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奇怪的日本礼仪

2024-04-26

五种奇怪的日本礼仪(共6篇)

篇1:五种奇怪的日本礼仪

五种奇怪的日本礼仪

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法官正在审理案件。咦?怎么没有被告?仔细一看,哦,原来被告席上放着一张纸,上面赫然地写道:人类。

原告河流哭哭啼啼地说:“法官呀!你得为我做主呀!人来开了许许多多家工厂,每天都有大量的污水倒进我们河流的体内。您看看,我们原本清澈的身体都被他们搞得混浊不清了。呜呜……”

河流刚说完,森林就发话了:“法官呀,树木是我的孩子,可自从人类开了一家又一家的伐木场,就把我的`孩子给砍走了,做成桌、椅、门……我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啊!”

动物接着说:“至高无上的法官呀!人们个个都把我们动物做成各种山珍海味端上餐桌,我们有许多动物都濒临灭绝了。虽然已经有动物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可还是有一些无知的人照样捕捉,您说,该怎么办呀!”

植物继续说:“铁面无私的法官啊!人类把我们植物随便乱踩踏、乱拔、乱烧,还老说什么“保护一草一木”“保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要乱踩踏”……他们人类真是名副其实的“挂羊头卖狗肉”呀!”

“肃静,素静!”法官说,“判人类保护环境,不许破坏环境!”

人们,让我们记住这个事情吧!让我们保护环境吧!

……

篇2:五种奇怪的日本礼仪

在国外旅游时,必不可少的肯定是吃。这时候好玩的事情就来了,每个国家的餐桌礼仪都有一些奇怪的规定,说奇怪仅仅是针对我们中国的礼仪来讲,可不要大惊小怪哦!

埃及 进门之前应该先脱鞋

如果受邀到埃及人家中进餐的话,进门之前应该先脱鞋,而且最好恭维一下主人的房子。只能用右手吃饭,而且一定要吃第二回菜。往菜里加盐是很不礼貌的,另外,如果吃饱了的话,盘子里最好剩一些饭菜,否则主人会不停地给你夹菜。

篇3:各国奇怪的餐桌礼仪

埃及 进门之前先脱鞋

如果受邀到埃及人家中进餐的话,进门之前应该先脱鞋,而且最好恭维一下主人的房子。只能用右手吃饭,而且一定要吃第二回菜。往菜里加盐是很不礼貌的,另外,如果吃饱了的话,盘子里最好剩一些饭菜,否则主人会不停地给你夹菜。

泰国 坐地上吃饭

泰国人常常坐在地上吃饭,但是注意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脚底冲着他人。在菩萨和国王像前要低头。如果你带礼物去泰国人家的话,应该把礼物包装一下,并使人能看到价签,因为主人可能会回赠你礼物,如果回赠品的价值比你的礼物低的话,主人会很尴尬。

韩国 先给家里的长者盛饭

如果受邀到韩国人家里吃饭,不用赶时间,因为即使迟到半小时都不算失礼。进门之前要脱鞋,在饭桌上,都是先给家里的年长者盛饭,表示可以开饭了。吃米饭、炖菜和汤时,要用勺子,其它饭菜用筷子。记住不要用筷子指人,也不要用它戳食物。碗里不剩饭菜才是礼貌的。

日本 吃汤面要发出响亮的吸溜声

在外国人看来,日本的餐桌礼仪是十分讲究的,但吃面条的时候似乎是个例外。日本人吃汤面时毫不掩饰声响,而且一定会发出响亮的吸溜声。游客最好也入乡随俗,以表示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另外在吃米饭或喝汤时,一定要把碗端起来,让碗口冲着自己。

法国 饭菜还没被尝就加调味品是不礼貌的

在法国,如果饭菜还没被尝就加调味品的话,厨师是会很不高兴的。而且,客人在吃饭前一定要关闭手机,以免就餐被打断。法国人很少用点心盘来盛面包,所以直接把面包放在桌布上就可以。只有在你希望添酒时,再把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否则最好剩一些。

加拿大因纽特人 饭后打个饱嗝会让主人很开心

如果你有机会和加拿大因纽特人坐在一起吃饭,饭后打个饱嗝会让主人很开心。因为这会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感谢。有些因纽特家庭还在同一锅里“下筷子”,一般都是男人先吃,然后是女人和孩子。有时候因纽特人不用勺子而是直接用手抓起锅里的肉吃,作为客人,你也只好入乡随俗。

俄罗斯 不能拒绝伏特加酒

俄罗斯人热情好客,当主人递给你一杯伏特加酒时,出于礼貌是一定不能拒绝的,男士要一饮而尽,女士则不用。而且在敬酒时眼睛应该直视对方。饭菜中的酱汁或肉汁应该用面包蘸着吃干净。如果面包被剩下的话,会被看作一件晦气和浪费的事。

埃塞俄比亚 相互喂饭

埃塞俄比亚人有相互喂饭的习惯,这似乎是一件很不卫生的事,特别是你不得不用手抓起带有肉汁的饭菜,把它喂给你的邻座,然后再喂其他人。这也意味着,你吃进嘴里的饭菜也是经过了全桌人的手的。

菲律宾 学会等待和言听计从

在菲律宾,要想成为一位合格的宾客,你必须学会等待和言听计从。主人请你入座时再入座,告诉你坐哪儿你再坐,请你什么时候开始吃饭你再吃,主人不给你添菜不能主动夹,只有这样做才被视为礼貌。

黎巴嫩 主人会给客人上两三回菜

为显示自己的热情好客,黎巴嫩人往往会给客人上两三回菜。因此上第一拨菜时,最好少吃一点,这样你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打持久战。饭局时间越长,越能显示主人的热情,也表示客人很享受主人家的饭菜。如果是传统的中东饭菜,你最好用面包卷着吃。

阿富汗 客人吃第一口饭菜

在阿富汗人的餐桌上,由客人吃第一口饭菜。注意不要把食物掉在地上,如果不小心掉了一块面包的话,应该捡起来,亲它一下,并把它举到前额,然后再放下来。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表示对食物的尊重。

赞比亚 干老鼠是一道开胃菜

如果你碰巧到赞比亚乡间旅行的话,你会发现干老鼠在这里竟是一道开胃菜。胆大之人会从老鼠头吃起,然后再吃身体,但是记住不要吃尾巴(它常常是用来当做牙签的)。

李恒克 荐自《养生保健》

篇4:评析日本学界对抗战的五种称谓

称谓的分歧反映了日本国内对中日历史问题认识的混乱,而这种混乱也给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带来某些阴影。战争期间流行辱华性的“支那事变”

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习惯将七七事变至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侵华战争,称之为“支那事变”,这是日本人对侵华战争最初的称谓。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之间的侵华战争虽也往往被日本人称为“支那事变”,但已经融入他们所谓的“大东亚战争”之中。

“支那”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蔑称,曾引起中国人尤其是留日学生的极度反感,甚至一度成为留日学生与日本人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1930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敦促外交部从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写National Kepubhc of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1930年底,日本政府在几经狡辩之后,不。得不在对中国的公文中将“支那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但在日本社会上一般书面用语和口语中,仍广泛使用“支那”这个侮辱性的称谓代指中国,故“支那事变”成了日本侵华战争的代名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政府仍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多次要求日本政府在社会上停用“支那”一词,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以政府通告的方式废除“支那”一词。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杂志社、出版社等新闻媒体机构发出了《关于避用支那称呼事宜》的通知;7月3日,文部次官也向各大学和专科学校转发了该通知,要求不问缘由,今后一律不得使用“支那”一词,“至于在历史性、地理性或学术叙述之场合,例如:东支那海、日支事变等,万不得已时方可破例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支那”一词逐渐淡出日本社会的历史舞台。然而,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死灰复燃和民粹主义的抬头,“支那”一词又开始零星地出现在极端右翼学者的出版物之中,成为极端右翼分子辱骂中国的用语,但日本普通国民已基本上不再使用这一辱华“废词”。中国学者在引用“支那事变”一词时,也往往将其译成更易为中国人接受的“日中战争”,以至于“支那事变”这一日本人最初的侵华战争称谓反而在中国变得较为生疏。

“大东亚战争”的一部分

1941年12月12日,日本政府决定将在东亚、南洋和太平洋地区的战争统称为“大东亚战争”,其中自然包括中日战争。这。战争称谓作为日本政府定义的名称,即使在日本战败投降后仍继续使用。1946年2月15日,盟军总司令部颁布《关于国家神道的指令》,明令所有公文中必须取消带有“美化圣战”意味的“大东亚战争”称谓。此举虽使“大东亚战争”一词暂时淡出了公众视野,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日本人,尤其是保守派和右翼分子一直在使用“大东亚战争”的称谓,试图肯定“大东亚战争”,即使无法完全肯定,也主张“大东亚战争为帝国鉴于周边情势而不得已发生”的。

战后日本保守派学者和右翼分子一直试图为“大东亚战争”正名和翻案。1956年日本政府发布《告别战后》白皮书之际,战时陆军参谋服部卓四郎利用战败时掩藏的资料,出版了《大东亚战争全史》一书,首次为战后被盟军禁止使用的“大东亚战争”正名。1964年,日本学者上山春平在《大东亚战争的意义》一书中,从“逻辑的必然”上,提出了“大东亚战争”的历史必然性。他认为近代日本的开国,从其“逻辑的必然”来看,包含了废除封建制——进行产业革命——对落后国家的侵略——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冲突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对日俄战争和“大东亚战争”的否定,就意味着对维新和开国的否定;同时,这也意味着对幕末时期选择走攘夷道路的支持;但要把这条道路一走到底,就意味着“大东亚战争”的早产,并孕育着殖民地化道路的可能性;在幕末至“大东亚战争”为止的这个时期,没有军备的国家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意味着走向殖民地化;但要发展军备,确立国家主权,进行产业革命,以致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各国的利益发生冲突的话,在没有有效的国际机制制约的状况下,除了付诸战争别无他法。

战后曾被盟军总司令部开除公职的日本作家林房雄,从1963年9月至1965年6月,在《中央公论》杂志上连载《大东亚战争肯定论》,赤裸裸地为“大东亚战争”翻案。他认为“大东亚战争”既非始于1941年12月,亦非始于1931年9月,而是“距今一百年前开始的,战斗了一百年而终结的战争”;强调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带领东亚各国共同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尽管日本实施了“日韩合并”和扶植满洲建国,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至于“对华战争”和“大东亚战争”则是“百年东亚战争”的延续,是对东亚殖民地化的“反击”,为日本的侵略战争作了系统的辩护和美化。

针对这种右翼势力的辩护和美化,进步的日本历史教育者家永三郎作出了有力的反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日本真心实意地带领亚洲各民族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首先要让自己统治的朝鲜独立,并归还台湾给中国,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所谓“大东亚战争”使东亚各殖民地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统治的说法,乃是一种为自己侵略辩护的言辞,具有道义上的虚伪性。因此,喧嚣一时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只能是保守派和右翼分子的自娱自乐。

隐没于所谓“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一词不是日本的“土产”,它是由战后的美国占领军输入日本的。

美国人习惯将珍珠港事件后对亚洲太平洋区域内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战争总称为“太平洋战争”。日战败投降后,麦克阿瑟率领以美军为主的盟军进驻日本,也将美国的“太平洋战争”称谓输入到日本。盟军总司令部禁止日本使用“大东亚战争”称谓的同时,指令日本各大报纸连载《太平洋战争史》,宣传由于日本军部和官僚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从而给日本和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战争灾难,所以日本国民被军部和官僚发动侵略战争的美丽谎言欺骗了,以获得日本国民对美军逮捕战犯和实施民主改革的支持。而此时穷困潦倒的日本国民,也确实有被军部和官僚欺骗的感觉,所以他们非常容易地接受了“太平洋战争”的名称和观念。

“太平洋战争”这一称谓自然突出了美国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但往往使人忽略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误认为“太平洋战争”主要是“日美战争”,也是造成战后不少日本人认为战争仅仅败给了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学者木坂顺一郎在1993年3月发表的《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称谓与性质》一文,认为太平洋战争经历了满洲事变、日中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三个阶段,具有五种性质:日德意等法西斯国家为扑灭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法西斯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帝国主义之间的相互战争;日本获得殖民地的战争;日苏战争是日本反社会主义战争和苏联反日、反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他根据战争进程、参战国的不同,分段讨论亚洲太平洋战争的性质和责任,在日本国内各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冈部牧夫也认为战争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亚洲太平洋战争的“复杂”性质。他指出亚洲太平洋战争中既有殖民帝国英美日意、在1930年代执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帝国日德意、社会主义帝国苏联、从半殖民地状态走向大国化的中国,还有并非完全独立而从属于前述国家或外部大国的小国和国家之外各团体,诸如殖民地帝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殖民地帝国的流亡政府(法国、荷兰)、独立国(泰国)、中国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盟国的殖民地的民族主义团体(印度国民会议派主流、穆斯林联盟),轴心国的殖民地、占领区和势力范围或战区内的抵抗团体(东北抗日联军、朝鲜人民抗日部队、印度支那军、东南亚的华人组织、马来亚的共产军和英军游击队、菲律宾的美军游击队),还有盟国方面的殖民地的民族主义团体中协助轴心国与宗主国敌对的组织(缅甸独立义勇军、印度独立联盟及其国民军、爪哇乡土防卫义勇军)等,多样性的战争主体导致了“复杂”的战争性质。

战后日本人在接受和使用“太平洋战争”一词时,犹如解剖“麻雀”般地细分“太平洋战争”的性质和责任,虽有利于解明中日战争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也导致中日战争似乎隐没于“太平洋战争”之中。

不够明确的“日中战争”与“十五年战争”

那么,如何突出或明确日中战争呢?一是将日中战争从“太平洋战争”中剥离出来,单独分析;二是重新界定日中战争。

战后初期,“太平洋战争”在日本国民心中就是涵盖当时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所有战争的总称,而其所谓“复杂”的战争性质也是导致不少日本国民战争责任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竹内好这样的学者,也认为“太平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并据此分离日中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主张日中战争是侵略战争而“太平洋戰争”是“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的战争”。他在《克服近代的困难》一文中,赞同龟井胜一郎所倡“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战争整体中抽离出来,仅就此部分负责”的观点,强调说:“我支持龟井的想法。大东亚战争是殖民侵略战争的同时也是对帝国主义的战争。这是一体的两面,但在理论上应有所区别。日本没有侵略美国和英国的意图。从荷兰手中抢夺殖民地,却没有打算抢夺荷兰本国。”这种看法忽略了日本侵略东南亚各地,以及由此给英、美、荷兰等国造成的加害事实。将日中战争从“太平洋战争”中剥离出来没有错,但前提不是对“太平洋战争”的否定或歪曲,而是重新认识日中战争。

“十五年战争”一词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代表了日本进步学者和知识分子重新认识日中战争的一个方向。曾在战时从军的日本著名学者鹤见俊辅,对亚洲太平洋各地的战争死难者怀有深深的忏悔心情。他在1956年1月发表的《知识分子的战争责任》一文中认为,思考“战死者”的范围不应仅局限于日本,强调要以“从1931年至1945年”的“十五年战争”一词取代“太平洋战争”的称谓,将中国死难者纳入视野范围之内。鹤见的呼吁获得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支持,而“十五年战争”一词在20世纪60年代后也逐渐渗入日本人的一般用语之中。其中,日本著名学者藤原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或独撰,或合编了《十五年战争史》《昭和天皇的十五年战争史》等书,进一步扩大了“十五年战争”一词的影响。作为藤原彰的学生的缬缬厚,在《何谓中日战争》一书中指出:“通常所谓的中日战争,是指自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直至日本战败为止的战争,又将其特指为‘中日十五年战争’。”可见,“十五年战争”作为日中战争的名称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在另一些日本进步学者看来,“十五年战争”只是一个中性词,似乎并未直接明确侵略战争的性质,主张应该以一个可以标明侵略战争性质的名称称谓日中战争。

我认为,“太平洋战争”、“日中战争”、“十五年战争”等比较中立的词汇基本上还是承认日本的侵略战争性质的,尤其是进步派学者提出的“十五年战争”和“日中战争”,基本上是在站在批判日本侵略战争和批驳保守派、右翼分子的美化侵略战争立场上的。不过,对于已经丧失历史痛觉或正逐渐远离历史的日本青少年而言,这些称谓也往往只能带来中性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日本进步学者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日本社会的整体右倾化和安倍晋三再次组阁后的危险举措,使我们看到了暖昧历史观的危害。中央大学名誉教授姬田光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提出以“对中国侵略战争”,或者更为简洁的“对华侵略战争”称谓日中战争,并希望将其固定下来。但是,这个日中战争的名称不仅没有获得固定,而且使用频率极低。看来,日本人获得中日历史问题的明确而统一的认识,路途似乎还很遥远,中日两国的进步学者仍需不断地努力,使正确的历史认识为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所接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编审

篇5:刍议日本的商务礼仪

关键词:日本;商务礼仪

引言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体能游离在这竞争的体制之外,还能依然享受高品质的生活状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企业员工的竞争力?日本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员工培训等方面都有着比较高的水平。所以,学习和借鉴日本在商业领域尤其在培训员工商务礼仪的具体要求和做法,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

谈到竞争的全球化,有一个故事非常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在日本,如果一个孩子挑食,不好好吃饭,孩子的母亲会对孩子说:好好吃饭,非洲的很多孩子还吃不上饭。孩子长大了,如果工作不够努力上进,孩子的母亲则会对他说:好好珍惜工作机会吧,中国和印度的学霸们正在抢你们的饭碗。由此可见,日本民族是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的。他们从小就被灌输竞争的意识,他们时刻牢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社会现实。所以在适者生存的商业社会,他们把握任何从身边经过的机会,不让它们从自己的手中溜走。商务礼仪,作为与人打交道的重要的商业技能,在日本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五百强公司,得到了完善的培训和推广。甚至一个资深的商业人士,曾经夸张的形容:在国际大型业务谈判过程中,谈判代表不用说话,对方就可以从他们的举手投足间来判断,哪一个是中方的企业代表,哪一个是日方的企业代表。可见日本商务礼仪的高明之处。那么,在日本的商务礼仪中都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 日本的商务礼仪注重“敬”的要求。

这个“敬”字主要是指员工在工作场合中,要表现出对领导的尊敬。这是日本比较有特色的商务礼仪之一。因为在日本,员工和领导上级之间,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在工作场合,员工要对上级表示足够的尊敬。这种尊敬不是表面的阿谀奉承,或者是阳奉阴违,而是真心实意的尊重上级的指示和建议,绝对服从和完成上级交代的工作任务。这种对企业上级的尊敬和服从,有利于企业政策方针的全面落实。日本的企业为什么行政效率那么高,就是因为员工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当然这种服从不是绝对的,当上级所做出的指示与企业的工作宗旨,或者企业的发展相违背时,企业员工有权利逐级上报,避免因重大的政策性失误而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 日本的商务礼仪注重“爱”的要求

在日本的商务礼仪中另一个也比较重要的要求就是“爱”。日本的很多大型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屹立不倒,其关键原因是因为企业有一批忠心耿耿,愿意为企业付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员工们。那么,企业是如何做到“爱”员工的呢?

曾经创造过世界两个五百强公司的稻盛和夫在一次企业内部会议上曾经给他的员工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他为何在功成身退后,依然选择出山来管理日本航空公司走出经营困境的故事。稻盛和夫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年冬天,他和往常一样出门远足去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去历练。走了一天,又冷又饿晕倒在一个農户的家门口。一个老太太把他救了过来,那一瞬间,稻盛和夫发现老太太家境并不富裕,但却法喜充满。他内心极为感动。于是,他选择用自己的能力继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由于这份大爱,稻盛和夫在企业管理中秉承着以人为本,仁爱致富的经营管理文化,很快的时间,日本航空公司扭亏为创造了企业管理史上的有一个奇迹。所以,对于日本企业文化来说,最核心,最精髓的内涵莫过于爱,在圣经中爱被这样描述:爱是付出,爱是奉献,爱是不求回报,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是以对方需要和接受的方式去对他好。所以,以爱为核心的日本企业文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任何人都是有成功的潜力的,如何发掘员工自身的潜力呢?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千方百计为员工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激发员工内心的爱的能量,互为兄弟姐妹,互相关爱,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这样的人在商务谈判中会受到很大的欢迎。因为,他们在企业爱的熏陶下,也有了爱的能力,时刻给身边的人带来正能量,时刻给对方以鼓励、肯定和支持。这样的员工就像太阳一样照到哪里哪里亮,当然会收获不一样的发展前景。

三 日本的商务礼仪注重职业形象的要求

再次,在日本的商务礼仪中,对于员工的职业形象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这个要求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美”。因为员工的个人形象代表公司和企业的形象,可以说就是企业的一张活的名片一样。具体来说,在日本的商务礼仪中,企业要求员工要注重个人形象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具体来说,员工在个人服饰的选择,包括服装的颜色,款式以及饰品的佩戴,化妆的风格和发型的设计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着装的基准是给任何人都带来好感作为社会成员或组织中的一员,要避免穿着破坏和谐氛围的服装,应选择为大众所接受的颜色和款式。穿着显眼且给人爽快感的服装。这种要求是希望员工的外在形象能够给人以职业的信任感和专业度,通过这种外在形象的要求可以提高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最重要的是,员工自身的信心也会通过正式得体的服装来得以提升。举例来说,一个日本青年应聘到该国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司,到了下午的时间,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的负责人打来电话说,半个小时后,该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经理会和他通话。这位日本青年立刻沐浴更衣,换上标准的职业装,正襟危坐等候在电话旁。后来电话果然打了过来,男青年和负责人力资源的经理有了非常好的沟通。他的朋友疑惑地问他:你在电话这边,对方又看不到你,为什么要穿那么正式呢?男青年回答说:虽然对方看不见我穿什么衣服,但是我知道,我穿得正式会给自己一个必胜的心理暗示。由此可见,得体的衣服在商务礼仪中是多么的重要。

四 日本的商务礼仪注重“内在素质”的要求

在日本的商务礼仪中除了对员工外在形象的要求外,对员工的内在素质也有这相当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具体到员工的一言一行,员工的待人接物,员工的公共场合的讲话等等。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员工的外在形象非常得体,受人欢迎,可是在与人沟通交往过程中,不尊重对方的隐私或者口中脏话不断,这些都势必会让员工在商务礼仪中的表现大打折扣。所以,一个完整的商务礼仪培训,不仅仅要注重员工的外在服装的选择或搭配,更要花大力气注重员工内在素质,特别是文化修养的提高。

五 日本的商务礼仪注重“商业文书书写”的要求

在日本的商务礼仪中有一点特别强调的是商业文书的书写。在商业领域书信、公函往来已经非常频繁。这就要求企业员工能够熟悉并胜任相关专业文书的书写。在我国,每年因为商业信函的不规范或者是歧义而引起的商业纠纷的案例举不胜举。日本的商务礼仪对这一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来避免因为语言表达的不恰当或者是错误而造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他们在员工培训中强调这一块。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务礼仪的表达中特别强调对道歉的使用。他们在语言表达中,没有语言的强势,他们为道歉时刻准备者,他们以道歉为荣,他们把道歉的表达方式的正确使用作为一个人基本礼貌和道德修养水平的体现。从实际的交流效果来看,日本的这种挂在嘴边的道歉,让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助力,可以说道歉作为一个润滑剂,就像是现在商业文书中所指的免责声明一样,让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我们要重视对员工的尊重和商务礼仪的培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基业长青,永续经营,中国才会在未来的时间里,打造更多的世界五百强公司,从而提高我国在世界舞台的综合竞争力,才会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安田贺计.日本商务礼仪[C] 学林出版社,06 5 2003.4。

[2] 徐泽.文化之于礼仪——日本文化与商务礼仪 [J]商场现代化10.1

篇6:小议日本企业寒暄礼仪

关键词:日本企业;寒暄;礼仪寒暄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第一步。有些人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的问候就可以和刚认识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而还有一些人却因为不善于与人交流而导致冷场或者很尴尬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不知道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和人寒暄交流。怎么说?说什么?就成为了这类人最主要的问题所在。日本人在日常会话时特别讲究语言的表达方式,会时刻照顾到对方的情绪。他们很善于在日常交流中使自己和对方的心意相通,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在商务场合中,日本人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在这里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日本企业的寒暄文化。

礼仪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体现在人类的观念形态领域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世界上日本是被公认的很懂礼貌的国家。其礼仪文化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日本“和”的精神与儒家思想中讲究和谐也十分符合。日本人在与人寒暄时时常会伴随着鞠躬、点头等身体动作。并且面带微笑,言辞十分的恭敬、谦逊。日语中有很多固定的寒暄用语。虽然中国的日常寒暄也有许多种类,但那还远远不如日本寒暄内容那样繁多和固定。日本的寒暄礼仪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所处场合的不同而选择适合该场合的固定的寒暄用语。

在日本,小孩子从会讲话起,新员工进入公司所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寒暄。这也是日本人将寒暄作为做人之本的具体表现。在日本企业内同事之间经常用「お疲れ様」、「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这类的话来互相问候。虽然这只是一些很简单的问候,但日本人确认为这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确,无论公司内外,商务活动都是构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上的。也可以说:通过人际关系构建的商务活动是始于寒暄,止于寒暄的。

日语的寒暄语虽然有一些固定的用法,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寒暄语。此外,同一个寒暄语也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在日本企业内部,同事之间都会相互问好,并且一般都是由部下先向上司问候。另外,对上司或前辈使用敬语,同辈之间使用简体也是一种潜规则。

在日本企业与人初次见面时的自我介绍和中国企业不同。日企内通常都是采用「始めまして、私は○○と申します。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致します。」的自报家门式的介绍方式。这种方式的采用不仅可以方便对方称呼我们,还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消除初次见面时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同时也将对方和自己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上,将双方归为一个团体,促使双方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在交际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保持着礼仪周全,绝对不会使对方感到丝毫的不舒服。日本企业的员工也会把握好交际的程度,绝对不会跨越规定的界限,不会使双方陷入尴尬的场面。

早晨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在日企,每天上班时见到同事都会和对方打招呼问好。早晨上班第一次见到同事他们一般都会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或者「おはよう」。「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是「お早く起きましたね」的省略语。可以表现出你对同事早起勤奋工作的赞誉,它也是对新的一天新的开始的确认。「おはようございいます」和中文中“你好”的意思一样,除了表现出你对同事的美好祝福。它还可以表现出一种你对同公司成员的关心。日本人始终把个人看成集体的一员,个人的行为始终要受到集体其他成员的关注,因此「おはよううございます」也是一种对个人行为的约束。

在日企,一般都不会准时下班。日本企业员工下班时间到之前必须安心、认真的干好工作,而不是说看下班时间快到了就可以提前做准备。通常,日企员工也不会正好在下班的时间结束手头中的工作。他们会将正在做的工作完成,这样一来或多或少都会延迟一些。在同事下班时其他员工基本上都会对他们说「お先に失礼します」。同时,同事也会回以「ご苦労様」或者「お疲れ様」,以此来表达对对方辛勤工作了一天的慰问。

此外,如果下班时在上司还没有离开公司你就先行离开或者自己的工作完成就收拾东西走人的话,会让上司对你有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感觉;让同事觉得你没有团队精神,没有和大家一起分担工作。因此,最好是在上司下班后在离开,离开时也最好问一下周围还没有下班的同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

来访的客人到了公司见到的第一个人不是公司的领导者或者管理者。通常公司都会事先安排好员工去接待来客,而这些接待客人的员工就代表了公司的形象。第一次接待的好还是坏,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客人对公司的评价。用心接待客人,才会显得亲切有礼貌,给客人留下好的印象,这样在以后的商务活动中也会为公司加分不少。

日本文化是日本商务礼仪产生的基础,而日本商务礼仪也是日本文化的发展。寒暄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第一步,使得日本给世界各个国家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本文中对日本企业寒暄礼仪的介绍,我们对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日本文化已经有所了解。了解到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主要由于自身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等客觀因素所造成的。日本人十分重视团队精神,做事也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商务场合也时刻都记得自己代表的是公司形象,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导致公司的损失。在平时的交流上,日本人也是首先为对方考虑。采用暧昧的语言方式来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谦虚和对对方的尊重。(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缪里英,王海航.浅析日本人的商务交际特点——商务日语中的“挨拶言葉”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年第4期

[2]俞纯.从日本的暧昧看日本的人际交往.考试周刊,2009年第29期

[3]付雁华.寒暄用语和日本文化.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4]李书霞.日语日常寒暄用语里体现出来的日本文化特点.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上一篇:阳阳造词大法杂文随笔下一篇:无可替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