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视阈下高考作文段子的狂欢研究——以“2016高考全国Ⅰ卷作文”主题段子为例

2022-09-10

近年来, 大众对高考作文试题的讨论更带有或诙谐幽默或批评逗乐的意味。这使得对高考作文的探讨演变为一场狂欢盛会。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追求自由、平等、理想化的人类关系与精神交往, 正契合了巴赫金笔下的“狂欢”精神。

一、“高考作文主题段子”与“狂欢理论”

被称为“中国版Twitter”的新浪微博, 是目前国内覆盖用户群体最广的社交平台, 也是传播力最广、最具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 是网民创作和传播高考作文段子的主要阵地之一。网络段子目的是通过创作产生一种幽默诙谐的效果, 它以简便快捷的文化形式, 以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内容。

在巴赫金狂欢理论中, “狂欢”是这一理论内在精神的容器与表达方式, 其真正的精神原则是平等与自由, 它意味着对等级森严的官方秩序的颠倒与推翻, 从而使得平日里受日常生活和等级制度。本文将选取新浪微博上的2016高考全国I卷作文段子作为代表, 详细分析高考作文主题段子的舆论表征和创作特征;从舆论传播的视角深入分析高考段子的内容特征和创作模式;分析高考作文段子热呈现的舆论现象, 探讨其与巴赫金的狂欢仪式的关系, 旨在获得现象观察和解释性理解, 并做出思考。

二、对“2016高考全国一卷作文”段子创作特点的分析

第一, 内容多涉及社会热点议题。开放性的高考作文题给予了网友极大的创作空间, 网友的“借题发挥”也不拘一格。比如, 从图中左右两孩衣着和待遇不同联想到二人母亲对两个儿子提供的物质条件和态度的差别——这是围绕新出台的“二胎政策”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也有段子重提早恋问题, 或诙谐地架构情节故事, 或隐约抨击了一味反对青少年早恋的教育方式。

第二, 直击痛点, 群体意识被唤起。段子内容透露出的价值观倾向多源自特定群体的共识。举例来看, 90年代初出生的一波人群经历过的基础教育是处在传统的压力式教育、“减负”式素质教育两种理念更替博弈的交界阶段, 因此, “棍棒教育”的阴影、“唯分数决定论”的论调更为清晰地存在于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和80后人群的记忆里。这样的段子内容很容易对有类似经历或体会的受众产生共鸣效果。受众难言的痛点被几句话一张图的段子击中时, 群体情绪更易被激发。自带热度的“高考”话题加上大量转发和附和创作的行为便成为了类似段子快速传播的催化剂。

第三, 从创作模式上看, 多抓细节做暗喻推理或做夸张的情节想象。层出不穷的段子体现了网友无尽的“脑洞”, 其看似捉摸不定的逻辑背后其实是对于原题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图片中小孩脸上的唇印和巴掌印让网友联想到小孩妈妈化浓妆、手掌不洁净, 写出了“作为家长, 不要画太浓的妆, 洗手要勤”的段子。夸张的联想力冲破了传统的就事论事的评论逻辑。段子手们也热衷推理暗喻解读。

第四, 个别反应迅速的企业也借机嵌套场景、延伸情节, 利用段子做数字营销。由此可见, 自媒体时代的企业广告营销不同于传统媒体广告的硬广投放, 利用段子的数字营销不再呆板程式化, 宣传同时给受众带来了更多会心一笑的幽默体验。

研究发现, 通过社交网络创作和传播的2016高考全国一卷作文段子内容丰富多彩、主题不拘一格、文风平实直接、形式图文并茂, 无论是犀利的吐槽还是诙谐的调侃, 段子呈现出的舆论内涵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识中高考所代表的教育权威的印象, 展现互联网时代大众的娱乐精神, 这场高考作文段子热可被视为微传播时代大众精神的一场狂欢仪式, 展现了当下网民精神世界的图景。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过度娱乐化的问题。

三、对“2016高考全国一卷作文”段子狂欢仪式的思考

首先, 全民共创与全民共享的高考作文段子构造了“狂欢”。巴赫金提出, 具备全民性的狂欢表演者和观众并没有清晰的划分。“狂欢”二字正是针对群众精神世界的“颠覆、融合”。网络这个巨大的话语空间对大众来说意味着广阔自由、独立便捷又开放的发声渠道, 不具有传统媒体的“守门员”制度。

像高考作文段子这样的权威话题段子之所以受到关注和热捧固然源于公众对重大事件 (高考) 本身的关注, 但从舆论学角度看, 段子在一定程度上又消解了话题本身因重要性和权威力而带有的紧张感, 反倒成为了大众精神世界的映射。

细看每条段子的内容, 正呈现着当代人的社会认知和对待现实的情感与智慧。然而, 高考作文段子中多见带有极端情绪和错误价值观的论调, 譬如, “这是个看脸的世界”、“老公不会赚钱就活该被骂”、“学渣值得同情”、“早恋正常”等等;也有少数隐晦的黄色信息, 或带有人身攻击的无厘头恶搞。这些错误的价值观通过段子传播, 很容易将舆论主调带离正能量的轨道。

评论应宣扬正义, 娱乐不是“愚人”, 宣泄不该成为放纵, 吐槽不能成为攻击, 草根和自由不应演变为拥护庸俗的理由。如何杜绝庸俗段子传播, 控制好娱乐的度, 发挥舆论的正能量价值是段子热中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反映在高考这一倡导公平公正的重大教育事件中, 不良信息容易对高中生的思路产生误导、对教师的正常教学产生干扰, 不利于高考事件本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发展进步。一味追求自由和趣味是无法促进社会整体精神文化的正向发展的, 透过形形色色的段子看到的舆论面貌, 需要更多理性受众懂得自律约束、需要媒体把握好内容引导的度, 在表达社情民意的公开自由和社会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之间, 获得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33.

[2] 孙慧英.多色段子:消解权威的精神狂欢[J].人民论坛, 2010.6, 2:21.

上一篇: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下一篇:对“放羊”式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