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在心灵的图画散文

2024-04-13

铭刻在心灵的图画散文(精选9篇)

篇1:铭刻在心灵的图画散文

铭刻在心灵的图画散文欣赏

在故乡看得最多的是稻田庄稼地、一望无际的田野,最温暧的是住在土气的瓦房里,吃得最香的是自家种的谷米和蔬菜,走得雄赳赳、喜洋洋的是泥泞乡间小路。还有鸡叫狗汪、蛙声蝉鸣……汇编成一首首乡下的曲子。如今这些却是雕刻在我心灵的画卷!

我的故乡在湖北孝感,是董永故里,流传千古绝唱的孝义之地,畔邻汉口。细算我离开老家二十多年了,其中回去了几次,从九二年服兵役后,包括三次回乡探亲,至今满打满算也才一百多天。

故乡像一坛陈酿的酒时间越长,越香越醇!日月如梭,流年似水,离别故土许多年,但故乡在心里却如清泉般的明澈,是那么温润、徜徉、悠扬、甜美、思念。这浓浓的乡情,悠悠的情思像一个红红的心结,诉不尽乡情、乡愁、乡韵、乡土,在宁静的夜晚望月思乡,却是美丽中的惆怅……

想起那时我每次从部队回乡探亲,还未到家,妈妈在村口望眼欲穿,回到家对我嘘寒问暖,高兴的面容几分思子之苦。吃着妈妈用土罐在土灶里熬的鸡汤,美味佳肴、食香畅口,那一口一口的鸡汤溢满母爱的关怀与温暧!

想起小时老家的屋顶上炊烟袅袅的烟囱,妈妈在烧土灶给一家人做饭,虽然过着节衣缩食简朴的生活,但那香喷喷的饭菜如今吹落在我眼前!

想起那时蓬年过节大人们一大早就去赶集,买了平日并不多吃的鱼肉回来充裕着节日的欢乐,家庭的温馨!

想起在农忙耕种时爸爸用鞭子赶牛犁田,妈妈在水田里将谷芽生长好的秧苗拔起,用草绳扎成一把把,忘不了她们刨土为生的辛劳!

印象最深的是头顶烈日,弯腰驼背,光着脚丫踩在篱笆田间插秧,水田中许多蚂蟥悄无声息地扒在腿上,直到咬得一阵痛才发觉得到,这小小的肉虫是个吸血的水怪,让人厌恶又难以防范消灭掉。洒下太多的汗水,忍受太多的苦痛,却忘不了那片土地的情愫。

想起我常常到菜园里摘丝瓜、黄瓜、香瓜、蕃茄……天真无知的童心,只知摘瓜香口的快乐,不知流汗的辛苦。

想起与同伴们相邀一起去游泳,一起去捕蝉,一起去爬树摘野果……没有今天的孩子像小皇帝有高级的玩具娱乐,却并不缺少那份纯真的快乐。

一幕幕儿时的生活写照在心中徘徊,记忆中的乡村是那么眷恋,曾经刨土为生,以土地为命根子的乡下生活今天幸福的怀念。虽然日子过得艰苦朴素,却是折不断的情,舍不下的爱,常常返回记忆中的旧时光。

夏天黎明的降落迎来了满天的繁星,月色皎洁,照亮了乡村的黑夜,星月的光辉洒落遍地,宁静的夜晚很明亮。草丛中昆虫踏着音乐的节拍唧唧吱吱,划破了静夜却并不显得吵闹,更加的宁静与美妙。荧火虫轻柔地飞在夜色之中,像一盏盏柔美的灯光在半空中闪烁。乡村的夜色静静地流徜,却有大自然赐予的声乐美色,拼凑成独有的乡村夜景……

间隔好多年,今年四月我回了一次老家,当汽车行至故乡的土地,面目全非,已无儿时的印象踪迹,熟悉的故土在眼前完全陌生。一片欣欣向荣崭新的景象,未想到老家的变化如此之大!

过去乡下的路泥泞不堪、弯弯曲曲,如今是笔直宽阔、平整舒坦的柏油路,公路的中间纵植着一条绿色景观,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彩带。公路两侧旖旎而充满生机庄稼地,清清爽爽的空气夹杂着泥土中飘来的清香,眼前的美哉浩瀚无边,望不尽的绿绿郁郁无比的景秀,好幽雅娴静的乡土田园风光。

下京珠高速进入市里,这条路一直到我家,不是高速如高速,除了左右两侧没有封闭护拦并无差异。故乡的路如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像一条条腾飞的巨龙。

老屋的公路边在新建一些小区,一幢幢高层大厦屹立在绿色的田野上,在广阔的平地上拔地而起,给故老的土地带来了现代化的气息。可我儿时的记忆模糊了视线,已找不到方向,车从旧居路过,却不知老屋在哪!

我追寻着儿时故土留下的痕迹,延着曾经的走过的泥泞小路,如今这条小路走的人已甚少,长满了荒草,已无往日光秃秃的泥土。迈步在久违的乡情故土上,脑海里闪耀着儿时的光阴,回到了阔别情长的老屋。一砖一瓦在此时的眼里是那么温馨而动情,在流年中经受老天的喜恕衰愁,在季节的变换洗涮中不褪色,依然如故……

故乡的老屋是我最想念的风景,四周无际的田野,小河鱼塘碧水潋滟,浓郁的乡土气息,宁静清雅的环境如云卷云舒,美得淳朴自然无须装扮。碧蓝的天空无比的纯净,宽广的田园绿野让人舒心豁达,清新的空气吹得人神情气爽。天地间的静寂是一份安祥与和谐,没有城市的喧嚣与霓虹。没有都市繁华背后的复杂,人情的冷暧,雍荣华贵、纸醉金迷的引诱,让人少了浮躁对物欲名利的迷惑。

恍然感到内心最曼妙的风景是淡定与质朴,那就是亲情的相守相伴,一家老小健康、平安、温馨、快乐是最大的幸福!

离开故乡太久了,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从前,回到了生我养我温暧着我长大的老屋。丝丝缕缕的情像一棵苍翠的大树,片片绿叶在茂密的枝条上诉说着对根的情意!流逝的时光并没有将记忆挥之而去,带走原先的一切,只是老了容颜,而故乡变得更为清晰。

记忆中的故土:春天田野上一片金黄的油菜花,蜜蜂唱着嗡嗡的歌谣,蝴蝶跳着轻柔缤纷的舞蹈,欢乐地飞寻在花丛的田野上。夏天一棵棵嫩绿的秧苗,在青蛙王子的`陪护下,水田中沉载的是老百姓家中的米袋饭锅,充满希望的庄稼地。秋天便是成熟的稻穗,一阵秋风吹过,田野上掀起金色闪耀的波浪,丰收之即让人喜笑颜开。冬天种植油菜,为防鸟儿稻草人守护在田间,油菜不畏惧银霜严寒,钟情地扎根、生长、盛开在田地,当又一轮春天来临时金黄的花朵芳香村庄与田野。

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儿时的故乡,追求着物质的丰富,在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摧残故土的纯真与厚实。时光只是循环黎明与黑夜,日落日出,并无意改变最初的原始,时代的进步革新了这片土地。在岁月的风霜洗礼中,在漫长的人生中,故乡之情,故土之爱一直完美的储存着。

独自一人看着周围草长茑飞,无人居住的空宅,房前屋后长满了茂盛的荒草,一种温故中的情怀,沧海桑田的感伤。我拿出手机拍下了这曾经的美好,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庆幸这几幅照片,今天是如此弥足珍贵。因为老屋面临拆迁征收,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留下老屋的风貌与旧颜。

老屋后门的挡雨台上,那盆仙人掌依旧在此处,长得美丽娇贵。在风吹雨淋,烈日寒冬,饱经岁月的变迁后至今完好无损,长得还是那么旺盛青绿,让人惊喜它坚守主人而归的感动。近三十年了,这盆仙人掌不容易啊!也勾起我记忆中最内心的情弦……

故乡!令每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魂牵梦萦,像一朵永不枯萎,永不凋谢,永不黯淡的花盛开在心灵的深处!每当听到耳边那片水土养育而来的乡音,思念总是在瞬间涌入!

终于从心底深悟到与天下游子相似的共鸣:“走遍千山万水,走遍天下经典名胜的风景,不及我家乡的一条小河与泥泞小路,天下最美的景物美不过我的故乡!”,这无不是每一个游子刻骨铭心的故乡情。

故乡在我的记忆中像一幅定格在眼里的图画,在岁月的流逝中永远不流失,陪伴我一生的漫长!

文:口口心7月21日

篇2:铭刻在心灵的图画散文

父亲,樊克智,临朐县龙岗镇樊家庙村人,生于1930年农历闰正月初七,逝世于2013年5月21日(农历闰四月初一)。今天,就是父亲逝世一周年的忌日。几天来总想着要在父亲周年祭日里给远在天堂里的父亲写点文字,遥寄宇寰天际,捎去我的心里话,捎去儿子永远的思念。

一年前的这一天,父亲因病撇下母亲,撇下我们兄弟姐妹,撇下他的孙子、孙女及外孙们,安详地离开大家而去……去了另一个天国,那一天,天昏地暗、撕心裂肺……

父亲,你走了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每一天里,我无时不在想念您!好多次梦中见到您,醒来后的惆怅,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我只能潸然泪下。365个日日夜夜,我对父亲的思念犹如细细秋雨,绵绵不绝,每次在大街上看到和父亲年龄相仿的老年人时,我的心中便会涌出一股对父亲强烈的思念;父亲对我的教诲仿佛就在昨天,往事一幕一幕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眼前展现,我一直是父亲生活中的希望之星,从小时候起,父亲就对我寄予了无限厚望……

记得,我出生后,父亲将自己的成名成星、光宗耀祖之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在我身上没少花力气。还没上小学,父亲就教我认识好几百个字。小学一年级开始,父亲就教我背《唐诗三百首》、《百家姓》、《三字经》和《声律启蒙》等。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很严厉的,每到晚上,父亲都会一字一句地教我这些内容,记不住是要“挨打”或者是要我写“检查”的。这让我记住了了父亲的威严,让我敬畏父亲。那时,父亲每得到一本好书,都会在晚上的时候教我几句,有故事情节的,就像讲故事一样,讲给我听,并且让我再顺势演绎一下。好像我确实就是有聪明过人之处,《唐诗三百首》、《百家姓》、《三字经》和《声律启蒙》我很早就都会背,并且也能够编撰一些似是而非、荒诞不经的“小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我父亲在我七岁的时候,就教我读《三国演义》,这是父亲放在衣橱中的红宝书,之所以说是红宝书,是因为为了爱护书,在书本用厚厚的红纸包裹着,他说他买过的其他书是人家借去没有还,否则有更多书可以让我读。而父亲的慈爱又让我非常喜欢他,父亲到哪儿我就到哪儿,脚跟脚,手跟手,父亲同事们都说我是他的影子。父亲总是逢人就夸我:学习好,身体好,良心好,勤快、聪明……每当家里来客人,父亲都会把我喊过去,让我背上几句唐诗、《三字经》或者《声律启蒙》等内容,或者让我讲一下自己杜撰的“小故事”。在别人面前显摆、炫耀一下。每当听到别人夸奖我是“小神童”或者是“文曲星下凡”的时候,明显看到父亲相当得意,其乐融融,这可能是迎合了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孩子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啊。”

也许是父亲对我寄予了太大希望的缘故,在我四五岁时,那个时候父亲在我们村学校当老师。父亲教书时,总是让我坐在教室里,和大孩子一起学,一起听他讲课,那些学生

大多比我大三四岁,都是七八岁的人,父亲显然有点拔苗助长。8岁(1970年)时,我到上学的年龄了,父亲就领我到学校去报了名。开始了我人生中的正规学习。

小学一二年级时,由于我的学习基础好,每门功课学习成绩都很好,老是考试得全班第一名。每次考试得第一的时候,总能得到父亲给我的奖励,或是一支笔,或是一个日记本,有时是一两毛钱,我总是视若宝贝,好好珍藏。

上三年级时,因为我姊妹多,母亲操劳过度、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困难,我既要照顾母亲,又要看管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还要烧火做饭,根本无法去学校正常上课,基本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时,父亲就会在晚上点着煤油灯给我补课。教我三年级的课程,父亲是轻车熟路。补课之余,父亲还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人要有点精神,要有事业心,要常常为他人、集体和国家着想,待人以宽、律己以严,学业有成后要贡献国家,造福人民,回报社会,利益员工……等等。父亲的话对我震撼很大,可以说对我后来的人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个时候,只是听母亲和邻居们说父亲是山东省公安干校毕业的,是大学生,那个时候对公安干校和大学生我都没有概念。只是对父亲的满腹经纶有点崇拜,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不辜负父亲期望,要好好学习功课,顺利升级,长大了也像父亲一样上大学、当老师、教学生。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升级考试的时候,我又是全班第一,顺利升上了四年级。老师和同学都说我“跳级”了。听后,心里那个甜蜜啊,没有人知道。只有我能体味得到。

还记得,大约是1974年年初至同年6月,学校开展了“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接着,全国又开展了学黄帅反潮流活动,“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继而,在中国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乡),有一名中学女生叫张玉勤的,她在一次外语考试中,在答卷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作中国人!学校立即投入到“痛击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活动中,我也因学习成绩好、写作能力强而吸收到大批判小组里,整天写大批判稿,去公社广播站演活报剧,那个时候只知道,老师说的坚决听,并不懂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就在那个时候,父亲看出了我天天不务正业的来头,就告诉我说:“古人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批什么批?你应该把写大批判稿当做提高写作能力的锻炼,把去公社广播站演活报剧当做提高演讲能力的训练,借机把文化课学习成绩搞上去,保证学习成绩不能下降”。

在父亲的教导下,在那个“不学ABC,照当接班人”的日子里,我白天借参加学校活动之际,练习写作,训练讲话能力。晚上就跟着父亲在煤油下补习文化课。基本保证了课程没怎么落下,学习成绩没有下降。

那时,我很喜欢读书,酷爱读书,一年多的功夫,我看了许多诸如《小英雄雨来》、《苦菜花》、《敌后武工队》、《儿女英雄传》、《红岩》、《英雄儿女》、《烈火金钢》、《西游记》、《海岛女民兵》、《艳阳天》、《金光大道》、《渔岛怒潮》、《三国演义》、《难忘的战斗》、《儒林外史》、《林海雪源》等书籍,同时,特别仔细阅读了《矛盾论》、《实践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哲学著作,而且还写了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关于学哲学的体会文章,这些文章还被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内,当然,我的作文从初中到高中几乎每一篇都是被语文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点评的。因此,我那时还成了《临朐文艺》编辑部的“小记者”,为此,心里曾经暗下决心——将来我还要当作家。父亲听说了很高兴。有一天,父亲从家里的旧书里找出了黑格尔的《小逻辑》,让我好好读一读,我当时真的不明白,这些书在当时是“禁书”,为什么父亲偏偏要让我看。后来我真得懂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构成了哲学的基本内容。父亲让我学到了真知,弥补了知识的缺漏,我感谢父亲!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教育下,加上我阅读能力的提高,使得我的学习成绩扶摇直上,1977年,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高中。记得那天拿到通知书的时候,父亲看了一眼,没有说话,只是看了好几遍那个用蜡纸刻板印刷的通知条,而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目光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开心,还是压力。不管家里怎样困难,父亲因为对我期望值很高的缘故,对我上学的支持是毫不犹豫的!

那个时候,高中的三年间,父亲忍受着别人无法体味的艰辛。一个肩膀上扛着6个孩子上学。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我顺利考取了昌潍师专中文系,两年的大学学习,使我的写作水平越来越高,距离实现作家梦想越来越近了。

我也还清晰地记得,在80年代初期,我已大学毕业在中学教书了,而且经常执教公开课。因为经常上公开课,我有点飘飘然了。有一天,为了准备第二天的公开课,我在前一天晚上在家“演练”了一番。父亲听后认为我那节课还有不少问题,如语速太快、面目表情不自然等等。尽管当时在兴头上的我对父亲的意见在感情上还有些接受不了,但理性上我明白“忠言逆耳”是利于行的道理。第二天上课时,我特别注意父亲“提意见”的地方和面目表情,并努力去克服存在的问题。从此,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尤其注意听取那些“不同的意见”,包括批评的声音。父亲的教诲,让年轻的我懂得,轻易得到的东西是不会被珍惜的,而人的发展和进步往往是在自己常常感到“不足”的时候。

参加工作后我的人生经历,大致是四个“八年”:八年当老师(8年高中教师,4年兼职大学教师);八年机关干部(市委办公室秘书、副科长、科长);八年乡镇领导干部(青州市东高镇党委副书记、云峡河回族乡人大主席);八年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曾兼任《临朐文艺》、《学语文》杂志社的特约编辑,中共青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中国当代作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联合会旗下刊物签约作家,中国

社区网络电视台特约通讯员,中国教育新闻网会员,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会员,青州市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潍坊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青州市第十四届和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中共青州市委兼职组织员,青州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讲团成员,青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成员,青州市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理事等职。期间,为了胜任各项工作和积累创作经验,为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而经常给自己加压和“充电”: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法律系、山东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进修班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清华大学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高级研修班学习。每一次考试成功,每一次取得学历证书,每一篇文章发表,每一部著作出版发行,每一次评上先进,父亲都显得比我还要高兴。

参加工作那么多年,总是把事业排在第一位的我,因为工作忙、学习累、搞创作需要大块时间和独立空间,回家的机会自然就很少,尤其是调到市委党史研究室后,由于青州党史编撰欠账太多、任务重,按照省、市委党史研究室的要求几乎每年都要出版一本书,在专业人员少的情况下,我只能是以一当

十、“五加二,白加黑”地进行征集资料、编研专题、创作正本,就更没有时间回家了。父亲却从来没有埋怨,家里有任何的事,父亲总是和母亲两个人挑起来,从不愿意给子女找麻烦。再苦再难的事,父亲总是一个人挑。偶尔我回家时,父亲总是喋喋不休地跟我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工作情况,家庭情况,创作进展等等,但更多的时候他会教我做人的道理,与朋友相处的方法,还有讲讲家里的一些事情。这时的父亲就像一位朋友那样,与我毫无拘束地聊天,这也是我最舒服的休闲时间,在学校时、在机关时、在单位时发生的什么事情我都会跟父亲讲,交换彼此的意见。

篇3:论图画在初中语文课堂的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图画,想象

语文教学过程中艺术化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是无论运用哪种方法和手段都应尽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最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 兴趣。其中充分地利用图画的形象性确实能打开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路,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给课文配画形式多样,可以是本来配有的插图,可以是教师即兴画的图,也可以是学生细心揣摩画出的图。巧用图画,体现了教师教书的智慧 和灵活,体现了语文学科细节美、意境美的特点,它可以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起到别的教学手段所没有的奇妙作用。

一、培养兴趣,促进思考,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 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 情契合。”课文的图画恰好是这道“桥梁”的形象表现,图画能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酸甜苦辣和爱恨情仇。教学《背影》时,也许是学生没有作者那样的生活经历,也没有那样的情感体验,很难产生共鸣,更不容易感动。《背影》最高潮最感人的地方就是父亲从坐车的这边爬到月台的那边买橘子的情景,尤其是年老蹒跚的父亲爬月台的几个动词更是值得品味。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笔者脑海中忽而闪过父亲爬月台的画面,迅速抓住这一闪而过的灵感,在教案上画下了买橘子时的父亲,上课时要求学生也根据课文情节把这最感人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产生无限的好奇和兴趣,一个个在研读文本,仔细揣摩,再现当时父亲买橘子的情景,全班沉浸在静静地构思画面的氛围中,他们想象着,构思着,也感动着。下 面是一个 学生画的 一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画面:

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课文的重点也得到了突破,学生深刻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上课的效果极佳。

二、激发想象,展现美感,丰富课堂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充满了色彩美,特别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更是如在画中游。教师在教这些课文时,不妨启发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本中优美的句子描绘成可视可触摸的画面,这样学生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又能品味其中的意境美。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采用 了画画的 教学手段。《春》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思路清晰,画面感很强,它依次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的画面,可引导学 生将这些画面描绘出来。学生在思考这些画面时,除了尊重课文外,还增添了一些内容,这就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下面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精心描绘的“春之图”:

学生画得多么逼 真,多么细腻,想象多么 丰富:春草、春花、春雨都画出来了,“迎春”的画面也生机盎然,让人感觉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导入情景,领悟意境,增加美感

教师在教学诗词时,如果仅仅让学 生停留在 会背、会默写的层次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教学成功与否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美,能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笔者在教 学《诗经三首》之《关 雎》《蒹葭》《君子于役》时,学生都说写得好,各有千秋,他们很爱读,尤其是《关 雎》。不过笔者 觉得教学 时不算成功,因为找不出其中折现的爱情的崇高表现在哪里,怎样引导学生领会到这些爱情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意境呢?这三首诗 都有一个 共同特点,就是借景 抒情,大量运用重章叠句,以达到一种感情上富于变化、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上课时笔者展示了以下几张图:

学生若有所思,展开想象。笔者朗读讲解时,声情并茂,韵味无穷,深深感染 了学生,讲完了,他们才恍 然大悟,随后掌声 雷动。笔者说:“《关雎》是爱情 的纯洁美,《蒹葭》是朦胧美,《君子于役》是凄惨美。”这样通过图画,全诗的意境就淋漓尽致地自然表露出来了。

篇4:在散文教学中巧用图画

一、散文教学中巧用图画

(一)展开想象的翅膀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它不是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要求师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联想把它再现出来,使之转化为直接生动的形象。

指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时,可启发他们联系自己在某时某地见过的荷塘,或在画报、影视中见过的荷塘。这样,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就会浮想翩翩,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画,由模糊到清晰:一顷荷塘,月光如泻,轻雾飘浮,万绿丛中点缀着几朵白花,白花仪态万千,娇柔可爱。这样一展开联想的翅膀,就能把文中描绘的景物活现脑中,僵硬的文字变成活物了。

(二)情景交融,进入角色

“文如其人”,散文中的文字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那些景物绝非简单的客观物象,而是饱含作者主观感情。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如同是写荷花,孙犁与朱自清的写法却截然不同。前者说“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后者却这样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两位作家都写得很像,为什么又截然不同呢?如果离开了“情”,那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倘若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孙犁要反映的是根据地人民抗击日寇的激昂情绪,而朱自清要表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那淡淡的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

(三)画图

当文段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之后,为了把这画面定型于线条色彩,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它画出来。动手绘画,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关键词语。画图可由老师演示,也可以由学生示范画、全体动手画,方法灵活多样,用色笔将景物的颜色、大小、方位描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在画图时,一定是在前面“展开联想的翅膀”、“进入情景”之后才能进行,有时还要在老师的点拔下才开始动手画画。第二,散文教学上的的图画,重点在于完成本课教学目的,如语言色彩美、景物的错落有致、景物的对比等,不要变成美术课,花时间去学画画,研究这图画得美不美。

(四)、评画

完成图画之后,师生共同欣赏,并一起品评,看这图画是否与课文文字相吻合,谁画得最好,好在那里。图画成为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品评,就是对课文语言更深一层的透彻领悟,也是对文学作品欣赏的一种好方法。

二、散文教学中用图画的四种情况

(一)突出语言色彩美

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三段“秋花图”,就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天与地之间,鸽子在飞翔;庭院里,一棵高高的槐树,叶子漏下一点日光,一个人静坐在树下,对着蓝色的牵牛花,聆听训鸽的飞声。多美的画面呀,让学生动手描绘,这比单调的老师讲解文字,会理解得更深刻,更容易陶醉。

(二)在变化过程中写同一景物

景物在不同时间阶段,是会发生变化的。早霞与晚霞的不同是学生最熟悉的例子。《故都的秋》写小屋的光线早晚的变化,早上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晚上是“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早上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慢慢地、慢慢地张开花瓣,露出花蕊来了;晚上则刚好相反,是由一朵怒放的花朵,慢慢地、慢慢地花瓣合拢起来,花蕊被藏于花苞里,(当然,花瓣是比喻群山,花蕊是比喻小屋)为了表达清楚这变化过程,通过形象的两幅画就可以一目了然。

(三)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足点写同一景物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写山上的小屋,站在山下的远景是:“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站在山外高处看:“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绽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学生将两段文字绘成两幅不同的画,一对比,得出结论:角度、立足点不同,景色也不同。老师的教学目的很轻易就到了。

可见,课堂上巧妙利用图画,能一改单调呆板的教法,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想象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省时省力,效果明显。所以,散文教学巧用图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篇5:铭刻于心的画面散文随笔

又想起那满地金黄的麦桔杆,又浮现阳光照耀下淳朴的笑容,那年夏天,我见到了,我记忆。

踏上山间竹林中的松软的土地,感受田间小路上的温暖阳光的抚摸,接受大树绿荫下的凉爽微风的洗礼,乡间的气息环绕在我的四周。也许只有此时,我的心得以宁静,远离了城市中的浮躁,只有心间的安宁。坐在田埂间,微斜着仰起头,阳光正慷慨地向大地泼洒着自己的热情与温暖,圣洁的白云似绵羊,成群结队地缓缓前行,这雪白的羊群,闪耀的太阳,嵌在蔚蓝的天幕上,成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微风托起我的发梢,回头望去,一片皮肤已被烈日染成棕红色的农民正在劳作着。他们肩头搭一块雪白的毛巾,身着已被汗水浸成米黄色的吊带衣,他们挥着锄头,一遍又一遍地向农田中砸动,仿佛大地就要为之撼动。时而有人劳累了,抓起毛巾的一角潇洒地向额头一抹,高昂着头大口爽快地呼吸着温热的空气,此时大概就是他们最辛苦但也是最骄傲的时刻吧。所有的辛劳,一切的艰辛都伴随着微风飘走,留下的只有丰收的喜悦。

厚厚的麦秸秆和金黄的麦子围绕在他们身边,在阳光的辉映下,散发着绚烂的光彩。每一颗饱满的.麦粒都是金灿灿的,好像在自豪地笑着,唱着:“夏天,就是丰收的季节!夏天,就是美丽的季节!”他们的闪光愈加耀眼,映衬着农民们棕铜色的皮肤愈加灿烂。农民们挂满汗水的脸颊上,仿佛被他们抹上了自然的妆容。农人们豪迈的的笑声是此时最美的歌声,鸟儿的鸣叫是最悦耳的伴奏。他们在用自己的劳动换得人们的喜悦与欢乐,喜欢看到人们咀嚼着清香的粮食,而露出欣然一笑。他们的眉毛、眼睛,甚至每一根皱纹,每一滴汗水都在笑。农人们炽热的心在燃烧,他们在用自己的热情,自己的劳动去温暖他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只是执着的快乐着,努力着,他们是无悔的!

篇6:让建筑铭刻历史

建筑与战争似乎并不相关, 但纵观中外, 战争常常以建筑物的损毁为代价。而建筑本身也能让人们铭记历史。用建筑来纪念一个民族的战争历史, 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英国伦敦的二战英国空军纪念碑、法国诺曼底的卡昂和平纪念馆、美国华盛顿的二战纪念广场、俄罗斯莫斯科的红场卫国战争无名烈士墓、中国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都是以建筑为载体纪念战争历史。

中国战场是二战中东方的主战场,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突出贡献, 建筑对于纪念抗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让许多人从那些记载着抗战事件的建筑与遗址中找到自己的路程和想要说的话。抗战纪念建筑是文化中国的行进记忆, 它在用建筑、遗址、遗迹见证惨烈抗战史实时, 彰显了当代中国伟大复兴的理想与使命。

篇7:少年中国 百年前的中国心灵图画

不仅如此。这个时期还有另一个主题词,“青年”。

历史上,以思想为主题的年代,异常罕见;而以青年为主要人群的时代,更近乎绝无仅有。如果说,在春秋时期和魏晋时代,当那种最强大的传统、最古老的生活方式一去不再复返时,这两个时代的思想者也或号哭、或倾诉、或憧憬、或抒发,并且他们的声音也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的话,那么,民国初期的历史色彩更加黯淡,也更显绚烂:春秋以公侯为主角,魏晋以士族为支柱,而民国初期,那些最有权势的人,皇帝、官僚、军人、绅士、职业革命家……纷纷束手无策。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知识青年踏上舞台,成为历史的主体。两个异端性的历史现象因此叠合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鬼斧神工般的杰作。

这短暂的几年,可以称为“少年中国”时期。它深远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不仅是“五四”,也不仅是陈独秀、鲁迅、蔡元培、胡适……

“少年中国”的几千名中国少年,后来成为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主角。众多研究者已经发现,这一期间毛泽东接受的“新村主义”,不仅影响到他个人思想的形成,更因此改写了此后数十年间中国历史的走向。至于邓小平,这个最后的世纪伟人,正是在“少年中国”的尾声,踏上了一艘开往法国的轮船……

在这一组文章里,我们试图以“少年中国学会”为主角,兼顾“新民学会”、“少年贵州会”等地方性青年社团,勾勒出“少年中国运动”的大致面貌;

我们试图通过“少年中国运动”的几个关键性台阶,背景、兴起、发展、转折、分化与衰亡,来折射那个时期的中国表情;

篇8:铭刻在心灵的图画散文

一、发展现状及必要性

素质教学的脚步不断加快,很多地方的初中英语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素质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手段的应用前提是学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程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教学的需要。这诸多的教学手段之中,图画是最为直接的、感官性最强的教学工具,可以直接将教师所要表达的事物或问题直接反映给初中生,例如在导学法中就有一种直观导入法,其中就可以利用这种图画的教学手段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这种教学工具相对比较容易制作,在教学过程之中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因此在很多初中英语的教学之中都有相应的应用。

由于这种教具相对比较简单,直观,所以更加适合初中低年级的英语教学,这些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一些思维还没有得到转变,教学过程需要进一步适应他们的形象思维的需要,这种图画式的教具完全切合这种教学对象的需要,这种图画教具可以给学生更多联想的空间。同时为初中生营造了一个良好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对英语教学兴趣的激发。只有兴趣有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也就产生了。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中,智力的开发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智力的开发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提倡素质教育的现代初中英语课程开始不断地重视其重要作用,这种图画得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开发学生想象空间,不断提升学生的智力能力,

二、具体应用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多地方出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画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可以进一步承担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具体落实。例如,导入式教学法就可以运用这种教学工具进行直接导入相应的初中英语课程,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相应的实际应用。

1.应用在导入课程的教学工具。在图画的教学导入作用相对比较直观、形象,可以有效地提起初中生的学习集中力,进而整堂课程教学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增加一下氛围的营造,例如,在苏教版的色彩这一个章节中,课程的教学可以从教室的不同色彩的画图中开始,有红色、黑色、绿色等等,可以制作相应色彩的图板,这种色彩的集中将对初中生有一种感官上的强烈刺激,一下子就想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手里,很多这时候,教学过程也可以进一步延伸到新的颜色单词上来,例如,red是红色,green是绿色,white是白色。下面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穿的衣服颜色,反复练习不同颜色的口语发音。进一步强化这种对词汇的记忆。

2.应用在激发学生主动性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这种教学工具的主要目的,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喜爱,不断培养这种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自己发现英语学习的感觉,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是不断加深的,很多地方的英语教学随着学期的推进,教学任务在不断的加深,很多教学任务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较为困难,成为学习的瓶颈,只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潜能,这种学兴趣将进一步开启学生克服眼前困难的模式,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苏教版的初中英语中有“No Smoking”等广告牌的课文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事前可以准备相应的广告牌,这种广告将有效提出相应的作用,例如禁止吸烟。

3.进一步辅助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现代很多初中英语的课本中蕴含着一些西方的文化,这种文化与我国存在本质的区别。这种西方文化的理解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难度,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种异国文化造成对课本整体的不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异国文化,图画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进一步弥补语言上的缺位,使得这种文化交流更加的顺畅。例如,苏教版初中英语中有一章节《Let’s celebrate》这是对西方感恩节的介绍,教师再上这张课程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画图,将西方人在感恩节喜欢吃的东西、做的事情等等制作成一组画图,一张一张展示被学生看,使得学生可以系统地理解西方人是怎样过感恩节的。然后在跟着教师阅读课本,很多蕴藏在课本中的异国文化已经被学生理解,不存在阅读上的障碍。

4.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观察事物、精神集中力以及相应的记忆能力。整个初中英语的教学需要极强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师可以将相应的课本中配上相应的图片,使得学生通过观察画图理解相应的课程内容,长期的这种观察图片,就成为了一种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图画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精神集中度是很有帮助的,另外,这种强烈的图画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能力。

篇9:在灰色的句子间铭刻历史

埃老(为求简洁,使用中国习惯的敬老尊称)的作品按中国的文学评论的说法,是属于典型的纯文学。《失忆的年代》立意于语言层面上来叙述,去寻找遗失的记忆,去抓住时代的要点难题,去写作内心隐秘的伤痛,去捕捉文字闪光的时刻。“一个灰色的句子在正中间就被打断了。”—他在《复仇》中写下的这个句子,几乎可以看成是他这部作品的艺术魂灵。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歌德是想唤起文学对生命存在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的认识,人的生命何尝都是那么鲜亮浓绿?自“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富裕社会,相当多的文学作品描写“二战”留下的生活阴影,更多的文学作品表现生活于现代富裕社会中的人们的生存困扰,这些困扰很大程度上来自作家对这种生存状况的审视和反思。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北欧的生活何其富足、公平、平等,何其平静安详,何以会在那么多的作家笔下表现出碎裂和绝望?在埃老的笔下也表现出如此灰暗、痛楚的状况?如何去理解文学与他们的现实的关系呢?如果在反映论的意义上去理解西方现代小说,会觉得那些作家表现的生活现实那么灰暗,由此反映了资本主义生存的危机,这样看问题可能是反映论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事实上,即使是杰姆逊定义的晚期资本主义生活逻辑多么衰败,也不是作家、诗人表现现实依据的全部逻辑。作家更为关注的是文学对生存的思考,在发达社会富裕平静的生活现实中,看到人类生存的困境、看到生存世界的危机、看到人的现实的难题。对于埃老来说,那是灰色的句子在中间断裂—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破碎—这是曾经发生,也是可能发生,将要发生的危机。这样的文学是在高处审视生活,是提前思考生活,是在文学中打断生活。在埃斯普马克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他是在语言和句法中思考生活。

这部总题为“失忆的年代”的小说,试图去抓住这个时代人类生活最为痛楚的状况,它甚至是一种普遍性的状况。在为中文版写的序言里,埃老引述杰出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把我们的时代称为“遗忘的时代”的说法。他提到米兰·昆德拉、戈达尔·维达尔都对他们祖国的“遗忘”状况进行尖锐的表现。实际上,二○一四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也是对遗忘、失忆进行有力表达的作家。他的《暗店街》就是对“失忆”的出色表达,他在受奖答谢演讲中还特别引述苏联诗人曼德尔斯塔姆的诗句,这是关于彼得堡的记忆的诉说,电话簿……查寻死者声音,这种叙述多么让人伤痛而又感动!读埃老的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失忆”的痛切表现,这是他对时代之痛的揭示,这不只是生活于现代之中的个人的状况,也是国家、社会的状况。埃老指出:“失忆是很适合政治权力的一种状态—也是指和经济活动纠缠在一起的那种权力—可谓如鱼得水。因为有了失忆,就没有什么昨天的法律和承诺还能限制今天的权力活动的空间。你再也不用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只要你成功地逃出了舆论的风暴四个小时,你就得救了。”

在《失忆》这部作品中,讲述一个失忆者搜寻过往生活细节的破碎记忆,能记起的都是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它们是曾经的屈辱、情爱、无聊、琐碎。没有轮廓的家,被殴打的事件,对一张床的发票的辨认,对同一本护照的辨析,贯穿始终的对L女士的反复体味和追忆……所有这些,并未唤醒记忆,而是叙述出一个困难而断断续续的失败人生。“失忆”提示了一个小说叙述的层次,那是一种很高的在自我、记忆、心理的困扰这样的层面展开的叙述,小心翼翼地行进在语言与辨析的中间地带,灰色的句子,时而中断,时而弓背而行,这几乎是纯粹的叙述,让我们体会到文学赤裸裸存在的方式,当然也是文学纯净地存在的方式。在这里,文学不用包裹在多么丰富庞杂的“现实”、“生活”里,它触手可及,优雅自信,从容自得:“在那些地方,词汇不用问就会来看着你,一个句子会闪电一样迅速地寻找和另一个在遥远的地方闪烁的句子关联,就像是在黑暗的水中。”

《失忆的年代》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甚至是底层最无助的人们的生活。你很难想象在发达社会的那些灰色的角落里,有些人生活很不如意。失忆者、病痛缠身的老妇、小小的泥瓦匠、背叛者、被谋杀的首相……这些人物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都无一例外生活得一团糟。埃老把目光投向他们,或者去审视、描摹、刻画他们的生活。如果认为这些人物都只是他的想象那就错了,贯穿于几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艾琳,据说就是以作者的母亲为原型。他们的生活有多大程度的重合,我们无从查证,但他的所有的叙述都是有相当真实原型的。在那些断续而又空灵的叙述中,那些人物的存在逻辑和细节都非常逼真,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这些底层人的性格、心理和精神面貌。《蔑视》的开头就是艾琳的父亲对她弯下腰说:“艾琳,你只是臭大粪。”小说不断地重复这句话,他们糟糕的人生,父亲这样给女儿断语,虽然是父亲在喝醉酒的时候。这种叙述的简洁与实效让人不可抗拒,埃老可以在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把人物的关系和生活环境一点一滴地交代出来。正如埃老自己解释他的艺术目标时所说的那样:“这个系列每部小说都是一幅个人肖像的细密刻画—他也能概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好像一部社会史诗,浓缩在一个单独的、用尖锐笔触刻画的人物身上。”他无须以事件、故事的完整演化为基础展开叙述,他总是抓住人物的肖像、精神状态,让人物的精神气质与他/她的历史很自然地极为简练地呈现出来,纯粹用刻画人物的叙述去带动故事,而故事也只需要片断,人物和社会的小史诗就这样合二为一。这样的手笔要何等老辣老到才能做到!

如果认为埃老只是行进在纯粹小说艺术的玄虚空间那就错了,他是一位语言大师,但他更为关切的是瑞典和欧洲的现实,他关切的小人物是放在他对如今的欧洲文明、现代欧洲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政策的背景下来思考。《失忆的年代》的系列小说里,也有相当写实的作品,例如《忠诚》,陈思和说,他读了整个系列,这本是令他“最受震撼的一本”。思和先生写在小说封底的短评就小说的主人公说道:“马丁·弗雷德简直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徘徊在欧洲的历史幽灵,象征了二十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悲剧史。”这本薄薄的小说,确实分量沉甸甸的。瑞典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时至今日还是被认为欧洲社会主义最为成功的国家,它们也自诩为最为正宗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民主党在战后持续执政数十年之久,尽管它都经过民主选举,但大多数人民的选择并不能保证这样的政治就能完善无缺。在作家眼里,社会的不公、政治的虚假、谎言、遗忘历史、遗忘承诺,所有这些,都让作家揪心。《仇恨》中开篇就写背上被捅了一刀死去的不幸的人,原来是一个首相秘书,后来还担任教育大臣。小说以他作为叙述人,以亲历者的感受体验,去写出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写得确凿而分明。《忠诚》里的弗雷德幼年时眼睁睁看着泥瓦匠父亲有天从墙上掉下来,他只好小小年纪就接过父亲手中的泥瓦刀,在大机械开始进入生产领域的时代,弗雷德还是一个手工艺劳动者。后来有幸进入人民学院学习,参加社会主义运动。小说讲述了弗雷德参加工人运动的具体过程,欧洲早期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理念是如何深入到工人阶级中,这部作品展示得精当而又真实真切。埃老看来是很同情早期工人运动的,他描写底层工人群众的生活相当生动娴熟,寥寥几笔,经常妙趣横生。这部薄薄的小说,却在思考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忠诚”问题,实则是信仰、信念、组织、权力、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历经时代的变故,“忠诚”是如何发生演变,人们的信仰,个人与权力的关系又是如何变质的,这部作品无须去展示欧洲或瑞典的社会主义运动史,但却直击其最核心的难题。其实不难看出,作者应该是左翼思想氛围中的人,但他的反思和自我检讨却无比锐利和不留余地,据说《忠诚》发表后,瑞典社会民主党里有不少人对作者群起而攻之。

这部作品的背景横贯了二十世纪早期直至八十年代后期的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变故过程,虽然八十年代着笔不多,但却时时在场。书中写到的布朗廷和阿尔宾都是瑞典实有其人的社会民主党领袖,他们二位在不同时期都长期担任瑞典首相。小说中被谋杀的首相克利夫,就是指一九八六年二月被谋杀的瑞典首相帕尔梅。这部小说的史实性十分确实,小说中描写的阿尔瓦、贡纳尔以及搭积木的孩子,在瑞典都是风云人物,他们或者是政坛领袖,或者获诺贝尔和平奖和经济学奖,或者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很有争议。小说的叙述十分纯粹,始终控制在简洁明晰、凝炼纯净的语言氛围里。如此写实却又能非常自然恰切地融合于其中,这样的笔法倒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作家体味的。小说的构思并不做结构上的大动作,一切都是叙述自然发出的,但自然抵达的叙述,却很有讲究。关于七十年代的思考:“七十年代是凶兆多多的年代”,作家不是面向外部来表现,而是直接与自我剖析结合在一起:“我们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屈服于那种看似友好但又冷酷的力量”,作家把观察七十年代的位置放在“全民医院的候诊室里”。把思想的精神的困扰与自身的病症结合在一起来讨论,如此的叙述实在是奇妙而又犀利!

小说有相当强的哲理意味,其中不乏直接对政治哲学、伦理学和生存论意义上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思辨,例如“忠诚”、“天意”等等,那些思考和辨析显现出埃老的敏锐、智慧和深刻。它们有时起到缓冲故事的作用,有时提炼了叙述的意义,有时强化了主题。这些议论和辨析绝不枯燥乏味,相反,它们总是机智而妙趣横生。它们如一些警世格言,感性又充满反讽的意味。他说天意:“天意已经成了一个安慰者和同情者,把你抱在它巨大的怀抱里,还抚摸你的头发……”对于弱者来说,天意不过是对人的命运的嘲弄。而对于权势者来说,天意就是理所当然了。通过这些富有哲理的议论,整部作品显示出生机勃勃的反讽力度。

埃老是诗人,他的创作以诗为主,这部小说也是流宕着浓重的诗意,不管是表达创痛、失忆,还是绝望、落寞,或者去思考时代难题,埃老的叙述都控制在一种语感和节奏中,这当然得益于万之出色的翻译,万之本来就是诗人,他对语言敏感,旅居瑞典多年。万之也表示要极力传导出埃斯普马克的小说的语言韵味,特别是那种浓浓的诗意。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想万之的预期目标是达到了。

读埃老的《失忆的年代》给我最深的感触是:它写得如此富有文学性,却又有着如此深刻的现实性;它能思考瑞典和欧洲的社会问题,却与它的纯粹叙述和语言的精致并行不悖;它写得如此精炼简洁,内涵却又能如此丰厚深远。在中国当代的文学评论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即是把纯文学与文学的现实性相对立,认为二者只能选择其一。讲文学性就是远离现实;一旦写现实,就不知如何处理文学性。以至于作家要反映当下的现实,经常比拼新闻热点。我们的文学作品表达的社会问题反思批判,经常也还是在道德层面,经典的阶级斗争模式解体之后,现在的“为富不仁”也变成了另一种模式,我们无法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思考,这当然有非常直接的原因,但如何以更为复杂的视点去审视人性的困境,如何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难题中去思考,这些都是中国文学需要深入去探究的。

上一篇:没写作业的小机智作文450字下一篇:让努力绽放花一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