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现状

2024-05-05

抗生素使用现状(共8篇)

篇1:抗生素使用现状

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同时致使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我国研制一个抗生素大约需要十年时间,而产生耐药菌素却在两年之内,未来呈无有效抗生素的可怕趋势。

我国医院抗菌药使用率达74%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计划”启动仪式上,上述数字和事实击打着每一个与会人员的心房。合理用药,特别是合理使用抗生素,成为专家、官员心目中需要各界加强关注的严重问题。

医学界流行一句话说,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但买抗生素却很难。然而,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据了解,虽然经过多方的艰辛努力,但是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07年仍然高达74%,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也在21%以上。其频率和强度都高于欧美国家20%~50%。一些医生和患者甚至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感觉不舒服就服用一点。

抗生素的滥用从技术上造成细菌耐药性增长,从而致使其自身在较短时期失效。上个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抗菌药物,成功地解决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那时,曾有人断言,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当时,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但是,40年后这一数字猛增至2000万。

这种尴尬境遇和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专家说,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都属于抗菌药滥用。广泛的、大剂量的使用抗菌药物加速了细菌的耐药性变异,从而使得药物本身没有了实际作用。比如,当年人类研发青霉素用了20年,然而,在不到20年内,它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对治疗淋病等传染病就没有了效果。这种情况还在加速中。

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表示,目前我国每研制一个抗生素要10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两年。“如果我们再不加以控制,过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看病吃药就没有有效的抗生素可以用了。”因此,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将细菌耐药列为威胁人类安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据了解,在北京协和医院,上个世纪80年代的院内真菌感染率是0%,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7%~8%。“院内血流感染中,G(+)球菌上升,主要是MRSA、MRSCoN和肠球菌属,G(-)杆菌出现泛耐药的非发酵菌(不动杆菌和绿脓),临床治疗很困难。”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王爱霞说,某种抗生素用得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耐药性。

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在渡过20世纪90年代前的开发热潮后,许多大的制药公司越来越不愿意为研发抗生素埋单。其原因除了抗生素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再开发新的品种所需的研发费用越来越高外,更重要的是快速的失效使医药公司的巨大投入得不到产出补偿。

抗生素滥用年损失800亿元

失效只是滥用带来的一个恶果。它还造成了医疗费用的无谓增长和病患的死亡。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另外,它也可能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作用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据专家估计,2005年,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达800亿元之巨。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也是主要罪魁之一。“20万死亡患者中,40%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刘勇说。

既然后果如此糟糕、如此严重,为什么抗生素还在大量无节制地使用呢?一是医疗技术水平的差距,一是利益的诱惑。按照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永佩的说法:我国抗生素滥用特征比较明显,就是档次偏高而水平偏低。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调查发现,不合理用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有药可用与医务人员用药知识不足之间存在着差距。“有的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原则还不十分了解。”吴永佩说,有的妇科抗菌药物安全性差、不良反应严重在国外已经停止和进行严格控制,但在我国还在比较广泛地使用。这也是他坚决支持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进行培训的原因。

这种需求也的确存在。在1月8日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座谈会上,代表们希望国家大型医疗机构能够对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能够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其中很重要的培训内容就是用药知识的培训。“我们给县医院盖些房子,买些设备是非常容易的,难就难在相应的服务能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说。

专家们提到,抗生素滥用的另一个主因跟以药养医的体制密切相关。刘勇称,“抗菌药物的滥用在大城市的三级综合医院,包括咱们国家非常有名的大医院同样存在,并且问题也非常严重。”在他看来,大医院抗生素滥用的根源在补偿体制上。

在医院的药品销售中,抗生素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对全国12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2004年,抗菌药物占医院药品总金额的25.7%,后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接近五分之一。“医院进一批药,如不及时用就会过期报废,抗生素比其他药相对贵一些,如果医院用不掉,经济损失很大。”王爱霞说。(记者董伟)

抗生素的使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武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保护功不可没。但滥用抗生素已经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如抗生素的毒性反应、过敏性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抗药性等。为了防止和减少上述不良情况的发生,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一.下列情况应避免或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宜应用抗生素;

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任意采用抗生素; 3.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 4.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二.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严格掌握各类抗生素的适应症及其毒副作用; 2.感染性疾病,入院后(或发现后)首先采取标本送检,然后根据病情估计可能的感染菌,试用一至三种抗生素。分离出病原菌并且测定其药敏或联合药敏后,应用有效抗生素(品种选择一类为主,总体品种不得超过三种);

3.结合临床诊断、感染轻重、患者一般情况以及用药后的反应、药物副作用,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药物价格等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针对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时,用量应适当,疗程应充足,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或停药过早而引起复发;

5.氨基甙类抗生素应特别注意其耳、肾毒性,严格控制用量及其疗程,对于儿童尤加谨慎。6.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病人、心脑血管病病人等),提倡不用。若应用,品种不得超过二种,并且以一类为主。用药时间不得超过一周。

7.在患者肝、肾功能减退时应用抗生素应特别注意其肝、肾毒性;

8.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使应用抗生素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9.静脉滴注抗生素要注意抗生素之间,抗生素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10.联合应用抗生素必须有明确的指征,以防止抗生素之间的拮抗作用,无关作用,副作用的发生。

三.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密切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或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及术后感染。

四.委员会定期抽查病房、门诊使用抗生素的处方进行分析,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登记、讨论,以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五.临床科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滥用,并做好疗效评价,毒、副作用观察等记录。

联合用药指征: 不明原因的严重感染。2 混合感染。3 难治性感染。需长时间用药的感染。5 为了增强疗效。6 为了减轻不良反应。抗生素分类:

A 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硫霉素类等),万古霉素类。B 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甙类,喹诺酮类,杆菌肽类,多粘菌素。

C 快速抑菌药: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

D 慢效抑菌药:磺胺类,环丝氨酸。

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 A+B=协同,即作用加强。A+C=拮抗,即效果降低。B+D=协同或无关。C+D=累加,即作用互补。A+D=累加或无关。C+B=累加或协同。

为什么要讲究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因为抗生素的使用不合理,谁用的不合理, 不合理到什么程度,原来我 以为只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通过学习,培训才知道,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全球性的问题,WHO有一组统计数字 ,澳大利亚住院死亡人数中,有1/3死于用药不当,有1/7的住院是因为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有16%发生药物副作用,95年有18000人因此死亡,花费4亿7千万元来处理此事.我国是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国内叫滥用抗菌素,抗菌素泛滥成灾,无论是哪一级医院,哪一级级诊所,哪一位医生,都有抗菌素使用不当的情况,包括专家和教授.所以抗菌素不合理应用是极其普遍的,以至积重难返,难以根治,卫生部下大气力进行整改,效果微乎其微.目前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已经进入质量管理和质控,而且质控年年搞,各医院都有药事委员会,而药事委员会的重中之重就是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国内情况:五多现象,用量多,用人多,问题多,变化多,费用多.就医病人有50%使用抗菌素,而真正需要的不足25%.抗菌素广泛使用,广泛销售,美国人可以随意购买枪支,但不能随意买到抗菌素,中国是抗菌素随便买,但不能买枪.美国病人说:医生,我能不能不用抗菌素.中国病人说,大夫,能不能给我用点好药,剂量大点,快点消炎.这是中外病人观念的差别.抗菌素使用不当包括七个方面: 1,适应症掌握不好, 2,个体化考虑不够, 3,选择药物不合理, 4成本,效益,风险因素, 5,剂型途径,输液过多, 6,用量偏大, 7,疗程过长, 了解了不合理使用情况,要认真对待,合理解决,解决的关键在思路,抗菌素的使用思路.1,感染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感染部位在哪里,确定病人是否有感染,是抗菌素应用的第一步,凭体检,辅助检查,经验都是确定有无感染的手段,确定有无感染的同时也就确定了感染的部位.2,感染的轻重,这将直接影响药物的剂量和等级,判断感染的轻重,主要靠临床经验,感染的轻重可以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也可以借助化验,轻型感染是指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感染,中度感染如胸腹水,痈疽等化脓或感染性疾病,以及血血化验白细胞较高者,或伴随发热等全身反应者.重度感染是指细菌迅速繁殖,毒性较强,毒素进入血液,骨髓,心脏,脑内,引发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败血症以及休克,脏器衰竭者.3,病原体判断,病原体收集的可能性,判断病原体多数凭经验,资料等,呼吸道多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泌尿道感染多这革兰氏阴性球菌和杆菌,消化道常为杆菌和厌氧菌,痰,尿,便,血,胸腹水,脑脊液可以进行检菌和培养,可对病原体确认有帮助,但并不绝对,因为标本采集,留取样品,细菌浓度,数量多少,存放时间, 操作方法,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检菌效果,所以结果并不肯定,有局限性,条件限制.4,是否选用抗菌素,是确定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初期,前三天一般为病毒感染,这时应主要选用抗病毒药和对症下药,随着时间延长,可伴随细菌感染和混合感染,是选用抗菌素的时机.5,抗菌素的针对性,更多的是经验性的,青霉素,头孢菌素是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破坏胞壁酸使细胞漏水,破坏五肽交联桥使细胞壁解体,细胞壁是细菌的重要保护层,失去这一层,细菌容易胀死,细菌都有细胞壁,但以革兰氏阳性球菌细胞壁较厚,所以此类药物以阳性菌为主.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甙类,两类药物都是针对细菌蛋白,蛋白质是细菌的生命,破坏了蛋白应能摧毁细菌,大环内酯药是以阳性菌为主,氨基糖甙类是以阴性菌为主,阳性阴性就是医生选择药物的方向.大环内酯药 作用于细菌合成蛋白的核糖体的大亚基,氨基糖甙类作用于小亚基, 喹喏酮类,此类药物是针对细菌的DNA起作用的,阴性阳性菌都有效,但两种细菌作用点不同.一是解旋,一是解环,DNA的旋转和环连被破坏,其合成将不能延续,解环是阳性菌,作用靶点在拓扑异构酶,解旋是阴性菌,靶点是DNA回旋酶。药物的作用点都在酶上,这是抗菌素的针对性。

6,疗效与风险,效益与成本,是指有效作用与毒副作用的利弊对比,药效与药价的性价比,治疗一个毛毛病,花费巨大,或者人财两空,那就是效益与成本的关系异常。

7,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反应症状,器官毒性,菌群失调等。

8,预防用药,不能预防细菌感染。流脑,风心病,腹腔内腹水,扁桃体手术可以用。

9,联合用药,要判断混合感染和感染重度,包括: 9,1,原因不明的严重感染,9,2,确定是混合感染,9,3,免疫功能很低,除此之外,一般不宜随意进行联用,更不应多种联用。常用抗菌素的评价

青霉素:有不良反应,但无毒性作用,口服,肌注,静脉三个途径都可以给药,作用广泛,广谱.氨基糖甙类:是重要的配角,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一般不单用,尽可能少用,有耳毒性和肾毒性.大环内酯类:对细胞内细菌有杀菌作用,对支原体依原体有作用,革兰氏球菌作用好,对年龄较大,个子较小女病人耐受性差,对肝功有些影响.头孢类,广谱,高效,副作用小,无毒性,本类药物有两个特点,一是级别越低,抗阳性菌作用越强,一二代即如此,级别越高越倾向阴性菌,如三四代以上.二是越升级换代,副作用越小.但此类药品使病人负担过重,费用高,用量大,问题多,换代亦不能替代,是滥用抗菌素的主要药.本类药物因滥用多,所以耐药时常发生,耐药原因是细菌产生青霉胺酶,而青霉素,头孢菌素都有青霉胺环,易被酶解,可用舒巴坦,可拉维酸等抗酶制剂治疗.喹喏酮类:环丙沙星易耐药,现已少用,反而对严重感染效果显著.左氧氟沙星,0,4克/日,口服,相当于头孢噻肟钠6克/日.本药易产生兴奋.莫西沙星,为四代喹喏酮类,价格昂贵,39元/粒,用于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痰液粘稠,一日一粒,很有效果.如何才能合理使用抗菌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使用指征.有感染迹象,症状,有明确体征,有实验室检查,胸片,血,尿,便,痰等.这些都是确定抗菌素使用是否合理的指标.2,选药合理,有针对性,一般用经验判断.3,用药档次合理,高中低档合理安排,适当.4,不以药物盈利为目的,这是重点审查项目.5,剂量合理,用法得当,不用超大剂量.6,疗程合理,一般门诊病人三-五天,住院一周,同一药物最长疗程不超过两周.无效应换药.7,联合用药合理,联合用药应以增加疗效,相互协同,减少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这目的.联合使用不当包括大联合,三联以上,乱联合,没有协同作用,两毒相加.以及高档联合,作用相互抵消等.还有无指征使用抗酶制剂.

篇2:抗生素使用现状

摘 要:本文重点研究探讨松原市水产养殖抗生素使用现状,并提出管理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水产养殖;抗生素;现状;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9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126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原市水域面积18万hm2,养殖面积8万hm2,其中池塘养殖面积接近0.53万hm2,每年水产品产量4万t,其中池塘养殖产量1.6万t。是吉林省重要的商品鱼养殖基地。近年来随着池塘高密度养殖技术的提高,鱼类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一些渔民不可避免的大量使用渔药,特别是一些抗生素类渔药过度使用现象时有发生,在国家和省级水产品抽检中都有检出。本文重点探讨松原市渔用抗生素使用现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监管措施,仅供参考。鱼用抗生素使用现状

松原市现有标准池塘0.53万hm2,其中养殖鲤鱼、鲫鱼的池塘面积为0.45万hm2,养殖草鱼的池塘面积为0.075万hm2,养殖鲂鱼的池塘面积为0.003万hm2,养殖青鱼的池塘面积为0.003 hm2。经调查松原市养殖池塘使用的渔用抗生素品种有氟效哆、暴血停、克瘟灵Ⅱ、利舒达,主要成分为氟苯尼考粉、恩诺沙星粉、诺氟沙星盐酸小叶碱预混剂等。渔民使用抗生素主要是为了预防鲤鱼、鲫鱼、草鱼肠炎病,烂鳃及细菌性出血病,用药季节为7―9月,使用方法多数是制作药?D投喂,初步估算用药量约0.4kg/667m2,全年用药量约为2.7万kg,初步估算全年抗生素药物货值约60万元,松原市养殖池塘全年使用渔药总货值约为800万元,抗生素药物货值占渔药总货值的7.5%,相对来说使用量还是比较少的。鱼用抗生素使用风险隐患及存在的问题

2.1 抗生素使用管理无处方

根据调查,大部分渔民在使用鱼用抗生素时,都是根据兽药商店的介绍或者说明书使用,没有经专业的兽药师或者注册兽医师进行诊断并出具的处方进行购药。加之部分养殖户饲养管理水平较低,“凭感觉用药”造成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非常不规范。

2.2 滥用现象严重

随着集约化养殖水平的提高,苗种的异地流动较大,鱼病发病的不规律性,造成有些养殖渔民不管养的鱼有没有病,随意的使用抗生素进行鱼病预防,甚至随意加大使用量。部分渔民文化水平低,不知道什么是抗生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可能误用抗生素,造成抗生素残留超标的危害。

2.3 随意添加现象严重

一些饲料厂家或养殖户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饲料中添加(喂)抗生素。养殖鱼类长时间大量使用含抗生素的添加剂,导致鱼类对疾病抵抗力越来越差,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产生耐药性,甚至出现不投药就不吃食的情况,导致鱼发病时不得不加大用药剂量,由此使抗生素残留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浓。加强鱼用抗生素使用管理的措施建议

3.1 大力推广科学健康养殖方式

根据养殖对象正常活动、生长、繁殖所需的生理、环境要求,选择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通过系统规范化管理技术,使养殖的鱼类健康快速生长,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选择养殖品种要选择抗病力强,适应北方气温的品种如松浦镜鲤、中科三号鲫鱼、黄河鲤鱼、团头鲂(浦江1号)等。池塘养殖模式可采取多种养殖模式。如80:20养殖模式,即池塘养殖中80%主养品种(多为投喂品种),搭配20%滤食性品种;混养模式,即鱼蟹混养;鱼菜共生模式,即水底养鱼,水上种菜。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渔、稻鳅、稻虾共养。

3.2 积极推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积极向养殖场、养殖户普及专业知识,提高用药的科学性,严格用药量和抗生素的添加量,使药物合理配伍,坚持低毒、安全、高效。同时积极研发抗生素替代产品,推广中草药防病技术、有益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技术、疫苗防病技术等。

3.3 彻底清塘

秋冬季鱼塘清空后,进行晒塘处理,清楚多余的塘泥,春季用生石灰或其他化学物质对养殖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养殖季节,根据池水盐碱度合理使用化学物质消毒,如生石灰、漂白粉、含氯制剂等,改善水质;养殖前期制定生产计划时适当降低养殖密度,调整养殖模式,保持水体适宜的酸碱度以及低含量的铵态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为养殖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鱼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如必须使用抗生素的要轮换用药,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

3.4 严格执法、加大处罚

监管部门要对养殖者加强法制教育和技术培训,指导他们提高合理使用渔药的知识,使水产养殖生产经营者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后果,认识到生产安全食品是他们的神圣职责。应该做到:不使用违禁兽药;根据疾病选择对症的药物;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严格遵守药物安全使用规定及休药期规定。

篇3:探讨儿童抗生素使用现状

1 现阶段儿童抗生素使用情况

1.1 抗生素使用率

我国1993年至2005年儿童抗生素的使用率为56.1%~100%, 其中单用率范围为1.8%~97.8%, 联用率为2.2%~98.2%, 抗生素平均使用率、单用率和联用率分别为84.5%、48.6%和51.4%;另外, 口服给药占46.3%, 静脉给药占43.8%, 肌内注射给药占4.7%。值得注意的是口服加静脉给药占5.2%。

1.2 抗生素使用种类

使用最多的有青霉素类 (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哌拉西林舒巴坦, 美洛西林舒巴坦等) , 头孢类 (如头孢替安, 头孢替唑钠, 头孢丙烯等) , 抗病毒类 (如利巴韦林等) 。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依托红霉素, 克林霉素也时有使用。磺胺类如百炎净偶尔出现。而且, 儿童抗生素的使用有升级换代的趋势, 头孢类抗生素是使用率越来越高, 而且不仅仅限于非限制类, 属于限制类的头孢三代如头孢克肟, 头孢地嗪也会使用到[2]。

1.3 抗生素联合用药情况

联合用药种类多为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联用,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联用, 青霉素与抗病毒类联用。

2 抗生素过度使用对儿童的危害

2.1 细菌耐药性增强

所谓的超级细菌, 正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 导致细菌基因突变。本世纪初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2000万。死于败血症的人数上升了89%, 大部分人死于超级细菌带来的用药困难[3]。

2.2 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儿童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均不如成人, 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在儿童身上更加突出。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第八对脑神经可产生特有的损害, 可引起前庭与耳蜗损害。由于儿童很难主诉眩晕或耳鸣, 因此耳毒性的早期难以察觉, 结果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4]。此外, 大部分的抗生素都是通过肝肾代谢的, 儿童会更容易导致肝肾功能的损害。

2.3 抗生素滥用对儿童免疫力的影响

长期使用抗生素使得儿童自身免疫系统不会主动与病原微生物抗争, 久而久之, 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下降。此外, 抗生素对肝脏和造血系统功能的不良影响间接削弱了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 抗生素对人体正常菌群平衡的破坏, 除了会导致机体局部保护作用减弱易患疾病以外, 还会引起二重感染。二重感染严重的可以危及生命[5]。

3 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3.1 抗生素在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过度使用, 造成了很多细菌出现了耐药性, 很多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青霉素就能解决。

如果对每位来就医的患者都进行药敏试验, 病原体检查, 以现在的医疗条件来说是比较难以实现的。一是医院的工作量会激增, 二是很多家长难以接受, 尤其是现在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时候。所以, 在不清楚是何种病原体导致感染的情况下, 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了, 联合用药的情况增加了[6]。这必然会导致耐药性情况的恶化, 结果就是一代头孢不行, 二代头孢甚至三代头孢都用上了。另一个使得医师过度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是来自家长的压力。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小孩以最快的速度好转, 都希望医师用最好的药。甚至有的家长主动要求医师使用抗生素, 口服见效不快的, 就得静脉输液。一天下去药效不明显的, 第二天就要求换药了。如果医师的立场不够坚定, 那么一个疗程下来, 可能用了好几种的抗生素。

3.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长对小孩的健康越来越重视。

一点风吹草动就带上小孩往医院奔甚至自行在家中使用抗生素。但是, 有些情况是没必要使用抗生素的。例如6个月以后的婴儿容易发幼儿急诊疹, 婴儿会持续发热3~4d, 3d后自然退热, 身上出现小红疹子, 第5天就会痊愈。这时候使用任何抗生素都不能改变病程的发展。幼儿急疹不需要做特殊的护理, 让婴儿自然痊愈对母婴双方都有好处。

4 儿童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4.1 要有明确的用药指征

儿科医师必须在确定患儿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 必须使用抗生素才酌情使用。例如一般的感冒发热是不必使用抗生素的。感冒虽然是由病毒引起的, 但一般很快就能好, 不必使用抗病毒药。使用抗菌药就更加不合理了。

4.2 种类选择要谨慎

抗生素使用一般以单用为主[7]。不要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也不要没有针对性的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 不但不能有效的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反而对正常菌群造成了不良影响, 导致二重感染。

4.3 用法用量要斟酌

能够口服制剂达到治疗目的的就不用针剂;能够使用肌内注射达到治疗目的的就不用静脉滴注。使用抗生素必须保证足够的剂量, 在体内必须要达到有效浓度, 且要维持一定的时间, 切不可随意停用或减少用药次数, 才能有效控制感染, 不会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

综上所述, 抗生素的使用是一把双面剑, 合理使用能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过度使用又会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儿童, 在使用抗生素方面更应该慎之又慎。儿科医师使用抗生素要有临床用药指征和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支持, 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管理规范。切实掌握每一种抗生素的使用范围、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物配伍禁忌, 尤其要注意其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令药物的使用既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其毒副作用又能降到最低。使儿童得到正确合理的治疗, 给儿童一个健康的现在, 一个健康的未来。

摘要:现阶段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的频率越来越高, 其不良后果就是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 对儿童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儿童抗生素的滥用有医师的客观因素也有家长的主观因素。作为医师或者家长应该正是抗生素的合理科学应用, 以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抗生素

参考文献

[1]陆庆丽.儿童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抗生素应用的浅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 :181-182.

[2]刘美玲, 张小同, 杨丽莉.家长对于儿童使用抗生素认知行为的调查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09, 15 (2) :14.

[3]赵艳梅.儿童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 16 (3) :54.

[4]王德强.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对儿童的危害[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2) :123-124.

[5]崔琳.小儿抗生素的安全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7) :68-69.

[6]刘战军.浅谈小儿抗生素的临床使用[J].医学信息, 2011, 24 (1) :299-300.

篇4:抗生素使用现状

关键词:抗生素;临床;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9-1

1 抗生素的分类

1.1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单内酰环类、β-内酰酶抑制剂、甲氧青霉素类等。

1.2 氨基糖甙类 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1.3 四环素类 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1.4 氯霉素类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1.5 大环内脂类 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1.6 作用于G+细菌的其他抗生素 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1.7 作用于G菌的其他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1.8 抗真菌抗生素 如灰黄霉素。

1.9 抗肿瘤抗生素 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1.10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 如环孢霉素。

2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现状

2.1 抗生素临床应用调查 有人对某基层医院进行调查,对该院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调查结果为:不合理用药的为25.25%。其表现为不合理的选择抗生素;很少把细菌敏感药物考虑进去;临床上很多根据经验判断来使用抗生素,于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混合使用抗生素也违背了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从而产生了很多副作用。

2.2 抗生素临床使用现状

2.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 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G+的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之一。随着抗生素行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出现了很多不合理使用青霉素的现象,从而使得抗生素应用剂量不断增大,导致的后果也五花八门。

2.2.2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临床应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G﹢细菌等广谱为主。经过多年的临床和科研表明,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可诱导身体的某些组织产生过量的生物活性物质,打破细胞内抗氧化系统阻御功能,从而使细胞凋亡或者死亡。

2.2.3 氯霉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 氯霉素曾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在临床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危害很快就被人们发现了,随后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新的同系物——氟苯尼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同系物抗生素在全球范围开始应用。但是,很多人乱用抗生素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如临床上出现了很多奇异的病症。

2.2.4 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临床应用 大环内脂素的典型代表为红霉素,红霉素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扁桃体炎等炎症的治疗。近几年,发酵工业不断发展,从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次级代谢抗生素产品,因此,传统的红霉素在日益激烈的抗生素市场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也致使抗生素乱用现象不断涌现。

3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的危害

3.1 过敏反应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过敏反应,最严重的为过敏休克,如果不及时抢救的话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3.2 毒性反应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毒性反应最常见的为胃、肠反应、耳聋、呼吸系统疾病等。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之一庆大霉素是抗菌作用较强的,但是庆大霉素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导致耳聋等疾病。

3.3 多重感染 长期大剂量应用抗菌药物能使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增加患者的易感性,破坏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致使某些对抗菌药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因机体抵抗力下降和菌群失调, 可导致鹅口疮、伪膜性肠炎等。对于病毒感染, 应用抗菌药不仅治疗无效,还为致病菌提供感染可能。

3.4 耐药性增加 因反复接受抗菌药的治疗,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使得一些常见病菌对常用抗菌药都有较高的耐受力,致使药效降低甚至无效,导致治疗失败。

4 应用对策

4.1 针对耐药机制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对于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可通过改进生物医学材料材质防止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或應用超声、弱电流等物理方式清除细菌生物被膜。

4.2 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宏观管理和技术支持

4.3 开发新的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 防治耐药性细菌感染的积极方法是开发研制新的高效、低毒、广谱的抗菌药物。对于由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而导致的耐药,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开发新的稳定性高的药物及新的酶抑制剂;对于由细菌外排系统引起的耐药,可以克隆外排基因。提高阻遏蛋白水平,调控外排基因的表达,或者设计相应的阻断剂,封闭基因;或者开发临床有实用价值的能量抑制剂等。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2.

[2] 李多,邓述恺,陈思宇.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7,11(8):656.

[3] 刘艳军,刘素文,李俊.头孢哌酮致消化道出血1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1):44.

[4] 延永.头孢曲松钠致婴儿颅内压增高[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2(1):122.

[5] 陈祝群.3例青霉素Ⅰ型超敏迟缓相反应的临床报告[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7):70.

篇5: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合理使用的最基本原则是有效、安全和低潜在耐药性等

一、抗生素药物使用指针明确: 正确诊断、尽可能确立病原学是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基础。治疗开始往往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所谓经验,除了个人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他人积累经验、文献资料中总结经验和当地细菌耐药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的习惯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应综合儿童年龄、疾病严重度X线胸片和各项检查等特征。评估病原学的过程实际也是询证医学的一种体现。

二、抗菌药物合理选择: 分析病原微生物与抗菌药物间相互关系,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选择依据感染部位、严重度、病程、患儿年龄、原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全身脏器(肝、肾)功能状况等。医生要区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两者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差异很大;对可能的病原菌药了解其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要了解当地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般应先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择优选取最适宜的、有效而安全的抗菌药物。对一般感染,应保留1~2种有效抗菌药物或有效方案,以作备选。所谓“一线”与“二线”抗菌药物仅仅是相对而言,必须注意个体特点,对危重患儿和耐药菌感染就不能按常规逐步升级。

三、抗菌药物剂量和用法: 足量抗菌药物才能保证药效,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儿科特别要注意年龄的个体差异和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的特点,要注意抗菌药物血清浓度和感染组织部位浓度。目前国内儿科普遍存在抗菌药物每日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上的问题,β类酰胺类 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为了达到最高细菌清除率,为了使其血清浓度超过最低抑菌药物浓度之后持续的时间至少达到用药间隔时间的40℅以上,就必须每6~8小时使用一次。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达6~9小时,成为可以每日1次用药外,其余半衰期均仅1~2小时,必须每6~8小时用药1次。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联合用药可以增强药效,还可以治疗混合感染和延缓细菌耐药,故常用于严重感染、耐药菌感染、混合感染和结核病等。

四、抗菌药物的疗程:

取决于病原菌、部位、严重度、有无合并症、机体反应性和依从性等。任何感染性疾病都有恰当的抗菌药物疗程,例如小儿肺炎一般用至热退、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和呼吸道症状改善后5~7天。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机体对感染的抵御能力和免疫能力,必须完整的评估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而不是单一的依靠抗菌药物并且无原则地延长其疗程。

五、抗菌药物依从性、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 口服抗菌药物的依从性在小儿很重要,还必须考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在儿科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在疗效和安全性等同等条件下,结合我国国情,应选择相对廉价的抗菌药物。

六、抗菌药物应用示警: 抗菌药物包括β类酰胺类、大环类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多肽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磷霉素类等。氯霉素类由于对造血系统的毒副作用,尤 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其口服制剂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虽发生率仅在1/24500~1/40800,但曾用过氯霉素的发生率是未用者的13倍,个别小儿白血病也可能与氯霉素有关,该药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因此,该类药物在儿科使用已很有限。四环素类选择性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于钙结合引起牙釉质和骨质发育不全,牙齿变黄并影响婴幼儿骨骼的正常发育,故不可用于8岁以下的患儿。多肽类抗菌药物包括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其抗菌谱窄、选择性强,目前在儿科使用的仅万古霉素,只要针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以及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应该在有明确指针下方可使用该类药物。利福霉素的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均有一定的肝功能损害,儿科仅用于结核病、麻风病、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时联合用药。磷霉素是一类低毒广谱抗菌药物,单独使用抗菌作用不强,儿科常将此类与β类酰胺类药物联合使用。磺胺类是人体使用抗菌药物的里程碑,由于其可能引起肝肾损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故在婴幼儿原则不用。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是成人常用的抗菌药。,然而在儿科受到很大限制,因其在动物实验中对幼年动物负重关节的软骨发育有破坏性改变,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以及新一代的奈替米新、西索米新等。该类药物有明确的耳、毒性,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超过在其他组织浓度中的670倍,而一旦进入内耳,半衰期比其 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在血清中延长15倍。耳毒性在一般剂量发生率为2.8℅,大剂量时达44℅。且有效血清浓度和中毒浓度甚接近,例如庆大霉素有效血清浓度5~12mg/L,>12mg/L时就可能致聋,丁胺卡那血清有效浓度15~25mg/L,>30mg/L时就可能致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中明确:小儿应尽量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仅在指针明确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药物可供选择时方可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由此,氨基糖苷类不宜作为儿科门急诊的一线用药。实际上,儿科使用的抗菌药物局限在两大类:β类酰胺类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和单环抗菌药物;大环类脂类包括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等。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儿科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除过敏反应外,这类药物毒副反应相对少,而且是快速杀菌抗菌药物。大环类脂类尤其是新一代大环类脂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不仅对敏感细菌,而且对非典型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结核杆菌、弓形虫等也有效。阿奇霉素静脉制剂在我国小儿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有过度使用现象,根据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所示:<6个月小儿,阿奇霉素疗效和安全性尚无确立,应慎用。静脉使用阿奇霉素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应该严格控制。

总之,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以有效的控制感染,同时尽可能对机体内环境友好,也就是良好的生态学,抗菌药物对机体的毒副反应要尽可能小、对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最好有保护 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篇6:抗生素使用整改报告

通过此次点评发现,在书写病历中,手术切口为Ⅲ类切口,标记为Ⅰ类切口,出现此类错误原因为管床医生对切口分类不熟悉,或书写病历不认真,在以后书写病历中,积极改善病历书写规范,保证病历质量。因此患者为污染切口手术,病程记录中抗生素使用说明不具体,欠详细,故评判为超时间使用抗生素,在日后临床操作及书写病历中,将如实记录清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制订了以下整改措施:

1、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做到品种结构合理。我院原有抗菌药物50余种,种类较多,删减困难较大。经院长办公会多次遴选,最后保留了疗效好、价格适中,不良反应少,临床常用的35种抗菌药物供临床应用。

2、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适应症、抗菌谱,参考国家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权限并认真执行。

3、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对门诊处方和病区医嘱单进行点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医务科予以通报,督促整改。对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前十位抗菌药物进行公示。

4、努力规范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科室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抗菌药物。各科主任认真贯彻落实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使用抗菌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疗程适当。逐步杜绝长期用药、无适应症用药、联合用药的不良习惯。本科室将加大管理措施,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奖惩力度。我们给各科室制定药品使用比例,降低药品费用,限制抗菌药物用量,对超比例的科室严格处罚,加大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责任人的处理和惩罚力度。科室医务人员加强学习,持续改进。持续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 以便根据上述特点, 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 小时,最迟不超过48小时。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外二科

篇7: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 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使用误区:

1. 抗菌药是消炎药、感冒药,有病就用

许多人将抗菌药等同于消炎药或感冒药,一旦有炎症或“感冒”,就赶紧服用。实际上抗菌药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其他类型的炎症,如过敏性炎症(如接触性皮炎)、变态反应性炎症(如过敏性哮喘)等无菌性炎症无效。同样,抗菌药也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如果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不分病情使用抗菌药物,会杀死体内正常有益细菌,引起菌群失调,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2. 抗菌药物越新越好,抗菌范围越广越好,价格越贵越好

许多人在使用抗菌药时往往迷信新药、好药、贵药,认为抗菌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也便宜,再加上人们不经常使用,疗效反而可能更好。

另外,当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体内正常菌群同样会被杀灭或抑制。不过,其受抗生素影响的范围大小,取决于所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的广或窄。抗菌谱窄的抗生素只对一种或少数细菌有活性,如青霉素G,主要只作用于阳性球菌;广谱的抗生素可对两种或较多细菌有活性,如头孢曲松,可对多种肠杆菌科细菌有效;超广谱抗生素即对多种或大多数细菌有活性,如泰能,不但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有效,而且对厌氧菌也有作用。可见,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受影响的细菌也越多,受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越多。

因此,治疗感染应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选用窄谱、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这样既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又可避免或减少对正常菌群的杀灭或抑制作用。3. 疗程不当,频繁换药,疗程过短或过长

有的病人对抗生素期望值过高,使用某种抗生素一两天后没有明显好转,就要求医生换用其他抗生素,或增加其他抗生素。治疗时间的长短应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临床反应和细菌的种类。通常对于急性感染,抗生素的疗程一般为5~7天,或症状和体征消失3天后方可停药。如果一个普通的感冒用几种抗生素,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还可能造成二重感染。4. 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药

抗菌药联合使用的目的是为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增加疗效,反而可能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或增加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会,因此联合用药应予以严格控制。联合用药指征:混合感染、严重感染、一般抗菌药不易深入部位的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容易出现耐药的或必须长期治疗的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慢性尿道感染或骨髓炎)等。同时,应避免联合使用毒性相同的抗菌药。抗生素滥用:

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危害:

1. 耐药性: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 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的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2. 滥用抗生素,可以导致菌群失调.正常人类的肌体中,往往都含有一定量的正常菌群, 他们是人们正常生命活动的有益菌,比如:在人们的口腔内,肠道内,皮肤都含有一定数量的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有益菌群,他们参与人身体的正常代谢.同时,在人体的躯体中,只要这些有益菌群的存在,其他对人体有害的菌群是不容易在这些地方生存的.而人们在滥用抗生素的同时,抗生素是不能识别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菌群的,结果是人身体正常的菌群也被杀死了.这样,其他的有害菌就会在此繁殖,从而形成了“二次感染”,这往往会要导致应用其他抗生素无效,死亡率很高.3. 养殖业中抗生素滥用: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我国现状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 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

据2006~2007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 74%。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中国的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 重灾区,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多年的统计显示,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而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 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

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 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药品使用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 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

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不良反应

①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②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③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④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著。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⑤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⑥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⑦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3%,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补液

补液量:

医疗过程中通过静脉补充药液的剂量称为补液量

补液量:一般需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计算。

①累积损失量:指病后(如急性脱水)减轻之体重数量,这部分液体最主要。这部分液量可根据脱水程度加以估计。累积损失量也可按体表面积计算,轻度脱水为1200ml/m2,中度脱水为2000mL/m2,极重度脱水为3000ml/m2。

②继续损失量:按实际损失补充,一般在禁食条件下为40ml/kg·d,电解质包括钠、氯及碳酸氢离子各40mmol/L。继续损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补液盐(ORS)补充。

③生理需要量:急性期一般可按基础代谢需要量计算,即5%~10%葡萄糖 50~60ml/kg·d,钠钾各1~2mmol/kg·d(生理盐水10ml含钠1 5mmol,10%氯化钾溶液10ml含钾13mmol),或按1500mL/ m2体表面积给予糖60~75g/ m2体表面积,钠、钾各50~7 0mmol/ m2体表面积。生理需要量也可以用3∶1溶液补充。高渗脱水时,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远段的吸水作用,因而有人认为高渗脱水时,生理需要量宜酌减1/4。

上述三部分之和即为第一天输液总量。为便于临床应用,一般将上述三项概括为以下数值,可适用于大多数病例。轻度脱水约90~120ml/kg,中度脱水约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150~180ml/kg。个别病例必要时再作较详细的计算。

补液速度

补液速度即使用静脉补液时液体输入人体内的速度。

一般的补液-输液速度判定:

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

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 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

为带入药物时速度在100—200ml/小时,普通补液速度为300—500ml/小时。

根据缺钠程度和临床症状,可将低渗性脱水分为三度:①轻度:相当于成人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5g。患者常感疲乏、头晕,直立时可发生昏倒(昏厥),尿中氯化钠很少或缺如;②中度: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5g~0.75g。此时患者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收缩压轻度降低、起立时昏倒、心率加快、脉搏细弱、皮肤弹性减弱、面容消瘦等表现;③重度: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75g~1.25g,患者可有表情淡漠、木僵等神经症状。最后发生昏迷,关有严重休克。

根据体重的减轻(失水量)及临床表现,将脱水分为三度:

l.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2%-3%或体重减轻5%仅有一般的神经功能症状,如头痛、头晕无力,皮肤弹性稍有降低。高渗性脱水有口渴。

2.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3%-6%或体重减轻5%-10%脱水的体表症征已经明显,并开始出现循环功能不全的症征。

篇8:医院抗生素使用的现状及管理探究

关键词:抗生素应用,现状分析,管理措施,问题探析,联合用药

抗生素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工作的重要手段, 不但直接发挥治疗效用, 还会产生毒副反应, 严重情况下引发医源性疾病的院内感染[1]。随着抗生素种类的繁多, 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越发明显。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已经成为新时期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为了提高我院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管理, 提升用药医师的抗生素应用水平, 回顾分析我院抗生素具体应用情况, 并提出管理措施, 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所有临床科室于2012年期间全部出院的病例, 总计6645份:内科2286份、外科2350份、五官科435份、儿科625份、妇产科880份、其他科室67份。

1.2 方法

对所有病例均进行逐份查阅, 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 包含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 (名称、时间、剂量以及联合应用情况等) 、患者住院时间、住院天数以及具体手术名称。

1.3 依据

以《抗生素合理使用判断标准》作为参照。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情况、使用方式分析

在调查的6645份出院病例中, 共出现抗生素使用5012份, 使用率为75.43%, 各科室具体抗生素使用情况, 详见表1。

2.2 抗生素应用种类分析

抗生素使用种类包含10大类[2], 主要包含:头孢类、青霉素类、奎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其他种类 (硝基唑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其他) , 各科室具体抗生素构成情况, 见表2。

2.3 病原学检查

6645份病例中共有305份 (4.6%) 开展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其中阳性检出率为29.84%, 具体检查情况, 见表3。

3 讨论

综上所述, 我院抗生素使用率为75.43% (5012/6645) , 与历年来抗生素使用情况相比, 明显下降。联合用药比例明显低于单一用药, 足以证明我院医师对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较为慎重。

但是, 抗生素应用仍旧存在不合理现象。我院抗生素应用以预防控制所占比例相对较多, 存在不合理情况, 而主要抗生素应用科室为外科以及妇产科, 与患者自身围术期抗生素应用情况以及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相关[3], 从这一点来看, 我院抗生素应用原则掌握不当, 所以强化管理尤为重要。我院使用的抗生素涉及到头孢类、青霉素类、奎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其他, 头孢类、奎诺酮类均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4], 但是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显示, 革兰阴性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药物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耐药性情况, 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工作的展开, 所以必须加以重视, 而作为抗生素代表的奎诺酮类[5]起到了明显的抗菌、活性、吸收等良好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从我院病原学检查情况来看, 送检率为 (4.59%) , 阳性检出率为 (29.84%) , 呈现较低情况, 可能与仪器费用、培养报告时间需要较长、医师自身送检意识差等相关, 所以加注了盲目用药性局面。

为了有效降低抗生素的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 医院必须严格依据卫生部所下达的药品管理条例进行药品的管理和应用, 我院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并未出现严重的滥用现象, 基本符合临床用药的原则、要求, 具体管理措施:强化抗生素监管控制、合理用药意识。将抗生素监管工作落实, 并作为医疗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 设置监管团队, 其核心领导为院长, 组员为药剂师以及科室主任等, 采取制度管理以及分级管理措施, 及时开展临床用药总结、文件学习, 并对每个科室的用药合理性进行对比, 同时药师要将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用药指标进行统计, 着重分析细菌耐药情况, 并告知医师来提升用药的的有效性、合理性;重视药学研究:实施药学研究组, 对于出现严重感染的病例进行细菌实验, 分析药敏特性以及耐药性, 通过开展抑菌实验, 寻找有效抑制药物、联合用药方案;执行抗生素合理用药原则:以具体病原诊断结果作为用药种类、形式的前提依据, 在综合致病菌种类的基础上, 进行培养实验, 最终综合疗效以及价格等相关因素选药。

参考文献

[1]赵振寰, 荆伟丽, 孙术红, 等.笔者所在医院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 2012, 9 (2) :35-36.

[2]汪谦.加强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的管理[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11) :1118-1119.

[3]刘永华, 祝洪珍, 牛俊奇.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1, 16 (8) :922-924.

[4]孙薇, 刘冬, 贾艳艳, 等.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31 (13) :1145-1147.

上一篇:造价师报考条件下一篇:吸毒人员异地检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