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译文及作品影响

2024-05-01

《滕王阁序》译文及作品影响(精选6篇)

篇1:《滕王阁序》译文及作品影响

创作背景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其二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篇2:《滕王阁序》译文及作品影响

《滕王阁序》让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读了之后也大为赞赏,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也。

韩愈作《新修滕王阁记》曰:“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亦欲往一观而读之。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作品译文

这里以往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瓯越。物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之间。因为大地有灵气,所以英杰辈出,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大洲像雾一般涌起,博学的人才,像繁星一样地活跃。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地方,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英俊之才。

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特地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所作文章的气势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像紫电剑、青霜剑这样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季秋时节。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滕王阁前的沙洲,发现了滕王所修的滕王阁。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推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辽阔,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知道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

西望长安,东指绍兴,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篇3:《滕王阁序》译文及作品影响

一、即景生情, 情不同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题材相似, 都描写了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 作者皆即景生情, 抒发胸臆, 但心境与思绪却大不相同。王羲之眼中的的“兰亭集会”, 兼具了修禊旧俗与文坛盛事双重意味,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在惠风和畅的春光里, 在修竹清流的山间流觞畅怀、吟咏诗篇,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成为千古佳话。王羲之作为此次集会核心人物, 在众星捧月中俯仰天地、笑论生死, 尽显一代书圣文豪的洒脱自在。王勃有幸邂逅了重修滕王阁落成大典, 但见阁外“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阁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在这四美具、二难并的盛会上, 他“穷睇眄于中天, 极娱游于暇日”, 引经据典, 炫才耀华, 显示出唐代青年才俊的踌躇满志与意气风发。苏轼夜游赤壁, 心境与王羲之、王勃大不相同, 他劫后余生、被贬黄州, 门前冷落、亲友疏离, 友人来访的感动喜悦及仕途无望的心灰意懒交织在一起。在宜人的江月美景中携客泛舟、举酒属客, 在及时行乐中寻求暂时的释怀与超脱。“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又使他于落寞茫然中渴望远离尘世、忘却名利而羽化成仙的境界。

二、乐极生悲, 悲有异

文似看山不喜平, 古人文章采用的起承转合、情感起伏等手法不仅用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更是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完美理想和残缺现实之间的矛盾状态———儒道哲学渴望建功立业、生命永恒的目标与时运不济、年华易逝的现实必然激起思想深处的动荡矛盾, 故极乐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 贵为天子的刘彻不也同样感慨“欢乐极兮哀情多”吗。因此, 这三篇文章中描述的山水之乐达到极致时, 也都同样急转而悲。但究其实质, 三位作者人生境遇的差异铸就的悲的原因和内涵却截然不同。王羲之尽管出身名门、风度才学举国推崇, 但暮年多病, 面对眼前美妙欢畅之情景, 联想到“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所有良辰美景都短暂易逝, 任凭谁都无法超越生死, 就很自然地生出生命无常的迷惘、惶恐和痛苦。王勃生逢盛世却怀才不遇, 滕王阁上兴尽悲来。面对众多嘉宾, 年少才高的自得和身份卑微的尴尬使他对所谓的“圣主”、“明时”充满感慨, 发出“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的叹息。受宴会场合所限, 时运不济的愤懑虽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 但面对众多同是沦落天涯的失路之人、他乡之客, 欢宴表象也终究掩饰不住内心的落寞和愤懑。苏轼才能卓越, 却仕途坎坷, 历经磨难。静夜如泣如诉的箫声唤起他身世浮沉、功业难成的感慨。追慕古人功绩, 但即便是曹操也终究灰飞烟灭;慨叹生命短暂渺小, 然求长生又不可得。苏轼体验到的悲痛, 不只是王羲之无法长生的惶恐迷惘, 也不是王勃怀才不遇的愤懑感慨, 而是事业理想皆成泡影及人生观、价值观彻底颠覆的悲凉, 此时的他只能借佛理禅机作为心灵鸡汤, 自我解脱, 以达到“物我两忘, 身心皆空”的境界。

三、思而超越, 意迥然

三篇文章最终均超越悲慨, 抒写出各自不同凡响的人生感悟, 但因作者年龄、阅历、追求的差异, 其境界内涵又迥然不同。

王羲之虽知死生无常, 但作为一代书圣和旷达雅士, 受魏晋人崇尚精神自由和追求文章不朽的思想影响, 期待后人能如自己看古人文章产生共鸣一样, “亦有感于斯文”, 遂将永恒不息的生命追求转为文章千古的价值不灭, 生命虽逝而精神永存也成为后世中国文人的普遍追求。王勃虽怀才不遇, 但青春年少, 仍坚信“桑榆非晚”, 并以“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 对个人前途仍充满憧憬和期待。体现了唐代繁盛时期文人特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苏轼面对坎坷命运, 参透得失, 自我解脱。他不同于王羲之从后人的接受共鸣中找寻人生价值, 也不同于王勃在对未来仍有可为的建功渴望中升腾起信心, 而是超越了人在宇宙面前自觉卑微无助的迷惘矛盾, 看到了人类群体生生不息的乐观前景, 以知足常乐的心态欣然享纳自然美景, 以“勿生贪念”对待世间万物, 达到了风波过后坦荡从容的平和境界。

四、对语文教学的借鉴意义

通过以上比较, 分析了三篇作品的思想差异, 同样运用比较法还可发现这三篇名作对语文教学的指导和启示:第一, 发现领会古人文章的经典思路结构。三篇文章均采用悲喜起伏、层层深入的线索结构。开篇写景、情景交融之乐, 而后乐极生悲、感叹生命的残缺短暂, 再理性思考、抒发人生独到观点而超越悲痛, 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学生写作时常遇到此类问题, 如平铺直叙没有起伏以及衔接生硬无法深入, 学习经典文章共有的思路, 领会其层层深入的逻辑思路及悲喜交叠的文势起伏, 可以得到写法上的借鉴。同时, 悲喜情怀的深刻真挚, 抚今追昔的广度深度, 思想境界的高远通达是文势起伏的内蕴支撑, 更是青年学生最难模仿却真正能点石成金的不二法则。第二, 运用同中求异的纵向比较提高阅读效果。在文章结构相近的基础上, 纵向比较不同时期作者的思想及时代差异, 能够透过相似的现象, 直达文章的内在精神。例如:王羲之的山水之乐反映出人的主体地位的觉醒, 追求文章不朽既是当时文学觉醒影响的结果, 也展示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的独特感悟。王勃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穷且益坚的奋发, 分别受到了唐代重武轻文风气的影响和唐代强盛国力的感召, 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张力和生命活力。苏轼在仕途艰险中寻求精神升华, 是宋代文士仕途如履薄冰、转向寻求内心宁静的写照, 呈现出从容旷达及睿智深刻的境界。每一篇佳作都是文学长河中的闪光点, 通过对其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能帮助学生将文章知识及内涵精准定位, 便于记忆理解, 并开阔学生思路, 能够将相似性的点广泛联系成一条线乃至一张网, 更为今后建立发展史的观念及更高层次的学习积累经验。第三, 横向比较不同作者的思想境界, 提升自身品格修养。语文学习的外延无限广阔, 最终目的不仅限于读写教学, 更应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中国的文章从来都是传情载道的, 我们阅读文章不应仅停留在研究效仿写作技巧层面, 而是要拨开语言的阻障, 直达作者的思想精髓, 从他们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文化背景中汲取精神食粮。最值得重视的是, 青年学生要学习前人可贵的思想品格, 以积极变通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这才是语文学习受用一生的根本所在。

摘要:《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均为即景抒怀的名人佳作, 其结构都是即景生情、乐极生悲、悲而超越, 本文以三篇文章的相似结构为基础, 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比较他们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挖掘作者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现实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即景生情,乐极生悲,超越,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吉.感悟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J].作家, 2009, (4) .

篇4:《滕王阁序》译文及作品影响

一种说法是王勃作此文时年龄为十三岁或十四岁。《太平广记》和《唐摭言》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因文中有“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恭逢胜饯”之句,后人多怀疑十三、十四岁之说是民间文人对“童子”一词的臆造。如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中说:“疑十四岁之说乃由序中‘童子何知’一句附会而出。”从这篇序文内容之博大,构思之精巧,辞采之富丽来看。不应该是少儿之作,更像是成人作品。而后文流露出的对于人生悲欢的感慨和对于宦海沉浮的体味,情之真,意之切,言之痛,非饱尝人世沧桑和仕途艰辛之人,不会有此“真切之文”。

另一种说法是王勃作此文时年龄为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按岑仲勉《王勃疑年》推算,王勃生于公元649年,卒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而上元二年。王勃作有《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一文,所记之事与《滕王阁序》相似,故许多人认定王勃作《滕王阁序》也是在上元二年,即二十六岁。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便采用了这种说法。然不论是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均与文意不合。一是无法对“童子何知”中的“童子”一词作出合理解释,一个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的成年男子对客自称“童子”,终觉别扭。二是不太吻合“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中“弱冠”之自称。若说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约等于二十岁,实在牵强。同样对客,一会儿称“童子”,一会儿称“弱冠”,为何前恭而后倨?总之,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之说虽较为通行,但笔者仍觉此说疑点重重,难以服众。

近重新将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与《滕王阁序》两文作一对比,忽有所悟。《秋》文曰:“上元二载,高风八月,人多汴北,地实淮南。……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穷愁;山曲淹留,属群公之宴喜。……此欢难再,殷勤北海之筵;相见何时,惆怅南溟之路。”若按某些同志的理解,王勃在往交趾省父途中,八月作《秋》文,九月作《滕》文,从而认定王勃作《滕》文是在上元二年,即他二十六岁时。然比照两文,便发现两文虽为同往交趾途中所写,但《秋》文是记省父之事,而《滕》文并无省父之意;《秋》文中笼罩穷愁悲戚怅惘之情,而《滕》文则流露出豪迈、激扬、慷慨之意;《秋》文中作者贱称自己为“下走”,而《滕》文中则自称“童子”“弱冠”这些较为自尊文雅的用语。显然,短期内在同一旅途中写出情感反差如此鲜明的两文,似不可能。笔者以为,作《秋》文时其父王福峙被贬交趾已久,王勃思父心切,前往探视;而《滕》文并非与《秋》文同时期的省父之作,而是早于《秋》文,在王福峙刚遭贬谪,王勃侍奉父亲同往交趾途中所作。王福峙远谪交趾完全是受王勃牵累,王勃恰遇恩赦,侍父远行,自在情理之中;且此说在原文中可得到充分印证。原文中“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是言家父前往交趾为令,路过洪州这个胜地;自己年幼无知。有幸随父参加盛宴。前句言父,后句言子,自然顺畅;严父面前,自称“童子”,恰当得体。“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言自己愿舍弃一生功名,在万里迢迢的旅途中早晚侍奉父亲。父亲因已受累,王勃深感歉疚,唯一能做的就是侍亲尽孝。下文“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言年老更应壮心不已,哪能在白发苍苍之年改变心志;身处困境中更应坚忍不拔,不丧失远大的志向。前句奉劝父亲要振奋精神,不因贬谪而颓丧;后旬激励自己不畏艰难,志存高远。“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引用《论语》中“……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的典故,言自己因从前受到父亲的教诲,今天才得以喜登龙门。把今日登龙门之荣耀归功于昔日父亲之教诲,立言得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他日”并非某些注家所说的“将来有一天”之意,而是指与“今”相对的“过去”,在古文中“他日”常常作“过去”讲,如“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左传》)。“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札记》)唐杜甫诗“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也可把“他日趋庭”理解为是对“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借用。原文中这些父子对应而称的语句可见,王勃待奉父亲同往交趾之说并非臆断,而是通过寻绎全文而得。再由“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可知,王勃创作《膝王阁序》时的年龄应与终军相等,即二十岁。一个刚行“加冠”之礼的年轻人在父亲面前自称“童子”,这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是很正常的称谓。“童子”侧重于对父而言,“弱冠”侧重于对客而言。这样便于理解作者为何于一文之中前称“童子”而后称“弱冠”。偶观俞正燮《癸已存稿》卷十二《王勃滕王阁序书后》一文,正好佐证笔者之管见:“盖乾封、总章时,宇文节往新州,勃随父福峙往趾,俱过洪州,阎饯之阁上。孟学士。王将军皆在坐。”

篇5:王勃滕王阁序译文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地上物产的精华,乃是天的宝物,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世说新语记载,太守陈蕃赏识徐孺子,专门为其在家中设置榻,当徐孺子来的时候,就将榻放下来,徐孺子走了就将榻吊起来,此处应该是称赞滕王阁的东道主欣赏才俊,也有夸赞宾客的成分)。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样多。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公,(使)打着仪仗(的高人)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让)驾着车马(的雅士)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文章的辞彩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我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山南面的水边。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好像登上龙门一样。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篇6:《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译文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连带着三江,周围环绕着五湖,控制楚地,连接瓯越。 (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口——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后生晚辈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傍晚的彩霞与单个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 (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 (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 (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 (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很高兴登上了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上杨得意,只好拍着他的赋而叹息;我今天遇上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上一篇:信管毕业实习报告下一篇:笔下超生成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