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2024-05-10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通用9篇)

篇1: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就文章而言,《滕王阁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又是一篇难文硬文。我们最怕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有什么好的”。《滕王阁序》就常常遭受这样的命运。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网查了一下资料,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顶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为钥匙打开滕王阁的大门。但这样一来,学生要花很大的时间去打理,恐怕那点兴趣也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后来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课文,居然发现一条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断亦续的感情线索。相对典故相对文采这些“技”上的东西,它应该是“道”,是最根本的。那么能否以情感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王勃陆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我布置学生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举最初的情感为例,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兴”,也有学生认为兴中有悲。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那它从何而来?学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两句话,“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尽悲来”,从文中筛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习。经过讨论,学生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就有了落脚点。

对于这篇文章,为了让学生好地理解这样的情感,我们不妨简单的加以拓展,如这些快乐的描写和〈兰亭集序〉的第一段何其相似?背背兰亭,想想滕王阁,王羲之和王勃就走到一起了。同样,鉴于个别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兴”里的悲音,我们更要利用好,尤其是第三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里的那只孤鹜,“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确实自觉不自觉流露出一种伤感。为什么明媚的背后有着灰暗的底色?这问题已基本触摸到了王勃心灵真正的脉搏,因为接下的悲就深沉而直白地抒发年纪轻轻的才俊抑制不住的痛苦。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篇2: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上课的感受是挫败。一是导入部分不熟悉,显得不流畅。二是第二个环节花的时间太长,前松后紧。三是贪多求全,没有充分展开其中某个角度。

听课老师课后也提了几个问题,致命的缺憾。首先是普通话太差,会严重影响学校评估。其次是指导学生读做得很不够,一读是熟悉文本,二读是理解文本,三读是赏析,而我忽视了这种认知的层进性,读得没有艺术。再次,在学生展开之后,应该根据自然生成情况,灵活处理,尤其是带领学生进入音韵环节后,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挖掘这个问题即可。

篇3:《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与评析

关于文言文阅读, 《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 应立足于文本,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阅读鉴赏, 而不应把“外围战”作为重头戏, 甚至架空分析, 失去语文课的根基。而应回归文本, 坚持语文本色。

这是一篇美文, 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 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达到了内容与语言双赢的千古绝唱。在本节课中,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 从内容和写法上去分析品味, 感受语言之美。再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 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心志。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2.初步鉴赏千古名句, 培养理解感悟的能力。

3.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 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 被认为“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唐摭言》)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一千古绝唱。 (明确本节课重点)

二.诵读课文

这么一篇传世之作, 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美读文章。就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老师和几位同学一起共同配乐诵读课文。

三.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1.有人曾经评价《滕王阁序》: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 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

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 你最欣赏文中哪些语言, 从内容和写法方面进行赏析。 (小组交流)

2.我们一起来分享, 感受王勃语言的魅力。

要求: (1) 读出你选择的语句。 (2) 串译。 (3) 你的评析 (从内容、写法方面) 。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评, 学生随时有感情的读课文。)

板书:

形式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内容方面:意象、意境

艺术手法:修辞 (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对偶、反问等) 、炼字、色彩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白描、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融情于景)

必要时补充:大家看看这三对儿对偶句一样么?

(1)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2) “孟尝高洁, 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3)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对偶的形式:a.正对 (上下句在意义上相近或相似的对偶形式) 如:“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b.反对 (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孟尝高洁”“阮籍猖狂”

c.流水对 (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对偶关系: (1) 句与句对偶。 (2) 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 这叫做“当句对”。)

作用:表意凝练, 讲究字的平仄关系, 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 富于音乐美。

3.《滕王阁序》的美不仅在于体现了王勃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的复杂的人生情感, 更在于文中大量精妙的语言, 文中句句是经典之言。我们不再一一分析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感受文章之美。饱含深情地全班齐读课文。

四.仿写拓展练习

仿照文中的对仗形式, 请以文中的一段为写作内容, 或评点, 或感受, 写一副对联。

五.小结

这节课, 你学到了什么?

《滕王阁序》这篇散文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 正是因为, 王勃运用了极其华美的文辞, 描绘了雄伟壮丽的景致, 而且抒情真挚委婉, 抒发作者高洁且坚定的心志。这节课我们选择了你最欣赏的语言进行了赏析, 感受了文章的音乐美与绘画美。在平时语言表达的时候, 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我们的心志, 我们的文字也会有大家的风范。

学生谈学习感受:

杨继晖:通过对《滕王阁序》的学习, 我了解到王勃是个很有才华却怀才不遇的人, 他虽然生活困顿但依然不放弃希望和坚定的志向。这为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在课堂的学习中, 我已经学会了从句子中找出运用的手法、感悟意境独立地分析一个句子。在我分析“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时, 老师让我反复读、反复体会, 开始总是读不好, 老师就提示我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哪里应该重读。我又试了试, 果真很好。从文章中, 我还学到了“四六文”是个怎么回事儿。更为高兴的是, 我还学到了如何写对联, 知道了写对联的一些基本格式和规定, 写出了一个自认为挺好的对联。总之, 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

周易豪:选修Ⅲ中的《滕王阁序》总算是学完了。说实话, 刚开始老师让我们预习的时候, 我很是挠头。读完文章一遍之后几乎一句没懂, 从来没读过一篇注释比原文还要多的文章。后来, 经过看文下的注释和查阅资料, 终于大体上弄清了文意, 了解了作者在各段落中要表达的内容。当然, 还有一些句子不是很清楚, 我就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学习。这也是老师从开始教我们起就一直说的。在对课文预习时, 能够发现自己有哪些理解上的问题;在课堂的学习中, 要能够通过和同学或和老师间交流解决自己的问题;上完课后还能再生发新的问题, 以便在课下自己查资料继续探究。总之, 和原来的语文课相比, 在新课改后, 多了很多我们自主学习的时间, 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探究的方向, 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特别好。

教学评析

文言文教学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或者侧重字词的教学, 从而忽视“文”的教学;或者侧重文章的分析, 而字词的落实又不够。许多老师在这个两难问题面前, 举步踟蹰, 不知所措。尤其是面对《滕王阁序》这样难懂难读的文章, 就更是感觉到困难。王琳琳老师的《滕王阁序》这节课, 或许在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第一, 她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 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王老师在开发学习资源方面安排了两个学习环节, 一是利用小卡片引导学生赏析名句, 一是利用小卡片让学生写对联, 进一步赏析文章。这里的小卡片, 有两个作用, 一是帮助学生挑选语句, 以作赏析;二是用写对联的形式, 既锻炼写, 又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深入。开发小卡片这个学习资源, 既能锻炼写作, 又能深入地推进阅读, 具有一石二鸟的功效。关键的是,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 学生表现出了很好的眼光, 挑出来的名句几乎跟老师的预设一致, 写出来的对联也基本上符合要求。个别不合理的地方, 老师带着学生一一地进行了纠正, 纠正也是很有效的。这说明, 课堂教学只要是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他们的学习, 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 他们就一定会认真地学, 主动地学。

在写对联这个环节上, 王老师没有先入为主地讲解写作要求, 而是用自己的示范写作作为指导, 这样就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老师有效的写作示范, 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更自在。在整个品读环节上, 王老师也都避开枯燥地讲解, 而是亲自读一读, 写一写, 以自己的读和写带动学生去读, 去写,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 她注意将诵读和品读有机结合起来。讲授《滕王阁序》, 毫无疑问, 要认真指导学生诵读, 因为这是一篇骈体文, 语句整齐, 音韵铿锵, 非常适合朗诵;但光有诵读又是不够的, 还必须带着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品读。王老师的课就是这样设计的。一方面, 老师示范诵读, 另一方面, 老师带着学生诵读;在此基础上, 老师又和学生合作诵读。在强调整体诵读的基础上, 王老师还强调个别重点语句的诵读。多种诵读并行推进, 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而且也有利于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既相得益彰, 又恰到好处。尤其是老师的教读、带读、范读, 很规范, 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 好的诗词, 不仅要诵读, 还要注意品读。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带着学生诵读, 即便是读得很细致, 很动人, 学生的体味恐怕也只能停留在体验的层面。为了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层面。王老师选择从语言美的角度进行品读, 这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这不仅可以抓住骈体文的写作特点, 而且也能做到上课时举重若轻, 给教学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而且, 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欣赏的语言做赏析, 能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差异, 让学生学得很有乐趣。诵读和品读相结合, 既让学生学习了诵读, 也让学生懂得了怎样去品读, 既扎实, 又讨巧, 效果很好。

第三, 这节课还注意做到开发课程资源和落实文言字词教学相结合, 做到语言赏析和基础巩固相结合。这样做, 不仅可以避免文言教学容易走偏的毛病,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字词基础。比如, 在赏析“青云”一词的时候, 老师既引导学生品读感情, 也注意到这个词语的基本理解。还有, 赏析“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的时候, 老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这个“穷”字的理解。在这节课上, 字词句的落实是随文进行的, 很巧妙。这是我们从事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注意的。

篇4:《滕王阁序》创新教学设计

创新之举,收效颇佳。现将教学设计介绍如下,愿与各位同行共飨。

一、课前朗读,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课前进行,以教师范读(可配上古典音乐)、学生齐读、领读与跟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形式,反复朗读,几能背诵。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骈文的特点,疏通文意,整理行文思路,了解思想内容,初步感知美文之美,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名联导入,宏观把握

这一环节包括两个步骤:

一是名联导入,教师给出下联“扬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要求学生对出上联“滕王阁,阁藏鸽,鸽飞阁不飞”。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诗文的知识储备,虽有一定难度,但能激发学生興趣,感悟诗文的新巧之美,对学习骈文有蓄势待发之功效。

二是宏观把握,提示学生以同类文体《兰亭集序》为参照,理出文章“叙写游宴之事——描绘游宴之景——抒发游宴之情——交代写作缘由”的行文思路。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整体感知的概括能力、旧知带动新知的自学能力及文体特征的归纳能力。

三、品读鉴赏,微观感知

这一环节分三个步骤,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对美文进行更深的挖掘,凸现美感。

1.译——感受形式之美

文章第一段起笔不凡,尽显骈文之美,让学生将第一段翻译为四字、六字的对偶诗句,既解决了骈文因用典和对偶而流于艰涩的难点,又再现了骈文语言华美、句式整洁、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特点;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的运用力,又在翻译中感知,在模仿中创新,可谓一石数鸟。因此,学生创造性地将用典句“徐孺下陈蕃之榻”译为“陈蕃设榻,躬迎徐孺”,将比喻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译为“洪州雄伟,如雾涌起;人才俊美,如星飞驰”,将倒装句“滕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译为“文坛宗主,学士孟氏,辞采飞扬,龙腾凤起”,将含蓄句“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译为“年少无知,三生有幸”,也就成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收获了。

2.绘——感受景色之美

文章第二三段,以滕王阁为中心,全方位多层次描绘了阁之环境及登阁远眺景象,融山水、建筑、人文于一体,语言如诗,风景如画。让学生选取其中感受最深的语句,尽其所能地加以想象,描写画面内容,再现风景之美,这样不仅避免了把“美”文讲成“死”文的弊病,而且是由诗到画、由画到文的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最佳锻炼的过程。实际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这些绘声绘色、动静相生、有实有虚、人景合一的精美诗句,的确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文章。

3.悟——感受境界之美

文章四、五、六三段,感情苍凉郁愤、跌宕起伏,正如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悲歌。让学生感悟文章一再升华的思想境界,咏唱一首英雄的心曲,经受一次思想的洗礼。宴会盛况如乐曲的最高音,“四美具、二难并”感官之乐达到极致,然而有志之士,岂能沉溺于良辰美景?不见帝阍,难奉宣室,唱出了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愤!感情跌入低谷,境界反而升华;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不甘沉沦,一路高歌,一扫失意文人的自哀自怜,张显一介书生的豁达胸襟,可谓峰回路转,令人肃然起敬,境界因而再次升华;最后壮志难酬的感慨,得遇知音的安慰,如空谷回音,不绝如缕,让这首千古绝唱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都得到了提高。

四、总结归纳,宏观整理

这一环节是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的美感特点,完成由局部回到整体,由感性上升到知性的求知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将本文与《滕王阁诗》或《兰亭集序》进行比较,加以鉴赏,使课堂留有余味。

总之,本文的教学过程是以新教材文学鉴赏教育为指导的一次尝试,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尝试是成功的。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给我的启示是:长期以来,由于语文的本来面目缺乏正确的界定,使得语文教学几乎成为了“没有灵魂”的教育,而新教材新课标强调语文的文学功能,将工具性、思维性、人文性相结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思路和广阔的自我空间,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还语文以本色,发扬母语的人文精神,我们就能培养出“有知识更有智慧,有目标更有信仰,有规范更有道德,有欲望更有理想”的新世纪人才。

篇5:《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的头疼病,因为要写一片反思文章不仅耗时又好尽力,更害怕遇到情绪低落不配合的学生,那么《滕王阁序》教学反思就会变成牢骚文章了,前不久在一本书籍中看到一篇比较好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于是我就摘抄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下。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篇6:腾王阁序教学反思

——《滕王阁序 并诗》的教学反思

弘扬中学张舒

《腾王阁序 并诗》是苏教版教材必修四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本文是一篇文质兼具的骈文,在唐代就已经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如果按照惯常的教法是:首先整体感知字音,熟读课文;然后串讲字词之意,分析文章段落大意;最后分析作者在此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来表情达意(手法技巧)。然而这样一来,一篇“活生生的”美文就给上“死了”,最后教学效果也不大理想。如何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反复诵读课文,最后选择从文章中的一句话——“兴尽悲来”入手,分析作品中体现“兴“的段落,品味作品中抒发“悲”的语句,从而领悟课文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一来,课堂思路更加清晰,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现简要介绍如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了解文章的内容。

2、关注文章中的典故出处与作用,体会作者的情感。

3、赏析此文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感悟骈文的语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体悟一下,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一层不变的?是不是至始至终犹如一个平静的湖面?

如果用一个数学图形来表示作者的情感变化,你会如何来描绘?(结合苏轼的《赤壁赋》情感的变化启发学生,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画出来。——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你是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的?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的语句?

导语评价:导语以设问的形式,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开门见山,直奔作者的情感,抓住课文关键语句,一点入手,牵及全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铺平了道路。

教学过程

一、品读——“兴”

1、“兴尽悲来”,作者为何而兴?

——人杰地灵、良辰美景(第一、二、三段)。

胜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

瓯越。”――历史久远、界域辽阔、地势宏伟。(图片展示)

胜友: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

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

盛宴:“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

美景:重点赏析

A、(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学生讨论,哪些文字写得较美,你比较喜欢?)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

„„„„„„(学生各抒己见)

C、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介绍骈文文体的特点并品读这一段

落。

D、小结:本部分写滕王阁周围秋景之美,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作者

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点评: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语段,熟悉课文关键语段,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基础。学习方法主要是:读一读课文,说一说字词,品一品句子。

二、感悟——悲

1、“兴尽——悲来”作者为何而悲?

——为自己的失意人生。(在此补充写作背景: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点评: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艺术风格都与作者的 人生和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要理解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2、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由宇宙的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

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宇宙—人生)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点评:行文至此,笔锋陡转,由前面的盛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为慨叹人世,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我们从欣赏美景引到触摸王勃的内心世界,而且此环节也联系前面所学,温故知新。

3、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文章的气质和品格,也可以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作者 在此抒发了什么样人生感慨?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

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

作者是不是“一悲到底”?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典故: “孟尝高洁”“阮籍猖狂”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等终军之弱冠”借古写怀。“杨

意”“钟期”引用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点评:此处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的感慨是复杂的、矛盾的,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

4、《滕王阁序》定为华丽风格的典范,大量典故的运用,修饰词藻,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有何作用?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点评:这里自然过渡到典故的作用这个问题设置上来,本文中大量运用了典故,且比较全面,可以和辛弃疾的诗词结合起来赏析。(此处联系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里面典故的运用与作用。)

三、拓展延伸

1、相似的际遇下,易成相似的情感。同样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李白被逐出长安时,在与朋友饯别的宴会上作了一首《行路难》,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看看他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点评:这里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一方面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拓展知识面,举一反三,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同时为下面的问题铺垫。

2、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

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

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点评:此处的拓展,是一种人生观的引导。另外,在此处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从行文的角度来领会作者的主旨,有的文章行文比较消极,但主旨积极,比如余光中的散文《假如我有九条命》和林清玄的散文《可以预约的雪》;有的文章行文积极热闹,只是为了以乐来衬悲,或者是“兴尽悲来”的感悟,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字句属对极工,词旨转折一气,结构浑成,竟似无缝天衣,尤属绝无而仅有矣。”(再一次诵读)

点评:这次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出语言的美,读出作者的悲愤之情和旷达乐观之感。美文离不开诵读,美文也要“美读”。

篇7:《滕王阁序》教学札记

忌上来介绍王勃――就后面的内容而言,王勃的经历遭遇结合他失意的文字来说,最好。

二、从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可以略略介绍“洪府”,然后直接导入“秋日登”阁,对文章中的美景进行赏析。

三、王勃笔下的秋景极美,关键是如何才能很好把美景传达的给学生,这里面最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因为只有恰当的问题才能逗引起学生的思维,而我们的教学大多止于所谓的“诗”――常常沦为煽情。

比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哪有什么“寒”潭,而从来没有什么“紫”山,作者为何如此写来而我们反觉顺畅雅致?

比如在写美景时为何突然插入“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之类的语句?这里其实写南昌城的繁华富庶以及调进百姓生活的闲适富足。此一段可以和柳永的《望海潮》对照阅读,我试着让学生对照着写了几个句子,感觉很意味:

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南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参差十万人家。

杭州: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南昌:青雀黄龙繁华。有落霞孤鹜,秋水长天。雁阵惊寒,渔舟唱晚……

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文字中传唱最为久远的一句,然而它究竟美在何处呢?

在讲述之前,我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马上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叶诗是否抄袭之作?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马射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王文是否抄袭之作?

其次进行意象分析。

庾信文句的意象是:落花 芝盖 杨柳 春旗

王勃文句的意象是:落霞 孤鹜 秋水 长天

这里有几个要点。

1是有生命的孤鹜,使整修图画动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

2是色彩。既灿烂又纯净。

3是开阔的视野,天上布满晚霞,天空中一只大雁飞过。秋天的水与广阔的天空相接,呈现出同一种颜色。组成了一幅天地浑然一体的波澜壮阔的画面。没有广阔的胸襟和气度的人,是断不能写出这样视野开阔的句子来的。都督阎公与其说是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而赞叹,不如说是为王勃蕴涵在这简单的句子中的胸襟和气度以及才气所折服了。

4是景与情的交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是否可以改为“落霞与群鹜齐飞”?

我们在许多图片资料中看到的.都是许多只鸭子一起在晚霞中高低错落地飞着。还有李清照《如梦令》词中所写“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因此王勃所看到的很可能是“群鹜”而非“孤鹜”?

与“落霞”齐飞的那只“孤鹜”,与其说是一只大雁,不如说是王勃自身的写照,是王勃的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在文句中的间接反映。

五、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是王勃由乐转悲的两句诗文。该如何解读?

有时感觉经典的文字有时是无法解释与翻译的,比如“天高地迥”“宇宙无穷”这八个字,它写尽了天地之苍茫辽阔之景。那么悲从何来呢?

正如《韩诗外传》所载,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首先登高之后,人的视野开阔,能够感受到宇宙之阔大。而高台大多在野外,孤独的诗人在苍茫的旷野之中登上高台,在宇宙苍穹的广阔与恒久的对照之下,个体的渺小与短暂感凸显的淋漓尽致,于是那种发端于个体而实属于人类的伤感与悲痛不可遏止的涌上心头。正如陈子昂在古幽州台上所悲歌的那样: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篇8: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梁启超曾提倡“善疑、求真、创获”的六字教育真言。质疑是兴趣的先导, 善于质疑是求真创新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探索, 甚至大胆突破固有的答案和观念, 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独辟蹊径、敢于创新, 是今后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所要探求的新问题和新方法。下面以《滕王阁序》为例来探求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质疑与创新教育。

一、从文章背景与主题的细微疑问入手,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有效激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发掘教材中的细微歧义之处, 启发、诱导学生大胆质疑, 展开专题讨论, 但一定要注意遵循客观史实,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去解决疑问, 得出科学的结论。

《滕王阁序》是一篇历代传诵的名作, 教材虽经几次改版修订, 但始终保留着这篇佳作。这篇著名的骈文, 用富丽的词藻, 称道洪州, 记述盛宴, 描写滕王阁的壮丽, 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 借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这是历来教材、教参一致的文章主题思想。但细心的学生可能会发现, 在教材有关作者和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中是这样描述王勃的经历的:“王勃 (649-675) , 字子安, 绛州龙门人, 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 被举为神童, 不到二十岁就出仕。上元二年 (675) 重九, 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在腾王阁欢宴群僚和宾客, 王勃南下探亲, 由此路过也参加了宴会即席赋诗, 写下了这篇序。”既然王勃不到二十岁就出仕, 应该是少年得志, 到写这篇文章时王勃也不过二十六岁, 何来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悲凉?有了疑问, 我引导学生去查找原因, 这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在广泛搜集材料和激烈讨论之后, 学生终于有了答案。原来教材在背景介绍中省略了有关王勃生平的一些重要信息:王勃十九岁授朝散郎, 后做沛王李贤府中修撰。因诸王斗鸡, 他替沛王作了一篇《檄英王斗鸡文》, 高宗李治认为他挑拨二王关系, 将王勃斥出沛王府。后又曾任虢州参军, 又因犯罪除名, 其父王福畤连带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 (675) , 王勃往交趾省父, 十一月过海溺水而亡。也就是在作这篇《滕王阁序》的两个月之后。事实上, 这是王勃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真实背景。王勃在文中感叹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放逐、梁鸿窜海, 正是由于这个背景引发的。或许编者担心加上这些内容会有损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形象吧。

二、大胆质疑教材注释, 培养学生不迷信教科书的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 (人教社, 实验修订本) 的注释一般来说是严谨而科学的, 尤其是像《滕王阁序》这样历代传诵的名篇, 其注释更是无可挑剔。但就是这样“无可挑剔”的注释,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鸡蛋里挑出了骨头。在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 质疑教科书绝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 而必须是言之有理, 论证充分、确凿。特举二例。

1.“华夏”非指古扬州地区。

《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交。” (第二册第75页) 句中“夏”教材注为:“华夏, 指古扬州地区 (现在江苏、安徽、江西一带) 。”“夏”注为“华夏”是正确的, 但教材又进一步地解释纯属画蛇添足。华夏, 指中国, 也指中原地区。曹植《七启》:“威慑万乘, 华夏称雄。”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这里的华夏、中原均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华夏”才逐渐扩大, 指中国的地域, 汉族也即有“华夏”族之称谓。对中原地区的分界也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教材将“华夏”注为“古扬州地区”不知何据。这类地理区域称谓的错误在第二册课文《阿房宫赋》中还有一处。教材第83页注释 (4) “蜀山兀”的注释为“四川的山光秃了”。此注极为不妥。众所周知, 蜀, 在夏为古蜀国, 后秦灭之, 置蜀郡。汉承之, 属益州。历代蜀地所辖范围也不尽相同, 且秦并六国时也根本无“四川”这一称谓。事实是, “四川”于宋代始有此称, 宋分唐剑南道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 总称川峡四路, 简称“四川”。可见不能将秦代的“蜀”与“四川”对等, 原文中的“蜀”还是注为“蜀郡”为宜。

2.“一言”为“谦语”, 令人费解。

《滕王阁序》:“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 (第二册第78页) 教材注释此句为:“这二句是指自己。意思是, 我的一言都铺陈开来, 成为四韵。”这样解释全句倒是通达。可后面将“一言”释为“谦语”, 却颇令人费解。《辞源》、《汉语大辞典》诸辞书释“一言”归有义项四: (1) 一个字; (2) 一句话, 一番话; (3) 陈述一次; (4) 众口一词。并无谦虚、谦让之意。“一言”最早见于《书经·立政》:“时则勿有间之, 自一话一言。”意为“一个字”。又《春秋谷梁传·昭公四年》:“庆封曰:‘子一息, 我亦且一言。’”《论语·为政》:“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文心雕龙·物色》:“皎日慧星, 一言穷理。”此诸多“一言”不过是一句话、一番话、一次陈述的意思, 并无谦语特征。不知“谦语”之说因何而来。

三、动脑动手, 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

质疑创新是多角度、多层次地求真求新, 有发现, 有创建, 从问题入手, 动脑思考, 动手查资料找依据, 并能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和认识, 做到举一反三。

在《滕王阁序》的教学中, 学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文中成语典故繁多, 为何教材有的注明了出处而有的未注明典出何处。带着这个疑问, 在教学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加深理解文义思想的重要用典加以刨根问底。如对“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句的用典出处的追究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题。对该句的解释教材只用了简短的一句话:“远望长安, 遥看吴会。”此句实出有典。《世说新语·夙慧》:“晋明帝数岁, 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 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 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 集群臣宴会, 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 不见长安。’”结合王勃少年得志, 但又迅速遭斥出王府, 后又犯罪除名, 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正值其人生消沉之时, 因此借明帝幼年得宠自比, 寄托了对昔日长安得志为官时的念怀, 感叹人生无定, 怀才不遇的伤楚, 从而引起下文“嗟乎!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的一连串愤懑不平之辞。

文中类似这样没注明出典的还有很多, 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追溯。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出庚信《马射赋》:“落花与艺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腾蛟起凤”语出葛洪《西京杂记》;“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语出《后汉书·马援传》等。这些典故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发现, 去查找, 去归纳, 这样, 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质疑创新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 还是课后复习, 都要积极鼓励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学习习惯。质疑是创新的重要环节, 没有疑问就没有学问, 没有质疑就没有科学的进展。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 教给他们善于质疑的方法和技巧, 善于捕捉学生的提问并作好认真的解答, 巧妙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问题的探索, 不能只满足于结论, 应将工夫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没有止境, 创新就不会停止。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从引导学生质疑入手实施创新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本文作者以《滕王阁序》的教学为例,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背景与主题的疑问、教材注释和文中用典的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滕王阁序》,质疑,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良运.滕王阁序.成文经过考述[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3) :123-127.

[2]郑淑玉.中学古诗文教学与考据学的运用[J].新乡师专学报, 2007, (1) :142-144.

[3]刘米红.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刍议[J].文教资料, 2009, (27) :66-68.

篇9:《滕王阁序》景物描写的教学处理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名句,体会本文景色之美,掌握写景的角度、方法。2.提高鉴赏、审美、答题等能力。3.背诵。

二、复习回顾

1.写景角度:远近、高低、点面、色彩、动静、虚实、五觉、正侧等。

2.炼字炼句“四步法”:(1)解释。(2)手法。(3)效果。(4)内容、感情。

三、韩愈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王勃把这“独为第一”的美呈现给读者了吗?文中的景色美体现在哪里呢?读二、三段找出最喜欢的写景诗句并赏析。

四、将学生的回答整理、明确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1)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2)“清”“紫”,色彩浓淡对比,对仗工整。(3)抓住了秋水、秋山、秋色这些代表性的特征描写秋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4)突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如诗如画。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重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2)“耸翠、流丹、青雀、黄龙”。(3)上下结合,色彩缤纷,摇曳生辉。(4)构成一幅色彩明艳、壮丽缤纷的美妙图景,恍若画中。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2)空间、点面、色彩、动静多角度描写,对仗工整。(3)视角转换,视野开阔,动静相衬,水天相接,浑然一色,完美和谐。(4)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上下浑成、鲜活生动的秋天美景。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1)暮色里归舟传来声声渔歌,歌声响彻鄱阳湖畔;寒风中大雁发出阵阵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2)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视听结合,虚实相间。(3)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思通万里。(4)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生活画面。

五、诵读写景名句,再次感受

1.文中介绍滕王阁三秋时节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的句子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描写滕王阁楼台壮观、色彩艳丽的句子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3.描写晚霞与飞鸟并举、水光与天色相接的千古名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视听结合,虚实相衬,引发联想,表现滕王阁音乐般美好的诗句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5.描写人烟之盛、突出富庶祥和气氛的诗句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六、小结

上一篇:难忘的元宵植作文500字下一篇:经典元宵节快乐祝福句子(3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