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抗生素

2024-05-16

食物、抗生素(精选五篇)

食物、抗生素 篇1

维生素是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 其中维生素C是人类营养中最主要的维生素之一, 对预防和治疗坏血病有特殊的功效, 故又称之为抗坏血酸。维生素C广泛分布于植物的绿色部分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中。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维生素C, 必须由食物提供, 所以对新鲜水果、蔬菜中维生素C的存在进行定性检测和定量测定是很有意义的。

基本原理

维生素C为一酸性己糖衍生物, 是烯醇式己糖内酯。有L、D型异构体, 易溶于水和乙醇,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在中性溶液中, 向含有维生素C的溶液里滴入Fe Cl3溶液后, 溶液呈紫色。据此可对溶液中维生素C的存在进行定性检测。其反应机理为:

维生素C与碘反应具有如下定量关系:

当溶液中有淀粉存在时, 过量的碘遇淀粉呈蓝色, 在本实验中以1.0%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用碘-碘化钾的乙醇溶液作滴定剂, 对溶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试剂和材料

试剂:1.0%淀粉溶液1.0%盐酸溶液1.0%Fe Cl3溶液饱和Na2CO3溶液

碘 (固体) 碘化钾 (固体) 无水乙醇PH试纸

材料:维生素C片辣椒西红柿 (新鲜)

器材

锥形瓶 (250 ml) 3只容量瓶 (100 ml、500 ml)

移液管 (1 ml、2 ml、5 ml、25 ml)

量筒酸式滴定管滤纸研钵离心泵分析天平

操作步骤与数据的记录及处理

1.材料的准备

把待测的辣椒、西红柿用温水洗干净, 室温下晾干。

2.碘溶液的配制

称取0.5 g碘和碘化钾, 分别溶于50 ml的乙醇和水中, 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 加水稀至500 ml。

3.维生素C溶液的配制

取市售维生素C药片5粒, 研细, 称取0.245 g, 溶于50 ml1.0%盐酸溶液中, 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 以1.0%盐酸定容至刻度, 摇匀。制成维生素C溶液。[注:药片0.122 g/粒]

4.材料的处理

(1) 称取14 g辣椒, 剪碎置研钵中, 加入3 ml左右1.0%盐酸溶液, 研磨浸取。并重复操作3~5次, 离心分离, 将浸取液移至100 ml的容量瓶中并以1.0%盐酸定容至刻度, 摇匀, 制成辣椒提取液100 ml。

(2) 称取50 g西红柿, 剪碎置研钵中, 研磨, 浸取, 离心分离。定容操作同上。制成西红柿提取液100 ml。

5.维生素C定性检测

依次量取维生素C溶液、辣椒、西红柿的提取液各3 ml, 加入Na2CO3溶液调至中性, 然后再向其中滴加2滴Fe Cl3溶液。可看到溶液呈紫色。

结论:从上述现象可知, 在辣椒、西红柿的提取液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C。

6.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

绘制工作曲线:用移液管分别移取1 ml、2 ml、3 ml、4 ml、5 ml、6 ml、7 ml、8 ml维生素C溶液至锥形瓶中, 各加入5 ml淀粉溶液, 分别以所配的碘溶液进行滴定至溶液呈灰蓝色。记录各次所用滴定剂的体积。重复滴定2次, 最后取平均值, 并将所测数据记录于表1。

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工作曲线如下:

辣椒、西红柿提取液中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按下表中各试剂的用量对辣椒、西红柿提取液中的维生素C进行滴定 (操作同上) 。记录各溶液所用滴定剂的体积, 再由工作曲线上查得各自所对应的维生素C溶液的体积 (见上图) , 并计算每千克物质所相当的维生素C药片的粒数。记录数据见表2。

[注]每千克物质所相应的维生素C药片粒数为:

结论与讨论

1.结论

通过本实验定性、定量的测定分析, 我们得知, 在辣椒和西红柿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C, 而且在辣椒中所含的维生素C更为丰富。

2.讨论

(1) 本实验中对滴定剂 (碘的乙醇溶液) 的浓度没有严格的限制, 但是在滴定维生素C溶液及提取液时所用滴定剂的浓度必须保持一致。

(2) 维生素C有强还原性, 易被氧化, 故必须尽量提高操作速度。

参考文献

[1]冯德和.维生素C是怎样发现的[N].生物化学学报, 1995-30 (4) -34.

[2]沈同, 等.生物化学 (上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325.

[3]沈仁权, 等.基础生物化学[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1980.

缺乏维生素?食物帮你补充 篇2

缺乏维生素A,眼睛疲劳吃什么食物?

很多天然食物中都富含维生素A。鸡、鸭、猪、羊、牛、鱼的肝脏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蛋黄和奶油也是维生素A不错的来源。很多蔬菜水果也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素能变成维生素A。另外,深绿色的叶菜也是维生素A的好来源。

如何补充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的缺乏会引起轻度疲乏、全身酸痛、情绪沮丧、效率低下等。要补充B族维生素,最实用来源就是粗粮、豆类和薯类,如红豆、大豆、绿豆、燕麦、全麦食品等。此外,瘦猪肉和牛肉也富含维生素B,但它们同时含有较多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每天只能少量食用。

补充维生素C吃什么才好?

各种新鲜蔬菜、柑橘类水果、山楂、鲜枣、猕猴桃、草莓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每天吃1个柑橘(或猕猴桃),或者5粒草莓(或者大枣),就能满足一天所需的维生素C。

食物残留抗生素可引起过敏 篇3

负责研究的肯尼思·赖特说,倒班那一天,参与者下午要小睡一会儿,不过这一天由于他们的清醒时间比平常要多,因此消耗的总能量高于平常。但此后两个夜班,参与者每天消耗的总能量都要比平常少。总体而言,上夜班者一天的总能量消耗减少12%~6%,尽管白天的睡眠易受干扰。赖特认为,消耗能量减少可能与“夜班族”生物钟被打乱有关系。“夜班违背了基本的生物学,”他说,“夜班要求我们的生理昼夜颠倒,但这很难做到。”

一个比较令人惊讶的发现是,白天睡觉比晚上睡觉燃烧的脂肪多。赖特说,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也许是白班到夜班的过渡造成的。但这不会让人减肥,因为一天的总能量消耗减少了。

怎样改善夜班人士的健康状况?赖特说,具体建议尚需更多研究,“我们可以说的是,夜班人士健康饮食以及适度锻炼也许比以前认为的更重要”。

食物、抗生素 篇4

1米类食物在烹饪中维生素的损失途径及预防措施

1.1淘洗

米类食物在烹饪前淘洗时, 维生素可遭到部分损失。实验测得, 大米经过淘洗后, 维生素B1损失率可达40%-60%, 维生素B2和B3的损失为23%-25%。米搓洗次数愈多, 水温愈高, 以及在水中浸泡的时间愈长, 损失就愈严重。因此, 米类食物正确的淘洗方法是用凉水淘洗, 不要用流水冲洗或热水烫洗, 用水量和淘洗次数要尽量减少, 切不要用力搓洗。

1.2蒸煮

米饭在加热蒸煮时, 维生素将进一步损失, 实验测得:维生素B1可损失原含量的17%, 维生素B3损失约20%。如果烹饪方法不当, 则损失的更多。因此, 米类食物应以煮或蒸为宜。

2 面食在烹饪中维生素的损失途径及预防措施

2.1 研磨精度

小麦结构中, 位于谷皮和胚乳之间有一薄层结构即糊粉层, 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在小麦研磨成粉的过程中, 极易损失, 尤其是面粉在精制过程中。如表中数据显示, 面粉越精制, 维生素损失越严重。

2.2 加工方法

面食常用的加工方法有蒸、煮、炸、烙、烤等, 因制作方法的不同, 维生素的损失程度也不同。面粉经发酵制成馒头后, 维生素B1、B6的含量分别降低10.85%-21.02%与5.85%-11.53%;而维生素B2含量增加14.70%-38.24%, 维生素B3含量增加35.20%-116.20%。水煮面条、烙饼、油条的维生素B1损失分别为19.60%、3.39%、64.75%;维生素B2的损失分别为2.94%、14.71%、69.12%;而捞面条可损失49%的维生素B1、57%的维生素B2和22%的尼克酸。

由此可得, 蒸馒头、包子、烙饼时的维生素损失较少, 炸制的面食的维生素损失最多, 煮面条和水饺的汤应尽量吃掉, 因此面食加工以蒸、煮、烙方法为宜, 避免炸制。

3 蔬菜在烹饪中维生素的损失途径及预防措施

3.1 洗涤切配

蔬菜应先洗涤后切配, 如果蔬菜切后浸泡一段时间再清洗, 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将大大增加。实验表明:小白菜先洗后切立即测定, 维生素C无损失。切后冲洗2min, 维生素C损失8.4%, 切后浸泡5min, 维生素C损失14.1%, 浸泡30min, 维生素C损失23.8%。

原料切块不宜太小, 如果切得太碎, 增加维生素与空气接触的机会, 氧化破坏的数量也增加, 原料应现切现烹。例如, 黄瓜切成片后, 放置1小时, 维生素C损失33-35%, 放置2小时, 损失可达41-49%。蔬菜炒熟后, 放置1小时, 维生素C损失10%;放置2小时, 则损失可达14%;5小时再回锅烹饪则损失更多。因此, 蔬菜应现做现吃, 切忌反复加热。

3.2 烹制方法

以炒菜为例, 蔬菜的切块大小、加热方式和时间长短的不同, 对维生素的影响也各异, 采用“急火快炒”方法时维生素损失较少, 维生素C损失约为30-40%, 胡萝卜素损失小于25%。如果将蔬菜先于沸水中漂烫, 挤去菜汁后再炒, 这样, 维生素的损失率可高达80%左右, 而采用煮的烹饪方法时, 维生素C约被破坏30%, 另有30%溶于汤内, 耐热性不强的维生素B1也会遭到破坏。煮菜时若加点碱, 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会全部破坏。实验测得, 漂烫、气蒸、油炒对蔬菜中β-胡萝卜素的影响较小, 其保存率依次为93.5%、88.7%、81.6%, 而炖、煮对蔬菜中β-胡萝卜素影响较大, 其保存率为71.6%。

因此, 蔬菜的合理烹饪加工方法是:做汤时要等水开后再将菜下锅;蔬菜焯水要在水沸腾时放入, 尽量缩短蔬菜在水中的时间;焯完的菜不要过量地挤去菜中的水分;煮菜时要使汤浓缩与菜一起进食;炒菜时以急火快炒为宜。

3.3 食盐用量

烹饪时加盐量的多少对蔬菜维生素C的含量有影响, 实验测得, 食盐的添加会引起维生素C的损失, 加盐量越多, 维生素C的损失越大。因此应适量用盐, 并在菜肴出锅前适时添加。

参考文献

[1]王璋等.食品化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36-278

[2]郑学玲等.面粉加工精度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7-30

[3]许成.饮食营养与卫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13-121

[4]杨霞.烹饪营养与卫生[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20-142

食物、抗生素 篇5

维生素A

作用:维护上皮细胞的健康、增进免疫功能,是使眼睛适应昏暗光线的重要营养素。

缺乏:可患夜盲病和干眼病,严重者可以失明。

食物: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品:鸡肝、鱼肝含量最高,猪肝、蛋类含量稍少;植物性食品有:绿叶菜类、黄色菜类及水果;其次为深绿色叶菜和黄色蔬菜(韭菜、西红柿、红心甘薯等);虾、蟹、鱼等水产品中也有一定含量。

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

作用:B1主要是保证热能代谢正常进行,预防神经炎,维持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促进生长发育。

缺乏:缺乏时产生脚气病,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心脏功能异常亢进,身体水肿、厌食、呕吐等。临床主要用于防治脚气病;也用于神經炎、心肌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辅助治疗。

食物:富含B1的食物有:谷物皮、豆类、芹菜、瘦肉、动物内脏、发酵食品等,米糠,麦麸含量最高,小米、绿豆、花生中含量也不少。

维生素B2——

作用:B2又称核黄素。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防御能力。

缺乏:长期缺乏维生素B2,会导致细胞代谢失调。首先受影响的是眼、皮肤、舌、口角和神经组织,引起眼角膜炎、口角炎、舌炎和阴囊炎等。

食物:食物中以猪肝、鸡肝、鹌鹑蛋、菠菜和小米中居多,谷类含量不多。每日需要量1~2毫克。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2,必须由食物供给;很多微生物能合成,目前工业上主要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维生素B2。

维生素B6——

作用:又称吡哆素。为人体内某些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多种代谢反应,是作用于氨基酸的辅酶,能提高免疫系统抗病能力。

缺乏:长期缺乏会导致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机构的损害。动物缺乏维生素B6的症状为皮炎、痉挛、贫血等;人类缺乏,可发生贫血、口角炎,舌炎,甚至发生惊厥。单纯维生素B6缺乏症的人少见。临床上应用维生素B6制剂防治妊娠呕吐和放射病呕吐。

食物:各种食物均有。在酵母菌、肝脏、谷粒、肉、鱼、蛋、豆类及花生中含量较多。

叶酸——

作用:广泛存在于绿色蔬菜中,由于它最早从植物叶子中提取而得,故命名为“叶酸”。能阻止上皮细胞变性,促进机体吸收,同时是造血的重要原料。

缺乏: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以及白细胞减少症。怀孕头3个月内缺乏叶酸,可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增加裂脑儿,无脑儿的发生率。孕妇经常补充叶酸,可防止新生儿体重过轻、早产以及婴儿腭裂(兔唇)等先天性畸形。

食物:富含叶酸的食物有:深绿叶蔬菜、胡萝卜、蛋黄、杏、南瓜、豆类、全麦面粉,肝、肾、酵母、蕈类含量也丰富。

维生素B12——

作用:也叫钴胺,与叶酸一起产生红细胞。

缺乏:可发生营养性大细胞贫血。如果孩子单纯用母乳喂养不添加辅食,母亲又是长期吃素的话,乳汁中所含维生素B12量极少,可导致缺乏。

食物:维生素B12主要在动物肝、肾及牛肉中较多,鸡蛋、牛乳中含量较少。每日需要量约为1微克。

烟酸——

作用:也称作维生素B3,尼古丁,尼克酸,维生素PP。参与脂质代谢,组织呼吸的氧化过程和糖类无氧分解的过程。是身体辅酶的主要成分,有维护皮肤、消化道、神经的功能的作用。

缺乏:可患(癞)糙皮病。特征:皮肤炎,下痢,痴呆。长期以玉米和甜薯为主要食物的人容易发生烟酸缺乏,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癞皮病)。也可发生腹泻和神经症状。

食物:烟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但含量不多,肝类含量较丰富,其次为鸡肉、鸭肉、酵母、花生。

维生素C

作用:功能很多,可以促进营养代谢,保障孩子健康发育,能维持牙、骨骼肌肉血管的正常功能,促进肠道内铁质的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坏血酸病。

缺乏:可发生坏血病,病儿可出现腿痛,牙龈、皮肤出血,伤口不易愈合,抗病能力降低等。

食物:主要来源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菠菜、柿子椒、芹菜等绿叶蔬菜和花菜、西红柿,及柑桔、橙、柚子、红果、葡萄等水果;野生的苋菜、苜蓿、刺梨、沙棘、猕猴桃、酸枣等维生素C含量尤其丰富。谷类食物含量低。

维生素D

作用:维生素D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能帮助钙、磷的吸收,促进牙齿和骨骼的发育,避免发生佝偻病。维生素D分两种,D2和D3。有利于钙在骨骼中储存,保持骨骼健壮。预防骨骼疾病的发生。

缺乏:发生佝偻病或骨软化症。

食物:维生素D3主要是由人体自身合成。人体皮肤含有一种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后,就变成了维生素D3。所以,如果孩子能充分接受阳光的话,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3,就基本上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了。维生素D3,还可来自动物性食物,如肝类,尤其是由海产类的鱼肝中提炼的鱼肝油含量最丰富。维生素D2来源于植物性食物,酵母、蕈类等含量较多。每日需要量是400~800国际单位。

维生素E

作用:动物实验发现,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能,并与性器官成熟及胚胎发育有关。有抗污染,保护肺部,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缺乏:可引起生殖障碍;肌肉、肝脏、骨髓和脑功能异常;红细胞溶血;胚胎发生缺陷;以及渗出性素质。这是一种毛细血管渗透性障碍,可以产生骨骼肌萎缩。

食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以植物油含量最多。但维生素E不稳定,储存及烹调过程中均会有损失。每日需要量10国际单位左右。

维生素K

作用:主要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具有防止出血性疾病的发生。有3种。K1和K2可由肠内菌制造,K3是合成物质;是促进血液凝固的化学物质之一,是形成凝血酶原不可缺的物质。

功效:防止内出血和痔疮;治疗月经过量;促进血液正常的凝固。

缺乏:小儿慢性肠炎、热带性腹泻、结肠炎。

食物:人乳中含量低,初乳中基本不含维生素K;有一部分维生素K是在肠道由细菌合成的。食物中如肝类、蛋类、豆类、酸奶酪、紫花苜蓿、蛋黄、红花油、大豆油、鱼肝油、海藻类、绿叶蔬菜等都有。每日需要量1毫克左右。

纤维素

作用:包括多糖、寡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的植物物质。可使食道中的食物增大变软,促进肠道蠕动,加快排便速度,防止便秘;可调节降低血糖,预防治疗糖尿病;促进结肠功能,预防结肠癌;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预防冠心病、高血压、心脑疾病的作用。

缺乏:后果是消化不良、便秘。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结肠癌。

上一篇:所得税完善下一篇:企业员工的差异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