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开发

2024-05-21

小学体育课程开发(通用6篇)

篇1:小学体育课程开发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浅说

摘 要:围绕“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个主旨,就小学体育课

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结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和课内资源、课外资源诸方面的开发利用 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大凡重大的教学改革,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顺应着课程改革的热潮,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则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积极利用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是包括小学在内的各年级体育教育顺利实施“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就可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1]

一、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做到“三要”

首先,教师要牢固确立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有专家指出,所谓体育课程资源,指的是在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富有教育价值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自然地理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总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常常只注重如何将原有体育课程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读熟、教会,至多也无非是教透、教好,少有对“课程”和“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改造、开发、补充、利用的想法和做法。事实恰恰是,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深入思考“课程”。课程问题,其实质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去寻找“课程资源”,诸如: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是什么?袁振国认为,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体育更是一种精神———强力的冶炼,冒险精神的培养,运动习惯的形成。所以说,体育不等同于达标训练,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体力活动,体育也不是整饬纪律和惩罚的手段。[2]体育新课程以全面育人为根本目标,提出了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由此,我们领悟到,面对从儿童到少年期的小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关怀、拓展和提升生命,体现生命价值中的亮丽和神采。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技能,而且在于人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所以,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从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生命、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生命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知识的积累运用上,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努力个人日常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随机应变地灵活糅合教学过程中师生生命律动、交流、碰撞中所激发生成的新知识。[3]

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经过若干年师范教育和长期教学实践的我,在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知识上,说是训练有素恐怕不算过分,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也完全做得到得心应手: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运动队总在全市田径运动会上技压群雄,独树一帜;进入21世纪后,我又带领体育组内年轻的同仁们协力拼搏,连续6年在全市田径运动会上勇夺桂冠,便是有力的佐证。无庸讳言,任何一位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总有强弱之别,于是,如何发挥教师本人的专业特长,以此展示学生的体育活动或比赛特色,自然成了如何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资源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我的专业优势在田径项目上,除连续多年在宁波市体育传统项目田径比赛中夺冠外,先后将多名学生送入宁波市或浙江省少体校,还将两名学生送入浙江省体工大队。

二、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对学生“三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力量,一旦失去了这个力量,所谓教育,事实上也就失去了支撑的根本。所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首先,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

热情是最好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身心发育快而情绪变化一般又较大,尤其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做好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工作。通常适宜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运动兴趣,努力形成“有趣、幽默、活泼、多变”的教学风格和现场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的生活信息。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体育新课程教学也强调“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这就是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生活世界是运动技能以及各种体育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获得的各种体验和认识,赋予教学内容以更真实的生活意义。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应该明白,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就越能体现教学的价值。教师更需要着力探索新旧联系,促进技能同化,即以学生已有的生活、运动经验为生长点,通过对新旧技能之间的联系

与比较,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找到附着点,形成对原认知结构的扩张、丰富、分化,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如家庭体育中的跑步机运动、社区体育中的游泳池嬉戏和街头体育中的旱溜和街舞等。

再次,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爱好,要选择深受学生喜爱并且能够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项目的内容,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在体育教育中学生自己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其整个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的说教来得直接而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践或者是教师的经验来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定比赛规则,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践活动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方面,成功开设了十六年的少年军校课程,帮助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学生的热情、体验途径和信息来源,靠教师去激发、去引导、去收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又起着主导作用。这里,需要教师本身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有足够的热情,有丰富饱满的专业素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育也才会出现名师出高徒、高足扬师名的蓬勃气象。

三、开发利用好校内资源

现实存在并已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形成体育课程因素的基本来源,也是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进行的实施条件。它包括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课、体育教材、各种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器材、校内体育场地设施、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少年军校、运动队训练、校内运动会与各种体育竞赛、体育夏(冬)令营。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还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4],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体育教育课程理念,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开发利用好校外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参与、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体育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体育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各种体育资源。积极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既可调整和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又可拓宽和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

余姚地处杭州湾畔,生活在余姚北部的百姓,向来就是敢在潮头立的“弄潮儿”,可是,他们长年面对大海的潮起潮落,却又显得既无助又无奈,觉得人在大自然面前总是那么渺小,不得已,人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一种叫做“犴”(àn,据《词海》“狴犴”条目注释:犴为“龙生九子不像龙”)的动物身上,试图借它战胜变幻莫测、时刻兴风作浪的海浪,于是,就有了酣畅淋漓的“犴舞”(从现存余姚民俗犴舞来看,越地犴具有“狗头、长身、无鳞、短尾”的特征)。而“踏高跷”等民间活动,则起源于沿海,余姚沿海居民参加戚继光率众抗击倭寇的军事行动,是登高瞭望敌情和向倭寇武装示威的体育艺术化动作。我们在带领学生外出观看这类民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多次邀请表演传人来学校做技术指导,既开发了体育课程资源,汲取民间体育艺术的滋养,又接受历史传统教育,可谓一石三鸟。由此可知,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是体育课程资源教学 过程中的两个客体,课内资源为主,课外资源为辅,课内资源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共性,课外资源主要反映体育教学的地方特色和师生个性特点,恰如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常见的乡土补充教材那样,向学生打开另一片知识天地的窗户,让学生更自由活泼地丰盈自己的知识。参考文献: [1][4] 体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7, [2] 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80~83· [3]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 66·

篇2:小学体育课程开发

摘要:体育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开发者。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以下几点进行了摸索: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二、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联想、创造,使创新教育具体化;

三、开发利用生活、,民间传统体育内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我们教师只用用心去想用心去做,我们的课堂教学将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体育课带来无穷的乐趣,体育课堂也就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程资源

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个农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深感体育课程资源的缺乏。课堂教学不是照书请客,就是放任自流,学生对体育课兴趣逐渐减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我觉得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以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为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实施《课标》提供了可能。体育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开发者之一。体育教师不仅决定了体育教学资源的鉴别、利用、积累和开发,更是体育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资源。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体育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放在首位,通过对体育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在体育课程资源中,无论是其他人力资源的优化、体育实施资源的创新、课程内容资源的改造和创编,还是课外校外资源、民间民族项目资源、自然地理资源、现代信息资源的利用、都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工作,需要体育教师更高的素质。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那些与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体育资源,才是现实的体育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针对现行教学内容,对体育教学资源拓展的几点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

1、适用小学生特点,能体现课标理念的部分传统教学内容就延用。

2、对基本的跑、跳、投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将一些竞技性、成人化的项目内容简化其方法、规则,降低难度要求,使之适合儿童特点。如足球扩大球门,篮球降低篮板高度,跳远按实丈量成绩等。

3、将正规化的动作进行变形,将简单的游戏变复杂,变得更有趣。如:变队形、速度、距离、高度、远度、个数、信号、动作、场地、器材、个人与集体、胜负标准等。

同时,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季节开展不同的活动,如:春季开展春游、远足等;夏季开展游泳;秋季开展郊游越野跑等;冬季开展堆雪人、打雪仗等。所以,我们应当在组织好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的组织学生进行多种体育活动。但教师在组织与实施这类体育课程内容时一定要有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操作方案,更应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有联系的,或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实践活动;对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比赛的信息和根据需要,及时提供给学生,重要赛事传播及时观看或录像、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览室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获取体育与健康的信息,使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方法。对条件相对差的学校,通过橱窗张贴报纸获取有关信息,也可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画等,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取、整理、筛选、利用信息,为自己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提供参考依据或借鉴资料。

2、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联想、创造,使创新教育具体化;

没有联想,就没有发现和创造。鲁班发明锯子是从树叶的形状联想到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地联想到的;而体育科学是以“技艺性”为主,技艺思维就不一样,它是以求异思维为主的,联想动作变化,创编新的方法。一是要联想到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转换一下视角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常用器材的多功能一物多用,根据器材的特点确定其多种用途,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方法。如:跳绳可以做踩龙尾、斗智拉绳、绳投掷、二人三足跑,、跳移动绳等。小皮球可以做球操、踢足球、打保龄球、打篮球、头上胯下传球接力、叫号接力等。栏架可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障碍。垒球可以做掷远、投准、打保龄球。橡皮筋可以做跳高横杆、捕鱼网、带人跑、两人拔河。跳高架可以做上步摸高、障碍跑、球门等等。只要教师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联想。如跳高中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弧线助跑;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联想动物形态模仿其典型特征,如从羚羊跑的动作联想到跑的方式;联想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如跌倒后的滚动;联想相关知识,迁移、运用、体检,如掷纸飞机等。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3、开发利用生活、民间传统体育内容;

民间体育项目也是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对一些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可以直接引入运用,如踢毽子、打陀螺、跳房子、滚铁环等;对一些基本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改编后再运用;把这些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中再回归社会。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民间通俗教学内容,如利用空的饮料瓶、易拉罐、塑料袋、课桌凳、自行车废旧轮胎、旧报纸等易于收集的家庭生活用品来创编的内容。如空的饮料瓶装上水或沙可以做投掷物用,装上五颜六色的水可以做标志物用,旧报纸可以做成纸棒、纸球、纸飞机等做投掷练习,利用这些简易、安全、实用的器材资源,一物多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教学内容选择还要注意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如流行和时尚的街舞、芭啦芭啦舞、独轮车、滑板、跳舞毯、攀岩、短式网球、定向运动、三门球、健美操等竞技和休闲运动项目都可以引进课堂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当然引进这些新兴运动项目不能盲目,不能为了求新鲜、赶时髦,一哄而上,也要根据学校的条件、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兴趣适量选择。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有许多的学习生活体验,这些体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而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关心和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特别关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教室里的课桌,学生背的书包,铺地板的泡沫板,还有生活中的报纸、可乐瓶„„很多生活和学习用品用具,都能成为教学的奇器材。在杂志上看见某校某老师曾利用报纸上了一堂精彩的体育课,我们同样能用书包、泡沫板等进行课堂教学。看:我们的小战士身背“背包:(书包)出发了(走跑交替练习)我们跋山涉水(跳书包、跨书包游戏)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大家举“包”欢庆(负重练习)在暮色中安营扎寨(调整、放松);泡沫板围绕教学“趣”字教学;有趣的立体拼图(拼房子、正方体等,作障碍物或投击的目标)。学生在趣中找到了乐,又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大家动手又动脑,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团结协作的新课程理念。如我们组老师上了一堂名为《美化校园》创新课就是通过学生在创建绿色学校的环保活动中得到启发设计的融合环保意识的轻物投掷课。这堂课围绕报纸这种简便易操作的器材开发出轻物投掷(纸飞机)和胸前放纸等游戏活动,巧妙地将学习技能、锻炼身体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这三个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学生在课后普遍反映比较喜欢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投掷技术,感觉不像以前学起来这么枯燥。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项目特点,发动学生开动脑筋,利用一些废旧物、生活用品、生活实施等制作简易器材,既可以解决体育器材匮乏的困难,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用废旧的足球、篮球、棉纱和沙子制作实心球,用饮料罐、茶叶罐制成简易高跷,进行踩高跷比才、走独木桥、穿过小树林、跳过障碍,用废旧的报纸自制成纸球、折成飞机、甩炮、利用废汽车内胎制作短绳、胶带、农村木材丰富,用杂木做体操棒与武术棍等,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民族体育运动的魅力。

篇3:小学体育微课程开发的路径

本校地处杭州朝晖老城区, 校内学生活动场地狭小、人均活动面积不足3平方米, 课外体育活动器材使用受场地限制。近年来, 笔者以“小场地巧规划微课程促健康”为核心, 针对场地小这一实际状况, 依托校本开发和实施体育微课程, 扎实和创新阳光体育活动, 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 力求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并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体育微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的微课程开发

从体育自身来说, 任何运动都具有其结构上、形式上的规范标准, 但是这种规范的结构形式并非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 它恰恰能体现出各种运动的独特性及由此独特性所决定的独特之美。如田径体现速度、力量的美, 体操体现形体、动作之美。因此, 学校的体育教学, 无论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 还是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 都应体现多样性、多维性及针对性, 让学生在多彩的体育活动中, 展现特长与个性, 从中发现自我, 享受自我。我们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发挥体育特长, 克服老城区体育活动场地狭小的实际出发, 有选择地进行“百生体育讲坛”、“民间体育活动”、“拓展运动游戏”三项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百生体育讲坛在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 (雨天室内课) 中, 从三年级开始安排3~5分钟时间, 引导每一名学生根据自身特长 (自主申报、轮流进行) 进行体育课整队、基础队列队形指挥、体育新闻、健康常识、课课练、健身小窍门等练习或讲演。倡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 “知行学做”融会贯通, 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才能的平台。同时, 每学期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类整理, 形成百生讲坛微课程。

民间体育活动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又简便易行, 对场地要求比较低, 还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为此, 笔者收集、整理和重新创编了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竹竿舞、空竹、滚铁环、走高跷、跳房子、徒手游戏等13类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进入体育课堂, 形成微课程, 以单元教学的形式合理利用, 从而有效丰富、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 继承弘扬民间体育文化。

拓展运动游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引入拓展运动游戏, 并将其分为活动性拓展运动、体验性拓展运动、益智性拓展运动、自创性拓展运动等内容, 创编成游戏在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活动中加以运用。并根据实际制定了《拓展运动游戏教学单元学习目标》和《拓展运动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各水平阶段学习内容一览表》。

二、基于活动的微课程开发

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延伸和补充, 随着阳光体育活动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生活化、社会化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学校体育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 从微课程的角度对大课间活动进行校本化设计、规划、开发, 能初步形成“基础+特色+竞赛”具有校本特色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使之更具活力、富有实效。

阳光体育大课间每天上午的大课间, 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 校园内孩子们井然有序地进行游泳校本操、广播操、一班一品体育特色项目、课间体育小游戏、民间体育活动、团队拓展游戏、体艺2+1项目、体测项目、三跳趣味吉尼斯大赛等活动。教学大楼前、小广场、操场上……每个地方都成了学生们活动的场地。每个年级每天循环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 一周下来正好把所有项目都练一遍。“全员循环式”活动内容的推行, 使得每一名同学都参加, 每个项目都参与, 全校每一名学生都是小小运动员, 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至两项体育技能。同时, 笔者还专门制订了应对雾霾天气的课程方案, 自主创编了两套室内操。

“130”趣味健身卡“1”是指每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3”是指两项技能一特长, 快乐健康每一天。“130”是指坚持锻炼效果好, 具体是学生在家锻炼时的运动负荷为平均心率120~130次/分左右。通过分年段编辑“130体育趣味健身卡”, 目的是引导学生、家长在课外、寒暑假每天进行1~2项体育练习, 进一步延伸体育活动时间和空间, 促进孩子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 根据学生练习和反馈情况评出学校的“锻炼之星”。

三、基于教师的微课程开发

体育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笔者引领组内体育教师做到“五个一”要求:每月写一篇教学案例;每月读一本体育专业杂志;每学期要上一节公开课;每学年写一篇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文章;每年有一个创新的体育活动。近三年来, 学校六名专职体育教师通过微课程实践, 在区级及以上的论文、案例、优质课等教学评优活动中, 共获得奖励40余人次。同时, 通过多年的积累, 逐步形成了校内阳光体育健身社团以及体育教师微课程库。

阳光体育健身社团根据教师体育特长, 开设击剑、趣味田径、轮滑、阳光游戏、风火足球、活力空竹、竹竿舞等社团, 社团指导员除体育教师外, 由有一定体育特长的班主任、教师、家长、社区体育爱好者组成。通过社团进一步丰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和途径, 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体育教师微课程库学校六名体育专职教师, 团结协作, 分别负责学校游泳、足球、击剑、田径、三跳及学校群体工作。经过学校多年培养, 学校体育教师中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省体育训练先进个人2名, 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1名, 区教坛新秀2名, 体育师资力量较强。通过努力, 我们建立了体育教师的微课程库。如民间体育、拓展运动、篮球乐园, 趣味田径, 柔韧操, 游泳健身, 风火足球、软式排球;轻物投掷等微课程。

四、思考

应该说, 微课程是课程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下, 我们的体育教学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怎样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是否基于学生的需要?当前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教育应该达到的底线, 而并不规定其最大可能性。三级课程体系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各种途径。而学校自主研发的微课程, 是在教材体系之外, 在知识系统之外丰富孩子智力背景、生命体验, 达到一种润泽、充实学生的教育方法。

体会一:从校本到微课程的“蜕变”。

以往, 学校喜欢组织人力进行“长期的”“宏大的”“全校性”的校本课程, 但认同感低, 效果不理想。现在, 认同“小规模”“短时间”“小范围”的微课程实践, 因为牵扯面不大, 准备工作不庞杂, 易于设计、实施而且有效。学校和教研组要做的是, 对这类课程进行实践层面的提炼与升华, 并予以实施, 为其提供助力和保障。

体会二:微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创新。

“如果你只是教学校要你教的那些东西, 你很快就会疲惫。”全美最佳教师雷夫的话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教师如果过度信赖、依赖经验, 拒绝改变, 我们的常态课堂就私有化了, 学生私有化了。“微课程”强调实践, 具有一定的“草根性”, 但一旦进入课程建设范畴就有了规定性的要求。课程主题、起源、目标、内容、安排、实施、展示、评价、反思、延伸等课程要素缺一不可, 使得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体会三:为孩子可能的发展提供适性助力。

篇4:小学体育微课程开发的路径

本校地处杭州朝晖老城区,校内学生活动场地狭小、人均活动面积不足3平方米,课外体育活动器材使用受场地限制。近年来,笔者以“小场地 巧规划 微课程 促健康”为核心,针对场地小这一实际状况,依托校本开发和实施体育微课程,扎实和创新阳光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力求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并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体育微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的微课程开发

从体育自身来说,任何运动都具有其结构上、形式上的规范标准,但是这种规范的结构形式并非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它恰恰能体现出各种运动的独特性及由此独特性所决定的独特之美。如田径体现速度、力量的美,体操体现形体、动作之美。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无论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还是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都应体现多样性、多维性及针对性,让学生在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展现特长与个性,从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我们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挥体育特长,克服老城区体育活动场地狭小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进行“百生体育讲坛”、“民间体育活动”、“拓展运动游戏”三项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百生体育讲坛 在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雨天室内课)中,从三年级开始安排3~5分钟时间,引导每一名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自主申报、轮流进行)进行体育课整队、基础队列队形指挥、体育新闻、健康常识、课课练、健身小窍门等练习或讲演。倡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知行学做”融会贯通,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才能的平台。同时,每学期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百生讲坛微课程。

民间体育活动 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对场地要求比较低,还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为此,笔者收集、整理和重新创编了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竹竿舞、空竹、滚铁环、走高跷、跳房子、徒手游戏等13类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进入体育课堂,形成微课程,以单元教学的形式合理利用,从而有效丰富、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继承弘扬民间体育文化。

拓展运动游戏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引入拓展运动游戏,并将其分为活动性拓展运动、体验性拓展运动、益智性拓展运动、自创性拓展运动等内容,创编成游戏在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活动中加以运用。并根据实际制定了《拓展运动游戏教学单元学习目标》和《拓展运动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各水平阶段学习内容一览表》。

二、基于活动的微课程开发

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延伸和补充,随着阳光体育活动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生活化、社会化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体育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从微课程的角度对大课间活动进行校本化设计、规划、开发,能初步形成“基础+特色+竞赛”具有校本特色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使之更具活力、富有实效。

阳光体育大课间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校园内孩子们井然有序地进行游泳校本操、广播操、一班一品体育特色项目、课间体育小游戏、民间体育活动、团队拓展游戏、体艺2+1项目、体测项目、三跳趣味吉尼斯大赛等活动。教学大楼前、小广场、操场上……每个地方都成了学生们活动的场地。每个年级每天循环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一周下来正好把所有项目都练一遍。“全员循环式”活动内容的推行,使得每一名同学都参加,每个项目都参与,全校每一名学生都是小小运动员,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至两项体育技能。同时,笔者还专门制订了应对雾霾天气的课程方案,自主创编了两套室内操。

“130”趣味健身卡 “1”是指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3”是指两项技能一特长,快乐健康每一天。“130”是指坚持锻炼效果好,具体是学生在家锻炼时的运动负荷为平均心率120~130次/分左右。通过分年段编辑“130体育趣味健身卡”,目的是引导学生、家长在课外、寒暑假每天进行1~2项体育练习,进一步延伸体育活动时间和空间,促进孩子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根据学生练习和反馈情况评出学校的“锻炼之星”。

三、基于教师的微课程开发

体育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引领组内体育教师做到“五个一”要求:每月写一篇教学案例;每月读一本体育专业杂志;每学期要上一节公开课;每学年写一篇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文章;每年有一个创新的体育活动。近三年来,学校六名专职体育教师通过微课程实践,在区级及以上的论文、案例、优质课等教学评优活动中,共获得奖励40余人次。同时,通过多年的积累,逐步形成了校内阳光体育健身社团以及体育教师微课程库。

阳光体育健身社团 根据教师体育特长,开设击剑、趣味田径、轮滑、阳光游戏、风火足球、活力空竹、竹竿舞等社团,社团指导员除体育教师外,由有一定体育特长的班主任、教师、家长、社区体育爱好者组成。通过社团进一步丰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和途径,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体育教师微课程库 学校六名体育专职教师,团结协作,分别负责学校游泳、足球、击剑、田径、三跳及学校群体工作。经过学校多年培养,学校体育教师中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省体育训练先进个人2名,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1名,区教坛新秀2名,体育师资力量较强。通过努力,我们建立了体育教师的微课程库。如民间体育、拓展运动、篮球乐园,趣味田径,柔韧操,游泳健身,风火足球、软式排球;轻物投掷等微课程。

四、思考

应该说,微课程是课程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下,我们的体育教学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怎样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是否基于学生的需要?当前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教育应该达到的底线,而并不规定其最大可能性。三级课程体系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各种途径。而学校自主研发的微课程,是在教材体系之外,在知识系统之外丰富孩子智力背景、生命体验,达到一种润泽、充实学生的教育方法。

体会一:从校本到微课程的“蜕变”。

以往,学校喜欢组织人力进行“长期的”“宏大的”“全校性”的校本课程,但认同感低,效果不理想。现在,认同“小规模”“短时间”“小范围”的微课程实践,因为牵扯面不大,准备工作不庞杂,易于设计、实施而且有效。学校和教研组要做的是,对这类课程进行实践层面的提炼与升华,并予以实施,为其提供助力和保障。

体会二:微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创新。

“如果你只是教学校要你教的那些东西,你很快就会疲惫。”全美最佳教师雷夫的话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教师如果过度信赖、依赖经验,拒绝改变,我们的常态课堂就私有化了,学生私有化了。“微课程”强调实践,具有一定的“草根性”,但一旦进入课程建设范畴就有了规定性的要求。课程主题、起源、目标、内容、安排、实施、展示、评价、反思、延伸等课程要素缺一不可,使得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体会三:为孩子可能的发展提供适性助力。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审视体育教育,我们发现体育的使命应该回归人性的健康成长和适性发展。”校园中一个个体育微课程的实施激发起了校园阳光体育生活的无限活力、激情。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尝试,如课课练、校运动会的变革、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构建等。

篇5:小学体育课程开发

一、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做到“两要”

首先,教师要牢固确立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有专家指出,所谓体育课程资源,指的是在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富有教育价值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自然地理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总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常常只注重如何将原有体育课程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读熟、教会,至多也无非是教透、教好,少有对“课程”和“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改造、开发、补充、利用的想法和做法。事实恰恰是,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深入思考“课程”。课程问题,其实质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去寻找“课程资源”,诸如: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是什么?袁振国认为,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体育更是一种精神———强力的冶炼,冒险精神的培养,运动习惯的形成。所以说,体育不等同于达标训练,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体力活动,体育也不是整饬纪律和惩罚的手段。[2]体育新课程以全面育人为根本目标,提出了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由此,我们领悟到,面对从儿童到少年期的小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关怀、拓展和提升生命,体现生命价值中的亮丽和神采。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技能,而且在于人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所以,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从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生命、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生命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知识的积累运用上,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努力个人日常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随机应变地灵活糅合教学过程中师生生命律动、交流、碰撞中所激发生成的新知识

二、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对学生“三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力量,一旦失去了这个力量,所谓教育,事实上也就失去了支撑的根本。所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首先,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

热情是最好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身心

发育快而情绪变化一般又较大,尤其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做好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工作。通常适宜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运动兴趣,努力形成“有趣、幽默、活泼、多变”的教学风格和现场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的生活信息。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体育新课程教学也强调“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这就是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生活世界是运动技能以及各种体育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获得的各种体验和认识,赋予教学内容以更真实的生活意义。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应该明白,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就越能体现教学的价值。教师更需要着力探索新旧联系,促进技能同化,即以学生已有的生活、运动经验为生长点,通过对新旧技能之间的联系

与比较,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找到附着点,形成对原认知结构的扩张、丰富、分化,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如家庭体育中的跑步机运动、社区体育中的游泳池嬉戏和街头体育中的旱溜和街舞等。

再次,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爱好,要选择深受学生喜爱并且能够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项目的内容,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在体育教育中学生自己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其整个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的说教来得直接而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践或者是教师的经验来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定比赛规则,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践活动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方面,成功开设了十六年的少年军校课程,帮助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学生的热情、体验途径和信息来源,靠教师去激发、去引导、去收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又起着主导作用。这里,需要教师本身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有足够的热情,有丰富饱满的专业素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育也才会出现名师出高徒、高足扬师名的蓬勃气象。

三、开发利用好校内资源

现实存在并已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形成体育课程因素的基本来源,也是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进行的实施条件。它包括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课、体育教材、各种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器材、校内体育场地设施、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少年军校、运动队训练、校内运动会与各种体育竞赛、体育夏(冬)令营。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还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体育教育课程理念,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开发利用好校外资源

篇6:小学体育课程开发

摘 要:小学体育课程的开设主要以提升学生的体能,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为目的。但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主张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要求。主要立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念,简要分析校本课程研发在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论文发表

校本课程的研发主要立足于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采用不同层级的课程管理以满足我国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文化需求,对于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也成为教育界人士探讨的热门话题。主要立足课程管理体制的相关理论要求,分析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研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自主研发,它是立足于学校,依据当地以及本校老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而校本课程研发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2.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体育老师以及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设具有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具有个性化体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学校在学科内容上的弱势地位,为学生和老师参与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要求。由于学校是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场所,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教学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深度挖掘学校的独特性,促进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选课空间,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设计奠定基础。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要求调整课程改革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学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以明确的身体活动特征、运动项目为开展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向影响,淡化该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对团队精神的凝结,对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体育教学等于运动的狭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倘若固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体育功能组织教学结构的操作理念,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所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操作

长期以来,地方以及学校没有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利与义务,这种课程设计具有诸多弊端。比如,课程设计周期长,难以灵活处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轨,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狭窄的专家团队和决策渠道难以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所以,面对课程管理体制的弊端,需要采用校本课程研发来弥补。

上一篇:万达七夕活动方案下一篇:学期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