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_有效课堂指导意见解读》心得体会

2024-05-05

《主动_有效课堂指导意见解读》心得体会(通用3篇)

篇1:《主动_有效课堂指导意见解读》心得体会

《主动·有效课堂指导意见解读》心得体会

3月26日,我们聆听了由教师进修学校吕波校长作的《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解读实施“主动·有效”课堂的指导意见》讲座。吕校长以新颖的观点,精辟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这名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受益匪浅,豁然开朗,对提高自己对“主动·有效”课堂的标准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深深感到自己在创建“主动·有效”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面对当前学生的实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对提高教师的“主动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学”是多么重要哟。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主动有效课堂,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二、搞活教学现场

1、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期待(表现欲)、心理安全(不怕在学练中犯错,希望别人能宽容)、心理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心理满足(体验成功乐趣)的特性。创设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活泼的氛围,创设良好的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教学生态,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要求。

2、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师、生生关系

有人说,学生喜欢某一老师就喜欢上他的课,喜欢是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喜欢这个体育老师有时是喜欢老师健美的身材和高超的示范动作,可能更多的还是喜欢你关爱学生、一视同仁的品质,喜欢你民主平等、宽容厚道的气度,喜欢你幽默有趣的语言和灵活多变的教法。这样,教师站在学生角度上的教导、提醒、赞扬、批评,在学生的眼里就不再是唠叨和苛刻的要求,而是一种唤醒、激励和鼓舞。

三、激活过程与方法

1、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但必须选择适应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我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体验式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习得技能、发展能力、构建意义、生成情感的一种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重要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建立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就是体验。顾渊彦教授指出“学生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而获得的身体认知即使是技术,而技术通过不断实践被掌握,则是技能。”这种身体认识和其他文化课的认知不同,主要通过体验获得的。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体验体验式教学。

2、因材施教

一是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年级和所教班级的学情选用不同的组织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是先学后练还是先练后学,教师要心中有数,灵活掌握。二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已有认识基础出发,确定学习的难度、强度和密度,但也要兼顾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有所进步。三要巧用技能展示和即时评价,捕捉学生学练中的亮点,张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个性,鼓励学生遵守规则、互帮互助、发扬团队合作的净胜。

四、活用“以学定教”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一心一意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而着想。这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去与学生交流、沟通,必须要有一颗年轻灵动的心去和学生一起互动,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坚持育体育人,通过每一节课节及其课外活动让学生喜爱运动、融入集体、大胆学练,养成练好的运动习惯。

因此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我们就要坚持做到五个关注:

1、关注学生运动参与的状态。全体学生是否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关注学生学练的情绪状态。教学氛围是否民主、和谐和活跃

3、关注学生的身体认知状态。学生有无充分的实践进行身体认知?

4、关注学生课堂上的交往状态。融入集体参与活动,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如何?

5、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学练和安全保护的情况有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调控?

因此,教师培养学生不能满足于教学生“学会”就为止,而是让学生“会学”,但是“会学”起步于“学会”,没有千千万万个“学会”,就没有后来“会学”。体育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这就更凸显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意义。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的“导学”就是要求教师的“指导”能引领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如何去把握自己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如何去把握教与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让学生学得好,身心也得到发展,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2:《主动_有效课堂指导意见解读》心得体会

2013年12月25日,我们在进修学校聆听了由宋林飞校长进行的《新规范、新起点——“主动·有效”课堂指导意见解读》讲座,使我颇有感触。从中了解了当前“主动、有效”课堂的价值意义、理论指导、精神内核、教学行为等,通过宋校长的讲座,使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二期课改实施多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第一、要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备课时。不仅备教材、备重难点、备教法,还应备学生,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要了解清楚。教学活动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设计,要考虑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准备,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活动过程中的导入,开展和延伸。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我们还要考虑到活动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情况,我们要做到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对付的教学机智。

第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练习时间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第三,我们要锻炼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让学生自己说。每一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参与进去,学生之间能通过课上讨论、交流,掌握新知识。学生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们要体现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在活动中起主导的作用。

篇3:《主动_有效课堂指导意见解读》心得体会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构建适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编制体系,明确尽快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任务,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实施。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编制建设村庄的规划,强调在编制内容上充分尊重现状,明确可实施方案,提出村民建房质量和风貌管控的要求,并明确要求规划成果通俗易懂,以提高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由此,从国家战略部署到具体工作落实,乡村规划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既要求系统地解决问题,又要求长期有效地推动乡村发展。

一、乡村规划现状问题

1. 乡村规划编制率低,地区差异大。

从编制率情况做整体分析,根据《城乡统计年鉴》,截止到2014年末,全国有54.67万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率为59.0%。其中,吉林、湖南、四川、内蒙4个省份村庄数量众多,但编制率不足40%。全国有270.18万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率仅为28.4%。总的来说,建设活动较多的区域规划编制率偏低,农村各类建设活动尤其是农房建设缺少依据,占路、占田盖房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编制率变化情况来分析,2006—2014年编制率呈增长趋势;从全国各省变化情况看,呈条带状不均衡的增长,西部地区增长率较高,东中部地区增长率较低。

东中部地区增长率普遍偏低。天津、河北、内蒙、辽宁、吉林、上海、浙江、福建、山东9个省份的增长率低于20%,其中,天津、吉林、山东3个省份还因为村庄数量减少等原因呈现负增长。但是根据实际建设量分析,东中部地区乡村建设需求大、建设量增长快,而较低的规划编制增长率无法满足当地建设需求。

西部地区增长率高。其中,编制率增长超过80%的有贵州、云南、青海3个省,这与3个省份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但是,由于这些省的底子薄,虽然保持了较高增速,但目前的规划编制率并不高,如2014年贵州省村庄规划编制率不足50%,仍然面临大量建设无依据的困境。

2. 乡村建设违法违规现象严重。目前,从全国各地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村庄规划缺失或不好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乡村建设违法违规的情况时有发生,乡村的生态环境、乡村风貌和乡村文化等遭到破坏的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这是目前乡村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一些村庄紧邻景区,近年来旅游发展迅速,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形式极受欢迎,农民为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违规建房的情况频频发生,新建农房规模体量突破规划要求,建筑风格与周边不协调的情况普遍存在且很难管控。

3. 乡村规划照搬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

目前乡村规划的编制人员多带有城市规划的背景,地方政府也常有城市化倾向,乡村规划脱离农村实际、照搬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在已编制的村庄规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按照居住小区形式编制的村庄规划亦屡见不鲜。根据统计情况,某省此类村庄规划2994个,占编制规划比例的66.31%。某村庄规划的规划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建筑群体、建筑高度都与城市规划无差异,脱离了村庄的实际需求,不尊重乡村特色。

乡村规划照搬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是导致乡村不像乡村、城市不像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导致乡村风貌特色流失、乡土文化遭破坏的直接原因,也是乡村规划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4. 脱离农村实际、实用性差。

目前,村庄规划脱离农村实际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且编制内容繁杂,不易懂、不实用。根据调查,某省村庄总数64573个,统计样本行政村数量为14334个,编制规划数量为4515个,其中,脱离农村实际,简单规划成“兵营式”的村庄数量为2299个,约占样本总数的1/6,数量占村庄规划总数的一半。例如,某省30个村的村庄规划风格基本一致,没有结合本村特色,成排规整布局,无视乡村空间肌理。

综上所述,目前乡村规划面临编制率低、地区差异大、违法违规现象严重,照搬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脱离农村实际、实用性差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改进。按照中央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为此,我们要大力推进乡村规划改革创新,争取到2020年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努力建设幸福家园。

二、改革创新乡村规划的理念、机制和内容

1. 树立建设决策先行的乡村规划理念。

以往的乡村规划编制都是在没有基础设施等建设决策、缺乏建设项目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的,盲目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导致乡村规划内容与实际发展目标不符,无法具体指导建设。因此,县(市)人民政府应针对本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薄弱环节,在县域层面先行做出建设决策,遵循以县域为单位连片统筹规划的原则,分时序推进,便于集中精力、财力解决亟待改善的人居环境问题;再依据建设决策,编制能够落实发展目标的乡村规划。

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垃圾治理为例,县政府首先做出10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决定,然后根据恭城的山地、河谷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村庄分布情况,规划了村收村运村处理、村收镇运镇处理、村收镇运县处理3种治理方式,在县域划分7个治理片区,明确每个片区的垃圾治理模式和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的路线及方式,各村庄规划都依据所处的分区落实相应的垃圾处理方式。

2. 确立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及主导地位。

根据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村庄内许多建设项目如供水、道路、能源、垃圾处理等的决策权不在村里,而在县(市)。在缺乏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前提下,盲目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往往出现村庄规划各项基础设施的内容就村庄论村庄,无法从县域统筹解决,还会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更会出现大量“无用”村庄规划。

3. 建立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的乡村规划编制机制。

目前,乡村建设涉及的主管部门比较多,缺乏统筹协调,往往各自为政,各专项规划之间常存在冲突,导致难以落实或因为重复建设导致浪费。仅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单独编制乡村规划,不能有效起到统筹作用,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县(市)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应负责组织编制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建立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交通、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参与的联合编制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由县(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编制工作,整合各部门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机制,实现“一张图”管理。

根据近年各地在县域层面的实践探索,提出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统筹县域层面乡村建设需求。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县(市)人民政府统筹乡村空间、资源、设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依据。与以往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比较起来,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突破:一是规划对象转向乡村地区;二是增加了县域近期建设目标,中、远期发展目标;三是乡村体系上增加了分区体系;四是基于生活圈等更加合理配置公共设施;五是基础设施方面增加了基于目标的建设项目库;六是村庄整治通过分区、分级、分类制定指引。因此,乡村建设应该以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主导,建立以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依据和指导的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体系。

4. 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

村民是村庄建设的主体,以往简单的由城市规划院编制乡村规划的做法,往往忽视村民参与和需求,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建议通过村民委员会动员、组织和引导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把村民商议和同意规划内容作为改进乡村规划工作的着力点。建立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具体编制方式: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组织村民开会,提出各方面发展诉求和各项建设需求,由规划师根据村民诉求整理规划编制内容提纲,由村民填写,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发展诉求,协商确定规划主要内容;规划师引导村民讨论,与村民一同协商,确定好的方案向全体村民公示,充分征集村民意见,并最终在集体通过的方案上签字,规划师完善村庄规划成果内容,依法报规划部门审批。此外,村民委员会应将经批准的村庄规划纳入村规民约一同执行。

5. 乡村规划内容创新。首先,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内容创新。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作为县域层面统筹各项资源、资金和建设项目的平台,应明确目标、统筹全域,落实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区分类提出村庄整治指引。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应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一是乡村建设规划目标。制定落实乡村建设决策的5年行动计划和中远期发展目标,5年行动计划应纳入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二是乡村体系规划。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划定经济发展片区,确定村镇规模和功能。三是乡村用地规划。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确定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四是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确定乡村供水、污水和垃圾治理、道路、电力、通讯、防灾等设施的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依据农民生活圈配置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五是乡村风貌规划。分区制定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文化保护等风貌控制要求。六是村庄整治指引。分区、分类制定村庄整治要求,提出相应重点整治项目、标准和时序。

其次,村庄规划内容创新。村庄规划应遵循问题导向,规划的内容应坚持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主,落实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

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具体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可以只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村庄只以文字规定农房建设管理要求的,经批准后也可以作为村庄规划,农房建设管理要求最基本内容是农房四至、层数等,有条件的村庄可制定农房安全、风貌等规定;第二类是一般村庄在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提出村庄整治项目,村庄整治项目应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建村〔2013〕188号)制定;第三类是美丽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庄等特色村庄应在上述基础上依据实际需求增加相应内容。

上一篇:全面摸底下一篇:公司接待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