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民生监督员的作用

2024-04-30

村级民生监督员的作用(精选6篇)

篇1:村级民生监督员的作用

如何发挥村级监察监督员作用

聘请村级监察监督员是我国监察体制改革向基层延伸的需要,加大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需要。是反腐倡廉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三农”投入增多,如何加强村级监察监督员的管理,进一步发挥村级监察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已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1、明确职责。根据农村干部工作对象和工作特点,以参与、监督为主。2、发挥“宣传员”的作用,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村级监察监督员协助镇纪委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利用拉横幅、贴标语、办专栏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纪法规,端正舆论导向,消除各种疑虑和误解,为农村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3、发挥“信息员”的作用,拓宽信息反馈渠道。充分利用村级监察监督员“来自农村、熟悉群众”等特点,聘请其为信访预警信息员,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疏导、早了结。建立台帐,对自己无力解决的重大信访隐患及时向镇纪委反映,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4、发挥“监督员”的作用,减少违纪问题发生。村级监察监督员认真履行职责,行使监督权,重点对村“两委”班子廉洁勤政、民主决策、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列席村“两委”重大决策和参与村级财务的审查活动,进行村务质询和勤廉评议,加强对党务、村务及时公开的监督,使村“两委”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让群众明明白白,促使村干部自觉廉洁从政,更好地服务群众。5、强化管理。镇纪委加强内部管理,切实增强村级监察监督员的活力,激发村级监察监督员工作的积极性,对不正确履职、谋私利、泄私愤、搞无原则纠纷、挑矛盾的直接解聘。只有充分发挥村级监察监督员的作用,才能促进村支两委干部勤政廉洁,减少农村各类矛盾纠纷,遏止越级上访,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篇2:村级民生监督员的作用

关于充分发挥村级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村级监委会各项规章制度,保证监委会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每年要定期对村监委会进行培训,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基本监督业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监委会成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是做好后勤保障。为了充分调动监委会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村监委会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要有保障,另一方面适当提高误工补贴,按县委县政府原定标准村委会主任每年800元,委员每年600元;我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原有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800元。

四是加强组织监督。镇纪委对村监委会每年不少于两次的监督考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是建立奖惩制度。对于检查结果与个人误工补贴相挂钩。抓好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及时公开村级村务政务:

一是公开要及时,村级村务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财务我来较多的,应该每月公开一次。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要随时公开。

二是公开内容要具体,要以农民群众能看明白为原则,实行明细公开。

篇3:村级民生监督员的作用

“腐败是当前最大的危险”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答记者问提到,“消除腐败的土壤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虽然宪法中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够不上政府机关,但村民委员会作为“最基层的一级管理组织”,承担着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直接服务村民和群众,村领导也因选举产生而非公务员身份缺乏相应的政府管理和监督,村级管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村级领导的贪污腐败现象比比皆是。在民主法律逐步健全的今天,完善村级民主监督制度势在必行,这是维护村民合法利益,保障基层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1 提高村民监督意识是充分实现民主监督的根本

监督意识来自于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来自于追求公平的正议感,来自于科学的价值观,来自于追求真理的意态力。村民是村级民主监督的主体,村民监督意识的提升是充分实现民主监督的主观条件。在多数农村,受传统的政治意识影响,部分村民不敢主持公道、隐忍苟全;长期的小农经济价值观,使一些村民意识薄弱,极易被收买;封闭保守的思想和较低的文化素养,使一些村民缺乏深度思考和科学态度;这些都给村民民主监督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了被动、消极影响。要消除这种现状,首先要培育健康的村民自治观念,加强普法教育。政府要积极引导村民学法,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正确引导和支持广大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村民自治等有益活动,增强农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其次要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当前,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实现村民自治良性发展和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为重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一个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补和衔接的社会化教育体系。

2 推进户代表会议制度为民主监督创造良好的条件

户代表会议制度是创新和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有效形式。长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经营,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逐步减低,村民会议因召集困难而无法召开,或因参与的妇女、老人的议事、决策能力低而使对村内大事的表决流于形式,致使民主监督的主体先天不足。户代表会议制度不仅扩大了群众的政治参与层面、民主的覆盖面和广泛性,而且使村民自治承载了具体内容,保障了村民依法享有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较好地解决了村民会议召开难和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广泛性不够的问题。

要保证户代表会议制度的生命力,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户代表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内容。二是逐步提升户代表议事能力,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搞好农村普法教育、科技文化知识普及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村民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参政议事的意识和能力。三要进一步提高外出户代表的参与度。借鉴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做法或借鉴选举办法的规定,对外出打工、经商户代表及时进行函告、函询或采取专项书面委托代理方式进行利益表达,确保每位外出村民都有利益代言人。

3 全面落实“两监督一赔偿”制度是实现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两监督一赔偿”制度是以村级民主监督组织为依托,以追究村干部违规行为的民事责任和过错赔偿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监督改革。其基本内容是:在村级建立村民代表工作组,对村民委员会的村务管理活动进行事权监督;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委会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财权监督,促使村干部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办事;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委会成员违规决策、管理、审批等给村集体经济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长期的村级民主监督缺乏惩戒性制度,缺乏日常性的监督和处罚机制,而在“两监督一赔偿”制度中成立的村民代表工作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分别履行了对“事权”和“财权”的监督责任,使日常性监督有了具体的组织依托和载体,并明确了村干部行为过错的民事责任,设计了过错追究程序,强化了惩戒机制,使村民的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到了实处,实现了“软监督”到“硬监督”质的飞跃。

当然,要保证各种权力相互制衡,在制度设计上必须保证避免村党委对监督机构的干预,比如监督机构的最高负责人不能由村党委书记担任,必须由村两委以外的村民代表来担任监督机构的成员;在性质上,制度建立必须具有法律意义;在管理中,必须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和制度明确管理或服务的责任主体、公布管理或服务的要求,越是可操作性强的程序和制度,完善民主监督就越容易、开展越快,反之缺乏明确程序和规范要求的管理活动,其管理就越混乱,就越容易产生腐败行为。

4 加强地方人大、乡镇街道政府的监管力度是实现民主监督的保证

推进村民自治、保障民主监督是地方人大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地方人大代表来源于基层,熟悉村情,社会基础牢固,工作经验丰富,能有效协调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而且在行使职权时也有相应的保障,因而对推进村民自治较有优势。把人大代表列入村级民主监督的主体,参与到如换举、财务公开、户代表会议等各项活动过程之中,不仅便于掌握第一手材料,而且对于倾听群众呼声、维护村民权益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从而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承担着领导、指导、支撑和帮助村民自治的重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村里各种资源的配置,而且是村级组织各种规章制度的设计者、倡导者、推动者,还是村级组织的指导者和监督者。

摘要:在民主法律逐步健全的今天,要维护村民合法利益,保障基层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完善村级民主监督制度,这就需要作好以下工作:提高村民监督意识;为民主监督创造良好的条件;全面落实“两监督一赔偿”制度;加强地方人大、乡镇街道政府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完善,村级民主监督,途径

参考文献

[1]卢福营,江玲雅.村级民主监督制度创新的动力与成效[J].浙江社会科学,2010,(2).

篇4:转变思想强化监督保障民生

当前, 推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持续发展, 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这些要求是着眼于社会对建筑工程精品的需求, 群众对安居、乐居的渴望的新形势提出的, 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其中, “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是目标, “深化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是着力点, “换思想、改作风”是路径, 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做好当前质量监督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要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中, 进一步研究中央和省市的政策, 找准加强质量监督工作和促进本地建设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015年已近年尾, 即将进入“十三五”, 城市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质量监督工作呈现新常态, 认真履行房建工程质量监督各项职责,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质量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一点来说, 质量监督发展既大有作为, 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质监部门要有准确把握时代对质监工作新要求的敏感和自觉, 更要有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决心和信心, 在质量监督工作发展30年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 认准目标, 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要做到, 就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保障, 来促进和推动。

一、加强质量监督工作, 树立责任认识,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

工程质量安全引发高度关注, 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政府的公信力, 首先要端正对监督“责任”的认识, “在其位, 谋其政”。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担负的质监工作任务重, 每个干部职工, 无论是从事监督一线还是内勤工作, 都是围绕保障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这一核心在工作, 没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就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质监人员要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记在心上, 同时把“三严三实”作为开展监督工作的标尺, 在做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与加强竣工验收监督及竣工验收备案工作的同时, 加强对建筑工程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市场行为、建筑工程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监督和隐蔽验收、施工现场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等现场监管。在加强质量监管、保障民生等方面付出努力、有所作为。按照这个标尺去做, 使自己的思想、工作、作风更好地符合党的要求、符合群众的期待。

二、加强质量监督工作, 突出问题导向, 密切关注民众需求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群众对住宅品质的期望越来越高, 相应的, 对质量监督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质监机构作为服务城市建设、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窗口单位, 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把群众对精品工程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群众的评价作为第一标准。这就需要质监部门在日常监督工作中要加强巡查、抽查, 强化实体质量监管, 突出对超深基坑、超高层建筑等技术复杂程度较高以及省、市重点工程、保障房项目的监督, 加强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的监管, 大力规范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 深化监理、检测行业治理整顿,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同时以推进武汉市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为抓手, 结合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建筑产业化监督工作, 通过典型示范、样板引路、经验交流、学习借鉴、现场指导、作业面点评等多种活动形式, 推动质量行为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 深化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 力争在外墙、门窗、屋面、厨厕防水细部施工以及二次构件等常见质量问题治理上取得新进展, 逐步使全市房建工程质量“渗、漏、裂”常见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三、加强质量监督工作, 严格监督执法, 认真履职履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 必将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依法治理工作。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沿着这样的法治建设路径, 质监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当前乃至“十三五”期间, 要结合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试点、建筑产业化等监督工作重点, 制定出台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文件。进一步规范监管行为, 明确参建各方质量主体责任并督促落实。推动质量监督执法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 与社会民意共鸣, 促进建设市场良性发展。

在日常监督工作中, 严格执法是落实法律法规的重中之重。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的问题, 无论是实体质量问题还是质量行为问题, 无论是一般违法, 还是违反强制性标准条文, 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严格依法办事, 严格执法程序, 该整改就下整改, 该停工就停工, 该移送处罚就移送。真正通过监督好每个项目, 办好每个违法案件来体现监督执法的公平公正。

同时, 还要广泛接受社会对质量监督工作的监督, 防止、杜绝监督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 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事实上, 近几年以来, 伴随着法治建设的进步,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老百姓最熟悉的话语。这种公民法治意识的觉醒在工程质量投诉方面表现的犹为突出。这也从另一角度警示我们, 无论是监督执法还是监督服务, 质监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还有提升空间。

四、加强质量监督工作, 创新服务能力, 提升工作效能

目前, 各类工程施工技术日新月异, 武汉市在建房屋相当一部分建筑工程规模体量大、结构体系复杂、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 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性工程有武汉绿地中心 (工程主塔楼高度636米, 建筑高度世界第三, 地上125层, 地下6层, 基坑深度达34.13米) ;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 包含22项单体工程, 项目区域范围大, 工程体量大、类型多, 涉及责任主体多 (国家级、省级、市级都有) ;武汉中心工程等, 超深基坑、超高层建筑、巨型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等现场监督面临新的课题, 质监人员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熟悉新技术, 加强现场监督执法工作研究。通过日常监督检查、月度飞行检查、季度抽查、专项稽查等方式, 充分利用不定人、不定时间、不定工程节点的随机抽查、飞行检查等方式开展执法检查。

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 一律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对投诉处理中调查核实的违反强制性标准造成严重质量问题, 以及建设、施工单位处理投诉不及时、推诿或质量问题处理不彻底造成反复投诉的工程责任单位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五、加强质量监督工作, 树立大局认识, 勇于担当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 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难事, 更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 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2015年, 武汉市建筑质监站在积极应对突发及重大质量事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无论是市管还是区管工程, 甚至是其他职能部门牵头的工作, 市站第一时间参与调查处理, 及时、妥善处置了汉口后湖多个已建成楼盘地面沉降、武汉市永清综合开发项目A1、A2、A3地块 (武汉天地) 地下室突发管涌等, 积极配合安监、消防等部门对汉阳区紫荆嘉园电缆井突发火灾进行调查处置。体现了质监机构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

现在, 工程建设进入“赶工”期, 现场施工和一些关键环节容易造成疏漏, 质监部门要做好日常监督工作, 及时发现工程质量隐患, 保障工程质量, 确保质量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还有群众投诉依然居高不下。虽然质监部门在投诉处置工作上投入了大量人力, 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按照市政府考核标准要求, 处置结果群众满意度并不高。再就是后湖地区地面沉降问题, 该地区房屋已建成使用10多年, 近2年陆续出现一楼地面及附属设施沉降。该沉降问题不属于房屋本身质量问题, 对于群众投诉, 质监机构仍要尽最大的努力协调开发商对沉降造成的房屋本身及附属设施质量问题进行维修处理, 保障居民正常生活,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篇5:试论民生新闻与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社会公众, 对于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讲就是指社会公众对民生新闻形成集合性的意见, 并通过这种意见对社会上的各个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或者是社会公众人物进行客观性的评价和监督。而在当代的社会中, 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量也是呈现着复杂化和庞大化的发展趋势, 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获取到适用信息是目前摆在相对分散的社会公众面前的最大难题, 因此各种各样的大众信息传播媒介应运而生, 成为了社会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舆论监督主要是指对新闻的舆论监督, 民生新闻在其中担任着收集舆情、反映舆情的重要角色。

二、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特点

民生新闻作为社会新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对于其的监督作用也成为了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性问题。民生新闻又可以分为宏观性的民生新闻和微观性的民生新闻, 本文笔者将对微观性的民生新闻监督做出重点的论述。微观性的民生新闻我们俗称“小民生新闻”, 此类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正常社会状态下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表达的方式也是以“软性”的表达为主, 这种表达方式更能够让社会公众从心理上接受, 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映也是以故事的形式体现, 其关注的是具体的民生事件, 由此可见, 对于这种微观性的民生新闻监督我们的立足点不应该是简单的问题反映和批判, 而是切实地为社会公众提出民生新闻中所反映的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

1.民生新闻所反映的真实想法即是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通过民生新闻来实现社会公众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公众媒体也通过这种方式在社会公众之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成为社会公众心目当中的“新闻直播间”。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民生新闻承担起了实现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责任。近些年来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 民生新闻的一些素材已经不仅仅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提供和产生, 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公众参与了民生新闻的采集和制作工作, 并且很多的民生新闻媒体为了更“接地气”, 采用了群众热线的方式来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 这样无形当中就增加了社会公众的话语权分量, 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民生新闻舆论监督中的主体作用。

2.近些年来的民生新闻素材内容越来越多的是反映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能够牢牢地抓住人民群众的心, 让人民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生新闻的监督工作中来。另外由于这种微观性的报道方式还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文主义气息, 让社会公众更加感受到自身话语权能够得到行使, 也有助于社会风气的纠正, 和社会公德精神的弘扬。

三、民生新闻双重身份的阐述

民生新闻作为特殊的新闻媒体既要满足其自身本质作用的要求, 为党和政府搭建好与人民大众沟通的桥梁, 同时又要更多地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发挥人民群众的话语权, 让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和监督社会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生新闻媒体必须具备双重身份, 而且这两种身份民生新闻媒体要兼而顾之, 要在这两种皆具有重要意义的身份中寻求最佳的平衡, 树立政府公信力, 弘扬党的精神, 代表群众充分行使话语权, 担当起“喉舌”、“桥梁”双重角色, 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良好发展。

四、民生新闻平衡发展的途径简析

1. 立足于受众的方向指导

民生新闻的出发点应该是以民众的权益为主要导向, 但这并不是完全地以民众的需求为主要导向, 要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灌输民众正确的思想和社会公德精神, 决不能仅仅关注于民众之间的邻里纠纷和家长里短, 要在反映民众所关注的问题基础之上, 为民众的思想导向指明方向, 规范民众的道德行为,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搭建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民生新闻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而这个平衡点的最佳解决途径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要为民众灌输党和政府的真实想法, 让民众能够充分地理解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之情。在向人民群众传播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决策时也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响应党和政府作出的政策上的决定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3.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是民生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根本职责, 也是民生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根本性途径, 因此在寻求这种平衡性发展的时候, 民生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持秉承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为民众反映真实的社会现象, 为党和政府提供最为真实的社会与民众的实际情况, 当好“纽带”, 促进双方的和谐沟通。

五、结语

作为沟通社会公众的主要媒体渠道之一的民生新闻,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护与党和政府政策的执行之间的矛盾, 在二者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民生新闻既要发挥党的喉舌的作用, 同时又要为广大人民群众代言, 在这两个矛盾的方面之间如何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就成为了民生新闻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笔者立足于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特色的角度, 对其身份的双重性进行分析, 并对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发展的道路问题做出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民生新闻,舆论监督,双重身份,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林.民生新闻中的舆论监督[J].青年记者.2012 (05)

篇6:村级民生监督员的作用

1. 民生新闻的含义和特点

目前, 民生新闻的含义在业界和学界并未形成定论, 从广义上讲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 是以与百姓日常经济和社会生活相关的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新闻表现形态。民生新闻重新定位了新闻与受众的关系, 新闻题材更加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空间。民生新闻注重将新闻的“实用性、娱乐性和情感性”融为一体, 以“民生、民意、民情”为核心, 从“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取向”三个维度开展采编制作, 利用人文叙事手法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 提高新闻的实效性和吸引力。[1]民生新闻是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的报道, 关注的是能够直接影响大众利益的事件, 因此, 民生新闻不仅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还要注重人文关怀的实现。

2. 发挥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2.1 民生新闻实现舆论监督的优势

民生新闻本身存在实现舆论监督的优势。民生新闻可以通过营造舆论环境、引导舆论方向、形成舆论影响等手段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首先, 民生新闻采取的是公平、公正讲述老百姓真实故事的报道形式, 因此, 所开展的报道活动具有能够公开社会生活中不良事件的优势。其次, 借助民生新闻的平台和影响力, 不仅能够代替群众表达民意, 同时还能够跟踪报道事件的发展进程, 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最后, 民生新闻通过公布政府信息、接受民众投诉等方式, 实现对政府管理职能部门工作作风的监督, 可以使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相关人员执行政府决策的情况透明化, 进而逐渐杜绝贪污腐败行为与官僚主义。

2.2 民生新闻实现舆论监督的责任

民生新闻自身具有舆论监督的责任。作为“社会守望者”, 民生新闻需要调动媒体力量, 有效地集中社会注意力, 实现自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首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利益主体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解决社会矛盾、保持力量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民生新闻的重要使命。其次, 现代社会中, 受众不仅希望通过新闻报道获取信息, 同时还希望能够借助新闻媒体维护自身权益。具有公益性和互动性的民生新闻, 恰好能够通过采访、调查和宣传等方式揭露和批判社会中的不良现象,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因此, 也就被受众寄予了“为民服务”和“为民请愿”的期望。

3. 实现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途径

3.1 人本化的价值取向

民生新闻应在定位上通过人本化的价值取向实现人文关怀。首先, 民生新闻的栏目定位要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价值, 服务于人的需求, 可以通过增加互动性、提高参与度等方式赢得受众的关注和认可。其次, 民生新闻要保证跟踪报道和后续反馈, 注重可持续的影响力, 深入探究事件的本质, 使新闻的立脚点更高、意义更明确。但需要强调的是, 民生新闻从业者要依法运用新闻平台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 在文化传播中关注人文精神的弘扬, 深刻体现“以人为本”的责任意识, 避免在“为民做主”的期望下产生角色错位的认识误区和草率错误的媒介审判。[2]

3.2 个性化的选题内容

民生新闻应在采编时通过个性化的选题内容实现人文关怀。首先, 民生新闻要以创新性的视角挖掘新鲜的新闻资源, 为受众开辟新的思考空间, 避免盲目重复收视率高的栏目内容, 使受众感官疲劳。其次, 民生新闻还要探索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新闻题材, 关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 增加有内涵的报道评论, 从而引导受众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最后, 采编要基于本土化的理念, 开发富有公益性和可视性的本地新闻资源, 使民生新闻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同时也能增强媒体传播的人文关怀。[3]

3.3 多样化的叙述技巧

民生新闻应在报道中利用多样化的人文叙事手法实现人文关怀。首先, 报道中采用故事化的叙述手法, 关注事件起因和结果, 重视事件发展的过程, 同时增加新闻的人情味, 挖掘当事人内心的情感。其次, 报道中采用情境化的叙述方法, 将事件中所涉及的隐私内容加以特殊处理后再进行还原, 进而吸引受众能够关注事件本身, 在收看新闻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警示, 同时, 又避免对事件当事人利益的过度侵犯和伤害。最后, 报道中采用拟人化的叙述方式, 以身临其境的当事人或目击者身份, 带领受众一起体验自己所看到、听到的现场细节, 进而保证事件的真实性, 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民生新闻是关注民生民情的新闻形态, 实现了媒体与受众近距离的沟通, 因此, 民生新闻有必要从民众的利益出发、以民众关注的焦点为内容、以民众的诉求为靶向来实现舆论监督、体现人文关怀, 推进和谐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丁志华.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131.

[2]吴玉光.论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J].东南传播, 2011 (9) :150.

上一篇:和子由初到陈州见寄次韵,和子由初到陈州见寄次韵苏轼,和子由初到陈州见寄次下一篇:读书与成长校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