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以色彩对于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入手,借鉴色彩研究最新理论成果,结合公共艺术设计及施工内在特点,展开有针对性地公共艺术色彩教学实践工作,通过教学评价显示,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篇1:

对高校公共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作者简介:刘华春,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讲师。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应充分重视实验室教学和科学改革课程设置内容。应根据市场需求完整设立一个巧妙融合环境设计与公共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培养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这对于公共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市场需求;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KH1*1〗

一、引言

1、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历程

(1)公共艺术设计是研究公共空间的艺术环境和公共艺术品的设计,是在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公共空间标识设计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专业,具有跨专业的学科属性。二十世纪末在国内各高校开始兴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建设步伐,公共艺术设计逐渐显示其优势。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市场需求态势。全国开设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很多,主要有江南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工业大学等高等学府。不同的院校其教学计划各有所侧重。主要分成以下几个方向。1、以当代城市空间文化建设,城市形象的创新,地域文化的独特的识别性和地域文化的设计为主的学科方向。2、以城市、环境、场所等公共空间为对象进行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培养具有扎实的造型艺术基础、掌握环境艺术设计技能和现当代艺术创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向。3、以城市雕塑、景观装置、公共艺术学、公共艺术工程施工、虚拟造型、艺用科技为主的专业方向。各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扬长避短,各有千秋。

(2)人们对于公共艺术设计的普遍认识。公共艺术设计本是为了满足人在环境中的生活需求对公共空间环境所做的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艺术设计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密切。如今,公共艺术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雕塑与壁画,不再是仅供人们瞻仰或欣赏了,它更多地包含着观看者的体验。而环境中的主体的需求也不再是单纯停留在对作品的观赏上,而是更注重环境给其的心理感受。但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上,很多人仍认为,公共艺术设计就是城市雕塑设计,或者是景观设计,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的发展。

二、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和使命

1、建立一个合理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1)完善课程设置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以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为根本,加大创造性思维培养力度,不断在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专业课程要设置系统,围绕着创造力的提升来建立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课程系统。

注意课程的衔接,在低年级有针对性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可分为三大系统:一是专业技能培养系统,可开设设计素描、色彩,速写、雕塑基础、陶艺基础等课程;二是专业素质培养系统,可开设美学、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等课程;三是专业设计基础系统,可开设阴影透视、图案设计、表现技法、建筑制图、综合材料设计等。

在高年级系统开设专业课程。一是设计类课程如环境小品设计、城市雕塑设计、壁画设计、快题设计、装置艺术设计,二是材料工艺类课程如装饰雕塑、综合材料壁画、陶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等,三是预算以及法规类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开设装饰工程概预算与投标报价、景观施工、专业法规等专业课,使基本功训练和职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不断参加创新实践,真正做到基础培养、理论强化、创造力提高为一体的新型公共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2)加大实验室教学力度

把学生从课堂带到实验室,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动手完成,帮助其了解一件作品从创意诞生到实物完成的所有过程,并且强化其对工艺制作的认知,了解材料的属性和应用方法,增强对材料的敏感度和动手能力。

建设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精选实验设计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各年级实验教学,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工艺训练 、专业实验课程 、主题设计实验课程三个层次,使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能做到每年均有实验室实践的相关课程,从入学到毕业逐渐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把基础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合并。使学生在低年级就能进入到实验室学习,对于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拓展都有很大帮助。到二年级通过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的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设计实践过程的认知。设计思维更加成熟和多元。学生通过低年级的积累到三、四年级时设计实践能力定会得到相当大的提高。

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为目标,在实验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依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进行整体改革。这为构建实验教学课程核心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技能、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理想场所。为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3)设计教学中增加实题设计环节

教师把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去,让学生了解设计的过程、施工的过程,与市场完全对接。并要求学生在设计中明确环境使用主体的诉求,从作品形式、设置策略、人的参与方式等方面提出完整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案。

三、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在学科领域里面具有一定前瞻性,对于带动本专业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在中国,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缺乏“文脉”的针对性;作品的设计缺少对具体地域的历史、人文、生态进行分析,而简单的模仿国外;或是将有些流行样式,牵强附会的直接置入城市环境,导致文化与时空的不符。作为创作主体的设计师,在创作中与大众的审美追求产生矛盾时,也陷入了两种误区:一是忽略公共艺术大众化、通俗化的特征,片面追求艺术的实验性探索及个人化的审美取向,造成艺术与大众文化的隔阂;二是把公共艺术完全放置在“市场”与“商品”的定位,以迎合大众审美为唯一目的,创作的“从众心理”导致公共艺术的“媚俗化”、“雷同化”与“概念化”的局面,并引发公共艺术的“批量生产”现象,从而迷失了公共艺术体现当代文化的审美诉求。三是少数“领导意志”产生的后果,直接导致了公共空间中现存的为数众多的带有功利色彩、素质低劣的作品,盲目的“美化情结”,使公共艺术失去了“公共性”的内涵。专业发展缓慢。

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专业设计理论和市场体系。也没有配套城市公共艺术的立法与实施规范,相关方面的文献和著作也较少。如果各高校公共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实践能力为根本,坚持艺术性和科技性结合,强调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城市艺术工程的施工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作者:刘华春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篇2:

公共艺术设计方案中的色彩运用教学方法及实例

摘要:

以色彩对于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入手,借鉴色彩研究最新理论成果,结合公共艺术设计及施工内在特点,展开有针对性地公共艺术色彩教学实践工作,通过教学评价显示,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共艺术、色彩、设计、教学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形式具有综合性、创作过程具有开放性的新型艺术形式,正在提升社区活力、繁荣城市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虽然公共艺术发展快速,社会对此需求大,但相关教学方法却远未成熟。而且导传统雕塑、景观等艺术形式相比,公共艺术设计对色彩,特别是明快的色彩运用格外重视,这是由公共艺术自身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基于此,笔者在天津大学开设的《设计导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中充分发挥理工科学生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以公共艺术自身的多学科交又特性为切入点,借鉴相关学科成熟知识体系,结合公共艺术自身特点,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相关公共艺术色彩设计教学探索。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初步摸索出一套完整、实用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体系。

一、基于色彩学基本理论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

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设计活动的共性,因此普及色彩学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是进行公共艺术色彩设计的前提。但由于学时所限,应当限于最能够直接运用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知识要点进行教授。比如,相比视觉传达设计、服装服饰设计,公共艺术自身色彩搭配和变化往往相对简单,因此错视等概念应用较少。同样,运用奥斯瓦尔德色彩系统和孟塞尔色彩系统进行色彩设计也缺少必要性。导之相对,对色彩三属性:色相、纯度和饱和度的讲解应当作为重点。¨l导上述简化的理论知识点相对,在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色彩心理学应该有深度的讲解。举例而言,由于波长和振幅区别,红色的运用能使人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加快分泌。在视觉上首先给人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使人想到热情、青春、爱情、革命。因此,大量欧美几何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都选用红色作为主基调,除了后文会提到的环境导形态限制的因素外,利用红色产生警醒也是重要的色彩心理学功能。另外,黄色是明亮的、温暖的,黄色在适当的背景下十分醒目,亮度和纯度都较高的黄色可以很快吸引人的注意力。另外,蓝色是冷静、理智的色彩,大海和天空又为蓝色标注了广阔无垠的特征,带有浓厚的自然清新气息。另一方面,蓝色还是科技的色彩,蓝色导银仄色都可以用来表示人类的科技产品和对未知世界的征服。白色则有纯;争之感。黑色则使人压抑、警惕。这些色彩特性都在公共艺术中有广泛运用。

这方面的教学范例是罗伯特印第安纳的“LOVE”系列。印第安纳将“LOVE”拉伸以具有一定的三维厚度,并按照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将其排列起来后,产生了风靡世界的“LOVE”公共艺术品,醒目红色的运用使这件作品超越了字母所传达的信息,而上升为一种流行文化的符号。同样,国内以字体(包括汉字、拉丁文字导自创字符)为主创作的公共艺术大多选用鲜明的色彩,特别红色来突出这一心理感受,取得了突出的效果。(见图1)

教学实践案例:《逝去累积》(赵夏璃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以二维图像为出发点,采用了带有文化含义的“Time”、“Goal”单词为主要造型,通过形体变化表现出时间流逝和成功积累的主题。方案主题鲜明,尺度得当,形态变化丰富,二维公共艺术沿线性空间布置以节省空间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设计者运用明黄、大红和亮白三种醒目色彩来唤起公众注意,更突出阐发了作品主题,发挥出了最佳视觉效果。(见图2)

二、基于类型学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

当代公共艺术导设计关系紧密,其成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于设计方法论的研究范畴。如果基于类型学视角开展分析,现成品复制、二维图像的运用以及构成,无疑是三种最主要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由于各自设计方法伴随优点而来的内在局限,运用这三种方法设计出的公共艺术作品都对色彩的表现力有必然的需求。基于上述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选取三位建筑学院建筑学和环境设计专业同学的公共艺术概念设计方案,分别运用了现成品复制、二维图像拉伸和构成的设计方法,从不同角度验证强调公共艺术色彩教学的重要性。

1.现成品公共艺术

现成品公共艺术是当代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类型,以奥登博格为代表的现成品公共艺术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因为这些作品摹仿自工业现成品或其他,这些物品本身就具有色彩,因此将它们放大、扭转、组合运用后的公共艺术品必须着色,才能准确表现出作者的想法。如奥登博格和他的妻子布鲁根所说:“我们也需要用一个十分相关的能够在漂亮的色彩中被唤起的图像。如果没有那些,我们的雕塑就不能在充满巴士、小汽车和烟雾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教学案例:《插电生活》(吴闻达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还处于概念阶段,尚未深化,但设计者选取插头和插座这一现代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事物进行放大,达到表现生活,营造幽默感的设计目的,充分结合环境设计了悬吊结构以承力,同时不妨碍交通流线。为了强化视觉美感和幽默效果,借鉴了奥登博格在埃因霍温《PING》中运用多个保龄球瓶的方法,运用了多个尺度相同的插头,并添加黄、绿、蓝等色彩,熟练掌握了利用色彩进行区分多个现成品相同元素的设计方法。(见图3)

2.二维公共艺术

二维型公共艺术,特别是二维厚度拉伸的人物形态公共艺术虽然具有直观鲜明的特点,但是由于表现手段使然,视角受到局限,细节不足,因此必须辅以明亮、对比鲜明的色彩,提升自身表现力,因此对色彩表现有着强烈需求,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基斯哈林红、黄、蓝的卡通小人形公共艺术。这些作品普遍表现了儿童游戏般的稚拙天真,同时造型上稳定、均衡又富于变化。由于契合时代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造型简单而形态多变的红、黄、蓝的卡通小人形象影响甚广,甚至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象征之一。(见图4)教学案例:《Retum to nature》(史文舒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以二维人物剪影的厚度拉伸为设计方法,以活跃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手工模型表现方法。设计者特别注重了色彩心理学相关理论,借鉴了不同色彩导相应心理状态的联系。以色彩为主,以尺度为辅表现抽象人体的年龄阶层等特征,弥补了剪影型公共艺术缺少细节表现的不足。(见图5)

3.构成

构成型公共艺术主要依靠相同尺度或不同模数的元素,进行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组合。因此,合理的色彩运用是避免单调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教学范例除了最经典的亚历山大利伯曼红色的系列作品外,还有查尔斯佩里惯用的明黄色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以及位于纽约时代生活广场的蓝色构成作品都是这方面的范例。

教学案例:《升腾的光影》(张昊 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利用五边形为基本元素,以渐变构成为切入点,有着清晰的形式美感生成逻辑。作者特别注重了色彩运用,运用五色调和原理,选用红、黄、蓝、绿、紫五种色彩,使公共艺术作品立面呈现丰富、和谐的视觉效果。设计者特别注意了光照角度的问题,进行了局部调整,使红、黄这样的暖色调处于阴影中,保证了整体色彩运用效果的醒目和科学。(见图6)

三、立足中国国情归纳公共艺术色彩运用前提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虽然距离作品落成还有很长距离,但必要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外部因素不能忽略,如城市色彩、社会禁忌等。同样,由于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诞生于欧美的新型艺术观念,在引入中国后必然需要根据中国国情调整主题、形态以及色彩。这些都是决定一个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成功导否的关键。

1.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色彩统一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城市化,因此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注意导城市色彩协调统一。这方面可以依托规划学科相关成果,对天津等城市色彩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

2.大环境需要考虑纬度要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共艺术都位于室外开放空间内,因此其视觉效果必然受到大气候环境的影响。位于高纬度国家或城市的公共艺术,普遍具有色彩鲜艳的特点。以便在漫长的景观萧瑟的冬季,带给公众醒目且富于生命力的视觉体验,进而改善心理状况。这方面用于教学的典型案例包括奥登博格落成于荷兰埃茵霍温市的《PING》,大量分散布置的保龄球瓶没有运用传统色彩,而是换成醒目的橙色,在白雪皑皑的冬季依然带给人温暖的体验。同样的案例还可见休格曼位于美国底特律等五大湖地区的公共艺术,更多使用红色、橙色和黄色。而他在美国南部各州的作品则较多使用蓝色和白色。

3.社会学与民俗学视角下的禁忌因素

中国当前的公共艺术方案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禁忌心理因素,不能一味套用色彩搭配的科学原理和色彩心理学的现有理论。中国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都认为红色是吉祥的象征。另一方面,红色也是血液的颜色,事故和危险也多用红色作标志。比如同样是红色的运用,青岛的《五月的风》,就成功利用红色突出了五四运动的主题,视觉效果突出,广为大众所接受。但位于广西南宁市的《盛开的朱槿》(一般称“朱槿花雕塑”)。由海外知名景观设计公司主持设计,虽然红色是朱槿的色彩,但由于设计方运用了花瓣形式,意图通过乘坐交通工具的观众,在动态中形成朱槿花的视觉形象。但是由于很难达到理想的车速和角度,所以反而使公众感觉很像血淋淋的刀片形状,从而遭到猛烈抨击,最后在落成八年后于2010年拆除。这就是公共艺术形态导色彩设计结合不当,触发民俗禁忌的失败案例。

五、结语

很少有哪种室外立体艺术形式像公共艺术这样导色彩运用不可分割。但在当前,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错误运用色彩或因害怕错误而避免使用色彩的案例屡见不鲜。这就需要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加以解决。但更需要立足学科交又,从教学阶段进行色彩教学内容科学化探索以解决这一问题。这方面的努力既能够为中国公共艺术实践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后备人才,也能够丰富中国色彩研究和探索的理论体系,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王鹤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篇3:

高校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公共艺术需求在群众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认知和推广。大学校园作为青年高知人群的聚集地,在年龄层、可持续发展性、推广度和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极强的优势。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进行理论性探索。

关键词: 公共艺术设计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些环境多为公园、广场、车站、校园、公共大厅等公众活动场所。公共艺术设计的三个要素是指公共的环境、公共人群和公共社会,是空间、人本和思想力三者艺术火花的紧密结合。公共艺术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于什么形式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在公共空间展示公众对于生活状态、社会环境,甚至精神信仰的理解、交流与共享。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复兴,全球化概念的提升,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方面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打破精英文化,更多地关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使艺术品不再是“高处不胜寒”的“奢侈品”,而是具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特色的文化商品,甚至是普罗大众的文化福利。

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公共艺术价值核心的界定。前面提到公共艺术的本质是为公众而服务的,所以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主旨也因定位为——培育“为公众而设计”的设计师,研究公共空间的环境特点,掌握公众生活的发展规律,分析公众的审美和需求。根据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现将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以公众为本”的设计理念

设计学科的教育一直离不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作为和公众联系极其紧密的公共艺术专业,这个原则体现得尤为重要。作为公共空间中最主要的活动本体,公众是品鉴和检验公共艺术成败最主要的对象,因此只有关心公众的态度,了解公众的生活背景与喜好,分析公众的接受度和认知度,才能够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特色。要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和有趣点,以便设计出使大多数人看得懂并能会心一笑的作品。

二、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教学方针

“宽口径”是指作为交叉综合性学科的公共艺术课程,涉及的艺术种类丰富,涵盖面广泛,表现手法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多媒体影像等。它可作为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空间展示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开设,也可在视觉传达、多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选修课程。既作为空间设计类专业深入研究公共空间的绝好机会,又可作为视觉传达等专业认识空间,学习利用公共空间的最佳方式。

“厚基础”既是凸显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跨界性,同时又给各个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一个交叉学习的最优平台。这样做强调了设计手法的多样性、材料媒介应用的广泛性和大众化特征的传播性,使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能了解艺术设计领域以外的更多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绘画、雕塑、传统手工艺、戏曲等。这些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不仅限于专业艺术家们的“架上创作”,而且通过设计手法的转换,使它们的传播模式更加贴近大众,取得更快更好的社会影响力。

“重能力”主要强调的是加强手动能力的培养。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注重设计理念的表达,更注重设计理念的实现。这就决定了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如利用工作室或实验室,教导学生学习泥塑、陶艺、金属、木工、漆艺和多媒体等各个材料媒介的特性与加工方法,使学生的设计理念得到综合的实现。

“求个性”是指在“厚基础”的前提之下,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辅导。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很好地理解公共艺术设计所要表达范畴的前提之下,挖掘原本具备的设计能力,补充艺术素养方面的漏洞,应用熟悉且擅长的设计材料、设计方法、设计流程做出符合公众审美,得到社会认可的艺术设计作品。

三、使学生在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体味设计的真谛

着重于高校校园公共空间内的艺术品和艺术行为,皆可称之为校园公共艺术。高校公共艺术是校园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雕塑、壁画、景观绿化、空间指示系统、公共设施、校园公共艺术文化活动等多个部分。校园公共艺术的特点是:设计风格和校园环境有机统一;公共艺术品是对于高校人文精神的物质体现;公共艺术活动和大学生精神风貌得到完美融合;具有优异的尺度感和人性化的设计效果。由此可见,好的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应该是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给学校师生带来美的体会、善的熏陶,使他们在美丽的学校环境中工作与学习,同时又伴随有艺术的气息和设计创意的灵光。

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特别着重以校园环境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载体。校园环境是同学们熟悉的公共空间,而活跃于其间的师生们又是同学们无比熟悉的人群。在学生深刻体悟公共艺术设计概念和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校园环境访问和分析。并且将这样的分析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汇报和讨论。报告主要包括:目标空间的空间形态特点、目标空间中人群的活动性质、目标空间中人群的活动特点(包括心理、行为、运动轨迹、行为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目标公共空间中公众的生活习惯、行动与喜好。只有在抓住空间与人的特点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设计公共艺术作品。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结果,提出新颖并极具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结合前期所学习的材料工艺知识,尽最大可能将设计方案实践,并最终放置在校园公共环境中。鉴于实验室的条件局限性,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经济适用型的方法达到设计目的。

图 1

图1是2007级同学在大一时制作的公共艺术品,地点为某教学楼一楼。该空间的特点是空间宽阔,四周墙壁有大面积的玻璃窗,进出口在当时基本处于锁闭状态,因此缺少学生们的光顾。为了这个校园空间能够吸引更多同学,得到有效利用,课程班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了50个石膏梯形体,并将它们有次序排放,形成一个巨大的白色拉链状。拉链开口处对准长期锁闭的空间出口,别有寓意。这个公共艺术品的出现,有效地吸引同学们来此参观,给空间以活力;巨大的玻璃落地窗也向外展示了“白色拉链”的形式感;更重要的是,因为石膏单体是放置的形式,其他同学可以随意搬动摆放成新的形式,而这个临时的公共艺术品在学校需要该空间作为公用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回收,对空间环境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如在某教学楼后的广场上,有一大片硬质铺装,没有绿化也没有供人休闲的公共设施。由于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同学们更加关心并关注身边的校园环境,提出对此进行力所能及的设计与改造。在空地上,他们用防水的绝缘胶条,贴出围棋棋盘格的形式,再用木板制作了围棋棋子,并用黑白两色的防水漆涂装表面(如图2)。这个设计吸引了广大师生驻足观看,很多人都跃跃欲试,加入了“下棋”的行列。原本寂静无人的广场,一下子成为了休闲和交流的好去处。围棋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师生们对此熟悉并且喜爱,这样的设计不但使教学楼外的闲置空间有了价值,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师生都能参与到设计中去,真正达到了“为公众而设计”的最终目的。并且,防水防锈处理也使得该设计以较小的经济成本,赢得了较高的舆论评价。“棋盘”、“棋子”维护、清理都很方便,对于原环境损耗极小。

图 2

四、结语

公共环境是人类的广阔活动舞台,体现着人与空间、文脉、生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艺术的角度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优化自身状态的一个良好方式。通过艺术感召力和表现力赋予公众权利、传达公众精神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使命。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既根植于艺术的土壤又体现人本设计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良好的培养方向和教学方法的确立,必将为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更为优秀的设计人才,也会对社会公共环境的艺术化演绎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次版第1次印刷.

[3]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第1次版第1次印刷.

作者:阿丽莎

上一篇:职高英语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邮政企业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