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

2024-05-12

对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精选9篇)

篇1:对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

对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

一般大学的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三个方面。实验通常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配合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而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介绍,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参照实验教材介绍的实验步骤,借助电脑设备,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是基本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课程实习是结合专业或课程而进行的现场教学活动。传统的认识实习主要受时间、场地、经费和实习单位等条件影响,主要是基于感官认识的教学活动,其终表现形式为结合课堂教学总结报告。在大学教育教学环节中,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不可或缺,可以与大学的理论教育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大学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陈旧近几年来,大学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条条框框太多,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教材内容落伍,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另外,目前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仍过于呆板,师生之间很少交流互动。实验实习内容和方法一直延袭多年形成的传统方法。常常是在实验实习前,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报告格式、甚至连每一步得到什么结果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

(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由于对实践教学存在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长期以来,各个校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单纯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数得不到保证。

而面对以上问题,改善实践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有个方面:

(一)重构大学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完善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个大学生在四年学习中能按专业需要接受系统性的实践性培养,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实验实习教育教学过程

实验是实践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而言,实验和实习是学生检验基础理论知识进而锻炼自身创造能力的必经环节;对于文科学生而言,面向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不可或缺。实验、实习和实践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让学生增强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此外,可以结合科研通过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验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

创业能力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来提升的,一夜暴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我们要给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创业者素质的培养是有一定规律的,其成长也是有过程的。而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都是创业者成长的捷径,中国有句俗话:“一年学成个庄稼汗,三年学成个生意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我们有信心,并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高自己在创新、创业的能力,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创业的舞台上,会真正涌现出一批批的大学生创业英雄,会流传一个个大学生创业的传奇故事。

篇2:对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63-01

今年“两会”之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了最时髦的热点词语之一。有人统计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没有创新的人才,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没有创新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大量社会青年如果缺少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很难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盲目创业,可能会出现‘全民炼钢,尽是废铁’的悲剧。办好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包括理念、课程、师资、实践等等,真正帮助每年730万毕业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做事素质与健康的人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有力引擎。人才是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要为创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完善大学人才的培养对于在新形势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现实的意义。在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教育要培育学生开阔的思维、勤勉乐观的性格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高考教育现状来看,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教材内容,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政策鼓励,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指导帮助,都尚不能说达到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对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从高考结束之后进入到大学,更多的人选择学习课本的死知识,或者死学课本知识,至于如何在大学里创业,在学校里突破知识权威进行创新,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和概念。而当下我国多数大学中,也没有鼓励创业创新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此语境下,更多的人在毕业时,只想去求职,而没有去谋职;或者说,多数大学生只想得到一份工作,而没有想过为别人提供工作。

近几年,屡屡有媒体提出这样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国能不能产生乔布斯?笔者认为,就此前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在那里摆着,在教学方面,也远远没有西方大学一样的先进灵活模式。而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与乔布斯都是在大学期间就实现了最初的创业梦想。要让我国大学中也产生一个这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显然不现实。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完善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建开放包容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畅通学生的表达渠道,培养学生表达个人思想观点和情绪问题的能力。客观理智地回应学生所思所想,在平等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误,引导他们在犯错中学会反思和承担。把每一次犯错误都当成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吃一堑长一智,在纠正错误中,锤炼科学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2.注意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要培养学生勤学乐学的超强学习能力,以顺应时代潮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探究。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亲身研究和体验,使他们不仅习得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多元能力。只有善于观察和探究,才能不断涌现新的创见和新的灵感,练就超强的学习能力。

3.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阳光正直的心态。如在雷锋月,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到福利院、老人院进行慰问演出,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并承担社会责任。组织书友会、笔友会,畅谈读书写作的心得体会,展示优秀的学习成果,在互学互鉴中,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促进共同提高。

4.给予欣赏和激励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欣赏和激励,用积极的情感唤起学生的自尊自强,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这是人才辈出,各尽其能的时代。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的脉搏高度契合,培养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创客”精神。教育的意义在于不断拓宽学生看世界的视角,引导他们更好地思考社会和人生,培养多元技能去开拓多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篇3:对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没有创新的人才, 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 没有创新的教育, 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大量社会青年如果缺少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 很难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盲目创业, 可能会出现‘全民炼钢, 尽是废铁’的悲剧。办好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 包括理念、课程、师资、实践等等, 真正帮助每年730万毕业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做事素质与健康的人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有力引擎。人才是创业创新,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教育要为创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完善大学人才的培养对于在新形势下推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具有现实的意义。在创业创新的大潮中, 教育要培育学生开阔的思维、勤勉乐观的性格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高考教育现状来看, 无论是学科设置, 还是教材内容, 无论是知识传授, 还是政策鼓励, 无论是教学方法, 还是指导帮助, 都尚不能说达到了鼓励“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要求。对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 他们从高考结束之后进入到大学, 更多的人选择学习课本的死知识, 或者死学课本知识, 至于如何在大学里创业, 在学校里突破知识权威进行创新, 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和概念。而当下我国多数大学中, 也没有鼓励创业创新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此语境下, 更多的人在毕业时, 只想去求职, 而没有去谋职;或者说, 多数大学生只想得到一份工作, 而没有想过为别人提供工作。

近几年, 屡屡有媒体提出这样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国能不能产生乔布斯?笔者认为, 就此前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来看, 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在那里摆着, 在教学方面, 也远远没有西方大学一样的先进灵活模式。而众所周知, 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与乔布斯都是在大学期间就实现了最初的创业梦想。要让我国大学中也产生一个这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显然不现实。

二、“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完善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建开放包容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畅通学生的表达渠道, 培养学生表达个人思想观点和情绪问题的能力。客观理智地回应学生所思所想, 在平等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 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 允许学生犯错误, 引导他们在犯错中学会反思和承担。把每一次犯错误都当成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吃一堑长一智, 在纠正错误中, 锤炼科学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2.注意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 教育要培养学生勤学乐学的超强学习能力, 以顺应时代潮流。“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和填鸭式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探究。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 引导学生亲身研究和体验, 使他们不仅习得知识, 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中, 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多元能力。只有善于观察和探究, 才能不断涌现新的创见和新的灵感, 练就超强的学习能力。

3.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以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阳光正直的心态。如在雷锋月,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福利院、老人院进行慰问演出, 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并承担社会责任。组织书友会、笔友会, 畅谈读书写作的心得体会, 展示优秀的学习成果, 在互学互鉴中, 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促进共同提高。

4.给予欣赏和激励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 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 从而增强自我价值, 变得自信、自尊, 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以避免对方失望, 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欣赏和激励, 用积极的情感唤起学生的自尊自强, 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眼界决定境界, 思路决定出路。”这是人才辈出, 各尽其能的时代。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的脉搏高度契合, 培养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创客”精神。教育的意义在于不断拓宽学生看世界的视角, 引导他们更好地思考社会和人生, 培养多元技能去开拓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贾鸿雁, 郑炳章, 何昱著.学生可持续创业能力培养模式[M].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9) .

[2]苏晓晋, 武珺, 曹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11) :76-78.

篇4:对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

一、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今社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流,创新创业课程普遍被列为本科生必修课程,并有明确的学分要求。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收效明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形式比较单一,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表面,学生热情不高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业实践的巨大意义。

二、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经贸学院一向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多年实践与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机制保障与运行管理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院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已建立一个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施展空间的实验基地——“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于2011年12月被评为“重庆市创业孵化基地”,之后于2014年12月被评为“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三、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影响

1.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主,创新创业活动为辅,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将培养创业精神和提升创业能力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着眼于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以增强专业素养、训练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创造性人格为主脉,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整体性研究、设计、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且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研,形成就业和创业调查分析报告,为学校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利依据。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了抓好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院探索出创业课程、创业实训、创业培训、创业赛事和创业实践等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院每年投入大批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并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举办微企培训以及SYB、GYB创业培训等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讲座、沙龙,参加学生人数占到全校总人数的10%以上。近3年来,共有5000余人次参与“挑战杯”等各类、各级创新创业比赛,并多次荣获市级、区级“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参赛团队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3.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学院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占地面积2175.75平方米,以公益性为主,配备专门管理人员,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服务平台。孵化基地通过整合资源、解读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指导等的支持,致力于打造集“创业思维集聚基地、创业项目研发基地、创业梦想起航摇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3年来,该基地共入驻130多个创业团队,成功孵化企业42家,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4.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学校已形成由知名专家、成功企业家、优秀创业者和创业指导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开拓进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及其发展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加快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步伐。此外,通过引进优质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服务。优秀的师资团队保障学生能够接触国内外最新创新创业动态,获取最科学的创新创业知识。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对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都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澍军,王占仁.作为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N].光明日报,2013-3-14(011).

篇5:对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

摘 要:独立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探索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笔者简要分析了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而后对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实践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特点与优势,提升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第二课堂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从第二课堂的特点来看,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比较广泛,是对第一课堂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寻找新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纵向延伸。并且,由于第二课堂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个性是的形成,兴趣的产生,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些竞技活动的展开,讲座的组织、学术报告活动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丰富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断受到新的冲击,对于学生来说,新鲜的、感兴趣的事务,往往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堂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的锻炼,在第一课堂中,学习的书面理论,更多的是在第二课堂中加以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实验方面,学生通过自身所积累的综合知识,合理运用相关的理论,正确的完成实验,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考验。

二、现阶段第二课堂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手段简单。一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主要是学校对第二课堂的定位不够合理,没有真正认识到第二课堂的作用。作为一种补充,应该体现第二课堂的特性和差异。但是,目前来看,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第一课堂的延续,单一的教学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说,作用非常有限。

2.教学技术设施落后。一些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教学设备配置落后,信息化技术手段教学比例不高,一些实验室设备、仪器仪表器材等,大多比较陈旧。这些落后的教学技术设备,不利于学生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也很难做到同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密切接轨。

3.问题意识、开发理念缺乏。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他们习惯了在第一课堂中被动式学习,而在第二课堂中,很多知识是需要自己探索发现的,并且一些知识的深入学习,离不开学生不断的质疑和发问,但是,学生们发现问题意识不足,没有足够的发问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这种情况下,其实际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理念不够,对于新问题、新观点、新方法,没有纵向、横向对比分析,不敢大胆尝试。

三、第二课堂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探索

1.制定第二课堂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第一,开设选修课、必修课。由教务处配备专业授课教师,并检查监督教师按计划执行教学任务,协调第一与第二课堂的时间安排,通过学分制,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创建创新活动小组,开展创造性活动。如建立模型小组、数学建模小组、计算机设计小组等,以此为依托保证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第三,建立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活动快、易开展的优势,做实创新教育讲座、技能培训、文化讲座、设计竞赛、实践锻炼、观摩欣赏等活动。

2.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创新性思维,通过技能训练、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能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与实践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如何,要靠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因此,必须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能力训练、培养的过程进行全方位跟踪了解,通过测试、信息反馈等方式来反映教育效果,测评学生创造力变化。

四、结 语

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开展的另一重要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要为第二课堂配备相应的资源,推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第二课堂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6:对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

摘要:篮球不仅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还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大学生面对学习上的压力以及即将步入社会的压力都比较大,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项目之一,篮球运动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是加强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如此,篮球运动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对于篮球战术、篮球技巧等方面的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该文将对篮球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高校篮球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积极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通过高校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关键词:高等学校;篮球教学;创新意识;研究

篮球在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篮球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篮球技巧与战术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高校篮球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1.1研究对象

在进行调查之前与各大高校进行联系,共选出了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调查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

1.2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知道,在2000名大学生中,有1399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高的地位,占据总人数的69.95%,其中1399名学生有大约2/3的学生都是男生。有312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不是非常的大,但是还是对于篮球运动基本认同的,占据总人数的15.6%。还有一部分是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是可有可无的,共有203人,占据总人数的10.15%,其中大多数都是女生。最后就是对篮球运动非常不认同的,认为篮球运动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的有8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可以说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具体的数据情况见表1。

2.高校篮球教学对大学生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2.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调查知道,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篮球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篮球是一门非常自由的课程,大学生可以通过碰撞来挥洒汗水、强健体魄,而且这种自由的运动对于拓宽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有很大的帮助[1],尤其是当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是走到死角的时候,适当的运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质,深入的挖掘其创新意识,往往灵感就是这么自然地产生的。

2.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的教育与初中、高中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大学提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这种模式让很多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学生非常的迷惑,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人可以去谈心,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偏激,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2]。但是通过篮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篮球的赛场上面,无关你是谁,你经历过什么,大家都是单纯的凭借对于篮球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在篮球活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也可能会遇到与你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他们都会成为你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好伙伴。由此可见篮球运动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只有心灵开阔了,思维才能更加灵活,才有更多创新的想法。

2.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他们心里是五味繁杂的,有面对残酷的社会的恐惧,有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还有面对人际交往的紧张,一旦脱离了校园的保护,往哪里走、怎么走就都是靠你自己来决定了,因此对于不同事情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运动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自发的组织篮球比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面对不同状况的应变能力与解决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一个铺垫[3]。

3.如何有效的提高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1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

通过对于篮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来看,已经了解到其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因此提高篮球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首先就是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尤其是要以实践教学为重心。对于篮球而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只有能够实际应用出来才算是学有所成。

3.2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对于篮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门体育学科,篮球的实践性非常的重要,教师的教学内容将直接通过学生的实践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其他科目一样单一,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对学生的引导上面而不是对于学生的教育上面,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问题,并积极的为学生解决在篮球只是和技巧上面的疑难问题,学生要依靠自主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篮球技巧与战术,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4]。

3.3注重对于篮球战术和技巧上的培养

在篮球的比赛场上面,出色的篮球技巧是一方面,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篮球战术。只有能够将篮球技巧与篮球战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打出一场漂亮的比赛。技巧是对学生身体灵活程度的考验,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去提高。而战术则是对学生智力的考验,战术不仅仅是研究比赛中的攻与守,还包括记忆能力、思维模式、逻辑分析、准确预测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篮球运动的战术对于学生有着全方面的要求,这种全方位的要求就促进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思维逻辑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要灵活、冷静、一丝不苟,还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的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在战术设定上面要以全体的利益为基础,个人得失要暂时放下[5]。总而言之,篮球战术与技巧上的培养对于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结语

篇7:对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教学 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难等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被新闻网络所报道,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2014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向了最高峰,网络等媒介以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评价来形容这一年的就业难问题,当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达到十年前的三倍之多,高达750余万人。社会面对如此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成为社会的一大矛盾。然而,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企业劳动力短缺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出现了用工难、招工难等现象。这些迹象说明,目前培养大学生的方式方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就业难的主要矛盾。显然国家对这一矛盾早已开始关注,并在不断缓解、疏通这一矛盾,教育部明确规定各地高等院校要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这符合“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等创新型的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在这一方面进行培养,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也正是从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归纳、总结和提升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成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促进高等院校转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解决现阶段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背景下,现阶段高等院校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目标、理念不明确,教材更新速度慢,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教学的方式方法陈旧,实训基础建设投入少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于各高等院校。因此,围绕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等问题,如何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如何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四十年代就产生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同时美国也成为世界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最为先进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均将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作为专业课程讲授。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英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的国家之一,其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如英国以政府的名义成立了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产业基金,大大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同时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经过多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推动了英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英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德国政府也提出了“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这一理念,并由教育部门制定了明确的行动指南,为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依据。

整体上看,国外发达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成熟,也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同,对未来高等院校如何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尽管起步较晚,但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家先后推出了振兴教育行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等教育发展规划,均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清华、北大、人大、武大等高等院校进行了试点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相关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和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近十年来,与之相关的科研、学术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论文发表以每年近千篇的速度增长,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可以应用到实践当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等,更是有部分优秀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对创新创业能力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实践教学的发展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国内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方向与视角不尽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分层分类研究和体系结构研究两大类。分层分类研究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再根据不同层次的专业、年龄、类型、爱好、社会需求等进行分类培养,这样可以根据需求定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系结构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先建立好培养人才的系统和结构,再将需要培养的人放在体系中进行培养,达到预期的培养目的。其中普遍受到认可的体系结构包括:三结合、三层次、三培养体系,驱动、受动、调控、保障体系,内外一体的开放式体系,四子系统、四平台、四层次体系等,这些体系在不同领域均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查找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导致就业供求矛盾的主要根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本、专科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扩大,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社会热门专业,众多院校一股脑的新增专业和扩展班级数量,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过于集中,就业时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职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另外一面,企业又存在招工难、用工难的局面,很多企业打出高薪、高福利的待遇却找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部分企业存在大量用工缺口,这一供求矛盾在新闻、报纸上年年有报到。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中不缺乏高学历、高智商的,但与社会需要的既有较高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比,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是高等院校在教学体制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与用工难的重要对策。2.促进高等院校改革,加强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经过十几年对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目前我国对学生的培养已经由精英式的教育模式过渡到了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高等院校也在向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方向努力。大众化的教育体制更侧重于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普通劳动者和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教育体制改革,顺应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各类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步建立满足实际需求的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开展校企合作、外聘校外专家、到企业实习等工作。逐渐由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过渡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行的教育模式。逐步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放在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上,可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仅作为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法宝,更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的意义

1.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国家层面,为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矛盾,疏导高等院校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将教育资源用在社会实际需求方向,提高教育质量,准确引导高等院校与社会需求对接,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2.缓解就业压力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改变就业的局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就业季顺利与企业对接,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大学生就业。

3.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都是怀揣梦想走入社会的,但很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很难得到应用、无用武之地,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毕业生能够顺利、快速的适应企业,对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视角

现阶段,尽管高等院校比较重视基础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实训教学、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在逐年提升,但总体而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基地资金投入以及教师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均不成体系,各项研究与应用多集中在个别领域或者局限于某一专业。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的支持和鼓励,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热门,许多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在不断探索,也不乏出现了许多初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升,研究出符合国内需求的一些新思路、新做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助于国内外已有的优秀研究成果,系统的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符合我国高等院校实际需要的理论方法,并力争提出新的观点和适宜推广的方案。

2.访谈及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人员进行访谈,找出各方关切的问题,并查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将总结出的问题进行调查,寻找出既符合社会需要,也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方法,并对相关专业学生跟踪研究,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三)研究途径

国家先后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大学生恰恰是最符合也是最需要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群体。高等院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也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具体思路;二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三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独立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使其具有独立开辟事业的能力。

五、结论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研究创新创业和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2.[3]李树林.技术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4]黄成云.数字媒体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山东管理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为:jy2015-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8: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

1999年国家做出扩招决策后, 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115多万人, 2002年123万人, 2003年175万人, 2004年232万人, 2005年250多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成为了新的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失为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出路, 既能减轻就业压力, 并带动他人就业, 还能促进经济的繁荣和保持经济活力。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自主创业能力的内涵、构成和意义

(一) 自主创业能力的内涵

自主创业能力是一种极强的把参与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活动能力;它是一种以智力为基础, 以创新为特征, 以创造为手段, 积极面对激烈社会竞争的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自主创业能力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能力, 而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围绕创业行为发生并具有一定心理特征的能力综合系统。

自主创业能力需要经过一个培养的过程。创业能力既不是一个人先天的潜能, 也不具有遗传的特征, 是创业者在创办事业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具有进取性的、科学利用各种条件的、善于捕捉机会的、全面把握国家政策和事物发展主要矛盾的综合协调分析能力。创业能力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

(二) 自主创业能力的构成

创业是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要完成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 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实际上, 自主创业需要哪些能力, 应该由具体的创业性质、目标、内容、方式、环境以及创业者的个性特点综合决定。对自主创业能力的构成认识, 有综合能力说、认知能力说、心理品质说、整合能力说、基本能力说、综合素质说等观点, 其中综合能力说更能够突出能力的实际应用方面。

综合能力说认为, 自主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 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专业能力就是基本职业所需要的能力, 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 这是从事一切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方法能力主要指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 是创业教育的对象;社会能力是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

(三) 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校扩招造成毕业生急剧增加、高等教育结构存在不合理, 以及大学生需求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方案成为大家的共识。从社会与个人的发展和需要角度看,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就业问题, 需要自主创业者开创更多事业, 减缓就业压力。

2.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 集中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职员;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不了业。改革高等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要途径。

传统教育存在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功利轻素质等现象, 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困难。要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其目的在于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另外, 自主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能力, 是大学生在亲自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需要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时间, 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感性认识。

3.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目前,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有多种原因, 比如高校经过多年扩招, 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技术进步导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强度逐渐降低;社会经济的产业结构与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平衡等。但一个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淡薄、自主创业能力不强。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 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带动社会劳动力就业。从长期来看, 有利于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

4.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有利于形成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 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却不明显, 并非人力资源强国。过去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人口红利”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 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出现了瓶颈。鼓励大学生等高层次人才自主创业, 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是化解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打造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综上所述,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对大学生、高等院校、社会来说都势在必行。只有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才能使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二、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被普遍认为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端。随后, 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逐渐高涨, 但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仍然相当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想创业的大学生很多, 真正付诸实施的却不多。据统计, 2005年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达1.35万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4%。另据华东师范大学最近公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 尽管77.6%的大学生表示会考虑创业, 但最终下定决心走上创业之路的不足2%, 而能够坚持到5年以上并且小有成就的更是不足1%。

目前,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较之以前还算活跃, 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都是被动创业。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以自雇型创业为主, 即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多数以解决个人就业为目标, 往往缺乏系统的、长远的自主创业规划。大学生自雇型创业属于具有一定门槛的专业性创业领域, 而所需的资金又不是很多。显然, 自雇型创业非常适合具有专业技术和创业倾向的大学生。但自雇型创业也有很多不足, 如资源有限、信誉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团队, 限制了自主创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现状

1.综合素质不高

自主创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而不仅仅指某一种技能。当前, 部分学生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限制了自主创业活动。有些即使自主创业, 成果也不理想。

2.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自主创业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中, 竞争异常激烈, 因此, 自主创业不仅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 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大学生提升自主创业能力应具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意识, 增强竞争优势。

3.人文素质不高

自主创业活动复杂多变, 这就要求自主创业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要有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健康的个性、高尚的品德等。大学生自主创业要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 协调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培养人文精神。

(三) 限制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

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不利于大学生提升自主创业能力的因素:

1.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基本上进行的是就业教育, 多数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仍处于空缺状态。虽然一些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例如,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课堂式创业教育,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式创业教育,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结合了上述两种创业教育优势的综合式创业教育。但不少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甚至“名存实亡”, 或者以一些所谓的“就业教育”取代创业教育。而另一些高等院校缺少必要的创业资源, 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得不到系统的指导, 在营造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方面走过场, 有始无终等,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得不到有效保证。

2.高校教学活动与课程设置不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教学活动是高等院校最重要的活动, 也是培养大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载体。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以常规性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主, 不适合大学生提高自主创业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种开放的、与各种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中进行。

在课程设置方面, 普通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学科为基础, 重在理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主要以专门职业为基础, 强调实践。两者往往泾渭分明, 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有碍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此外, 创业课程的落后也阻碍了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提高。

3.高校教师队伍的局限

教师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中坚力量。目前, 我国严重缺乏创业教师。在教育部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之前, 我国创业教师主要集中在商学院, 且以经济学专业教师为主。针对我国创业教师短缺、专业单一、缺乏实践经验等不足, 从2003年开始, 教育部开展了常规性创业师资培训活动。到2007年, 已培养了600多名创业骨干教师, 促进了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要求。

另外,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及激励机制的欠缺等都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提高其自主创业能力的兴趣, 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水平较低。

三、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 立足市场经济, 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 既需要大规模的高层次人才从事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服务活动, 也需要相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才进行创业活动, 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 我国大学生迅速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 更是需要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 化解日益明显的社会矛盾。这些现象都为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机会。

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就业教育”阶段, 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创业教育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形式, 是以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

目前, 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施行创业教育应注重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 是指创业教育的地位。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改变传统教育培养机制, 完善创业教育组织建设, 搭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训练平台,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创业环境;中观层面, 指高等院校如何进行创业教育。学校不同, 学科特色不一, 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向也就不一样。例如农林院校着重突出农科特色, 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加强创业教育实施;微观层面, 主要指大学生个体应加强培养自主创业所需能力, 为走向社会进行创业做准备。

(二) 培养师资力量,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关键。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以下人员担任创业教师: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中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的教师;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理论和实践经验兼备的专家型队伍;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和校友;政府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

除了优秀的师资队伍外, 高等院校还应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 以行业为目标, 知识结构单一;在教学方法上, 以教师为中心。显然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过程中需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主要传授书本知识、显性知识, 而自主创业能力更强调“隐性知识”, 即隐藏在大脑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 包括信念、价值观、判断力、激情、责任心等。隐性知识支配实践行为, 对实践结果起决定作用。隐性知识需要通过实践获得, 因此,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需要创新现行的教学模式, 让大学生学会创业学习, 即突破课堂教学形式, 以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为主。

(三) 联系学生实际, 传授过硬本领

根据自主创业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自主创业所需能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企业运作知识) 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应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1. 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职业技能训练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越来越表现为高新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具有综合、交叉的特点。在此情况下, 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就必须有深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 合理的职业技能训练, 是立业、自主创业的前提和基础。

2. 决策能力

一个创业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决策者。决策能力是创业者根据主客观条件, 因地制宜, 正确确定创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战略以及选择实施方案的能力。决策能力体现了大学生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组织领导能力

组织领导能力是基于领导行为或领导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在解决群体组织问题时, 在群体中发挥组织作用, 表现出稳定的状态。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在自主创业活动中应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在学校生活中担任学生干部, 参与社团活动等,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

4. 社会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是在交往过程中顺利完成交往任务并运用交往技能达到某种工作目的的心理特征, 包括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亲和力、协调力等。这些都是自主创业者必须学会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进行自主创业活动, 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与各行各业的人员沟通交流, 树立合作共赢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创建服务平台, 激励创业实践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势在必行。现阶段政府已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各高校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结合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活动章程与方案。

1. 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活动

举办大学生自主创业竞赛活动主要是为了推动高等院校自主创业氛围的形成, 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水平和思考能力。

2. 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

社团活动可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提供初级平台, 高校应给予经费支持和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帮助创业社团发展。

3.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让大学生有提高自主创业能力的实际环境。河南农业大学的经验可资借鉴:河南农业大学依托“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建立了“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园”, 每年有13个专业的4600多名学生到园区进行教学实验和实习,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将自主创业、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到教学、科研、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去, 既注重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又注重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和能力。针对不同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创业教育, 使自主创业教育真正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穿石.创业能力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志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7) :74-76.

[5]孙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3) :83-85.

[6]吴启胜.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8 (5) :71-74.

[7]郝鹏飞, 等.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探讨[J].中国科教理论导刊, 2009 (5) :2-3.

篇9:对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创业教育 创业实践

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010年4月《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教育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同年5月教育部再次下文《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通过以上文件可见国家对创业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2012年8月教育部下达《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文件认为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是创业教育的目标。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创新”这个词出现了38词,位列第一,“创客”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重庆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创业教育,根据2013届重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重庆市2013年高校自主创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5%,其中研究生占3.4%,本科生占76.9%,专科生占19.7%。文学和工学类研究生创业比较较高,艺术学类本科生创业毕业较高,电子信息大类专科生创业比例较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载体

(一)创业教育的现状。

根据2014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年终就业方案数据显示,院校2014届毕业生创业人数121人,占毕业生人数的3.9%,根据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初次就业率就业方案数据显示,2015届毕业生创业人数50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2%,学生创办微型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54家,未注册12家。目前学生对于创业的激情很高,但是缺乏创新性,不能够正确区分“创业”、“创新”和“创意”,对创业精神理解不到位。

(二)创业意识的培养。

目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开设的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SYB创业培训班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仅仅开设在经济与贸易学院大三年级。目前学校每年开设各类创新创业讲座、沙龙数十场,平均每一个月一场,但是这个数量明显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需求,且能够请到的讲座老师一般都是理论派的教师,或者是刚刚开设企业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是政府官员为代表的官员派,要么是理论派,要么是实践派,没有理论派和实践派结合的专家。

(三)创业氛围的营造。

目前学校拥有SYB培训师2人次,创业指导师6人次,并先后派3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学校每年投入10万左右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学校目前在校生人数大约为16600余人,这么多学生的需求,教师人数和教师素质、教学课程量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从2012年到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共组织近5000人次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各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创业大赛,学校曾两次获得省部级“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我校麦藕动漫创业团队在2012年8月在台湾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自主命题组团体一等奖,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三等奖。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总结

(一)转变教育理念,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为鼓励我校大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创造、创业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习。“翻转课堂”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通过学生自学获得知识,老师只是协助同学完成。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型课程,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类似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进行“翻转课堂”的创业教育,是今后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解决,一是把创业课程改成小班制教学,课堂人数控制在80人左右,这样上课的老师能够更好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创业知识,该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三年级。二是把创业课程改成公共选修课,针对选择该课程的学生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因为这一部分学生才是真正想创业的学生。三是把创业课程改成网学课程,这样可以不拘泥于当前学校教室教师不足的局面,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课程的学习。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

目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创业师资主要由SYB培训师、创业指导师、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师、辅导员等组成,SYB培训师并未在我校进行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其他的创业教师都基本上是兼职构成。所以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学校成立创业课程教研室,把全校所有的创业课程纳入该教研室,教研室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设计。二是SYB培训师、创业指导师、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师、辅导员这几类教师不能进行通篇的创业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每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板块的教学方式,这个教师就专门针对这一个板块进行教学活动。

(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性。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关心创业基地建设、师资的建设外,更应该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新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能力,拓展和保持人际关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它成为创业教育的铺垫。二是在大二期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刻理解思维的过程,参观学校的孵化基地、合川当地的创业园等,掌握一些基本的创业思维方式和技巧。三是让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开始尝试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担任团队的领导者,去相关的公司实习或见习,了解创业的过程。

四、结语

创业教育是21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经济转型的需要,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不能无目的性、无系统性,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讲授方式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需要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通过文化、创业榜样、创业实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要特别重视质量和影响力,制定创业教育相关的服务、保障和激励措施等,加强创业理论研究和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业观,以创新意识带动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学生创业,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基地条件和环境,优化创业资源,着力提供一个多功能创业平台。在基地运行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投资建设大学生创业大厦,形成一个综合性服务型大学生创业就业综合孵化区,提高创业项目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收益性,打造示范性创业基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基地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授予徐州创业园“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称号[N].中国教育报,2010,4,27.

[2]夏坤,沈鹏.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4.

上一篇:实木家具公司实习报告下一篇: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