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中学精品教案教案滕王阁序

2024-04-11

射洪中学精品教案教案滕王阁序(共4篇)

篇1:射洪中学精品教案教案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教学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中国古代散文以及作家

二、掌握文言实词“故”、“尽”、“属”、“即”和虚词“且”、“矣”的用法。

三、背诵2 5段文章,对文章进行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

《教学设想》

一、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二、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三、学习辅助材料

1、《全唐诗》卷五十七

2、《古文观止》唐代部分

3、《醒世恒言》卷四十《马当山神风送王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介绍“初唐四杰”及王勃诗歌。

(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诗歌多以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如本文和《杜少府之任蜀洲》。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故事介绍(媒体下载内容)

王勃十四岁作《滕王阁序》

王勃作《滕王阁序》一般定为26岁赴交趾省父途经南昌时而作(如清人姚大荣的《王子安年谱》及一般的教科书)。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如此流传千古的美文会出自一年仅14岁的少年之手。实际上,早在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中便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曰:‘星公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其实,我们怎能把王勃这样一个“六岁属文”、“九岁读颜氏汉书”、“十岁包综六经”的天才少年,与一般少年等量齐观呢?《滕王阁序》中一再申说:“童子何何知,躬逢胜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等语,都表明作者是个未成年人,与王勃后期的心态、境遇不合。况且,他晚年(王勃死时仅27岁!)早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四海扬名,都督阎公岂能“不之信”杨炯《王子安集序》云:“年十四,时誉斯归。”这“时誉”不正是指王勃写了《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的事实吗?

二、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一些细节(注解)

滕王阁,旧址在南昌城西章江门,广润门外赣江之滨。它背城临江,面对西山,与肖峰、缑岭、双岭、葛仙岭、安峰,梅岭、桃花岭、梦山、吴城山互为对景。俯瞰阁之东南,东湖、西湖星罗棋布于市区。北通鄱湖,湖光千里。滕王阁瑰伟绝特,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临观之美,令人神驰。它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我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素有“西江第一楼”之誉。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省亲过此,即席写下不朽名篇《宴滕王阁序》,加之历代文人的诗词,使滕王阁蜚声四海,天下皆知。此后,慕其名者、闻其声者、往来观望者不绝于途。古时吉水李帮华说过,吴有凤凰、雨花之台,楚有黄鹤、岳阳之楼,豫章则有滕王阁,从古不废,以观民寄乐,实为西江第一观。所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的赞语;明人曹学(亻全)则说“百里豫章城,千里滕王阁”。清人吕宫在《重修滕王阁序》中写道:“洪都为江右名区,其山川之瑰丽甲于天下,而帝子阁尤揽其胜。”

国有盛衰,世有治乱。千载古阁,兴废沧桑。滕王阁,这座临江高峙的江南名楼创建的年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尔后迭经兴废,在风风雨雨中又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于兵燹。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今日的滕王阁重建于1989年。

滕王阁作为盛唐文化的产物,已成为灿烂文化古城南昌的象征。

三、通读全文

1、朗读全文,过文字关。

2、参考注解,粗通文意。

3、齐读全文。校正节奏:

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读法:(略)

四、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齐背课文

2、单独背诵(抓重要句子)

二、小组翻译

三、筛选中心语句。

1、述宾主之美

2、绘山川美景(近景、远景)

3、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概(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4、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四、重点分析2--5段

1、提问:全文可分几部分?

2、背诵2、3段并分析景物之美。

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第3段:写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

(千古绝唱)

3、背诵4、5段,并分析作者情怀。

第4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第五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日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更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五、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特点。

骈文特点: 要求通篇文章

(1)结构对称,词语对偶;

(2)讲究平仄,音律和谐;

(3)注意藻饰,讲究用典。

六、文言词语归纳

七、布置作业

一、词语意义辨析

1、好高骛远

趋之若鹜

2、浦口

晡时

甫定

3、湍急

揣测

遄飞

4、胜友如云

躬逢胜饯

胜地不常

不胜其烦

二、词类活用分析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物华天宝。

3、一言均赋。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5、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6、腾龙起风。

7、谁悲失路之人?

8、四美具,二难并。

9、宾主尽东南之美。

10、敢竭鄙怀。

三、重点句子理解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3、时运不齐,命运多舛。

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6、穷日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8、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10、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11、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四、写作能力拓展(想象与改写练习)

下面是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锗,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请启动发散思维,运用想象,将诗篇改写为一篇700字的散文。

〈提示〉

1、先吃透诗句,再联想课文中的相关描写,自己确定改写重点;

2、可以编织故事,比如滕王怎样修建滕王阁

3、可以参考《阿房宫赋》的写法,把重点放在对滕王阁本身的描写上;

4、想象合理,注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注意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格;

5、着意练习用骈文句写作。

思考:

1、这篇骈文的文眼何在?

2、立足于宴会且当场作赋的特点,把握全文的思路。

第一段:叙地势之雄、人物之异、宾主之贤、宴会之盛。

第二、三段:写层台飞阁、山川风物之美。

第四、五段:抒情言志。

结尾一段:点明作序赠别收束全文。

3、文中用典(用事)很多,弄清典故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内容的深层意蕴。

4、体会写景名句所创设的优美阔大的意境之美。

5、背诵文中作者抒发身世之感的警句。了解其人生态度 背诵:

1、代表王勃文风的写景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王勃在书法怀才不遇的感慨时,用了冯唐和李广的典故,请写出相关的文句。

“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3、表达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让人珍惜光阴的文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4、借终军和班超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的文句是哪句?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慤之长风。”

5、结尾是怎么表达出请各位宾客吟诗作赋的意思?写出原句。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6、“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请写出含这两个成语的句子。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藩之榻。”

篇2:射洪中学精品教案教案滕王阁序

一:导语 :关于中国四大名楼:分别是,而且都有对应的文人的名篇佳句。比如 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 灏《黄鹤楼》 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 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神韵隽永,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美文,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二.学法指导:

今天我们要做到:披文以入情 析情而悟道

教师解说:“道”,一为写作之道;一为人生之道。1.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抒情方式

2.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追求与痛苦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三.分析课文 学习第三段

问一:齐读课文,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问二:想想看,王勃为什么而兴致高昂呢?

古人高兴时,不过谈到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放幻灯片投影)

景: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

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

事: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会

明确:所见之景,宴会之盛

问三:生读第三段,放《清明上河图》局部、自然风景等图片,猜猜看,和课文哪些话对应?

问四:请想象“落霞”句,用自己的话描绘你想象的图景,再放图片,和自己想象的比一比,哪一幅更美?

问五: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王勃又会如何呢?作者有没有直接说出来?用的什么方式来抒情?

明确:融情于景

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学习第四段

问六:读课文,想想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问七: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明确: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而且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注意“难越”“失路”“萍水”“尽”“他乡”“不见”“何年”等词。这些词表现了孤独失意的心绪。触景生情(抒情方式)啊!

问八: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明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老师小结 :

行文至此,笔锋陡转,由前面的盛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我们从欣赏美景引到触摸王勃的内心世界,激发我们的思索:是什么使得王勃走投无路?他该怎么办? 学习第五段,读课文

问九:有人说: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

问十:这一段,作者抒情采用了什么方式?

明确:借用典故。

问十一: 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文以情胜,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交织于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写出情志。抒情一要写出情感变化;一要注意用多种方式。回顾板书。

兴 景 事 宇宙 人生

乐观旷达

融情于景 触景生情 直抒胸臆 借典咏怀

四 拓展与思考

(一)、相似的性格,易生相似的际遇;相似的际遇下,易成相似的情感。同样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李白被逐出长安时,在与朋友饯别的宴会上作了一首《行路难》,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看看他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投影《行路难》,学生齐读、讨论。

明确: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

篇3:射洪中学精品教案教案滕王阁序

第四课

一、双基夯实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重湖(chónɡ)

珠玑(jì)

千骑高牙(jì)...B.罗绮(qǐ)叠.(yǎn)暮霭(ǎi).C.雨霖铃(lín)都门(dōu)无语凝噎(yè)...D.天堑(qiàn)羌管(qiānɡ)参差(chā)...【答案】 B(A.玑:jī;C.都:dū,噎:yē;D.差:cī)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B.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C.时间真如行云流水,马航370航班失联转眼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至今仍无消息。....D.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答案】 A(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也说实至名随。B项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C项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D项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中国之声》微博推出的《正能量益起来》这项活动,让我们一同探寻发现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点滴美好,一起寻找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

B.近一个月,三省份数名婴儿相继注射乙肝疫苗后死亡,人们再次引发疫苗恐慌,这几起死亡事件与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不完善有关系。

C.近日,香港“向山举目助学金会”到始兴县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捐资助教活动,捐赠价值16.3万元的43台电脑,成立了一间高配置的“香港‘向山举目助学金会’电脑教学室”。

D.11月30日上午,韶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六届徒步穿越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活动启动仪式在市区帽峰公园隆重举行,该活动吸引了国内外5000余人踊跃参加。

【答案】 D(A项成分残缺,“通过„„让„„”造成主语残缺,二者必须删去一个;B项语序不当,第三句主客体颠倒了,应该是“疫苗再次引发人们恐慌”;C项最后一句搭配不当,应把“成立”改成“组建”。)4.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云树绕堤沙”一句,写入云的高树环绕着钱塘江堤的沙路,写的是江边之景。词人要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从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

D.“怒涛卷霜雪”一句,写奔腾的江涛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是水上。“天堑无涯”一句,则补足钱塘江的雄伟、广阔和险要。

【答案】 B(“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自古”一词不是“和古人一样”的意思,而是“从古到今”之意,所以B项理解不准确)5.对词中语句的解读和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都门帐饮无绪”,与落笔四字呼应,这一句明写送别的地点,同时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无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

B.“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直抒胸臆之笔。【答案】 C(“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之景,为虚写)6.对《雨霖铃》上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二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炼有力。D.最后两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答案】 D(最后一句不对。)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7.对词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的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了旅人前途的广阔。

D.“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答案】 B 8.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 C(“杨柳岸,晓风残月”纯用名词组合,C中的“是”“在”是动词。)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9.词的上阕描写了送别的典型环境,请按要求摘引原文词语作答。

①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__。②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③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④送别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⑤送别的心绪是________。⑥送别的表情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寒蝉凄切②晚③长亭(都门)④骤雨初歇⑤帐饮无绪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0.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回答问题。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A.幽静的 C.凄冷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凄苦的 C.恬淡的

【答案】 ①C ②A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楼春 宋祁 B.烦恼的 D.空虚的 B.清凉的 D.明丽的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1.“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的景象,唤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12.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作者惜春(惜时)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营州歌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注】 ①营州:古地名,治所在今辽宁朝阳。②厌:同“餍”,饱。这里是饱经、习惯于的意思。

13.本诗描绘了怎样的“营州少年”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诗描绘了自幼受到牧猎骑射风气的熏陶、好酒习饮、身穿狐裘、纵马驰骋的勇武剽悍的营州少年形象。(2)“狐裘蒙茸”,表现了可爱之态;“千钟不醉”,写出了豪放之性;“十岁能骑马”,写出了其勇敢剽悍之状。整首诗,通过骑马打猎的活动,展现了营州少年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

1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白描,全诗抓住营州少年骑马打猎的生活场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营州少年的形象。②直抒胸臆,“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直接抒发了对营州少年

①的赞美之情。

四、高考热点

15.在下列语句横线处填入恰当语句的序号,使整个语段通畅,连贯。

俗语也叫俗话、常言等,是汉语语汇中广泛流传于大众中的一种定型语句,________,而且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汉语语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语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常常会带来一语惊四座的效果,________,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在各类文艺作品中也十分常见,________,可以丰富自身的语汇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________,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而使文章或谈吐更为丰富和生动。

①学习和掌握俗语

②它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口语性 ③准确恰当地运用俗语 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语序是________。【答案】 ②④①③

16.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

中国人的吃喝绝对是一种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对此进行一番文化自省。作为个人,我就不大能节制吃喝:因为当过知青,有过饥渴难耐的体验,所以只要有机会就期盼“好好撮一顿”。①________________:有人振振有词地找到“文化根据”,说是凡农耕、游牧民族的后代都遗传着一种“饥渴因子”,一旦②________________,就容易放开肚量胡吃海喝。作为民族,我们也不大注意节制吃喝:侵吞公款要判刑,公款吃喝却很容易被宽容,于是,山珍海味满桌,多高级的红酒皆能一饮而尽,直让外宾目瞪口呆。舌尖上的浪费,不可小看。无论个人、群体、民族,若想匡民风,清世风,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为群体,我们也不大能节制吃喝。②吃喝不受约束(只要指出合理条件即可)。③不妨从狠刹吃喝风做起。

17.请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柳永和他的词句为内容在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东坡的坦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柳永的执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柳永的真情。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对某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都有过“怕”的经历和感受。关于“怕”,你有哪些直接经历或间接体验呢?它会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呢?请以“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向】

这个话题审题难度不大。入口较大,但出口大不大,就看写作者的功底如何了。善于联想、储藏材料丰富、善于组织行文的同学,可以有极其广阔的发挥天地,反之,就有可能思维囿于一隅,文章平平淡淡。

“怕”,当然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由某事引发的一种畏惧甚至恐惧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必须是全文的中心和重心。但“怕”的表现也不只是心理活动一种,还可以表现在表情、动作、语言等多方面,最好让许多方面共同来表现“怕”,力避手法单一。

【佳作赏读】

清风冷月

薄暮冥冥,我在灯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离骚》。汨罗江畔,那幅《屈子行吟图》,不停地在我的脑海中翻涌。你的低语,你枯槁的形容,还有你那憔悴的脸色,都在诉说着一种无奈,巨大的无奈。(这里虚拟的情景,但并不妨碍真实情感的表达。“薄暮冥冥”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想象中的屈原的形容和脸色,也为下文定下了忧伤哀愁的基调。)你应该是顽强的,但最终,你还是同这滚滚的汨罗江水一起流向远方了。你还是没有坚持,难道你怕了吗?我遥望星空,多么希望你能够给我答案。(点题)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史书告诉我,你多次徘徊于汨罗江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今天汨罗江畔的香草应当记得住,你的声声叹息,无奈的叹息。(第一重渲染。联系史实和屈原作品中的诗句、物件,并虚拟视听,带给人强烈的感染。)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抹残阳中,一只孤雁向南飞去。一片落叶,画完了生命中最后一支弧线,缓缓地落进江里。环境太压抑,世俗太污浊,大雁选择了远离,落叶选择了消亡,你也选择了落叶。(第二重渲染。残阳,孤雁,落叶,三个典型的哀伤意象连缀起来,铺排而成了凄迷哀愁的意境,读者容易感同身受,引发共鸣。)你怕了吗?(此一问有如与屈原对话的巧妙,实未见而虚已见,别有韵味。)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你和渔父的对话。是啊,为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随其流,扬其波,不是你的生命信条,顺从奸佞从来就没有在你的人生字典里出现过。(第三重渲染。向屈原发出质问,后替屈原做了回答。倘回答的方式变为“我透过厚重的《离骚》,分明看到了字里行间凸出了这样一些字‘我的人生字典里,永远没有顺从奸佞字样’”,就更见细腻之功。)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读到了“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您曾经的信仰是那么坚定,我愈来愈怀疑我的疑问。(第四重渲染)。

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仿佛听到了百姓驾着龙舟在江上呼唤,呼唤他们的三闾大夫。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像您这样的好人,却选择了投江。我也不理解,尽管我能意识到那也许是“怕”。(第五重渲染。以虚拟的情景衬托屈原品格的高贵,同时加深了先前的“不理解”。)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行的途中充满艰险,尽管您一开始满腹豪情,但当心力憔悴时,没有人能和您站在一起时,这种艰险就变成了无法逾越的高山。我渐渐懂得了,这是一种绝望。(第六重渲染。对“不理解”做了理解,几乎认定了屈原是“怕”,为下文使自己的认识翻版先行俯伏蓄势。可谓尺水兴波。)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震撼了,这是一种令天地动容的大义大勇!这不是怕,我肯定。(第七重渲染。推翻先前自己的认识,对屈原的投江重新认识。这是思考反复后的认识结晶。)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您一生高洁,却选择了在水中洗涤世俗带来的污垢。您是倔强的,您是勇敢的,您勇敢地选择了另一种斗争方式,而不是苟活于世。(第八重渲染。强化了新的认识,并对新认识适当深度延伸。)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落叶划着优美的弧线落进江里,激起了层层涟漪。(第九重渲染。以景物描写收束,很有象征意味,同时,不直接表达自己情感,言约意丰,余韵悠长。)【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给人超凡脱俗的感觉。清清丽丽,如小溪九曲回环;柔柔婉婉,似琵琶轻拢慢捻。总是有一种幽雅的气息投射出来。这种气息,就是读书的积淀,就是思考的外化,就是一个素养较高的学子的心的律动。

本文巧选了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的事件,把这一事件分成了几个思考点。这几个思考点大体按时间顺序出现,从“行吟泽畔”“泽畔叹息”,到“自沉汨罗”“对话渔父”“百姓呼唤”“心力憔悴”等,虽时空多次转换但不觉其混乱,未完全按照事件各环节应有的顺序行文,反而有一种真实——思考的无序的真实。

篇4:射洪中学精品教案教案滕王阁序

修5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试背课文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赏析第三、四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2.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

2、掌握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以及善于将典故与眼前景相结合的写法。



3、理解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故、尽、属、即、且、矣”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

2、熟练背诵2~5段。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

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



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文章属骈文,名式整齐,便于诵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不断培养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

2、点拨、归类法(如解读词语时,多以练习形式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点拨总结,以巩固旧知,积累新知)。



3、讨论法(对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如作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融情于景的特点可通过师生讨论寻找解决途径。)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同学们一定耳熟吧。这历咏不衰的名句出自何处呢?(学生回答)是的,它出自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更是出自少有才名的王勃之口。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滕王阁序》,深刻感受一下他十足的文学才情。



二、解题:



1、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离,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

三、诵读,疏通。



1、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译。



2、教师讲解。



四、初步感知课文

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

2、提问: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后,明确: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第4、5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第6、7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

五、具体研习文章第一部分(第1段)

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1段。



2、提问: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名称的沿革,兼顾历史与现实,道出历史的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写出了地势之宏伟。



3、提问:从“物华天宝”到“宾主尽东南之美”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龙光射牛斗之墟”一句呼应“星分翼轸”;“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为当时“洪都”人才的出场作铺垫)。“雄州雾列”四句将地势与人才两方面交叉在一起写。(“雄州雾列”写地,是“星分”四句的补充;“俊采星驰”写人,是“物华”四句的发挥。“台隍”一句复说“星分”四句,“宾主”一句补充“物华”四句,并为引出后文作铺垫。)



4、提问:作者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

5、提问: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即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板书:洪州地势,宴会宾主

 历史久远

 界域之大

 物产丰富

 人才俊美



6、提问:学生依据板书试背课文。



六、具体研习文章第二部分(第2、3段)。





1、学生集体朗读第2、3段。



2、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风光。

明确:“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点明时令,紧扣题中“秋日”。“潦水”二句抓住“秋水”“秋色”写秋景。“俨骖騑”以下四句叙写来阁过程,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层峦耸翠”以下八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披绣闼”以下写登临所见:“山原”两句,写山川之美;“闾阎”以下四句写人烟之盛、富庶祥和的气象;“云销”四句写自然景物;“渔舟”以下四句收束前文,写生活之乐与候鸟之歌。



3、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秋景的句子。然后讨论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本部分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

4、学生仔细品味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选景象的特点及所描写的意境的特色,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注意语言要有文采。



5、学生朗读或试背第二部分。

 山水秋景

板书:阁周风光,自然人文

 宏伟构筑

 人烟兴盛



七、具体研习文章的第三部分(第4、5段)。



1、教师范背第4、5段。



2、提问:本部分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明确:本部分写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

甫畅”以下八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作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直抒内心深层的伤感。而“望长安于日下”以下十句,则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即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

板书:宴会盛况,人生感慨

 宴会欢娱(喜悦)

 人生感叹(悲伤)

 壮志不易(乐观)

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

点拨:要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不在挫折面前折腰,而要笑傲困难,树立战而胜之的勇气,把自己培养成能看到事业未来有的胆识者。



4、学生试背本部分课文。



八、具体研习文章第四部分(第6、7段)。



1、学生集体朗读第6、7段。



2、提问: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6段由个人遭际写到途经滕王阁,有幸参加宴会,自当应命为诗。第7段写自己对主人的知遇之恩表示感谢,对本次盛大的宴会表示依恋。



3、学生讨论:文章前后是如何照应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前后有两处照应:一是宴会开始照应宴会结束;二是作者自己以谦词入场照应谦词退场。这样写首尾联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

4、学生试背最后两段。



二、王勃的诗篇(选三)



(一)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三)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滕王阁序》的教案

设计者:孟凡晓(注:部分内容属于剽窃,还请见谅)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勃生平与背景。

2.把握骈体文的体裁特性,感悟语言的魅力。

3.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准确掌握诗人的思惟感情。

4.理解文中的典故,把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典故。

2.理解内容和意见。

3.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掌握笔者的心里天下,感悟诗人的思想体式格局和情感内涵。

2.解决办法:A.向学生介绍创作背景及笔者的生平遭遇。B.借助课文解释,理解解释中的主要典故。C.反复诵读全文,感受情感基调。D.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加入图片、音乐和影像。

【教学课时】

共计3课时

【教学方法】

背诵与赏析相结合,团体感知。

第一课时导入篇

一、课前预习

借助解释,疏浚课文,了解大意。

二.相干介绍

1.滕王阁介绍: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构筑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2.体裁介绍:

“序”--体裁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

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平常饯别文章赞颂、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3..背景介绍: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如今越南河内西北)探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肯定就是指小孩。也可所以表示本人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活,“弱冠”是指二十岁。课文的解释说明表明采用后一种说法。

4.王勃的介绍: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有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投亲,渡海溺水,惊悸而作古。其诗力求脱节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著名,有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今存有《王子安集》。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想,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本人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据此,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如今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5..骈体文介绍: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体裁,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体式格局与平常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伎俩演变来的。所谓排比对偶的修辞伎俩,先秦诗文中已采用,两汉徐徐惯用;经过魏晋,至南北朝时,形成与散体文互相区别的自力体裁。当时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骈文。唐宋以后,古文复起,但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骈文”或“骈俪文”的名称,出现颇晚。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说:“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但经常夹有杂言。唐代最先,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以是在宋代平常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二、多媒体材料展示

听朗读材料和相关滕王阁的音乐,欣赏滕王阁的图片、字画和其他影视作品。

第二课时讲解篇

一、文章分析

(一)概括综述

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二、三两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四、五两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触。

第四部分(六、七两段)陈说本人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2.全文内容特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消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到处颂扬、千古不衰的魅力地点。

(二)解读第一段

1.有感情诵读

2.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起笔用四字短句,简捷明快。朴实无华,在对偶中见工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称名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不仅字面上相对,而且音韵上也相对。在--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反。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与律诗的格律雷同,以是音韵和谐,金声玉振,文质兼美,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样的句子在本文中还许多,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下面分析从略)。接下来的两句,详细写地理位置:“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魄写出。然后写“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四六句相对,既扩展了叙述,又升华了情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迁移转变,由称赞“雄州”到称赏“俊采”,另辟话题,渐近本事。“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写宾主才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下文以**句式写“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大驾光临,节奏舒缓,语气雍容,给人一种和乐的感觉。“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几句,又变而为四字短句,起到这样几个作用:

一、在写作方法上,由平和的叙述转为抒怀;

二、在内容上,由详写到概写;在结构上,星散上下文,避免单调的罗列。“腾蛟起凤”和“紫电清霜”两句,接着写来宾。句式又变成四六式,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节奏急促,格调高昂,造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与前面的人物出场相对应,别有情味。最终又归于四字短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几句写本人的“闯入”,悠扬含蓄。称赞而又不失身份,谦逊而又不卑不亢,适可而止。

(三)解读二、三两段

1.有感情诵读

2.概括

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季候,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洪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笔者捉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性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接下来的四个六字短句,写来宾驾知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节奏放慢,词意不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魄,已最先转入正题。“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开头加快节奏,初次用三字句。“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舒畅之情溢于言表。“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以虚词“其”为分界,“其”前实写,“其”后虚写,虚实相间,有尺幅千里之势。下面,又用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经过前面的变奏,又用两个四六句收束。“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三)解读四、五两段

1.有感情诵读

2.概括

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触。

开头两个四字短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甫畅”和“遄飞”,都注解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接着,用两个四六句,铺叙炊饮娱乐的场景。这里交错迭用历史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文雅,含蓄凝练。下面“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舒畅渐生悲慨。“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摊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怀张本。接着的两个四六句,布满哲理玄思,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限,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隆替有时。“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外观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这里用了双关的伎俩,非凡很是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细微,从而引发下面的感触,即:“关山难越,谁悲迷途之人?萍水邂逅,尽是异域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吐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布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本人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第五段,转为更强烈的抒怀。开头以“嗟乎”发端,从低沉中振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醋鞴糯宽慰包括本人在内的失意之人。下面用两个**句拓展这层意思,申述以上意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定,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荡生姿。然后以“所赖正人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注解了笔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增补,同时也施展阐发磷鞴胖观爽朗的情怀。下面的四字短句,是自我雕琢之辞。“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刻为喻,都施展阐发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接着,用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本人坚定的意志。典故随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一部分中,抒写人生感触的句子许多。其中感情色彩最为强烈的句子是哪些?它们各自抒发的是哪样样的感情?

明确: ①“关山难越,谁悲迷途之人?萍水邂逅,尽是异域之客”--一问一答,答非所问,吐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布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②“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本人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抒发笔者对人心理想的坚定信念。

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施展阐发出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⑤“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本人坚定意志。

(四)解读六、七两段

1.有感情诵读

2.概括

陈说本人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六段开头自称其名,谨慎言事。“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之词,如此简单地给本人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下面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本人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接着的四个六字句,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本人弃官事父,“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然后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亲的教诲和今日拜谒阎公,都是值得喜悦的事。然后,以两个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第七段,以“呜呼”开端,比前面第五段开头的“嗟乎”更具伤感意味。“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嘉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穷感触中回到现实情境。“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本人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十分得体。

二、作业

1.课后训练二

2.增强背诵效果

第三课时深化篇

一.名句警句品味

1.让同窗们找出本人喜欢的句子。

2.重点分析部份有特點的句子。

例: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笔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路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③关山难越,谁悲迷途之人;萍水邂逅,尽是异域之客。

--表达了笔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迷途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增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二、辞藻与典故赏析

1.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行使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前面分析了四字句对偶的情况,下面

举几个别的句式。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限;兴尽悲来,识盈虚之稀有”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为:平仄仄(于)平平,仄平平(于)仄仄。(以上“觉”“识”“屈”“曲”“乏”“落”“一”“色”“极”“日”为人声字,算仄声;“共”古代为平声字,“暇”古代为去声字。)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词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2..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增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雄厚。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怀,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词句。而运用的伎俩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不同层面的审美

1.物质层面(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回归)

2.文字层面(感受故国的语言魅力,晓得语言的内容和情势美)

3.哲理层面(让同窗们对王勃作出评价,与同窗们一路探究人生将来)

四、作业

1.课后训练三

2.探讨性学习:

上一篇:伊金霍洛旗发展规划下一篇:黄包车夫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