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游记

2024-04-28

滕王阁游记(精选7篇)

篇1:滕王阁游记

步至八一桥,遥隔赣江畔。接水天之光,交相辉映,天地之间,赣水之滨,含古香古色之楼阁,以其分明飞檐棱角之形,现于眼前,映入眼帘者,乃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乃滕王李元婴遣洪州刺史督工营建。后经千年之变,屡毁屡建,计次之二十有八之多。时值,洪州都督阎公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首次修葺。毕工之际,于此大宴群宾。当时是,勃恰欲往交趾探其贬谪之父。适逢重阳佳节,乃会于洪洲。勃素闻阎公之盛名,遂前往拜谒,因宴而公邀其同往。席间,勃依酒而起兴,挥就一曲千古绝唱——《滕王阁》,齐文并作一序,而尤以序为名。诗文写毕,四座齐惊。公叹服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据《唐才子传》载“勃,欣然对客。操觞,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以此诗序之名衬其阁之着,刺眼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后,宋大观二年(1108年),经久数百年,阁塌,复重建。侍郎范坦督工于此,修葺间,重加“压次”“挹翠”二亭,以阁为主,辅之以群亭以显富丽之态。世人称其道“历代滕王阁之冠”。

时值军阀混乱之际,阁损毁过半,洪都民众自发又修之。己巳年(蛇年)重阳间,古之恢弘之阁乃重现于江水之滨,为今阁之形也。当下,宾客览观之阁,乃为匠人依宋时《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之形所建。宋时之阁尤以窈窕多姿而称之于世。

观其形,阁建于一十二米台座之上,自外而观乃现“明三暗七”之局也。两翼间,各筑一高台,台上为游廊。游廊南北两侧各一亭,在北者曰压江,在南者曰挹翠。雕廊画柱,斗拱层叠;门窗剔透,倚天耸立。犹似平翅欲飞之鹏也。望其下,南北皆为湖,有桥于其上,其名曰九曲风雨,盖以此明阁之史也。晴雨时节,水阁呼应,相得益彰也。

游于此,浓妆艳抹,难掩现代气息。钢混架构,难品旧日风姿。电气化间,孰不让人顿生失落。就今技新奇而言,无可厚非;但就阁气韵以显,差强人意。

阁内,虽有电气设备,冲此千古一序之名,惟将委屈之词藏于心中。勃所着《滕王阁序》乃千古之一序,一家之绝书。内阁以东坡书迹之序于壁而刻,细品间觉笔气韵味十足。拾级而上,可观其貌之盛也。堂间,壁上,名家之作,满目畅然。昔汤显祖所着临川四梦;李元婴细笔勾勒百蝶图;盛唐之时大唐歌舞,尽显眼前。人杰图,地灵图,吹箫引凤图,不觉间引人入胜。悬于廊檐下乃四块金匾,东者“东引瓯越”、南者“南溟迥深”,西者“西控蛮荆”,北者“北辰高远”,此四言均出于序。

其外大而内小也,盖取其大以显内之秀也。缓步游于阁间,足以畅叙情怀,怡然自乐也。

登临其上,隐今时之景于思;闭目游神,忆旧日之趣于心。畅游间,忘却现实之气,丢弃尘世之怨,任其名利权财,皆放于脑后,抛之九霄。遥想间,犹可见高阁宴中,群朋满座,斛筹交错。勃,持酒而立,挥笔写就诗序之景,历历在目。转思间,勃渡海而亡之像,满于沉湎,不觉心中泛起忧意。千古之才,命归于海,叹息中悲悯丛生。此情此景,竟使人难出己思,许是因景思人,忧从中来,实为无奈。

沐江风,观水动,一花一木尽收眼底。览物之情,亦足以游目骋怀,遐绪畅跃。远望长空万

里。西山横翠;近观迂回狭道,错落有致。

游毕,前情无奈尽上心头。虽是高阁竖江渚,虽是孤鹜伴落霞,旧景在,人已逝,感物伤怀满于心。勃之才没于史,阁之景毁于今。

嗟乎,昔日盛景已不再,旧时情致恰似槛外长江空自流;物换星移几度秋,却不见闲云潭影日悠悠。画栋已无浦云伴,珠帘难再卷暮雨。

呜呼哀哉,胜地不常,盛宴难再。旧景已逝,陈情难抒。

篇2:滕王阁游记

今天,我们去(参观了)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

滕王阁果然名不虚传!(还)在检票处,我(就)远远就(地)看见(了)雄伟的滕王阁(那)威武挺立(的样子)。

听导游说,在漫长的1300多年中,滕王阁屡次屡(重)建。在1989年10月,南昌市政府拨出巨款,对滕王阁进行历史(上)的第29次重建。这着名的滕王阁主体面积为1.3万平方米,高57.5米,共9层,其基层部分为象征着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正门有毛泽东爷爷的生前手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巨联,而古至今众多书法家之杰及楹联牌之匾则聚集于一阁。如今,站在这上面举目远眺,既可饱赏霞鹜齐飞与水天一色的佳境,又可尽收江雾与春光浑然一体的美景,真令人心旷神怡。滕王阁是由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初,王勃应邀为滕王阁作序,只见他当众挥毫,连序带诗,一气呵成,为在坐宾客所折服的《滕王阁序》而名传千古。韩愈也曾撰文:“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

篇3:滕王阁游记

此序文融景、情、理为一体。景物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飘逸灵动;哲理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催人奋发;情感走向是喜而悲,悲复喜,可谓一波三折。但对贤主嘉宾的溢美之辞则贯穿全文始终,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仅仅是出于宴饮的特定场合和宴序行文的需要吗?这溢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失意的王勃怎样的一种心态?《滕王阁序》的主旨真的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仅仅“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吗?本文试以“四美”之形解读其由景、情、理表现出的多重内涵之神。

一、绘美景,展盛世

夏雨消逝,潭潭秋水清澈见底,山间的暮霭在煦暖的秋阳中泛着紫晕;层林尽碧,鹤鸟徜徉,高阁临江,画栋雕梁,更有那落霞孤鹜和渔舟雁阵的旷寥和微凉,——这是才子王勃给我们描绘的清秋九月的洪州丽景。然而绘美景似乎不是作者本意,他款步登阁,凭窗远眺,一派物阜民丰的世态胜景在王勃简洁的笔下被渲染得那么雍容气派。在这山清水美的灵秀之地,人民安居乐业,尽享“钟鸣鼎食”的富贵人生。以景美写民乐,不亚于后世柳永《望海潮》的“归去凤池夸”,作者对阎公治下的洪州极尽赞美之情。

二、赞美宴,生悲慨

“宴”是中国庆功祝祷的重要形式,而此次竣工庆典的“大宴”之所滕王阁乃是群英会的“主会场”。作者笔下的“宴之美”可绝不是饱口腹之欲的饕餮大餐,而是另一种美。“宴之美”美在有悠扬的丝竹,如清秋的微风袅袅如缕;美在群聚着俊逸的宾主,既似五柳先生般超凡拔俗,又如陈王子建那样才气卓绝。行文至此,本该“忧思皆忘”,“会须一饮三百杯”,不料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弃乐言悲,给喜庆的盛宴带来一阵凄风,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作者对人世间“悲”和“兴”规律的哲理性揭示:“识盈虚之有数。”“数”解为定数,在王勃看来,纵览人世长河,物换星移,当年的睢园已经荒芜,绿池的“朱华”也都凋零,而滕王亦去,高阁蒙尘,这使后人不由得起“兴尽则悲来”的历史兴衰之叹。可幸的是,如今旧馆换新颜,“尽东南之美”的宾主和复建高阁的阎公胜饯于此,真是应天时、得地利、主人和,这又是人世轮回的“悲尽则兴来”。对人事的认知,王勃也没有否定盛极而衰,兴亡交替的宿命观念。但是,这里的“盈虚有数”还隐含着作者对兴衰规律的哲理性概括,这规律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伶官传序》),正因为阎公的盛举,成就了今天滕王阁的复兴。同上文的绘美景一样,言理的同时又含蓄表露出对阎公的倾慕之情。

其二,这也是作者对“群公”和自我不同境遇的深沉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他观得志之“宾”,自然叹“失路”之“己”。“时非我与,雄略顿於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於卑势。”(《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高朋满座,却“尽是他乡之客”;雅士云集,独“我”为异乡之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面对宴会上达士们的“对酒当歌”“鼓瑟吹笙”,同样满腹经纶的他是多么地落寞,能不咨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由事生情,因情说理,理中蕴意。从内容上看,作者此时似乎就是想倾吐自己仕途受挫后内心的抑郁苦闷,进而希望得到在座“嘉宾”“明主”的同情和提携。从结构上看,开始写因宴之美而乐,既而写因己之“穷”而悲,这就使文章由对宴会场面的渲染转向对自我情怀的抒写。而顺理成章的是,这种抒写重心的变化自然为后文的高歌穷途之志作了欲扬先抑的铺垫。

三、歌美志,叹古人

王勃在早年写的《上刘右相书》中自陈:“死生有数,审穷达者系于天;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于己。”可谓一语命中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这一哲学要义。《滕王阁序》同样贯穿着作者这一人生至理。

先说“叹古人”。如果说对“悲和兴”的思考是着眼于世事,那么接下来对“顺逆”“穷达”“进退”等的思考就是针对个体的人。作者列举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志不得伸的“穷人”,但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将其遭际归咎于“世溷浊而嫉贤兮”或统治者的亲佞远贤。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幸与不幸?作者认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乃人生常态也。这既是对人生通透达观的认知,也彰显着青年王勃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人生的这种体认下,他主张君子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随遇而安,就是课文所说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句话按照课文注解的译法很难懂,其实,“赖”是依靠,“见机”是抓住时机,“知命”是把握命运,再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作者认为,上述的几个人未能驰骋于当世,关键就在于他们未能“见机”“知命”,而要想改变这种多舛的命运,就需要人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动向,也就是要抓住时机、把握命运。可以说,这种“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於己”的思想观念正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个人乃至群体积极用世的风范,着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作者接下来才尽情地倾吐了他的“美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短短几句,掷地有声:穷达进退,人生固然。不必怨天尤人,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遇挫不馁,矢志不渝,坎坷必然化为通途。多么使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内,在胜友如云的赣江之畔,一个壮志万里不畏浮云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让频举酒杯的嘉宾们刮目相看了。

也可以说,“见机知命”和“不坠青云之志”就是王勃着意向宴会的宾主阐发的生命哲学,君子和达人乃是作者自比。“向使太公失于周伯,则旗亭之屠父;韩信屈于萧何,则辕门之饿隶。又焉得鹰扬豹变,吐纳风云者哉?故曰知与不知,用与不用,观夫得失之际,亦穷达之有数乎!”(《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他欲以此传达的正是,命数让我有幸躬逢盛宴,“我”要把握这次宴会的良机,通过贤主和这些嘉宾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

总之,王勃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建功意识。也许正因为有了上文失意苦闷的心灵倾诉,才愈发使作者这种笑对人生的执着坚守散射出迷人的生命光辉。

四、接美邻,抒胸臆

文章最后,作者依然在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但重心已开始转向满座的高朋和盛宴的主角阎公。首先,他把同宴的宾友比作“芳邻”十分恰切,却也隐含着别样的意味。既然是邻居,免不得以后互相往来,彼此看顾,“此真可以处子也”,依然隐约透露出了希望得到他们提携的愿望。其次,他把阎公比作杨得意和钟子期,那意思是说我以前空有一身本领无从施展,今天在这里遇到您了,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综上所述,全文脉络很清晰。文前的重心在宾主,文中的重心在自我,文末的重心再次回到宾主。全文以美景起,以美宴承,以悲情转,又以至理再转,最后以“美情”(赞美之情)合。我们认为,文中王勃之种种举动行为,固然有逢场溢美对方的客套之意,但联系作者当时仕途受挫的处境和文中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抒写,他希望得到引荐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邀时誉,忘廉耻,徇苟得……举三寸之舌,屈辱豪门;奉咫尺之书,逡巡下席……岂知夫四海君子,攘袂而耻之乎?五尺微童,所以固穷而不为也。”(《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王勃素以狷介和蔑视权贵而著称,但现实告诉他这样做仕途是走不通的。此文正所谓“曲笔扬宾主,微言抒胸臆”,如若以这个角度,反观全文,王勃溢美背后的求仕心态更加清楚。下面再举文中几个句子为例: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王勃看来,贾谊和梁鸿“时运不齐”不是因为政治的黑暗,而是没有人举荐他们。我和他们处境一样,需要有人提携,这些人就是在座的以阎公为首的嘉宾啊。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扶摇”借比宴会嘉宾。作者认为,理想虽然渺茫,但只要有“群公”的帮助,就可以实现到达“北海”的宏志。“桑榆非晚”是说我虽然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今天遇到了诸位这些有才能的人也不算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课文注解注为“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这个解说不确。作者是想对在座的嘉宾说,孟尝的不被重用、我的无路请缨,还不是因为无人举荐吗?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句话历来有争议。上文说积极进取,这句怎么又说舍弃功名?明显矛盾嘛!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因为要去照顾老父亲,不得不舍弃功名,我不是不想做官,实在是忠孝不能两全,以后有机会我还会“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抟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上刘右相书》)的。

王勃仕途多次受挫后,隐逸情怀滋生。“奉琴卮于北牖,咏诗礼于南陔,坐商洛而折云英,临江湖而采烟液,生愿毕矣。”(《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由上文所言,笔者认为,关于《滕王阁序》的主旨,似可补充一个内容,那就是,溢美之辞不是本文的一个幌子。作者正是欲以之博得宾主爱悦,作者正是要以“曲折之笔”褒扬宾主,以“微妙之言”传达胸臆;他骨子里还是要求取功名的,只不过说得委婉些罢了。事实就是如此,尚在盛年的王勃一直没有停止求仕的步伐,穷且益坚:“天衢可望,指鹏程而三休;巨壑难游,伏龙门而一息。”(《上绛州上官司马书》)这是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最好诠释。

篇4:滕王阁走笔

到了南昌城西北角章江门外,我一边这样自问着,一边寻找这座名楼。

好哇,远远地就见到它了,果然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崇楼高阁,真是名不虚传!那层层叠叠、飞檐斗角、高耸云天的雄姿,比我原先想象得还要魁伟绝特。

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披着雨衣,绕过威严矫健蛰伏欲飞的铜游龙与吊在龙架上巍巍庄严的大铜钟,走过瞪目呲牙的铜狮身旁,逐级登上名楼前那宽阔气派的台阶。仔细想想,青史留名的崇楼高阁何其多也,可惜都在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漫漫烟尘中沉没了。偏偏这座滕王阁千百年来却是屡毁屡建,重建竟达二十九次之多。其间,元代重建过二次,明代重建过七次,清代重建过十三次。我现在看到的这座楼阁便是在参照了历代滕王阁的样式之后,融汇吸收了它们的各种优点重建而成的。那气势非凡的飞檐翘角与黄色琉璃瓦,那富丽堂皇的画梁雕栋与历代宗师题寫的匾额,加上沿江一带由名花异卉、亭台楼阁组成的大片园林,使得这座名楼散发出一股横空出世般的气概。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这座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名楼就像个不倒翁似的一直矗立在赣江边上。创建此楼者乃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这个喜欢吃喝玩乐的纨绔公子有一天来到赣江边,发现了这个好地方,便兴冲冲地授意在此建一座供他饮宴游乐的楼阁。大功告成时,李元婴正好被封为滕王,于是就把这座楼命名为滕王阁。然而,后世来此的游人,却谁也没把他放在心上,走进去后,先要驻足瞻仰的竟是一篇位居正中的千古名文。

1300年前的一位天才少年,曾意气风发地登上此楼,即席挥洒神来之笔,龙飞凤舞,气吞山河,当众写就一篇令满座衮衮诸公大惊失色、疑为天人之作的文章。因为这一份骄傲,这一个奇迹,这位青史留名的天才少年才一直被人视为天人。这座名楼也因此有了灵气,每遇治世则兴,乱世而衰。它似乎有着金刚不坏之身,在兵燹刀火之后,一次又一次地死而复生。

篇5:滕王阁游记作文

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它足足有50多米高,阁楼一层层高耸人云。

一层是此楼的瑰宝厅。一进门就看见大厅正面的屏风上挂着金碧辉煌的《滕王阁序》,可别小看这篇文章,它可是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王勃之手,也是它令滕王阁名声大震。(从“名声大震”可见《膝王阁序》衬于膝王阁的非凡意义。)读了这篇序文,就可以了解江西近千年的人文历史和风物人情。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绝句,至今仍让人赞不绝口。

二层是江西名人“聚集处”。走进((人杰图}),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有著名诗人王安石、理学家朱熹、铁路专家詹天佑……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看见这些不同时代的.名人学士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一起,他们被滕王阁雄伟壮观的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三层的《地灵图》更让我开阔了眼界:翠竹遍野、霞光万道的井冈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高耸人云、花开四季的三清山……通过逼真的图画和详细的资料,我了解了家乡迷人的景色。

最值得一去的要数五层了,只要进了眺望厅,周围的名胜古迹均可一览无余。清澈见底的赣江就从我们脚底下穿过,宽阔的八一广场像浮在江上的一片巨大的荷叶,细长的八一大桥像一道彩虹挂在江面上……望着一处处美不胜收的图画,让我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篇6:滕王阁游记作文

这天中午,我们早早地来到了赣江江畔,远远就望见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楼阁高大雄伟,在翠绿的树丛掩映下显得格外迷人。我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滕王阁门口,让我吃惊的是,门口人山人海,把整个门口围了个水泄不通。“哇!居然有这么多游人来观赏滕王阁!”我不禁感叹道!

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终于可以靠近滕王阁了。来到楼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尊白色的雕像,他是一位风度翩翩的书生,手握一支毛笔,双眼凝视远方,原来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勃。从他身边走过,来到滕王阁第一层大门前,两根朱红色的柱子上面刻着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这句诗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登上顶楼,一览这一胜景。

我们从一楼来到了第二层楼阁。二楼主要是大型工笔重彩壁画《人杰图》,画上画有秦至明代的80位各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陶渊明。想当年,他辞官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自由生活,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豁达与洒脱。

看完了《人杰图》,我们又来到了第三、四、五层,这里分别有工艺展品室、品茶厅、《地灵图》等,里面的陈设与设十也非常精美。

最后我们终于登上了第六层,也就是滕王阁的最佳观景处。凭栏俯瞰,一条碧绿而平静的江水映入眼帘,一条条小船从河面轻轻滑过,渔夫嘹亮的歌声在天空中回荡。此时夕阳渐渐西沉,天边出现了绚丽的晚霞,倦鸟归去,此情此景,正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中所描写的一样,真是迷人极了!

篇7:的滕王阁游记作文

在你到达阁下之前,有一个模糊的绿色影子在你面前。早春的树木已经变绿,嫩芽正在发芽。透过层层叠叠的树木,人们可以看到河边一座极其宏伟的建筑,象牙栏杆、红漆的廊柱和深绿色的瓷砖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大自然本身的庄严气势。

当滕・王戈走上前时,他走近了。紫檀雕花木门就在眼前,两侧是青铜鹤和独角兽,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它们感觉到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沉重的岁月淹没了世界,它们的胸膛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王腾馆有九层,六层在底部,三层在底部。虽然这是现代重建的结果,但却相当令人震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基座下面的部分,那里陈列着许多古物。站在他们面前,我心里百感交集:这些东西等待着看世界的变化,时间的长河从他们身边流过,带走了他们以前的主人,只留下这些古老而不完整的东西,默默地诉说着逝去的飞逝时光。站在他们面前,我几乎忘记了呼吸。厚重的历史攫住了我的心,只觉得太阳和月亮在来回穿梭。繁荣已经变得空虚。

想到我现在看到的和几千年前古人看到的没有什么不同,我心里充满了喜悦。我想象几千年前,柳树拂过赣江的堤岸。烟雨朦胧。河的两岸都是古色古香的亭子。走在我旁边的人是文人,他们穿着长袖长袍,手里拿着一把折扇。谈论“关心它的人”非常有趣我不禁想到要大声呼喊来表达我的豪情。

上一篇:期货读书心得下一篇:环球新西兰商业移民介绍(申请条件、流程及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