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集体上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调研报告

2024-05-24

群众集体上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群众集体上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调研报告

群众集体上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调

研报告

群众集体上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群众集访问题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现对我市群众集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汇报如下:

一、群众集访的基本情况

群众集访的主要数据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群众集访的频率急剧上升,重复集访增加,异常集访时有发生,信访稳定形势严峻。—月,群众集体上访批、人次,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了%,%。其中,到市集访批、人次,到集访17批、人次,到京集访批、人次,分别占集访总批次的90.,7.,1.,占集

访总人次的94.,5.,0.。与去年同期相比,到市集访批次、人次分别上升了134.,345.;到集访批次上升了41.,人次下降了8.;到京集访去年同期为0批、次。在这些群众集访中,重复集访79批、378次,批次、人次分别占集访总批次和总人次的36.,46.;异常上访19批、66次,批次、人次分别占集访总批次、总人次的8.,8.。与去年同期相比,重复集访批次、人次分别上升了393.,858.,异常集访批次、人次分别上升了137.,633.。

集访反映的主要问题 我市群众集访反映的问题涉及企业改制、土地征用补偿、人事劳动及社会保障、房屋拆迁安置补偿、“三农”、商贸、市政、环保、纠纷等方面。其中,企业改制问题70批、388次,占集访总量的32.,47.;人事劳动及社会保障问题42批次、37次,占集访总量的17.,2.;土地征用补偿问题34批、64次,占集访总量的15.,7.;房屋拆迁安置补偿问题17批、57次,占集访总量的7.,7.;“三农”、纠纷等其它问题52批、277次,占集访总量的24.,33.。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问题批次、人次各上升了250.,439.;人事劳动问题批次和人次分别上升了425.,380.;土地征用问题批次、人次各上升了277.,483.;房屋拆迁问题批次、人次各下降了29.,23.;“三农”、纠纷等其它问题批次、人次分别上升了52.,446.。

群众集访的主要特点

一是集体上访数量增多、规模增大。我市今年集体上访增多,其批次和人次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上升,且发生时间较为集中,有时一天到市集访多达7、8批。集体上访规模增大,特别是在涉及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安置补偿等方面表现突出,在—月的群众到市集访中,50—10的集访65批,占到市集访总批次的33.;10以上的集访30批,占到市集访总批次的15.。

二是重复访、到进京访和异常访增多。重复集访占集访总量的比重大,且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如在群众到市集

访中,重复集访批次几乎占市集访总批次的5。到集访批次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上升,到京集访的批次和人次骤增。异常上访的批次、人次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有的围堵纠缠领导,有的阻拦领导车辆,有的在市机关大院高声喧闹,甚至损毁机关办公设施等,无序上访现象较为突出。

三是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较为集中。集访问题集中反映在企业改制、人事劳动保障、征地补偿三方面。特别是在到市集访反映中尤其突出,反映这三方面问题的集访约占到市集访总量的6,其中企业改制问题约占4左右。

四是上访呈现组织化趋势。群众集访的组织化程度日渐提高,同一上访批次内出现精心策划组织、筹集上访经费、寻求外援扩大影响等行为,不同批次集访之间相互串联现象有所显现。

五是劝返处置和矛盾化解难度大。少数集访群众行为极端,不听劝解,长时间滞留不归;也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为

达一己之私,通过组织、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集体上访,给市委、市政府施加压力,劝返处置难。当前群众信访反映的热难点问题涉及面大、矛盾复杂、尖锐,有的是已积压多年的老问题,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化解难度大。

六是消极影响较为严重。集访、重复访、异常访不断增多,影响到了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正常办公,分散了党委、政府集中抓发展的精力,影响到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群众集访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问题和矛盾不可避免地增多、复杂化,导致群众集访增多。总的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部分因改革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未得到及时妥善解决。一是企事业单位改制逐年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职工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国营待遇”、“下岗失业”这个现

实,提出许多超越政策性的无理要求,因无法满足便群起而闹事。二是为加快经济建设速度,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电站和旧城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开工,这些项目都因占用地多,涉及到城乡居民和农民要离开祖辈世代生活的家园,心里上部分群众本身就有抵触情绪,加之对征地撤迁政策不理解,尽管政府完全按有关政策进行征地、拆迁补偿,但仍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这又产生新的矛盾,导致不断围攻政府,甚至阻挡施工的大规模群体性集访闹事。三是少数干部因为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难度大,接待群众存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不文明行政行为,或者采取躲、拖的办法,致使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引发集体上访。

信访工作机制不健全。一是信访工作责任制未完全落实。个别镇街和部门对信访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信访工作责任心不强,处理问题责任不明,使得相当部分的信访问题

得不到及时解决,致使矛盾积压,群众集访增多。二是信访问题处置机制不健全。信访信息的获取、掌握、报送和信访问题的处置脱节,工作较为被动。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方面,普遍存在“重排查、轻调处”、“重汇报、少措施”的现象。排查出问题后相应的处置预案不充分,出现群众集访或群体性事件仍有盲目应付的;有少数单位对排查出问题置之不理,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办法不多,力度不大,这是造成群众集访、重访、越级上访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信访工作的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尚不够健全。对因工作不力、处置不及时、不妥当而造成矛盾激化引发群众集访、群体性事件、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的责任单位、责任人没有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信访工作开展不够扎实。一些基层干部遇事不愿管、无力管,矛盾纠纷出现后未予有效的疏导化解;有的问题涉及需由多个部门联合处理的,相关责任单

位主动性差,不牵头解决,甚至“踢皮球”,使矛盾积存、恶化,造成越级集访。

信访部门自身建设不够。信访部门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不足,未能很好的发挥其统筹、协调、参谋职能。信访部门的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

宣传、疏导工作未做到位。部分群众不能很好地看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足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不能正确理解政策,自私心太重,行为偏激,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思想。也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专门组织、煽动群众集体上访给市委、市政府施加压力,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现行信访法规还不完善。对少数上访人违反《信访条例》的一些行为还缺乏刚性较强的处罚规定。

三、解决群众集访的对策及建议

群众集访事件的产生是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矛盾,其性质还是人民内部矛盾。

应采取教育、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站在稳定大局的高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遏制当前群众集访增多的势头。

进一步提高做好集访工作的思想认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集访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稳妥地解决集访问题,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进一步做好群众集访处置工作。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高度重视、妥善处置群众问题。对已出现的群众集访问题,一要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应要求其推选出代表,再与接待人员或领导直接对话,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予以当场答复,对他们提出的无理要求要态度鲜明,讲清法律和政策规定,打消其幻想。二要不惧怕群访集访。积极争取

大多数,孤立少数,可以面对面开展宣传攻势,讲明依法解决的方法和闹事的危害。争取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对少数不法分子也绝不手软,坚决绳之以法。三要分类处置。对于反复性的集访事件,应采取分门别类、归口负责,做好问题产生的专题调查研究,制定出彻底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使其尽快息访。四要齐心协力,共同化解矛盾。处置群体性集访事件涉及多个部门,有关部门必须步调一致,研究处置方案,明确部门分工,并按照分工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集访工作,争取在短时间内达到明显的效果。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信访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度,完善“一把手”担负信访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人员直接负责、相关单位协调配合的责任体系。二是完善办信制度。纠正“重访轻信”的认识偏差。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反映的问题,重视群众初信初访的处理,努力提高一次

性办结率,减少重复信访。特别是对联名来信反映的一些群体性问题,要明确责任,落实措施,限时解决,避免“信”转为“访。三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立足抓小、抓早、抓苗头,及时准确捕捉可能引发群众集访的信息,把工作做在前头。特别是对群众思想上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不能激化矛盾,努力将矛盾在基层得到依法、及时、妥善地解决。同时,严格依法行政,按程序办事,减少因行政执法行为不当而引发的各种信访问题。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对一些重点突出信访问题,信访部门和党委政府督查室要联合督查督办,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特别是对承诺解决的问题,应加大协调力度,加快督办进度,尽快予以落实和解决,取信于民。五是强化责任制度。把信访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并实行单项考核和“一票否决制”,以强化责任,并更好地调动信访工作积极性。对工作不力、激化矛盾等的相关单位和人员,要严格责任追究。

进一步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基层工作既是群众信访的源头,又是解决信访问题、减少群众集访的关键环节。一是要树立群众观点,牢记“群众1 2 下一页

篇2:群众集体上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调研报告

根据《XX市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群众集访问题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XX实际,现对我市群众集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汇报如下:

一、群众集访的基本情况

(一)群众集访的主要数据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群众集访的频率急剧上升,重复集访增加,异常集访时有发生,信访稳定形势严峻。X—X月,群众集体上访X批、X人次,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了X%,X%。其中,到市集访X批、X人次,到XX集访17批、X人次,到京集访X批、X人次,分别占集访总批次的90.7%,7.9%,1.4%,占集访总人次的94.4%,5.0%,0.6%。与去年同期相比,到市集访批次、人次分别上升了134.9%,345.9%;到XX集访批次上升了41.7%,人次下降了8.6%;到京集访去年同期为0批、0人次。在这些群众集访中,重复集访79批、3784人次,批次、人次分别占集访总批次和总人次的36.7%,46.5%;异常上访19批、660人次,批次、人次分别占集访总批次、总人次的8.8%,8.1%。与去年同期相比,重复集访批次、人次分别上升了393.8%,858.0%,异常集访批次、人次分别上升了137.5%,633.3%。

(二)集访反映的主要问题 我市群众集访反映的问题涉及企业改制、土地征用补偿、人事劳动及社会保障、房屋拆迁安置补偿、“三农”、商贸、市政、环保、纠纷等方面。其中,企业改制问题70批、3884人次,占集访总量的32.6%,47.8%;人事劳动及社会保障问题42批次、375人次,占集访总量的17.7%,2.0%;土地征用补偿问题34批、642人次,占集访总量的15.8%,7.9%;房屋拆迁安置补偿问题17批、571人次,占集访总量的7.9%,7.0%;“三农”、纠纷等其它问题52批、2771人次,占集访总量的24.2%,33.9%。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问题批次、人次各上升了250.0%,439.4%;人事劳动问题批次和人次分别上升了425.0%,380.8%;土地征用问题批次、人次各上升了277.8%,483.6%;房屋拆迁问题批次、人次各下降了29.2%,23.9%;“三农”、纠纷等其它问题批次、人次分别上升了52.9%,446.5%。

(三)群众集访的主要特点

一是集体上访数量增多、规模增大。我市今年集体上访增多,其批次和人次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上升,且发生时间较为集中,有时一天到市集访多达7、8批。集体上访规模增大,特别是在涉及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安置补偿等方面表现突出,在X—X月的群众到市集访中,50—100人的集访65批,占到市集访总批次的33.3%;100人以上的集访30批,占到市集访总批次的15.4%。二是重复访、到XX进京访和异常访增多。重复集访占集访总量的比重大,且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如在群众到市集访中,重复集访批次几乎占市集访总批次的50%。到XX集访批次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上升,到京集访的批次和人次骤增。异常上访的批次、人次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有的围堵纠缠领导,有的阻拦领导车辆,有的在市机关大院高声喧闹,甚至损毁机关办公设施等,无序上访现象较为突出。

三是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较为集中。集访问题集中反映在企业改制、人事劳动保障、征地补偿三方面。特别是在到市集访反映中尤其突出,反映这三方面问题的集访约占到市集访总量的65%,其中企业改制问题约占45%左右。

四是上访呈现组织化趋势。群众集访的组织化程度日渐提高,同一上访批次内出现精心策划组织、筹集上访经费、寻求外援扩大影响等行为,不同批次集访之间相互串联现象有所显现。

五是劝返处置和矛盾化解难度大。少数集访群众行为极端,不听劝解,长时间滞留不归;也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为达一己之私,通过组织、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集体上访,给市委、市政府施加压力,劝返处置难。当前群众信访反映的热难点问题涉及面大、矛盾复杂、尖锐,有的是已积压多年的老问题,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化解难度大。

六是消极影响较为严重。集访、重复访、异常访不断增多,影响到了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正常办公,分散了党委、政府集中抓发展的精力,影响到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群众集访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问题和矛盾不可避免地增多、复杂化,导致群众集访增多。总的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部分因改革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未得到及时妥善解决。一是企事业单位改制逐年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职工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国营待遇”、“下岗失业”这个现实,提出许多超越政策性的无理要求,因无法满足便群起而闹事。二是为加快XXX经济建设速度,高速公路、XX快速铁路、XX电站和旧城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开工,这些项目都因占用地多,涉及到城乡居民和农民要离开祖辈世代生活的家园,心里上部分群众本身就有抵触情绪,加之对征地撤迁政策不理解,尽管政府完全按有关政策进行征地、拆迁补偿,但仍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这又产生新的矛盾,导致不断围攻政府,甚至阻挡施工的大规模群体性集访闹事。三是少数干部因为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难度大,接待群众存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不文明行政行为,或者采取躲、拖的办法,致使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引发集体上访。

(二)信访工作机制不健全。一是信访工作责任制未完全落实。个别镇街和部门对信访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信访工作责任心不强,处理问题责任不明,使得相当部分的信访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致使矛盾积压,群众集访增多。二是信访问题处置机制不健全。信访信息的获取、掌握、报送和信访问题的处置脱节,工作较为被动。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方面,普遍存在“重排查、轻调处”、“重汇报、少措施”的现象。排查出问题后相应的处置预案不充分,出现群众集访或群体性事件仍有盲目应付的;有少数单位对排查出问题置之不理,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办法不多,力度不大,这是造成群众集访、重访、越级上访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信访工作的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尚不够健全。对因工作不力、处置不及时、不妥当而造成矛盾激化引发群众集访、群体性事件、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的责任单位、责任人没有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三)信访工作开展不够扎实。一些基层干部遇事不愿管、无力管,矛盾纠纷出现后未予有效的疏导化解;有的问题涉及需由多个部门联合处理的,相关责任单位主动性差,不牵头解决,甚至“踢皮球”,使矛盾积存、恶化,造成越级集访。

(四)信访部门自身建设不够。信访部门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不足,未能很好的发挥其统筹、协调、参谋职能。信访部门的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宣传、疏导工作未做到位。部分群众不能很好地看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足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不能正确理解政策,自私心太重,行为偏激,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思想。也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专门组织、煽动群众集体上访给市委、市政府施加压力,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六)现行信访法规还不完善。对少数上访人违反《信访条例》的一些行为还缺乏刚性较强的处罚规定。

三、解决群众集访的对策及建议

群众集访事件的产生是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矛盾,其性质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教育、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站在稳定大局的高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遏制当前群众集访增多的势头。

(一)进一步提高做好集访工作的思想认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集访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稳妥地解决集访问题,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二)进一步做好群众集访处置工作。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高度重视、妥善处置群众问题。对已出现的群众集访问题,一要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应要求其推选出代表,再与接待人员或领导直接对话,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予以当场答复,对他们提出的无理要求要态度鲜明,讲清法律和政策规定,打消其幻想。二要不惧怕群访集访。积极争取大多数,孤立少数,可以面对面开展宣传攻势,讲明依法解决的方法和闹事的危害。争取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对少数不法分子也绝不手软,坚决绳之以法。三要分类处置。对于反复性的集访事件,应采取分门别类、归口负责,做好问题产生的专题调查研究,制定出彻底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使其尽快息访。四要齐心协力,共同化解矛盾。处置群体性集访事件涉及多个部门,有关部门必须步调一致,研究处置方案,明确部门分工,并按照分工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集访工作,争取在短时间内达到明显的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信访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度,完善“一把手”担负信访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人员直接负责、相关单位协调配合的责任体系。二是完善办信制度。纠正“重访轻信”的认识偏差。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反映的问题,重视群众初信初访的处理,努力提高一次性办结率,减少重复信访。特别是对联名来信反映的一些群体性问题,要明确责任,落实措施,限时解决,避免“信”转为“访。三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立足抓小、抓早、抓苗头,及时准确捕捉可能引发群众集访的信息,把工作做在前头。特别是对群众思想上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不能激化矛盾,努力将矛盾在基层得到依法、及时、妥善地解决。同时,严格依法行政,按程序办事,减少因行政执法行为不当而引发的各种信访问题。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对一些重点突出信访问题,信访部门和党委政府督查室要联合督查督办,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特别是对承诺解决的问题,应加大协调力度,加快督办进度,尽快予以落实和解决,取信于民。五是强化责任制度。把信访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并实行单项考核和“一票否决制”,以强化责任,并更好地调动信访工作积极性。对工作不力、激化矛盾等的相关单位和人员,要严格责任追究。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基层工作既是群众信访的源头,又是解决信访问题、减少群众集访的关键环节。一是要树立群众观点,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正确对待信访群众,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二是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对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督查,认真研究处理办法,有力协调各方力量开展工作。三是信访机构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深入到信访群众中去开展疏导化解工作,并直接了解处理结果,督促问题的解决。四是对已经引起群众集访的信访问题,相关单位要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落实措施,妥善解决集访群众反映的问题,避免发生重复集访。五是创新信访工作方式。信访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敏锐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做到“未雨绸缪”。例如,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征地方面,由于补偿标准总体偏低,失地农民的生计如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提前介入,采取“培训一批、教育一批、处置一批”的办法避免或减少群众集访。即统一组织一批被征地年轻人员学习培训实用技术使其更好的自谋生计;对因不懂政策有意见的被征地户,加强政策宣讲和思想教育工作;对为达个人目的而挑唆、串联群众闹事的,要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依法予以处置。

(五)进一步规范群众上访秩序。希望进一步完善信访法规,加强对异常上访的处理。对蓄意制造影响,组织大规模群众堵路、堵门,对受理机关施加压力的过激行为,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信访部门坚决地予以制止和依法处置。要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和办法,坚持教育和处理相结合,说理和顺气相结合,普法和执法相结合的原则,果断处理,规范上访秩序,树立起党委、政府的权威。

篇3:群众集体上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调研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成因分析

(一)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下成长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家长的溺爱使孩子逐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格局:做事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凡事依赖他人又不愿意为他人服务, 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和责任。

(二) 教育的缺失

从家庭因素来看, 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 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 家长都在忙碌着给孩子报各类学习辅导班和音乐、美术等素质拓展班, 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 忽视了参与社会和群体活动方面的锻炼;从学校教育来看, 升学率一直是绝大多数中小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学校和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至于学生的品格培养多数被放在无关紧要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教育的缺失, 使得一些大学生曲解了集体主义的真正内涵, 不能理清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片面认为集体主义就是要扼杀个性、牺牲个人利益。

(三) 市场经济的冲击

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引发了社会利益关系的巨大变化, 原来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单向度利益关系已经被纷繁复杂的多元分层利益关系所代替, 股份制或其他非公有制企业的蓬勃发展, 从表面上看给人们以强烈的误解, 使得人们过分专注于个人, 在现实生活中, 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 对集体主义失去了基本的意识, 这些现象和思想无疑给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带来了巨大冲击。

(四) 网络化发展的影响

网络化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五彩斑斓的网上生活, 正在逐步改变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网络可以购物、交友, 甚至可以参加各类“集体活动”。高校学生公寓的网络普及率很高, 很多大学生逐渐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慢慢的“封闭”自己, 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环境中, 极易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 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从集体中脱离出来, 还何谈集体主义。

二、新时期弘扬集体主义应注意的问题

(一)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要注重解决好集体和个人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 集体要使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障, 个人的价值、荣誉和尊严得以合理的实现, 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 要使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关心集体、爱护集体, 发扬光大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取向, 不断增强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前一方面是前提和基础, 后一方面是必然结果。弘扬集体主义, 维护集体利益, 可以更好的激发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成为激励个人进一步投身集体事业的精神动力。因此, 弘扬集体主义首要的任务就是把集体主义最大限度地覆盖个人利益, 而且要将集体利益最大可能地转化成个人的具体利益, 将集体和个人利益紧密的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只有在这种体制下, 才能让集体主义容易被个体所接受。

(二)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要注重尺度的合理掌握

集体主义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要求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关键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什么情况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什么情况下要保护个人利益。

马克思主义历来倡导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以效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 对高校而言, 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只有坚持这种评价标准, 才能让学生个人、学校和国家的利益高度一致。

三、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对策

(一) 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通过“两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的教育与引导, 加强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内涵的理解

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缺乏实效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的人本缺失, 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内涵, 因此, 加强教育与引导, 是弘扬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前提条件。

集体主义阐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在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其本质特征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 但并非绝对的反对“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的理想追求的是外在功利与内在精神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集体主义思想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只有在共同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里所说的共同体, 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体。同时, 马克思阐述集体主义所从属的社会基础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这样一个联合体里, 保护每个人的自尊性, 尊重每个人的人格,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恩格斯也曾说:“我们谈的是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 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 按照人的关系和他的邻居相处。”在这里, 革命导师阐述个人与集体关系时, 始终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关注点。也就是集体主义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在尊重每一个个体权利与利益的基础上, 从“利己不损人”到“助人为乐”, 再到“大公无私”。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倡导大公无私的同时, 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个性、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卢梭曾推测, 这是因为人人无拘无束, 彼此孤立的自然状态已经对每个人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障碍, 集体建立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纽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和道德认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利益纽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和道德认同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集体”, 才能维护和发展集体利益, 实现个人与集体和谐统一, 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因此, 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应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以人为本, 体现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更多的和谐一致,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学生只有明确了集体主义的真正内涵, 才能摒弃以往集体主义误读的消极影响, 认同集体主义的价值理念, 达到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 教育方法要灵活得当, 通过强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价值导向, 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

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往往是体现在经常性的对集体的关心和热爱当中, 具体表现在:关心热爱自己就读的学校、班级, 同时还要关心同学的生活和成长。因此, 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 形成“为集体奉献光荣”的舆论导向, 以此来褒奖学生的言行, 让学生树立浓厚的集体主义荣誉观念, 对集体的荣辱, 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以校院班的荣誉为誉, 耻辱为耻。例如, 利用班会、团支部民主生活会等形式, 对为集体做好事, 有利于集体荣誉感形成、巩固的思想言论行为, 进行大力表彰激励, 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促使班级同学向其学习;对违背集体利益, 有损集体荣誉的言行, 要坚决进行批评或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个性的自由发展离不开集体, 个人要依赖集体, 并自觉地把个人溶于集体之中, 不能靠孤军奋斗, 使其从内心上而不仅仅从组织上认可自己是该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员, 自己应为它出力, 反对个人主义, 提倡集体利益优先, 顾全大局。

(三) 发挥教育主体的潜能, 通过目标激励和过程控制不断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1. 提高教育者的能力和素养, 从而增加优化集体的内容。

优化集体是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重要条件。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与矛盾时, 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的法令、党的政策、有关的规章制度对集体和个体进行行为约束, 形成目标共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另一方面要依靠个人的道德自觉, 使集体成员自觉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这里优化集体是最重要的条件。

高校弘扬集体主义、优化集体的内容主要是优化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艺术。教育者的思想素质、认识水平以及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能力是关键, 教育者要善于把学生个体的成长要求与合理利益追求化为集体奋斗的目标,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故而, 教育者要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 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 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做到心里, 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和享用改革开放的成果, 由此便容易使大学生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优化集体的教育者工作艺术, 主要是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致点, 并通过教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把两者衔接起来, 使大学生在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下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把个人的利益和情感共鸣结合起来, 达到理性与激情的高度统一。这样, 当大学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 在必要时, 为了集体利益, 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也就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自愿的行动。

2.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弘扬集体主义, 工作要纳入集体的范畴考虑。

集体主义精神不是空喊的口号, 而是体现在大学生在集体利益面前表现的具体行动上, 在培养的过程中, 从教育、教学到学生的日常管理都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将集体放置于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 让学生能够明确的知道个人和所处学校、院系、班级、寝室、社团和部门的集体之间的关系, 促进每名同学关心集体荣誉, 各尽所能, 为达到集体目标而努力, 同时, 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醒和监督, 防止个体的偏差行为, 从而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建立和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义丰.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高教探索, 2010 (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篇4:刍议集体备课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集体备课;备课有效性;教学信息共享

一、集体备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集体备课是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集体备课需要备课组成员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材及其知识要点的结构进行再学习,针对课程及其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中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各要素的重构再设计和整体优化。备课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能够集思广益,将个人的思想融入到集体的思想中,相互碰撞,不但有利于个人能力水平的提高,而且对课程整体教学思路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集体备课最终起到的作用就是,教师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重塑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然后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各级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普遍采用集体备课这一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但是在许多学校开展集体备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严重影响集体备课效果及其作用发挥的现象和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虽已开展很久,但由于缺乏集体备课的整体规划,强调单课时的备课而没有对课程整体进行备课,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很难达到预期的备课目的。加之集体备课需要协调备课组成员,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成员在集体备课时雄心勃勃、滔滔不绝,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就又我行我素、各行其是,没有将集体备课成果转化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此外,一些学校的备课组没有把握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占用集体的时间来传达会议通知,或者是当集体备课为发牢骚的场所、没有在教材选取、教学策略、重难点、学情分析等方面下功夫,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来激励成员研究集体备课策略,致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二)缺乏灵活性,过分强调统一和量化考核

一部分学校在集体备课的形式和内容上管理很死板,过分强调集体备课中对教学各个环节的“高度统一”,例如,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案讲稿、统一作业考察等等。这样的规定缺乏灵活性,无法激活和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能力,这同集体备课的目的背道而驰。此外,过分强调教学各个环节的量化考核也严重影响着集体备课的实际效用,例如教案检查过分追求量化,检查方法单一,只关注教案的内容结构或者文字数量,要求版式统一,那么如此的量化就将集体备课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打垮,集体备课就变成了集体填表了。

(三)缺少教学信息共享,绩效评价偏颇

集体备课强调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针对备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集中集体的智慧进行教学攻关,以此来推动集体备课的不断前进。但是备课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人很少共享有价值的信息,无法真正发挥集体的力量。此外,一些学校单纯拿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没有形成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也使得备课组成员之间存有私心,集体备课的真正作用也无法发挥。

三、提高集体备课效率的对策

集体备课在教学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离不开学校的相关政策、备课组组长的管理智慧以及成员的相互理解,这既包括制度方面的,也包括管理方面的,更包括了思想认识方面的。

(一)学校要积极促进和推动集体备课的开展

这不但有利于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而且对于集体备课的有效实施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集体备课需要学校依据其目标来出台基本的保障制度,例如对集体备课的成果进行奖励的激励制度,对于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并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鼓励创新。学校还要在整体上把握各门课程的集体备课规划,备课组提交的计划要进行仔细的审核,要时不时检查集体备课情况,同时要给予备课组一定的灵活性,不可将集体备课管得过于死板。学校还要在绩效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能单纯拿“分”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激励每个人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发挥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备课组组长在管理方面要进行学习和研究

集体备课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果,备课组组长身为组织者、管理者和协调者,要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要担当本备课组备课内容整体规划和任务分配的工作,要协调好成员的备课工作,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引导问题的讨论方向,及时将问题进行记录和研究。备课组长要多与成员沟通,了解每个成员的性格特点和真实想法,处理好不同的意见分歧,总结备课组的集体意见和想法,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提出要求,尽可能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其他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

(三)备课组成员要提高认识、共享教学信息

备课组成员要正确认识集体备课的目的、要求和作用,服从管理,参与集体备课的讨论研究,以无私而积极的心态来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是集体备课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信息的充分共享可以大幅提高集体备课的备课质量,对提高个人和集体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大有裨益。充分共享信息不单要求成员有更高的认识,而且还要求学校能够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激发每个人共享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这对于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都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李仁华.现行学校备课管理制度利弊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4).

篇5:关于群众集体性上访情况分析报告

确认识和预防、处理集体上访,对于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维护全县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我县集体上访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根据我县信访局调查分析,从2007年至2009年我县上访情况分析是,2007年集体上访占信访总量的批次、人次分别为8.5%、84%;2008年集体上访占信访总量的批次、人次分别为6%、42.9%;2009年集体上访占信访总量的批次、人次分别为8.1%、34%。从调查数据中来看,2007年集访多且规模较大,2008年集访占信访总量的批次、人次比例相对与2007年来说有所减少,2009年集访占信访总量的批次比例相对于2008年有所增加,人次比例却在减少,集访批次出现了反弹,但规模缩小,从数据分析情况来看,我县信访形势比较严峻。

(二)集体信访呈现出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集体上访已经成为我县信访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群众组织规模逐渐增大,情绪激烈。近两年,从我县集体上访的人员规模来看,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数百人,采取联合上访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问题。从反映的问题看,在一定时期内,反映的问题涉及大部分人的共同利益,比较集中统一。从行为激烈程度看,上访人违反《信访条例》行为时有发生,或冲击、围堵党委政府机关、占据办公场所,或拦堵车辆、围攻辱骂领导,贴横幅标语、阻断公路等群体过激行为有所抬头,负面影响大。并且呈现出逐年增大的势头。

2、集体信访带成员复杂,有明显的组织性。从我县集体信访的主体的身份看,不仅有工人、农民等传统习惯上的信访群体,而且有城市拆迁户,机关离退休干部、教师等带时代特色的信访群体;既有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又有企业军转干、复原军人等特殊群体。从组织程度看,一些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信访人极易产生共鸣,往往在极少数人召集下,通过集资、聚会等形式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沟通和串联(甚至跨区县串联),策划周密,分工明确,进退有序组织程度明显提高。

3、信访诉求复杂化,处理难度加大。从复杂程度看,集体信访所反映的问题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触及的层面不断加深,既有社会矛盾、经济利益矛盾、也有体制矛盾、思想观念矛盾,还有相互交织的复杂性矛盾。从处理的难度看,集访诉求一般情况下带有普遍性,政策性强,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政府无权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有的经过努力可以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有的目前由于政策和体制的不健全,无法完全解决;有的看起来是局部问题,但往往涉及到政策口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好轻易表态;有的情况复杂,或财力、物力所限,难以处理;有的时间跨度长,涉及解放前后的历史遗留问题。

4、集访的择机性和持续性日渐突出。从时间上看,集访群众专门选择专门选择领导信访接待日以及重大节日、重大政治经贸活动期间或前夕,并且陷入“重访怪圈”,实施持久战战术,部分集访群众对或已终结的信访问题处置不满,对或已被认定为不受理的信访件,错误地认为“机关越大,领导越大,主要领导,越能解决问题”,从而反复多次集访,以期造成声势和重大影响,引起上级领导机关重视。从地点上看,集访群众信访动机非常明显,多选择市(县)委、市(县)政府或其他重要公众场所,有意制造不良影响,妨碍领导机关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向上级领导机关施加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分析集访现象的主要成因

(一)社会发展因素

1、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改革新政策相继出台,有些政策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未能很好地统筹兼顾,政策体制的局限,政策制定的不配套、不完善,容易导致集访的发生,如:返城超龄老知青、户口在农村的原农机员要求解决社保问题。

2、因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而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触动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原有利益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如近年来,因对原乡镇临时聘请的国土、农技、蚕桑等“八大员”进行了清退,或因教育体制改革解聘原民办教师、代课老师,各种遗留问题未得到解决,致使矛盾凸显引发集访。

3、由于璧山县近年来大量重大工程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等方面引发的矛盾较多,也是引发群体信访的一个原因。

4、企业本身存在的诸多原因,如上级主管部门缺乏监督,听之任之,而导致企业领导失职渎职,经营管理不善,或者是体制不顺,设备老化、科技含量低而受市场经济冲击等影响,使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使得群众集体上访“点火就着”。

5、信访法制建设的滞后,导致不少信访事项难以依法处理到位,即使信访事项已经处理到位,但信访行为如何终结,尚无解决的好办法,如

行政机关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和信访人的过激行为如何界定和追究责任等。这就导致信访工作中的顶、拖、推、压和群众信访活动中的缠、闹现象难以遏制,信访秩序难于维持正常。

(二)行政机关的效能因素

行政机关的服务能力和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集访事件发生的多少。

1、部分单位领导干部对信访稳定工作重视不够,在“事要解决”上力度不够,面对群众的正常诉求,不是想方设法尽快解决,而是一再拖延,致使问题积重难返,从而引发集访。

2、少数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缺乏群众意识,依法行政意识淡薄,监督管理不到位,公众作风不深入,不扎实,不作为甚至是乱作为,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激化矛盾,引发集访。

3、诉求渠道不够通畅,办事效率不高。目前,我县各街道、镇乡和部门都组建立了专门的信访机构和人员,但从实际运作来看,解决诉求的机制力度不够,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机制,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刺激了群众集访的发生。

4、宣传疏导的不到位。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转换机制、深化改革、法律法规、政府作为等方面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同时,面对大规模的集体上访,在思想疏导、耐心细致工作等方面,解释不耐心,宣传不认真,态度冷、横、硬,激发了群众的不满和不信任情绪,这也是导致群众集体上访的一个原因。

(三)人民群众的内在因素

1、信访人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采取集访形式好,便于统一口径,统一行动,壮大声势,扩大影响,同时还错误地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只有给党委、政府施加压力,才能满足他们共同利益的要求。

2、安全心理作用。一部分群众认为采取群体信访的形式比较安全,个人不担风险。群体内有核心人物组织,自己可以随大流,达到目的,好处均沾,就是有什么行为责任问题,信访行为责任也不清晰,法不责众,可以退避。

3、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政策的空子,抓住一点,攻击其余。利用一些人的逆反心理,歪曲事实,捕风捉影,煽动蒙蔽一些群众,串联、组织群体信访,进而达到个人的某些目的。

4、错误消息的传播,也容易误导部分群众错误的信访行为,引发群体信访。

5、多数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还很欠缺,片面认为政府能解决一切问题遇,人们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或问题都习惯于到党委政府上访,群众不愿交纳诉讼费(嫌收费高),感觉诉讼时间长,对判决结果执行难等疑虑重重,因而不愿诉讼,或对已终审裁决的案件也采取不间断地找信访及有关政府部门及领导缠访、缠闹的方式,强求行政解决。

6、政策问题引发“连锁反应”。一些集体上访的发生,根源于信访群众互相攀比、心态不平衡所引发,特别是政策性攀比表现突出。

三、应对集体上访的几点思考

面对我县集体上访的新挑战,笔者认为做好信访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格局,拓展相关功能,建立长效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

(一)处理集访的原则性

引导集访群众依法反映问题,克服信访行为的无序性,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实事求是的解决人民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

1、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是就地消化集体上访的有力保证。一是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出了问题,发生了集体上访,不要怨上恨下,要从宁乱地方,不乱中央,宁乱下级,不乱上级,宁乱局部,不乱全局,宁乱自己,不乱领导的角度,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集访控制在基层,解决在基层。二是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度。作为行政领导干部应该将集体上访作为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面对集访,绝不能回避问题,勇于与上访人进行面对面对话,认真倾听和记录上访人的诉求,要时常“换位思考”,站在信访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体察上访人的困难,解决上访人的合理合法诉求。对特别重大的集体上访,按照原则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处理,必须第一时间到一线面对面做群众工作。这样既可满足部分群体信访群众的唯上心理,又能亲自掌握真实情况,便于对具体信访问题当场拍板。

2、坚持整体联动的原则。新形势下集访主体的广泛性及信访矛盾的复杂性,需要各方重视、多方参与,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政治等数段和教育、协商、调节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因此我县要努力构建党政领导层层负责、亲自动手,部门和社会组织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格局,各级各部门共享信访资源,对信访问题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形成“大信访”的工作格局。面对大规模集体上访,各级各部门必须加强上下沟通,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树立“一盘棋”观念,尤其在现场处置过程中,各司其职,做到“五抓”,即抓组织领导,搭建班子靠前指挥;抓群众疏导,及时介入稳控事态;抓信息研判,分析矛盾制定方案;抓政策宣传,教育在先分化矛盾;抓重点人头,固定证据依法处置。

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集访反映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不能等闲视之,敷衍哄骗,要组织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认真分析研究,分类处理。一是对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要根据不同情况和原因,依照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主动采取各种办法给予解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对群众不合理不合法的诉求,要坚持原则,不能在集访群众的压力下,乱表态,乱开政策口子,也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激化矛盾,更不能把矛盾上缴。三是对个别以上访为名制造事端、煽动组织闹事的违法人员,要及时收取证据,坚决依法处置。四是对由决策失误或工作失当给群众利益造成损失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如果是干部违法违纪引发群众不满的,要承诺坚决查处。五是对有关规定不够完善的,要及时修改完善,对工作亟需而尚未出台的措施、办法,要抓紧研究制定,本级无权制定的,应向上级提出有关建议,主动争取上级的支持。

4、坚持善后跟踪的原则。集访事件不仅要依法果断处置,更重要的是还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深入做好善后工作,一方面防止事件反弹,另一方面从源头上化解矛盾。一是相关责任单位对已经承诺解决的问题,应当在承诺期限内尽快组织实施,使问题能尽快解决,以稳定人心。二是对责任单位的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而没有落实到位的,建议由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督查室、县信访办等单位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单位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三是加强对集访群众的跟踪关注和帮扶。对一些仍持不同意见的上访群众,要继续做好思想疏导和稳控工作,要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状况,关注有无串联情况,同时针对其实际情况,酌情进行帮扶,防止重新发生集体上访。

(二)工作重心的超前化

治病要治本。减少和控制集体上访的发生,超前控源治本是至关重要的,将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做到“预警在先,教育在先,调解在先”,有效防止问题的积累和矛盾的激化。

1、减少和消除外部诱因。外部诱因是集访的导火索,切断导火索是控制集访的有效措施。一是改进作风,强化依法行政。各级各部门要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公仆意识,深人群众,了解体察民情,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要畅通信访渠道,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帮人民所需,及时为民排忧解难。要提高广大基层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决定某项政策时调查论证要细,既要考虑事业的发展,又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尽量减少因政策失误,决策不当或处理不妥,引发集访。同时要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坚决执行政策,对已形成的政策措施,要预测实施后的群众反映,对出现新问题和新矛盾要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堵塞漏洞。

2、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工作。“微而治之易,着而后救之难”。实践证明,集访发现早,处理起来就不难,损失也少。只要措施得力,完全可以化解。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超前防范工作,必须从早、从小抓起,从热点、难点抓起。从早抓起,着眼源头预防、苗头化解、将信访工作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依靠基层,充分发挥各级信访信息网络组织的作用,使矛盾早发现,情况早掌握,做到提前介入,早做工作,化解民怨,避免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从小抓起,要懂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小问题,避免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由易转难。从热点、难点抓起,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分析本辖区、本部门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对几经处理,仍未解决的棘手难题,要主动出击,迎难而上,有理有节地去认真处理。

(三)工作机制的长效化

建立长效机制是促进信访稳定工作良性发展的根本。目前,我县正处在各种矛盾转轨时期,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不公现象的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矛盾纠纷是,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正常反应,仅仅依靠疾风聚雨似的活动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纠纷,是不现实,只有探索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才能做好新时期下的信访工作。

1、完善和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一是认真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各级各部门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例会,重要时段开展集中排查,重大活动之前开展专项排查,重点掌握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重点对象,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二是完善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大调解”制度,实行多渠道分流和化解。进一步建立乡镇司法、信访、综治、安全、公安部门“五体一位”和村综治、信访、警务、调节、治保、安全监管“六位一体”大信访大稳定工作格局,实现乡镇综治办、司法所、调节委员会“零距离”对接,使访调工作融为一体,做到信息联通、纠纷联排、矛盾联调,千方百计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

2、完善和落实集访的预防处置机制。一是建立和落实以公安机关为主、信访部门为铺,其他相关部门协作,共同维护党政机关信访秩序的协调联动机制,具体落实公安机关的现场疏导责任、信访部门的接待协调责任、职能部门妥善处理和稳控责任。二是完善集访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现场联络、群众疏导、政策法规、信息收集和治安维稳五个工作组,明确责任,落实人员,做到信息灵敏、超前化解,责任细化、程序明确、反应迅速,工作规范、处置到位,矛盾不激化、人员不滞留、事态不失控。三是建立和完善群众思想教育工作机制,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要把握好“四不”:不懂政策没有经验的人不要派;导致群众情绪激化的话不要说;不符合法律、政策的态不要表;通过努力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不要开,防止造成工作被动。

3、完善和落实联席会议协调机制。一是加强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实现信访信息共享资源,实行来访接待和问题处理的联动,形成解决信访问题的合力。二是建立信访与维稳、应急、公安等部门信息沟通和分析研判制度,增强信访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强化信息汇集分析机制,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信息员队伍和全面覆盖的信息网络体系,把信息采集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创新信息分析调研工作,对信息重反应的诉求或事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最佳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措施或方案,提高信息调研成果的转化率。

4、完善和落实信访工作组织领导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负责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将信访工作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整体工作、评议综合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对因工作不力导致信访问题突出、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的地方和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加强基层信访工作,着力实现信访工作“四到位”、“两确保”,即组织、制度、工作、经费到位;确保主动预测、及时化解,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切实加大信访部门建设力度,提高新时期基层信访工作能力,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5、完善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按照《关于印发﹤璧山县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报告制度﹥和﹤璧山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制度﹥的通知》(璧山委办发〔2007〕118号)精神,切实把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做为制定政策、实施建设项目、施行改革方案的前置程序和必要条件,实行稳定工作与项目实施方案同制定、同实施、同考核,做到重大事项出台前有风险分析预测,实施后有稳定责任追究,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集访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6、完善和落实领导接访包案、有效解决问题的信访终结机制。一是实现接访工作常态化。以“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为核心,进一步规范“领导接待日”制度,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干部大走访活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情民意,实行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处理意见、督促落实、责任追究、推动工作“六个到位”。二是落实领导干部包案责任制,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对事关民生的信访突出问题,做到“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包调查、包解决、包息访”,确保领导参与接访的信访问题事事由交代、件件由结果。

(四)工作手段的法制化

信访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其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法制化制度化。信访工作的法制化既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处理新形势下信访矛盾的根本手段。目前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经给信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快信访工作法制化步伐,非常必要。

1、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一是要运用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开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开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机关干部依法行政,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规范信访人学会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信访的权益,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规范自己的信访行为,维护政策的信访秩序。二是完善信访法律咨询和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制度,依法分流信访问题,说服引导涉法涉诉的上访人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

2、加快信访立法步伐。要通过健全法制,明确信访机构的主体定位,完善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对信访事项的受理、处理、协调、督办等,从程序上作出具体规定。作为信访部门,则要依照信访法律法规的规定,归口分流。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访事项,需要信访部门牵头或直接参与处理的,要依法协调处理;对已交办的特别是上级部门和领导同志交办的信访事项,要依法督办。

篇6:涉诉上访的成因及对策

涉诉上访案事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归纳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法腐败问题,不依法办案,办人情案、关系案、态度蛮横及枉法裁判现象,引起了当事人对审判结果的不满,越级上访。

(二)反映司法效率与公正的有关问题,不按时结案,久审不决,止兑应付,兜圈子,审理中程序违法。

(三)司法公信度不高,司法严肃性与权威性缺失问题,有些案件当事人“唯大、唯官、唯上”,在法院判决后,即便对判决不服,不上诉而去上访。某些党政领导大包大揽的作法也加深了当事人对法律的误解信任程度。

(四)缠访、闹访现象。有些案件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抛开法律,寻找“捷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通过上访对法院施压,从而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何化解以上社会矛盾,正确解决涉诉上访问题呢?

一、提高认识。

首先认识到涉诉上访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稳定压倒一切,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就搞不好发展,司法建设这个上层建筑也就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其次态度务实。在处理涉诉上访过程中,不能采取草率应付思想,撩汤止沸,不能一蹴而就,盲目答复,已承诺按期答复的,要守时答复,以免授人一柄,引起新的矛盾激化、反弹。第三,处理过程中强化五个意识:全局意识、稳定意识、服务意识、司法为民意识、求真务实意识,以“三个代表”思想统揽工作全局,扑下身子,耐心工作,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以诚相待,与上访者交心、交朋友,使其态度转化,由对立转向对话,由对话转为理解、诚服。

二、加强领导,确立上访包案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上访问题存在五个难点:一是越级上访,二是重访缠访,三是集体访,四是上访老户,五是闹访、暴力访。要处理好以上问题,要加强领导,采取领导包案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涉诉上访绝大多数属于申诉问题,领导包案了,问题清楚了,能及时答复的予以及时答复,需要研究处理的,也要在研究处理后予以及时答复。属于再审的要予以立案再审,达不到再审条件的要耐心解释,属于廉洁自律方面的转入纪检监察处理,以上这些问题的处理定论是一般同志期及不了的,这也是之所以领导包案解决问题的职责范围所在。

三、确立“大信访”格局,建立预防与解决上访问题的长效机制。

解决涉诉上访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单靠法院能解决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应齐抓共管、综合治理。首先,加强法院自身建设,打铁还要自身硬,要预防上访,每个案件就要办成“铁案”,法官也就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因此,要常抓不懈地加强法官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个法官都成为“公正”的“化身”,正义的“天平”。其次,加强各级各部门的协调、联动。涉诉上访既是法律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审判程序与法律实体,也涉及党委、政府和其各个部门的意见、处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各部门要及时沟通,若答复口径和处理原则不一致,就会自乱阵角,增加处理的难度。第三,建立惩戒机制。在接访过程中,对于确属无理纠缠、缠访、闹访的,或造谣惑众或冲击国家机关,打骂工作人员的,要及时与上访者所在单位和公安机关联系沟通予以法纪处理,构成犯罪的,予以追究刑事责任。第四,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进行全民普法教育,树立公民学法、知法、守法观念,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加强司法改革,确立三审终审制和提高审理法官级别的上诉审制。

上一篇:市场部功能浅析下一篇:班级口号标语(博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