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学案例分析

2024-05-09

心理教学案例分析(共8篇)

篇1:心理教学案例分析

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

一、教学内容: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等心理现象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

三、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的影响。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全面地和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诱惑是什么?古人说:诱惑如陷阱,会把人毁灭;诗人泰戈尔说:顶不住眼前的诱惑,就会失去未来的幸福;余秋雨说:诱惑是无底的崖谷,坠下去粉身碎骨,那么诱惑你的到底是什么呢?

(1)导入:一天傍晚,一批从汽车上下来的旅客,远远看见一个年轻女子正在广场上专注地抬头仰望天空。这群人感到十分好奇,也不禁都抬头搜寻起来,但什么也没有看见&&路人越积越多,一大帮好奇者聚集在一起,抬头看着天空。最后终于有人忍无可忍了,大家究竟在看什么?究竟在看什么?问来问去,最后问到哪个年轻女子。她羞涩地回答:不好意思,我在流鼻血。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大家摇摇头,一哄而散。问:为什么什么也没看到,还有那么多人聚集在那看呢?这一哄而上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呢?

(2)情境再现:《生活的点滴》

情景1:晨读课上书声琅琅,平时不怎么喜欢读英语的舟舟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念了起来。

情景2:小强发现自己做出的数学题与其他许多同学的答案不一致,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答案改了,结果却错了。

情景3:班里许多同学过生日大摆宴席,似已成风,后天就是沈飞的生日了,他心想:别人都这样过生日,我也不能例外,但是囊中羞涩&&(3)教师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并且存在好奇心。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成语一哄而上、一哄而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别人怎么想,自己就怎么想;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人云亦云,随大流&&这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大家想一想,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从众心理?

1、请学生举例谈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从众心理。10分钟。

2、同学们分组讨论从众心理的好处和坏处。5分钟。

3、点名各组的学生组长进行发言。5分钟。

4、教师进行总结:一方面,从众心理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等缺点;另一方面,从众心理又可能抑制我们的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

(4)感悟交流:有时候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是相伴而生的,请欣赏一篇关于好奇心的作品。

一、学生表演节目-朗诵:《好奇的思绪》

当第一条泥盆纪古鳍鱼过腻了在树上爬来爬去的生活而对陆地上平坦的生存环境感兴趣时,他便爬下树试探着走向林边的空地。这也是好奇。

是的,是好奇心让地球有了高级生命,让世界有了更高级的生命。

当第一个北京人从地上拿起被天火烧焦的野味,颤颤地把它放入口中时,他感到的不再是茹毛饮血的感觉,便有了再吃一口的念头,从而使他的部落走出生食的境地。这是因为好奇。当古人看到石块在一起冒出奇妙的火花时,猛然有了钻燧取火的念头,便产生了人火生活的束缚。这也是因为有了好奇心。

是的,是好奇心让人类走向文明,让生命看到多彩。

当一个人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啪地砸在他的头顶,他伸手捡起那个苹果,产生了疑惑:它为什么落到地上砸在我的头上而不飞向天空落到月亮上呢?这个,让他感到不可思议,他便开始认真研究,也就有了牛顿定律,有了近代物理。当两个人看到天空的鸟儿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便也想如鸟儿一样飞在空中,他们便开始致力于鸟儿的研究。终于,有了飞上天的工具。这是因为好奇。

是的,都是因为 有好奇心,才使人类更快进步,有了更高的文明。

当人们仰望高远的天空,看着那满天的星斗,那圆圆的月亮,产生了玄妙的幻想:天上到底是什么?星星是不是也和我们居住的地球一样?月亮上是不是真有广寒宫?嫦娥和玉兔生活得怎样?于是,便有人以毕生的精力和十倍的努力去研究,终于可以在月球上迈开步子,在太空中建立家乡。这些都是好奇心。

当人们面对09这十个数字组成的世界是如此纷繁复杂绚丽多彩时,便有人去幻想他们的妙处,也有人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这个猜想,终于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些也是因为好奇。

是的,好奇心是兴趣的姊妹,它消除人类的无知,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妙。

二、学生表演节目-情景表演

从前,有个人捡到一个精美的盒子,上面写着记住,无论如何,都不要打开这个盒子,否则人类将要早到灭顶之灾。这人开始吓了一跳,没敢打开盒子,可是总是在想:这盒子里究竟是装了什么东西呢?什么东西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最终他经受不住好奇心的诱惑,打开了盒子。结果,盒子里面的东西跑出来了。从此,人类就有了洪水、瘟疫、犯罪等灾难。原来这是一个潘多拉魔盒,这个情景模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请问:这样的好奇心能够保持吗?

讨论归纳:

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好奇心呢?

2、你曾经对哪些事情产生过好奇心呢?

3、你是否愿意永远拥有好奇心?请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好奇心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诱导人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就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世界奥秘的大门,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好奇心,我们既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又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好奇心,趋利避害。在21世纪在,在家庭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要融入社会,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不固步自封。作为学生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能一味的追求吃穿,应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对外面的种种诱惑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无知出偏见真知出灼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做一个自尊心强、自信心足的人,善于控制自己、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面对诱惑,学会说不。

六、教育反思: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班主任就是做的这个工作,平凡而琐碎。

篇2:心理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篇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分析

一、转变教师角色, 营造好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中, 展开对教学环境的分析很有必要, 这将很大程度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分析中, 首先需要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展开理性分析, 这对于整个课堂环境的营造非常重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十分明显, 这不仅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沉闷, 整个课堂的心理环境也过于压抑, 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学效率也不高。高效的英语课堂中应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有意识地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作用与地位, 尽量为学生们营造好的教学环境。

作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 这部分能力的发展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面对英语作文都十分畏惧, 不少学生甚至完全下不了笔。这不仅在于英语写作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 也在于在过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对于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分析做得不够透彻。在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下, 教师应当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能够让大家找到英语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让每个学生都乐于表达。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课堂上我会经常和学生们展开交流互动。

例如, 某次作文课我限定的题目为:Tell me about yourself. (Everyone is unique,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story.Please tell me about yourself, tell me about the most interesting part of you.) 这个话题非常人性化, 也给了大家很大的发挥空间。为了确保学生们在自己习作时有更多可以写的内容, 开始写之前我会和学生展开一个良性互动, 让大家都来说说自己最特别的地方, 以便为后续的写作过程提炼素材。这样的教学过程很有意义, 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也为学生们营造了更好的教学环境与课堂氛围。

二、营造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 这也是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观体现。许多教学模式都能够实现对于良好的课堂环境的营造与构建, 游戏教学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许多教学小游戏不仅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也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提升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喜爱。

例如, 某次课堂上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周围的人们”的小游戏。游戏之前教师先把关于表示“周围的人们”的家庭成员, 如叔叔、阿姨、男孩、女孩等的名词制成卡片。课上开始游戏前先和学生们说明游戏规则:一名同学到教室前面, 面向其他同学, 教师拿出一张卡片给这位同学, 这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明卡片上的名词。如daughter, 学生可以说:It is a child of a family.It is a girl./The word has 8letters./The first letter of the word is D.其他同学就可以开始猜卡片上的名词。学生们对于这样的小游戏都非常钟爱, 不仅在于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过程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这一方面很好地营造了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也打造了非常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三、欣赏教育的作用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的分析不难发现, 欣赏教育对于学生们而言非常受用, 教师对于学生的赏识不仅能够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信心, 还能够给学生们更大的学习动力。这些都是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

The Greens live in a small village.They 1one child, Mike.He is twenty.He works in the village, but he2 like to work in the village.Thenhe 3 a job in a town.It is quite 4 the village.Mike likes the job very much, but his parents aren’t happy about this.

1. A.has B.have C.find D.want (B)

2. A.can’t B.don’t C.doesn’t D.isn’t (C)

3. A.finds out B.gets C.sees D.looks for (B)

4. A.near to B.far away C.far from D.far (C)

这一小段阅读试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于时态以及一些基本词组的应用能力, 是对于学生语言水平的一个很好的考查。全部做对的同学不多, 但还是有, 这说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对于这些学生我会给予他们很大的肯定与赞赏, 同时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值得一提的是, 欣赏教育应当针对更为广泛的学生群体, 教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 只要学生在自己从前的水平上有所提升, 这都是值得鼓励与认可的。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够更好地构建英语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心理环境。

四、结语

篇4:心理教学案例分析

【关键词】钢琴教学 心理分析 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7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68-02

钢琴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状况对教学工作和学习状况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教师对各种心理情况进行准确认知,并运用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措施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心理疏导,使学生可以在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钢琴演奏学习。

一、钢琴教学的心理分析

1.畏难心理

钢琴学习的难度较大,演奏能力的提升也是复杂的过程,此外,钢琴曲品种类别颇多,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在钢琴演奏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各种艰难障碍,几乎每提升一个台阶都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因此,学生在反复的演奏练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首先需要明确,钢琴教学中对畏难心理的疏导教育工作,比重复机械地练习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些学生由于在演奏中暂时无法达到心理预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挫败感,从而面对钢琴演奏学习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对于钢琴产生畏惧感,形成明显的钢琴学习畏难情绪。畏难情绪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钢琴演奏学习中产生自信心不足、逃避态度的问题,使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形成巨大的心理障碍。

2.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具体表现为缺乏主见、自信,遇事无法独立地完成。钢琴教学中的一般性“一对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但同时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容易导致教学形成钢琴教师单方向教学的弊端,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下降,学习方式被动,进步幅度低[1]。

3. 演奏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在正式演奏或者考试中,由于心理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无法发挥其正常水平,流畅地进行演奏。有些学生在正式演奏中可以顺利完成钢琴曲演奏,但是无法表达应有的艺术情感内涵。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演奏心理障碍而造成。一些学生演奏技术未达到应有标准,从而在演奏中信心不足,造成很大程度的演奏心理障碍[2]。同时,学生个性的差异会导致台上演奏表现的差异性,此外,演奏环境也会对演奏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各种临场因素会使学生在台上演奏时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钢琴教学中的心理训练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中强调,兴趣可以有效促进工作学习等活动。基于此原理,钢琴教学工作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钢琴学习兴趣的正确引导与合理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钢琴弹奏学习的兴趣[3]。

例如,在车尔尼599第49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该曲的音阶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拟方式向学生讲解。该曲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音阶呈现快速且均匀的特点。教师可以用爬山运动做比喻,告诉学生这首曲子的音阶特点就如爬山一样,音阶上行就如同爬山,呈逐渐增强的趋势;音阶下行如同下山,需要呈逐渐变弱的趋势。在学生弹奏联系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弹奏这首曲子就是比谁能够保证稳定快速地爬山。通过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明白音阶弹奏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有效激发起学生的钢琴学习弹奏兴趣。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演奏观摩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和学习,同时,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和激励,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以及自我肯定,促进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提高[4]。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钢琴演奏需要演奏者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演奏者在弹奏乐曲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作曲家倾注在乐曲中的情感内涵,并通过自己的情感审视、感悟能力对钢琴曲进行演绎,挖掘钢琴曲中的深刻情感内涵并将这种无形的美感传递给观众。钢琴教学进程中,很多学生只能对乐谱进行熟练的弹奏,但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想象和创造,演奏中缺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艺术感染力的创造。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需要向学生进行示范演绎和内涵讲述,为学生展示钢琴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如在《百鸟朝凤》的钢琴演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联想和创造。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鸟叫的模仿音,向学生展示乐曲演奏,通过手指演奏出各种精妙音色,从而表现出的百鸟争鸣的壮观画面。左右手弹奏的交替音型使乐曲渐快渐强,百鸟齐歌的场面则不断变得强烈,使钢琴曲中的高潮紧随,直到高潮过后,百鸟歌声渐息,轻慢的演奏表现出森林的寂静悠远,与之前的高潮相得益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充分调动想象力,在脑海中浮现百鸟齐鸣的鲜活画面,从而在弹奏中可以表现出生命的活力。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从而更好地进行钢琴演奏。

3.训练学生的集中注意力

钢琴演奏和练习中,需要学生保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音乐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保证保持优秀的演奏状态,注意力的集中可以使演奏者摆脱心理与外部的干扰,顺利进行演奏表演。心理活动中,注意力具有指向和集中特性。心理活动中,人会进行具有指向性的选择活动,演奏者应该压制心理中自我怀疑、恐惧等意识,而选择积极导向的心理意识,从而保证演奏的正常发挥。同时,需要保证演奏中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克服紧张心理。

注意力的训练,首先需要学生进行意志强化锻炼。学生需要通过自主调整与适应,不断增强对钢琴学习中所遇困难的应对心理素质,强化钢琴演奏学习中的意志力,是自己可以抗拒各种干扰因素[5]。同时,需要加强听力的训练,增强学生对声音的接受、分辨能力。学生通过凝神仔细倾听乐曲,可以提升注意力的指向和集中性,切实排除干扰因素。

4.训练学生进行正确自我评价

教师需要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对于缺乏自信心,学习中存在畏难心理的学生,教师需要矫正学生消极自我评价的习惯,培养学生进行正面思考,在钢琴练习中需要对自身优点和进步做自我肯定的心理暗示,逐步建立自信。

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钢琴曲目难度过大会增强学生弹奏学习的困难程度,导致学生畏难心理等消极情绪的形成,另一方面,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学习紧张,无法正确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学生实际特点,教师可以调整学习曲目的难度,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同时,教学进程中教师需要切实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运用激励的方式消除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障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5.训练学生形成理智和谐的演奏状态

钢琴演奏需要具备优秀的自我意识向导,演奏者需要保证良好的控制力和心理状态。钢琴演奏者需要保证情感与逻辑思维的并存,正确控制、组织演奏。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科学背谱,准确记忆,综合运用五官配合,进行协调记忆。在整体感知乐谱的基础上,结合弹奏练习与反复感悟乐谱的综合记忆方式,不断深入理解乐谱内涵,从而保证可以准确表现出乐谱的深刻含义。

教师对于学生的演奏需要耐心倾听,培养学生完整演奏的习惯。在演出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升演奏自如感,对学生的自信心和演奏欲望进行维持和保护,认真开导学生,使学生可以切实排除不必要的雜念,卸下心理负担进行演奏。

结束语

钢琴教学中,教师需要观察了解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从而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信心塑造等教学工作。切实激发学生学习钢琴演奏的兴趣和演奏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爱萍.浅谈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及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8).

[2]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J].钢琴艺术,2012(03).

[3]徐小芳.钢琴慢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钢琴艺术,2013(05).

[4]蒋勤.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分析与心理训练[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篇5:分析声乐教学的兴趣心理

从本质意义上来讲,普通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塑造美好心灵的育人工程。为达到此目标,通过歌唱、器乐、欣赏等手段,感受、表现和欣赏音乐,促使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实现审美教育应有的效能和价值。所以,音乐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艺传授,而是以音乐为“中介”的双向心理交流活动。开启心灵的窗扉,激活音乐学习心理,无疑是优化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这里拟就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心理协同效应发表一管之见,求教于同行和专家。兴趣的内驱动力与局限性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对某事物或活动具有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因而产生出积极参与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但是这种潜在的心理机制一旦激活,就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动力,迅速地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应。因此,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就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首要的基本理念。

兴趣是天生的心理基因,但它又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简单地说,一个人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产生兴趣的条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象的品质特征要适应并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然后通过“亲密接触”,激活了心灵密码,兴趣便油然而生。从这一基本论点来看,爱美是人的天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它以音响为载体,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为中介,通过听觉感受激起心灵反应,因此具有很强的激活兴趣心理的品质特征。这种审美心理活动不仅“成本低”、易普及,而且很容易产生艺术魅力,这正是音乐容易激起兴趣心理的真谛所在。音乐与兴趣的这种亲密关系在婴幼儿时期就明显地表露出来。例如当婴儿啼哭时,播放乐曲就可以使之止哭而聆听音乐,甚至产生愉悦的表情。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普遍喜欢唱歌、听音乐,这无疑是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的心理资源。因此,“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由于兴趣选择性是个性心理的表现,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还具有不稳定性,兴趣的淡化、转移,乃至消失,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事。音乐教学是有目标、有课程内容的育人活动,尽管是通过审美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有明显的愉悦性,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娱乐活动,必须结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来进行。因此,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过程中的难度,往往成为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因,实践证明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说明了兴趣不是万能的,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这里,联想到流传的一句热门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富有判断性的警句,凝聚着大家实践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有交流、借鉴价值的。但是,如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考虑,则使人感到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其一,老师是人不是神,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其二,即使兴趣可以帮助启发学生的爱好,增加学习动力,但是其本身所特有的不稳定性、易转移性,使其不具备“最好老师”的能力和水平。兴趣也好,老师也好,都不是万能的。而要寻求更好的音乐教学心理效果,就必须注意开阔视野,寻求多元心理因素的互补作用。就兴趣心理而言,必须发掘与意志心理的协同效应。意志的精神力量及其艰辛性和兴趣相比,意志是比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是人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由于它的获得和实现是和困难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艰辛性。意志的获得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到行为的价值意义后而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表现为能够以顽强的毅力,有目的、有信心地解决一个个难题,直到取得成功。所以意志既反映了人对于主客观现实的肯定性认识,也表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音乐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难点,这些“拦路虎”常常吓跑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丧失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意志心理,强化学习毅力,增强克服各种技术困难的动力,以保证音乐技能的正确掌握。例如,在儿童学钢琴的社会热潮中,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这门演奏艺术,长大成为音乐人才,而不惜重金买钢琴、请老师,但中途弃学的孩子却不在少数。那些成为小钢琴家的孩子,则无一不是认识到学琴的目的,而主动自觉地克服了从识谱到演奏姿势、指法等一系列困难,在艰苦的练琴过程中,通过意志心理的主导,不仅体验了音乐美的愉悦,也发现了自我价值,于是不断攀登新的学习目标,从而逐步步入了成功的殿堂。意志和兴趣虽然都是潜在的心理基因,但是相比而言,意志的激活比兴趣要困难得多。因为意志获得的先决条件是面对困难条件下的自觉意识占主导地位。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意志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许多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就难以掌握,虽然也可以有限度地进入审美活动,但是只能够停留在音乐的“必然王国”,到达不了音乐的“自由王国”,“音乐课标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意志固然属个体性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先天基因,但是这种自觉性的动力主要靠后天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方面的心理引导和启发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是解决认识问题的关键。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许多大音乐家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出意志的巨大力量,这无疑是有价值的教材资源,可以灵活地利用。还有,就是在音乐教学方法上,应该生动活泼,多启发,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传统经验虽然缺乏具体分析,但是恰当应用,或许可以增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有助于意志的形成。从宏观方面来看,意志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力量;就微观而言,意志是立人之本。如果意志薄弱,甚至完全丧失意志,必将“一事无成”。所以,作为培养一代合格新人的音乐美育,必须注重意志力的培养和运用。但是,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告诉我们:它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发生的兴奋与皮质其他部位的兴奋间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随意运动具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处于生命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大脑神经系统正在发育成长阶段,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薄弱。加之意志本身具有艰辛的属性,其意志力虽可以激活,但是不稳定,难以持久。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意志的心理特征,扬长避短地加以应用。而将意志与兴趣心理有机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协同效应心理学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前者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后者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类。其中,兴趣属个性倾向性心理,而意志则属于心理过程。但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许多心理活动都会参与,而且呈复杂的运动态势。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是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功能结构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外许多音乐家的孩提时代,以兴趣爱好步入了音乐世界,而进入到艰辛的技艺磨炼阶段,无一例外的都是将对音乐的挚爱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力融合在一起,再协同其他心理活动才战胜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取得成功的。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虽然不是培养音乐家,但是音乐学习心理规律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注重平衡和协调各种心理功能,以获取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无疑是教育心理的基本任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兴趣和意志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既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也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或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相反相成的哲理,寻求兴趣和意志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构建学生成熟的审美心理,促使教学效果优化。

篇6:《色彩心理》教学案例与反思

1、教材分析:

《色彩心理》我从中选取色彩这一节加以扩展,成为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从首先回顾色彩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色彩心理的作用,并联系生活去感受色彩心理。

2、教学目标: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B.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典故、说故事、聊趣闻,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学生终究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他们不会主动去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一节课下来,除了大笑外,别无收获。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互 动

师 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三、说过程:

四、说注意事项

1、因为课件的导入环节中插入了音乐,在导入部分欣赏图片时,应注意及时把音乐关上,以免授课的其它环节受到影响。

2、在“游戏一”中,要强调学生看到屏幕上的色彩,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时从两个方面来想:一是实际物体;二是联想到的心理。如看到红色,实际的物体可以想到红旗、血、太阳等,而联想到的心理有热情、危险、食欲等。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色彩心理的灵活运用,如自己的服装、校园的环境、教室的布置等。

4、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加上游戏式的教学法,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应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程度。

五、小结

篇7:心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思想品德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心理健康的思品教师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摸索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尊重学生,客观地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不同时期的特殊心理及学生之间不同的个体差异,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营造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前“要我学”为现在“我要学”的学习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如果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待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较弱的学生态度冷漠,对他们的表现有偏见等,就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也必然会影响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效果。

二、对学生建立高尚品德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思想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正确树立,可塑性很大,易受外围环境的影响,思想往往复杂多变。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品德教师不仅传播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示范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心理健康的思想品德教师,他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有甘作人梯的无私精神;对工作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勤劳肯干,他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是言传身教的典范;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不偏爱权贵子弟,不歧视贫寒学生;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无私贴心的帮助。“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这些高尚的品德会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这种无声的行动比有声的命令更让学生信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高尚的优良品德。反之亦然,正所谓“近墨者黑”。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态度恶劣粗暴,心胸狭窄,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等不良品德。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对学生信任,并待以爱心与真诚相待,教师的影响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近感、依恋感,自然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与道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进敬其师,效其行。”这样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教育。

三、对学生情绪的影响 研究表明,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主要的决定作用,而情绪则有很强的感染性。心理健康的思想品德教师有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豁达诚挚。对待学生能够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目前的不足和缺点,并用期待坚信的目光相信学生日后的优秀。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对人对事的包容与接纳,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思想品德教师怀着这种智慧的教育心态,每天把微笑带进课堂,让他的课堂充满欢笑和愉快;把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信心在一天天中增强;每天让学生感受到他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天天有尊严地成长;每天都用欣赏的目光赏识自己的学生,让他的学生日日都如沐春风。教师在这种健康的心态下,对他的学生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烦人的说教,也没有粗暴的惩罚;有的是灿烂的微笑,亲切温柔的话语,循循善诱的教导,让学生每天都体验和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最终得到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下思想品德的教学理念。

四、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我国心理学界认为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决定成败,性格影响着人一生的命运。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几种不同类型性格的教师各自带一个班级教学,一段时间后,结果各班学生的性格出现明显的差异。性格温和、办事民主的教师,其学生的性格比较积极主动,待人接物态度友好,尊敬师长,有礼貌;性格严厉、做事独断专行的教师,其学生的性格比较暴躁、不合群,不主动参加班集体活动,团队观念较差,有的还有攻击倾向;而性格冷漠、做事不负责任的教师,其学生易处于不遵守纪律状态,性格变得漫不经心,无所谓。实验表明,教师的性格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心理健康的思想品德教师有良好的性格,而教师的良好性格就是一颗种子,一旦播在学生的心里,在每日与教师的接触和影响下就会绽放出美丽芬芳的花朵;同样,一个有不良性格的思想品德教师,其学生的心田只能是长着杂草和荆棘,可见教师的性格优劣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浅谈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具体来说,首先,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其次,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

再次,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礼仪。而且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体现自己有礼、有节、有度的修养和风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礼”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尊重。“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礼者敬人就是你善待自己也好,善待别人也好,尊重自己也好,尊重别人也好,你既有礼,礼就是尊重,又有仪,仪就是表达。没有礼是没有仪的。

礼仪的几大原则就更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和要求:

律己。律己就是自我约束,按照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

敬人。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宽容。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要时常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

平等。礼仪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平等的、彼此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的体现,其核心问题是尊重以及满足相互之间获得尊重的需求。在交际活动中既要遵守平等的原则,同时也要善于理解具体条件下对方的一些行为,不应过多地挑剔对方的行为。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真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适度。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

从俗。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些劳动人民有益的格言都说明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

礼仪无小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一个成功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礼仪的主要功作用一是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外塑形象美化自身;再者就是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

篇8:跨栏跑教学中心理障碍的分析

1形成心理障碍的因素

1.1内在因素。学习的意愿不强,加上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形成学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如在准备活动中进行跨栏的专项柔韧性练习时,有怕痛的感觉,觉得刚学跨栏动作做柔韧性练习就这样难,以后正式做跨栏练习会更困难,觉得学习跨栏是一种负担,不感兴趣,尤其当看到有的同学摔伤、碰伤,就产生一种自卑感和沮丧感,缺乏跨越栏架的信心和勇气。

1.2外在因素。在跨栏跑教学中学生最难掌握的是跨栏步技术,要在固定的距离、固定的高度内完成技术动作,对于有些人是较困难的。如由于身体条件(身高)和身体素质(力量、速度、柔韧、协调)较差,加上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项目,使心理承受能力较大,而产生力不从心的心态,形成畏惧,退缩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

1.3环境因素。内外环境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如有的学生在对概念未清楚的情况下,或者教师由于讲解不清晰,示范动作不准确完美,教法不当,没有针对性等,都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心态。如在前面练习的同学摔伤,碰伤等情况下,后面同学就更易出现萎缩、胆怯等心理行为,对跨栏产生犹豫不决和恐俱感,往往出现跑到栏前突然停下或绕过栏架等行为。栏距的延长及栏架的提高(正规栏距和栏高)要在学生逐渐掌握的情况下循序渐进,不可提高过快,否则极易出现上述心理障碍。

2如何消除心理障碍

2.1加强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专业知识,将动作细节、重点分析透。加强对跨栏理论的学习,将理论正确运用于实践。

2.2多模仿、多练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多做些难度小、易掌握的模仿练习和专门练习,通过反复练习,集中改进某一局部动作并借以体会动作、改进动作,从而达到熟能生巧和自动化程度。

2.3循序渐进。通过降低栏高,循序渐进进行训练。在教学中心理障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自信或没有能力完成跨栏动作,可以通过降栏高行,循序渐进不断提升高度进行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适应过渡的过程,使学生不再恐惧跨栏。

2.4建立栏感。栏感的建立与心理机能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能使学生感受与栏之间的时间感觉与空间感觉,逐步消除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跨栏步的起跨点和下栏后的落地点上设立标志,让学生做跨栏步的节奏练习。其次是栏间跑的节奏练习。最后是起跑至第一栏的练习。

2.5教师引导。正确优美的示范,尤其是年纪大、个头不高的教师正确优美的示范,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如果教师在示范中有意跨倒栏架,而后照样有节奏的过栏,会产生更好的效果。简练生动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另外,在学生练习中教师给予适时的语言提示,如“抬腿就过”、“好”、“快”等,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增强学习信心。

3建议

3.1认知训练。主要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练习动作前焦虑的程度、情绪的变化。通过谈话诱导、分析、推理等方式,提示学生正确地估价自己,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谚语和格言来帮助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自己,树立控制焦虑程度的信心。

3.2暗示控制。即以不明显的方式(如:语调、动作形态、面部表情等)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并适当采用“胆大带胆小”、“降低标准作业法”适时地让学生“表现”自己。因为任何成功即使一点点成绩都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对于焦虑、自卑的人,尤其如此。以成功的结果,来减轻学生的恐惧感,降低焦虑程度,提高学生积极性。

3.3自我激励。教育学生在动作中遇到挫折、出现焦虑时,要以自己以前成功的事例来鞭策自己,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待挫折,树立必胜的信心。

3.4思维训练。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发现问题离不开思维。如此不断反复推动着思维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就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的分析综合。

所以在跨栏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必须启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引导他们对所学的动作概念、动作要领、动作连接、动作节奏、动作表现力以及学生自身的运动感觉在头脑中反复思考。对所学动作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肌肉用力的运动感觉能力,从而使动作完成得准确,以达到加速掌握动作的目的。

摘要:跨栏跑属于障碍地项目,要求在快速跑中越过规定栏间距离与一定高度的栏架。除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良好从“不俱栏”开始。针对高中学生在跨栏跑教学与训练中普遥存在“俱栏”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启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激发斗志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论述了克服惧栏的心理障碍。为学生自学和体育教师进行跨栏教学与训练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栏教学,克服心理障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曾凡强.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2):171-172.

上一篇:中高端客户营销方案下一篇:玉米收获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