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雨的经典散文

2024-04-14

盼雨的经典散文(通用4篇)

篇1:盼雨的经典散文

盼雨的抒情散文

整个春天乃至初夏都没有下一场像样的雨了,干巴巴的土地踩上去都感觉干硬了,横竖在田间地头的沟渠长满绿苔,看不到一点水的流动,渠坡桥头稀疏的长着一些耐旱的草,也是无精打采的没有一点生机,雨好像忘记了这片土地的存在,不知去哪泛滥成灾。

终于,一场期盼许久的雨在下午三点左右,纷纷扬扬的下起来了。透过玻璃窗,密集的雨丝迅速坠落着,敲打着房屋地面,前方屋顶红色的瓦片一会就被冲洗地鲜艳起来。乌云黑压压把天幕排挤的很低,没有一丝风浮动也看不到电闪雷鸣,雨不是很急很大,只听到雨声淅淅沥沥,室内光线被设置的暗淡压抑,一场持久的雨拉开了序幕。

期待许久的心终于安定下来,关闭了电脑音乐,聆听外面的雨声,心思飞到了田野飞到了那片正在渴望雨水的土地。我想,那片干硬的土地就要被雨水丰盈了,那静默在雨中的麦田,那正等待雨露灌浆的麦穗,它们是不是已经在雨地里沸腾了,是不是正在舒展着麦芒狠劲的.吸收着雨水?那长的已经有些蜷缩的玉米苗,是不是也抖擞了精神挺直了腰身,把根系伸向就要湿润了的土壤,它们也一定是在开心鼓舞了。那些挺拔高大的杨树,它们像小蒲扇似的叶子,是不是已经变得鲜亮起来,被雨滴敲打的沙沙作响?田野里的那些小鸟,小虫也一定是乖巧的躲避起来,静静的在聆听雨声,等到明天雨过天晴,我一定与它们赴约,去看被雨水清洗了的绿野。

缠绵的雨声渐渐地把夜幕涂抹窗棂,我在雨声里沉思遐想,土地是渴望雨的滋润,人的心灵是不是也同样渴望雨的洗涤?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笔墨中,雨被抒写的成了精灵,他们用精美的语句把雨形绘的淋漓尽致。那些古人借雨抒情,成就了一篇篇不朽之作。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诗句不正是我此时的心情吗?还有那些音乐大师们,他们谱写出雨的乐声余音缭绕,栩栩如生,比如《雨的印记《一个人的雨》,沉醉在这样的音乐里,好像已经身临其境独自一人在雨中行走。雨是会给人带来灵感的,带来情趣的,在雨天,不知会谱写出多少绝妙佳作。

我是喜欢雨的,有人说雨天会使人感觉压抑,烦躁,我则不然,在哗哗的雨声中,我看到了雨清洗了被尘污的的大地,听到了植物被雨滋润后的拔节声,感觉到了雨水赶走酷热后的清凉,在雨天,我是清醒的,精神的。在小雨纷飞的天气里,喜欢一个人独自行走,去感受雨有些凄凉,忧郁的情调,去看雨中朦胧,含蓄的景致,在雨声中,我会莫名的沉思遐想。也许,是生活在这片经年干旱少雨的地区,对于雨,我更是情有独钟,起网名的时候想到了去雨中淋雨,就叫了淋淋雨,一个带有很多雨点的名字,已将使用终生不改,雨成了我又一个待名符号。

在和雨的交谈中不觉已经很晚,雨声在漆黑的窗外越来越大,有雨的夜别有一番情调,爱人把雨声当成了催眠曲已经酣然入梦,我却在雨声中行走着,寻觅着,感悟着,我想再和这场期盼已久的雨多纠缠一会。

篇2:盼雨的经典散文

久旱盼雨的作文

盼雨

山东邹平月河初中春之声文学社李钊

夏天,炎热,无雨,会让人感到焦灼,感到透不过气来。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一个无雨的夏天真让人难过。

下雨吧!让清凉的夏雨覆盖大地,以这个季节特有的方式去清爽人心,安抚人心。

雨可以刷新世界,所以大家总是能够在雨后看到一方更加碧蓝的天空,有时还会有一道彩虹横贯天际。狗儿们把雨前伸得长长的舌头收回自己的嘴巴,不再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而是安静地卧在主人的门前:鸟儿们也在湿漉漉的枝丫或静悄悄地站立,或跃来跃去,用红红的小嘴玩儿似的琢着树叶上滚动的雨珠:唱了一天歌儿的蝉也歇了歌喉,静静地聆听雨的滴答与叮咚。孩子们在宽阔的路面上嬉笑着奔跑着打着水仗;老人们丢掉了手中的蒲扇,拎着马扎纷纷走出家门坐在街道上唠嗑儿:农把式们走进田园,泥泞的田埂上留下了一道道诗行……

雨的世界,一个多么适合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的`世界啊!闷热、膨胀、混沌的思绪被沉淀了、净化了,人心不再焦躁不安,而是慢慢平静下来。

你曾见过一辆红色的轿车飞速穿越雨幕的情景吗?那飞溅的两道水花煞是好看。穿过雨幕后,那满是尘土的车身霎时光彩鲜亮无比,不知开车的人会有多神气!还有,一群孩子正在路中央“筑坝截水”,名曰:要筑坝灌溉农田……

还有,夏雨覆盖之下,禾苗吮吸甘露,感受幸福。它们会在秋天来临的时候,捧出诱人的果实。没有夏雨就可能有这样的景象:大地一片荒凉,土地龟裂,千里不毛,树木干枯,从树心到人心,干燥焦躁浮躁。希望变得越来越少,精神越来越颓唐,不是不想振奋,而是缺少借以振奋的那一道神鞭,那令一切蓬勃的清凉滋润的雨啊!

下雨吧,下雨吧!

不巧的是,今年我们又走进了一个无雨的夏季。

夏雨哪儿去了呢?(范文网 )问爷爷们,他们也在摇头。就在老爷爷摇头的当儿,下雨了!下雨了!可是只下了一小会儿,路上的浮土还在飞扬,树叶儿还没有清亮。真是可怜!下雨吧,下雨吧!再让诗人撑一把伞走在幽深幽深的小巷,再让那些成双的人儿在雨伞的花海中徜徉,再让孩子们躲在屋檐下,惊喜地用双手迎接苍天怀念大地的泪珠千行。

在这个干燥的、尘土飞扬的夏季里,人们不由得去指责苍天,不由得要刨根问底:为什么无雨?

苍天的回复:你们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地开发,破坏了自然界的法则,因此,你们又要忍受一个无雨的夏天。

人们无语,仰望天空,只见几条黑色的游龙正在升腾……

篇3:从先秦诸子散文入手涵泳经典

一、在涵泳中拓展经典的宽度

由于种种原因,现行语文教材里选编的先秦诸子散文少之又少,注解也较为粗浅,缺乏系统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提倡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尝试带领学生进行“先秦诸子散文之经典导读”的拓展学习,通过阅读经典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日本有一个名叫涩泽荣一的人,他是日本现代文明的创始人之一。他有过这样一个口号:“要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算盘表示经济利益,《论语》表示伦理精神。日本经济就是在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的规范制约下实现义利合一,逐渐发展成今天的经济强国。听完故事,学生们表示感触很深,认识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影响着邻国的发展进步。其次,我利用PPT在课堂上展示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让学生通过诵读,激起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在涵泳中体悟经典的深度

我常带着学生涵泳经典,与经典对话,教导学生耐心聆听先知的教诲,明白一些为人之道,使学生通过对经典的学习与感悟,认识自我,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使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一些经典名句看似简单易懂,却是人类智慧经验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使学生读懂经典,在经典的感召下,对生命能有新的体悟,对自我能有新的认识。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今天,向孔子学当教师”的专题解读活动,学生通过阅读与先贤对话,获取情感的共鸣,汲取做人的智慧。先贤的智慧良言和伟岸的人格精神一次次感召着他们,他们在获取、辨识、整理、归纳中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内涵的理解,他们不再盲目崇洋,而是能够聆听、倾诉、思考,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例如,通过学习名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学生在记诵中感悟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而且是互相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下还会发生转变,最后归于统一。学生在诵读中陶醉着,在诵读中收获着,明白了“以德养道”的真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三、在诵读实践中修身养性

1. 在反复诵读中指导涵泳

我采用导读和精读相结合教学形式,从学习经典篇章的原文、原字入手,引导学生掌握经典的精髓。同时,我还在深度讲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挖掘和深化文本的思想内涵。

我在课堂上进行导读时,在具体操作中注重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知识。在导读的同时,我还带着学生加以深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使他们在涵泳中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升华人格内涵。

对照新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驾驭教案,并不能体现教师的驾驭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维动态才能真正地教育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制订教学内容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经典的学习中,通过熟读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圣贤的缅怀之情,在熟读中产生审美的愉悦。教师与学生都应在诵读中用心去感悟经典,在反省中获取智慧,形成良好的主观体验。

2. 在专题研读中教导涵泳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孔子一生为学的写照,完整地叙述了孔子一生进学的历程,对青春期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帮助极大。学生在诵读后能很快熟记句子,但对句子的理解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整体地领会其内涵,而且学生对“志”的理解过于简单,仅解释为“立志”。因此,我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从细微处入手进行理解,使学生明白“志”是“三十而立”的基本前提,“志”应该理解为在心里“以圣人为志”,在外就是“学”,学习圣人。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学”入手,从模仿圣贤的言行开始,去感悟其内涵,从而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篇4:经典重温 散文的雅俗情趣

坐拥散文丛林,重新品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便多了一份雅俗情趣。梁实秋的散文细微处见情趣,林语堂的散文幽默机敏,胡适的散文明白清新,周作人的散文亲切而自然。旧时光虽已走远,但他们的文字仍然具有不可抹灭的文化魅力。

《雅舍小品》梁实秋著

《雅舍小品》共收集梁实秋自1937年至1987年的散文精品,计143篇。《雅舍小品》中的文章,写的不外衣食住行、营养娱乐、人伦道德、世态炎凉、生老病死等,大多是身边琐事,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日常生活。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他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但真正使他获得散文大师声誉的,是雅舍系列。1939年秋,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别人合资购置平房一栋,取名雅舍。所谓“雅舍”,一桌一椅一榻而已,然在梁实秋眼中却是诗一般的住处。人情世态,细物琐事,在雅舍中徐徐上演,交织成一片活泼如小品的文字疆域,命名为《雅舍小品》0这些文字无辞藻华美之嫌疑。却有行云流水酣畅之淋漓。人世间的万般气象,在梁实秋笔下轻描淡写间便得以极致演绎。再寻常不过的一山一木一猫一狗,在他轻松幽默的文风里都得到了别样的诠释。他后来应朋友之约以“子佳”的笔名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上撰写专栏小品,栏目就取名为“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题材广泛,关乎人伦、世相、心态、人物、乡土、域外、闲适。取材具体而细小,如《握手》、《讲价》、《手杖》、《牙签》、《照相》、《下棋》、《饮酒》、《吸烟》,皆是寻常人生百态和平凡的事物,但在梁实秋笔下却写出了深邃而隽永的意趣。例如,开篇《雅舍》,先写雅舍的位置之特,鼠蚊之多,继写视野之幽,陈设之简,最后以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作结。心境的达观超脱,跃然纸上。又如《中年》,先写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种种感受,篇末笔峰一转:“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这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至于《脸谱》中的“卷帘面孔”,《下棋》中的人生况味,《暴发户》中对新贵人木三分的刻画,都发人深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见多才能识广,梁实秋经历了自清末以来的多个历史时代,并有着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度生活空间”的体验,从而使他对生活中的“世事”、“人情”感悟较深,并将这种独特的感悟化而为文。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的《雅舍小品》自结集问世后,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其中在台湾地区先后印行三十多版,成为散文作品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之一。

《胡适散文选集》胡适著

胡适作为白话文写作的倡导人,在文学领域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自成一派。品读《胡适散文选集》,大抵可以感受胡适散文的三大特点,即明白晓畅,以学识见长,自然清新。

胡适的散文)AN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为什么义法格套所拘,是所谓“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说的是平平常常的话,全无斧凿的痕迹;然而大巧若拙,细心的读者方能体会胡适散文修辞锤炼的苦心。

胡适的散文常采取从事实人手,或直接用事实说话的写法。《新生活》一文如此;《贞操问题》一文也是因报纸上褒扬“唐烈妇”、“陈烈女殉夫”和“俞氏女守节”等几篇奇文而发的,抓住了现实生活中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事例,有感而发。

胡适坚持用白话文写作,并尽量采取民众口头的词汇以及俗语等,这也是他的文章明白通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老相识”、“巴结”、“面长面短”、“米米小的问题”、“做戏无法,出个菩萨”、“见了黑旋风不认得是李逵”、“养个孩子还免不了肚痛”、“不会写字怪笔秃”、“为我心为你心”等等一类词语,在他的散文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再加上叙述论说都非常畅达,因而读者易于理解,读起来舒坦畅快。

胡适散文的特点,还表现在其作品中具有充满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方法。他的散文,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或赞颂新文化的健将,或描写军阀专制与保守者的脸谱,或追求民主、自由、法治,或呼唤个性解放与人道精神,或针砭国民性弱点,或奖掖扶持文学青年。凡此种种,虽然也有较为浅薄或软弱妥协的成分,但大多数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张扬民主科学的积极意义,因而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风貌,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林语堂著

与其说介绍一本书,还不如说介绍一位作家。林语堂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的变迁是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到从小事中发现问题的中年和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思想者。

林语堂的散文有闲适的特色,有着对于幽默的美学追求,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这种幽默,常常不是一句俏皮话,或笑话引你发笑,而是捕捉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亦庄亦谐,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大力提倡幽默,被世人誉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对“幽默”有自己的认知,他认为: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可见,在林语堂眼里,幽默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与特定的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而林语堂自己也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幽默的心态来观看世相,来解读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如《论孔子的幽默》、《中国人的国民性》、《秋天的况昧》、《月亮的危机》等,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读后让人会心一笑。“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应邀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时说过的一句话,玩笑之余你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轻松、风趣,甚至是善解人意。不过,真正对幽默作系统阐述的则是他的《论幽默》0在林语堂看来,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或是什么样的笑料段子,而是文化发展中文化内涵外显的另一种形式,其中更多睿智,更多洒脱,更多凝重。

身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林语堂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他对现实虽有着不满,但又难以寻得较为理想的出路。所以就选择了一条自由知识分子的中间道路:既可保全个性自由,又不随

波逐流,满足于自身的闲适之趣。可以说,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这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闲适”“幽默”“性灵”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更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周作人散文集》周作人著

大抵人们谈到周作人,总是把他归结为与林语堂类似的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总的来说,没什么错处,但同样是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周作人与林语堂又有着不同之处。周作人的闲适中往往都带有一种苦茶般的酽昧,总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林语堂的闲适才是真闲适,文章中跳动的是幽默和豁达。《周作人散文集》收录了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周作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年代。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周作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可以称之为闲适派知识分子。这一派别的散文同明清流行的“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文学一脉相承,形成了冲淡、清涩、平和为特色的闲适文学。

周作人很早就有了“苦茶庵”的斋名,这可谓是自得之谈。所以,有人认为周作人文章的所谓闲适,其实只是外表,真正的是“苦味”。他的散文,闲适与驳杂集于一体,渊博与深邃凝于一身,简素与苦涩相得益彰。其中,“说道理”、“讲情趣”是周作人创作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也以此自得。道理和情趣均来自读书和生活。情趣得之于品,道理得之于思。道理与情趣编织出了闲适、高雅、独异的文字。尽管,品思之外我们还能嗅到文字之外的幽苦气息,若斋中的苦茶,苦斋外的苦雨。1924年,不到四十岁的周作人就写过这样的话:“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此外别无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盼雨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关于雨的经典散文07-02

雁翔湖听雨的经典散文05-02

修炼经典散文05-23

经典抒情散文05-26

经典美文散文04-08

散文经典范文05-17

名家经典散文07-31

经典散文朗读07-31

经典散文欣赏07-31

前缘经典散文04-09

上一篇:以方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下一篇:从小培养美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