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2024-05-07

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共8篇)

篇1: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切实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低碳经济是遏制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重点分析蚌埠市工农业发展的碳源消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蚌埠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从观念创新、优化结构、科技先导、碳汇农林、园区平台等不同层面提出适合蚌埠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作 者:王文    李兴甫    Wang Wen    Li Xingfu  作者单位:王文,Wang Wen(蚌埠市环境监测站,安徽,蚌埠,233040)

李兴甫,Li Xingfu(海林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黑龙江,海林,157100)

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 EMCC 年,卷(期):, 20(2) 分类号:X37 关键词:蚌埠市    低碳经济    对策    建议   

 

篇2: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宏春

国外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提出低碳经济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人

类生产、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人类保护的地球的客观需要。随着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在资源和粮食供应等相继出现问题的同时,能源消费及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也不断被人们认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其二,发达国家已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

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即已经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不仅要生活,更要生产。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可以开采利用的时间已经不长。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此外,随着传统能源的减少,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将越来越高,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强。如果说全球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消耗一点就少一点,不可再生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在上述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

我国从“九五”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虽然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量和废弃物排放强度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重、粗放式发展等问题还相当普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央早已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但一些地方仍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继续将GDP作为发展的全部,甚至以出口廉价资源或补贴低价出口换取GDP。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把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发展目标,既要重视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要重视其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通过宣传引导来改变消费习惯,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工业结构中,高碳的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的70%左右。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它们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发展,我国的资源将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因此,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应有措施。虽然我国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但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仍然占60%以上,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煤炭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

发展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这些年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我国的汽车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如果我国在低碳领域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实现低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途径。虽然我国的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国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我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微笑利润曲线”下端,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依附地位,甚至被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锁定”。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有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将之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使之成为我们立足当前度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更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对策

1.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

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3.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可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能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4.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5.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

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减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7.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8.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

9.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我国既要秉承一贯的原则立场,又要用好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公约和文件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差别责任原则等要坚持且不能让步,姿态要积极但不能冒进,行动要主动而不能盲从,策略要灵活又与时俱进。

10.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是我们保护地球这个唯一家园的必然选择。

篇3: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系到经济增长发展的转变速度,关系到中国经济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空间,关系到生态文明的实现。陕西作为煤炭生产和能源消费大省,更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1 陕西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特点及趋势

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有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等人类活动。能源活动是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源(约占总量的80%),排放的温室气体中又以CO2为主(约占总量的80%)[1]。本文对陕西省2001年至2008年能源活动排放的CO2量进行了测算,对其它途径的CO2总当量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合排放特点提出陕西省“十二五”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1 排放现状

依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数据,本文用中国多年能源节约量计算出的CO2排放系数计算了2001年至2008年全国和陕西能源活动的CO2排放情况,并估算了其它途径的CO2排放情况(见表1)。

由表可知,从2001年起,全国和陕西CO2排放量均呈逐年增加趋势。陕西CO2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比例从2001年的2.1%增加到2008年的2.6%,呈逐年增加趋势。

1.2 排放特点及原因分析

陕西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以第二产业为主,约占CO2排放的65.03%。其次为第三产业,约占CO2排放的18.14%,再次为居民消费。具体细化,工业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亚工业、电力和热力生产供应业[3]等八大行业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均占工业总量的91%,具有“高污染、高耗能”特点。从CO2排放绝对量比较,榆林、西安、渭南排放量居全省前三位。从排放强度比较,全省能源活动的万元GDP CO2排放强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左右。省内比较,西安、延安、商洛、杨凌区万元GDP能耗和CO2排放强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宝鸡、咸阳、安康基本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铜川、渭南、汉中、榆林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分析原因:a)能源结构不合理,高耗能特征依然突出。2001年至2008年,全省能源消费平均增速(13.7%)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速高3.9%,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73.5%)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2008年单位GDP能耗(1.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1%;b)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重型化特征依然明显。2001年至2008年,全省二产占GDP的比重(52.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72个百分点,二产对GDP的贡献率(58.98%)比全国高6.61个百分点;c)生活及消费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总之,从发展方式看全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造成了全省CO2排放量逐年增加且排污强度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1.3 排放趋势

按照《陕西省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设想,预计到2015年,全省GDP总量增长到1.8×1012元,城镇化率增长到55%。全社会能耗总量需达到1.8×108t标煤,万元GDP能耗需控制到1 t标煤,由此计算出能源活动排放CO24.05×108t,较2005年新增2.83×108t;估算出全社会CO2当量排放总量5.67×108t,较2005年新增3.96×108t。

可以说,“十二五”期间,陕西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在上行通道持续攀升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全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产业偏重化结构的趋势还将维持较长一段时期,这一阶段将是陕西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

2 陕西省“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确定

中国承诺,到2015年万元GDP CO2排放应比2005年降低20%~25%左右,到2020年万元GDP CO2排放比2005年降低40%~50%。按此测算,陕西省2015年万元GDP CO2排放强度最高不应超过2.56 t(以能源活动排放CO2量计算,2005年全省万元GDP CO2排放强度为3.2 t)。到2015年,如陕西省能耗总量控制目标(1.8×108t标煤)和万元GDP能耗控制目标(1 t标煤)顺利实现,即在“十二五”期间完成3 000×104t标煤的节能任务,则万元GDP CO2排放强度约为2.25 t(以能源活动排放CO2量计算),可完成此目标。

如只考核单位GDP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陕西省能源活动排放的CO2绝对量(4.05×108t)仍较2005年新增2.83×108t;如用全社会CO2当量排放总量(5.67×108t)比较,较2005年新增3.96×108t,即全社会CO2排放总量仍呈增长趋势,这对气候变化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如在控制万元GDP CO2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碳汇能力,长此以往,配合其他措施,若干年后可望取得控制温室气体的实质性进展。

据上分析,建议陕西省“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为:a)单位GDP 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20%~25%;b)新增造林面积5 000 km2,新增碳汇0.75×108t;c)初步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和体制机制。

3 实现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全省低碳经济发展应以两个“确保”(确保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安全、确保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按时完成)为核心,围绕万元GDP能耗控制到1 t标煤和新增造林面积5 000 km2两个目标,着力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a)在“关”字上再作新文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继续淘汰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的落后产能,重点淘汰水泥机立窑、小火电机组、炉容1 000 m3以下钢铁产能。提高机动车准入标准,加快“黄标车”淘汰力度,实现节能800×104t标煤目标;

b)在“建”字上再下大力气,全力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09]65号)文件要求,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到“十二五”末,全省新能源装机达到700×104kW,非化石能源占总能耗比例提高到6%以上,替代标准煤1 150×104t;

c)在“治”字上再出新措施,强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渭南、榆林、汉中、铜川、西安为重点,以八大“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为主,组织实施高炉余压发电、水泥低温余热发电、化学原料生产工艺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等重点工程,使能源利用率提高15%~20%,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节能800×104t标煤;

d)在“创”字上再上新台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启动生态省创建工作,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保护现有森林碳贮存,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增森林面积5 000 km2,森林覆盖率提高2.5个百分点,新增碳汇0.75×108t;

e)在“管”字上再求新突破,加强非工业领域节能管理。制定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方案”和行动路线图,提出低碳经济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制定低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鼓励引导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绿色型建筑,推动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加快建设综合运输体系,逐步降低各类运输工具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好的做法,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摘要:对陕西省2001年至2008年能源活动排放的CO2量进行了测算,对其它途径的CO2总当量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合排放特点提出陕西省“十二五”发展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关键词:陕西省,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思路,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冰妍,陈长虹,黄成,等.低碳发展下的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情景分析上海案例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20(3):137-145.

[2]发展改革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EB/OL][.2007-6-4].http://www.sdpc.gov.cn/xwfb/t20070604_139486.htm.

篇4: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蚌埠市;口岸经济;建议

引言

在十二五期间,蚌埠市准确的定位城市经济发展方向,将水运的发展上升到了“以港兴市”的战略上来,为打造蚌埠的口岸经济模式,提升口岸经济的吞吐能力做出了重大的努力。不仅仅加强了口岸设施的项目建设,更是以积极的政策创设外贸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从政策上、管理上还有销售等多个方面具体实施有效的对策,为蚌埠市的口岸经济发展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并且带来不错的社会效果,由此可见,发展口岸经济对于一个城市发展带来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口岸经济的相关概述

(一)口岸。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于口岸有着明确的定义:经政府批准而设置的国家对外开放门户,具有基础设施和查验、监督机构,为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合法出入国境、关境提供服务,通常设在港口、车站、机场、通道等。①口岸为多国的贸易往来带来了可能,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呈现形式,口岸的建设需要有稳定的支撑,在环境的建设上需要人力、物力作为保障。口岸的建设程度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口岸的作用也在不断的丰富,不再是单一的作为贸易往来的通道,而是具有人力、物力、信息调配于一身的多功能的贸易平台。

(二)口岸经济。口岸经济是在口岸的基础上逐渐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合型的经济形式,超越了行业、地域和层次的限制,经济交往活动可以在多个主体中实现,交往的对象也是多样的,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自由的贸易往来。口岸经济所涉及的交往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有形商品,例如特产、工业原材料、工业配件、服装、粮食等,也可以是五星的产品例如文化产品。这些物资的交流和集散体现的是流动性的特点,并且按照市场的供需情况也在不断的变化。在口岸经济的发展模式中需要有法律作为重要的保障,按照各个国家的要求不同贸易标准和交易参照难免也会存在着不同,协调好贸易双方的关系是维系口岸经济长久发展的关键。

(三)口岸经济形成条件。口岸经济的辐射效应能够为区域经济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口岸和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口岸经济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就是地域的优势性,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必备条件,城市的经济建设能力能够为口岸经济的发展创设完善的设施条件。其次,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产业内容丰富,能够大量的吸引外来的贸易投资,实现贸易进出口的顺利发展。最后,有良好的涉外能力,能够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的争取贸易经济的主动权,实现多方贸易的来良好互动。能够处理好对外贸易往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贸易氛围,树立城市的贸易形象。

二、蚌埠市“口岸经济”发展现状

(一)蚌埠市口岸经济的发展先决条件。蚌埠市口岸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得益于其先天的地域优势和后天的交通建设状况,蚌埠市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地区,地处淮河的中游,是京沪铁路好淮南铁路的交汇点,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素有皖北中心城市、淮畔明珠之称。蚌埠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制造业发展程度高,机械、化工、医疗电子等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发展优势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外向型的经济思路为蚌埠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正确的指引。在对外贸易方面表现的较为积极活跃,开放的经济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为口岸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蚌埠市口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蚌埠市口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态势稳定,想要得到大幅度提升需要加大投资力度,稳定贸易环境,挖掘贸易的增长点,以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蚌埠市的口岸经济发展受到内部和外部两个环境的影响,在内部环境上,蚌埠市应该找准经济建设的落脚点,提升开放程度,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作为吸引贸易往来的因素。在外部环境上拓宽业务聚到,以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本的涌入,尽可能的避免进出口业务的流失。抓好内外两个环境因素,为蚌埠市的口岸经济发展创设稳定的环境。

(三)蚌埠市口岸经济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蚌埠市的口岸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也相對存在着发展中的问题,如何实现突破性的发展成为了蚌埠市口岸经济发展今后需要探寻的问题。在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方面,口岸经济对于物流条件要求严格,贸易往来的增多直接带来的就是物流量的加大,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成为了拓展蚌埠市口岸经济发展规模的重要问题。同时在贸易的内容上想要吸引更多的投资建设,需要形成地域性的产业文化和产业内容,树立品牌文化和企业优势,提升口岸经济的主动性。蚌埠市的口岸经济发展需要有总体的发展规划,这些需要政府部门深入的思考作出科学的判断。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蚌埠市口岸经济的发展将会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三、蚌埠市“口岸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口岸服务,增强现代物流优势。蚌埠市口岸经济的发展应该拓展发展的渠道,以建立国际性分拨和配送中心为发展的目标,积极的推动“黄金水道”和“立体口岸”这样的战略决策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口能的缩短货运的周期,在物流的费用上进行合理的运算,在运送的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物流配送方式的无缝对接,以现代物流配送手段实现高效快捷的配送。简化物流配送的流程,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升物流运送的能力,实现功能性的口岸经济的发展。

(二)深化整合贸易内容,创设企业品牌。通过丰富贸易内容,深化贸易往来,扶持对于口岸经济发展具有带动性作用的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产品和企业品牌,打造一流的国际贸易经济模式,占据经济贸易合作中的优势。通过贸易合作实现出口贸易的发展,吸引外来的投资,活跃口岸经济的成分。以口岸经济的产业品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拓张经济市场和国际合作,实现对外开放格局的稳固发展。积累丰富的资本加大贸易投资力度,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蚌埠市的口岸经济长远发展。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贸易合作。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贸易优化政策,积极的落实减免政策、实行便捷通关通检、积极发展口岸经济,为进出口企业抓订单、拓市场、降成本、提效率拓展发展渠道,积极的推动企业进行贸易合作。同时,加强口岸建设水平,在设施上提升现代化的水平,灵活的调配贸易资源,在硬件设施上提升口岸经济建设的能力。从贸易状况来看,蚌埠市与多个贸易国家进行往来,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201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为例,蚌埠口岸累计进出口货量19.05万吨,同比增长143%;进出口货值10866.1万美元,同比增长84%,进出口的货物量和货币值创下了历史的新高。政府的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优惠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蚌埠市口岸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注解:

① 中国口岸协会李庚、连红《中国口岸与改革开放》[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2月,22页.

参考文献:

[1] 李庚,连红.中国口岸与改革开放[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2):22.

[2] 朱彤,黒龙江省公路运输口岸建设发展规划研究[D],吉林大学.2011.

篇5: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Abstract:The low-carbon economy based on low-power,lowpollution,low-emissions is a great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Anumber of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abroad.China has taken activ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 reduction,promoting low 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building a ecologicalcivilized society,which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trend of the times.We need to take measures to achiev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low-emission,low power,especially in terms of policy,legal support andprotection.

Key words:low carbon;low carbon economy;energy reduction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平衡的。

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威胁人类生存。CO2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研究全球变暖应对之策的热门词汇。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因此,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2)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低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

(3)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1]。

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碳中性经济。它要求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经济中“低”的要义在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碳中性,即经济发展中人为排放的CO2与通过人为措施吸收的CO2实现动态均衡。由于低碳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碳中性是全球碳中性。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是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正在引发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温室气体长期减排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气候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有人称之为是“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中国缺乏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节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应该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向与趋势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应积极、适时地向低碳经济转型。指出全球如果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

英国首相于11月阐述英国的主张是努力维持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2℃。这就要求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10~内达到峰值,到2050年则消减一半。为此,需要建立低碳排放的全球经济模式,确保未来全球22万亿美元的新能源投资,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和碳排放量的降低,应对全球变暖[2]。

20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根据这项战略,联邦教研部将在未来内额外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德国工业界也相应投入一倍的资金用于开发气候保护技术。该战略确定了未来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即气候预测和气候保护的基础研究、气候变化后果、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与气候保护措施相适应的政策机制研究。根据这项战略,德科技界和经济界将就有机光伏材料、能源存储技术、新型电动汽车和CO2分离与存储技术4个重点研究方向建立创新联盟。德国则希望在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3]。

日本政府于207月25日公布了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草案的具体内容;日本环境省准备以国立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构建低碳社会的12方略》为基础,探讨制定必要的对策措施。

首届非洲碳论坛于年9月3日至5日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召开,此次论坛举办了碳投资交易会以及加强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的会议,为非洲国家寻找更多机会争取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虽然目前在国际社会范围内低碳经济还处在概念阶段,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但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走出经济困境和克服环境危机的明智之举和长远之策。在气候变化上的行动以及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正是把世界经济从低谷拉向一条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对低碳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是目前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两个支柱。长远来看,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理想的可持续增长点。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CO2排放,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的《京都议定书》,这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CO2排放量、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法案。

它规定,到,所有发达国家CO2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2007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2次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路线图”为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其核心就是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

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CO2的数量。

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正在酝酿创建的国际气候新体制涉及五大关键因素:一是制定实现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0%的长期愿景;二是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要制定宏大的中期目标;三是绿色技术非常关键;四是新的气候变化议定书要兼顾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五是必须建立必要的金融机制来维持针对气候变化的绿色技术转移。与此相关的是当前国际上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2)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3)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4)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一些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能源消费—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等[4]。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与发展低碳经济动态(一)中国的能源问题与节能减排形势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污染减排是中国“十一五”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且任务艰巨。中国经济翻两番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

据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需求,将分别达到29.47亿吨标煤和42.49亿吨标煤。研究结果还显示,到2050年,在基准情形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煤;在政策情形下,一次能源消费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形相对于基准情形,减少能源消费27%,减少CO2排放39%。根据基准情形的计算结果,2050年,中国CO2排放量为31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而且正处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度的重化工业阶段,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温室气排放将持续快速上升。

截至2007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5.38%,二氧化硫和COD总量减排完成百分之三点几到四点几。从节能来看,今后每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务。环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还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7%的任务。今年和以后三年,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对于中国而言,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CO2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

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篇6: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挑战、机会与对策-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

摘要:一个有限的环境不能支撑无限的增长,人类行为必须与基于碳容系统特征的约束条件相协调,必须在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寻求平衡.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使江苏碳容系统显得捉襟见肘,论文对如何构建低碳江苏进行了战略思考.作 者:唐建荣 谭春辉 张荣荣 TANG Jian-rong TAN Chun-hui ZHANG Rong-rong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低炭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122期 刊:未来与发展 CSSCI Journal:FUTURE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7)分类号:X24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效率 碳中和技术 发展路径

篇7: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实践题目: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与对策 学院: 班级: 作者: 学号:

实践日期:2011年7月29日——2011年8月15日 1 目录(一)摘要(二)关键字(三)报告内容(四)结束语(五)谢辞(六)参考文献

(一)、摘要:

1)选题的目的、意义

目的:1 通过调查资料,认识低碳所带来的影响,了解我国对低碳的所带了的贡献,以及认识到贯彻低碳的重要性。

通过社会调查问卷和询问专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会互相帮助 加强交流 团结协作

意义: 1 通过有关资料的查找和收集,拓展低碳的知识。

通过查阅文献和采访专家,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与采访,了解社会民众对低碳的看法和一些小窍门 通过走访不同的地区城市农村,调查不同的年龄阶段比较他们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 学习研究性学习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切入点、主要问题、重要观点等)认识到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低碳,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培养低碳意识。

掌握一些实用的低碳小窍门,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并去实践生活,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认识到改善生存环境从我做起。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以及科技引领低碳时尚。

(二)关键字:

低碳 生活

(三)报告内容

2)研究方法、手段、途径等

一:文献法 我们通过互联网,书籍,报纸,杂志等各种渠道查询相关知识,了解低碳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问卷法

对民众对低碳的认识程度调查,问卷如下:

关于低碳的问卷调查 尊敬的诸位:您好!

我是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的一名同学。设计了这样一份关于低碳的调查问卷,望大家在百忙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回答相关问题。

本问卷回答无对错之分,而且你的回答是保密的,调查结果仅供课题研究使用。因此,您不要有任何顾虑,请你如实填写。我们真诚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帮助。

1.您的年龄阶段

A.15岁以下 B.15~20 C.21~30 D.31~50 E.51以上

2.您对低碳了解多少?

A.在报纸电视上关注过 B.略有耳闻 C.不知道

3.您认为“低碳”是关于哪方面的?

A.降低二氧化碳 B.节约能源 C.发展新能源 4您认为“低碳”与我们生活关系大吗?

A.没关系,那是政府的事 B.某些方面有关系 C.与我们生活 没关系,D 与我们生活 息息相关

5您主要是用什么交通工具?

A.私家车或打车 B.公共交通工具 C.走路或自行车

6生活中有意识地做以下环保的事情么? 如节约用纸,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如节约用纸,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关掉不 用的电脑程序,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 用的电脑程序,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

A.当然,一直做得很好B.偶尔,想起就去做 C.不注意

7.低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保,做了本卷,您是否愿意加入到低碳行列中来呢?

A.十分乐意 B.会尝试在生活中多注意一下 C.一般

感谢你的合作!

3)研究过程

1、初步结论:.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比三年前增加 6% 我们共发放了 30 张问卷,收回 30 张,有效问卷 29 张。根据这些问卷调查问题分析如下:

2、“低碳生活”是一个时髦词,但真正做到低碳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居民的走访调查,了解到时下很多民众对于低碳的认知水平还是很低。我们 发现 92%的居民没有低碳概念,当谈及到节能减排的问题时,居民认为随手关灯,及时调节空调温度的行为只是 出于用的是自己家的电,不节约用电就会花钱,如 果是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可能就不会考虑到这些,因此我们认为要提高居民的低碳 生活意识。让一个人立即完善低碳意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认为通过 企业大力生产、倡导,让更多的人消费低碳产品则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让居 民在低碳消费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低碳,从而让低碳理念融入居民的生活之中,使其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小点做起,真正走向低碳生活,建设生态家园。

3、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 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 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 “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 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 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 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 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 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 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4)调查分析:

1.家庭汽车使用量比三年前增加了 30%,这也就是说,就出行汽车消费,比三年前的碳排量 增加了 30%。但是由于汽车还不是家庭出行的主要工具,所以次指标增长幅度很大,但总 量很小。

2.家电的更新换代较多,节能型家电逐渐被市民认同,所以家电的电耗费量增长只有 3%。

3.居民吃穿的消费增长量逐渐下落,吃的逐渐趋于绿色,早市、夜市红火,所以按碳排量计 算器的计算,吃穿的碳排量增长幅度只有 1%。

4.随着节能建筑的流行,居民均住的能源消费趋于下降,住房碳排量下降 2%。以玩为目的的休闲娱乐方式在改变,人们私家车的增加,增加了活动半径,所以玩的碳排 量上升 1.5%。综合上述,居民家庭生活中的碳排量比三年前增加 6%。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低碳生 活的重要性.意见与建议:低碳生活:被认为是一种时尚生活逐渐被人们认同,但是实施的人群相对较少。就是说,人们 都有了低碳生活的意识,但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因此,我们一学生的名义,向大家倡议低 碳生活,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注意以下细节。

1、随手关灯、开灯,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这样就可以锻炼身体,用活动换自己的健康

2、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它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

3、夏天空调温度调得很低,不但浪费能源,还削弱了人体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多用电子邮件等先打通讯工具,这样可以减少纸的消耗,因为造纸需要用到树木

5、没有跑车的高污染,没有SUV永远填不饱的邮箱,低价格、低耗能、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才是新时尚。总结: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这都是高碳的带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低碳生活 5)研究结论 “低碳”不只限于喊口号,低碳就在我们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全民低碳,从身边做起。践行低碳生活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科技,研发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技术。

(四)结束语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真正学到不少,对社会的理解也在活动中加深了。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的从各方面武装自己,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努力学习好各种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到校园外的社会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加自己对复杂社会的进一步了解,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我们大学毕业完全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五)谢辞

从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无法从课本中学到的东西,我相信在我的未来人生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此我对这次活动中热心为我提供帮助的人和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首先感谢昆明理工大学为我提供的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感谢居民为我的问卷调查提供帮助,同时也对那些无私对我进行指导的和提供参考资料的人表示感谢。

(六)参考文献 《低碳生活指南》《生态城市》《全球族》 李千悦.低碳生活,从身边做起[J].环境教育.2010年08期 张玉锋.让低碳教育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J].文理导航(中旬).2010年10期

孙欢.论政府生态伦理政策的构建——以厦门PX项目迁建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郎帆.我的低碳生活[J].祝你幸福(午后).2010年12期 陆正军.发展低碳产业 倡导低碳生活[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0年10期

篇8: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素有“无烟工业”之称。但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旅游资源开始被无节制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破坏。低碳旅游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如何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重点打造三个重点领域

1. 建设绿色循环型旅游景区

低碳旅游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绿色循环型旅游模式,将景区的清洁生产、资源利用、产品设计和游客的可持续消费有机结合。建设低碳化旅游景区,首先应以全球旅游业公认的可持续旅游标准《绿色环球21 景区规划设计标准》和我国颁布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及细则》为依据,同时支持地方区域制定符合本土特色的标准。如2006 年,深圳首次推出《绿色景区标准》,在建设景区过程中,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和景区容量规模,并不断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配套设施环保化水平。

2. 实现酒店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在旅游消费中,餐饮住宿一般占绝大部分,推进绿色酒店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绿色酒店,一是制定并推广由低碳、环保、节能、绿色营销等环节构成的“绿色”标准; 二是在建筑、照明、空调、水资源利用方面使用新技术,尽量降低能耗; 三是构建有助于节能减排的酒店员工培训、游客宣传教育等机制,使节能减排理念深入人心。

3. 重视绿色环保旅游企业评选和认证

在发展低碳旅游过程中,评选绿色环保旅游企业既可以宣传绿色消费观念,还能够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我国可以参考绿色环球21 标准体系、厄瓜多尔生态旅游认证项目体系、IS014000 认证体系以及澳大利亚自然与生态认证项目体系的内容,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符合我国旅游产业特点的认证体系,培育一批绿色环保旅游企业,提供安全、绿色、环保、低碳的旅游产品。

二、建立四个发展机制

1. 扶持奖励机制

一是努力将低碳旅游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使其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利用相关部门专项资金、技术等力量,有效解决旅游业低碳发展问题; 二是利用国家出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普及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政策,突破发展瓶颈; 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旅游景区、酒店和旅游企业的绿色环保发展要求,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或针对不同等级的绿色旅游企业分级收取水电费等,提升企业低碳环保理念。

2. 创新融资机制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包括银行贷款、低碳产业投融资、碳排放权交易等在内的金融工具,构建了系统的碳金融体系,还采取了碳税收等激励措施,旨在引导私人资金积极投向低碳领域。我国旅游产业应积极借鉴国外节能减排措施,构建多方位、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争取财政和市场资金的支持,并逐渐推广节能自愿协议模式,在整个社会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3. 联合促进机制

旅游业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等特点,覆盖的部门比较多,涉及的利益方也较复杂,而低碳发展又贯穿旅游产业体系的诸多环节,所以开展低碳旅游,必须加强与相关主体、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建立联合机制,实现共同发展。具体而言,要争取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设立专门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对绿色环保旅游企业的贷款贴息优惠需要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支持; 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国土、农林和环保等部门合作; 应用新型技术,需要与科技部门进行密切交流。

4. 示范推广机制

低碳旅游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应设立低碳旅游试点,可以选择某一旅游城市、旅游小镇或旅游景区作为试点,及时总结发展经验与教训,然后进行广泛推广。

三、构建四个保障体系

1. 生态规划设计体系

从宏观角度而言,要顺利发展低碳旅游,必须做好生态规划工作,对于旅游气候舒适度较低的地区应该缩减旅游规模; 对于旅游集中地区,必须提前进行调研和规划,建立旅游气候灾害防御机制等。从微观角度而言,在开发和利用景区、酒店和其他旅游产品时,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采取自然规划法,从根源上创建低碳旅游消费模式,设计低碳旅游产品,还要对旅游规划的影响度进行严格评价,科学预测生态环境可容纳量。

2. 集约化生产服务体系

低碳旅游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要提高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含金量”,在旅游产品设计、生产、推广、营销和管理等各方面提升水平; 同时,还要创建“绿色”品牌,并加强品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努力实现集约化生产与营销,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绿色旅游企业注入动力,使低碳旅游产品实现品牌效应最大化; 另外,旅游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政府部门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

3. 社会化宣传体系

发展低碳旅游,仅凭旅游行业一己之力难以完成,需要社会相关主体自觉担负起节能减排降耗的责任。一是中国旅游协会应向全国各地发出低碳旅游号召书,支持和引导各地的旅游企业成立低碳联盟,积极推广节能降耗环保技术,并科学编排低碳旅游路线和方式; 二是积极搜集低碳旅游技巧,编制成旅游者便于携带、通俗易懂且丰富有趣的《低碳旅游手册》,帮助旅游者牢固树立低碳旅游的意识,引导他们进行绿色旅游。

4. 绿色环境审计体系

发展低碳旅游还应该进行一定的量化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业能耗排放统计核算标准,并定期对旅游业的节能减排降耗目标进行评估与判断,同时还要对旅游企业进行能耗核算,并将核算结果归入旅游企业的运行成本中,对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使其自觉节能降耗。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发展我国低碳旅游,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关注三个重点领域,建设绿色循环型旅游景区、实现酒店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重视绿色环保旅游企业评选和认证;建立四个发展机制,扶持奖励机制、融资创新机制、联合促进机制、示范推广机制;构建四个保障体系,生态规划设计体系、集约化生产服务体系、社会化宣传体系和绿色环境审计体系。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产业,低能耗

参考文献

[1]程国民,贾晓楠.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旅游业转型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7).

[2]王莉.我国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11(16).

[3]尹奇凤,刘祚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7).

[4]谢桂敏.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及运行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上一篇:语文老师师德述职报告下一篇:木兰花/玉楼春,木兰花/玉楼春朱敦儒,木兰花/玉楼春的意思,木兰花/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