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与对数运算导学案

2024-05-08

对数与对数运算导学案(共10篇)

篇1:对数与对数运算导学案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对数的概念;②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③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二、学习重点

①理解对数的概念;

②会将对数式与指数式相互转化。

三、学习难点

①对数概念的理解;

②对于loga10及logaa1两个恒等式的应用。

四、个人学习任务

1、阅读课本P62-63页,回答下列问题(独立完成)

对数的定义: 记作:

2.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独立完成)

log10N简记为

.3.自然对数: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独立完成)

logeN简记为

.注意:①底数的限制:

;

②对数的书写格式;

4、由对数的定义知,对数由指数式转化而来,那么指数式axN与对数式xlogaN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当a>0,且a≠1时,5、axN中的a>0且a≠1,因此,xlogaN也要求a>0且a≠1;还有xlogaN中的真数N能取什么样的数呢?这是为什么?

小组探究:请你利用对数与指数间的关系证明这两个结论。

(1)loga10(2)logaa

16、阅读并完成例1,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完成课本P64页练习1、2

8、阅读并完成例2,你能总结一下怎样利用指数式进行对数运算?

9、完成课本P64页练习3、4

10、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困惑?

篇2:对数与对数运算导学案

(三)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能较熟练地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决实践问题,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训练,提高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对数运算解决实践问题.教学难点: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对数的运算性质及换底公式?

2.已知 log23 = a,log37 = b, 用 a, b 表示log4256 3.问题:1995年我国人口总数是12亿,如果人口的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问哪一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超过14亿?

(答案:12(10.0125)14 →1.01257→ xlg7lg612.4)

xx6lg1.012

5二、讲授新课:

1.教学对数运算的实践应用: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P67~P68的例5,例6的题目,教师点拨思考:

① 出示例1 20世纪30年代,查尔斯.里克特制订了一种表明地震能量大小的尺度,就是使用测震仪衡量地震能量的等级,地震能量越大,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曲线的振幅就越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里氏震级M,其计算公式为:MlgAlgA,其中A是被测地震的最大振幅,A是“标准地震”的振幅(使用标准地震振幅是为了修正测震仪距实际震中距离造成的偏差).(Ⅰ)假设在一次地震中,一个距离震中100千米的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最大振幅是20,此时标准地震的振幅是0.001, 计算这次地震的震级(精确到0.1);

(Ⅱ)5级地震给人的振感已比较明显,计算7.6级地震最大振幅是5级地震最大振幅的多少倍?(精确到1)② 分析解答:读题摘要 → 数量关系 → 数量计算 → 如何利用对数知识?

③ 出示例2 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

00

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些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碳14含量P与生物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Ⅰ)求生物死亡t年后它机体内的碳14的含量P,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

(Ⅱ)已知一生物体内碳14的残留量为P,试求该生物死亡的年数t,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

(Ⅲ)长沙马王墓女尸出土时碳14的余含量约占原始量的76.7%,试推算古墓的年代?

④分析解答:读题摘要 → 寻找数量关系 → 强调数学应用思想

⑤探究训练:讨论展示并分析自己的结果,试分析归纳,能总结概括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一对应;P关于t的指数函数P(57301)x;

21、例题选讲

1、已知:log188a,18b5,求log3645(用含a,b的式子表示)

2、计算log21log31log51

2589

例3,已lgxlgy2lg(x2y)求logx2y的值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51log0.23;

log43log92log4132

22.我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为7.3%,约多少年后我国的GDP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两翻?.P68、4

四、小结: 初步建模思想(审题→设未知数→建立x与y之间的关系→); 用数学结果解释现象

篇3:对数学“学案导学”的初探

“导学稿”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以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的新型教学模式。导学稿,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导”与“学”。“导”指的是引导、指导、辅导、疏导,突出的是老师的主导性;“学”则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目的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所以要想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一是要求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二是教师要会“导”,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一、数学“学案导学稿”的基本框架

“学案导学稿”的基本框架为: (1) 学习目标。 (2) 学习重点与难点。 (3) 学习过程:自学释疑;操作训练;当堂测试;延伸迁移;自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总结。

二、“学案导学稿”的编排,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学案导学稿”的编排,在突出调节教学各个环节的同时,又通过自学反思、学习总结这两个板块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在这两个板块中教师可以加以适当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的问题中学会反思,学会自我珍视,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同时,也为课堂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自我展示提供更多的时间。我校提前把“学案导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先完成自学释疑这个板块,而操作训练和当堂测试这两个板块则要求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第四个板块延伸迁移是弹性的,学生可根据当天的作业情况来完成。

三、“学案导学稿”内容的编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学案内容的编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删减、合并、重组。 (2) 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 (3) 能体现跨学科的渗透。 (4) 要广泛地联系社会生活。

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并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四、促进评价方案实施的协调工作

1. 精心策划学习小组。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采用过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当时是依班级原有的座位形式,将每相邻的四个人分为一学习组,结果在讨论中发现有些学生表现不够积极,甚至不参与。问其原因是:不想与他们讨论。尽管我在下面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但收效甚微。后来仔细想想,是呀!我们的班主任排座位总是为了避免上课乱说话,有意调整了某些学生的位置。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这次,我对学习小组的划分做了精心的策划。在事先做到心中有数的前提下,我又征求各班委的意见。然后,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方法:我先选12名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定为组长,四人一组,三名组员选任自己的组长。

2. 用心设计管理方案。

为促进教学评价的有效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想人人都照顾到,也不可能。为此我征求课代表和各组长的意见采用了三级管理制,即:组长管理三名组员;一名课代表管理五个组长;教师管理每班的两位课代表。这样层层管理,环环相扣,使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制定管理方案时教师在事先做到心中有数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征求课代表和各组长的意见。这样做首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在学生中树立课代表和组长的威信,从而增强课代表和组长的责任感,最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导学的方式不同也与导学的对象有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分类引导的方法,对学困生设置的问题难度要低一些,且要层层递进,逐渐接触问题的实质;对优秀生要仅仅点拨关键之处,设置的问题难度大一些,力争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和训练。

另外,导学并不专属于教师,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差异,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旁边进行适当引导,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导学稿”式教学模式有以下特色:

1.由于学案在编写过程中发挥了全组教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所以具有“互补性”的作用。

2.由于学案强调学生在课前或课堂上自主学习,教师引导的作用,该方案具有探索“创新性”的特色。

3. 该学案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脉搏,节省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该学案是学生上课时必备的任务手册,是课后复习的参考资料,因此,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总之,“学案导学稿”式教学的研究前景还很广阔,需要我们不断地认真细致地研究,挖掘出“学案导学”的巨大潜力,使“学案导学”适应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覃伟合.关于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版) , 2001, (6) .

[2]王海峰, 张明新.从“教案”到“学案”如何转变[N].中国教育报, 2005-08-19.

篇4:活用运算性质,巧化对数式子

思路一 利用“logaMN=logaM+logaN”(a>0且a≠1,M>0,N>0)

方法一 lg50=lg(5×10)=lg5+lg10=lg5+1,所以(lg5)2+lg2×lg50=(lg5)2+lg2×(lg5+1)=(lg5)2+lg2×lg5+lg2=lg5(lg5+lg2)+lg2=lg5+lg2=1.

方法二 lg50=lg2+lg25=lg2+2lg5,所以(lg5)2+lg2×lg50=(lg5)2+lg2(lg2+2lg5)=(lg5)2+(lg2)2+2lg21g5=(lg2+lg5)2=1.

思路二 利用“loga=logaM-logaN”(a>0且a≠1,M>0,N>0)

方法三 lg5=1-lg2,lg50=2-lg2,所以(lg5)2+lg2×lg50=(1-lg2)2+lg2×(2-lg2)=(lg2)2-2lg2+1+2lg2-(lg2)2=1.

方法四 lg5=lg50-1,lg2=2-lg50,所以(lg5)2+lg2×lg50=(lg50-1)2+(2-lg50)lg50=(lg50)2-2lg50+1+2lg50-(lg50)2=1.

思路三 利用“loga=logaM-logaN”和“logaMN=logaM+logaN”(a>0,且a≠1,M>0,N>0)

方法五 lg5=1-lg2,lg2+lg50=2,所以(lg5)2+lg2×lg50=(1-lg2)2+lg2×lg50=1-2lg2+(lg2)2+lg2×lg50=1-2lg2+lg2(lg2+lg50)=1-2lg2+2lg2=1.

方法六 lg2=1-lg5,lg50=1+lg5,所以(lg5)2+lg2×lg50=(lg5)2+(1-lg5)(1+lg5)=(lg5)2+1-(lg5)2=1.

方法七 lg5=lg50-1,lg50+lg2=2,所以(lg5)2+lg2×lg50=(lg50-1)2+lg2×lg50=(lg50)2-2lg50+1+lg2lg50=lg50(lg50+lg2)-2lg50+1=2lg50-2lg50+1=1.

“积的对数”、“商的对数”和“幂的对数”运算性质,是对数运算中三条重要性质,灵活的单个或组合运用它们,在化简求值运算中往往会让解题步骤简单明了,甚至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令人拍案叫绝.

1. 求值:lg14-2lg+lg7-lg18.

2. 求值:lg8+lg22+lg25+lg5×lg20.

1. 法一:原式=lg(2×7)-2(lg7-lg3)+lg7-lg(32×2)=lg2+lg7-2lg7+2lg3+lg7-2lg3-lg2=0.

法二:原式=lg=lg1=0.

篇5:必修一: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恒等式及常用对数的概念,领会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过程与方法:从指数函数入手,引出对数的概念及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得到对数的三条性质及对数恒等式。

情感目标:增强数学的理性思维能力及用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体会对数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对数的概念,熟练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会求一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互动探究:

一、课堂探究:

1、问题情境设疑

探究

一、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1)取5次,还有多长?(2)若取x次后,还有1尺,请问x为多少? 8探究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调整的增长,假设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6年翻两番?

x分析:设经过x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6年翻两番,则有a(18%)4a,即1.084

x这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问题,即指数式aN中,求b的问题。

能否且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可以,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函数,他可以把x表示出来。

2、对数:如果ax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aN。其中

b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注意:在对数式中Na0(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根据对数的定义,可以得到对数与指数间的关系:

当0a1时,axNxlogaN(符号功能)——熟练转化 如:1.01xx1818xlog1.01,4216  log4162 13133、常用对数:以10为底log10N写成lgN; 自然对数:以e为底logeN写成lnN(e2.71828„)例

1、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

11m;(3)()5.73; 643(4)log1164;(5)lg0.012;(6)ln102.303(1)5625;(2)246

2探究

三、求下列各式的值,你能发现什么?(1)log33;(2)lg10;(3)lne;

4、对数的性质

一、“底数的对数等于1”即:logaa1(a0,a1),类比:a01(a0,a1).探究

四、求下列各式的值,你能发现什么?(1)log31;(2)lg1;(3)ln1;

5、对数的性质

二、“1的对数等于0”即:loga10(a0,a1),类比:a1a(a0,a1).探究

五、求下列各式的值,你能发现什么?(1)2log23;(2)7log70.6;(3)0.4log0.481

logaN6、对数的性质

三、对数恒等式一:如果把aN中b的写成logaN,则有a探究

六、求下列各式的值,你能发现什么?(1)log334;(2)lg103;(3)lne

7、对数的性质

四、对数恒等式二:logaann(a0,a1)例

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1)log64x8bN

2;(2)logx86; 32(3)lg100x;(4)lnex。

二、课堂练习:

教材第64页,练习1,2,3,4

1、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11()128;(2)232;(3)2;(4)273;

2335

12、把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log392;(2)log51253;(3)log23、求下列各式的值

112;(4)log34;481(1)log525;(2)log24、求下列各式的值 1;(3)lg1000;(4)lg0.001;16(1)log1515;(2)log0.41;(3)log981;(4)log2.56.25;(5)log7343;(6)log3243;

反思总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3、本节课有哪些注意事项? 课外作业:

(一)教材第74页,习题2.2,A组1、2

1、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13x1;(2)4x;(3)4x2;(4)2x0.5;(5)10x25;(6)5x6;

62、把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1)xlog527;(2)xlog87;(3)xlog43;(4)xlog7;(5)xlg0.3;(6)xln3;

3(二)补充

3、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log2(log5x)1,log4[log3(log1x)]0。

24、对数式log(a2)(5a)中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5、(1)设loga2m,loga3n,求a

答案:(1)12;(2)思考题(选做):

2mn的值;(2)设10a2,10b3,求1002ab的值.16.9(1)已知f(log2x)2x(x0),求f(3)的值;(2)已知f(x6)log2x(x0),求f(8)的值

篇6:对数与对数运算导学案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 了解对数的换底公式及其推导;2.能应用对数换底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 3.运用对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会用loganbmmnlogab,logaN1logNa等变形公式进行化简.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换底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换底公式的证明及应用.对数知识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对数的运算法则

如果 a>0,a  1,M>0,N>0 有:

loga(MN)logaMlogaNMlogalogaMlogaNNnlogaMnlogaM(nR)(1)(2)(3)

二、新授内容:

1.对数换底公式: logaNloglogxmmNa(a>0 ,a  1,m>0 ,m  1,N>0).

证明:设 loga N = x , 则 a = N.

两边取以m 为底的对数:log 从而得:xloglogmmmaxlogmNxlogmalogmN

Na ∴ logaNloglogmmNa.

2.两个常用的推论: ①logablogba1,logablogbclogca1. ② logbnnmamlogab(a,b>0且均不为1).

证:①logablogbalgblga1; lgalgb ②logambnlgblganmnlgbmlganmlogab.

三、讲解范例:

b例1 已知log189a,185,求log3645.练

1.已知 log23a,log37b, 用 a, b 表示log解:因为log23 = a,则1alog4256.

, 又∵log37 = b, ∴log 42 56log356log342log373log32log37log321ab3abb1.2.求值lg20log10025.例2.设log34log48log8mlog416,求m的值. 解:∵log34log48log8mlog3m,log416∴log3m2,即m=9. 例3.计算:①51log0.23, ②

log2716log34513.

解:①原式 = 55log0.2355log1515. ②∵log例4.P67例6 16log27332443log32,log34log322log32,∴原式=

223.

生物机体内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出土时碳14的残余量约占76.7%,试推算马王堆古墓的年代.例5.已知logax=logac+b,求x.

分析:由于x作为真数,故可直接利用对数定义求解;另外,由于等式右端为两实数和的形式,b的存在使变形产生困难,故可考虑将logac移到等式左端,或者将b变为对数形式. 解法一: 由对数定义可知:xalogacbalogacaca.

bb解法二: 由已知移项可得log由对数定义知:解法三:blog.练习:教材P68第4题

三、课堂小结

换底公式及其推论

四、课后作业:

以下为备用题: 1.证明:loglogaabbaxlogacb

,即logxacb.

xcba

xca.

baa

logaxlogaclogaablogaca

xca.

bbxx1logab

xq,log

证法1:

设 logaxp,logababr

则:xap

x(ab)qaqbq

bar

∴ap(ab)qaq(1r)

从而 pq(1r)

∵ q0

∴pq1r

即:

loglogaabaabxx1logab(获证)

证法2: 由换底公式 左边=

loglogxxloglogxxabalogaab1logab=右边

2.已知loga1b1loga2b2loglgb1lga1lgb2lga2anbn

求证:loglgbnlgana1a2an(b1b2bn)

证明:由换底公式

 由等比定理得:

lgb1lgb2lgbnlga1lga2lgan ∴

lg(b1b2bn)lg(a1a2an)

篇7:对数与对数运算导学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问题一: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1)取4次,还有多长?(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

问题二:假设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2002年的2倍?

问题三:求下列各式中的x,并指出求x,进行的是什么运算?(1)x22 求底数进行的是开方运算(2)x24

x(3)26

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对数 二.新课教学

(一)(讲一讲)对数的概念 若aN(a0,a1),则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Logarithm)记作:xlogaN

其中a— 底数,N— 真数,logaN— 对数式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说明:○(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转化: axNlogaNx; 底数a 的取值范围:

真数N 的取值范围: 即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对数x的取值范围:

上述问题的结果:

(二)两种特殊的对数:

1.常用对数:我们将以10为底的对数

叫做常用对数,并记做

2.自然对数:无理数e=2.71828…,以e为底的对数

称为自然对数,并记做

(三)知识运用:

例1 1.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5625;(2)2=

4-6x11m

;(3)()=5.73;643(4)log116=-4;(5)lg0.01=-2;(6)ln10=2.303.2

2.将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log116422(1)(2)

例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log1287(3)log100.012(4)loge10=2.303(1)log64x=2;(2)logx84(3)lg100=x;(4).lne3x3

3.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对数的性质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1____log1____lg1____ln1___12 2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如何用对数式表示?(2)1log1____log22____lg10____lne___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如何用对数式表示?

log0.6log100log3(3)22___55___0.80.8___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如何用对数式表示? 结论

(1)1的对数是():(2)底数的对数是1:

loga1?

logaa?

logaNa?(3)对数恒等式:

logaann. 试一试:.求下列各式的值:

(2)lo2g1.()1log525

1(3)lg100(04)lg0.00

116

2.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1515

(2)log1

(3)log98 10.4

(6)(4)log2.56.25

(5)log3log3243 734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把下列各题的指数式写成对数式:(1)4=16;(2)3=1;(3)4=2;(4)2=0.5;(5)5=625;(6)3=

2.把下列各题的对数式写成指数式:(1)x=log527;(2)x=log87;(3)x=log43;(4)x=log7;

(5)log216=4;(6)log127=-3;(7)log320

x

x

11-2

;(7)()=16.941 33x=6;(8)logx64=-6;(9)log2128=7;(10)log327=a.3.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1)log8x=

4:求x的值 ①log4x=23;(2)logx27=;(3)log2(log5x)=1;(4)log3(lgx)=0.4313;②logx27=;③log5(log10x)=1.24

5.以下四个命题中,属于真命题的是()(1)若log5x=3,则x=15(2)若log25x=(3)若logx

1,则x=5 21 5=0,则x=5(4)若log5x=-3,则x=125A.(2)(3)B.(1)(3)C.(2)(4)D.(3)(4)6.对于a>0,a≠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22(1)若M=N,则logaM=logaN(2)若logaM=logaN,则M=N(3)若logaM=logaN,则M=N 22(4)若M=N,则logaM=logaN

A.(1)(3)B.(2)(4)C.(2)D.(1)(2)(4)7.计算(1)求log84的值;

篇8:对数与对数运算导学案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对数的第二课时,此前已经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常用的对数。这节课要让学生完成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要求学生准确的掌握对数的三个运算法则。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个归纳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和运用;

2、了解对数三个性运算质的推导过程;熟记对数的三个运算性质;

3、培养学生探究及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的理解。

四、学法教法选择:学生探究合作,教师引导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对数的定义:aNlogaNb; 2.对数恒等式:alogaNbN,logaabb;

(二)新课教学:

1.完成书上的表格,并猜想;(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析,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得出对数的运算性质1,并引导学生仿此推导其余运算性质)2.探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叙述上面的三个运算性质)运算性质:

如果a0,且a1,M0,N0,那么: log(M·N)logM+logN; ○aaa2 log○aMlogaM-logaN; Nn3 logMnlogM

(nR). ○aa3.证明对数的运算性质。(设计意图:

1、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对数和指数之间的互化,更深的理解对数的概念;

2、寻求多种方法,发散学生思维。)

(三)典型例题:

1、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三个运算性质)

(1)log3(93)

(2)lg100

2515

答案:(1)9

(2)2 5例2.计算:lg1421g

7(设计意图:本例体现了对数运算性质的灵活lg7lg18;

3运用,运算性质常常逆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解:(1)解法一:lg142lg7lg7lg18lg(27)2(lg7lg3)lg7lg(322)3lg2lg72lg72lg3lg72lg3lg20; 解法二:lg142lg=lg727lg7lg18lg14lg()lg7lg18

33147lg10;

72()183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节

1.本节课学习了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其运用,要注意指数运算性质与对数运算性质的对照;

2.对数的运算法则(积、商、幂、方根的对数)及其成立的前提条件;

3.运算法则的逆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对数运算性质的综合运用,应注意掌握变形技巧。

(六)作业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先复习对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探究并猜想对数的运算性质,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成立,想到指对数相互转化来证明。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如何得到对数的运算性质和运用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先猜想再证明,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先让同学们填写书上的表格,给出特殊的例子,让同学们自己先猜想出运算性质,为了验证,再引导同学们去严格的证明。再给出几组题,让同学们建构新知识,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篇9:对数运算 教学反思

[导读] 高中的学习是为以后大学的学习或者走向社会做准备的,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更独立,更善于表现自己。

方 俊 浙江省金华市宾虹高级中学 321000

摘 要:对数与对数运算是对数的第一节课,主要的内容是对数概念及对数指数的互化、对数的简单运算等内容,而对数与指数的互化是后面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重心就放在对数指数互化上。本节课蕴含转化化归、归纳类比、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对数 对数运算 对数指数互化

【教学目标】1.通过归纳与类比,理解对数概念与指数概念的相互关系,能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了解两个特殊对数;发现对数的基本性质及相关运算公式;了解对数恒等式的实质。2.通过类比发现与归纳发现,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类比和归纳方法的意识。3.通过探究发现, 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从发现中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学习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对数的定义,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性质和相关公式的发现。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自主学习】

一、概念引入

1.借助类比感受对数概念的必要性

乘方:xn=b,开方:x= b(a≥0),指数:ax=N(a>0,且a≠1,N>0)

问题1:知道a,x可以求N,那么知道a,N可以求x吗?如何求?

设计意图:通过与已知互逆运算的类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同时让学生感受引入对数概念的必要性。

2.通过特例感受引入对数概念的意义

你能求出下列方程中的x吗?

(1)2x=

2(2)5x=625(3)6x=-6

(4)10x=7

利用几何画板画出(4)的图像(略)。

设计意图:打开学生思维。通过(4)让学生回忆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发现x的值存在且唯一,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对数概念的必要性、合理性。

二、概念讲解

1.定义概念

定义:若ab=N(a>0,且a≠1),则b称为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b=logaN。

2.概念解读

(1)读法:以a为底,N的对数。

(2)写法:

(3)概念:让学生完成人教A版必修一的相关表格,了解指数与对数的相关量的关系。

(4)由指数和对数的关系可知,对数的真数N>0,底数必须a>0,且a≠1。

(5)互化:

设计意图:落实双基,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建立更强的联系,实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和“记忆基础上的理解”的相辅相成。

三、巩固概念

1.互化练习

练习1:指数式化对数式

(1)1.07x=2(2)3x=9(3)()-1=2(4)54=625

练习2:对数式化指数式,并判断下列对数式是否正确。

(1)log749=

2(2)log2()=

4(3)log5125=3

(4)log 9=-

(5)log 2=2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对数与指数的内在联系。

简单的指数函数同学们可以通过笔算直接求值,复杂的指数运算可以借助计算器,那复杂的对数运算也可以借助计算器(展示计算器实物和说明书),同学们发现说明书中对数运算有三种模式:logab,lg,ln由此介绍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2.特殊对数

(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log10a简记作lga。

(2)自然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叫自然对数,logea简记作lna(e≈2.71828)。

此处同学们会对e存在疑惑,教师趁机介绍《不可思议的e》

四、合作探究

1.利用指数,求下列对数的值:

1.(1)log 1(2)lnl(3)log21(4)lgl

2.(1)log22(2)lne(3)log(4)lg10

3.(1)log525(2)lne2(3)log3(4)lg100

探究:对以上各组练习进行观察归纳,能发现什么规律。为何会有上述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对数与指数的内在联系。

2.归纳特殊,发现一般规律

总结:

(1)a0=1,所以loga1=0(a>0,a≠1)。

(2)a1=a,所以logaa=1(a>0,a≠1)。

(3)an=an,所以logaan=n(a>0,a≠1)。

五、当堂检测

计算下列各式并改写成指数形式。

(1)log

(2)log2

32(3)log327

(4)log(5)log 1

六、课堂小结

基本知识:对数的定义,特殊对数,对数的简单性质,学会了对数和指数的互化以及对数的简单计算。

思想方法:归纳、猜想、证明等方法,类比思想、方程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七、作业

必修1:P64

1.(3)(4)2.(1)(4)3.(2)(4)4.(3)(4)

八、教学设计的说明和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只是教学中的组织者、推动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接受新知。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方程ax=N(a>0,且a≠1,N>0)入手,再通过4个具体的指数方程,让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用了,从而引入对数的感念就水到渠成了。

新引入的概念,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对数的写法会出现底数、真数不分的情况,所以此次教学在对数的写法上放慢脚步。对数概念的理解的重点是指数式、对数式的互化,这个本质理解了,对数的底数、真数的范围自然也理解了。对数指数的互化贯穿了本节课的始终。

通过练习

1、练习2让学生对指数、对数互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此2个练习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合作学习是现有的学习方法中较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同学之间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有时候比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让学生接受,学生更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其实数学的学习也要敢想敢说,做错数学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会做错。我在教学中也不断地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播这个理念。高中的学习是为以后大学的学习或者走向社会做准备的,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更独立,更善于表现自己。

以往老师上课不敢把课堂放开给学生,这或许是怕教学进度会落下来,或许也有对学生的不信任吧?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要相信学生,学生比我们想得更聪明,而且他们集思广益,总能给课堂带来惊喜,所以以后应多给学生机会合作思考,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篇10:对数与对数运算导学案

1.理解并记忆对数的定义,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对数恒等式及对数的性质. 2.理解并掌握对数运算法则的内容及推导过程. 3.熟练运用对数的性质和对数运算法则解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对数定义、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难点是对数定义中涉及较多的难以记忆的名称,以及运算法则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师:(板书)已知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为7.2%,求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多少倍?

生:设原来国民生产总值为1,则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y=(1+7.2%)20=1.07220,所以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1.07220倍.

师:这是个实际应用问题,我们把它转化为数学中知道底数和指数,求幂值的问题.也就是上面学习的指数问题. 师:(板书)已知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为7.2%,问经过多年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4倍? 师:(分析)仿照上例,设原来国民生产总值为1,需经x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4倍.列方程

1.072x=4.

我们把这个应用问题转化为知道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这是上述问题的逆问题,即本节的对数问题. 师:(板书)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就是ab=N,那么数b就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 logaN=b,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真数,式子logaN叫做对数式. 师:请同学谈谈对对数这个定义的认识.

生:对数式logaN实际上就是指数式中的指数b的一种新的记法. 生:对数是一种新的运算.是知道底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此刻并不奢望学生能说出什么深刻认识,只是给他们自己一个去思维认识对数这个定义的机会.)

师:他们说得都非常好.实际上ab=N这个式子涉及到了三个量a,b,N,由方程的观点可得“知二求一”.知道a,b可求N,即前面学过的指数运算;知道b(为自然数时),N可求a,即初中学过的开

记作logaN=b.因此,对数是一种新的运算,一种知道底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而每学一种新的运算,首先要学习它的记法,对数运算的记法为logaN,读作:以a为底N的对数.请同学注意这种运算的写法和读法. 师:实际上指数与对数只是数量间的同一关系的两种不同形式.为了更深入认识并记忆对数这个概念,请同学们填写下列表格.(打出幻灯)? 式子 名称?

a b N?

指数式 对数式 ab=N logaN=b ? ? ?

练习1 ?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形式:

练习2 ?把下列对数形式写成指数形式:

练习3 ?求下列各式的值:

(两名学生板演练习1,2题(过程略),一生板演练习三.)因为22=4,所以以2为底4的对数等于2.

因为53=125,所以以5为底125的对数等于3.(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读法和写法.)

师:由定义,我们还应注意到对数式logaN=b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生:a>0且a≠1;b∈R;N∈R.

师:N∈R?(这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应一开始让学生牢牢记住真数大于零.)生:由于在实数范围内,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因而ab=N中N总是正数. 师:要特别强调的是:零和负数没有对数. 师:定义中为什么规定a>0,a≠1?(根据本班情况决定是否设置此问.)

生:因为若a<0,则N取某些值时,b可能不存在,如b=log(-2)8不存在;若a=0,则当N不为0时,b不存在,如log02不存在;当N为0时,b可以为任何正数,是不唯一的,即log00有无数个值;若a=1,N不为1时,b不存在,如log13不存在,N为1时,b可以为任何数,是不唯一的,即log11有无数多个值.因此,我们规定:a>0,a≠1.(此回答能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这个问题从ab=N出发回答较为简单.)师:下面我来介绍两个在对数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对数. 师:(板书)对数logaN(a>0且a≠1)在底数a=10时,叫做常用对数,简记lgN;底数a=e时,叫做自然对数,记作lnN,其中e是个无理数,即e≈2.718 28„„. 练习4? 计算下列对数:

lg10000,lg0.01,2log24,3log327,10lg105,5log51125. 师:请同学说出结果,并发现规律,大胆猜想. 生:2log24=4.这是因为log24=2,而22=4.

生:3log327=27.这是因为log327=3,而33=27. 生:10lg105=105.

生:我猜想alogaN=N,所以5log51125=1125.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对数恒等式. 师:(板书)

alogaN=N(a>0,a≠1,N>0).(用红笔在字母取值范围下画上曲线)(再次鼓励学生,并提出更高要求,给出严格证明.)(学生讨论,并口答.)生:(板书)

证明:设指数等式ab=N,则相应的对数等式为logaN=b,所以ab=alogaN=N. 师:你是根据什么证明对数恒等式的? 生:根据对数定义. 师:(分析小结)证明的关键是设指数等式ab=N.因为要证明这个对数恒等式,而现在我们有关对数的知识只有定义,所以显然要利用定义加以证明.而对数定义是建立在指数基础之上的,所以必须先设出指数等式,从而转化成对数等式,再进行证明. 师:掌握了对数恒等式的推导之后,我们要特别注意此等式的适用条件. 生:a>0,a≠1,N>0.

师:接下来观察式子结构特点并加以记忆.(给学生一分钟时间.)师:(板书)2log28=?2log42=? 生:2log28=8;2log42=2. 师:第2题对吗?错在哪儿?

师:(继续追问)在运用对数恒等式时应注意什么?(经历上面的错误,使学生更牢固地记住对数恒等式.)生:当幂的底数和对数的底数相同时,才可以用公式 alogaN=N.

(师用红笔在两处a上重重地描写.)师:最后说说对数恒等式的作用是什么? 生:化简!

师:请打开书74页,做练习4.(生口答.略)

师:对对数的定义我们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现在,我们根据定义来进一步研究对数的性质. 师:负数和零有没有对数?并说明理由.

生: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因为定义中规定a>0,所以不论b是什么数,都有ab>0,这就是说,不论b是什么数,N=ab永远是正数.因此,由等式b=logaN可以看到,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师:非常好.由于对数定义是建立在指数定义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指数的知识来研究对数. 师:(板书)性质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师:1的对数是多少?

生:因为a0=1(a>0,a≠1),所以根据对数定义可得1的对数是零. 师:(板书)1的对数是零. 师;底数的对数等于多少?

生:因为a1=a,所以根据对数的定义可得底数的对数等于1. 师:(板书)底数的对数等于1.

师:给一分钟时间,请牢记这三条性质.

师: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法则,请大家回忆一下.

生: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还有(am)n=amn;

师:下面我们利用指数的运算法则,证明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1)正因数积的对数等于同一底数各个因数的对数的和.即 loga(MN)=logaM+logaN.(请两个同学读法则(1),并给时间让学生讨论证明.)师:(分析)我们要证明这个运算法则,用眼睛一瞪无从下手,这时我们该想到,关于对数我们只学了定义和性质,显然性质不能证明此式,所以只有用定义证明.而对数是由指数加以定义的,显然要利用指数的运算法则加以证明,因此,我们首先要把对数等式转化为指数等式. 师:(板书)设logaM=p,logaN=q,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写成M=ap,N=aq.所以 M·N=ap·aq=ap+q,所以

loga(M·N)=p+q=logaM+logaN.

loga(MN)=logaM+logaN.

? 师:这个法则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生:每个对数都有意义,即M>0,N>0;a>0且a≠1. 师:观察法则(1)的结构特点并加以记忆.

生:等号左端是乘积的对数,右端是对数的和,从左往右看是一个降级运算. 师:非常好.例如,(板书)log2(32×64)=? 生:log2(32×64)=log232+log264=5+6=11.

师:通过此例,同学应体会到此法则的重要作用——降级运算.它使计算简化. 师:(板书)log62+log63=?

生:log62+log63=log6(2×3)=1.

师:正确.由此例我们又得到什么启示? 生:这是法则从右往左的使用.是升级运算. 师:对.对于运算法则(公式),我们不仅要会从左往右使用,还要会从右往左使用.真正领会法则的作用!师:(板书)(2)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等于被除数的对数减去除数的对数.

师:仿照研究法则(1)的四个步骤,自己学习.(给学生三分钟讨论时间.)生:(板书)设logaM=p,logaN=q.根据对数的定义可以写成M=ap,N=aq.所以

师:非常好.他是利用指数的运算法则和对数的定义加以证明的.大家再想一想,在证明法则(2)时,我们不仅有对数的定义和性质,还有法则(1)这个结论.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其它证明方法? 生:(板书)

师:非常漂亮.他是运用转化归结的思想,借助于刚刚证明的法则(1)去证明法则(2).他的证法要比书上的更简单.这说明,转化归结的思想,在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上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这种思想不但在学习新概念、新公式时常常用到,而且在解题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师:法则(2)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生:M>0,N>0;a>0且a≠1.

师:观察法则(2)的结构特点并加以记忆.

生:等号左端是商的对数,右端是对数的差,从左往右是一个降级运算,从右往左是一个升级运算.

师:(板书)lg20-lg2=?

师:可见法则(2)的作用仍然是加快计算速度,也简化了计算的方法. 师:(板书)例1 ?计算:

生:(板书)解

(1)log93+log927=log93×27=log981=2;

(3)log2(4+4)=log24+log24=4;

(由学生判对错,并说明理由.)

生:第(2)题错!在同底的情况下才能运用对数运算法则.(板书)

生:第(3)题错!法则(1)的内容是:

生:第(4)题错!法则(2)的内容是:

师:通过前面同学出现的错误,我们在运用对数运算法则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首先,在同底的情况下才能从右往左运用法则(1)、(2);其次,只有在正因数的积或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的情况下,才能从左往右运用运算法则(1)、(2). 师:(板书)(3)正数的幂的对数等于幂的底数的对数乘以幂指数.即 loga(N)n=n·logaN. 师:(分析)欲证loga(N)n=n·logaN,只需证 Nn=an·logaN=(a·logaN)n,只需证 N=alogaN.

? 由对数恒等式,这是显然成立的. 师:(板书)设N>0,根据对数恒等式有 N=alogaN. 所以

Nn=(alogaN)n=an·logaN.

? 根据对数的定义有

loga(N)n=n·logaN.

师:法则(3)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生:a>0,a≠1;N>0.

师:观察式子结构特点并加以记忆. 生:从左往右仍然是降级运算. 师:例如,(板书)log332=log525=5log52.练习计算(log232)3.(找一好一差两名学生板书.)错解:(log232)3=log2(25)3=log2215=15. 正确解:(log232)3=(log225)3=(5log22)3=53=125.(师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要准确记忆公式.)师:(板书)(4)正数的正的方根的对数等于被开方数的对数除以根指数.即

师:法则(4)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生:a>0,a≠1;N>0.

师:法则(3)和法则(4)可以合在一起加以记忆.即logaNα=αlogaN(α∈R).(师板书)例2 ?用logax,logay,logaz表示下列各式:

(生板书)解

(注意(3)的第二步不要丢掉小括号.)(师板书)例3 ?计算:

(生板书)解

(1)log2(47×25)=log247+log225=7log24+5log22=7×2+5×1=19.

师:请大家在笔记本上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作业? 课本P78.习题第1,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的教学过程是:

1.从实际问题引入,给出对数定义; 2.深刻认识对数定义;

3.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4.对数恒等式alogaN=N; 5.对数的性质; 6.对数运算法则; 7.例题·小结·作业.

上一篇:28种硬笔书法基本笔画下一篇:新居进宅开门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