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伪卡风险和防范措施

2024-05-17

商业银行伪卡风险和防范措施(共9篇)

篇1:商业银行伪卡风险和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伪卡风险和防范措施

■ 吴秋霞

近年来,银行卡资金被盗事件大幅暴发,同时司法审判的倾向从凭密交易原则转向银行卡安全管理与密码保管责任区分裁判原则,银行对此进行了大量赔付,银行伪卡已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操作风险点,系统性风险凸显,如何应对伪卡风险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伪卡风险成因及表现

1.金融IC卡在推广中存在不足,不能完全解决银行卡侧录和盗刷问题。由于现有的用卡终端需要改造才能读取芯片卡,因此在金融IC卡系统推进的初期阶段,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IC卡是“芯片”+“磁条”卡,“芯片”和“磁条”是一个账号,依旧存在被盗刷的风险。同时由于部分收单机构对金融IC卡的培训不足,存在收银员在刷卡收费时降级使用IC卡的情况,增加磁条信息被侧录的风险。金融IC卡在推广中还存在一定难度,一是金融IC卡成本比磁条卡高,不易被储户接受;二是原有的储蓄卡在更换“芯片”卡时,存在换卡换号的问题,导致持卡人需重新登记更改原有的缴费手续。

2.银行卡侧录、盗刷更加团伙化、科技化和多样化。早期犯罪分子自行在ATM机窃录,或是客户身份信息被泄露出现伪卡。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银行卡侧录和盗刷出现了新的情况。

一是更加团伙化。当前犯罪团伙将侧录和伪卡盗刷等环节分散在不同地区。从案件情况分析,餐饮、娱乐商户成窃录重点场所,由服务人员合谋窃录;伪卡交易又普遍集中在珠宝商户、烟酒经营部、商行、ATM等取现或变现容易的场所,且可以进行大金额交易。团伙化犯罪增加了公安的侦破难度。

二是支付方式的创新出现了新的风险。近年来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断涌入市场,除获得支付牌照的非金融机构外,市场拓展、收单外包等服务公司发展迅速。这些机构在风险防控意识和水平上参差不齐,对POS机具发放后监管不到位,出现犯罪分子在POS机具上加入信息窃取装置后批量盗取刷卡客户信息的情况。还有,银联卡无卡支付业务无需刷卡或者插卡读取卡片信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仅提交卡片信息、持卡人信息等交易要素,完成相关消费款项支付方式,当客户信息泄露时,客户资金更容易被盗取。

三是窃录方式更加多样化,通过无人值守自助终端进行窃录,在商户收款时进行手机窃录以及电话诈骗等加大了风险防范难度。

3.司法判定倾向的转变会给犯罪分子有可趁之机。目前司法审判的倾向从凭密交易原则转向银行卡安全管理与密码保管责任区分裁判的原则,各地法院的判决结果虽然在银行应承担责任的比例上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均认为银行有保障储户的存款安全,为存款人提供安全的交易环境的义务,客户资金损失应由银行承担主要责任,因此银行不能举证客户存在密码保管不当的责任下需进行赔付。司法审判的倾向给犯罪分子带来与他人合谋做案骗取银行资金的机会。

4.媒体报道加大银行声誉风险。随着公民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很多客户在因资金被盗又不能及时与银行协商一致时,选择通过法律诉讼维权或寻找媒体和网络途径扩大影响,从而倒逼银行的解决方式,此类纠纷往往是媒体捕捉的热点,给银行的形象和声誉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防范银行伪卡风险的措施

1.加快金融IC卡的推广和终端改造。金融IC卡的推广和终端改造一方面需要商业银行加大费用投入,可以考虑对持卡人采取减免办卡费用的方式推行金融IC卡;另一方面需要央行加大对商业银行金融IC卡的推广和终端改造的考评力度,促进商业银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金融IC卡工程。

2.加强银联的综合处理机制。银行卡侧录和盗刷往往不在同一地区或同一银行,加大了风险防范和核查难度,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配合中国银联公司共同加强风险防范。商业银行要及时报送风险信息,加大可疑黑名单商户的录入工作,实现风险信息共享,有利于中国银联公司根据线索进行风险排查和深入挖掘,及时锁定伪卡、侧录等犯罪嫌疑,为公安的侦测和打击提供精准的目标。

3.加强银行卡的安全管理。一是加强自助终端安全管理,规范保安员值勤工作,尤其对离行式自助柜员机加大保安巡查,关注网点内部及周边的异常情况,避免犯罪分子在ATM机上安装银行卡克隆设备。

二是强化对伪卡受理高发行业商户的日常管理与风险培训,尤其是对批发类、餐饮、休闲娱乐、珠宝、航空售票等高风险商户的培训和风险教育,提高收单风险防范和法律意识。根据《银联PBOC标准IC卡伪卡风险责任转移规则》,金融IC卡降级使用磁条交易所产生的伪卡风险由收单机构承担责任,各收单机构应加强对收银员受理IC卡的培训工作。

三是加强银行卡动态交易监测。当前犯罪团伙将侧录和伪卡盗刷等环节分散在不同地区,增加了公安的侦破难度,发卡行应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可疑交易监控,建立异常账户动态追踪,尤其加强对异常交易金额、异地交易的侦测和电话追踪,及时向银联报送伪卡交易信息,便于银联及时排查将案件相关线索报送公安。

四是加强卡密码验证技术,采用小额、大额分标准的动态密码措施,即小额ATM取款及POS消费按照原模式,但是金额超过一定标准的,需采用手机接受动态密码等方式控制大额交易银行卡盗刷的风险。

五是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在出现案情时第一时间控制当事人所反馈的资金流向,及时协调进行自救式冻结;另一方面要及时查证用卡人是否存在用卡不安全的情况;同时做好客户安抚以及分标准赔付工作,避免出现事态升级。

六是开展规模化的宣传工作,定期定时通过ATM、营业网点等场所设置醒目的宣传标语,强调密码保护的重要性及良好用卡习惯的一些建议。引导持卡人根据自身交易习惯与日常需求设置刷卡限额,并向持卡人提供余额查询短信提醒功能,有效提醒持卡人知晓自身卡片交易情况,避免伪冒情况。(作者单位:深圳市分行)

篇2:商业银行伪卡风险和防范措施

第一部分:验卡

1、信用卡颜色、图案和标识等是相符

2、卡片完好性检查:是否有涂改或刮伤、剪角、打孔、损毁

3、卡面有效期的检查

4、持卡人身份的识别:MS或MR、照片是否相符

5、凸印卡号与平面印刷号码是否一致

6、检查是否有“样卡”或“测试卡”、“VOID”字样

7、卡片背面签名栏上须有持卡人预先签名,如无签名可以拒收,签名栏上签名如是中文,应与卡面正面凸印的持卡人汉语拼音名相符,如明显不符,应立即拒绝受理

第二部分:核对签购单

1、核对交易要素

①核对卡号:核凭证上的卡别和卡号与手中持有的卡片凸印卡号和卡种(发卡行名称)②核对刷卡金额:交易金额正确与否关系到本公司资金安全,完整到账,如核对结果有误,须立即做撤销交易,然后重新刷卡。

2、核对签名

POS机成功交易完成,打印出签购单后,收银员要立即请持卡人在签购单上签名,并与卡背的签名进行核对。

第三部分:禁止分单刷卡

禁止用同一张信用卡用一笔交易在同一时间,同一机器上分次刷卡交易(即分单拉卡)商户必须拒绝持卡人分刷交易金额的要求,更不可以故意分刷。

第四部分:禁止用信用卡交易套现金

套现金是指商户利用行用卡交易渠道为持卡人进行现金的周转,任何商户有此行为发生,一经发现将立即终止合约并将通报各发卡机构。

(一)如何识别伪卡

1、检查凸印卡号的前四位数字是否与下方平面印刷的微型四位数字一致,如不一致,可判定为假卡或伪卡。

(二)识别不发分子的欺诈用卡行为

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卡作案时往往有一些特征,商户收银员要学会观察持卡人的异常行为,提高警惕,以减少风险损失,严厉打击不法之徒。常见的异常行为有:

1、持卡人穿着打扮与言行举止存在疑点

2、购物或消费时非常随便,对所购商品本身不感兴趣,不在意商品的规格、品质及价格,只希望尽快刷卡完成交易,急于成交。

3、购买价值较高、易于变现和携带的商品。

4、刷卡时屏幕显示的卡号与卡面卡号不一致,刷卡时神情比较紧张,在收银员操作时不停催促,且故意分散收银员的注意力。

5、卡片并非从钱包取出而是由口袋掏出;消费时持有多张银行卡,当一张卡无法刷卡获取授权后,不要求进行人工授权,而是立即换刷其他卡片。或者,单笔刷卡不成功立即要求将金额降低,反复多次试刷。

6、刷卡未能取得授权要求分单压卡进行支付。

7、在签单过程中神色慌张,左顾右盼;在签字时要求看卡背面的签名或签字很慢。

第五步:采取措施

(一)在可疑情况下采取措施

1、对于有疑问的卡片,可用放大镜验卡,询问其发卡行国家和银行,并请持卡人提供有效证件进行核对,同时注意观察持卡人神色是否慌张。(二)没收卡处理流程

1、POS机屏幕显示“没收卡”,并经收单机构查证确认的。

2、经收单机构授权人员明确告知需要没收的。

3、经商户确认属于假卡的。

对确认伪卡的没收卡,收单机构将对不同卡种(内、外卡)进行不同的奖励。

特别提示:只要有疑问,不确定时,别急着刷卡,立即拨打银行授权电话

(一)POS的安全管理

1、POS必须放置于申请特约客户时指定的装机地址,不得擅自将POS移至其他地方;需要更改装机地址的,须事先通知收单机构,并由收单机构负责移机操作。

2、POS存有银行卡的交易数据,是交易、结算的重要工具,属于保密设备,商户应妥善保管,防止丢失。

(二)交易资料的安全管理

1、收银员有义务对银行卡卡号、交易数据和持卡人资料进行保密。该类资料均属于机密资料,不得泄露或做其他用途使用,对银行卡交易资料的泄露可能引起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2、商户应对各类签购单据、交易数据及与交易相关的原始凭证等保存至少1年,以便持卡人及发卡机构在此期间进行查询和调单等,如因商户对单据、数据及凭证保管不当或遗失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商户承担(对于通过银联网络受理外卡的商户,其妥善保管所有与交易有关的文件凭证至少为24个月以上)。

篇3: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商业银行

1. 引言

1996年,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正式启动。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 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利率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完全取消对利率的管制, 政府可以通过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来制约和引导利率走向, 形成健全有效的利率市场体系。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形成平等的资金市场地位, 规范和引导资金流向, 解决企业融资的问题, 但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具有挑战性的利率风险, 认识这些风险, 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是开放利率市场的必然要求。

2.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种类

根据市场化利率的特征,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督原则》中, 把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为以下四种风险:

2.1 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

2.2 基差风险

在一定期限内, 利率的变化引起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动时, 资产利率的调整幅度与负债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 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

2.3 收益曲线风险

由于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时, 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另一种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时, 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

2.4 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 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支取存款, 导致银行净利息收支变化的风险。我国现行利率政策允许客户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储蓄存款;对于贷款, 由于商业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 银行为保留优质客户, 依然会顺应客户提前还款的要求。

3. 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3.1 商业银行内部缺乏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 制度落实不到位以及监控机制不健全等体制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职能部门是资金财务部门, 主要负责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文件的转发及解释等工作。而利率市场化后, 若不能及时地调整内部管理机制, 可能会导致对利率的变化不能灵活应对。

3.2 风险度量方法与技术比较落后

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且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投存管理的水平上。而国外先进商业银行一般采用收益模拟分析法度短期利率风险, 采用经济值模拟分析法度长期利率风险。

3.3 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利率风险过于集中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存贷款利差, 较少发展中间业务, 所以收入来源渠道单一且稳定性差。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到国有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均值是4.9%, 股份制银行是16.8%;而国外银行此比例在40%-60%。因此在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频繁波动使结构简单的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增大。

4. 利率风险的防范措施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以下管理利率风险的防范措施。

4.1 更新利率风险管理机构

建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对风险进行预测、度量及监督反馈, 及时地制定风险防范或控制措施对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4.2 合理选择利率风险计量方法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和收益模拟分析法是从商业银行盈利角度度量利率风险的方法, 能较好地度量商业银行的短期利率风险。存续期分析法和经济价值模拟分析法是从商业银行权益经济价值角度度量利率风险的方法, 能较好地度量商业银行的长期利率风险。但后两者计算量很大且复杂, 只要利率发生变动, 就需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因此各种风险度量方法各有利弊, 银行在选择时应结合自身情况, 合理利用利率风险的计量方法。

4.3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防范利率风险

由于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预测利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局限性和操作成本过高等原因, 使完全依靠预测利率走势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风险规避方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金融衍生产品具有套期保值等规避风险的功能, 为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用于管理利率风险的衍生工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险对冲型, 即利用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 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等。另一类是购买保护类, 主要是期权类产品, 通过支付一笔期权费, 规避未来利率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同时保留未来获利的可能性。

4.4 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限制了金融产品的创新, 但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已成趋势,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很有必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调整产品和服务战略、调整资产结构和减小与利率相关的资产负债产品或服务项目比例, 积极主动地开发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 如银证转帐、代理保险、基金托管、代理开放式基金发行与赎回、代客理财等, 从而积极改善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北阳, 陈守东.金融衍生视角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 9, (2) .

[2]赵煜.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09, (4) .

篇4:商业银行伪卡风险和防范措施

关键词:网上银行 欺诈风险 安全

1995年10月,因特网上出现了第一家网上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即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此后短短几个月内,该网站的访问量便达到了近千万次,更有诸多商业银行紧随其后开始了网上银行之旅。然而,网上银行高效、快捷的背后,却是层出不穷的欺诈手段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和防范网络欺诈,健康安全地享受网上银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是当前网上银行用户和商业银行双方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当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存在的欺诈风险

我国的网上银行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网上银行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虽然我国网上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已经涵盖账户管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缴付账单和电子支付等很多方面,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网上银行的欺诈风险仍然存在。就目前形势而言,网上银行的欺诈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网上诈骗行为。不法分子通过短信、电话、QQ、微信等各种通讯手段进行诈骗。有人抛出吸引人的诱饵让用户接收有病毒的邮件,也有人冒充公安局、法院恐吓用户已做出违法活动需要监控用户的账户密码,行骗的手段层出不穷,唯独不缺的是上当受骗的网银用户。

其次,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始终是威胁网络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对于网上银行而言,同样是如此。账户密码莫名泄露,网银内的钱不翼而飞,这种事情想必是很多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究其原因,还是病毒惹的祸。

最后,电子扒手也是网上银行欺诈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这类人多是电脑高手,或是因为好奇,或者是为了某种利益,亦或者是对企业不满,因而浏览并泄露个人或企业机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上银行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大量网络广告所造成的网络垃圾在降低信息传输速度的同时,也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2、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安全防范措施

网上银行的欺诈风险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为网上银行需要以互联网为载体,这也是网上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安全体系无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已经注定了网上银行欺诈风险的必然性。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很多措施来降低网上银行的运作风险。以下主要从用户和银行两方面介绍降低网上银行欺诈风险的措施。

2.1、网上银行用户方面

首先,用户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保证上网环境的安全性。在使用网上银行时,要下载证书和网银助手,根据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交易的安全性。但是这种安全性仍然是相对的,因为并不是在任何环境和场合下都可以使用网上银行。例如,在网吧等公共场所就应该避免使用网上银行,否则很容易被拍到账号、密码、口令卡、动态密码等重要信息;经常登录网上银行的计算机要打开防火墙并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查杀病毒,保证登录环境的安全、可靠。

其次,要保管好自己的账号和密码。这是开通网上银行时工作人员经常强调的一点。密码的设置要复杂,并且避免使用生日、车牌号、手机号等容易被不法分子破译的数字构成的密码。同时,用户应该定期查看账户动态、更换账户密码,这也是保障账户安全的重要措施。对于通过短信、电话、QQ等联系方式索要账号密码的行为,不予理睬。如有疑惑,可以拨打相关银行的客服电话进行咨询,确认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最后,使用网上银行时要登陆正确的网上银行网址。对于上网次数较少的人而言,有可能会通过一些未知网站的链接进入钓鱼网站。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将正确的银行网址加入收藏夹,或者从正规网站的超链接中进入,也可以选择手动输入网址。

除此之外,一些微小细节的处理也可以帮助用户降低网上银行的欺诈风险。例如,在输入账号密码时选择使用网站提供的软键盘输入;每次处理完网上银行的个人业务之后,选择“退出登录”,而不是直接关闭网页;熟悉网上银行的交易界面,发现异常应立刻终止交易。

2.2、商业银行方面

商业银行主要应该从技术、规范制度和服务三方面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

技术方面,银行应该做好防火墙、防病毒和木马、数据加密、身份鉴别等方面的工作,保证网上银行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引进先进、成熟的安全控制体系和信息技术,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有效地提高网上银行运作的安全性。此外,银行要实时更新电子口令卡、短信验证、U盾防护技术以及相关的证书插件等安全防范工具,保证它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规范制度方面,网上银行的业务范围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目前,我国在网上银行方面的规范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责任划分、处罚力度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银行要切实规范自身的交易行为,避免出现无谓的法律纠纷。银行应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银行整体人员的法律意识,在规章制度的保护下进行网上银行交易。

服务方面,银行要主动提高用户的操作风险意识。大部分网上银行欺诈事件都是发生在用户身上,不熟悉网上银行业务又是导致用户上当受骗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教育,提高用户的风险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银行可以通过张贴公告、播放安全操作视频、讲解风险案例等方式提高用户的风险意识。用户在签约时,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对用户阐明相关风险,并为用户说明解释。除此之外,银行可以通过与用户沟通,限定用户的交易上限,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1]吕志祥,何红金.我国网上银行安全保障机制探析[J].商业时代,2010,(1):125-127.

[2]田卫蒙.浅谈网络银行的风险与防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96-98.

篇5: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措施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和改进对策是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银行财会人员素质;建立有效的银行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加强信息安全性与真实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1-0114-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日趋增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对于自身的会计管理工作也就越加重视,在会计风险预防和会计信息监督等方面也进行了工作的完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依然在自身的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会计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漏洞,对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安全隐患。尤其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案件更是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的声誉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因此,切实有效的加强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监督,完善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含义

所谓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是指银行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银行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正确组织会计核算是充分发挥工作职能,搞好会计监督、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的基础。在银行中间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新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内控制度却未及时跟进,现行核算程序中也暴露出了逆向操作、核算不精确等等隐患。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妥、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非常容易发生风险。

2.票据结算风险。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票据结算风险。因为商业银行业务的票据支付方式而产生,对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票据结算是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支付的一项重要手段,票据风险的出现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办理过程中,因为银行自身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相关流程与操作的不规范而产生,使得商业银行的流通票据被一些违法分子伪造、变造,成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工具。除此之外,由于联行往来核算手续不严密,因错发、漏发等失误,也很容易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3.内部控制风险。现在商业银行很多的会计风险的发生其重要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不力、会计惩罚制度跟不上,会计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从而变相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加大了经营风险。与此同时,银行内部岗位设置不当,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增加了会计监督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根据目前商业银行会计面临风险的多发、多层、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银行会计的不同方位和不同侧面考察,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在下述方面。

(一)会计管理体制落后

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其会计管理体制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防范机制十分不健全,现有的会计信息难以有效的发现一些风险存在问题,因此也就难以针对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结果尽早的做出风险防范与应对的措施,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形容虚设,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分级会计管理的办法,对内进行独立的会计信息核算与汇总,并且这种会计信息处理时区域与区域之间是完全不交互的,使得相关核算结果在交予上级机构时容易因数据篡改而引发会计问题,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的会计风险与可能性损失大大增加。

(二)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与之相伴随的金融犯罪案例也频频出现,追究其原因,与当前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不到位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情况十分关注。希望银行方面能够切实有效的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优化内部控制的相关资源,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的监督管理银行的各个工作环节,实现统一性、标准化、高质量的管理,以有效的防范经营风险。

(三)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财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一旦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就容易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大,违规操作、违章行为等时有发生。而且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个别员工因为其个人急功近利,为达到个人目的,过度追求业绩扩张,进而铤而走险,使商业银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如果对财务人员缺乏系统性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就不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

(四)会计的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管理十分重要,而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也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不完善具有重要的关系。通常来说,商业银行为了保障自身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必须强化会计的核算功能与会计的监督功能,以确保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可靠性。但是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很多的会计信息核算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多仅仅是对会计信息进行来源的审计,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而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与完整性却有所忽略,此外,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监督体系,也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功能最终流于形式,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受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防范与快速的处理。

(五)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受利益的驱使,很多商业银行选择对自身的会计信息予以掩饰,对本应公开的会计信息不予披露,甚至有些银行为了掩饰本身经营不善或者谋取私利等相关违法违规信息,借助一系列违法手段来调整或变动会计信息,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存在着严重失真的现象。如部分商业银行借助私存公款、虚增利润、对固定资产不当处理等方式来实现非法盈利的目的。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为了防范会计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完善会计规范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规范化程度。会计规范包含了众多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简单罗列并不是会计规范体系,会计规范体系是将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的框架结构。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不仅仅可以提高其逻辑性与层次性,为会计人员的工作创造更多的便利,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会计人员如果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会计法规体系的健全有利于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保证会计工作的合法性,这一方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会计风险的规避。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完善而健全的内控制度是相当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其稳定与发展。内控机制的完善首先需要加强对人员管理的控制,建设有效的人员管理和控制机制,除此之外还需要建设内部责任机制、内部检查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协调这四种机制,促进各个机制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按时地检查原有的内控机制,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并且要提高创新意识,对新的会计业务进行创新,更好的提高内控水平。商业银行要规范自身的业务流程,对业务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说明,并且依据业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更好的规避风险,保障每一笔业务有章可循。商业银行要增强会计人员的学习意识,提高会计人员对内控制度的了解和掌握,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利用制度对重要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约束,更好地规避人为风险,达到“事事有负责,事事有依据,事事有监督”。除了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之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定时对会计工作者进行考核,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要设立专门的内控监督检查部门,会计部门、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都由这一部门进行监督和检验,并在逐步的实践中提高其规范性和科学性,使之制度化、长期化。另外还需要提高层级授权制度的规范性和严格性,推动内控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规避会计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提高银行财会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各单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对各类典型案例集中学习和讨论,使会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深切体会到守法的光荣和违法的危害。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和教育,促使会计人员自觉遵守法纪,形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四)建立有效的银行会计监督检查机制

会计监督和检查机制的有效与否是决定商业银行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作为银行的控制方式,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离不开会计监督控制机制的协调。因此,商业银行要设立内部监督小组,对银行会计进行定期的检查,不仅要检查银行会计行为是否符合国家会计法规的要求,检查银行会计行为是否违背了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还要检查各类会计凭证是否正确填写以及会计人员是否严格依据会计法规。另外还要推动人员检查机制的完善,保证其独立性和有效性。定期检查银行内部的统计资料和各项报表资料,将所得信息进行分类、归纳以及整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每一笔会计业务的监督和监控都要到位,严格监督,避免出现人为和自然的会计风险。另外还要加强对会计内部人员的监督,避免会计人员的私下交易,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同时,会计审计部门也要不断丰富会计审计的内涵,促进会计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发展,提高监督的有效性,真正做到规避会计风险。

(五)加强信息安全性与真实性

随着会计业务越来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商业银行在进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的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视。为了加强信息的安全性,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研发出性能更高的、更能保障信息安全的软件,不仅能满足运行简单、功能齐全的要求,还能满足对信息安全的需要。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密码保护,每个操作人员不仅有各自的使用密码并且密码还是不断更新的,这对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防范会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商业银行要提高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报表的规范性。在会计报表中可以加入以下内容:贷款风险集中度;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等。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会计信息,也有利于更好地规避会计风险。

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关系着各项业务的实施和推进,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加强对会计风险的研究,找出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商业银行应对会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的防范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商业银行伪卡风险和防范措施

在信用风险现状中,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商业银行自身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提高评级水平。

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

某些国外活跃银行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通过学习他们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

(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

1.科学识别利率风险

识别利率风险,即分析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状况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识别利率风险的基本方法有: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动态收入模拟四种。[]

2.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通过对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的分析来确定贷款利率与转移资金利率。在确定资金利率的过程中要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资金和服务成本;二是预期利润;三是企业形象,四是客户结构。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导向,引导资金的流向与流量,使资金向低风险、高收益的地域、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水平。

3.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我国目前还没有金融衍生品市场,国内的商业银行暂时还无法开展这些业务而且衍生品市场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只能是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开展此项业务,不宜追求投机利润。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1.建立完善各项业务操作和管理规制,科学设置岗位权责

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和管理规制是与每一个银行所开展的业务相联系且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的。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设置上必须保证灵活的组合、拆分;要准确描述设置哪些岗位及各岗位职责;明确哪些岗位不得兼做;必须与核心业务系统操作权限相一致;明确授权人即为履职检查人,承担相应的监控责任。2.借助科技手段实现重点环节风险把控

目前,各银行已经基本实现核算业务的电子化处理,这为采用电子化监控手段提供了可能。各商业银行应建立信息反馈传导机制,注意业务与科技的实时互动、互为补充完善,这样才能保证远程风险把控的实施效果。

3.倡导和培养“以人为本”的风险管控文化

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还要相互约束、互相监督规范操作,大家只有共同干“好事”才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也只有在这样的风险文化管控氛围下,业务操作风险防范体系才能够得以有效运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结论

篇7:商业银行伪卡风险和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国内银行业的突飞猛进,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发展的需要。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我国银行面临一个高速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重视操作风险就是重视银行在金融大环境下生存的根本。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控制

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损

失成为金融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操作风险,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吸取管理失败的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亟待

解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20世纪9O年代以后,操作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银行

业操作风险的严重性令人担忧。从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

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以下九大特征:

(1)从操作风险事件被揭示的频率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贷款业务是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业务线。

(3)从损失类型看,内部欺诈及其导致的操作风险损失比重

最大。

(4)人员因素在操作风险的引发因素中占最大比重。

(5)从操作风险涉案人员的职务层次看,呈现职务日渐升高的倾向。

(6)从操作风险发生的银行等级结构看,主要集中于基层分

支机构。

(7)从风险持续的时间跨度看,对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不容乐观。

(8)从发生的商业银行看,操作风险的发生频率与银行规模

呈正相关。

(9)从操作风险事件的作案手段看,高科技手段值得警惕。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从国内的现状来看,造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主要是各家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诸多缺

陷,这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操作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

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

一体的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风 险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风险管理文化。

2.2 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缺失: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

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管理框架存在缺陷会使得严密的内

控体系出现漏洞,出现风险损失在所难免。从目前的情况看,国 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上的缺陷表现在:缺乏专门的操

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基层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职能缺失。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针对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银行的 操作风险控制应采取以下防范策略;

3.1 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操作风险控制环境的营

造应从组织文化建设开始,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人员提高控 制意识,统一控制观念;使组织之间的控制活动协调一致,控制 人员的责、权、利关系明确,使商业银行从内部到外部形成整体 的控制程序。

3.2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为了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从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建立、健全风险 评估机制,使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形成制度化。

3.3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内部控制制 度是有针对性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力工具,有效且能保证严格 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

3.4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

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银行的组织结构,选用合 理的组织管理形式。

3.5 提高业务及管理人员素质。目前国外商业银行职员

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的比例已经超过8O,而我国商业银行的 这一比例与国外相比还相差甚远。因此,提高业务及管理人员 素质是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

3.6 加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以

后面l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两级代理、四权分离的现代公司 组织机构,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 司治理结构、委托代理结构、股东治理结构和经理人制度。

3.7 加强技术装备,提高操作技术水平。随着计算机在商

业银行的普及应用,互联网络、电子监控系统、巧系统、货币检验 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与管理手段相继在商业银行的营运活动中 得以广泛应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8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主 要来源于人为因素,需要通过完善和加强法律、法规来加以控 制。因此,加强法制建设是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 途径。

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策略,只要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从以上 这些策略人手积极开展操作风险控制,加大稽核审计的力度,充 分发挥银行内部规避风险的潜能,并以此为基础向相关的方面 扩展控制,就会逐步提高控制效率,实现不断降低操作风险的目 的,从而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 郭睿.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M].华东师范大 学,2008

C23 刘正良,刘厚俊.新巴塞尔协议下的操作风险与我国银行 业改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O2)

篇8: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 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日趋增大。因此, 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对于自身的会计管理工作也就越加重视, 在会计风险预防和会计信息监督等方面也进行了工作的完善,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依然在自身的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会计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漏洞, 对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安全隐患。尤其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案件更是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的声誉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因此, 切实有效的加强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 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监督, 完善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机制, 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一)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含义

所谓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是指银行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 使银行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 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正确组织会计核算是充分发挥工作职能, 搞好会计监督、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的基础。在银行中间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新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条件下, 内控制度却未及时跟进, 现行核算程序中也暴露出了逆向操作、核算不精确等等隐患。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妥、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 就非常容易发生风险。

2. 票据结算风险。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票据结算风险。因为商业银行业务的票据支付方式而产生, 对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票据结算是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支付的一项重要手段, 票据风险的出现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办理过程中, 因为银行自身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 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 相关流程与操作的不规范而产生, 使得商业银行的流通票据被一些违法分子伪造、变造, 成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工具。除此之外, 由于联行往来核算手续不严密, 因错发、漏发等失误, 也很容易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3. 内部控制风险。

现在商业银行很多的会计风险的发生其重要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不力、会计惩罚制度跟不上, 会计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从而变相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 加大了经营风险。与此同时, 银行内部岗位设置不当, 往往一人身兼数职,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从而增加了会计监督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根据目前商业银行会计面临风险的多发、多层、多样性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银行会计的不同方位和不同侧面考察, 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在下述方面。

(一) 会计管理体制落后

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其会计管理体制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具体来说,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防范机制十分不健全, 现有的会计信息难以有效的发现一些风险存在问题, 因此也就难以针对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结果尽早的做出风险防范与应对的措施, 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形容虚设, 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与此同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分级会计管理的办法, 对内进行独立的会计信息核算与汇总, 并且这种会计信息处理时区域与区域之间是完全不交互的, 使得相关核算结果在交予上级机构时容易因数据篡改而引发会计问题, 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导致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的会计风险与可能性损失大大增加。

(二) 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与之相伴随的金融犯罪案例也频频出现, 追究其原因, 与当前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不到位密切相关。因此, 社会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情况十分关注。希望银行方面能够切实有效的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 优化内部控制的相关资源, 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有效的监督管理银行的各个工作环节, 实现统一性、标准化、高质量的管理, 以有效的防范经营风险。

(三)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财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一旦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就容易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大, 违规操作、违章行为等时有发生。而且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个别员工因为其个人急功近利, 为达到个人目的, 过度追求业绩扩张, 进而铤而走险, 使商业银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如果对财务人员缺乏系统性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这样就不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

(四) 会计的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管理十分重要, 而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也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不完善具有重要的关系。通常来说, 商业银行为了保障自身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必须强化会计的核算功能与会计的监督功能, 以确保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可靠性。但是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 很多的会计信息核算只是停留在表面, 很多仅仅是对会计信息进行来源的审计, 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而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与完整性却有所忽略, 此外, 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监督体系, 也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功能最终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受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防范与快速的处理。

(五)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受利益的驱使, 很多商业银行选择对自身的会计信息予以掩饰, 对本应公开的会计信息不予披露, 甚至有些银行为了掩饰本身经营不善或者谋取私利等相关违法违规信息, 借助一系列违法手段来调整或变动会计信息, 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存在着严重失真的现象。如部分商业银行借助私存公款、虚增利润、对固定资产不当处理等方式来实现非法盈利的目的。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与对策

(一) 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为了防范会计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提高会计信息的规范化程度。会计规范包含了众多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简单罗列并不是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规范体系是将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的框架结构。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不仅仅可以提高其逻辑性与层次性, 为会计人员的工作创造更多的便利,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会计人员如果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会计法规体系的健全有利于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保证会计工作的合法性, 这一方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 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会计风险的规避。

(二)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完善而健全的内控制度是相当重要的, 直接影响着其稳定与发展。内控机制的完善首先需要加强对人员管理的控制, 建设有效的人员管理和控制机制, 除此之外还需要建设内部责任机制、内部检查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 协调这四种机制, 促进各个机制作用的发挥, 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按时地检查原有的内控机制, 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的解决, 并且要提高创新意识, 对新的会计业务进行创新, 更好的提高内控水平。商业银行要规范自身的业务流程, 对业务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说明, 并且依据业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更好的规避风险, 保障每一笔业务有章可循。商业银行要增强会计人员的学习意识, 提高会计人员对内控制度的了解和掌握, 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 利用制度对重要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约束, 更好地规避人为风险, 达到“事事有负责, 事事有依据, 事事有监督”。除了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之外, 商业银行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定时对会计工作者进行考核, 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要设立专门的内控监督检查部门, 会计部门、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都由这一部门进行监督和检验, 并在逐步的实践中提高其规范性和科学性, 使之制度化、长期化。另外还需要提高层级授权制度的规范性和严格性, 推动内控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更好地规避会计风险, 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 提高银行财会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 增强法制观念。各单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 对各类典型案例集中学习和讨论, 使会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 深切体会到守法的光荣和违法的危害。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和教育, 促使会计人员自觉遵守法纪, 形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四) 建立有效的银行会计监督检查机制

会计监督和检查机制的有效与否是决定商业银行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作为银行的控制方式, 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离不开会计监督控制机制的协调。因此, 商业银行要设立内部监督小组, 对银行会计进行定期的检查, 不仅要检查银行会计行为是否符合国家会计法规的要求, 检查银行会计行为是否违背了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 还要检查各类会计凭证是否正确填写以及会计人员是否严格依据会计法规。另外还要推动人员检查机制的完善, 保证其独立性和有效性。定期检查银行内部的统计资料和各项报表资料, 将所得信息进行分类、归纳以及整理,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每一笔会计业务的监督和监控都要到位, 严格监督, 避免出现人为和自然的会计风险。另外还要加强对会计内部人员的监督, 避免会计人员的私下交易, 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同时, 会计审计部门也要不断丰富会计审计的内涵, 促进会计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发展, 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真正做到规避会计风险。

(五) 加强信息安全性与真实性

随着会计业务越来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技术,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商业银行在进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的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视。为了加强信息的安全性, 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 研发出性能更高的、更能保障信息安全的软件, 不仅能满足运行简单、功能齐全的要求, 还能满足对信息安全的需要。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密码保护, 每个操作人员不仅有各自的使用密码并且密码还是不断更新的, 这对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 防范会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商业银行要提高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会计报表的规范性。在会计报表中可以加入以下内容:贷款风险集中度;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等。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会计信息, 也有利于更好地规避会计风险。

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关系着各项业务的实施和推进,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加强对会计风险的研究, 找出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提高商业银行应对会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才能更好的防范风险, 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政民.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问题的方法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21) .

[2]钟焕焕.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对策初探[J].金融科技时代, 2013 (3) .

[3]杜萍.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5) .

[4]袁绍敏.新时期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策略分析[J].财经界, 2014 (7) .

[5]毛愫璜.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分析与防范[J].时代金融, 2013 (5) .

篇9:商业银行伪卡风险和防范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防范措施

银行会计风险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银行经营风险贯穿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而银行会计工作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由此看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银行日常管理和运营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也处于重大变化时期。面对如此风险压力,加强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已是当务之急。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是商业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

1.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银行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或其他方面做出经营决策,加强会计风险防范可以促使银行各部门及时收集、处理、传递会计信息,促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形成,能提高经营决策的正确性,获得所期望的经营成果,银行业务也能实现良性循环,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1.2有利于规范银行会计工作

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是防范会计风险的基础。加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可以促使银行内部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强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督审计,形成统一、正确的行业经营标准,促使会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克服会计工作中的随意性。

1.3有利于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的素质

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素质是当前金融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可以促使银行会计管理人员依法做好会计业务的受理、确认、记账、分析等工作,进而全面提高会计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会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以确保银行会计人员思想过得硬、业务能力强,消除各种风险隐患,避免银行会计风险,减少资金流失。

2.商业银行会计存在的风险

竞争环境加剧。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作为经营主体受到来自利润指标考核、同业恶性竞争等重重压力,致使其重经营、弱化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来实现其目的,易产生会计核算不合规的风险;目前业务处理系统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会计工作处于分散管理状态,而基层行领导和会计人员的本地化,极大程度的弱化会计核算职能,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会计内控制度不完善。 第一,会计内控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在业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部分管理者“重业务、轻内控”、“重存款,轻核算”的思想,导致制度建设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以致出现制度“死角”和内控“盲点”;有些制度不够精细化,对某些关键控制点的规定存在遗漏; 部分制度决策时滞,未能与业务发展、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保持同步,制度之间不能很好衔接;部分制度存在缺乏可操作性。第二,会计内控制度执行缺乏刚性。有章不循是案件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例行会计检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屡查屡犯,彰显了制度执行不力。如柜员临时离岗,未签退初始画面;随意调整账户积数;款项交接登记不及时;密码泄露等现象的产生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弱化了会计内控制度执行的刚性。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第一,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由于前台柜员的高流动性,同时前台柜员传帮带的质量下降,柜员未能有效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大多前台人员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业务认识不够深入,无法联结成知识面,无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更无法识别、判断业务流程的风险点,风险意识更是无法深入到意识中。会计人员对内控认知不够。第二,会计人员认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上述认识上的不充分、不完整是导致会计风险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发挥应有效用的重要原因。

3.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建议及措施

3.1防止银行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要增强银行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使其学法、知法、懂法,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完善银行财务报表体系。科学确定汇总会计报表种类,合理设置汇总会计报表指标体系,规范会计报表格式。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将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等基层银行存在的风险信息补充进去,以正确评价银行经营成果,防范会计风险。另外,完善各项相关法律、管理制度。明确经营者的会计责任,把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作为考核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的重要内容,使之真正负起资产营运状况及结果的责任。在会计网络化的基础上开发预警系统软件,构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将风险预警与防范建立在一个平台上。

3.2完善会计核算管理机制

根据银行业务范围和处理的特点。将会计业务分为核算和联行两大块,设置记账、复核、评价、事后监督等岗位,在岗位职责的设计上体现“责权结合”的原则。从防范风险角度出发设计岗位责任制,实行职责分离,严格授权审批制度。同时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将所有会计业务操作都纳入授权审批的范围。加快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应用,加强电子化建设和安全管理,提高会计业务核算的自动化程度,规避人为操作风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加速资金周转。

3.3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应注重宏观金融背景之下,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内部稽核体制,重新梳理各类业务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职能,督促其开展活动,发挥应有的组织保障作用。建立检查排查责任制和引咎辞职责任追究制,加强岗位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实现岗位间的监督制约。按照责任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坚持现金、单据保管与账务记录相分离,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下级行对上级行负责,并接受总机构的监督和指导。要正确应用交叉检查原则,实行行内岗位轮换制和员工年假制等,使银行每个人、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

3.4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革命传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针对会计人员业务层次的不同,应进行分层次定位和培养。同时,要大力倡导风险防范文化,使其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真正树立“内控先行”、“风险控制优先”的思想,并切实落实到行动中。

3.5先进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用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辅助设备处理会计业务,为防范会计风险再设一道防线。商业银行会计要适应高技成果的应用,重点在于会计制度的执行和操作规范的落实,建立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以及银行会计业务操作系统的密码管理、操作人员级别管理、授权管理等,各机构要明确固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定期对计算机设备及其防护措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要尽快开发、配备先进的银行业务辅助设备,如票据检验仪、高科技密码机等,利用高科技手段作为防范措施的必要补充,提高对票据的鉴别能力,防止假票据的进入,避免银行资金的损失。

综上所述,会计工作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项挑战性工作,是一项不断需要根据银行经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新的银行管理领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高效办法,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高三政治专题三导学案二轮复习下一篇:数学教学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