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研读有感

2024-05-04

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研读有感(共6篇)

篇1: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研读有感

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研读有感

——研读考题,充分复习,有备而战

郑水敏(浙江省丽水中学323000)

摘要历年的高考题对高考复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四年理综(全国卷Ⅰ)生物学部分试题的知识分布、变化趋势的研究,制订了2008年高考生物复习计划并提出了复习建议。关键词高考试题备考计划提升能力

浙江省高考理综试卷一直使用全国卷Ⅰ,近四年高考生物学所用的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的必修

1、必修2和选修课本三册书,参加2008年高考的考生是使用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届学生。笔者通过认真研读近四年理综(全国卷Ⅰ)生物试题后,制订了2008年高考生物教学的备考方案。1总体概况

近四年理综(全国卷Ⅰ)生物学部分都是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二种题型。近四年中,生物学选择题都是5道,并且编排在理综卷的最前面部分,即选择1~5题,分值为每题6分,共30分;非选择题有2道,编排在理综卷的最后面部分,即第30、31题,共42分。题量少,分值大,知识覆盖面广是近四年高考理综试卷的一个特点。每道题都是以考查章节内知识为主,甚至是一道题只是考查一个知识点。各年高考卷都非常注重对学科能力的测试,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都得到考查。2试题分布及变化趋势 2.1试题分布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理科综合中规定的生物考试范围共9个部分: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变异和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微生物和发酵工程;生物与环境;实验、实习与探究学习等。近四年全国理综卷Ⅰ涉及的生物学试题的题号、考试范围、考点及分值分布见表1。

表1近四年全国理综卷Ⅰ中生物学试题的题号、考试范围、考点及分值分布表

2.2变化趋势

2.2.1选修课本内容在2007年高考中增加较多

近四年考查选修本教材的知识内容见表2。

表2近四年考查选修本教材知识内容的题号及占分比例

已经实行的新一轮高中课改迈进的信号,是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接轨的过渡,同时也预示着在新的高中课改过渡过程中,选修本的教学内容不容忽视并应加强。2.2.2文字表达量的变化

据统计,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全国理综Ⅰ卷生物试题非选择题的标准答案分约有字符214个、580个、650个、300个。2004年以填空为主,2005年和2006年几乎是长篇大论的答题模式,2007年以填空和简述的形式考查。2007年的考查形式有利于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2.2.3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各年考题涉及的内容虽然几乎涵盖了高中生物全部知识内容,而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和免疫、遗传、变异和进化三大主干知识的考查却是稳定的,且所占比例很大(见表3)。

表3近四年考查三大主干知识的考题分布及占分比例

2007年非选择题模式为“(代谢+调节)+遗传”;2007年两道非选择题的分值差距变大,综合性更强。2.2.4试题情境

各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生物试题给人总体感受是试题回归教材,重视基础,每一道题的素材几乎都源自教材,有的还与近几年高考题一脉相承,如2006年高考的第30题与2003年江苏卷的第3题;2007年高考的第4题与2005年江苏卷的第23题;2007年

高考的第31(Ⅱ)题与2005年广东卷的第41题。试题情境平和,这有利于减缓考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促进生物课改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32008年高考教学计划 3.1制定本计划的依据

(1)依据艾宾浩斯总结的遗忘规律:遗忘是立刻发生的,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尤其在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较快。因此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在未等记忆的内容遗忘掉之前就再次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忘了之后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2)依据近四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生物试题的特点及变化趋势。(3)依据我校生物学教学的实际情况。3.22008年高考教学计划

(1)2007年10月上旬完成选修课本新课的教学。(2)2007年10月底完成选修课本的复习。(3)2008年3月底完成一轮基础+综合复习(见表4)。(4)2008年4月和5月进行考前训练并完成查漏补缺。

表4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安排表

42008年生物备考复习建议

4.1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将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并有助于他们形成学科能力。因此,我们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教师只有对教材不断地钻研,体会其思想内涵、内在逻辑,才会常教常新,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4.2适应高考要求,提升学科能力

高考强调以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能力范围很广,主要是理解知识的能力、从新材料新情境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图文信息转换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包括图、表等)表达的能力等等。每一种能力都要靠我们平时去训练、去提高、去完善。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关键是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把知识教活、把发展能力作为复习教学的重点。因此平时我们在做题时或考试完后都要注意有针对性地总结,尤其是那些做错的题,本题考了哪些知识点?题目是怎样综合这些知识点的?题目又考了我们哪几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般来说,高考题是出得比较好的,我们可以拿往届高考题做分析,以提高我们各方面的能力。

4.3突出生物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试题中必考的内容,近几年的高考生物测试题中,第Ⅱ卷中必有生物实验题。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实验分析和设计实验等形式。每年在高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分数比值都相当大,而且考生在此失分也非常惨。由此反应出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还是比较薄弱的。学校实验教学状况如何,会在考生试卷中反映出来,学生做与不做实验,高考的成绩绝不一样,开放式的做实验与封闭式在教师控制下做实验效果也不会一样,是否鼓励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并独立去实践,效果就会更不一样。因此,教学中除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外,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程序,重视分析、预测实验结果,形成实验设计能力4.4优化练习与测试

高考题目是设计出来的,不是从题库中捞出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多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研究从能力立意出发的题目的设计。多用自已设计的题目,不盲目相信各种资料。备习题是高三复习备课中一项最实际、最具体的工作。要精选习题,要有针对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编制练习:一般来说由教师编制,力求精选,最好改编。既要注意知识目标,也应注意能力培养目标。(2)分析试题试卷和练习的批阅,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要注意学生答题反馈,特别是错误的统计与分析(是学生能力水平、思维习惯还是教学的问题)。(3)讲评练习:首先要求学生正视考试成绩,因为一次考试分数不能代表学生真实水平,但能反映这一阶段学习的情况,从中知道哪些需要补救,哪些已经掌握了,其次才是讲评。(4)讲解习题应注意联系原理,发散思维。讲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取长补短,自我纠正的办法,激励学生进行广泛、多方位的独立思考,挖掘思维特点和规律,总结符合学生特点的解题方案。(5)狠抓规范:a、审题:

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第一抓住关键词句,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第二学会避陷阱、破定势,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第三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当然,还应注意全面审题,谨防漏题。b、做题:

将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上钩,进行重组和整合,使问题得到解决。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准确进行知识挂钩:就是要善于找到知识的立足点。考题设置的情境真实地模拟现实,不像书本知识高度理想化、模式化,有些情境甚至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但总可以从课本上找出知识依据。第二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寻求答案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要使用对比、分析、综合、推理、联想等多种思维方法,防止思维僵化。第三科学作答不可忽视① 答案要准确,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②答案宜简洁,要紧扣基本观点。③答案要体现创新精神,尤其是开放性的试题,可以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④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对上述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而应该有意识地落实到备课、教学等环节中去。

篇2: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研读有感

关键词: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内容分析,难度分析

高考试题渐入模式化, 无论是题型, 还是试卷结构, 多年稳定不变。变的是试题内容、能力考查、三个必修模块分数比例和难度值。下面就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生物试题内容、难度以及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一、总体评价

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按照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命题, 体现了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精神, 难度稳中有降, 立足教材, 突出主干知识, 注重实验和能力考查。

(一) 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如,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功能、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光合作用、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基因分离定律推理计算、遗传基本定律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内环境稳态、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纤维素分解菌分离与培养、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等, 全部为中学生物主干教学内容。

(二) 重视教材内容

部分试题直接取材于教材内容, 并对其加以改造和提升。如第6题考查的内容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73页种间关系部分;第29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第30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第31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渗透压平衡)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8页和第32页;第32题直接考查遗传的基本定律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等。

(三) 加大了实验和能力的考查力度

共涉及到的实验有:光合作用、质壁分离、有丝分裂等, 合计21分, 占必做题28%。还考查了理解能力, 如第1、3、6, 、29、30、31、32题;实验与探究能力如第2、4、29题;获取信息能力, 如第4、6、30、32题;综合运用能力, 如第5、30、31、32题等。这些都是考纲要求考查的能力。

二、试题内容分析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生物试题考查知识内容统计如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各模块分值分布:必修1共27分, 占分为30% ;必修2共15分, 占分为16.7% ;必修3共33分, 占分为36.7% ;选修15分, 占分为16.7%。必修3分值明显偏大, 是必修2的两倍多, 几乎恢复了2012年高考试题各模块分值比 (表2) , 这也应了我在2012年、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评析中说的, “命题人员是把稳态和环境当成两个模块来看待的”, 稳态 (16分) 、环境 (17分) 。因此, 在教学和复习时要重视, 特别是在复习时要把稳态和环境当成两个模块来对待。

还有一点要引起重视, 就是《考纲》中知识内容掌握程度要求Ⅰ以前是不考的, 或说是很少考, 今年考了, 出了两道题 (6和30题) , 合计17分, 都是群落方面问题, 6题考查“种间关系”, 30题考查“群落演替”。

三、试题难度分析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是评价考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题的难度有两种内涵:一种是统计难度, 它依赖于考生群体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样一道题, 在不同的学校所统计的难度值是有区别的。在选拔性考试中, 一道题目过难, 20% 以上考生都不会, 这个题目就不是个好题目, 如果90%的考生都会, 这样的题目也不是好题目。在90分的考题中, 如果有2道题 (比如选择题) 都会, 就等于在90分当中只有78分能鉴别考生, 那12分是无效分, 没有起到鉴别考生的作用。难度最好接近0.5, 一半人会的题目区分度最高。但是在实际编制试题时, 不可能要求试题的难度值均为0.5, 但各个试题的难度值应控制在0.50±0.20之间, 这样才能把各种水平的考生都区分开来。一般来说, 较难的试题对高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 较易的试题对水平低的考生区分度高。如果是选拔性考试, 题目的整体难度值应接近录取率。

另一种是内容难度, 比如从生物学的学科内容上, 某些试题内容是难的, 但经过大量的反复训练和练习, 一考都会, 便成了统计难度的容易题, 相反有的题在学科内容上是容易的, 但是统计结果也可能成了难题。

(一) 小题难度分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项伯衡研究员认为, 确定试题的难度范围, 不同学科的做法不尽相同。就生物学科而言, 一般将难度值大于或等于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大于0.4或小于0.7的试题定为中档题;小于或等于0.4的试题定为难题。从高考试题实践来看, 整个考试的难度值在0.50~0.60之间比较合适, 且其中难度值在0.7以上的题和0.4以下的题相对来说都应该少一些, 难度在0.7以上的题大约占30%, 难度在0.4以下的题大约占20%, 难度值在0.4~0.7之间的题大约占50%, 也就是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比是3:5:2, 即中档题相对多一些。依据这个标准, 我们来看表3, 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难度统计表 (引自《2014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报名与考试情况统计报告》表3.73全省生物答题情况统计表) 。

从表3中可以看出必做题中, 难题 (P≤0.4) 有5、32题, 共计15分;中等难度题 (0.7>P>0.4) 有31题, 合计10分;容易题 (P≥0.7) 有1、2、3、4、6、29、30题, 共计50分 (6+6+6+6+6+9+11) , 易、中、难题分数比是50:10:15, 显然是容易题太多了, 中等难度题太少了。选做题39、40题都是中等难度题, 如果把选做题15分加到中等难度题中, 易、中、难题比是50:25:15。第6题难度值是0.97, 太容易, 97%的考生都会, 这样的题目不是好题目, 没有区分度, 需要修改或淘汰。

两道难题 (5、32题) 都是遗传题, 多年来难题都是遗传题, 2013年遗传题 (第31题) 河北省得分率是12.26%, 60%以上考生得0分。

(二) 整体难度分析

根据《2014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报名与考试情况统计报告》表3.77, 全省考生生物必做题试卷结构统计表 (表4) 。

从表4看出, 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 选择题 (1~6题) 平均分是26.22, 难度值为0.73。非选择题平均分是25.02, 难度值为0.64。整体难度值是 (26.22+25.02) ÷75=0.68。选做题39、40题难度值分别是0.54和0.49 (表3) 。

表5显示, 必做题部分, 2014年生物试题 (0.68) 比2013年 (0.6) 容易、近似于2012年 (0.7) , 2014年、2013年生物试题都属于中等难度题 (0.68、0.6) , 2012年生物试题属于容易题 (0.7) ;选做题部分, 2014年较2013年、2012年都难, 总体来说, 2014年、2013年、2012年都属于中等难度题 (0.7>P>0.4) 。

根据2014年、2013年、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报名与考试情况统计报告》表3.74, 全省生物选做题选做率统计表, 整理出选做题选做情况和得分率统计表6。

从表6明显看出, 选做39题的考生一年比一年多, 由2012年的16%到2014年的25%;2014年39题的难度值高于40题, 2013年、2012年都低于40题, 也就是说, 随着选做39题考生的人数增多, 39题显的容易了, 这可能与选修1内容少有关系, 与是否是实验内容无关, 实验内容考的不一定是具体实验 (如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操作技能、评价以及探究等) 。

四、非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非选择题部分包括4道必做题 (29~32) 和两道选做题 (39和40) , 下面逐一分析。

29题, 本题涉及《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所用的两种试剂的作用和性质以及细胞核的功能, 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于细胞核功能的掌握情况。满分为9分, 难度值0.80, 是容易题。部分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是对该实验中所用试剂的作用以及细胞核的功能等知识点记忆不准确, 或与其它实验中所用试剂以及与细胞膜的功能等相似的知识点相互混淆, 导致出现一些错误答案。

(1) 包含3个空, 其中第1空标准答案为“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明确写出“使细胞分开/分散/散开/松散/”、“解离/解离根尖”、“杀死细胞/使细胞失活/使细胞死亡”、“固定细胞/固定细胞形态/固定分裂相/固定染色体”、“改变 (或增加) 细胞膜或细胞的通透性”、或“更加有利于染色/破坏细胞或细胞膜结构, 有利于染色/使根尖酥软, 有利于染色”等正确或近似正确的答案。但是也有部分考生由于不知道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 而给出了“分离蛋白质与DNA/使DNA与蛋白质分开”、“分离细胞核”、“解离细胞壁”、“解离细胞器”、“分离染色体”、“使其发生质壁分离”等错误答案。还有部分考生回答为“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或细胞膜结构”、“使细胞脱水死亡”、“固定/固定根尖”等不符合题意或者表述有歧义的答案。

第2空标准答案为“碱 (性) ”,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答出“碱”或“碱性”。但是也有部分考生由于记忆不准确, 答成了“酸”或“酸性”等错误答案。

第3空标准答案为“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质”, 大部分考生能够答出“染色体”、“染色质”、“染色单体”、“染色体或染色质”等正确或近似正确的答案。少部分考生由于不知道龙胆紫溶液的作用而答“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等错误答案。

(2) 标准答案为“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大部分考生都能够答出“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细胞内遗传物质 (DNA、染色体、基因) 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 (新陈) 代谢的控制中心”、“控制细胞代谢”、“控制细胞生命活动”、“是细胞遗传的中心”、“是细胞 (生物/生命体) 遗传信息库/遗传的重要场所”、“是细胞内遗传物质 (DNA、染色体、基因) 储存场所”、“是细胞内遗传物质 (DNA、染色体、基因) 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转录的主要场所”、“复制或转录”、“传递遗传信息”、“具有遗传作用”等不够全面但近似正确的答案。也有一定数量的考生将细胞核的功能与细胞膜的功能混淆, 做出了“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错误答案。此外, 还有一部分考生做出了“遗传”、“是遗传物质”、“控制生物遗传性状”、“有丝分裂的场所”、“控制中心”、“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人体 (生命体) 等代谢或代谢控制中心”等一些表述模糊不清或者带有明显错误判断的答案。

30题,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相关内容。题意明确, 是在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的基础上一个简单的应用。满分为11分, 难度值0.75, 是容易题。

(1) 例举了两个例子———光裸的岩石和森林被砍伐的地方分别开始的演替, 让考生指出哪个属于初生演替, 哪个属于次生演替。90%以上的考生都能正确回答“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前者为初生演替, 后者为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光裸的岩石开始的演替 (或光裸的岩石) ;次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森林砍伐的地方) ”或者“光裸的岩石开始的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等正确或近似正确的答案。少部分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概念和题意, 出现的错误答案主要有三种类型:1将两种演替方式“张冠李戴”;2将两个地方发生的演替都答成“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3只给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没有与题目中给出的例子相对应。

(2) 考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演替时间长短的原因, 其中的关键就是两个环境中的主要差异———土壤条件。超过半数的考生都能够明确地指出两个环境中一个有土壤, 另外一个没有, 所以次生演替的时间有明显差异。部分考生没有得分的原因主要是将环境差异归因于“森林被砍伐的地方保存了植物的根、种子以及微生物”或者只笼统地答了“环境条件不同”, 但没有明确说出关键的差别在于“土壤条件”。

(3) 考核人类活动对于演替方向和速度有没有改变, 第1空标准答案是“变快”, 回答正确率在90%以上。第2个空标准答案是“未发生改变”, 却有近90%的同学回答是“发生改变”。究其原因, 在中学课本中所讲的例子中, 人类活动会改变演替的方向, 因此很多同学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了回答, 没有认真研读题干中关于“近五万年来的……, 这也是一种演替类型”这句关键的描述。

31题, 本题是一道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题目, 满分为10分, 难度值0.69, 是中等难度题。

(1) 第1空标准答案为“呼吸”。大部分考生能够正确作答;也有少数考生答成了“呼息、吸呼、吸吸、气体循环、呼吸道”等带有错别字或不规范名词的答案。第2空标准答案为“下降”。大多数考生能够正确作答或者答成“暂时下降、稍微下降、偏低、低、偏小、小、略有下降、酸化”等近似答案, 少数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升高”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

(2) 第1空标准答案为“降低”。大部分考生能够正确作答, 部分考生写成了“减小、小、低、减少、下降”等近似答案, 少数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升高”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第2空, 标准答案为“增加”。大多数考生能够准确作答或者答成“增多、大、增大、上升、变多”等近似正确答案, 少数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降低”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

(3) 标准答案为“会”。大部分考生能够准确作答, 部分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不会”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

32题, 本题是以遗传育种为背景深入理解遗传基本定律在优良品种繁育过程中的应用的一道试题, 从内容来说难度并不大, 但是考生得分不高, 满分为9分, 难度值0.29, 属于难题。

(1) 超过半数的考生都能够答出正确答案, 但也有些考生对高秆、矮秆与抗倒伏与易倒伏的关系认识不清, 不知道真正的优良性状是什么。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的答案为:抗病高秆 (抗倒伏) , 可能是认为作物长的高就高产。

(2) 标准答案为“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 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这是考查两对相对性状在育种过程中所要遵循的遗传基本定律问题, 即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本小题的得分率很低, 除了少数考生能够完全理解题意之外, 相当多的考生所做出的答案为“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高秆和矮秆两对性状位于两对染色体上、高秆和矮秆两对基因不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等, 这些答案都不规范明确, 脱离了本题应该作答的具体性状及其基因, 暴露了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不到位的问题。

(3) 标准答案为“将纯合的抗病高秆和感病矮秆杂交, 产生F1, 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本题要求严格围绕限定条件, 描述测交过程。本题得分率也不高, 除了很少一部分优秀考生能得满分外, 绝大部分考生都未能得分。丢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对测交的定义及应用目的不清楚。具体作答时, 能够完整写出测交过程的很少, 大部分考生存在对亲本的描述不准确, 所以所得F1不正确;还有一部分考生虽然能正确描述出F1的产生过程, 但让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的过程没有正确写出来, 导致答案不完整、不明确。

39题,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满分为15分, 难度值0.54, 是中等难度题。

(1) 共两个空, 标准答案分别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正确作答。由于这两个答案是专有名词, 也是唯一的答案, 所以有一部分考生回答为“纤维素”、“纤维素二糖”、“二糖”“单糖”等非标准答案, 导致未能得分。

(2) 两个空的标准答案分别为“红”和“透明圈”,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正确回答, 部分考生将两个答案分别写成了“橘红、粉红、刚果红、深红”和“透明带、无色透明圈、透明区域”等贴近标准答案的回答。

(3) 第1空和第2空的标准答案分别为“不能”和“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大部分考生都能够准确作答, 部分考生将第2空的答案写成了“培养基中没有琼脂, 不能形成固体培养基”、“不含琼脂, 是液体培养基”等近似正确的答案。第3空的标准答案为“不能”。大部分考生都能正确回答。第4空的标准答案为“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 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 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只有很少一部分考生能够完全理解本题所考核的主旨而正确回答;部分考生写成“没有纤维素”、“不能形成纤维素-CR复合物”、“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应含有纤维素, 但乙中不存在”等贴近标准答案的答案;有一部分考生回答为“培养基中存在淀粉, 培养基中碳源不唯一, 所以不能筛选”等离标准答案比较远的答案, 未能得分。

40题,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满分为15分, 难度值0.49, 是中等难度题。

(1) 有3个空, 标准答案依次为“4”、“Y”、“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正确作答前两空。在回答第3空时, 部分考生写出了类似“抗体效价增长更快”、“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最大”、“Y小鼠比X、Z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高”、“Y小鼠血清抗体效价高达24000, 而Z小鼠刚刚到16000”等描述合理的答案, 一部分的考生回答为“血清抗体较多/更多/最多”等, 比较贴近标准答案。但是, 也有部分考生只回答了“血清抗体效价高、血清抗体多”等不能体现Y比Z小鼠更优越的地方, 或者只写了“血清稀释倍数大”、“Y小鼠B淋巴细胞增长多”、“Y小鼠免疫反应灵敏”、“经免疫后, 抗体效价越来越高”等表述不清的回答, 未能得分。

(2) 第1空的标准答案是“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 只有部分考生回答了标准答案。大部分考生表述为“同种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含同种细胞核的细胞融合形成的细胞”、“细胞自身融合形成的细胞”、“融合的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双倍染色体的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浆细胞自身融合形成的细胞”、“效应B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等表述合理、符合题意的答案。另外一些考生写成了“双核细胞”、“多倍体细胞”、“杂合细胞”、“杂种细胞”、“杂交瘤细胞相互融合的细胞”、“多个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等错误答案。

第2空的标准答案为“细胞融合是随机的, 且融合率达不到100%”。很少有考生能回答出标准答案, 大部分考生回答出“细胞融合/杂交是随机的”、“同种细胞能相互融合, 异种细胞也能相互融合, 但是不一定都融合”、“任何细胞都有可能融合”、“所有细胞都有可能融合”、“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有可能融合, 也有可能不融合”、“任何两种细胞/任意细胞间可自由融合”、“各细胞可自由组合”等比较合理的答案, 将上述答案中的“随机性”描述为“不特异性、不定向性、不专一性”等的答案也被视做了正确答案。部分考生写成了“自由组合”、“细胞间无识别作用”、“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融合具有盲目性/无针对性/多种多样性”、“相似相融”、“细胞接触”、“细胞结合”、“PEG试剂不具有特异性”、“细胞融合技术不具有特异性”等表述模糊或明显错误的答案。

(3) 有2个空, 第一个空标准答案为“1”, 90%左右的考生都能够正确作答;第二个空标准答案是“100”, 40%左右的考生能够正确作答。

(4) 标准答案为“不能无限增殖”。部分考生能够给出标准答案, 更多的考生将“无限”描述为“持续、一直、不断”等, 将“增殖”描述为“繁殖、分裂、传代”等, 用“增殖/繁殖/分裂/传代次数有限”来描述, 这些答案都被视为正确答案。少数考生回答成了“细胞没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未获得不死性”也被视为正确答案。少数考生写成了“不能无限生殖/复制/交配”、“只有骨髓瘤细胞才能不限增殖”等表述模糊或具有明显错误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张海彦.2012年高考新课标理综卷生物试题评析[J].中学生物教学, 2012, (12) ;62.

[2]张海彦.2013年全国高考课标卷Ⅰ生物试题评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14, (3) ;33.

篇3: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研读有感

2009年的高考理综生物Ⅱ卷试题的题型分数比例合适,符合《考试大纲》中的要求。实验试题的赋分值也符合《考试大纲》中的规定。实验试题的考试结果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对指导中学的理科实验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我们在高考阅卷过程中,结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采用质性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总体状况概括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统一等方式,对2009年理综生物Ⅱ卷试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一、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Ⅱ卷试题得分数据分析

2009年仍采取网上阅卷,根据阅卷结束时的成绩,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各题分数分布如表2。

表1 总体成绩分析

表2 各题分值分布表

二、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Ⅱ卷试题特点

2009年全国理综生物部分Ⅱ卷试题由2题变为4题,是实行理科综合考试以来主观题数目最多的一年,但是主观试题的总分数没有改变,仍然为42分。试题内容涉及植物生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化学(新陈代谢与酶)、动物生理(动物生命的调节)、生态等几方面。知识覆盖面广,难度适宜,能较好地反映高中生对于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总体情况。

综合分析2009年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知识与能力并重考查,增加了新的知识点。②试题大多来源于教材,基础性较强,学生都比较熟悉,考查内容都在考纲要求的范围之内。③生物主观试题数量增加,总分没有变化,但是把原来的2道大题改为4道,知识点更加分散,每空的分值变小,大大降低了考生失分的风险。④生物主观试题以前的压轴题多是遗传分析推断,而今年的试卷以一道关于生态知识的大题代替,这是一种变化趋势,因为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越来越关注生态问题。⑤图解图表试题较去年少,坐标曲线出现在31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增加了绘图,如34题绘制食物网图。

三、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Ⅱ卷试题典型错误分析

第31题

31题主要考查考生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①题和②题的5个填空内容实际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①题的纤维素、纤维素酶、果胶质、果胶酶均为图中提供的内容,部分考生填成了题干和图中没有提到的其他内容,说明考生没有认真读题、读图,或者未读懂,也反映出其对于酶和被分解物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基本知识没有掌握。②题考生选错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③题是考查考生对于“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的掌握情况。考生在答题时将“适当降低温度”答成“避光保存”,分析原因时出现“呼吸作用使酶活性降低”等,说明考生对“温度可降低有关酶的活性”这一基本原理没有掌握。同样,④题的“适当提高贮存温度”答成“延长光照时间”也反映出了相同的问题。④题考查考生对于“乙烯具有催熟作用”的掌握情况,部分考生将“用乙烯进行处理”答成“用激素处理”,不能得分。⑤题“叶绿素含量降低”答成“叶绿素转变为其他色素”、“色素减少”、“叶绿素合成减少”、“进行光合作用叶绿素减少”、“叶绿素易分解”等答案的很多,说明部分考生对于“叶绿素”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

第32题

32题考查生物化学(新陈代谢与酶),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和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试题考查书写实验步骤、结论分析等内容,有一定难度,文字表达量比2008年增多。该实验所选材料来源于教材,考生对题干中所提到的实验材料均应比较熟悉,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考生对实验的设计过程以及后边的原因分析也是五花八门,出现各种各样的描述,如出现“将药品放在水浴锅中”的实验设计,说明考生在实验环节上存在较大差距。在实验设计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涉及对比实验时,对比条件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等体积、等质量、相同的H2O2溶液、加入等量的蒸馏水、FeCl3和过氧化氢酶溶液。②各个实验对比项的步骤、顺序需要明确、正确。③对实验仪器的功用以及使用方法要正确。在原因分析中则主要考查酶的基本特性:催化作用、高效性和高温失活。

第33题

33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的掌握。①题的3个填空比较简单: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下丘脑。②题的4个填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反馈也是教材基本内容,一些考生“反馈”没有答对,说明对这个概念不够熟悉。③题是本题的难点,事实上也属于实验设计类的题目,主要考查的是激素与器官之间的作用关系:“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进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本题考生丢分主要体现在:①激素的作用原理(激素与作用器官之间的关系)不清楚。②对原理的陈述不清楚。

第34题

34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生态系统知识的掌握。①题为绘图题,要求考生画出所提供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本题暴露出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箭头的方向问题:有的无箭头,有的箭头方向画错,还有的出现双箭头,这些都是错误的;第二,营养级上的生物问题:部分考生把玉米和秸秆分别作为第一营养级的生产者;第三,还有部分考生把发酵、沼气、沼渣、沼液等都加到了食物网中,说明考生对食物网的概念不清楚。②题考查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考查物种之间产生竞争的条件,因为“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籽粒,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所以它们之间不会产生竞争”。然后又考查相互关系的描述,本小题考生丢分集中在前一空,部分考生只写了“捕食鱼竞争”中的一条关系,显示出思维缺乏完整性。③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来源,相对比较简单,丢分主要集中在把“玉米”写成“植物”,说明考生没有认真阅读题干。④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中每流经一个环节就会有能量散失”这一基本规律,本题丢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考生没有意识到考查的是这个规律,只是说人吃的玉米少了,所以能养活的人就会减少。第二,只简单提到“能量逐级递减”或“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没有与题干中的任何具体信息联系,说明考生的答题技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对高三理科综合实验复习备考的思考和建议

从整体上看,2009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继续坚持了“3+X”高考改革的方向,试卷通过不同的试题,明确表达了不同的要求。生物试题体现出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在新情境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不同试题中分别表现出关注考生生物学科主干知识掌握的水平、阅读理解题叙内容的水平、规范表达解题过程的能力水平等。这些关注点的综合体现就是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试题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注重“五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基本方法)的同时,命题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强化能力考查,并逐步向问题立意转变。从教学实际和高考成绩来看,各地教育水平发展还很不平衡,在校生的发展水平差距也十分明显,但师生共同努力,指望在高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这个愿望却是十分一致的。因此,如何改进教和学,能让考生在高考中获得更好成绩,就成了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根据我们的分析提出高三理综生物复习备考建议供参考。

1.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每一个实验是生物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但更重要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在实验中思考,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国古代就有“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言。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知识的结论。教师要通过启发、鼓励、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索,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思路和方法,促使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整个认识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提高。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实验和实验中的每一个问题,要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所以实验是专业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专业知识,培养科学素质。

2.加强专业用语的表示和专业语言的表述,提高表达能力

实验试题一般文字性描述相对多一些,但是答卷中混乱不堪的解答词不达意、书写似涂鸦、符号混乱等比比皆是。放松和迁就随意书写,必定对考试造成不利影响,阅卷凭的是正确陈述和论证,含糊其辞、词不达意的解答不能得分。这和断案有些类似,只能凭证据定对错,不能凭推断给分数。专业用语的表示和专业语言的表述,依然是考生平时不注意的薄弱环节,为什么一些考生认为题目不难,自己会做,但拿不到高分,说到底就是答题的规范化程度不够,专业用语用得不规范,专业语言说得不准,词不达意,抓不住要点。这样的考生可能选择题错的很少,但是遇到主观题时问题就多了。好习惯的养成在于平时的严格要求,所以专业用语这方面要经常抓、经常练。

3.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柯林·博尔在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学术性的,一张职业性的,一张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

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组织,去发现和扶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观点,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听着、坐着学科学,冷漠无奈地学科学,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简单接受信息的学习方式的现状,大力开发和使用包括集体讲授、讨论分析、建构小组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实验室、网络和CM技术辅助等各种各样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手段,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在真实情景以及多样生动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应用科学。这是具体实施和落实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4.强化实验能力的形成

实验题是试题的活跃板块,实验能力的考查是提高理综生物试题区分度的重要方式之一。2009年的高考实验题要求考生根据试验题目进行实验设计,体现了高考实验题的变化趋势,在今后的复习中仍要加强对实验的复习,要特别重视课本上的实验,要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装置、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一些常用仪器的规格、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实验的基本操作,并将课本实验进行深化、重组、重设计,同时还要注意有关实验报告的复习和再认识,掌握实验报告的形式、设计和内容,也要初步掌握实验仪器的绘制。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来看,实验题一般都源于教材,要么改进考,要么变换考(变换药品、仪器、原理、方法、问题角度等),要么迁移考(迁移原理、方法等)。因此,我们在做好教材实验的前提下,要注意对教材实验的挖掘,进行改进、变换和迁移。

5.结合开放式教学,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有的高考已不能仅凭传统的记忆——重复式学习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是对思维的变通性、完整性、连贯性、敏锐性、精确性的全面测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对教学与复习的建议中指出:与培养能力相联系的应是学生学得主动,学会自我探索知识,教师要切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但要相信自己的教,更要相信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探索知识的氛围内,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结构化开放式教学的基本含义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进而发展能力、个性品质和创造力,促进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最终达到教学相长。所谓结构化是指根据课程内容并依据科学性、基础性、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原则勾画出体现发展能力的课程基本结构。教师不仅要注重教的脉络,更要渗透学的方法,通过教学来指导学生在思考或讨论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开放式教学要引其疑,启其思,激其情,奋其志,将教学与启发统一认识并辩证地操作,以教法促进学法共同实现价值。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回忆与困惑、思考与深化、接受与拓展、独创与合作、交流与竞争、传递与反馈,训练了自己的直觉想象思维、分析批判思维、多向交叉思维和发展创造思维,以达到能纵览全局,沿着纵深衍变和横向拓宽的知识脉络去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切实提高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朱文祥.教育改革人人有责 教学研究天地广阔[J].化学教育,2006(1).

[2]张英锋,谢学俊.2008年高考理综复习备考建议[J].高中生之友(高考版),2007(10).

篇4: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研读有感

21.一束由红、蓝两单色光组成的光线从一平板玻璃砖的上表面以入射角θ射入, 穿过玻璃砖自下表面射出.已知玻璃砖对红光的折射率为1.5.设红光与蓝光穿过玻璃砖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1 和 t2, 则在θ从0°逐渐增大至90°的过程中 ( )

(A) t1 始终大于 t2

(B) t1 始终小于 t2

(C) t1 先大于后小于 t2

(D) t1 先小于后大于 t2

解法一:如图1所示, 设红光和蓝光在玻璃砖上表面的折射角分别为β、φ (且β>φ) , 折射率分别为 n1、n2, 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 v1、v2, 由折射定律可知:

undefined

设红光和蓝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距离分别为 s1、s2, 玻璃砖厚度为 d, 则:

undefined,

由传播时间undefined得:

undefined

由折射率undefined, 可知临界角 C2sin2φ, t1

解法二:根据题意画图2, 设任意一单色光在玻璃砖上表面折射角为α, 由折射定律undefined得:

undefined

设玻璃砖厚度为 d, 光在玻璃砖上传播距离 s 为:

undefined

据传播速度undefined, 传播时间 t 为:

undefined

为寻求 t 随 n 的变化规律, 可作如下变换:

令undefined, 则

n2=x2+sin2θ,

故undefined

令undefined, 由数学知识可知, y 与 x 的函数关系为对勾函数.y 存在最小值, 且在最小值两侧为单调函数, 左侧单调递减, 右侧单调递增.

由于undefined, 所以当undefined时, 有 x=sinθ, 即undefined时,

y 有最小值 ymin=2sinθ,

即 t 有最小值undefined

篇5: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研读有感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5题 (22分):

两平面荧光屏互相垂直放置,在两屏内分别取垂直于两屏交线的直线为x轴和y轴,交点O为原点,如图所示。在y>0,00,x>a的区域有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两区域内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在O点处有一小孔,一束质量为m、带电量为q(q>0)的粒子沿x轴经小孔射入磁场,最后打在竖直和水平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亮。入射粒子的速度可取从零到某一最大值之间的各种数值。已知速度最大的粒子在0

解: 粒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为r=■。

速度小的粒子将在x

轨道半径大于a的粒子开始进入右侧磁场,考虑r=a的极限情况,这种粒子在右侧的圆轨迹与x轴在D点相切(图中虚线),OD=2a,这是水平屏上发亮范围的左边界。

速度最大的粒子的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它由两段圆弧组成,圆心分别为C和C′,C在y轴上,由对称性可知C′在x=2a直线上。

设t1为粒子在0

■=■,t1+t2=■;由此解得t1=■,t2=■。

结合对称性可得∠OCM=∠MC′N=60°,∠MC′P=360°×■=150°,所以∠NC′P=150°-60°=90°,即圆弧■为1/4圆周。因此,圆心C′在x轴上。

设速度为最大值粒子的轨道半径为R,由直角△COC′可得2Rsin60°=2a,R=■。

由图可知OP=2a+R,因此水平荧光屏发亮范围的右边界的坐标x=21+■a。

试题及答题错误分析

本题的难度系数为0.21,省平均分为4.69,考生总体得分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缺乏对物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其二是欠缺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求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关键是学会解题的“三步曲”,即一找圆心,二定半径,三求时间、角度等物理量。如本题中求解粒子在水平荧光屏上发亮范围的右边界时,确定粒子在x>a区域运动的圆心C′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考生在答题中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1. 审题不清。主要表现有:题目要求的是亮线的范围,却用亮线的长度来表示;题中说明重力不计,少数同学还是考虑了重力的影响;把x=a当成原点位置,或想当然地认为水平荧光屏上亮线范围的左边界的坐标为x=0;把粒子运动半径所扫过的面积当成荧光屏上的亮线范围,等等。

2. 思维紊乱或方法不当。主要表现有:不先求时间和圆心角,却直接求亮线范围;没有按速度由0逐渐增大的分析思路去推理,从而无法把握全局;求出速度最大时的轨道半径为R=■后,即认为竖直屏上亮线范围的最大值为2R=■,等等。

3. 不会正确运用数学工具。主要表现有:粒子运动轨迹的示意图不会画或画得不够规范,如未将C,M,C′这三点画在同一直线上,无法确定速度最大时粒子在x>a区域内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位置,从而无法把握运动轨迹的对称性,或不会利用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来求解;由直角△COC′求解R与a的关系时将“sin60°”写成“cos60°”,等等。

4. 表述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字母表述不规范,如将“R”与“a”混淆,用“L”替代“a”,圆心角写成t1=■,t2=■等。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以后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物理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应试技能。一个良好的思维程序应该是:①逐字逐句,仔细审题;②想象情景,建立模型;③分析过程,画出草图,找到临界状态;④寻找规律,列出方程;⑤推导结果,讨论意义。

2. 采用“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提高综合归纳能力。可先将某一类问题收集起来,找出这类问题中不同习题的解题思路的“共性”和“个性”,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才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

3. 加强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训练。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五大能力之一,是思维层次较高的一种能力,也是解决物理综合题的关键。如对于今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第24题,只有掌握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技巧,才能顺利解题。

4. 加强解题的规范化训练。高考阅卷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按解题过程中的采分点来给分,因此文字和字母必须规范,特别要注意解题时所用的字母与题设所给的字母必须保持统一。

篇6: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研读有感

图1

题目 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1=5.4×10-2,K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 ℃,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 ℃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1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

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

(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还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图2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图2

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

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

(3)设计实验证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

②草酸为二元酸.

题干分析:题干文字不多,而信息多.①由K1、K2知草酸(乙二酸)为二元酸;②草酸的钠盐、钾盐易溶于水,草酸的钙盐难溶于水;③草酸晶体熔点101 ℃;④草酸晶体易溶于水;⑤草酸晶体受热脱水、升华;⑥草酸晶体在170 ℃以上分解.

理出以上信息,可能还有些地方不太清楚,一是信息②中的钠盐、钾盐、钙盐是正盐还是酸式盐?对于这一点,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会判断出钠盐、钾盐,其正盐或酸式盐均是可溶的,而钙的正盐是难溶的.二是信息⑥中的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是什么?对于这一点,一是从设问中去找答案;二是结合已学的化学知识来理解.

链接设问:设问(1)(2)均是通过实验检验草酸的分解产物.设问(3)是设计实验来验证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验证草酸为二元酸.

回答问题:(1)图1所示装置是草酸晶体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A是反应发生装置,B是冷凝装置,C是产物检验装置.在C中用到澄清石灰水,它是检验CO2的常用试剂,从反应物推测分解产物之一应为CO2.在这个推断的基础上,就可确定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装置冷凝什么?由于草酸晶体受热脱水、升华,可见B中冷凝的是草酸脱去的水、草酸和生成的水.冷凝的目的是防止气体草酸进入C中,与石灰水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而干扰CO2的检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研读有感】相关文章:

高考试题全国卷理综08-11

高考全国卷理综真题05-06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分析11-25

辽宁高考理综卷范文06-13

2018高考理综生物答案04-13

高考模拟试题理综06-30

广西高考理综试题06-17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06-30

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08-11

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04-07

上一篇:与孤独一起走过的日子初中作文700字下一篇:宣汉县凤鸣乡中心校庆五四、六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