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效利用时间

2024-05-15

高三高效利用时间(共9篇)

篇1:高三高效利用时间

高三学生如何高效利用时间

一、记住:时间并不重要

说到学习时间紧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怎么挤时间——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娱乐的时间等等,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彷佛就是管理时间的终极目标。

为学习成绩而苦恼的同学,常常也伴随着觉得时间不够的苦恼。因为他们觉得,要想把成绩赶上来,必须给自己“补课”——多补习以前的基础或者多找点别的教辅材料来做一下。但是,老师上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又要布置好多好多的作业,每天连作业都做不完,哪里来的时间去自己学习?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几乎达到了人的生理极限了,不太可能再挤得出什么时间出来了,但进步仍然十分有限。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书做题的时候,有些个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学却似乎很悠闲的样子。如果时间利用都到了这步田地,自己还有再改进的余地吗?

对于这些问题,可用一句话解释:“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二、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

要明白效率和实践的关系,我们来算一笔时间账:一个中等努力程度的高三学生,除了上课一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大概有10个小时。这个时间长度可以保证他每天有充足的睡眠,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如果我们要拼命的挤时间,大概能多挤出来多少呢?假设你每天只睡六个小时——这已经很夸张了,偶尔一天只睡六个小时都觉得没什么,而如果连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话,很多人都会受不了。然后三顿饭总共只用一个小时,用在走路上的时间(即使是从寝室到食堂到教室三点一下,每天最少也要六趟)也要一个小时,用了洗脸漱口上厕所以及其它杂务也要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达到了16个小时。这样,我们比别人的学习时间增加了60%。

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实际上,每天多60%的话累加起来确实相当惊人。一个人如果真的能这样坚持下来,取得进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过,这笔账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看同样的内容,有人看一遍就记得差不多了,有人能记住小一半,而有人看了一遍之后啥也记不住。一道普通的数学证明题,一个成绩优秀的同学,他只需要花五分钟的时间就做出来了,而一个成绩比较差一点的同学,可能最少要思考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被一道数学题难住半个小时其实很正常。我们这样一算,学习好的同学一个小时可以解决12道这样的题目,而差一点的同学一个小时只能解决6道这样的题目。我们拼了命的多增加了60%的时间,结果一算(10个小时×12):(16个小时×6)=120:96=5:4。人家一天学习十个小时的效果反而比我们学习16个小时还要高出25%!换句话说,我们付出了比别人多60%的努力,却换来比别人低25%的效果,这可真够冤的。

这笔账算起来是比较吓人的。尽管这个效率的差距可能不是2:1,但结论 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考虑到一天学习16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会让人身心疲倦、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那么这种效率上的差距只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越觉得时间不够用;而越是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越觉得时间多的用不完。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改变现状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局面。对于这种现象,可给它起个名字,叫: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社会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关于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有钱的人,因为可以获得投资收入,更能够把握挣钱的机会,所以会越来越有钱;而没钱的人,所有的钱都用来吃穿住行了,没有办法积蓄,所以越来越穷。

通过我们前面算的高三学习的时间账,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中,也存在着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学习好的人,因为看书做题很轻松,时间剩下很多,可以用来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为学习苦恼的人,因为看书做题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只能越来越痛苦。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挤时间是没用的——就像穷人单纯靠节约储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样——我们必须记住世界上有比时间更重要的东西:效率。眼睛只看着时间,是无法逃脱“马太效应”的陷阱的。在管理时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记住: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再怎么挤也有限;但是时间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间很大。当我们在思考如果利用时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么样去从哪里抠多少时间出来,而是怎么样提高现有的时间利用效率。

三、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一原则:学会舍弃 处理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把这个原则用在时间管理上,也可以说:“利用好时间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有很多人谈到时间计划的时候,总是把它和一张排列整齐的时间计划表联系起来。其实,如果忘了这个原则,计划表列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摆设。人的时间有限,无论怎么挤一天也不可能挤出25个小时出来。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无限的,即使仅仅是学习,要看的书是永远看不完的,要做的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要背诵的东西是永远背不完的。这节自习课做了一张数学试卷,就不能再做一张物理试卷。即使你的计划完美无缺,但是有一天突然感冒发烧要去看医生,那么计划就会被打乱。所以,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所有要做的事情计划完,不可能把一切安排得天衣无缝。当有很多事情面临选择的时候,当有些任务实在无法完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只有回答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如何管理时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只做最重要的事情。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机会成本”,意指你放弃某种机会而造成的潜在损失。比如你投资十万元去开一家杂货店,每个月可以赚两千元,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呢?如果单纯从帐面的“成本—受益”来看,每个月进货需要一万,卖出去一万两千元,收益大于成本,当然值得做。但是,你还有一个选择,可以花十万元开一家手机专卖店,每个月可以赚五千元。这个时候,你还会选择去开杂货店吗?显然不会,因为你只有十万,选择了开杂货店,就等于放弃了开手机专卖店,也就是放弃了每个月五千元的收入。所以,你开杂货店的帐面成本是每月一万的进货,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隐藏的“机会成本”——即放弃赚五千元的“机会”的成本。二者相加是一万五,大于杂货店每月受益一万二,成本大于收益。所以,一个明智的商人都不会去开杂货店而去开手机专卖店。

同样,我们的时间有限,你选择了做某件事情,就隐含了你放弃做别的事情。“做别的事情”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标准,不是“某件事有没有意义”,而是“某件事是不是最有意义”。

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时间的高手,一定是懂得如何舍弃的人。中学学习的压力很大,很多人被弄的手忙脚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面前总放着一大堆书,但你每次只能拿起一本书,认真阅读,而不是同时拿起十几本书随意浏览——这是一种最浪费时间的学习方法。只有读完一本之后,再去拿起另一本来阅读。那么,该选择哪一本呢?答案很简单:最重要的那本。对第二重要的那本,坚决不看。当你把最重要的那本看完之后,第二重要的,也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了。

确保自己一直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确保了自己的时间一直都在被高效的利用。如果你今天计划做五张试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各一张。那么,请先做你觉得你最需要提高的那门科目。即使你做完一张之后,突然天花板掉下来砸到脑袋,到医院住了一天院,那么你做的这一张试卷对你的分数提高仍然是极有帮助的。

四、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二原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要放弃的东西,不仅是那些看起来不太有价值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那些看起来很有价值,但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一道难度极高的题目,总是让人忍不住想去挑战一下。如果你在做完高考试卷前面的题目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去解决最后一道难题,这样的难题当然值得去挑战,因为它会给你加分。但是,如果你前面的题目做起来都很困难,那么,挑战这样的难题,不仅不会有结果,还是让你减分——因为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你本来可以拿分的题目。

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适应的题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太简单的题目不要去做,太难的题目也不要去做。让高手去做12道难题吧,我们只做12道中等难度的题目就行了。等我们把中等难度的题目做熟练之后,你自然会发现,原来很难的题目已经不那么难了。

把做题的思想,用来制定时间计划,也对我们大有启发。有的人喜欢头脑发热的制定时间表,排的密密麻麻的,从计划表上看,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了。原计划用半小时背一篇英语课文,谁知用了40分钟还没有背完。这才发现时间不够,连忙放下英语课本,拿起数学题做了起来,还没有做几道题,发现背政治的时间又到了„„总之一天下来忙了半死,计划的任务还是没有完成。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三来二去的就对自己没了信心,老感觉计划赶不上变化,于是越来越难以按照计划学习,不久又过起了原来那种杂乱无章的生活。

所以,对于哪些刚开始制定计划的人来说,计划应该定得适度的低于而不是高于自己所能完成的水平。比如你预计自己复习某一部分的内容需要一个小时,那么你可以计划用80分钟。让时间宽裕一些,但尽量保证每天给自己规定的任务都能完成。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前一天所计划的事情都做完的成就感是非常爽的,可以给你继续制定和执行计划的信心和动力。这样循序渐进,再慢慢的提高标准,才能真正高效的利用时间。

五、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三原则:根据不同内容的学习特点来安排时间 “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名言。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人能两次度过同一个小时。”每一个小时都是很独特的,在每一个小时里面,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变化。上课的时间和在家自习的时间,显然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的把24个小时进行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格子,然后往里填充内容,然后就管这叫“时间计划”。我们必须学会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时间相契合。

对于那些需要大量的阅读、理解、背诵的东西,要安排时间比较长、精力比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扰的时间段来做。为什么呢?因为看书和背书的时候很容易走神。大家往往有这样的体验:眼睛盯着书本,脑子里却不知想到哪里去了,没准还在想着昨天吃那顿火锅呢。所以如果看书的时候精神比较疲倦,就更容易走神。而且看书从翻开书本到进入状态需要一个时间,大约五到十分钟的样子。你花了十来分钟好不容易专心致志了,突然什么事情打断,比如接个电话之类,然后回到书桌前来看书,你又需要花五到十分钟来集中注意力,如此反复被打断,最后你感觉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实际上真正“看进去”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所以看书的时间最好不要被随便打扰。所以,对于看书背诵的事情,最好选择精力旺盛不容易受干扰的较长时间段来做。

那么,那些精力不太旺盛,比较容易受干扰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

用来做题。因为做题的时候需要动笔演算,可以强迫你集中注意力,即使周围环境比较吵闹,即使你精力不太好,仍然可以达到练习的效果。比如下课的十分钟,你规定自己做十道英语选择题,你刚做了五道,突然有同学找你聊天,你的思路被打断了,聊了一会儿又提起笔做第六道,到上课的时候只做了八道,你就收获了八道题目的知识。如果你用来看书,除非你有超人的定力,否则恐怕还没有看清书上写的什么就上课了。

六、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四原则:注意适当的休息

前面我们在算一笔高三学习的时间账的时候,虽然说拼命的挤时间能多挤出来60%的时间。但是这个60%的时间实际上是有水分的,因为一个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多挤出来的6个小时,是不可能和睡得好休息得好的6个小 时的学习效率相提并论的。所以,如果你记住了“效率比时间更重要”,那么,你也就可以理解:在高三阶段要想把时间利用好,除了要挤时间学习外,还要学习挤时间休息。

七、学会执行:把良好的计划变成现实 就跟我们学习需要预习和复习一样,计划既需要每天执行之前牢记在心,也应该在每天执行之后进行检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的督促自己,持之以恒。

每天制定的计划,每天晚上都要拿出来检查检查,完成了的,就在前面打上勾,没有完成的,就在前面打上叉,然后统计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刚开始的时候大概能完成60%,时间久了,基本上能维持在80%左右。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总觉得自己每天都会做一些错事,为了少犯错误,他就想了一个主意:拿出一个碗、一包黄豆、一包绿豆,每天做了一件好事就把黄豆放进碗里,做了一件错事就把绿豆放进碗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就数一数里面有多少颗黄豆多少颗绿豆,然后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就这样日复一日,黄豆逐渐增多而绿豆日渐减少。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每天监督自己的好处。无论做了什么事情,每天睡觉前都回想一下,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做的事情又有哪些做得不好,该怎样改进。这样才能不停的进步,而不至于停滞不前。我们制定了计划,就需要每天都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这样才能督促自己不断改进,真正做到制定好计划、执行好计划。

总之,说了那么多关于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话,就是没有告诉大家该怎么样列一张每天如何安排时间的表格。实际上,这可能是在时间计划中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了。你只要拿出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填满整张表格,但里面的东西可能对学习毫无帮助。

我们都知道,同样是一张写满了字的密密麻麻的试卷,有的能得到150分,有的只能得零分。所以,把试卷写满不是本事,知道该写上什么正确的内容才是本事。时间管理也是一样,列出表格把时间填满不是本事,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填入正确的内容,然后认真执行,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篇2:高三高效利用时间

1、时间管理产生幸福感。

有学者做过关于时间价值的试验,结果发现,当你有事情做的时候,时间会过得特别快;如果你没有事情做,就会连一分钟都觉得漫长。换句话说,没事做或者没什么事该做或想做的人,就不太需要去思考时间的价值。因为这些人有的是时间,再怎么懂得善用时间,也不过是增加更多“感觉很长的无意义时间”罢了。相反,那些有很多事想做、时间总是不够用的人,个个却都恨不得把一秒钟掰成两秒用,急切渴望能增加延长时间。因为这些人一直处在“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的状态。

2、时间管理让生命更有质量。

可能有人一听到“时间管理”这几个字就会误以为是必须要忙个不停。事实上,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确实是时间管理的手法之一,但却并非时间管理的全部。适当利用时间,增加悠闲时光,更是一种高明的时间管理。就像抽屉经过整理之后,虽然可以再收纳更多的东西,但不见得非要塞满不可。就算只放了七分满,只要能让抽屉里的东西好找好拿,就能给你带来舒适和便利,对工作的帮助就更不用说了。更何况,对剩余时间的管理还攸关着你的幸福呢。

3、记住!时间是一次性消耗品。

无论你是世界首富,还是普通上班族,你们所拥有的时间长度都一样,并不会因为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果你是一个有钱人,当然可以在剩余时间继续花大钱;但如果是继承祖辈的财产而成为富翁,确实可以不用辛苦工作就拥有万贯家财,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继承祖辈的时间。

不过,即便你无法拥有万贯家财,却可以让时间变得有意义。而且,比起拥有财富,将时间进行有意义地利用,往往更容易带给人幸福感。

4、时间管理,我有我方!

越年轻的人所剩余的时间越长,年纪大的人所剩余的时间就越少。但是,到底哪一边更有利,却并不是以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判断的。如何妥善利用剩余时间才是关键。年长的人或许可以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有效管理时间;而年轻人也可以从现在开始积累知识和经验。

一般来说,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某种程度了解的人,也许更能把握剩余的时间,也更容易订立目标。不过,相对来说,年轻人虽然比较难订立时间管理的目标,但是却拥有更多可能性。

篇3:高三高效利用时间

随着高考临近,学生和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学习成绩.各地调研试题的不断新鲜出炉,综合训练的频率也在逐步增加,学生由一开始的紧张不安到现在的茫然处之,由成绩的快速提升到现在的停滞不前,由激情奋发到现在的无所适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出现了瓶颈,高原现象的持续会导致学生备考心理焦虑不安,急于求成,不能冷静分析,陷入容易题易做错、难题又做不出的窘境,数学成绩不升反降.很多高三一线教师也颇感困惑,课堂效益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参与率较低.针对这种现状,文[1]中提出以“微”专题为抓手,切实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但在具体执行时,普遍做法是依据调研试题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同类堆积,集中讲解,以期能够提升这类试题的得分率,殊不知学生在考试中已经饱尝挫败感,且这类试题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这类试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而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易造成很多试题一带而过,学生似是而非,效果大打折扣.

2 一点思考

微专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复习效果,因此对微专题的选择要慎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提升.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只能功亏一篑.数量上,不贪多求全,应保证学生课堂充裕的思考时间.质量上,不应求新贪难,在题目的选取上应起点低、缓梯度,突出重点,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思有所获.符合学生思维特点认知规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难题都是由简单题目变化而来的,万变不离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形式上,也应呈现多样化,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神经,改变传统的“做—讲—做”的循环模式.可以用讲义的形式,学生先思考讨论再集中点评;也可以由学生来提取微专题,师生共同探讨完善;也可以师生围绕一道试题逐步展开,层层深入,使理解进入深层结构.

3 案例实践

波利亚曾说:“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变化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笔者谨以向量的一节微专题课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共鸣.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得

可得

两式相加可得λ+μ=6.

师:不错,做得很好.请同学归纳一下3位同学的做法.

生4:其实上述3种方法可归结为两类,方法1是结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从“形”的角度解决问题.方法2,3都是从“数”的角度解决问题,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方法2通过建系,方法3通过数量积,将向量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

师:上述是处理向量问题的3种常用手段,要熟练掌握,遇到具体问题时要灵活选择,提高解题效率.

师:很棒.轨迹为一条线段,验算一下可以知道,这条直线经过A点和B点,所以轨迹为线段AB.

师:思考一下这个命题的逆命题:如果点C在线段AB上运动,那么λ+μ=1恒成立吗?你想到了什么?

生7:恒等于1.我想到了向量部分的一个有用的结论[2]:起点相同,终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向量中的任意一个向量都可以用其他两个向量来表示,并且系数之和为1.

师:原来如此,看来点C不只是在线段AB上满足λ+μ=1,在直线AB上都满足.

那么点C在延长线上与在线段上有啥区别?

师:非常好.这个结论非常有用,能否用这个结论解决一下原来的这个题目?

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向量题.各小组找一找,大胆尝试尝试,能否用这个结论来解决?

学生开始翻阅摘记本、试卷,有的学习小组又一次展开了讨论.教师从中选择了不同表征形式的两道试题共同思考剖析.

生12:这时候三角函数辅助角公式中的辅助角不再是特殊角了,不会处理.

师:生11的这种方法还能否处理呢?

很多学生陷入了沉思,随即动笔尝试起来,有的小组又一次展开了讨论,随着问题的逐步破解,学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师:想得很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思维过程,有理有据,将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能解决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观察上述两题的结果,发现x+y有最大值,而3x+y没有最大值.那么λx+y(λ<0)何时有最大值?存在最大值时λ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由余弦定理可得

4 两点体会

4.1 微专题的选取

所谓“微专题”是指立足于学情、教情、考情,选择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微型复习专题,力求解决复习课中的真问题、小问题和实问题.微专题的选择要能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复习的兴趣和动力.“微专题”的设置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专门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形式不拘,可以是知识点专题,小方法专题,也可以是题型专题,还可以是作业中的易错题专题等,总之要能瞄准学生复习中的“弊病”[3],试题的选择忌贪多、贪广、贪难,实践证明,谁钻难题,谁就会整垮自己,因此在选题时忌大而笼统、虚而不实,更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微专题选取的基本要求是题目容量要小但思维容量要大,主题鲜明,耗时少但收获多,因此选题要大刀阔斧,舍得放弃,学生会的不选,学生讲了也不清楚的不选,偏题、怪题不选,可讲可不讲的不选,选在关键处,选在学生最近思维区,确保宝贵的复习时间用在刀刃上.上述案例实践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向量等式的处理方法.选题角度小,学生可参与度高,复习用时少、效率高.

4.2 微专题的讲授

微专题课堂形式不能一成不变,传统课堂模式缺乏新颖性,课堂复习内容可预知无生成,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审美疲劳”,高耗低效.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复习课一定要善“变”,不断吸引学生的眼球,有时,换个角度,变个形式,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让学生对每一节复习课都有期待.上述案例实践采用无讲义授课,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意图茫然不知,唯有紧跟老师的节奏,积极思考,主动配合,层层深入,才能洞悉本节课的主旨.从授课情况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幅提升,小组讨论高效有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陈纪华.高三冲刺阶段数学复习的若干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2016,(2):49-50.

[2]孙小龙.用活一道课本例题[J].数学通报,2015,(7-8):64-67.

篇4:高效利用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效率;化学实验;情境探究

现代社会是一个追求效率的社会,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注重效率。如何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它实现最大价值?如何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时间长并不一定有用,问题的关键是: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有多高。看着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但为什么效果不佳?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效率法则,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就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学习条件下,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效率,我从下面几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改进实验,提高化学课堂学习效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但现在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分数,所以不少教师就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盲目地追求短时利益,对于化学实验是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从而“节约”出大量的时间去讲实验和做习题。然而,如果我们只是纸上谈兵,结果会怎样呢?面对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对于课本实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适当做出调整,改进后的实验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具体的方法如下:

1.教师可以把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改进教材中的传统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能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服务,既不会耽误教师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魅力所在,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积极主动地观察与思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有部分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做,这时候可以借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者利用模拟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及现象,实验会给学生带来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氯气的性质”一节课中,学生如何直观地看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呢?这时候我想到了《武状元苏乞儿》中关于麒麟烟的镜头,黄绿色的气体向低处流去,学生能通过观看电影很直观地看出氯气的物理性质。丐帮的成员用尿液来解毒,这同样能体现出氯气的化学性质,那就是能和碱反应。这个视频的引入带来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堂设计,创设探究情境,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地运用实物、图像、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再现日常情境,方便学生理解知识。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可以运用角色扮演,使学生自编自演高中化学知识。小组合作可以加快教学节奏,加强训练的密度和广度,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有机会参加到活动中,都可以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把握好时间,不能过快,使学生无暇思考,来不及消化新知识,同时,对课堂中的任务设计不能过难,要有探究性,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缺少情趣的学习往往是冷漠苍白的,缺少兴趣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认知、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情境,才能把化学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平等、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兴趣、发现奇趣、培养情趣、树立志趣。

四、发散思维,积极探索

积极探索是发散思维的成功之母。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不要害怕失败,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例如,在“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这一节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铁有哪些形式?(2)为什么说用铁锅炒菜非常健康?(3)补血口服液补的是什么元素?在“铝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中与铝相关的知识,并提出以下问题:(1)老年痴呆的“罪魁祸首”是谁?(2)油条与铝壶相比,谁的含铝量更高?(3)我给妈妈支个招等等。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对化学的学习更加有兴趣。经过思考,学生得出很多结论,有的标新立异,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学生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探求答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之,在教师实施教学行为之前要认真思考,尽最大力量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感受到更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彻底地打开,这还需要我们平时多多总结技巧,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袁大琴.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9(03):35.

[2]李英俊,孙淑琴,于世钧.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究,2003(01).

篇5:高三高效利用时间

一、时间安排

根据可用时间的长短,我们将可以计划的时间分类。(不可以计划的时间,指上课、睡觉、吃饭等等必须占用的时间。)

1. 长时间+有精力=黄金时间

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拥有比较充足的精力,这种时间段就是“黄金时间”,非常适合进行重要的学习任务,包括对知识的吸收、难题的研究、系统的训练等等。 黄金时间不可浪费,应当充分利用起来,这个时间段是高效学习的重要时机。

2. 短时间+有精力=积累时间

这个时间段虽然精力充沛,但时间比较短,因此可以安排来进行背单词、背诵语文篇目、“过一遍”知识点、整理笔记等等需要长期巩固,消耗碎片化时间的事。

3. 长时间+没精力=机械时间

这样的时间虽然长,但是由于精神疲惫,学习效率低下,内容无法有效吸收。因此适合进行机械的工作。比如抄写概念/知识点/单词,练外语听说(锻炼语感)、做阶段性总结和计划等等。

4. 短时间+没精力=休整时间

既没精力也没时间,做任何事都没有效率,所以应该作为一个休整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或者适当地娱乐和休息,这样能给接下来的学习储备精力。

二、事情分类

对于高中备考学生来说,需要巩固和复习的知识太多,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时间是永远不够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所有一定要将事情分轻重缓急进行安排。

1.时间紧迫+重要=立马要做

比如应对下节课的测验、次日的学科考试等,这就需要当下立刻着手做考试准备。

2.时间紧迫+不重要=考虑去做

时间紧迫,但相对来说并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就要根据事情本身的重要性和时间期限考虑是否纳入计划。比如学校的活动通知等等。

3. 时间不紧迫+重要=计划去做

有些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虽然在短期看到不成效,但是是不可或缺的备考部分,比如背单词、练习口语、背诵知识点、知识归纳和整理等等。

4. 时间不紧迫+不重要=暂时搁置

这一类事情在现阶段来说,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比如打游戏升级、旅行等等完全可以暂时搁置,将时间腾出来放在备考上,等到高考结束后再去进行。

看完这两点,想必大家已经将计划所需的两个因素:时间和事情理清了。 那么计划需要根据个人的时间情况、学习效率和学科掌握水平等来制订。由于大家的作息、习惯、环境、水平等各方面均有差异,因此具体如何安排细化,同学们要自己“私人定制”了。

三、注意事项

1.计划要合理。

一部分学生非常重视学习,因此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用学习排满。这种计划“看着很完美”,实际上根本做不到。 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过于繁重的学习计划只会导致学生为了赶进度疲于奔命,又因为没有休整,效率逐渐降低更达不到计划目标,慢慢消磨了积极性; 另一部分同学则过于放松,没有目标,制定计划很笼统“走形式”,钻空子玩,然后根据计划进度,自我安慰。

2.有明确的目标。

根据需求,设定目标。根据目标,制订计划。比如:考生词汇量比较差,所以定下掌握三千单词的目标,细化到每个月、每周、每天需要掌握多少单词等等。 这样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计划时间里,付出能够得到什么,是否为我所用。更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3.计划要与老师的教学计划相结合。

尤其在高三阶段,学校老师会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复习备考的指导。此时,学生的计划应该和老师的教学计划有所呼应,不相冲突才能达到效果。 假如老师在校复习A模块,学生自己在家复习B模块,那么这样“贪多嚼不烂”,往往会造成混淆、分心、效率低等问题,造成两个模块的内容都没有复习好。

4. 计划要认真执行。

计划再好,执行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坐在桌前,魂飞窗外。消磨完时间,自欺欺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因此完成计划要有足够的自觉和精力。

篇6:高三生如何利用寒假时间备战高考

制订学习计划认真查漏补缺

在寒假初期,建议学生们首先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制订后,要严格按照计划行事。不要花费很长时间做一份计划,然后还是我行我素。而关于这份学习计划,一是要有假期整体计划,包括学习的计划、休息的计划。二是要有每天具体复习的计划。同时可以按照考试时间和要求限时做一些成套试卷,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同时调整考试心理,提高考试技巧。

梳理学科要点狠抓薄弱学科

刚结束的高三第一学期里,学校基本已完成了第一轮复习。利用寒假,学生把复习期间的考卷拿出来,重新整理一下,便可发现知识的弱点在哪里。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寒假期间把自己薄弱的知识点重新复习一遍,做一做相关练习题,解决这个知识盲点。

寒假时间有限,要坚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因此,寒假学习中要多补习“瘸腿科目”,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分析看看哪科没考好,冷静分析丢分原因,判断该科是不是弱科。如果是,则要抓紧寒假时间,多补弱科基础知识,避免中考时“瘸腿科目”拉分。

调整心态张弛有度

其实,这个寒假对于正在备战中高考的学生而言,的确是不轻松的。因此,学生在保证复习的同时,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张弛有度。另外,同学们的知识面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要与时政热点建立联系,因此在寒假这段时间内,要多阅读,多积累,特别是一些对社会时事总结性强的期刊和报纸等等。

篇7:中学生如何高效利用时间

人们形象的把时间比作河流。黑格尔称时间“犹如流逝的江河,一切东西都被置于其中席卷而去”。时间具有不可逆性、瞬逝性的特点,所以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学会运筹时间的方法,以培养自己利用时间的能力。

时间是公正的,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人们在学习中要着重解决善于利用时间的问题。

霍尔巴赫说:“我们的生命是无数必然时刻的一种连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每天都是24小时,对谁都不偏不倚,问题在于你是否能充分利用它。时间是个常数,也是个变数,善用者则多,妄用者则少。

数学家华罗庚说:“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的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的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正因为时间的宝贵,一些有识之士便想法让人们学会珍惜时间。居里夫人的会客室从来不放座椅,使来访者难以拖延拜访时间;卡扎菲发现总统府的官员坐在椅子上闲谈,于是撤出所有的办公椅,让他们站着办公。这些做法,可能有人认为太过分。然而屠格涅夫说得好:“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了”

没有时间的保障,任何学习都是不可能的。作为中学生,应该学会统率时间,驾驭时间,充分的利用好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高质的完成学习任务。

篇8:“时间+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是否高效, 并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 而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笔者对打造“时间 + 策略 = 高效”的高效课堂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让学生轻松“ 入”课

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是开课的关键。巧妙地创设导入情境, 以“趣”来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以“奇”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妙”来彰显教师的课堂艺术。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小故事、小资料、新闻材料或新闻视频等方式导入。 例如, 在化学必修1第四章“氯气”的教学中, 笔者以两则材料引入:

材料一:1915年4月22日下午5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 趁着顺风, 德军开启了大约6000只预先埋伏的压缩氯气钢瓶。霎时间, 在长约六公里的战线上, 黄绿色的云团飘向法军阵地, 最后尸体遍野, 这是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化学战。

材料二:中新网南昌6月6日消息:南昌发生一起儿童游泳集体氯气中毒事件, 11名症状较重的儿童被立刻送往医院抢救。原因是馆内一工作人员操作失误, 在泳池内还有队员时就将净化水质用的氯气管道打开消毒, 导致靠近管道的多名儿童氯气中毒。

上述材料不仅让学生对氯气有了初步的认识, 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氯气的兴趣, 让学生轻松入课。

二、巧妙设计课堂提问, 用“ 问题式教学 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常言道:“牛渴自奔泉。”学生也是如此, 所以,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首先就要让学生“渴”。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 教师可以讲授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 讲授选修4中“原电池”一节时, 笔者以三个问题为主线,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1: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有什么现象? 发生了什么反应?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得出结论: 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问题2: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起来, 再同时插入稀硫酸中, 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为什么?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 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反常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同时生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3:铜片表面怎么会有气泡产生? 铜会不会与稀硫酸反应?

教师在锌片与铜片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再让学生观察电流计的指针, 通过观察, 学生得出结论:指针会发生偏转, 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由三个问题自然而然得出原电池的概念、形成条件等。

由此可见, 教师科学地创设问题, 以学生原有知识为生长点, 层层递进, 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合理构建合作学习机制, 形成“ 兵教 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学习模式

积极开展小组活动, 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平台。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组别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探究、相互补充、相互碰撞, 达到百家争鸣、感染促进、双赢多赢的效果。教师吸纳借鉴学生的见解、思路, 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学优生通过与对手切磋“过招”, 增添新鲜血液, 通过对弱生的帮扶, 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进一步巩固方法技巧; 学困生通过学优生的及时帮助, 收获了进步的喜悦, 增添了自信心。尤其是通过合作学习, 实现了学优生的自尊, 中等生自强, 薄弱生的自信, 真可谓皆大欢喜合作共赢。

四、高效实用的学法引导, 授人以鱼, 不 如授人以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好的学习方法,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引导:

1.学会自学。自学要做到“五个字”, 即“读、想、问、写、记”, 有效的自学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好的开始;

2.学会质疑, 善于发现问题, 勤于思考, 让思维在整个课堂都活起来;

3.学会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和归纳, 从而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4.学会制作错题集, 重视错题积累。

五、精选课堂练习,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 化和巩固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活动, 把训练活动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领会、巩固、运用知识以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 因此, 教师在选择课堂时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 且要基础、典型、新颖。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分层次,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 杜绝“一刀切”的习惯。

六、扎实做好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包含“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方面内容。

“教”的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 , 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课后更应及时写好课后记、单元后记、学期总结,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教学水平。

“学”的反思是指学生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学习方法, 力争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和能力。

篇9: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打造高效课堂

一、精心备课

平常我们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如何备学生?那就要清楚学生的基础、以及他们的思维和接受能力。没有预设的课堂是随意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不浪费课堂四十五分钟,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避免一概而论。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二、要珍惜课堂每一分钟

1. 恰当运用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2. 处理好课堂常规程序

有些教师花太多时间在课堂常规性事务上,如收发作业本或者教学材料、擦黑板、点名等等。教师可以让班级选出某个学生(如课代表),专门在课前就协助处理好这些琐事。如果事先确定好某个学生专门负责,教师就不必在课堂上亲力亲为了。所以说,一个珍惜课堂时间的教师,应该尽量运用起学生的力量,既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3.尽量少花时间维持纪律

维持课堂纪律应遵循一个原则:任何维持纪律的言论和行动都不要打断教学进程。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手势等提醒学生遵守纪律,或者边讲课边慢慢走到学生身边,这些暗示通常可以有效地维持纪律,同时让课堂不受阻滞地继续下去。停下全班课程去责备一个学生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经常作出过激反应,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产生“病源体传染”效应。

三、要科学提问

如何才能科学地组织问题呢?首先,要科学选择提问内容。太简单的内容自不必说,但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白白浪费掉很多思考或讨论时间也于事无补。可见,设计的课堂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考虑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率。其次,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如:“E=U/d中的d该如何确定呢?……(等待)”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会减少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同时还要做到当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偏离问题的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地进行引导,才不会变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浪费时间的被动现象。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书本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要优化板书。

过繁的板书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板书要提纲挈领,克服冗长。对的确需板书且又量大的内容要提前写在黑板上。

上一篇:为人处事的句子下一篇:小学5年级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