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感受体验 享受成功喜悦

2024-04-15

注重感受体验 享受成功喜悦(通用14篇)

篇1:注重感受体验 享受成功喜悦

注重感受与体验

享受成功和喜悦

------《鸭子拌嘴》课例分析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张晓莉

一、主题揭示: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小学音乐教学也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那么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鸭子拌嘴》是首清锣鼓乐,乐曲中,小钹模仿鸭子引颈高唱,小钗发出闷击的声音,酷似老鸭“嘎嘎嘎”的叫声,其间丁冬作响的云锣声和木鱼声,轻盈活跃,勾勒出一幅鸭子蹒跚而行的画面。此后,乐器齐鸣,描绘出鸭子在水中相互追逐嬉戏的场面。突然小钹与钗的声音响起,好像鸭子们在吵架。在一阵热烈的乐声过后,又响起轻盈的木鱼和云锣声,声音慢慢变弱,好像是一群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远了。在小学阶段,这是唯一的一首没有旋律的欣赏曲了。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运用先看图编故事的方法,教学后会发现,其实学生常常会用故事的情节去想像音乐,却忽视了从音乐元素中去感受音乐的内涵。而且因为欣赏曲只有清锣鼓点,学生还是很难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形象的,而且因为没有旋律,小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就算是老师,事先没有看过教参,一上去就听,一下子也是很难理解音乐形象的,这就要求老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兴致盎然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并能从中学到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感受乐器的音色),明白作品是如何表现音乐形象的,最后自己也来表现乐曲内容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课例吧。

二、课例:《鸭子拌嘴》教学记录

(一)导入:

1、“认朋友” :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并逐一介绍打击乐器的名称(木鱼、云锣、钹、沙球)2、仔细听这几种打击乐器的声音,并把它们的声音画下来 师:“这是木鱼,请听听它的声音,你能把它的声音画出来吗?” 生:“声音还能画出来?”

师:“是呀。想一想,你们一定能行!”(老师继续敲,让学生感受)生:“老师,我觉得这声音好象一滴滴的小水珠落在石头上。”

师:“讲得非常好,你能在黑板上画出来吗?(学生上来画)师:“真不错!形象极了!”(又叫了几位同学板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感受到了声音,通过图把它表达出来了,还能听到音的长短,再来听听其他的吧。(有了第一个乐器木鱼的理解,学生听了云锣、钹、沙球的声音一会儿思维就活跃起来了。)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画多好啊!简简单单的几笔就把这些乐器声音的特点表现出来了。”

(二)、游戏

师:“我们刚刚用画表现出了乐器声音,现在一起用乐器做个游戏,想参加吗?” 生:“想。”(都跃跃欲试)

师:“游戏的名称是‘哑巴领盲人’,‘哑巴’敲击乐器,去引被蒙住眼睛的‘盲人’走路,要一直敲打乐器领好自己搭档的‘盲人’。盲人要听好自己那位‘哑巴’的乐器声音,不要跟别人走了。”

四个小组分别选出两个代表参加比赛(一组用一种乐器),游戏可跟据学生的参与情况适当多进行几次。

(三)、听赏

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打击乐作品,它曾在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呢!”(1)完整地欣赏乐曲

(2)再听,随音乐展开自己的想象,边听边跳(一些同学把小鸭子那种调皮、天真、可爱的样子表演得很形象了,)

(3)“还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们,看看你能带出多少只小鸭和你一起舞蹈!”(4)第三遍音乐开始

(四)、设计

师:“能不能象作曲家一样设计一些节奏,也来做一回小小的演奏家,用乐器小钹来表现鸭子吵架的情景呢?”

三、课例分析:

这节课中教师以全新的理念开展教学,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使本节音乐课有这么一些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之处:

(一)以画促听,以听助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感受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鸭子拌嘴》一曲中的音乐形象,让一年级的学生听出来还真是有很大难度的,特别是学生对各种乐器的音色也没有什么感受,所以,教师由听入手,并以直观性的画一画帮助理解,“你能把它的声音画出来吗?”这个问题一出,学生们都惊讶而兴奋地议论开了:“声音真的能画出来?”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是呀。想一想,你们一定能行!”学生的思维分外活跃了,在仔细倾听的同时,展开了想象的翅 膀,从而声音有了具体的形象:“象一滴滴的水落在石头上。”并用自己稚嫩的画笔描绘了出来,在老师真诚的赞美声中,学生们更是情绪高昂,把后面几个乐器的音色用简笔画勾勒得淋漓尽致,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为后面教学的顺利进行铺好了道路。

我们知道,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流动表现,音乐是最擅长于自由想象的艺术,它的这种特殊性,根源于音乐特殊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罗铮,一个智商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弱智青年,用不同色彩、图形画出了自己对各种不同音乐作品的感受,在1999年冬天,他在上海展出了25幅音乐画和35幅其他题材的画,这个画展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看音乐。他把流动的音乐凝固在多层次的立体画面中,使人们又能从他的图画中引发出一种美好的想像,他不关心其他,只是听,用耳朵听,用整个心灵去听了,他创造了奇迹,那对耳聪目明的健康人来说呢?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了平等、关爱的良好环境氛围,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儿童时期是培养学生听力的黄金时期,应抓住有利时期,用各种方法培养其敏锐的听觉能力。

(二)乐中感受,动中体验

画得那么起劲,现在又要一起玩游戏了,孩子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而且玩的游戏又是那么刺激―――“哑巴领盲人“,老师其实是想考考孩子们,刚才充分感知的乐器的那种音色是否记住了,通过游戏,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该乐器音色的记忆。一开始的游戏中,哑巴在引领自己的拍挡时会急躁,起劲地敲着自己的乐器,乱得让盲人不知如何是好。经过一轮游戏,老师让同学们一起商量是不是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让盲人听明白。同学们认真思考,认为应该用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这样不容易出错。再一次游戏时,一种乐器用了一定的节奏音型,效果真的好多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欢乐是人的天性,要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仅靠教师本身的满腔热情、生动讲述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设法使学生变忠实的听众为积极的参与者,创设使之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快乐氛围。上例里老师运用了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学习了音乐,在无比的兴奋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内容,加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在出错后,学生也能自己动脑筋,找寻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

(三)主动参与,愉快表演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这无疑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课堂上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音乐学习活动;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本课教学中,当欣赏音乐第二遍响起时,一些活泼的同学已经凭着自己平时的积累和自己的想象表演得有点味道了,可是毕竟没有让全部的学生动起来,这时,教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这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让他们去引导、激发其他学生参与的意识及表演的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这时,教室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学生们都在积极地动脑创编,你看:学生们分工还很有道理呢,个儿高、能力强的就做了鸭妈妈,那几个调皮的学生扮演了吵嘴的小鸭子,而平时文静的女孩子则扮演了那只劝架的鸭姐姐,孩子们在这儿没有岐视、嘲笑、没有自卑感的影响,每个人都会集体的力量所感染,自信心随着集体被认可则愈来愈强。

(四)享受成功,促进发展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在用肢体语言描绘了一群可爱的鸭子后,老师又提出新的要求:“能不能象作曲家一样设计一些节奏,也来做一回小小的演奏家,用乐器小钹来表现鸭子吵架的情景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这种音乐创造活动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听过几次,学生本已经跃跃欲试了。创造是人的本质,艺术创造是最具个性化的活动,是个人灵性的表现,儿童的艺术创造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感情。在学生表演后,老师吃惊地望着大家,竖起大拇指连声说:“真是厉害!你们编得也那么好听,能

和这个全国得奖的作品媲美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他们会感受成功的喜悦,对音乐充满了自信心,萌发对音乐的更深层的喜爱之情。

学习内容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掌握,通过学生个体和相互合作使之巩固并深化。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环境,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表现、大胆创新。从而更深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个性得到良好发展。这儿,老师已经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由“教书匠”成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并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

四、课后反思: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我想,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人人都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在没有困难的压力下学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喜欢音乐。在音乐课堂上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使学生在音乐课中享受成功。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应体现较强的民主意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基础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终生享有音乐乐趣,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崇高责任。我们不是要把每个人培养为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也为他们向音乐高深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注重感受体验 享受成功喜悦

体验成功喜悦 享受习作的快乐

情绪心理学认为,快乐是人类最主要、最普通的情绪 ,是人们获得精神享受的主要来源。无论对个人生活而言 ,还是对社会群体生活而言 ,它都是最有价值的情绪。经常处于快乐状态的儿童更善于同他人交流 ,也更敢于探索和进取。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对孩子来讲 ,或许更应该说“成功乃成功之母”,当他们看到作文取得了成绩 ,看到自己文章刊登在刊物上或获奖时,他们会把成功的喜悦化作一种动力 ,而当老师的就要千方百计地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享受习作的快乐。学生在习作中肯定会有许多乐趣 ,如新鲜有趣的见闻,愉快高兴的经历 , 自己做的得意的事情等。哪一位作文写得特别出色 ,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组织交流 ,如在班上开辟习作园地 ,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对学生的作文除了写得好的给高分 ,有进步的也要给高分;经常让学生在班上读自己的文章 ,哪怕是一个好词、好句、好段落;汇编个人、班级优秀作文集;鼓励他们往各种刊物投稿 ,积极参加比赛等。让学生体验到亲身参与下获得成功的愉悦情感 ,使全体同学既享受自己的快乐 ,也分享别人的快乐 ,这种快乐的享受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加快作文起步的速度。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是使学生喜欢作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应该从作文起步阶段抓起,贯穿到整个作文教学中。

总之 ,作文起始阶段 ,应把难点降低 ,把坡度变缓 ,以多种形式和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 ,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 ,丰富学生的想象 ,提高再现和表现能力。学生领会了作文的要领 ,有找到作文钥匙的感觉 ,普遍获得了成功的愉悦 ,增强了自己对作文的信心 ,就会由厌写、怕写 ,变得喜欢作文了。

篇3: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喜悦

体验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并被称为精神的幻想旅行。学生只有通过这种精神上的幻想旅行,才会有诸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之类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教师首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多种体验,然后再促其自觉体验、自主体验,真正做到在体验中加深认识,在体验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体验数学情感

积极情感所起的积极作用已被很多心理学家所认可和重视。学习是一种非常需要积极情感支持的经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到“数学真有趣”。如学习数列的规律、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加深特征认识,增强美感体验,使数学的趣味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体现出来。自豪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史是异常辉煌的,如祖冲之圆周率的发现就比国外早了三百年,这不能不让我们每个人感到无比自豪。学习圆周率时,隆重介绍祖冲之,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体验数学来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生活实践应是首要的学习内容,但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以为数学离自己很远,摸不着边际,造成心理上的脱节。为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用观察到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体会到数学的趣味与鲜活。例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就是生活所需,粉刷教室、油桶装油、砌游泳池等;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一样也是来自于生活所需;从生活需要切入教学,例如:计算利息、计算物品的涨价、降价……学生体验到知识离自己近了,学起来也更有兴趣。

三、体验数学建构

学生怎样学习数学,影响着他们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也影响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师不应将学生看成一张可以任意地被涂上颜色的白纸,而应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和重组。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始,教师故意板书如下算式:228+61=838 3.47+1.2=3.59,让学生领悟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接着教师话题一转:分数的单位是什么呢?能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样把分子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应怎么做呢?这样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在认知结构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并迅速地将新的内容与已有观念适当组合,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其间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生成、完善和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充分体验到在教师引导下,自身主动探究新知的艰辛及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体验数学应用

数学学习就是要学会建立数量和空间关系的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会了应用数学,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与美。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的问题。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让学生修理坏的桌椅,培养爱护公物的习惯;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达到边学边用的目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还应增强策略意识,如:在让一年级学生动手数100根小棒时,用的方法很多,有两个两个地数,有五个五个地数,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在数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发现十个十个地数又快又不容易出错,因此在数较大的数时,许多学生选择了十个十个地数。以上这些例子从生活实际入手,把知识点融于生活当中,又把生活融于学习中,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轻松、有趣。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五、体验数学数感

感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途径。有很多时候,学生们得到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如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为十几岁、某人的身高是几十米、油箱的容积是几立方厘米等等。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会说:“你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呢?”其实这种感觉应称之为“数感”,只有平时注意培养数感,学生在得到不合理的答案后才会自主发现。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常用单位时,要让学生体验单位的大小,与生活中的物体相联系,可采用“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逐步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了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我先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要他们比划出1千米的长度时,学生比划不出来了。为了让学生真正去体验1千米的长度,我设计了“看谁能跑1千米”的游戏。学生到操场上跑呀跑,回来后老师问:“你对1千米有什么看法?”有的说:“1千米好长哦,我跑了两圈共400米,还有600米跑不动了。”有的说:“1千米有5圈小操场那么长,我要走15分钟多。”……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充分认识1千米,真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充分体验数感,懂得了数的大小。另外,我们常说的估算也是通过强化感性体验来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从而将“不该发生的错误”的出现率降到最低。

篇4:体验数学学习 享受成功喜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要以“(2011年版)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再如:一张长30厘米、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二、合作交流,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这样就能更好的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体验“用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四、自主探究,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孩子们一起“体验数学学习”,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篇5:注重感受体验 享受成功喜悦

我心想: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从学习的“沼泽”中解脱出来了?我站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坐到椅子上,想题目了。我在本子上写着一连串密密麻麻的数字,不一会儿,一张白纸立刻被我涂成“黑纸”了。

我真想放弃,当我想要停下的时候,桌子旁的一本《名人传》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无意中看见了这个题目—《发明电灯的爱迪生》。我看了看,心中不禁为爱迪生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了,心里为之一震。我拿起笔,整理好思绪,重新演算起这道题。在我反复地计算、验算后,终于算出来了。

我欣然而至地把作业交给父亲。父亲审视了一番,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对我说:“一个人能否成功,不仅要有智慧,还得有坚强的毅力,没有毅力,即使你再聪明也成不了大器,明白了吗?”我点点头,看着父亲脸上的微笑,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篇6:感受成功的喜悦精选

乍到黄山,美丽的景色、旖旎的风光便使我留连忘返。那千姿百态的黄山松、那嶙峋突兀的奇峰怪石,那缥缥缈缈、朦朦胧胧的云海,那神秘而又有着神奇疗效的温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被誉为黄山四绝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在猛烈地扣击我的心扉。

攀登莲花峰,是我这次黄山之行最自豪的事。这莲花峰是黄山第一高峰,海拔1864米,峥嵘挺拔,直插云天,它比黄山驰名中外的天都峰整整高54米!

爬呀,爬呀,仅仅爬了半个多小时,我便挥汗如雨,腰酸背痛,脚上起泡了。原来兴致勃勃,嚷着要登上黄山之颠的我,现在却像瘪了的皮球——泄了气。我想乘缆车登山,可是莲花峰上不通缆车;我想像有些老弱的登山者一样坐民工抬的竹椅子上山,但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不好意思开口;我想偃旗息鼓,回转身去攀那些不那么高、不那么陡的山,又怕爸爸妈妈笑话我。

这时候,一个坐在对面岩石上休息的挑山工出现在我眼帘。他长得不高,也不很强壮。黑黝黝的皮肤上闪映出生命的顽强,似乎他刚从大作家冯骥才笔下的《挑山工》中走出。父亲上前去同他攀谈。“你这担子有多重?”“二百多斤。”“每天都挑吗?”“恩。一天两次。”“这么重的担子,桃得很累吧?”“对,一天挑下来,骨头好像要散架,这里酸,那儿痛,可慢慢地就习惯了。”他告诉我们,他由于家里穷,儿子上不起学,只得干这行。每次上山的时候,他都想着坚持就是胜利,成功就在眼前,就这样一次一次地登上了山顶。

听到这里,我很感慨。一个挑山工,一个普普通通的挑山工,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信心,取得了似是平凡而实际不平凡的成绩。他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激励我们前去登攀。于是,我们昂起头,大踏步地向山顶爬去。在我面前,一个妇女搀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也在爬山。那孩子戴着一条红领巾,显得朝气蓬勃。“孩子,这山太高,我们回去吧!”母亲说。“不,我不回去,我一定要爬上山顶!”孩子的态度很坚决。听到这里,我只觉得脸上一热,爬起来轻快多了。

终于,我们爬上了莲花峰。在这黄山之颠,我们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伴着弥漫的山岚,我们全家在莲花峰上合影留念。这时候,我的心理比吃了蜜还甜——因为我成功了。

篇7:超越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

人民路小学蓝伟美

从教快30年了,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每一次的培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收获,在一次次培训和自己的实践中,自己也慢慢地成长。但这次进修校组织的继续教育管理员培训,非同一般,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次培训,有喜悦,有惊险,有骄傲,有反思,在我人生画卷上,画上了一笔浓浓的色彩,这色彩亮丽、美好,让人回味无穷。

难忘的三天,深刻的三天——拓展训练,真正感悟团队的力量,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有潜力的,看你敢不敢去挑战。短短的三天,我们学到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知识。感受到别的地方不能感受的道理,让我终生受用。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空中抓杠”这一活动项目,来到拓展基地,放眼望去都是高高的架子,顿时心里就紧张起来,我想:看来真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因恐惧我有些不安,我想:我行吗?8米高的柱子,那么细,而且没有任何支撑,要把整个身体站起来,还要跳过去抓住杠,这绝不是我能做到的。我退缩了,心里直打鼓,我不停地问自己,我还是不参加吧!可是,看到伙伴们都一个一个地上去,而且凯旋归来,我还是不愿意放弃。因为我知道错过了这次机会,回家一定会后悔的。但是岁月不饶人,再加上自己身体又不太好,我真的担心自己完成不了任务。经过再三的思想斗争,我终于鼓足勇气。

8米的高度,算不上高,但顶端的圆盘承重的面积很小,再加上爬得越高摇摆得越厉害,那真的很吓人。我一步步爬上了8米高的柱子,刚开始还好,可到了顶部,柱子不停地摇晃,我的心不由地紧张起来,我紧紧抓住柱子,慢慢把脚向上挪。最后一级的向上挪腿可真难,我的双腿直发抖,再加上左腿老毛病疼痛得厉害,我胆怯了。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反的味道。地面上,朋友们不停地鼓励着我,不断地指导我,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我终于战胜了自己,在那么小的圆木上站起来了,颤颤巍巍地望着空中摇摆的单杠。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一跳,伸出双手去抓单杠,我竟然抓住了单杠,跳了下来。我太兴奋了!一下来,我就激动地对着教练喊:“我成功了,我能行!”此时才觉得其实真的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战胜恐惧的过程。

“高空抓杠”这一项目,乍一看,对我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标离

我很遥远。但是如果不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只要我们去尝试,去努力了,就能行。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总以为自己不能实现目标,就不去做,退缩不前,这样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同时,团体的指挥非常重要,有了伙伴的耐心指导,有了同伴的鼓励,也是成功的力量。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迷茫的时候,如果面对困难就退缩了,不敢去面对,那永远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身边的同事、朋友也非常重要,他们及时给我们指导,提出宝贵的意见,帮助我们把握方向。在工作岗位上,哪怕你做得再好,也要聆听周围人给我们提出的意见。

拓展训练这些不同寻常的项目:让我们打破常规思维,不要受思维定势影响。一个人,往往受各种各样的因素限制,打不开局面,总感觉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其实不去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做事情要学会制定目标。心中有信念,有目标,才会朝着目标去努力,哪怕目标很大,很难,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去努力,离目标会越来越近,目标也就能实现。在执行过程中要时常反思,不断改进,这样,才能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做得更好,做得完美。就像我们队员说的:“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那是优秀的开始,每天优秀一点点,那是成功的开始。”

人众人拓展训练让我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是“滴水穿石”、“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有目标、计划和信心!我们的潜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三天的拓展训练结束了,我无比快乐——因为拓展训练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我们增强了自信心,磨练了战胜困难的毅力,我们超越了自己,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进了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回到学校,如何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与自身的工作效率,如何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及配合协调各科室的工作,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倍努力及奋斗的目标!

篇8:注重感受体验 享受成功喜悦

本人工作近二十多年, 任教过实验班, 也任教过普通班。实验班学生基本上都是选优进来的, 因此学生的基础大都一致, 接受能力也基本相同, 课堂教学开展顺利, 教学任务完成较快。而普通班的学生不重视, 家长不配合, 往往是越来越差, 学生厌学情况严重。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起初我注重课堂容量的增大, 知识面的拓展等, 结果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只能局限在一少部分学生那里, 一大部分学生在静坐, 不乐意参与活动。由此看来我的传统“一刀切”的教学形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甚至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学生的教学。

新教学理念是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轻松、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习、理解、掌握知识,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为此我深入调查学生, 通过交流、摸底测试、自我鉴定等方式, 采取学生自愿为主, 教师辅之微调的原则进行合理分层。分层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 使学生真正认识分层的目的, 了解分层的必要性, 让学生明白“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二是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是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进行。按照这样的思路把学生分为薄弱、中等、优等三层, 人数比例在2:4:2, 划分后再兼顾学生的性格互补、性别搭配的方式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这样更好地使学生的能力在愉快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层次性, 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同样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并灵活调整。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让薄弱层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让中等生吃好, 优等生吃饱。从而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作业布置, 进一步达到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激励”、“分层要求”、“分层指导”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活动的最优化, 让学生们感到学习既有压力, 也有信心和希望, 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分层激励, 信心倍增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都尽可能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最大的收获, 教学时我对薄弱层的学生多关注一点, 厚爱一层, 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所长。比如以教学7B Unit 6 Intergrated skills为例, 本课时通常是每一单元中难度较大的学时, 既要进行听力专练, 又涉及到前一课时的语法复习, 还要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新课前的短语检查, 以前的教学中都是我课前准备好的, 现在我让学生们去准备, 我特意找一位平时不爱开口说英语的同学而且据了解该同学汉字写的非常漂亮, 于是我安排他帮我把要检查的汉语短语写在黑板上, 以便让他的闪光点展示出来。让另几位中等生把短语的翻译写上去, 然后由优生领读, 此时我注意到那位同学眼睛一直看着黑板, 终于愿意张口读英语了, 同时注意到他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表情。读完后我紧接着用英语问大家:“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writing?”得到的答案是:“Wonderful.”这样该同学受到了表扬, 更增加了学英语的兴趣。本课时的听力部分是比较难的, 要求听录音回答问题、判断句子的正误, 这项练习一般由优生和中等生来完成。尤其是听完录音紧接着回答问题, 这项任务是优生展示的机会, 听到他们用流利的英语来回答, 其余学生都流露出羡慕的目光, 并且当问题完成后同学们都送上热烈的掌声, 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加以赞扬:“Well done!You must learn from them.”优生得到鼓励会加倍努力, 在班级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语法复习巩固的练习, 通常我让中等生来完成。比如:“You should change the water every day.”改写为祈使句:“Change the water every day.”这样的练习中等生可以欣然完成, 之后再配以类似的练习由合作学习小组帮助薄弱生巩固此项语法知识。最后Speak up部分, 分配给学习伙伴相互操练, 当堂表演, 每一组搭档都力求做得最好。每一组都希望赢得热烈的掌声, 学生的表现欲大为增强, 同时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信心得到增强。

二、分层要求、层层提高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不同梯度的教学目标, 问题设计遵循层进性的原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不同难度的习题, 布置不同的作业, 对作业的数量、质量, 学习的方式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课堂提出一组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要以占大多数的中等生可接受为基本原则, 浅易问题面对薄弱层学生, 深难问题面对优等生, 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均有事可做。比如:在教学Pets一课时, 我让学生汇报关于最喜爱的宠物, 要求从宠物的外貌、性格、食物、如何喂养、和主人的相处等几个方面用英语来描述, 并要求语句通顺, 无语法上的错误等。这项任务就选一名优生来做, 其余同学认真去听, 然后根据汇报的情况, 提出不同层次的相关问题, 由中等生和薄弱生来回答, 这样一来“保底”和“培优”均能得以落实, 达到共振共进的效果。课后作业的布置通常为巩固教学成果而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或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 各自达“标”, 品尝达标的成功快乐, 获得必要的信心, 激发求知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处于以“优”带“中”进而促“差”的状况, 各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均有所前进。

三、分层指导, 步步为营

在分层教学中关心爱护薄弱生要作为首要任务, 个别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 它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各层次学生在原有层次上得到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差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练习时间进行针对性的疏导, 比如习题:“The parrot’s_______ (羽毛) look very beautiful in the sun.”中差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写出fearher, 这时有必要关注他们的答案, 大部分学生没能正确填写其复数形式feathers, 这就要个别提醒做题要细心。类似题型:“How many_______ (刷子) are there in the bag?”也容易出现错误。另外语法练习通常是有难度的, 要在课外给予中差生必要的辅导, 适当地“开小灶”尽量缩小差距, 防止两极分化。因此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教研室提出的“两部三层”的原则, “两部”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三层”指指导学生做习题时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知识的直接运用 (单词、短语) 和基础练习;第二层为变式题或简单阅读题;第三层为综合能力运用题 (完形填空和书面表达) 。这样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指导, 使各个层次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英语成绩更上一层楼。

篇9:让学困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学困生;沟通;成功;喜悦

曾记得朱永新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为了一切的人,

为了人的一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这“一切的人”当然包括学困生。因而,帮助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成为我們的教育重点。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鼓起勇气前进呢?

一、承认差异,降低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习障碍具有差异性特征,即许多儿童的实际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如,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学习成绩却远低于其实际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该达到的成绩。”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不同,青少年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中国也有句古话:“五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呢!”这些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觉得教师也应该承认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对学困生放低标准,降低要求,不要强求他与班级里其他成绩优秀的学生必须保持一致,一旦不能达标,就对其严加指责批评,而是对于他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如此一来,不仅教师的心态会放平,而且学困生再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而心生愧疚和自卑,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成功感和与日俱增的兴趣,长期下去,学困生定有长进,因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愉快、热爱、喜好是学好知识的催化剂,能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二、挖掘特长,培养自信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错觉,认为学习好的学生样样都行,学

习差的学生哪方面都不行。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会有他擅长的一面,只要平常留心观察、了解,你不难发现每一个学困生都有他闪光的一面。如果教师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能为他们搭建展示成功的舞台,为他们创造展示优势的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感到只要自己努力一下就会获得成功,那么他们的心理压力就会慢慢清除。如,办小报、做手工、参加运动会和歌咏比赛等,让他们在同学羡慕的目光与掌声中体味自尊、自信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会激励他们产生上进的动力,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转化一位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漫长的也是曲折的。只要我们心中装有学生,并且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忍不拔的毅力,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我们日常的教学,时时反思,时时改进,我们和学困生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2]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8.

篇10:注重感受体验 享受成功喜悦

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劳动过程是消耗体力和精力的过程,都需要付出努力,甚至还会引起身体的疲劳。但是,当看到劳动的成果时,谁都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在班级工作中我注重创造各种情景,激发他们体验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比如,定期开展劳动成果展览;鼓励孩子们为家长做一样菜、洗一件衣服,获得家长的夸奖;开展“露一手”、“学一招”等活动,让有劳动特长的孩子感受成功。总之,班主任只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孩子们就会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篇11: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优秀作文

有一天,我看见妈妈正在包饺子,心想:每次都是妈妈在包饺子,不如这次我也来学着包一次。

我先看妈妈包了一个,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一块饺子皮,用筷子夹了许多馅儿,用手一捏,一个饺子就成功了!可是,里面的馅儿放多了,皮都撑破了。于是,我马上展开了“急救‘ 。我拿起一块饺子皮,贴在那个破的地方。”急救“完了,一看,天啊!这还是饺子吗?原来,我把它包成了一个圆滚滚的肉丸。

我没有放弃,又拿起一块饺子皮开始包,我一手拿着皮,一手用筷子夹馅儿。这次我把馅儿少放了一点,然后再轻轻一捏。可是,我一看,我包的这个饺子挺着一个”将军肚“,妈妈包的却没有,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和你用的是同一种方法,却没有你包的好看呢?您看,我包的第一个像肉丸,第二个又挺着一个将军肚。“妈妈笑着对我说:”其实你的方法没有错,只是里面的馅儿包多了,下一个少放点就行了。“这一次,我听了妈妈的话,把馅儿放得少了一些。就这样,我包好了一个饺子,然后和妈妈一起包了好多的饺子。

篇12: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记得上学期期中考试,我像平常一样,数学试卷发下后,先粗略的看了一遍,暗暗窃喜“这么简单,我这一次一定会得满分”。于是我就飞快的做了起来,一气呵成。中间虽说有点小阻碍,但这也没有给我带来大麻烦,都被我轻而易举的克服了。看着其他同学还在埋头写着,还有的在抓耳挠腮,心里美滋滋的,心想:“看我做的多快啊,看看你们,真笨”。

就在我百无聊赖等待考试结束的时候,我朦胧中好像看到爸爸严厉指着试卷对我批评道:“这些错题不是你不会做,而是你粗心马虎造成的,你试卷做完后到底检查了没有,是没时间吗?”我顿时回过神来。心想:“还是听爸爸一次吧,检查检查,反正也没事”。果然被我检查到了几道做错的题目。当我把错题都一一改过后,考试的时间也到了。试卷交了后,心中不停念叨:“好险啊,真是好险,辛亏检查了一遍,不然我又要失望了”。

在接下来的的语文,英语考试中,我还是佷早的做完了,但这次我没有感到百无聊赖,我在不停的认真检查所做的每一道题。当我每发现一到错题时,我的内心是无比的喜悦和高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红的勾号把我团团围住,向我道贺,为我成功欢呼。

篇13:注重感受体验 享受成功喜悦

近几年来, 各种媒体, 宣传报道上见得最多的就是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提倡赏识教育, 不能体罚或变相惩罚学生。但我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一味地去赏识, 而要进行适当的惩戒, 因为一味地赏识、表扬只能让其飘飘然, 且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委屈, 这样的学生只能听表扬语, 不能听批评的话, 遭遇挫折, 便伤心绝望乃至轻生。试想一下, 我们的社会不仅仅充满鲜花和掌声, 也存在矛盾与挫折, 若对学生不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 那么, 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没有足够的准备, 将来走入社会, 遇到挫折时, 就会措手不及, 沮丧、绝望甚至轻生。因此, 我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一味地停留在赏识和表扬上, 而应该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 在做错事情的时候, 对学生进行惩戒, 以提高学生应对挫折与困难的能力。

表面看来, 我的教育方式似乎与近年来倡导的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对话、赏识学生、尊重学生是相背离的, 其实不然, 我所倡导的对学生进行惩戒与赏识, 应是相辅相成的, 在赏识的基础上惩戒, 在惩戒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使学生认识并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当然惩戒教育不是简单的体罚, 而是让学生真正正确认识自己。惩戒教育不是体罚, 而是应该让他们明白, 什么事情能做, 什么事情不能做, 形成一种规则, 只有对规则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 并且自觉地遵守, 规则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规则被视为可以漠视或变通的东西, 人情、关系、权力, 金钱一一都可以改变规则, 那么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必将被打乱, 正常的社会关系也将难以维持, 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就会出现, 社会生活如此, 班级管理更是如此,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要进行必要的惩戒教育。

惩戒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美丑、善恶, 并通过自我意志的调控来改正错误,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教育手段的惩戒, 更需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权利。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 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 为此他受到了校长的惩戒: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尊重、理解、宽容、善待错误的惩戒, 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 并最终因发现胰导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而登上诺贝尔奖台。可见, 适度的惩戒不仅能使学生改正错误, 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而且还能使他立志从事某项他热爱的事业, 从而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当然, 我所说的惩戒, 一定要适度, 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把握一定的度, 否则, 过犹不及。而适度的惩戒如苦口的良药, 用得恰当, 则能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用得不当, 则会物极必反, 伤害学生的心灵, 在他的成长中抹上阴影, 所以必须把握好惩戒的尺度, 要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原则。

就拿我班王某来说吧, 他是一个脑子灵活, 但思想又十分偏激的学生, 常常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怪异行为, 逗得全班哈哈大笑, 而且我行我素, 头发留得很长, 学习不认真, 将班干部的话视作耳旁风, 对这个学生的教育, 我先是进行赏识教育, 对他身上的优点如爱好音乐, 有音乐才能进行肯定, 接着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 他始终一言不发, 我也火了, 说了一些生气的话, 就让他回教室, 过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因为这个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再加上家长的溺爱, 姑息和迁就, 把孩子爱坏了、惯坏了, 等孩子大了, 成年了, 蛮横霸道, 为所欲为。怎么办呢?必须要让他接受惩戒, 提高抗挫折能力。了解了这些方面, 我便有意地对他“惩戒”, 让他代表我班参加学校的美育节, 虽然他积极准备, 费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 但是还是因为技不如人, 而与奖项无缘, 接着我又让他负责全班同学排练节目, 但全班同学对他有看法, 他根本就指使不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主动来找我说, 没想到做班级工作这么难。感受到失败的痛苦, 我借此机会对他进行挫折教育, 不久他有了很大的变化, 头发理了, 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 一改过去那种“冷酷”的性格, 变得开朗起来了, 成绩也由过去的倒数一跃而成为班里的前几名。

可见, 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这种惩戒不是变相的体罚, 而是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触动,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样才能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你出于公心, 出于对学生负责, 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的时候, 他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惩戒。

经过这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 我深深地认识到一定不能溺爱孩子, 让学生接受适“度”的惩戒, 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让他们经受磨难、承受压力, 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篇14:注重体验,享受语文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新课标对它进行了反复的阐述和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现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像,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本质的体验式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活动,有效实施体验式学习,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依笔者的体会,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尝试。

一、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

“读”是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有情味的朗读,读出疑问,读出气韵。通过朗读、默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美读、精读,品读、赏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情操,开启智能。通过读,使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与作品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如读《藤野先生》学生能体验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而且热忱帮助中国留学生的品质,同时也能体验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读《我的第一本书》,有的学生可以体验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有的可以体验到友情的珍贵,有的则体验到伟大的父爱,有的则体验到儿童时期的乐趣,不一而足。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最细腻、最富人情味的语言。有些虽然质朴无华,平淡实在,但耐人寻味。《藤野先生》中的第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我们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失望之情和轻蔑之感。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和水生嫂有一段对话:“‘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嫂的这句话,平淡质朴,但其中蕴含着对丈夫既责备,又爱惜的无限深情,学生也只能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有所体验。

有的文章所表现的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往往进不了角色,这时便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例如读鲁迅《孔乙己》,既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以今天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是一个“看客”,进而读出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的目光。

二、指导学生在品味词语中获得体验

如果说朗读把学生带入到一片神奇的“森林”之中,那一个个精美的语句,那一个个芳香的词语,定会让你尽情享受,让你留连忘返。通过品味词语,学生获得的体验才能更加深切,更加具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品味,让学生体验语感,感悟作品的意境。

比较才能鉴别,只有深入比较,才能真正认识事物。可以通过添加、删减、替换等形式进行语言品味。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原稿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老师指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可将“那怕”重新加入诗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那怕”是一种猜测的语气,而去掉“那怕”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诗人无限的憧憬,热切的向往便跃然纸上。如莫怀戚的《散步》中介绍一家人散步时写到:“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引导学生删掉定语“我的”,语意有何改变?通过比较体会学生不难发现原文写得很庄重很严肃,一开篇就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语言一大特色,所以学生朗读这一句时要庄重、严肃,马上可把学生领入文本意境之中。“词一字为工”,古人的文章,很注重讲究文辞练字。袁宏道的《晚游六桥待月记》写得非常有特色,笔者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指出其中的一句写景佳句:“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随之师生共同品赏。引导学生品味词语时,让学生把句中的“染”和“设”字改成“显”和“变”字,通过推敲,品味,学生体验到,原字写出湖光山色的朦胧之感,具有动态美。有的则认为,用原来的那两个字,是把西湖的景色当作一幅画来描绘,通过这种替换的方式,学生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妙,获得的体验也更为深刻。

三、指导学生在联想、想像中体验

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如唤结构,只向读者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联想力和想像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真切体验,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如某位老师教学《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教师尽力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下的心情,用心去读这一句话,力图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随教师一起走近韩麦尔先生,似乎也触摸到一点“最后一课”的灵魂。接着教师趁机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学生这下可忙开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应该好好教育你们的时候却不负责任,我愧对你们!”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绝望,留着一份信仰,那就是对法兰西的爱。”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课,却是你们人生的起始课,你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想像的结果,他们和小弗郎士一样,也在体验人生的最后一课,面对失去,他们也感悟到,不要等失去后才感到珍惜的道理,从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语文活动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语言思维,提高对事物的想像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独特的体验感悟能力,语文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寓教于乐。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可采用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谈论,感悟文章的内容。由于讨论无拘无束,许多想法、见解、体验在自悟中形成,生成智慧,闪现精彩。如在第二部分赏析精彩的片断中,出现如下的精彩的言论:

生1:我认为父亲的举动最能打动我的心,他一步一步的指导、鼓励,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走下悬崖,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这是本文的传神之笔。

生2:父亲不仅在教“我”如何走下悬崖,而且在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生3: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种成就感,一股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

生4:这是父爱的一种体现,是真正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老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通过聊天活动,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大大挖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在尝试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漫无边际,随心所欲。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获得的体验才不会像空中楼阁一样虚幻。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课堂教学中,面对文本,老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冷静地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要静静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细心地品味,用心去体验。教师不能满足于课堂上研讨的七嘴八舌,轰轰烈烈,忽视学生自我体验与冷静思考,也不可只顾发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之类的空洞说教,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的多元的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体验。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吹出的一股清新之风,这股清新之风吹醒了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吹开了学生待放的思维之花。这股清新之风告诉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多给、再多给学生一点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尽情体验,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尽情感受,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课堂。

上一篇:伊州曲,伊州曲无名氏,伊州曲的意思,伊州曲赏析下一篇:百兴超市投资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