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总结

2024-05-13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精选8篇)

篇1:小学体育课程总结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总结

一、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做到“两要”

首先,教师要牢固确立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有专家指出,所谓体育课程资源,指的是在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富有教育价值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自然地理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总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常常只注重如何将原有体育课程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读熟、教会,至多也无非是教透、教好,少有对“课程”和“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改造、开发、补充、利用的想法和做法。事实恰恰是,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深入思考“课程”。课程问题,其实质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去寻找“课程资源”,诸如: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是什么?袁振国认为,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体育更是一种精神———强力的冶炼,冒险精神的培养,运动习惯的形成。所以说,体育不等同于达标训练,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体力活动,体育也不是整饬纪律和惩罚的手段。[2]体育新课程以全面育人为根本目标,提出了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由此,我们领悟到,面对从儿童到少年期的小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关怀、拓展和提升生命,体现生命价值中的亮丽和神采。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技能,而且在于人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所以,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从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生命、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生命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知识的积累运用上,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努力个人日常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随机应变地灵活糅合教学过程中师生生命律动、交流、碰撞中所激发生成的新知识

二、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对学生“三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力量,一旦失去了这个力量,所谓教育,事实上也就失去了支撑的根本。所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首先,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

热情是最好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身心

发育快而情绪变化一般又较大,尤其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做好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工作。通常适宜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运动兴趣,努力形成“有趣、幽默、活泼、多变”的教学风格和现场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的生活信息。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体育新课程教学也强调“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这就是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生活世界是运动技能以及各种体育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获得的各种体验和认识,赋予教学内容以更真实的生活意义。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应该明白,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就越能体现教学的价值。教师更需要着力探索新旧联系,促进技能同化,即以学生已有的生活、运动经验为生长点,通过对新旧技能之间的联系

与比较,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找到附着点,形成对原认知结构的扩张、丰富、分化,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如家庭体育中的跑步机运动、社区体育中的游泳池嬉戏和街头体育中的旱溜和街舞等。

再次,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爱好,要选择深受学生喜爱并且能够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项目的内容,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在体育教育中学生自己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其整个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的说教来得直接而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践或者是教师的经验来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定比赛规则,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践活动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方面,成功开设了十六年的少年军校课程,帮助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学生的热情、体验途径和信息来源,靠教师去激发、去引导、去收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又起着主导作用。这里,需要教师本身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有足够的热情,有丰富饱满的专业素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育也才会出现名师出高徒、高足扬师名的蓬勃气象。

三、开发利用好校内资源

现实存在并已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形成体育课程因素的基本来源,也是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进行的实施条件。它包括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课、体育教材、各种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器材、校内体育场地设施、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少年军校、运动队训练、校内运动会与各种体育竞赛、体育夏(冬)令营。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还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体育教育课程理念,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开发利用好校外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参与、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体育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体育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各种体育资源。积极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既可调整和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又可拓宽和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

篇2:小学体育课程总结

东方市四更中学周香雪

2012年8月24—25日通过东方市中小学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使我收获颇多。通过这二天的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自己必须尽快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保障,以满足新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和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下面我对这次中小学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的总结归纳如下:

一、转变教育理念,迎接新的挑战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5、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

二、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1、从自己制定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调查了解的结果,对照体育与健康的标准,确定学年计划、学期目标。

3、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要操作性,确定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

三、熟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1、课堂的观念变了①、课堂不在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过去,常常把教师的课堂教学类比为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只要教师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无互动、无交往,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因此,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②、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以前在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③、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而体育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④、课堂不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会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

3、评价方法有所改变。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篇3:小学体育微课程开发的路径

本校地处杭州朝晖老城区, 校内学生活动场地狭小、人均活动面积不足3平方米, 课外体育活动器材使用受场地限制。近年来, 笔者以“小场地巧规划微课程促健康”为核心, 针对场地小这一实际状况, 依托校本开发和实施体育微课程, 扎实和创新阳光体育活动, 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 力求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并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体育微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的微课程开发

从体育自身来说, 任何运动都具有其结构上、形式上的规范标准, 但是这种规范的结构形式并非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 它恰恰能体现出各种运动的独特性及由此独特性所决定的独特之美。如田径体现速度、力量的美, 体操体现形体、动作之美。因此, 学校的体育教学, 无论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 还是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 都应体现多样性、多维性及针对性, 让学生在多彩的体育活动中, 展现特长与个性, 从中发现自我, 享受自我。我们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发挥体育特长, 克服老城区体育活动场地狭小的实际出发, 有选择地进行“百生体育讲坛”、“民间体育活动”、“拓展运动游戏”三项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百生体育讲坛在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 (雨天室内课) 中, 从三年级开始安排3~5分钟时间, 引导每一名学生根据自身特长 (自主申报、轮流进行) 进行体育课整队、基础队列队形指挥、体育新闻、健康常识、课课练、健身小窍门等练习或讲演。倡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 “知行学做”融会贯通, 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才能的平台。同时, 每学期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类整理, 形成百生讲坛微课程。

民间体育活动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又简便易行, 对场地要求比较低, 还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为此, 笔者收集、整理和重新创编了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竹竿舞、空竹、滚铁环、走高跷、跳房子、徒手游戏等13类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进入体育课堂, 形成微课程, 以单元教学的形式合理利用, 从而有效丰富、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 继承弘扬民间体育文化。

拓展运动游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引入拓展运动游戏, 并将其分为活动性拓展运动、体验性拓展运动、益智性拓展运动、自创性拓展运动等内容, 创编成游戏在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活动中加以运用。并根据实际制定了《拓展运动游戏教学单元学习目标》和《拓展运动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各水平阶段学习内容一览表》。

二、基于活动的微课程开发

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延伸和补充, 随着阳光体育活动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生活化、社会化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学校体育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 从微课程的角度对大课间活动进行校本化设计、规划、开发, 能初步形成“基础+特色+竞赛”具有校本特色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使之更具活力、富有实效。

阳光体育大课间每天上午的大课间, 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 校园内孩子们井然有序地进行游泳校本操、广播操、一班一品体育特色项目、课间体育小游戏、民间体育活动、团队拓展游戏、体艺2+1项目、体测项目、三跳趣味吉尼斯大赛等活动。教学大楼前、小广场、操场上……每个地方都成了学生们活动的场地。每个年级每天循环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 一周下来正好把所有项目都练一遍。“全员循环式”活动内容的推行, 使得每一名同学都参加, 每个项目都参与, 全校每一名学生都是小小运动员, 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至两项体育技能。同时, 笔者还专门制订了应对雾霾天气的课程方案, 自主创编了两套室内操。

“130”趣味健身卡“1”是指每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3”是指两项技能一特长, 快乐健康每一天。“130”是指坚持锻炼效果好, 具体是学生在家锻炼时的运动负荷为平均心率120~130次/分左右。通过分年段编辑“130体育趣味健身卡”, 目的是引导学生、家长在课外、寒暑假每天进行1~2项体育练习, 进一步延伸体育活动时间和空间, 促进孩子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 根据学生练习和反馈情况评出学校的“锻炼之星”。

三、基于教师的微课程开发

体育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笔者引领组内体育教师做到“五个一”要求:每月写一篇教学案例;每月读一本体育专业杂志;每学期要上一节公开课;每学年写一篇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文章;每年有一个创新的体育活动。近三年来, 学校六名专职体育教师通过微课程实践, 在区级及以上的论文、案例、优质课等教学评优活动中, 共获得奖励40余人次。同时, 通过多年的积累, 逐步形成了校内阳光体育健身社团以及体育教师微课程库。

阳光体育健身社团根据教师体育特长, 开设击剑、趣味田径、轮滑、阳光游戏、风火足球、活力空竹、竹竿舞等社团, 社团指导员除体育教师外, 由有一定体育特长的班主任、教师、家长、社区体育爱好者组成。通过社团进一步丰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和途径, 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体育教师微课程库学校六名体育专职教师, 团结协作, 分别负责学校游泳、足球、击剑、田径、三跳及学校群体工作。经过学校多年培养, 学校体育教师中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省体育训练先进个人2名, 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1名, 区教坛新秀2名, 体育师资力量较强。通过努力, 我们建立了体育教师的微课程库。如民间体育、拓展运动、篮球乐园, 趣味田径, 柔韧操, 游泳健身, 风火足球、软式排球;轻物投掷等微课程。

四、思考

应该说, 微课程是课程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下, 我们的体育教学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怎样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是否基于学生的需要?当前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教育应该达到的底线, 而并不规定其最大可能性。三级课程体系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各种途径。而学校自主研发的微课程, 是在教材体系之外, 在知识系统之外丰富孩子智力背景、生命体验, 达到一种润泽、充实学生的教育方法。

体会一:从校本到微课程的“蜕变”。

以往, 学校喜欢组织人力进行“长期的”“宏大的”“全校性”的校本课程, 但认同感低, 效果不理想。现在, 认同“小规模”“短时间”“小范围”的微课程实践, 因为牵扯面不大, 准备工作不庞杂, 易于设计、实施而且有效。学校和教研组要做的是, 对这类课程进行实践层面的提炼与升华, 并予以实施, 为其提供助力和保障。

体会二:微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创新。

“如果你只是教学校要你教的那些东西, 你很快就会疲惫。”全美最佳教师雷夫的话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教师如果过度信赖、依赖经验, 拒绝改变, 我们的常态课堂就私有化了, 学生私有化了。“微课程”强调实践, 具有一定的“草根性”, 但一旦进入课程建设范畴就有了规定性的要求。课程主题、起源、目标、内容、安排、实施、展示、评价、反思、延伸等课程要素缺一不可, 使得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体会三:为孩子可能的发展提供适性助力。

篇4: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体育小组学习

关键词:小学体育;小组学习;学习模式

如今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受到社会广大关注,教师不仅注重书本上的教育,更加重视起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小学体育作为一门可以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科目,自然而然地受到重视。关于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效率,增强教学质量,达到使学生身心发展良好这一目标,教师深刻意识到一个合理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小组学习的模式就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目标,接下来我将简单地谈一下小学体育中小组学习模式的有效性。

一、小组学习模式的概述与作用

小组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布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小组各成员在共同探索、共同思考的情况下,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强了学习效率,锻炼了学习能力与身体素质。学生通过小组共同学习,懂得了团结与合作意识,学会了自主学习,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作用。

二、小组学习的现状

由于小组学习形式是新型教学模式,有很多教师不会运用此种形式,便不能发挥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性效果。目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学习小组分组分工不合理。小学生的心性还不成熟,每个人的性格、学习能力、身体素质都不相同,教师在分配学习小组时常常忽略这些,胡乱分组,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为每个小组的分工也不科学,发挥不出这种学习模式的效用。

2.教学内容时机分配不合理。教师在分配小组学习内容时,并不知道要分配哪些内容供学生学习,分配的内容没有小组共同学习的价值,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还降低了课堂效率。再者,教师分配的时机也不恰当,小组学习应当在学生学习了课堂内容后开展,而不是在学生一无所知的时候开展,学生胡乱地学习,反而会降低学习兴趣。

3.学生缺乏团结合作意识。小学生年龄较低,没有共同学习的意识,面对体育这门学科如果没有合作意识,恐怕学生会胡乱练习,达不到锻炼效果,而且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时,大部分学生没有积极性,只是被动参与,小学生合作能力较弱,教师教学时忽略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没办法使小组教学发挥良好的效果。

三、如何开展小组学习模式

小组学习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特别是在小学体育这门科目上。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自己讲解动作要领,然后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分散混乱,课堂效率不高。而小组学习模式,不但使学生集中练习,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激发了探索欲,在教师的帮助下,加深了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共同练习,还可以带动部分懒惰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所以小组学习的科学开展尤为重要。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部分教师不会运用小组学习模式,出现了分组分工不合理的问题,那么我们第一步便是要合理地分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兴趣、学习接受能力这些方面的差异,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内科学分组,比如,把身体素质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3~5个人,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共同探讨学习要领,练习动作,这样身体素质差距不大,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接着,小组分工要合理,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分工,安排不同的角色,性格开朗的可以做小组长,性格内向的可以做指导员等,在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时,会增强团结合作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职责,得到不同的锻炼。

2.布置内容。教师在布置教学内容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布置,为每个小组多布置一些合作项目,锻炼到每一个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在小组里的存在感,从而加强了积极性与参与意识。其次,教师布置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应布置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通过团结协作可以得到锻炼并解决的内容,否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好的锻炼。在教师布置了内容后,并不代表教师的工作就结束了,每个小组之间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要多多加入到小组中,共同交流、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教师的权威性,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言,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对动作的要领掌握得会更好。

3.小组评比竞赛。学习小组之间需要交流,因为交流会使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锻炼,小组之间更需要评比竞赛。教师可以在分配了教学内容后,为教学内容定制一项评分表,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度来打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等,优秀的给予奖励。这种评比竞赛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小组内的学习氛围也得到提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学会了体育知识,还得到了锻炼。或者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负责人,即小组长,鼓励学生课下锻炼课上学过的知识,小组长统计每个人的锻炼次数,每周结算一次,为锻炼最多的学生分发奖励。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学生热爱课下锻炼,提高了身体素质。

4.教师定期检查评点。学生课上练习充分并不能得到好的身体锻炼,课下的巩固尤为重要。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锻炼目标,小组长管理,每个月或者每个星期教师检查小组完成情况,每个人单独检查,检查的时候教师加以指导,如果学生没有练习好,动作不规范等,教师要耐心讲解,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不可谩骂侮辱,打击学生自尊心与积极性。小组长进行监督与帮助,保证小组成员的锻炼效果,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锻炼,进行评比,锻炼优秀者担当小组长,所以小组长定期更换,这种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小组的锻炼效果。此外,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内合作意识的培养,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小组学习模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身心发展。教师在运用这项小组学习模式时,要多加思考,发挥出它的实质性效果,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课上课下一样积极锻炼学习,才可以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宋安国.有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8).

篇5:大学体育课程总结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从九月份进入大学以来,已将近4个月的时间,大学体育课也伴随着我一个学期之久了。大学体育是本着发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娱乐我们的身心,提高我们身体素质的原则。它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大学生在接受学校体育系统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增强和完善身心素质,使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以保证顺利学习。所以,大学体育是我们大学生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体育锻炼有很多的益处,它能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促进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塑造体型,增强免疫力,改善大脑机能,全面提高运动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的各项指标,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身体的健康维系于人体各器官系统正常的发育和稳定的代谢,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器官发育,提高运动、呼吸、循环、消化和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体育运动通过身体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对大学生气质和人格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体育锻炼在增进人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育锻炼也对人的道德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公德意识,使人讲文明、重礼仪,还可以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责任感,以及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等等。

在期末考试时,大学体育的测试是相当严格的。我们主要考察了1000米和2000米。我认为最困难的当数2000米。由于近些年大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所以学校对2000米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借此来督促大家锻炼、增强体质。在中学时,2000米即使时间不合格老师也会算你通过的。因此,我对2000米从来就没有重视过,直到这学期测试,我才发现它对我来说是多么的困难。虽然跑步结束后我接近虚脱,但是我是真正的靠自己的实力跑下来的,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超越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现在还不抓紧时间锻炼身体,就任由这个样子下去,以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体力真的是很难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将来能够凭什么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呢?所以,我很感谢大学上学期的体育课,给了我一个在大学里的好的开始。我也可以自信地说,这个学期的每一节体育课,我都是在认真地上,以后我也会继续认真下去。

篇6: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总结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的体育舞蹈课程就这样结束了,想想以前的学习过程的确是感触颇多,体育舞蹈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的体育项目,我们不需要有太多的体力锻炼,但事实上的确也很累,无论如何乐在其中,也就不以为然了,基于上学期学习恰恰舞蹈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伦巴、牛仔的教学活动,很是不一样,牛仔拥有很欢快的音乐,很容易让人激情澎湃,相对的学习起来也是很快的,而伦巴舞蹈的学习则不那么容易了,基于我们男生对舞蹈的接受能力以及对舞蹈的感觉都不比女生要好,所以我们学习起来会很吃力。任何一件事情我们要想做好必须对其怀有很高的兴趣,所以坚持对所学内容的高度认真感及浓厚的兴趣是很重要的。牛仔与伦巴是我们下学期教学的重点,也是我们的结束舞,学期结束了,舞蹈课没了,在想认真起来学习也是没有机会了,因此对其的回想与总结也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牛仔舞我也只是了解少许,近来通过老师的感染以及观看的一些视频,知道牛仔舞也是颇具风格,牛仔舞是源于美国西部,舞蹈带有踢踏动作,音乐节奏快速且有跃动感,令人兴奋不已。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其强烈的扭摆和连续快速的旋转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舞蹈中有举持和拖甩舞伴等动作,以表现牧人强健的体魄和自由奔放的情感。牛仔舞在二次大战后传入英国,得到广泛推广。牛仔舞的音乐是4/4拍,每分钟40~46小节,舞蹈风格欢快、热烈、诙谐、风趣。同学说牛仔的学习要找到欢快的感觉,不只是一味的模仿,重在感情,一定要把自己的感情加进去,的确,伦巴也是一样,感觉找

到了,感情加进去,韵味必然十足,整体效果也就必然很好了。

虽然牛仔教学不在我们的考试范围内,但毕竟学习是个很宽泛的东西,学生很乐意学,老师也很乐意教,没有什么考试的压力,学习起来自然很轻松、也便很容易的接受了,欢快的音乐,热烈的舞步,加上诙谐风趣的挑逗情节,学习起来就有了别样的感觉,这也便是体育舞蹈与其他体育项目所最大的不同之处了,其益处自然不必多说,不但是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陶冶了情操,这便是大学所必然也是所必需的教学活动。

伦巴学习起来就不一样了,他中间要包含一些男生所不好做出来的动作,关键是抓住技巧,找到感觉。伦巴也被称为爱情之舞的,是起源于古巴的拉丁舞,所以又叫古巴伦巴,舞曲节奏为4/4拍。它的特点是较为浪漫,舞姿迷人,性感与热情的;步伐曼妙有爱,缠绵,讲究身体姿态,舞态柔媚,步法婀娜款摆,若即若离的挑逗,是表达男女爱慕情感的一种舞蹈。重音在第一和第三拍。伦巴的基本舞步是合着音乐节拍,由快、快、慢的动作所合成的。两个快步是横步,跟着是一个慢步,就完成一个步法。伦巴的每个舞步有两个动作,一个是迈步,另一个是重心的移动;一只脚踏在地上,重心保持在另一只脚,在跨步时逐渐改变重心。

伦巴有自己的风格和动律。其可归纳为稳中摆、柔中韧、快合慢。稳中摆:伦巴舞的动律产生于劳动,劳动的黑人头顶大筐搬运香蕉等水果时,要求上身平稳,走起来上压、下顶,形成臀部的摇摆。因此跳伦巴舞时,要求保持脊椎直和两肩平,臀部的摇摆则是由于重

篇7:体育新课程改革总结

火井小学——钟林江

体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将近五年了,回顾这几年来的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有收获,也有不足之处。为今后继续推动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将我在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1.新课程与大纲相比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有了很大突破。大纲的思想多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强调不够。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1、新课程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课堂教学和综合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与大纲相比,新课程突出了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3、新课程的评价方法也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了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注重了过程评价、预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成功感。

4、新教材内容没有按年级排列,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和使用时的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的起止点、教学进度的快慢,都遵循学生的实际。改变了过去把教材规定得太死,把教材内容分割得过细的现象。

5、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五个领域目标为依据,使学生增强体能,掌握运动技能,通过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从心理方面得到满足,增进心理健康,并通过社会适应让学生走出校门,从生活中学习体育知识,学习锻炼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样的课程对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学会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创设适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体育学习的探究效果才能得到增强。我常常有目的地调整、补充、改造教材,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

1、借助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我先用球和方块做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比较是球还是方块滚得快,滚得圆。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青蛙,小白免等小动物是怎样跳的,让学生观察玩具青蛙的跳跃方法,通过观察模仿,然后,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池塘的荷花上练习,很快便理解和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3、借助故事情节创设问题。如在学习《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这一教材时,我先用媒体让学生观看小猴摘桃的故事片断,然后提出问题小猴是怎样跳起摘桃的,又是怎样落地的,通过探究,学生很快便明白了“单跳双落”的动作方法。

4、联系原有知识经验,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投掷垒球》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联系以往学习过的投掷轻物、沙包、纸飞机等动作,从中找出投掷方法的共同点,进而总结出投掷垒球的方法。

三、教师要善于总结问题。

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应做好引导探究的教学总结工作,利用教师的信息反馈,巩固探究的成果。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探究的结果产生系统化的认识,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也能有一个整体的、有条理的、清晰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还只处于摸索实验阶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还缺乏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指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以研究者的心态、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用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8:小学体育课程总结

一、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 由多个民族所创造的多元体育文化, 是上千年来的灿烂文化长久沉淀出的优秀文化, 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并存、沟通和促进。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21世纪必然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合流的世纪。因为, 中国传统体育“和”与“合”的特质具有无所不包的融合性与无所不至的渗透性, 它促成了中西体育文化的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工程的广泛开展,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体育交流更趋频繁, 中国体育文化正以其竞技性和非竞技化的方式走进世界, 使各种孤立体育文化在独立性和开放性原则的基础上, 必将彼此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中国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健身、文化和娱乐等价值功能, 与世界体育文化相互融合, 并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世界上各个国家所接受与认同, 从对立走向对话, 从交替走向共存, 民族与国际同时存在。中西方在体育文化经历了历史的碰撞之后必将走向融合, 形成相对稳定且多元一体的现代体育文化新体系。

21世纪必然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合流的世纪, 因为中国传统体育“和”与“合”的特质具有无所不包的融合性与无所不至的渗透性, 它促成了中西体育文化的有机互补。现化体育文化包含公平竞争、努力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价值观念, 促进和平、友谊、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体育理想, 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组织内容, 严密而又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行为规范, 已成为区别于其他文化内涵、具有独立体系的一种文化形态, 全面影响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对人格要素的不断改造和优化的作用。尤其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来说现代体育文化的教育性不仅促进中小学生身体发育、增强体质、掌握运动

筅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周洋

技能, 而且在传授体育文化知识, 锻炼身体的过程中, 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娱乐和享受, 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 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通过各种体育锻练和比赛, 能培养中小学生的顽强意志、竞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能极大提高中小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 并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基于体育文化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索

1. 转变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理念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进程受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追求。建国初期, 学校体育主张“一元论”, 把体育教学理解为技术体育, 把体育文化的传承使命表现得淋淋尽致, 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改革开放后, 学校体育主张“二元论”, 把体育教学理解为技术体育和健身体育, 把体育文化理解为“掌握”, 而不是文化的“生成”, 表现出人的物化和异化;进入21世纪, 学校体育主张“三元论”, 把学校体育理解为身、心、群的全面发展。实现技术、技能教学向健康教学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实现体育手段向教材化转变。

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价值是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设置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 使用有效教学手段在各种教学环节中有效实施来实现的。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还没有充分体现“三元论”的教学思想,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很少关注人性问题, 没有充分贯彻“育人至上, 体魄与人格并重”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依然注重运动技能的获得, 重灌输轻体验, 重强制轻选择, 重结果轻过程, 很少以人性为出发点, 这种教学过程缺少了对人格的关注和对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 应该重新审视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 从“人本主义”理念出发, 对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进行修正和发展, 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 构建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强调要对学生的价值、身心健康和人格充分关注, 围绕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完善来组织体育教学活动。

2. 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导作用

古希腊教育家曾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的个体, 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因此, 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抛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建立平等、互助、友爱的开放性教学模式。

体育课最终目的就要学生强身健体、陶冶情操, 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社会适应, 最后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终身体育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 除了要学生掌握一般的体育技能和体育基础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点拨, 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再加上自己去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与利益, 这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和分析去完成, 而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点拨、指导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并不是完全忽略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精心设计教学, 引导、指导、反馈、调节教学具体环节来体现出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学习运动技能, 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增进身心健康, 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及协助能力创造条件, 促使其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以此来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

3. 优化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中小学体育课堂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教学呈现方式过于单调, 基本上遵循“老师教—学生学—考试”模式。现代体育文化的教育理念则要求中小学体育课堂呈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使各种教学环境得到美化, 各种教学要素得到优化, 各种教学信息得到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多元化的教学呈现方式则使学生沉浸在快乐学习氛围中, 让中小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要追求, 内在激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基于此, 探索多元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起点特征, 教学方式可以选择主题式、网络式、合作式、讨论式、研究式、陈述式、导生式等等。也可以是几种方式结合, 比如, “主题+网络式”、“研究+网络式”、“合作+研究式”、“陈述+合作+导生式”等等。总之, 教学方式选择要“因材 (内容) 制宜”“因人 (班级) 制宜”。

4. 构建多元化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在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上, 应体现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生活化取向。中小学体育课程功能是多样的, 多种功能之间, 不协调甚至矛盾与冲突随时存在, 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本身也具有多样性与矛盾性。这就要求人们对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加以整合, 构建多元化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特征是将极其丰富的体育内容, 按照育人目标, 集中体现在中小学各年级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应使学生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 全面理解体育的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体育的价值, 实现个体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中小学体育课程必须改变教学内容过于封闭、单一社会生活实际的状况、关注学生兴趣与经验。改变课程结构散乱, 课程内容结合不紧密的局面, 精选体育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内容, 使中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 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创造条件。第一, 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可以根据选择课程内容基础性、实用性、兴趣性、科学性原则设置若干板块, 提供学生选择, 但它不应当是多种板块的拼凑, 而应当是一个多类板块统整、组合的整体结构。第二, 课内外结合, 拓展体育的教学时空。体育课之后的不应是结束, 不应是放弃, 而应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只有这样, 有限的体育课才得以拓展。走与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家庭相结合的道路, 使中小学体育课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课外, 延续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

三、结论与展望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两极对立, 从交替走向共存, 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同时存在, 中西方在体育文化经历了历史的碰撞之后必将走向融合, 形成相对稳定且多元一体的现代体育文化新体系。现代体育文化的教育性不仅对中小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知识, 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 而且在传授体育文化知识, 锻炼身体的过程中, 培养中小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必须结合现代体育文化的时代要求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国军.中小学体育教育组织文化理论研究初探.贵州体育科技, 2008 (1) .

[2]张丽艳.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5 (1) .

[3]林伟.中国体育文化探略.体育文化导刊, 2010 (6) .

上一篇: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计划下一篇:网络营销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