庭财团、企业财团等些非公益性财团法人。但在后来西法东进的过程中,《德国民法典》中财团法人可适用于非公益性目的已经为大多数国家所摈弃,如日本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都未承认家庭财团,主要理由是税收问题,因财团法人本身享有 9

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为了避免有人利用这种优惠政策来逃避继承税。但有学者提出,民法典应该对家庭财团这一制度应该予以吸收和保护,因为这一制度能有效防止家族后代继承人在短时期内将几代人的辛劳挥霍一空。14笔者也赞成这一观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因为因噎废食,对于家族周围制度的的弊端,我们可以通过税法加以调节,将其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

3.3财团法人的机构

通说认为财团法人没有意思机关。因财团法人是财产的集合,所以只有执行任务的机关。15但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只要是法人都应该有其意思机关,董事或者理事应视为财团法人的意思机关。16另外还有学者认为,财团法人确有其意思机关,其意思机关即为其捐款者。笔者赞成尹田教授的说法。财团法人最不是简单的履行捐款者的目的,对于一个法人来说,财团法人还有许多别的任务:第一,首先的是让财团法人的所吸纳的资金按其设立之初的目的运作;第二,管理好暂时不用的资金;第三,维系财团法人的正常运营,不断募集和接收社会公众捐赠,经营管理好现有资金。

关于财团法人是否应设立监事会,学术界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财团法人应涉及到公益事业,所以有公权力的介入以帮助实现法人目的,所以没有必要设立监事或监事会,但笔者认为,仅凭政府的监督并不能够很好的运营财团法人,在其内部也需要设立一个内部监督机制,即监事或监事会,以形成一个权利的制衡,同时也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这样,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双管齐下,能够更好地实现财团法人极高的社会公信力的要求。

1415 罗昆,《财团法人的设立原则探析》,武汉大学学报,第61卷第5期

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16 尹田,《民事主体理论与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223页

参考文献:

1、郑春梅,《中美公益基金会的制度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葛云松,《中国的财团法人制度展望》,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1辑,第173-191页

3、黄琳琳,《基金会行政管理法律规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袁杏娟,《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丁波,《当代中国公益基金会的状况、问题与规制》,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武晓新,《财团法人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7、章小兵,《财团法人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孟建国,《我国财团法人制度辨析》,法律园地

9、王雪琴,《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划分的局限性及改良》,法学杂志,2010年第4期

10、陈晓军,《论互益性法人》

11、马骏,《对我国公益基金运作模式的法律思考》,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0月

12、高庆新《对构建财团法人制度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5卷第4期

13、罗昆,《财团法人运营中法律问题探讨》,商场现代化,2007年5月

14、罗昆,《财团法人的设立原则探析》,武汉大学学报,第61卷第5期

15、夏利民,《财团法人的制度价值及其影响》,重庆社会科学,总第161期

16、史峰,《财团法人略论》,研究生法学,总第29期

17、章小兵,《财团法人制度分析》,企业家天地,2008年11月

18、高庆新,《财团法人制度基础解析与立法模式选择》,经济理论研究

19、刘忠世,《慈善法人建设与慈善事业发展》,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0、章小兵,《德国财团法人制度研究》,企业家天地,2009年9月下旬刊

21、孙吉吉,《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人口与经济增刊,2007年4月

22、李怡心,《关于国外慈善事业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

23、章小兵,《论财团法人制度的历史发展》,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年7月

24、黄峥烽,《论基金会法人地位的定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25、李芳《民间慈善团体的合法性问题》,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26、章小兵,《日本财团法人制度研究》,企业家天地,2008年12月

27、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

28、任振兴,江治强,《中外慈善事业发展比较分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3期

29、丁波,《当代中国公益基金会的状况、问题与规制》,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0、马骏驹,《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下),法 12

学评论,2004年第6期

31、马骏驹,《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中),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

32、马骏驹,《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上),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33、张怡,王慧,《法人制度的历史考察及我国法人制度的应然选择》,南通大学学报,第21卷第2期

34、宋英利,《浅议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

35、吴开华,《论建立我国私人学校财团法人制度》,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

36、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篇6:项目法人质量责任制度

1、项目法人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项目质量管理有关文件,组建相应的建设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开发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项目法人是开发项目质量的全权负责人,必须亲自抓质量管理工作。

2、项目法人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组织制定项目施工招投标制度、材料(设备)采购、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奖惩制度等制度的编制并组织实施。

3、项目法人要组织制定开发项目的质量模板和质量计划。把质量目标、质量计划进行层层分解,按质量计划和实施步骤层层落实,一直落实到末端。每一层次职责、权限、资源分配以及保证质量的措施都予以明确。质量管理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

4、项目法人要建立开发项目工作成果的质量评审制度。建立评审制度是保证和提高开发项目管理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下属及合作单位的奖惩依据。

项目直接主管负责人质量责任制度

1、项目质量主管负责人是项目质量主管直接责任人,在大兴区建局授权范围内组建项目质量管理班子。

2、项目主管负责人要定期组织召开本单位和监理单位、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小组会议,将每一项质量管理工作直接划分到责任人,确保各分部分项质量合格。

3、组织项目全体人员制定质量策划,制定项目质量目标,执行质量体系文件,负责对施工申报的各种质量文件的审查。

4、负责知道和监督对不合格报告、各种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5、负责组织新技术、新工艺在项目上的实施和推广应用,及时作出科学的总结。

6、加强工作专班内外协调,加强甲供材料、设备的供给,保证工期和质量要求,满足合同需要。

7、制定战略性计划,确保项目安全、质量、工期关键目标的实现。

8、完善内部基础管理,指导下属员工工作,分配合理,奖优罚劣。

项目质量管理机构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监督,保证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文件,制定本规定。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要按规定通过招标选择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采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和材料。应当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不得将工程肢解发包,不得随意将工程发包给某一个施工单位或个人。

 按合同约定,由甲方采购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由国有资产管理

 

 处负责采购。国资处采购人员应当保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工程管理单位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不得任一压缩合理工期:工程管理人员不得明示或暗示设计、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

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将施工设计文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施工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使用。工程质量管理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应当通过找I包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同时甲方派往工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也要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督管理。

涉及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工程管理单位要在施工前,委托原设计单位或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没有设计方案的不得施工。

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在审查验收条件具备时,工程管理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建设工程质量保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由工程质量管理单位验收。在保修期出现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项目部要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实行重大问题及时汇报制度,工作人员要努力做到严格自律,严格执行《廉政协议》,坚决做到不收礼、不吃请、不受贿,不做违法违纪的事。

项目质量管理人员违反规定,将根据项目管理条例,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若因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徇私舞弊,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除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要追究领导的领导责任,沟槽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若违反用功程序或工作程序,忽视安全,造成人员伤亡、他人财产损失的,应当查清责任,除依据所承担责任大小分别进行经济赔偿外,还要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追究领导的领导责任。

本制度中没提及的工程质量方面的其他相关规定,如有违反,也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制度

 质量控制机构

大兴区第五中学在评审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中,注意有关质量和现场配合的条纹的审核,确立明确的质量目标。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合同规定和规范的要求督促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包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严格履约实现质量目标。 事前控制

1)根据工程特点、质量目标编制《工程指导书》,对容易出现投诉的质量问题,要编制有效预防措施。

2)根据工程特点、质量目标、监理合同以及有关法规,严格审查《监理规划》,以便监督质量管理行为。

3)根据合同要求,项目工作专班和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中有关质量保证措施进行审核。 过程监控

1)测量机定位放线的监控、重要材料、设备的质量监控、对隐蔽工程机重要和关键工序的监控。2)在需要进行中间验收的分部工程完工后,项目工作专班按照有关施工中间验收控制程序的规定核查质量并组织验收。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项目工作专班按照工程竣工验收控制程序的规定核查质量并组织验收。 事后控制

1)对于重要分部分项工程,如防渗漏的有关工序,在完工后交工前要督促监理单位100%检查验收,在移交给建设单位前,针对各分部分项要再次与建设单位、监理、施工单位联合检查。

2)对于质量问题投诉的维修要有记录和统计、分析。

3)对于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分部分项工程,工作专班要结合设计、施工控制和管理检查措施写出专题总结报告,报项目负责人。

项目质量管理奖惩制度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加强质量管理是工程参与者的没有一个人的职责,建立项目质量管理奖惩制度的目的是加强每一个的责任心,确保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在受控状态下运行。 项目质量控制概述

 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时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贯彻“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施工质量的预控、检查和验收制度,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顾客的要求得到满足。 质量管理要牢固建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坚持预防为主,要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上,进行技术监督、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项目工作专班应组织施工承包商开展各种质量检查活动,使工程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 项目工作专班要求监理单位严格审核承包商工程质量规划和施工方案(专业施工方案需经专家评审),落实承包商三级交底制度,检查规划与方案的实

 

   

 

施过程,抓好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广新技术应用,提高工程质量品牌,必要时工作专班质量管理人员现场进行抽检。

坚持“抓生产必须抓质量”的要求,要求承包商在落实生产计划的同时要明确工程质量要求,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进度计划,要坚持做到上道工序质量不符合要求不得交付下道工序施工,始终以严格的管理和合理的施工进度创造良好的施工生产环境,提供使顾客满意的产品。

项目工作专班严格要求监理单位严格审查承包商材料部门供应的材料要符合材料质量标准,要严格材料采购、验收检测和使用管理制度,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施工现场所需不同材料和新材料的规格、性能以及应用要求的情况。项目工作专班、监理单位要求承包商质量检测人员持证上岗,要求承包商挑选工作责任心强,能坚持原则,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建设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检查认可。

项目质量控制应实行样板制。施工做成中均应按要求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隐蔽工程、制定部位和分项工程未经检验或已经检验定位不合格的,严禁转入下道工序。相关专业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并形成记录,未经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检查认可,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承包人应对质量保修工作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工程质量应由分包人向总包人负责。承包人应对分包人的工程质量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项目管理质量奖惩原则 严格按图施工,不得违反,不得随意更改图纸,违者一切后果责任单位自负,并承担经济损失。

所有进场材料均要有合格证,按规定做复试报告,若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坚决不准使用,谁用谁负责,指定材料须待甲方和设计部门同意后方可使用,并要签字生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在检查过程中,凡是发现未按照质量验收规范或设计图纸施工的各分部分项工程。根据情节轻重,对该部位主管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书面检查、降职使用、调理本岗位的处分:如果处理重大质量事故,给予施工单位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经理进行通报批评并书面致函其公司,根据实际情节轻重,要求公司调离其岗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在监理过程中,不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标准检查验收的,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书面检查、降职使用、调离本岗位的处分。

设备材料供应商,在供货过程中,以次充好,及时给予退货处理,根据相关合同条款追究其违约责任。

建设单位参与本项目的所有管理人员,如果明示或者暗示单位或监理单位降低验收标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书面检查、降职使用、掉力气本岗位的处分。

上一篇:安监整改回复单下一篇:读书名言1发愤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