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24-04-20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共6篇)

篇1: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2015年)

为进一步发挥科协在建设创新型云南、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作用,团结和组织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省委关于“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云南省科协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前言

“十一五”期间,是云南科协事业创新发展、整体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云南省科协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科协工作的决定》(云发﹝2007﹞16号),按照中国科协七大、省科协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围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奋斗目标,坚持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全面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坚持“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重项目、创品牌、抓基础、强协作。在推动创新上做文章,实施“学术交流促创新发展工程”,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科技交流

— 1 — 与合作在增强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云南服务;在服务大局上选题目,实施“和谐云南献智献策行动”,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搭建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平台,为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在以人为本上动脑筋,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探索“村转居”科普益民新路,开展“科普兴边富民”及“人口较少民族科普富民示范村”项目,实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开办“云南科普大讲坛”,为提高云南各民族科学素质服务;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普经费进一步落实、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进一步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浓郁边疆民族特色的科协发展新路,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云南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协工作面临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推进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个支撑,将保障和改进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省委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扬优势、显特色、亮品牌,努力推动云南省科协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全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 2 — 今后五年,云南省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团结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省委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目标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及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充分发挥科协的特色和优势,抓基础、搭平台、强协作、重项目、创品牌,抢抓机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不断推动科协事业创新发展,为云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体目标是: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明显增强。学术交流的质量与实效明显提高,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进一步拓展,对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显著增强。决策咨询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显著增加,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工作条件不断改善。一些重点工作处于西部前列。

三、工作目标

——积极开展“和谐云南献智献策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科协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

— 3 — 护、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课题,组织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不断提高科协开展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提高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公信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基层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

——不断深化“学术交流促创新发展工程”。动员组织学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及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化交流碰撞,启迪创新思维,形成不同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系列,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对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显著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经济实力明显提高。进一步促进云南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切实履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努力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赋予科协组织的各项任务;全面实施“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抓好重点科普活动、典型示范和项目实施;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到2015年,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居西部前列,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之间、内地与边远民族地区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明显缩小。

— 4 — ——进一步提升对外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质量水平。充分发挥科协团体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主渠道的职能,整合内外资源,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扩大信息联络,拓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广交朋友,汇聚人脉,以做好桥梁纽带、服务发展为立足点,在继续促进多边交流、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民间交往的同时,重点推动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对外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质量水平。

——全面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水平。按照中央、省委对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和《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要求,全力建设好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平台,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宣传举荐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科协为科技工作者成长和成才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协人才工作的实效,努力把科协建设成为发现、培养、引进、凝聚、举荐科技人才的重要组织和平台,为实现云南“十二五”科技事业发展目标、建设创新型云南提供人才保证。

——强化服务能力。围绕省委、省政府“十二五”中心工作及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科协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科协组织网络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为科协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以创先争优为重要抓手,用党建带科建,推动科协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科协工作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推动科协创新和谐文化建设,— 5 — 营造有利于科协事业发展的文化氛围,树立科协组织鲜明的社会形象。

四、重点任务

(一)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深入实施“和谐云南献智献策行动”。加大对决策咨询项目的支持力度,每年立项资助学会开展10—15项有较高质量的调研咨询项目,5年开展调研咨询项目50项以上,组织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做好云南省科协《专家建议》编制报送工作,根据专家研究成果,每年编印10期《专家建议》报送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把《专家建议》培育成为有影响的决策咨询品牌。

2.努力建设科技思想库。制定《云南省科协国家级思想库建设规划》,建立决策咨询选题库、专家库,不断完善具有科协特色的决策咨询机制。积极拓展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渠道,发挥政协科协界别在参政议政、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等方式,组织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努力把科协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科技智囊团和思想库。

3.组织动员学会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会积极争取政府的科技项目,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面向社会开展各类科技服务,重点在项目咨询论证、职业资格认证、技术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优势,逐步做到一半以上的学会每年承担2个以上政府或社会委托的科技服务项目,5年完— 6 — 成科技服务项目300-500个,使学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和重要社会力量。

4.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建立、完善“讲、比”活动组织领导体系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深化“讲、比”活动内涵,扩大这一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积极引导科技工作者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加大对“讲、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组织者的表彰力度,每两年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典型引路,建立激励科技工作者为企业发展和创新建功立业的长效机制。

5.加强“院士工作站”和“科技专家服务站”建设。选择省内有产业发展特色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互动与联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每年新建省级“院士工作站”、“科技专家服务站”2-10个,组织专家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服务,提高大型企业的研发能力,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6.组织开展“云南省百万职工主题知识竞赛”活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节能减排等主题,与有关方面合作,每两年举办一次“云南省百万职工主题知识竞赛”大型活动,激发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

7.扎实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

— 7 — 力度,面向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培训;面向企业科技工作者开展新兴技术、创新方法培训;面向产业工人开展实用技术、生产技能培训。建立立体层次、系列完备的人才培训体系和机制。每年为企业培训人才5万人次,5年为企业培训各类人才20万人次以上,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8.大力开展“百名专家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服务团,继续推进“百名专家科技下乡”活动,紧密结合云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举办科技报告会、专业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把科学技术送到基层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手中,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家服务团每年到4个州(市)、20个县举办科技报告会100场,直接受益者2万人次,5年为全省各地培训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10万人次。

(二)繁荣学术交流,促进自主创新

1.办好“云南省科学技术论坛”和相关专题论坛。围绕对云南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每两年举办一届大型综合性的“云南省科学技术论坛”,每年举办2次专题论坛,动员、组织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深度研讨,为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理念、新思维,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进一步提升云南省科协论坛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 8 — 2.举办系列高端前沿学术沙龙。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每年举办2—3期高端学术沙龙。提倡学术争鸣,鼓励思想碰撞,启迪创新思维,促进自主创新,把学术沙龙培育成为云南省学术交流的又一大品牌和亮点。

3.支持学会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学会围绕建设创新型云南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问题,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年立项资助学会开展10项高水平、重实效的学术活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和学科发展。使云南省学术活动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以交流促学科发展、以交流促自主创新的新格局。

4.继续做好“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评选工作。积极争取社会资金,设立“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奖励基金”,每两年举行一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这一奖项的社会影响,使之成为我省科技界的品牌奖项,在促进人才成长、推动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究。组织专家开展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研究,深入探索科技创新机理、社会化科技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与实效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对于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6.创办精品科技期刊。提出培养精品科技期刊的指导意见,引

— 9 — 导和支持学会办好一批学术水平高、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精品科技期刊,大力提升云南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提高学会在学术界的显示度和社会公信力。

(三)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1.围绕重点人群,推动实施五大行动(1)推动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广泛开展科技专家进校园、青少年科技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等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普活动。努力使校外科普教育成为培养未成年人科学认知水平、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

继续实施农村青少年“群英计划”和农村青少年科普试点工作项目,推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

加大对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技示范学校、机器人实验学校的建设指导和扶持力度,拓展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渠道。探索扶持农村、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继续实施“百千万”科技教师培训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完善100所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培养数百名省级科学教师、数千名州(市)级科学教师、1万名县(区)级中小学科学骨干教师,不断壮大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教师队伍。

组织和推动全省各级各类适用于未成年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普示范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及其他未成年人课外科普活动场所,在“六一”国际儿— 10 — 童节、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期间,向未成年人或公众免费开放。

加强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的合作,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2)推动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大力开展面向农民的科学教育培训活动。以农技协、农函大为载体,大力开展“百万农民学科技奔小康”培训。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积极做好教学辅导工作。协同农业、科技、环保等部门组织编写《云南省农民科学素质简要读本》。

以提供科技、信息、示范等服务为重点,继续组织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科普讲学活动、“科技致富能手”下乡等特色科普宣传活动。重点扶持和指导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成为带动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力量。深化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科普示范乡(镇)、社区(街道)、村、户、基地创建活动。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建设。(3)推动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对在岗职工、新成长劳动力、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开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就业技能、安全生产等专项培训。将城镇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项职业培训计划,为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

— 11 — 会和途径。

广泛开展职工科普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的作用,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送科技活动。加大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4)推动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举办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把科普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和学习型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公务员的科技意识和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水平。(5)推动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广泛开展科教卫生进社区、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防灾减灾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行动。积极探索“村转居”科普益民新路,帮助“村转居”新市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谋生能力、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

搭建社区科普工作平台,整合社区及其周边科普资源参与社区科普活动。

2.抓好重点科普活动、典型示范和项目实施

重点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百万农民学科技奔小康行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点科普活动;举办“云南科普大讲坛”系列科普报告会,由知名专家担任主讲人,着力打造城市科普品牌,大力提高城市各类重点人群的科学素养;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村镇、进基地、— 12 — 进农技协等展教活动;深化反邪教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把反邪教宣传活动和警示教育延伸到街道社区、学校、乡镇,纳入“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着力提高《奥秘》杂志、《云南科坛》、《云南农村科普报》、省科协网站“两刊一报一网”的宣传质量,扩大覆盖面。

继续开展“双语”科普共建试点示范、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继续做好中国科协“百县百项”科普示范建设项目,抓好“华硕科普图书室”试点建设。

实施“藏区阳光科普乡乡通”项目,大力开展阳光科普通农村、通回乡青少年、通寺院活动,为促进云南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服务;深入实施“科普兴边富民示范”项目,会同中国科协及有关省(区)科协,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开展科普兴边富民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共同着力做好此项工作。

3.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省科技馆新馆建设。2015年内建成一期工程并实现部分向公众开放。省科技馆新馆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的重要基地和展示我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是面向东南亚、南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搞好省科技馆新馆展教工程十分重要。鉴于省科技馆展教工程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努力争取将省科技馆新馆展教工程列入中国科协和云南省“十二五”规划。加大流动科技馆建设步伐。鼓励和支持州(市)、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建立科普场馆。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场馆建设。

— 13 — 继续推进“站、栏、员”建设。在400个村组织实施省级科普惠农计划项目,力争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配有科普宣传员。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50个,着力打造10个展教功能齐全、具有特色和社会影响的精品科普教育基地。新增科普大篷车30辆,为我省还没有科普大篷车的州(市)科协和20%以上县级科协配发科普大篷车。

加强社区科普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青少年科技活动室、社区科普学校和其他户外科普设施。

4.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加大对科普产品开发、传播、应用的支持力度。制定科普创作重点选题计划。建立完善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开发“云南科普大讲坛”系列产品,加强应急科普知识资源的研究开发。组织编写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科普读物、音像制品。

集成省内外科普资源及信息,建立全省科普信息的交流和服务平台。加强网络科普建设,大力推进科普数字信息化进程。探索科普服务新模式,推动全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集成共享。

加强与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等媒体的合作,开展优秀科普作品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举办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支持科普期刊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到2015年全省90%的县级电视台开通《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编印科普类宣传挂图、宣传册等。

— 14 — 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加速科普资源开发的社会化进程。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支持科普报刊做强做大。

5.切实履行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职责 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化工作平台,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建立完善全民科学素质状况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

(四)围绕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积极开展对外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

1.结合科协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多边交流。配合科技馆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展教设施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吸纳先进经验,培育创新人才,争取将省科技馆新馆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科普展教场所;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积极推动省属学(协)会结合自身职能拓展海外联系渠道,开展多边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服务云南经济建设。

2.积极拓展与东盟、南亚国家之间的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依托各级科协及省属学(协)会,围绕我省“一群一带三区四廊”建设重点,建立“中国·云南——东盟南亚科技论坛”交流平台,推动与东盟、南亚国家在农业、能源、环保、医药、卫生健康、测绘、通信、青少年科技教育及高新科技产业等方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办

— 15 — 好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传统医药交流会、滇越农业科技交流会、东南亚测绘协会理事会及测绘学术交流会等;利用与东南亚测绘协会建立的稳定合作渠道,进一步推动省内外测绘行业及相关企业密切与国际测绘界的联系交流,为促进建立中国云南——东盟自由贸易区地理信息平台,开展注册测量师资格相互认证,拓展东南亚测绘仪器市场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培育我省测绘人才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推动省会城市和沿边州(市)、县科协与周边国家及相邻边境地区的民间交往,开展种养业及青少年科技活动、公众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睦邻友好、边疆安宁发展。

3.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科技团体和民间组织的联系交流。积极组织参与协办“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和“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论坛”;组织参与泛珠江流域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省属相关学会、农技协组织赴港澳台参与建筑、土地测量、通信、特色农业等方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进互信,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4.继续实施“海智计划”,参与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服务工作。围绕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不断拓宽海外民间交往渠道,密切联系海外科技工作者,积极与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有关学会、协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联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国际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发现和举荐海外高层次人才,与中国科协联网建立海智专家数据库,联系和掌握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并协助做好人才引进服务工作,为构筑我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引智大格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五)加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人才工作水平1.加强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和科技人才举荐工作。进一步做好“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候选人评选推荐工作。积极参与我省“兴滇人才奖”、“海归创业英才奖”等奖项评选表彰相关工作。继续抓好“云南省青年科技(红云红河)奖”评选表彰工作。做好国家、省科技奖励项目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推荐工作。继续争取“云南省青年科技(红云红河)奖”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进行表彰。设立“云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努力将该奖项培育成为面向我省全体科技工作者、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品牌奖项。鼓励和支持省级学会发挥学术权威性和公信力,设立和办好各种科技奖项。

2.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鼓励支持学会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促进科技工作者知识更新。开展继续教育示范试点工作,探索有特色、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积极主动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政府职能的委托授权,将继续教育与科技人才评价、职业标准制定和执业资格认证等相衔接。开展企业创新方法培训活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方法培训体系,促进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教学资源开发共享信息平台,提高继续教育的手段和工作水平。

3.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发挥学会在开展学术评价、规范学术行为方面的基础作用,认真落实《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

— 17 — 行)》和《学会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开展科学道德教育和宣传活动,举办科学道德建设论坛、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等,引导科技工作者加强自律。开展学风建设带头人宣传表彰活动,宣传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在科技工作者中树立一批科学道德模范,推动我省科研诚信建设。

4.加强科技人才宣传工作。实施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重点收集云南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在云南科协网、《云南科坛》分别增设“院士风采”、“科技人生”及“科技英才”专栏,大力宣传在滇9位院士及我省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结合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评选表彰活动,与省内及驻滇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典型报道等形式,大力宣传我省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

5.加强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聚集科技人才资源,建设省内高层次科技人才库。2011年做到基层科协和学会所联系的符合入库条件科技人才信息基本入库,2011年——2014年将收集范围逐步扩大到系统以外,并向省外国外延伸,实现对科技人才库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及时掌握科技人才的流动、晋升、培训、奖惩等情况,为人才发现、培养、开发、评价工作奠定基础。到2015年,建成学科齐全、领域广泛、信息准确、入库专家达5000名左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库。按照有序管理、以用为本的原则,探索高层次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 18 — 6.加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研工作。在抓好我省13个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现状调查站点的基础上,结合科协信息建设设立省级调查站点,“十二五”末,力争每个州(市)、重点学会、协会至少有一个站点,不断扩大调查站点覆盖面,全面了解、准确把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向党和政府反映他们的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六)加强科协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1.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

加强企业、乡镇、街道(社区)、高校等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研究制定新形势下不同类型科协基层组织分类指导意见,推进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积极探索在大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中建立科协组织。“十二五”期间,每年在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新组建企业科协组织不少于30家,保证在农村、社区建有科协组织或者科普小组。到2015年,大幅度提高科协组织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他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的覆盖面。

进一步加强县级科协组织建设,加大对县级科协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州、市科协组织建设、工作绩效评估及奖励机制,优化系统资源配置。到2015年,实现省、州、县三级科协机构设置、编制配备更加科学合理,与工作需要相适应。

2.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深化学会组织体制改革。加强学会领导班子建设,完善民主治

— 19 — 理结构。推进学会办事机构改革,建设职业化工作队伍。完善会员管理服务体制,增强为会员服务的能力。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每个学会有1名专职工作人员,有一半以上学会干部专职化和年轻化;会费收缴率达到100%,为会员服务的手段和能力明显增强。

推进学会创新发展示范工作。加大省级学会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力度,以学会的组织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探索学会承接政府职能、服务社会、服务会员、决策咨询等方面的新机制,探索新形势下有利于学会创新发展的工作规律,引导和激励更多的学会创新体制机制,树立经营学会的思想,增强服务功能,培育发展能力,为推动云南创新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做贡献。“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性的骨干学会,带动多数学会强化组织建设基础,拓展服务领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满足会员、政府和社会需求的科技社团发展新格局。

加强学会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学会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实行分级评价制度,按照《云南省科协所属学会评价办法(试行)》制定一级、二级、三级学会评价指标,每两年对学会进行一次评级,对达到一级、二级、三级标准的学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到“十二五”末,培育一级学会10个、二级学会20个、三级学会30个,实现达到评级标准的学会占学会总数50%以上。

3.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移动多媒体科普传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开通移动多媒— 20 — 体科普图文电视台,将科协的科普大讲坛、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科普活动、科普挂图、科普影像等推送或互动到用户,5年内基本建成云南科普多媒体资源库,实现科普工作的定制开发和点播服务。

建设藏区寺院科普电子阅览室。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藏区科普工作的新途径,在云南迪庆州藏区建设藏区寺院科普电子阅览室,五年内覆盖全州寺院总数的20%以上。

建设网络科普平台。在省科协门户网站下,建设面向各级科协、学会、科技工作者的网络科普基础条件平台,提供免费服务,集成整合社会科普资源,提高网络资源和科普资源的共享率,为省级学会、各级科协提供网络科普平台服务。

建立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信息系统。按照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的要求,建立符合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公众科学素养观测体系,为公民科学素质评估提高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推动科普信息化示范社区建设。大力扶持农村科普信息服务站建设,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提高农村科普工作的实效性。每年在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镇中建设10个科普信息化示范社区,“十二五”期间共建50个。

建设在线学术交流平台。整合学会资源,搭建学术交流网络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学术交流信息化服务。五年内,为80%的省、州(市)级学会提供建站服务,实现在线学术交流。

加强科技咨询和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咨询服务和人才举荐工作。

— 21 —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采编工作的质量。加强全省科协系统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培训,提高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

4.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省委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着力提高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党建带科协建设。

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队伍、效能性部门为主题,以“五个好”、“五带头”为目标,深入开展“三个一”和“五比五创”活动,把党建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协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加强学会党组织建设,按照省委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求,确保符合条件的学会党组织建设达到百分之百的目标。在学会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工作带动和促进学会自身建设与创新发展。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对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要求,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建好队伍,到“十二五”末,使全— 22 — 系统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得到较大改善,梯次结构的干部队伍基本建成,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

加强干部管理。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决定》,出台省科协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监督和定期考核。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结合党建创先争优活动,营造“比、学、赶”氛围,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心系科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健全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确保省科协机关干部和直属事业单位中层以上干部的培训年均不少于120学时,处以上干部接受正规培训机构培训五年内不少于3个月;州、县两级科协领导班子成员五年内由省科协组织2次以上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其他基层科协专兼职干部的培训,由省、州(市)、县三级分别组织。建立干部培训教育考核体系。建好云南省科协系统干部在线教育平台,实现科协干部在线学习。抓好年轻干部的教育培养,通过理论培训、交流轮岗、到基层挂职锻炼等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建立系统内后备干部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政策环境

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科协工

— 23 — 作的决定》,不断争取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科协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争取将科协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将科协工作聚焦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上,力争科协事业发展目标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各级科协要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对科协工作进行指导检查。

(二)形成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切实增强落实规划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组织网络优势,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制,确保重点工作逐级落实。

牢固树立大团体思想和意识,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动员社会力量,集成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规划实施。

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的作用,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施规划奉献智慧和力量。

(三)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

处理好中长期目标与阶段性工作、保证进度与确保质量的关系,既有紧迫感,又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确保科协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制定重点任务的专项计划和实施方案,实事求是地确定实施进度,提出定位准确、任务明晰、指标合理的阶段性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

— 24 — 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成果和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科协系统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为实施规划创造条件。

(四)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确保重点任务的经费投入 围绕重点任务,认真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经费支持,优先保障并切实加大重点任务的经费投入。

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通过承担政府部门项目委托等方式,积极争取经费支持。

建立社会资金吸纳机制,广泛开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利用社会资金为科协事业发展服务。

实施项目申报和招投标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项目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管理透明度。制订项目绩效考评标准和程序,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依法建立健全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促进财务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财务资产管理水平,确保资金和各类资产的使用安全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科技人才奖励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提升重点奖项的表彰规格。

加强人才工作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人才和专家信息库,建立、完善科技人才举荐和表彰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和促进人才成长、发挥人才作用的常态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科协系统

— 25 — 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重视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做法与成功经验,大胆探索,抓好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篇2: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推动全省科协系统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安徽省科协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转型时期,也是全省科协事业跨越发展、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全省科协事业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12.15”重要讲话的要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 做出新贡献。

推动“十二五”时期科协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科协工作的主要标准,把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安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坚持以社会公众为本,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突出我省科协事业的发展特色,坚持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坚持深入基层、务求实效,扩大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构建发现人才、激励人才、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育人才和造就人才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平台。

——坚持服务发展的原则。坚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把为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智力支撑作为科协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人才智力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建言献 策、科技服务等活动,服务社会建设、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发展、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科协自身建设。

二、主要发展目标

根据党委和政府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建立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举荐、决策咨询和组织建设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全省科协事业发展目标是:

——促进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科普产业不断壮大,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普产业战略联盟基本形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学术交流与经济建设结合更加紧密,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用不断增强。企业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服务企业科技进步的内涵不断深化。农村科技服务活动深入开展,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科技思想库的功能充分发挥,科学建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上取得新进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协调发展,并举机制初步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进一步加快,科普资源研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功能基本完善。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稳步提高,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主题科普活动形成品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科普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共建共享取得明显进展。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支撑科普事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 升。科普组织网络日趋完善,科普队伍进一步壮大。

——服务科技工作者上取得新成就。党和政府通过科协组织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渠道进一步畅通。科协组织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和组织建设工作与发现、培养、凝聚、举荐、用好人才工作进一步紧密结合。人才表彰举荐力度不断加大,奖项影响力明显扩大,导向作用显著增强。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的组织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经济建设发展的平台不断拓宽,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常态化机制基本建立。学术道德建设不断加强,良好学术生态初步形成。具有科协特色的育才、荐才、引才、用才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民主办会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协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学会创新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对会员的凝聚力、吸引力显著提高。基层科协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科协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服务科协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科协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初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科技工作者需要,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群众团体。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大力发展科普产业。继续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培育壮大科普产品市场,把科博会培育成国内最具影响力、具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品牌展会。加快建设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提升科普产品研发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把“工程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科普产品综合研发基地,升格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培育成全国最大的科普产业集团和国内第一家研发制定科普产品的上市公司。加快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园建设,推动科普产业要素的集聚,力争到“十二五”末,吸引100家左右的研发、生产、销售科普产品的企业落户科普产业园,引导科普产业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安徽聚集,推动科普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完善中国(芜湖)科普资源服务网建设,建设科普产品信息发布中心、科普资源网上展示和交易服务平台,建立科普资源集成、积累、配送、共享机制。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普产业战略联盟,整合集成优化科普产业领域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提升科普产业发展层次,把科普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2、推进实施“海智计划”和“5612”工程。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合肥工作基地建设,推进海智工作向皖江城市带、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辐射延伸。积极与海外科技团体、科技人才建立固定的联系,探索建立海外引智工作站,推动海外科技资源与我省企业、高校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品牌性、经常性海智项目与人才对接活动,推动人才落户、项目落地。建立海智项目库、人才库、成果库和需求库,加强和完善安徽海智网建设及工作平台建设,为海外科技人才来皖创新创业、技术咨询、项目开发与对接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皖台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深入实施“5612”工程,广泛开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金桥工程、厂会协作等活动,建立和完善科技专家服务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继续推动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我省的实施,努力扩大项目实施的覆盖面。加大省市县三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力度,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表彰奖励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调动和发挥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带头人带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的示范带头作用,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应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生产和文明生活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选择支持一批科技文化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效果好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集成各类涉农科普资源,把各种科技要素引向农村、引入农户。配合中国科协实施的新农村千万乡土科普人才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 能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推进科技思想库建设。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提出预见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加快培育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协决策咨询品牌,探索举办党政领导与专家座谈会、区域和行业发展论坛等决策咨询活动;开展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征集和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活动,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会的专业优势,组织动员学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科学论证和科技咨询服务,推动学术成果向决策咨询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协科协界参政议政作用,组织科协界委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快科学决策咨询的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协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既懂科技经济又能胜任决策咨询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整合科协系统的决策咨询资源,建立决策咨询选题库、专家库、成果库,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

5、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术交流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提高学术交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重点办好安徽省科协年会,集成学术资源,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继续举办安徽博士科技论坛、“兴皖之 光”青年学术年会等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探索举办“科技沙龙”等形式的综合交叉、高端前沿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加强面向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术交流的覆盖面。拓宽国际民间学术交流渠道,鼓励和支持学会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和巩固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促进两岸三地科技界的交流与对话。发挥好科技期刊在推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配合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增强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培育一批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的品牌核心期刊。

(二)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1、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1-2015年)实施方案》,认真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职责,动员全社会深入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完善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开展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监测评估,定期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工作和县级科协、学会科普工作条件和绩效测评。认真完成好科协牵头承担的各项任务,重点实施好未成年人、农民、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资源开展与共享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深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深入开展全 国科普日活动,努力把全国科普日打造成品牌科普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继续组织参与开展科技周、科教进社区、科技下乡等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科普活动品牌;组织学会围绕重要纪念节日开展防灾减灾、保护环境、安全健康等科普活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解答社会民生关注的科技问题。

3、开展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启动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推动科普活动进学校、进街道、进机关、进企业,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等创建活动,每年评选、奖补和资助社区科普益民先进单位;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学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等宣传和教育活动,养成科学文明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开展提高职业技能、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职业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街道科协、科普协会、社区科普小组、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社区科普活动中心、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社区社会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平台。

4、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依托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学校,面向农民开展函授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结合“阳光工程”,依托农技协、科普基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提升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农村科普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示范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一批示范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科普设施、科普组织、科普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开展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加强农技协组织建设,扩大覆盖面,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团,发展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形成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

5、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扩大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影响,继续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提高竞赛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丰富青少年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系列活动、“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馆进校园、科技夏(冬)令营活动。探索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活动。

6、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加大科普产品的研发制作,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社会团体从事科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繁荣科普创作,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将 科研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加快科普展教中心、科普资源研发中心和科普资源集成共享中心的建设,形成科普资源集成、积累、配送、共享机制。大力发展专业科普场馆,加快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建立科技馆。加强对现有科技馆的规范管理,丰富展教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引导社会各类科技博物馆、动植物园、主题公园等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社会设施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完善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普图书室、科普大篷车、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等基层科普设施。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宣传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加大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物和创新团队,配合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大力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品德,树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重点把安徽青年科技奖评选表彰活动培育成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品牌奖项,推动设立“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项,扩大表彰奖励范围。继续办好“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表彰活动”。支持学会设立专业性奖项,发挥学会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基础地位作用。加大对基层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表彰力度,对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推广和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科技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

2、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广泛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努力培育创新人才。重点开展小型、前沿、高端、交叉的学术、教育和培训活动,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人才。加快学科群建设,以学科发展带动人才成长。配合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引导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动学会面向会员开展继续教育,促进学会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培育基层实用技术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举办“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选拔培育科技后备人才。

3、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产业经营、科普产品研发、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人才。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农技协骨干、科普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加强农村实用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依托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学会会员,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依托企业科协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育企业实用科普人才。依托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等,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依托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在职科研人员等,发展科普志 愿者队伍。与高校合作开办科技传播和相关专业,培养一批专业化、高层次科技传播人才,加快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4、当好科技工作者之家。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工作职责,广泛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争当优秀科协工作者”活动。继续办好“12•15”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增进科协与学会会员之间的联系。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合法权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学会科学道德规范》、《科技期刊出版工作道德规范》。推动学会建立会员诚信档案、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为科技工作者成长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四)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

1、推进学会的改革创新。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推动建立以会员为本、民主办会的体制结构,完善学会内部治理结构,改善学会运行机制,提高学会的运行能力,探索推进学会办事机构职业化建设,提高学会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支持和鼓励学会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引导学会积极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活动,拓展学会服务功能。推动优化学会发展的政策环境。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骨干学会,增强学会的创新发展能力。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对科协组织的分类指导,以开 展活动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以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推动县级科协组织建设,发挥县级科协对基层科协组织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以建立科技专家工作站和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推进企业科协组织建设。以促进高校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加快街道社区科协组织发展。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巩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基础。拓展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新领域,积极推动在非公有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海外归国人员创业园和企业孵化器建立科协组织。

3、加强科协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市县两级科协主席培训班,提升科协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加强对学会专职干部的培训,提高学会服务会员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实施安徽省科协《关于干部上挂下派、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升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协干部培训活动,培养造就一支热爱科协工作、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敢于创新、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高素质科协干部队伍。

4、加强科协环境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科协系统的党建工作,探索通过党建工作带动学会、农技协自身建设的良性互动工作机制。加强科协文化建设,形成用科协事业吸引人、科协文化凝聚人、科协精神激励人的良好氛围。围绕科协重点活动,大力宣传科协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成效,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加强科协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兴办符合科协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提供硬件支撑。

四、保障规划实施

——组织保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推动将科协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促进科协事业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领导作用和专委会的指导作用,落实和完善民主办会制度,推动科协工作民主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用规范的议事程序保障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发挥科协作用的决定》,为实施安徽省科协事业“十二五”规划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落实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的措施。进一步推动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努力为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落实社会资金捐赠科普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科 普产品生产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推动制定科协系统科技咨询业扶持政策,促进科技咨询业稳步健康发展。

——资金保障。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财政加大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投入,努力实现到“十二五”末全省人均科普经费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人才举荐等专项经费大幅提高;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对科普基础设施的投入,到“十二五”末,力争所有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科技馆。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协作单位、企业实体、社会各界等各方面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支持,吸纳国内外社会资金的捐赠和资助,促进科协事业发展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推动科协事业加速发展。

篇3: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开展重大科普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 广泛开展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支持学会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主题和重要纪念日, 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开展社会热点、焦点科普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及时回应社会热点、焦点中的科技问题;建立科学家与大众媒体广泛沟通的渠道, 定期举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利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新媒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普活动。建立科普与科研结合机制, 引导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企业、高校和广大科技工作者, 及时把最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向公众传播, 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公众。

——开展应急科普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建立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科普资源, 逐步建设完善应急科普服务支撑体系, 建立应急科普响应机制, 及时提供应急响应和科普资源服务。

15.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开发集成科普资源。推进科研创新成果、生产技术成果和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 引进国外优质特色科普资源, 打造一批健康生活、低碳生活等主题科普资源精品及“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等科技传播精品节目。

——实施科普创作资助。开展系列科普作品创意大赛, 提升原创科普作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 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和推介, 形成一大批深受社会公众欢迎的科普作品。

——加快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开发与应用。建立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为龙头、以专业型数字科技馆为重要支撑的数字科技馆发展格局, 平均每日访问人次达30万以上, 访问页面数达120万左右。

——搭建科普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推进科普出版物、科普广播电视、科普活动等共享服务, 向社会发布和推介国内外优质科普图书、挂图、广播电视节目和科普活动资源包。

16.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根据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 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 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科普基础设施, 开展科普基础设施监测评估。

——继续推进科技馆建设。以建设综合科技馆为主, 社区科普学校和企业科普车间为辅, 大力发展主题、专题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馆。推动县级科技馆的建设, 逐步提高科普场馆的覆盖面。地级市和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座科技馆。

——加强流动科普设施建设。实施“中国流动科技馆计划”, 大力发展“科普大篷车”, 提高“科普大篷车”活动的覆盖面, 重点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积极开发成本低、效果好的各类流动科普设施,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流动科普设施建设。

——发展完善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县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 继续建立完善科普活动站 (室) 、科普画廊 (宣传栏) 等基层科普设施。

——继续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1000个左右, 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3000个左右。

17.促进科普产业发展

——鼓励按照市场机制兴办科普产业。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 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 培育科普产品创意策划、制作开发、推广服务类企业;推动研究制订科普产业相关政策、技术标准。

——培育科普新兴产业。加强科普产品研发、实施重大科普产业项目、建设科普产业园区、发展区域性特色科普产业集群、扶持骨干龙头科普企业、培育科普产业新兴市场。

——加强科普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支持科普资源研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建设。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会、交易会, 发布科普产品需求信息。

(四) 促进科技人才成长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发挥发现、培养、举荐、表彰、宣传优秀科技人才的独特作用, 掌握科技工作者的状况和诉求, 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切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营造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为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 推动用好、用活科技人才。

18.反映科技工作者状况和诉求

——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制度。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状况, 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体系。合理布局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 国家和省两级调查站点总量达800个。规范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管理, 提高调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加强应对紧急情况实施调查任务的能力, 使调查站点体系成为了解一线科技工作者状况的重要渠道和开展调查工作的有效支撑。

——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联系沟通机制。密切加强与科协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科协界委员的联系, 与基层科技工作者建立广泛联系, 开辟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网络平台,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听取意见和建议。

——研究探索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愿和诉求, 维护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和知识更新等合法权益, 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19.表彰举荐优秀科技人才

——开展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培育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的品牌奖项, 每两年评选一次, 每次表彰1000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奖评选。进一步规范和优化评选表彰工作, 提高社会影响力, 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健康成长。

——评选表彰“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大力表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为科协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建设好科技工作者之家。

——鼓励和规范科技社团奖励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同行评议中的积极作用, 不断提高奖励的规范化水平。

——做好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初选、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创新群体选拔、国际科技组织奖项推荐等工作。

20.培育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促进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举办博士生学术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青年科技企业家创新创业论坛。

——加大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建设力度。建设10个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 发现、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选拔科技后备人才。广泛动员社会科技资源, 为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提供科技实践活动条件。改进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机制, 继续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活动, 开发建设后备人才跟踪服务系统。

21.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科普队伍建设。培养农村科普员和农村科普带头人, 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村科普队伍建设。发展社区科普员队伍, 依托社会资源, 建设一批社区科普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和造就企业科普人才队伍。

——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以农村和民族地区中小学的科技辅导员和校外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重点, 加强科技辅导员培训。

——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建立科普志愿者服务和激励机制, 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 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培养高端科普人才。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普展教专门人才和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端科普人才。

22.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

——实施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和教育规划纲要, 大力开展知识更新继续教育, 建设100个继续教育示范基地, 开发一批继续教育精品课程, 培育一系列高端培训品牌活动, 建设继续教育示范网站, 培训500万人次。

——为科技人员专业发展服务。推动将继续教育与科技人才评价、职业标准制定和执业资格认证等相衔接。与相应国际组织共同开发、实施继续教育项目, 开展重点、关键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

23.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

——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完成500—800名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工作, 基本完成80岁以上两院院士的资料采集。宣传老一辈科学家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建立“中国科技名人堂”, 展示我国科学家形象。

——实施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计划。大力宣传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重点宣传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

——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电视、电影、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资源, 打造一批科协系统的重点宣传品牌。拍摄中国科学家系列电视电影作品, 建立中国科技网络电视台, 办好中国科技手机报, 出版科学家传记, 开展媒体科技记者培训。

24.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推动科研诚信立法。开展科研诚信立法研究, 提出科学道德建设的立法建议。

——开展科学道德诚信建设课题研究。

——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独立调查机制。学习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建立合理有效、公平透明的科学不端行为查处制度, 开展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件调查。——强化学会的科学道德建设。在学会逐步建立专门机构, 制定本学科、本领域科学道德规范实施细则, 设立学术诚信档案, 公开受理会员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 披露学术不端行为, 推动建立失信惩罚机制, 提高自律性。

——加大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传力度。组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教育专家队伍, 编写科学道德教育读本,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举办科学道德建设论坛。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主办“全球性科研诚信大会”, 参加国际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科技组织, 扩大开展交流活动。

(五) 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

发挥中国科协的特点和优势, 充分利用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渠道和科技资源,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服务国家总体外交,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强同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为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25.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根据我国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 突出学术、注重实效, 承办“第23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和“第9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积极参加国际科学计划。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问题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前瞻领域, 主动参与、承办和发起国际科学计划。参与国际科联地球系统科学四大科学计划, 承担国际科联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 (IRDR) 国际办公室工作, 将

IRDR计划办成国际一流的灾害研究计划。

——引进优质国际科技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开展多层次的务实合作, 建立国际科技资源利用和管理平台, 推动国际优质科技资源与国内需求对接。

——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履行中国科协作为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单位的职责, 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和支持全国学会积极承担国家相关专业领域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师资格评定工作。

26.加强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

——参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咨商工作。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联合国重要活动, 举办边会, 设立展台, 发布报告, 宣传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提高我国科学界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提高国际民间科技组织的参与度。积极加入有影响、有实力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 在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世界科学工作者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好国家会员的作用。

——深化与发达国家科技组织的合作。加强同美国科促会、英国皇家学会、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和欧盟国家有关科技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把中美科学道德合作、中日青年科学家跨学科学术沙龙等项目打造成合作品牌。

——加强与周边国家科技组织的交流。发挥区域优势, 面向东盟、中亚和俄、印、朝、韩、蒙等近邻国家, 增进互信, 互利共赢, 提高合作水平。

——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科技组织的关系。增进与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国家对口组织的交流合作。

27.开展与港澳台科技交流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港澳台工作的精神。以学术交流为纽带, 加强港澳台地区各专业领域的对口科技交流和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

——巩固和发展同港澳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举办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香港工程师院士论坛、港澳大学生暑期实习等活动。

——提升两岸科技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开展与台湾科技团体高层交往, 围绕有共同兴趣的学术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合作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举办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青少年科学营、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台湾大学生暑期实习等活动。

28.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队伍

——实施国际科技组织事务专项。建设一支掌握政策、业务精湛、精通外语、善于交往的科学家国际交流队伍, 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决策和管理, 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重要活动提供支撑。培育10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会。开展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人员及后备人员培训, 提高国际科技组织网络平台的服务水平, 组织、协调和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科技组织的重要活动。

(六)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自身能力建设是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 增强服务意识、搭建服务平台、夯实服务基础、提升服务能力,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建设、学会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等, 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29.加强党建工作

——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加强思想作风、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人才队伍和活动品牌建设, 抓党建、促发展,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加强学会党建工作。按照“应建必建, 应派必派”原则, 建立健全党建指导员、党建联络员制度, 逐步实现全国学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以党建带学会建设, 建立学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组织开展党员培训, 评选表彰先进。

——加强地方科协党建工作。以党的重要纪念日、评比表彰等重大活动为抓手, 推进科协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30.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扩大科协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在企业、高校、街道、社区、乡镇以及开发区和高新区大力发展科协基层组织, 在“两新”组织中重点联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 做到哪里有科技工作者, 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密集, 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

——完善科协组织制度建设。研究制定《中国科协组织条例》, 修订《县级科协组织通则》, 制定《高校科协组织通则》、《街道社区科协组织通则》和《乡镇科协组织通则》, 贯彻落实《企业科协组织通则》。

——推进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 制定“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标准, 扎实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争当优秀科协工作者”活动。

31.加强学会建设

——推动学会改革和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社团规律的组织体制、工作方式, 完善民主治理结构, 理顺学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与办事机构的关系, 进一步完善理事会 (常务理事会) 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规则, 从制度上防止行政化倾向。

——加强会员服务工作。树立会员为本理念, 创新服务方式, 加大服务力度, 开拓会员沟通服务渠道, 建设200个会员服务站点, 加强会籍管理, 完善全国学会个人会员管理系统, 完善会员代表大会等制度。继续办好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

——加强学会办事机构建设。适应学科发展、社会管理的新要求, 建立与支撑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 探索试行秘书长职业资格标准, 为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社团提供坚强保障。

32.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深化各级科协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干部管理权限, 在同级党组 (党委) 领导下, 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 完善干部选拔监督制度, 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办法, 实行岗位设置和全员聘用制度。

——加强学会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推动工作人员社会公开招聘, 建立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 按照学会管理人员结构的要求, 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学会工作人员队伍。

——加强科协基层组织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着眼于提升科协组织活力和影响力, 以提高素质、能力为重点, 建设一支热爱科协事业、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基层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加强教育培训。坚持分级分类、全员培训,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阵地、培训教材建设, 完善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方式, 强化培训效果, 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33.加强文化建设

——推进文化建家活动。制定实施《科协文化建设纲要》, 修订《科协工作行为规范》, 树立科协系统先进典型, 积极弘扬正气, 倡导团结和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加大对科协会徽、形象标识的宣传力度, 研究确定科协会旗、会歌、会训,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弘扬创新文化。加强科协理论研究, 总结推广科协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提炼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思想认识和观点, 指导科协实践。办好《科协研究》, 为科协工作提供研究交流平台。

34.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设科协系统信息化协作共享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 围绕信息资源开发、数据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服务等业务领域, 制定并完善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

——加强网站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完善中国科协网站、全国学会网站、省级科协网站等网站, 加强对科协基层组织、科协系统品牌工作的信息资源开发, 进行各类传统媒体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强化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扩充互联网接入带宽, 增加数据存储空间, 建立数据异地灾难备份系统, 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加强办公事务管理、重要业务、网站后台等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搭建数据集成共享平台, 形成“一站式”服务门户。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

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要认真履行职责, 合理调配资源, 创新工作机制, 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1. 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协事业的支持, 定期向党委和政府汇报科协工作, 把科协工作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推动解决科协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统一领导, 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 加强对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指导, 推进规划实施。

2. 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 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 为规划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规定和要求, 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并随着经济的增长, 不断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 保障基本建设和维护良性运转。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 开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 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协事业健康发展。全国学会、各级科协组织要按照章程规定, 吸引民间资金, 依法接受社会捐赠。

3. 落实政策法规。

贯彻落实近年来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 根据新形势和科协事业发展需要,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 补充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为科协事业发展在宏观政策、经费支持、税收减免、人员编制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欠发达和少数民族地区科协事业发展的政策倾斜。

4. 加强统筹协调。

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要根据本规划,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规划, 报中国科协备案。将科协事业发展规划与当地有关规划进行衔接。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 加强与科技、财政、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5. 明确实施责任。

中国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全国学会、各省级科协要认真做好每项任务、每个项目的任务分解方案, 将责任予以落实, 明确任务和项目的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 明确执行的进度要求与目标要求。

6. 加强监督检查。

篇4: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抓好《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1.全面学习宣传《教育规划纲要》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传达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作为主要内容,2010年7月22日集体调研了教育工作,专题研究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举办时代知识前沿讲座等,宣讲《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省级副厅以上、州(市)副处以上、县级副科以上干部参加了专题学习。每年召开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等,落实推进年度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了由百名专家学者和省教育厅领导干部组成的宣讲团,赴全省各地各校开展300场专题报告。同时,各地各校抽调领导干部、理论骨干等组成宣讲组,分层次分领域分对象进行深入学习和广泛宣讲,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宣传到基层。

2.建立组织领导和教育咨询机制

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党政群20多个部门组成的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2013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云南省委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等8个专项小组,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小组,进一步强化了对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健全了改革工作的高位推进、上下联动的机制。建立省级部门横向协调机制,规划和启动了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民族地区薄弱高中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两个全覆盖”等一批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并根据在校生规模对省教育厅所属高校事业编制实现动态调整。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了云南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讨,对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评估。

3.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首先是在省《教育规划纲要》中全面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2011年5月,云南省《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印发。2011年5月24至2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云南教育未来10年将与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实现“两基本,力争一进入”和“三共同”发展目标。其次是层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在云南《教育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启动编制“十二五”规划,并于2012年正式印发。各州(市)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制定了当地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促进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等,将《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落实到基层。再次是省部合作共同推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加快云南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在多个方面加强合作、高位推进。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31 137所,在学学生总规模达1 351.57万人,有教职工60.20万人,比2009年的53.92万人增加6.28万人,专任教师51.82万人,比2009年的45.95万人增加5.87万人。对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部分已提前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普职比大体相当目标试点难度极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距离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二、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一是完善学前教育体系。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云南省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文件;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等,大力推进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积极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实施民办示范幼儿园奖补政策;引进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评审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省级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制度;建立贫困幼儿学前教育生活补助制度;开展边远地区巡回支教试点项目,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办园格局。

二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通过设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省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园,把《指南》所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落到实处,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通过新增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通过开展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等级评价工作,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了优质园的培养和建设。

三是加大学前教育投入。2011年至今,全省共获得中央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四大类七个重点”项目资金21.4亿元,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资金4.8亿元。从2011年起,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4年,省级投入1亿元学前教育项目资金用于扩大资源、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园资助、民办幼儿园奖补等。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取中央资金9.33亿元,省级投入1.12亿元。

篇5: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本网讯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成就,精心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时刻,12月9日,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农业行政管理、科研、教育、推广和涉农企业、社团组织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协会理事及会员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第四届理事会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深刻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精心谋划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思路与重点,团结和带领全国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会议期间,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陈耀邦同志致开幕词,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危朝安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常务副会长夏敬源同志代表第四届理事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成杰当选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当选为常务副会长。新当选的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尹成杰同志致闭幕词。会议充分肯定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成立19年来,特别是第四届理事会组建4年来的工作,听取并审议通过了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审计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员管理办法》修改草案;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并研究了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

新当选的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五届理事会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成立19年来,特别是第四届理事会组建以来的四年间,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团结和带领广大会员,紧紧围绕农业工作重心,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领域,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着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调研,多次向国务院领导提交了很有份量的政策建议,有力推动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文件的出台, 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长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认真组织先进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深入开展农业技术调研指导,认真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三是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交流,认真组织学术研讨,积极举办高层论坛,深入开展农技推广征文活动。四是努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精心组织优质稻米博览交易活动,协助组织农业投入品“双交会”等活动。同时,四年来,协会自身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组织机构不断健全,会员队伍不断壮大,内部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会员质量不断提升,协会已逐渐成为全国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之家,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会议分析了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凝聚力量、强化措施,不断促进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的发展壮大,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全力服务农业中心工作。要紧紧围绕农业中心工作,积极参加应对重大农业自然灾害、暴发性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投身大规模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大规模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大规模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大规模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行动。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第二,大力促进农技推广改革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力争用3年时间构建“一主多元”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目标任务。最近,农业部在江西召开了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会议,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进入了攻坚阶段。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协会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中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为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提出有益的对策与建议。紧密联合农业教育、科研、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促进建立健全“一主多元”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努力营造“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三,认真履行主体职能。充分发挥咨询参谋作用,通过组织重大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调研,提出有益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用,通过组织技术研讨与高层论坛,开拓会员视野,扩大协会影响。充分发挥促进产业发展作用,通过组织优质稻米博览会和农业投入品“双交会”等活动,搭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

第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将争创活动与协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坚持求真务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到求实情、出实招、务实效。不断强化自身规范化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切实加强对会员的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将协会办成会员之家,为会员提供更好的信息与咨询服务,团结和带领广大会员为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6: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讨论稿)

“十一五”时期,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加快发展我区民政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民政系统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恪守“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宗旨,全面推进民政事业改革与创新,依法实施相关社会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民政事业快速发展。

(一)城乡低保制度管理规范

救灾救济工作成绩显著。制定和实施《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健全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十五”期间,共下拨救灾专项资金249.5万元,粮食35.96万斤,食油4212.5升,棉被2400套,帮助灾民修缮住房242间,保证历年受到台风、干旱等灾害的困难群众渡过生活难关,及时恢复生产,保障灾害期我区社会、政治稳定。

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和应保尽保。“十五”期间,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211.89万元,纳入低保人数由“十五”期初的414户1059人增加到期末的1103户3029人,城乡低保标准从“九五”末的185元提高到200元,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全社会困难救助逐步展开。全面启动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工作,发放医疗救助金28.4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2名。建立街道“爱心慈善超市”6个,社区困难居民援助站63个,募集(含物资折款)135.87万元,发放援助物资折款100多万元,资助4810户。组建区慈善会,接受社会捐赠2220万元,设立慈善门诊7个,累计发放各项救助资金68.08万元,资助299名贫困学生就学,帮助72户贫困家庭维修住房,解决83户病灾户临时困难。

(二)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

全区拥有老年福利养老院1个,床位数180张,“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完善福利院老人生活、娱乐场所的建设和改造。面向老年群体的“星光计划”取得显著成绩,投入福利金283万元,资助建立“星光计划”示范项目64个。4家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劳动力160人。与丰泽、洛江联合累计发行福利彩票1.16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30万元。“十五”期间,争取国债资金800万元,其中地方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转贷资金)480万元用于建设区老年人休养中心,项目选址于江南街道办事处乌石山东侧,乌石、亭店社区交接处,首期征地70亩。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精心指导和圆满完成三次村(居)委会集中换届选举。其中按照《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实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在老城区调整撤并65个居民委员会,组建38个社区居委会和配套组织,社区所辖地域和人口规模趋向合理,组织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和社区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实行镇、村改制,撤销**、**2个镇建制,设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完成了江南、浮桥街道村(居)的整合任务,41个村(居)整合为39个社区居委会。居务公开进一步深入,居民民主管理意识加强。

(四)拥军优抚安置政策有效落实

建立健全优待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办法。义务兵家属、“三属”、在乡复员军人、伤残军人优待面达到100%,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问题。实行安置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义务兵“安置难”得到明显缓解。“十五”期间累计投入2123.5万元帮助部队抓好基础设施、训练设施、文化设施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发放优抚款250.4万元,义务兵家属优待金610万元;自谋职业的退伍军人达到225人,自谋职业率达到91.5%,无历史遗留未安置对象。

(五)社会事务行政管理取得新业绩

民间组织蓬勃发展,支持民间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十五”期末累计拥有社会团体68个和7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殡葬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火化率年年保持100%;婚姻登记实行集中办理,累计办理国内公民结婚登记11365对、离婚登记873对;收养登记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累计办理国内公民收养104件;完成行政区域界线勘定任务,勘定县级行政区域勘界42.16公里,乡镇界线12.75公里,埋设界桩15个,命名和更名街、路、巷、桥100多条。

我区民政事业在“十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民政事业费投入相对不足,民政基础设施滞后。二是部分民政业务如何适应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三是基层民政部门人员相对不足,力量相对薄弱。民政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任务愈来愈重,但部分街道民政工作人员没有得到相应加强,基层民政力量不同程度地有所削弱。民政工作人员兼任其他工作,以导致一些民政业务工作不过细、完成不及时。四是各级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应用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的技能还有待于加强。

二、“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民政工作全局,坚持民政宗旨,关注民生,保障民权,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民政事业发展新机制,推进民政管理法制化、民政事业社会化、民政服务网络化和工作手段现代化,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社会救助有力。自然灾害紧急救援体系、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互助体系“三大体系”相对完善,灾害应急保障能力和弱势群体综合保障能力较大提升,全民参与社会互助逐步普及。

――社会福利优良。逐步建立和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各有侧重的社会养老模式,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养老敬老软硬件设施大幅度改善。

――基层民主健全。居民自治制度和民主权利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落实,民意上达和政策下行渠道畅通便捷。民间组织积极发展,管理监督得到强化。

――拥军优属扎实。拥军优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进一步完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国家抚恤制度和社会优待制度得到充分落实。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

――社会管理规范。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科学规范,社区和行政村布局进一步得到合理调整。地名、殡葬改革、婚姻登记、收养等社会事务的行政管理进一步加强。

三、“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重点把握突出改革,致力创新,完善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到“十一五”末,全区民政事业机制建设取得新的突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组织管理、优抚安置、公共事务管理五大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现代化格局。

(一)社会救助

1、巩固最低生活保障成果。规范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网络。综合考虑“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低工资标准、物价变动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步调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吸收、退出机制和不同收入水平的保障对象分档发放保障金制度。依靠街道和社区两级机构,构筑城乡低收入阶层和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收入变动信息采集机制,确保形成公平、公正的最低生活保障运作机制。

2、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完善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将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福利机构“三无”人员纳入救助范围,规范对救助对象的调查、核实、确认和审批程序。加大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逐步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做大基金规模。积极探索医疗救助模式和办法,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推进救助与保险相衔接、救助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相衔接、专项救助与临时救助相衔接、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等社会救助项目相衔接工作,提高医疗救助的有效性和救助水平。

3、落实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研究并基本建立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办法。对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由于医疗、教育、突发事件等情况影响基本生活的低收入家庭,给予及时有效的专项救助。

4、发展社会慈善捐赠事业。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推进慈善事业中的综合协调作用,积极支持各类慈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鲤城区慈善会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慈善会在救灾、济困、助医、助学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加强内部审计,确保慈善经费透明化管理,提高慈善会的社会公信力。加强社会捐赠管理,充分发挥“爱心慈善超市”、“社区居民困难援助站”等爱心平台的作用,动员企业、个人和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使社会捐赠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5、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完善自然灾害救助预案,形成科学规范的灾害紧急救援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灾害救助基础设施及装备建设,抓好救灾物资储备。进一步提高灾害救助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综合协调与合作,实现灾前强化救灾减灾宣传,灾中转移安置灾民迅速安全,灾害统计快速准确,现代化报灾手段广泛应用,灾害救助信息网络系统完善,以最短的时间实质性启动灾害救助,落实救助措施和救灾资金;有重点地落实重灾户的基本生活保障、生产自救和倒房重建,确保灾民基本生活和灾区社会稳定。

(二)社会福利

1、稳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方向,加快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并重的社会福利事业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加快区老年人休养中心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休养中心的开发建设规划,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底破土动工,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目标。挖掘、融合现行社区和街道养老服务资源,加强试点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指导力度,扩大社区助老服务网络,通过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所形成的“共驻共建”的机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吸引驻社区的单位参与为老年人服务的行列。以社区为单位,组建一支专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业老年护理队伍,为孤寡老人及无条件得到家人帮助的居家老人提供日常护理、卫生保健、心理矫正、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基本的家庭养老服务。

2、加强福利企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加强鲤城区社会福利院的内部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按照福利机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思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探索鲤城区社会福利院管理体制改革,适时推动鲤城区社会福利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进一步加强对福利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做好福利企业年检工作,确保福利企业正确的办厂方向。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比例、残疾人职工福利待遇、社会统筹保险以及企业返还减免税金使用情况,落实残疾员工的各项待遇,切实维护残疾人的权益,确保了福利企业的办厂方向,促进社会福利企业的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筹办残疾人福利性企业单位。

(三)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

1、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完善选举程序,增强依法选举意识,努力提高社区居委会选举质量,认真解决选举中的矛盾和问题,力争社区居委会选举成功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推动居务公开,所有社区居委会有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监督小组,切实发挥其在社区议事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规范居民代表推选、居民代表权利保障与义务落实,促进居民自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

2、积极推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相关登记管理和民间组织内部运行制度,落实登记管理机构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实行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强化管理,加大培育和发展以支柱产业为重点的行业协会、以农村特色行业为重点的农村经济协会、以服务社区为重点的社区民间组织和以慈善济困为重点的公益民间组织的力度。实施民间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民间组织自律机制,提高民间组织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建立民间组织综合治理机制,坚决查处和取缔非法民间组织和邪教组织,打击民间组织的非法行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对于非依法定程序成立但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间组织,通过整顿和改进,促进其规范发展。

(四)优抚安置

1、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区活动。制定和完善双拥政策法规,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军民纠纷,维护军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坚持巩固和发展以街道、社区为依托的拥军优属服务网络,坚持以基层单位为立足点开展双拥工作,形成基层拥军、行业拥军、群众拥军三个网络,实现双拥工作社会化、制度化、经常化。积极开展科技拥军、文化拥军、实事拥军和形式多样的军民共建活动,重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军民共建工作,按照省双拥模范城评比标准的规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巩固取得的成绩,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双拥模范城区的质量和层次,进一步推进创建省双拥模范城工作的开展,千方百计争创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并适时申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2、落实各项优待抚恤安置政策。落实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优抚对象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区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义务兵家属优待标准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机制,通过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重点优抚对象专项医疗补助等途径,从根本上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完善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安置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安置工作改革成果,完善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等优惠政策,鼓励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切实加强军休所的建设和管理,完成接收安置任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保证其生活和政治待遇。

(五)公共事务管理

1、倡导殡葬改革文明新风 。加大殡葬管理力度,落实殡葬目标责任制,继续全面推行火葬,确保火化率达100%,禁止遗体火化后土葬,制止乱埋乱葬,巩固清坟成果,防止死灰复燃;积极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倡导“厚养薄葬”的新风气,树立社会主义丧葬新风;加强殡葬执法检查,规范骨灰堂和皇迹山陵园管理。

2、强化地名公共服务职能。抓好地名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探索地名命名新思路,不断提高地名命名的时代感、品位感。立足服务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着手鲤城区地名信息数据库的建库工作,以地名数据库为平台积极参与电子政务建设,拓展地名信息服务领域,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地名信息服务;逐步启动江南新区地名命名规划,稳步推进江南新区地名设标工作。

3、提高婚姻收养登记水平。积极宣传和贯彻《婚姻法》,制止违法婚姻行为,规范登记程序,严格依法登记,保持登记合格率100%。强化婚姻登记机关建设,积极争取专职婚姻登记员编制,推动婚姻登记管理规范化。依法对婚介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实行规范管理。大力宣传《收养法》等法律法规,减少和制止公民私自收养弃婴,规范收养行为。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坚持以国家财政为主,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进程。为确保民政事业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必须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建立民政事业费自然增长机制,民政事业费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同步提高。作为民政部门,要根据省、市的要求,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民政工作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争取地方财政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保证各项民政配套资金的落实;要积极争取各项民政优惠政策,扩大发行福利彩票,筹集更多的社会福利基金,弥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加强社会捐赠、慈善工作,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争取社会对民政事业的支持,充分发挥民间的作用。

(二)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行政行为,使各项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廉洁公正的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严禁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强化民政法规宣传教育,实现工作方式从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行政为主的转变;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行民政政务公开,通过各种社会新闻媒体和民政网站,广泛宣传民政法律法规,使民政工作法规政策家喻户晓,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支持民政部门依法行政。

(三)以实现三个转变为重点,建立高效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工作作风。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民政工作管理水平;要转变工作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检查督促各项民政政策法规的执行落实上,履行好政府部门的职责;要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树立民政部门关心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

(四)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政事业自我发展机制。民政企事业单位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强自身活力,走自我发展的路子。区福利院在搞好内部服务的同时,要创造条件,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提高两个效益。

上一篇:编辑求职简历下一篇:诚信考试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