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建议书的格式

2024-05-25

作文建议书的格式(精选9篇)

篇1:作文建议书的格式

To Whom It May Concern,

I am a student in this university who regularly comes to the library to spend my spare tim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ervices you offer here are quite good; however, I have some suggestions for you to adopt. And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greatest appreciation if you are so kind as to take my suggestions into consideration. To begin with, will you please prolong the time for reading? In the daytime,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having classes, so they can’t come to the library. Moreover, some of the books on shelves are out of date. If you are so kind as to provide us consideration.

Yours sincerely,

Li Ming

>>>下一页更多“英语作文建议信”

篇2:作文建议书的格式

I am writing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ways to improve student’s physical condition in your university. My proposals are as the following.

First and foremost, I propose that we should take advantag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on our campus, and not only educat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lasses, but also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classes. More importantly,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ole played by extra-curricular activates. For example, we could plan and organize a large number of such ball games as football games, basketball games and so on.

It’s my honor to share my opinions concerned with you. If you could take my advice into consideration, I will be highly grateful.

Sincerely yours,

篇3:作文建议书的格式

1 信函式格式的使用使公文格式不统一

1.1 形成便函、函、信函三种格式并存局面

“函”是不相隶属机关,平行机关之间相互联系工作、商洽有关问题、处理事务的一种文字工具,在我国被各级各类机关、群团、企事业单位广泛使用。据《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修订本)记载,“函”指称书信始于汉代,《三国志·魏书·刘晔传》记载:“(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不过那时的函主要用于私务。用于公务的函,其前身是封建社会官署衙门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互往来的平行公文,如“关”、“刺”、“移”、“解”、“碟”、“咨”等。1912年11月6日北洋军阀政府颁发的《公文程式条例》中规定:“行政各官署无隶属关系者之往复文书,以公函行之。”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的《关于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出台后,“公函”改称“函”。自此“函”被列为正式文种,并开始在我国被广泛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将“函”列为常用或主要文种。20世纪80年代末起,国内选用“函”文种行文时基本上采用便函和函两种形式;但自新国标出台后,用“函”文种行文时,出现了三种格式并存的局面。

一是“便函”形式。长期以来,在我国各级各类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为方便起见,在介绍、商洽、询问、催办等有关事宜时,往往用一种与书信大体相同的“便函”行文。这类便函格式上只有版头和主体两部分,缺版记部分;两大部分中公文格式的要素往往不完整,而且格式要素标识随意性很大,如:公文印制时使用版头标印有机关全称或简称下有一条红色反线的便笺纸,无发文字号,大多无公文标题,有的虽有公文标题,标题直接为“公函”、“邀请函”、“拜访函”、“约稿函”、“征求意见函”等等。

二是“红头文件”形式,即选用“函”这一公文文种行文时,以正式红头文件格式标印。自1996年5月3日《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1989年3月1日《国家机关公文格式》(GB9704—1988)标准试行后,我国各级党政机关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普遍采用公文格式标准中规定的公文格式要素来印制公文。每件公文中格式的三大部分(版头、主体、版记)较完整,各要素较齐全,如党的机关公文使用“函”这个法定文种行文时,版头一般都标印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后加括号内标注“函”字,如“××××××(函)”;发文字号三要素之一机关代码中都标识“函”字,如“×委函”、“×委办函”,“×政函”、“×政办函”等。唯一区别的是印制此类公文时,行政机关的公文版头统一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就全国而言,使用“函”文种行文时,公文格式逐步朝着统一、规范的方向迈进。

三是“信函式格式”的形式。1999年底,修订发布了新国标,新国标第11条第1款信函式格式中规定:发文机关名称上边缘距上页边的距离为30mm,推荐用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酌定;发文机关全称下4mm处为一条武文线(上粗下细),距下页边20mm处为一条文武线(上细下粗),两条线长均为170mm。每行居中排28个字。首页不显示页码。发文机关名称及双线均印红色。发文字号置于武文线下1行版心右边缘顶格标识。发文字号下空1行标识公文标题。如需标识秘密等级或紧急程度,可置于武文线下1行版心左边缘顶格标识。2000年1月1日起,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大量的公文使用此格式标印,有的党政机关也参照此格式标印公文。自此,国内出现了便函、函、信函三种不同公文格式的版本,原已趋向统一、规范的局面被打破。

1.2 产生的矛盾与问题

1.2.1“文件格式”与“信函式格式”的差异

一是公文格式要素上的差异。表现在构成要素上的不完整性,如:前者的公文版头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文件”二字组成,后者只标识发文机关全称,没有“文件”二字;前者版记部分标注印发机关名称及印发日期,后者版记部分不标识印发机关名称及印发日期。二是版式不同。公文页边与版心尺寸大小不一。前者的上白边为37mm,后者缩小为30mm;前者在发文机关标识下标印一条156mm的红色反线,后者在发文机关全称下4mm处及在距下页边20mm处分别标印上下两条长度为170mm的武文、文武线。三是格式要素标识的位置不一,如:通常行政机关印发的下行文、平行文,发文字号标识在发文机关标识的下方居中位置;印发的上行文,发文字号标注在红色反线的左上方位置,秘密等级、缓急时限依次标注在公文首页发文机关标识的右上角;而信函式格式的发文字号标注在上一条武文线右下方位置,秘密等级、缓急时限则依次标注在上一条武文线的左下方位置。

1.2.2使用同一文种印制公文时出现红头文件格式与信函式格式两种不同的公文格式的矛盾

众所周知,列入《条例》中的公文主要种类共有14种,列入《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的公文主要种类共有13种。两个法规合计共有18种公文种类,其中可在新闻媒体、网页公布和在社会公共场所张贴的公文文种有“公报”、“公告”、“通告”和“会议纪要”及“命令(令)”这5种公文种类外,选用其他12种公文种类(决定、决议、请示、报告、批复、通知、通报、意见、议案、条例、规定、指示)行文时,都按正式的“红头文件”格式标印。而自2000年1月1日,信函式格式出现后,打破了这一格局,加剧了公文格式的混乱现象,出现了许许多多问题。

一是导致了“通知”与“函”不分、“请示”与“函”不分、“批复”与“函”不分、“意见”与“函”不分、“通报”与“函”不分、“报告”与“函”不分、“议案”与“函”不分等,同时也出现了“函代请示”、“函代批复”、“函代通知”、“函代意见”等的现象。二是出现大量使用同一文种而用两种不同公文格式印制公文的情况。全国各级行政机关行文的实际情况显见这一现象。例如:《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要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函〔2009〕75号)、《关于2009年5月份税收收入情况的通报》(闽政税函〔2009〕139号)、《关于对需调整有关地区省级人员出访计划的意见》(外外管函〔2009〕129号)、《关于8月1日“摩的”司机集体上访情况的报告》、《关于支持和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建设的批复》(文港澳台函〔2009〕2322号)、《关于提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草案)>的议案》(国函〔2009〕×号)皆用信函式格式来印制,甚至连任免令、嘉奖令亦用信函式格式印制,如:《关于晋升××同志海关副总监关衔的命令》(国函〔2003〕116号)、《关于给×××同志记一等功的命令》(国函〔2006〕35号);这种使用信函式格式来印制公文的做法还波及党的机关,例如:《关于表彰全国机要交通业务质量竞赛“十连冠”优胜单位的通报》(厅函〔2008〕18号)、《关于接待香港惠安同乡总会海西参访团的请示》(闽委统联函〔2009〕52号)等。以上选择“通知”、“通报”、“意见”、“报告”、“批复”、“议案”、“命令”、“请示”文种行文时使用信函式格式印制的公文,与所谓“红头文件”格式印制的公文的版面,差别很大,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公文的严肃性、权威性大打折扣。

2 导致公文格式混乱局面的原因分析

2000年初信函式格式启用以来,导致了公文格式更加混乱、不统一的局面。主要原因如下。

2.1 尚未给“函”一个准确的定位,认识上的误区所致

《办法》第四章第十五条规定:“政府各部门……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2001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办法>涉及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国办函〔2001〕1号)对“函的形式”作出解释,即“函的形式”是指公文格式中区别于“文件格式”的“信函格式”。以“函的形式”行文应注意选择使用与行文方向一致,与公文内容相符的文种。《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一书在解释“信函格式”时指出:“信函式公文格式是针对非普发性公文所采用的一种格式,主要用于答复、解释或说明某种具体事项……这种在眉首只标识发文机关名称而不标识‘文件’二字的‘信函式’公文,用于处理日常事务的平行文或下行文……”国务院公报2008年第5号刊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中谈到控制文件规格时,要求“能以函的形式印发的,不以文件形式印发”。纵观上述条文释义,不但对“函的形式”的确切含义没有明示,而且对特定格式的适用范围和具体使用等有关问题未作明确说明,导致了对“函”的形式的理解上产生分歧,产生出“信函”是不是“函”,属不属于“红头文件”范畴;信函是不是正式行文,正式行文与非正式行文如何界定,若是非正式行文,它有无法定效力;具体事务、日常事务如何区分等许多问题和疑问。

一是从行文规则来看,行文时不按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来选用文种,而是按其内容的重要程度和是否普发来确定。

二是从行文方向看,“函的形式”主要用于平行文,有时也用于处理一般具体、日常事务的下行文;而“文件格式”主要用于普发性的下行文以及上行文。

三是从公文内容上看,以“函的形式”行文主要是用于非普发性行文,处理具体事项和日常事务的一般问题;而用“文件格式”行文涉及的都是法规性、政策性事项或者比较重要的事项。孰轻孰重如何区分、辨别。

四是从所用的文种看,“函”是现行党政机关一种常用的公文文种,而“信函”只是法定公文文种的一种载体。将“函”这个在《条例》、《办法》中列入常用或主要的文种游离于法定文种之外,成为非正式公文。正式公文与非正式公文凭什么界定。

五是从使用范围看,用信函式格式行文在各级行政机关和部门党的机关较为普遍,信函式格式区别于文件格式,那么信函是否属“红头文件”范畴。

2.2 以公文的发文字号中的“发文机关代字”来界定公文格式所致

分析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格式细则,不难看出,是以“发文机关代字”来区分公文格式要素的,如:“×发”、“×办发”的公文格式是按照“国标”中第5~9条规定的公文格式的要素标识的,而发文字号为“×函”、“×办函”的,则是按“国标”中第11条第1款“信函式格式”这一特定的公文格式来标识公文格式要素的。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合理,都值得商榷。

3 治理公文格式混乱局面的对策建议

全国三大机关(党、政、军)或是七大系统(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军队、法院、检察院)的公文格式,主要有以下7种类型。

一是《条例》、《办法》等规定的公文格式。众所周知,发文机关标识(或称版头)套红标印这是“红头文件”的标志。《条例》、《办法》中规定的公文版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另一种是党的机关公文也可由发文机关全称加括弧标注文种组成。

二是“民用标准”(指新国标)与“军用标准”(指《军队机关公文格式》GJB 5100—2005)中共增加的5种特定公文格式,即:“民用标准”中的“信函式格式”、“命令(令)格式”、“会议纪要格式”和“军用标准”中的“印发、转发和批转的公文”、“代拟稿”、“会议纪要”3种特定公文格式。

三是简报式公文格式。如:党的机关印发时“×办通报”,国家行政机关印发的“内部情况通报”,纪委部门印发的“××××通报”。这些亦属“红头文件”范畴。

四是在新闻媒体上,互联网上发布或在社会上公共场所使用特殊纸张印制张贴的公文,如“公报”、“公告”、“通告”。

五是各级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格式。

六是建国以来在我国社会广泛使用的便函格式。

七是分别用4种不同颜色标印的所谓“红头文件”、“绿头文件”、“白头文件”、“黑头文件”,即: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文机关标识用红色大字居中套印的“红头文件”,包括用红色大字套印的“密码电报”报头(电报属文件范畴);2009年1月1日启用的用绿色大字套印的“内部明电”报头的“绿头文件”;还有各级党政机关频繁印发的“白头文件”,以及各级各类机关擅自印发或复制的“黑头文件”。

以上仅从公文的版头或首页版面来看,公文格式的混乱现象就不言而喻。这五花八门的各类公文格式,使“红头文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严峻挑战,实有治理整顿之必要。

一是要统一。全国各级机关尤其是上级机关要根植一体化理念,要有与时俱进精神,强化统一性意识,不能对全国公文格式多样性视而不见,抱无所谓的态度。要充分认识公文格式的不统一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各级各类机关制发的“红头文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损害了机关的形象。特别要处理好特殊性与统一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在国标修订中作出正确的抉择。一是目前的“民用标准”与“军用标准”并存实不可取,再也不能强调其他机关的特殊性又出现其他国标了,若政出多门,必然混乱局面依旧。二是各类机关制定了《条例》、《办法》、《规定》中关于公文格式的要素必须统一服从于“国标”,不能从某个机关局部需要来考虑问题,应该有全国一盘棋的意识。三是作为国标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尤其是公文格式国家标准。以往的《国家机关公文格式》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名称都不合适,前者局限在机关,后者更局限在行政机关。国标的名称应为《国家公文格式》为宜,它能涵盖全国范围,即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同时,鉴于目前全国各类机关电报格式也不统一的现状,笔者认为,亦很有必要制定出台电报格式国家标准。

二是要规范。公文格式规范须靠国标来约束。首先,国标要严谨规范,对公文格式的每一要素,每一要素的标识位置、每一要素的字体字号等都要作出规范的定义和解释,如:对用少数民族语言印刷公文的排印格式作出具体规定说明(据了解,目前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印制此类公文时,排印体式有所不同);又如:对在新闻媒体或互联网上刊登或在社会上张贴的“公报”、“公告”、“通报”的公文格式作出具体规定说明;再如:对简报式、会议纪要式的公文格式各要素作出具体规定说明;同时对使用命令(令)这一文种制发的公文格式要素作出规定说明(据了解,目前在标印此类公文时,行政机关与军队机关标印的格式也有不少差别),等等。若国标不规范,表述不严谨、准确,将无所适从,难免为印制公文格式不规范留下空间,甚至将其视为不规范标印公文格式要素、公文格式混乱的理由。

三是要权威。公文格式是外在形式结构的组织与安排,是显示公文权威性和严肃性的重要标志。因此,修订颁发的公文格式国标要有权威。权威必须建立在制定的国标是合理和科学的基础之上。一是修订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必须遵循统一、规范的原则。二是加强调研。修订国标时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在全国范围内的调研工作,不但要考虑上级机关或中央、国家机关的需求,更要通盘考虑省、市、县基层各级各类机关以及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手修订;三是广泛听证,集思广益。“国标”这一规范性、专业性较强的文件在修订稿出来后,要进行广泛听证,甚至可以公开征求意见,通过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等公开发布,在全国范围内征求广大文秘工作者的意见;亦可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上下级机关、业务部门的意见和公文学界、秘书学界、专家学者的意见,集思广益,使之符合我国国情,产生出一个既合理科学又便于操作的统一规范的国家公文格式标准。

篇4:对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统一使用“顺序编码制”

关于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国际上流行的有好多种,而《规则》中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一出版年制”这两种。

1顺序编码制: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在引文处,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在论文中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项目应完整,内容应准确,各个项目的次序和著录符号应符合规定。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志。也就是说,当文中引用多个参考文献时,顺序编码要求对这些文献按照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即标注第一个第一次引用的文献的序号是,标注第二个第一次引用的文献的序号是。而对于已经有了编号的文献,无论它在后文中的任何位置再次出现时出现几次其标注号码保持不变。比如后的论述中再次被引用,它在再次被引用处的标注序号仍然是,而不是。

2著者-出版年制:采用著者一出版年制时,引文处引用文献的标注内容由作者姓氏和出版年构成。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的排列顺序是,首先按文种集中,然后按作者的姓名的情况排列。同一作者有多篇文献时,按出版年排列。

示例——

主编靠编辑思想指挥全局已是编辑界的共识(张忠智,1997),然而对编辑思想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故不妨提出一个构架……参与讨论。

“思想”的内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

参考文献:

张忠智.1997.科技书刊的总编(主编)的角色要求[C]∥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建会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33-3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96.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4]

由上可知,“著者一出版年制”和“顺序编码制”相比,“著者一出版年制”标示法其文中用责任者和出版年标示,这不仅和文后重复,而且也增大了文章的篇幅,若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则使文章更显得累赘。而且,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也容易被误认为是正文的末尾部分,使文章结构显得紊乱,同时也不便于文献检索。“顺序编码制”却正好相反,文中显得简练,文后文献也显得整齐、突出,便于文献检索。因此,从有利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和标准化工作开展的角度讲,我建议参考文献统一使用“顺序编码制”。

二建议规范文献类型标志

在作者投稿中,比较多见的差锚是文献类型的标志代码错误或标注不规范,可能是作者不知道应该标注哪个文献类型的标志代码,或者说作者尚不清楚文献类型标志代码的准确含义,有的在专著文献的题名后标注“[J]”或其他代码,有的在专著文献题名后面标注“(m)”“(M)”“M”等,正确的应该为“[M]”。文献类型标志是用以区分所引用的文献类型的。《规则》将参考文献分为专著、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连续出版物、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专利文献以及电子文献等几个大类,除电子文献外,“文献类型标志”均为“任选”,而不是必备项目。但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各期刊编辑部愈加重视“文献类型标志”的标注,作者也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文献类型标志”在作者和编辑的心目中俨然已成为必备的著录项目。因此,文献类型标志代码应该规定为必备项目。并以《规则》附录B为准,置于文献题名后的“[]”中。

三建议规范参考文献表的标题

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参考文献表排在文末,作者不必考虑表题标号问题,但表题较易出错。有的论文以“文献”“主要参考文献”“参考资料”“主要参考资料”“[参考文献]”等为标题;有的与正文一级标题连续排号,有的单独列出;有的居中,有的左顶格,还有的左边后退两个字符等,这些在《规则》中都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统一的规范。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不能称其为一篇完整的论文。而参考文献标题又是参考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建议参考文献的标题应以“参考文献:”的形式作为标志,并且左顶格。同时,为了提升参考文献的位置,应将参考文献标题与正文中的一级层次标题连续编号,且字号字体规定一样。

四起止页码之间应用“一”或“~”

既往对起止页码之间应用波纹线“一”还是一字线“一”,有过多种讨论。比如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了四种形式的连接号用法,其中表示数值范围的既有浪纹(1000公斤~1500公斤),又有一字线(1881—1936)。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的“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浪纹式连接号“一”,因此起止页码之间应用“~”。金顺爱则认为,浪纹表示数值或数字之间的范围,不表示起止,如蒸汽机若注入二氧化碳能提高采收率10%~15%。这里的“~”表示从10%到15%之间任一数字,是这个区间的范围,也许是10.1%,也许是10.2%,也许是14.9%。然而,一字线“一”表起止,如“冯增昭等.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50—55”。这里的“一”连接两个相关的数字,表示这篇文章在这本书中占据

的位置为从50页到55页,而不是从50页到55页之间的任一数字。

由上分析可知,按照著录上的连续性原则,笔者认为应用“一”或“—”。但一字线“—”在科技期刊中连接数字时极易与数学中的“负号”相混淆。所以还是用半字线“—”连接起止页码取代一字线“—”。因此,在起止页码之间应用波纹线“~”连接不连续的页码,用半字线“—”连接连续的页码。

五建议引文是专著或期刊的文献页码放在正文参考文献序号后

按照《规则》的规定,专著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为:“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为:“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可见,无论专著还是期刊,其引用页码均应标注在文后参考文献中,但在实际出版的学术刊物中,出现了多种著录形式:(1)引用页码按正文参考顺序放在文后参考文献中。笔者认为,这种作法会被误解为,正文中每一次引用都参考了所有在文后著录的页码。(2)引用一次的,把页码放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多次引用的,把正文中第一次出现的参考文献页码放在文后参考文献中,正文中第二次及以后出现的用同序号标志,页码在正文的文献序号后。笔者认为,这种对多次引用的标引会被误解为,第二次及以后的引用都引用了第一次的页码。因此,笔者认为,比较科学的作法是:不管是一次引用还是多次引用,其页码都放在正文参考文献的序号后。这样既简洁明了,具可操作性;又方便编辑、审稿专家、读者准确快捷地查阅作者所引部分。

六建议规范副题名及说明题名文字前的标点

副题名“是一种解释题名,是解释或从属于正题名的另一题名,包括分卷(册)的题名”。说明题名文字“是指在题名前后出现的对文献内容范围、卷次、编辑方式、体裁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题名的特征”,它是题名的组成部分。关于副题名及说明题名文字前的标点符号著录,实际出版物的参考文献中的标注有多种情况,如:“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中“A集”前用的是“:”“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自然科学版”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哲学社会科学版”用的都是“()”。更有甚者在同一刊物中且在同一种总书下的子书名,有的用冒号,有的用间隔号,不一致。

例如: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377-378.[编辑学报,2003(6):420]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编辑学报,2003(2):98]。

到底用“:”还是用“.”,或用其他标点,《规则》中无明确的参考细节。笔者对目前几十种期刊进行审读,发现许多期刊在副题名及说明题名文字前的标点符号使用上比较混乱,归纳起来主要著录成五种方式:“:”“.”“·”“()”“,”。比如:“邓小平文选.第3卷”邓小平文选:第3卷“邓小平文选·第3卷”邓小平文选(第3卷)“邓小平文选,第3卷”。建议补充副题名及说明题名文字前标点使用的参考细则(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标点)。

七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建议使用最新版本

在很多出版物中,引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都没有使用最新版本。例如在编辑学报,2003年第2期第87页中的两条参考文献:“[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241.[6]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274-280.”上述两条参考文献都引用的是旧版本。根据有关精神,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著作,应引用最新的版本和译本。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使用1995年版本,《毛泽东选集》使用1991年版本,《邓小平文选》(第1、2卷)使用1994年版本等。

篇5:倡议书英语作文格式

Im Li Hua,a student from Guangming Middle School.When I went to see a friend in the countryside this summer. I wan shocked to find a large quantity of farming land deserted.

The reasons are various. On the one hand, the terrible weather caused the farming land to become too dry to grow crops, and some of it was finally deserted. In addi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take up farm work become smaller.

As we all know, food is vital for our survival. Theref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op the farming land from being wasted any more. Or we will have no land to grow crops to feed ourselves in the near future.

篇6:建议书的格式指导

第一种:把建议书的内容概括成一句话,用来做标题。如:“新年时不要互相送贺卡”。

第二种:把建议书的中心思想作为标题。如:“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第三种:用建议书为题或写法特点为标题。如:“建议书”、“我的建议”、“建议一”。

第四种:摘录建议书中的一句重要的话作为标题。这句话可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建议书的中心,还可以是建议者的要求等。如:“使我们的家乡更美好”、“个个争做花草树木的小卫士”、“把我市建成山水园林城”。

篇7:建议书的格式内容

(一)标题

建议书标题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建议书”三个字。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如“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建议书 ”。

(二)称呼

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

建议书的称呼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等。有的建议书也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

(三)正文

建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写建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

建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素交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

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四)结尾

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建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五)落款

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下面来写一篇节约用水的建议书吧

篇8:高考作文结构的格式化

考场作文, 时间限制较紧, 容不得考生在文章结构上作秀;作文阅卷任务繁重, 也容易造成阅卷者视觉疲劳。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的作文思路要一目了然, 结构要清晰可辨, 亮点要突现眼前。因此, 对高考作文结构可适当进行“格式化”, 既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 又可起到彰显文章层次之功效。其具体方法概述如下:

方法一:用小标题或序数词彰显层次

围绕每个话题都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以阐述或描写, 这也就是组成文章主体内容的各个部分, 如果对这各个部分的内容分别安上小标题或序数词, 自然可以起到彰显文章层次的作用, 甚至还可以防止学生在作文途中, 思维出轨, 行文跑题。

05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三国之“脸“说》就采用了四个小标题“孔明之脸———睿智哀伤”“孟德之脸———阴险豪迈”“云长之脸———诚信孤傲”“公瑾之脸———智慧”, 清晰地点明了文中四个人物的主要特征, 层次清晰, 结构严谨。又如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也用了三个小标题“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 以花喻人, 写了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个性的历史人物, 意味深远, 结构行文流畅, 应是亮点之一。

对于小标题的设置要求:第一, 小标题应是与本节内容主旨或主要陈述对象有关的关键词或短语;第二, 各小标题应是同类或相关事物, 之间构成并列或递进的关系;第三, 小标题也应醒目且富有形象性。

方法二:用提示语或中心句彰显层次

在文章每个自然段或每层内容的前面或结尾部分用一句提示语、中心句或总结语对本段 (层) 内容加以提示、概括或总结, 也可起到和设置小标题相同的作用与效果。

如07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语文, 心中的一泓清泉》, 内容有三个层次, 每层前面有一中心句“泉水叮咚, 语文, 让我领略山水之趣, 没有舆马, 没有舟楫, 有我, 有心, 有语文”“泉水叮咚, 语文, 让我体会人情之真。没有演员, 没有道具, 有我, 有心, 有语文”“泉水叮咚, 语文, 让我领悟人生哲理。不是宣读, 没有教条, 有我, 有心, 有语文”, 三个句子皆自成一段, 构成排比, 使文章脉络清晰, 引领读者去参悟国学中的救世情怀。

再如0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中分三个层次阐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 望断天涯路’”;“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收获, 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层用诗句引领, 理趣盎然, 行文流畅, 令人悦目。

对于中心句的设置也应注意:第一, 要有针对性、概括性, 它应是对本节内容主旨的精炼概括;第二, 句式要整齐、有气势, 构成一组排比句;第三, 语言要有文采, 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使其成为文章亮点。

方法三:表达方式的整齐性彰显层次

作文中的各部分内容的表达方式保持相同的顺序, 文章结构具有整齐美, 便于阅卷老师迅速抓到文章思路, 从而起到彰显文章层次的作用。以下摘录的是2006年上海春季高考优秀作文《小楼昨夜听风雨》的正文部分: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是小雨的柔, 小雨的多情, 小雨的脉脉绵绵。这种雨不仔细听是听不到的;不静下心, 心无杂念的听是听不到的。这种雨声好似夜晚的茉莉花飘出的淡淡清香, 似有所无, 虚幻飘渺, 想伸手去抓却早已不见了。听小雨让我想起李清照, 她的词与人一样, 永远不给人惊心动魄, 给你留下的是淡淡的景, 淡淡的愁, 像词中屡缕缕腾起的略带香气的焚烟, 听不到燃烧的噼啪声但却永远牵动你的心。喜欢听小雨声, 我好似一个忧愁善感的少女, 倚着窗儿, 一夜听雨静无眠。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是中雨的利索, 中雨的爽快。中雨声是打在芭蕉上清脆的响声, 均匀细腻, 连续不断, 如潺潺的流水, 如鸣佩环;又似冰雪融化打在岩石上的从容不迫。这种声音像富贵的牡丹香气扑面而来, 它不躲不闪, 不会逗得你心发痒, 它似乎看得见, 也摸的着。雨声让我想起王维, 他的诗是‘清泉石上流’的爽朗、清新。而他的人既不默默无闻, 也不似李白般惊涛拍只是诉说着一个‘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诗佛’神话。喜欢听中雨, 我似一个爽朗欢快的少年, 打开窗户, 听雨打在荷叶上响声欢快。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是大雨的洒脱, 大雨的放荡不羁。大雨的声似山洪暴发, 似瀑布从高山奔腾而下, 似大海激昂澎湃, 毫不忌讳, 毫不留情地冲刷着大地。这种声音是你置身花园, 各种各样的花香从四面八方扑来, 有时还呛得你透不过气来。听大雨让我想起李白, 他手执一把剑像一个壮士于倾盆大雨下向着山顶一步步爬去, 任衣衫被树枝挂得破碎, 任双脚被磨石磨得鲜血淋淋, 他的诗风好似大雨声一样豪迈澎湃, 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冲击力。而李白的人也是大起大伏, 生前已用诗惊动世人, 死后也是轰轰烈烈。

以上这篇文章的内容共分三层。每层都先引用诗句 (写出自己对三种雨声的发自内心的感受) , 然后是描写 (对三种不同雨声的描写) , 再是联想 (把雨声与诗人词人的诗句及不同风格联系起来) , 最后又是抒情 (抒发自己听雨的独特感受) 。整个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是文章的亮点之一, 也应是它作为考场作文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蒋国华, 江西丰城市铁路中学教师。

摘要:考场作文, 时间限制较紧, 容不得考生在文章结构上作秀;作文阅卷任务繁重, 也容易造成阅卷者视觉疲劳。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的作文思路要一目了然, 结构要清晰可辨, 亮点要突现眼前。因此, 对高考作文结构可适当进行“格式化”, 既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 又可起到彰显文章层次之功效。本文就其谈谈具体方法。

篇9:浅谈作文教学的去“格式化”

问题的焦点还是在那个“好”字上面。其实,家长、学生们口中的“好文章”当然是指能在中考中拿到高分的文章。这一点,他们所言的“好”和我所认为的“好”其实也并不矛盾,因为我所认为的“好文章”是指具有思想情感内涵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在中考中也必然能获得较高的分数。但如果要和家长、学生开展如何写出好文章的方法讨论,估计结果不欢而散。因为,他们着急,他们想要快,想要立竿见影。而我却坚持,学习写作快不得,急不得,催不得。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一种错误的格式化的作文写作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了。虽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教会学生几点写作的格式却并不需要太多时间。给出模式,强化训练,再加以激励,就可见到成效。

例如:

要求分段,要求一个班级所有学生写作文都分为5段,1段引文,2段起因,3段经过,4段结果,5段总结点题。

要求学生用排比句开头。

要求作文中必须引用一句名言或诗句。

要求学生结尾必须有点明中心的句子。

……

 这些写作的要求,显然并不强调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表述自己的感受,也不在意其如何描摹刻画,更不要说让学生去斟酌词句了。短期来看,学生的作文在这些严苛的格式要求下,形式逐渐规范起来,作文有了文的样子,随之也就有了分数,分数反过来又刺激着所有格式化作文的参与者,更加严格地执行着写作的规矩。作文逐渐要向八股文靠拢了。

但我们认为这样的规范,只是赋予了学生作文一个样子,而样子终究只是作文的外在,没有思想内涵的作文恐怕只是花架子。这种架子功夫,长期练下去,恐怕最终荒废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更有可能荒废学生的思想。

其实,深入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有些耐心慢慢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并引导学生以顺其自然的方式加以表达,在教学中也完全是行得通的。比如多读一些书,可以增长学生的情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创设体验生活的情境,带学生丰富成长的经历,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广泛地探讨时事,可以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组织一场辩论,可以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带学生欣赏一部影视佳作,写几句观影感受,可以给学生的心灵增添灵感。一些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其实都是作文教学的延伸,广泛的关注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就是作文教学。正如马斯洛所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思想、拓宽自己的见闻,养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给学生储备足够的写作能量。

短期看来,交给学生们格式化的写作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是有帮助的,而且这些写作的固化方法,有很多也确实是写作中需要学会的。例如:如何分段?如何点题?善于借鉴,引述经典的思想等,但应该明确的是,写作是一项艺术活动,而不是技术的叠加,好的文章必须是作者心灵和思想的流露,如果我们不花时间、花精力去灌溉学生的心灵,而一味把学生写作的注意力引导到对作文外在形式的经营上来,避实就虚、舍本逐末,这样的作文教学是“短命”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格式化的作文教学法能从根本上消除来自教育需求端对教育的期许吗?或许,格式化的作文教学短期内能带来成绩,能较为快速的满足家长、学生对提高写作成绩的期望,但“成也萧何败萧何。”我们必须认识到,家长、学生们需要成绩,而且他们渴望不会停止,他们需要更高的成绩……终有一天,格式化写作换来的拔苗助长式的成绩将跟不上来自他们内心的需求的写作。是的,他们会醒悟的,他们会意识到那些曾经让他们满意的格式化的作文只不过是教育给他们的一个谎言,他们最终还会明白,比分数更可贵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和情趣。

至此,我们认为去“格式化”并不重要,真正解决作文教学的途径应该是文章的高颜值与好气质。

上一篇:2022年平安建设述职报告下一篇:小学语文第二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