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改革政府有感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读改革政府有感范文

读中央“三资”改革有感

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当前,农村出现的一些不稳定因素的主要原因,就是集体资金使用不规范、集体资产分配不公、集体资源流失严重、村务公开不到位等。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就是通过建立制度、健全机制,规范农村“三资”管理,杜绝“三资”运行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大局稳定。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是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多发领域。抓住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就抓住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目前村干部出问题、犯错误,甚至违法犯罪,绝大部分与集体“三资”监管不到位有关。有的村干部不能认真执行村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在“三资”管理使用上给群众造成了不必要的误会;个别村干部不能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以权谋私、独断专行,集体资产被无偿占用或低价承包租赁,有的集体资产被贪污挪用、挥霍浪费。这些情况,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行农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就是要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村干部犯错误的机会。

加强农村“三资”监督管理是乡镇现阶段对农村的一项中心工作,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三资”复杂性强,管理难度大。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的,又有不动的;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

2、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不规范。一些村存在着开发不按照民主程序,不民主公开,不招标投标;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不注重“三资”管理的公开。个别村干部村在对集体山林、土地、果园、房屋设施建设搞暗箱操作。

3、承包合同不规范,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实际工作中,存在不签订书面合同、口说为凭、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清、权利义务不明等多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现象,导致集体利益得不到保障。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于农民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强对农村集体 “三资”的有效监管,是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从源头治理腐败的重大决策,是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举措。

通过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将提高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农民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取消违法无效合同,完善不规范合同,清收被拖欠的集体资金,纠正占用集体资产资源行为。通过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将全面清理整顿“三资”,打造“廉政阳光工程”,有力促进了乡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为切实做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加强农村“三资”管理,还需要切实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整顿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维护集体和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乡镇“两委”要高度重视,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各有关人员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从而形成上下协调、左右联动、共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乡镇要充分利用会议、宣传栏、标语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三资”清理整顿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干部、群众深入了解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的概念、方法、步骤、重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做好“三资”监管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3、积极稳妥,务求实效。“三资”清理整顿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清理整顿工作中,乡镇既要积极,更要注意稳妥,注意把握政策界限,防止损害群众合法权益,防止引发不稳定因素。对工作不到位,清理不彻底的,责令其限期整改,补差补缺,确保“三资”清理整顿工作落到实处。

4、严明法纪,查办案件。在清理整顿工作中,不得以清理整顿为借口,任意处置和变卖集体资产。要畅通举报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注重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对清理整顿过程中发现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要依法依纪给予党纪处分;涉及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林 栋

左坊镇人民政府

第二篇:读《清代地方政府》有感

——角色定位的重要性法学法硕S130203 侯泉

读完瞿同祖老先生的《清代地方政府》,会不自觉的拿它与《明朝那些事儿》作比较。虽然两本书都是写中国近代史,但是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却是大大不同。瞿同祖老先生在《清代地方政府》中运用大量的史料,系统分析了清代州县官的职能及其运作,具体涉及:征税、司法、长随和幕友的使用,州县官对于书吏和衙役的依赖,以及公堂或衙门内的办事程序等。作者通过各种手本和札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全面考察了在清代地方政府正式体制中的非正式人事因素的运作,特别考察了地方精英或乡绅对政府管理过程的参与,深入考察了地方利益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完整的关于中国地方行政运作图,不愧为第一本系统、深入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作品。而与之迥异的《明朝那些事儿》,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作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代十七朝黄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作者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理解。两本书一本从中央政府入手,一本从地方政府入手;一本像严谨的理科生,另一本则像活泼的文科生。

在《清代地方政府》中,瞿老先生详细的讲述了清朝地方政府的人员构成、作用和运作模式。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明月先生详细的讲述了明朝中央政府中皇帝和大臣们的各种勾心斗角。在我看来,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归结到一点上,那就是操作这一切的人。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也不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这个“人”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则对他背后运行的行政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如《清代地方政府》中的州县官,作为最为重要的地方掌权者,也是清朝(我认为在明朝也是)整个国家机器运转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零件,他们的产生都几乎来自同一种方式——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下产生的州县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前半生的奋斗目标就是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仕途,可是当他们进入仕途之后,他们的意识里面只有如何运用八股文对付科举考试,他们没有学习过怎么去管理

辖区下州县,也没有培训过怎么去启动和维护庞大的国家机器。所以他们只好请书吏、衙役、长随帮自己打杂,请来幕友帮自己出谋划策,然后和地方乡绅相互妥协。但是州县官却没有组织和协调好这样一帮人,他们之间职责出现重叠。而且州县官为了平衡幕友、书吏和长随,认为的推行隔绝政策——亦即不让他们有机会相互接触。这时候,州县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就出现了问题。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国家机器就开始被附上一些不必要的零件,国家机器的运转也因此开始变得越来越笨拙,最后直至停下。

而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介绍了许多明朝皇帝和官员,其中不乏经纬之才。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朝最为有名的首辅张居正。他们都聪明绝顶,他们都会玩弄权术,他们也都心系国家,可是他们也没能拯救大明王朝。在这样一部历史剧中,一个皇帝的真正的角色是什么?一个首辅的真正角色又是什么?明朝的皇帝和大臣没有弄清楚,清朝的皇帝和大臣也没有弄清楚,所以大明最后走向了灭亡,所以灭亡大明的大清最后也走向了灭亡。虽然现在学界都把原因归结为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不合理性。我个人认为,在体制背后隐藏的人对自己角色的地位不清,导致整个行政系统运作效率及其低下,这才是中国古代朝代频繁更替的真正原因。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以史为鉴。历史就犹如一面镜子,当你去阅读它的时候,你就能从中看到现在社会的种种。抛开社会和国家制度不谈,仅看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你就能从中看到明清时代的影子。当下的中国,许许多多的法律工作者都在倡导推进中国法治建设,可是他们未必清楚自己在这当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中国现在的司法制度犹如一驾马车,拉车的三匹马分别是公、检、法。但是马车只有拉车的马,却没有驾车的人。而且,旁边还有一头爱说话的驴——律师。律师并不是拉马车的人,但是却喜欢对马车的前进方向指指点点。公检法本来不是控制方向的人,但是现在这样一驾马车却要他们去定夺前进的方向。所以,中国现在的法治建设进程中才会出现千奇百怪的现象。

我认为,只有当我们每个身处法治建设中的人都清楚了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才能使自己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法治建设,才能走上正轨;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第三篇:读《自由选择》有感 ——自由选择离不开政府

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强烈抨击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这与当时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离经叛道”的弗里德曼凭借自己对美国经济的深刻体验,清醒地看到凯恩斯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他慷慨激昂地宣扬自己独到的经济见解,为维护真理而与他人争辩。

历史在经过数十年沉思之后,终于向弗里德曼折服了。他的货币主义理论与永久性收入理论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并被美国政府当作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由于他在实际经济中的伟大成功,他与凯恩斯并驾齐驱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自由选择》一书更是他理论的典型代表作,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

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是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发展相对,认为价格和利息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称为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之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该学派的最典型代表人物正式弗里德曼。

严格来说,在经济思想史上,《自由选择》一书其实不是学术著作。他是在一个电视片的解说基础之上扩充而成,并与弗里德曼同期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的一系列专栏文章一起,作为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夫妻向公众宣传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的通俗读本。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这本书因此而贬值。相反,因为它使得原本属于象牙塔内的高深货币主义理论升华成自由主义诉求走向美国民间,从而直接推动了70年代中期开始自由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复兴。

尽管书名及数的开头所宣传的“将平行地论述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很容易让带有“主义”眼光的人想到意识形态问题,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此书的主题是探讨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其最核心主旨是新自由主义者所念念不能忘怀的“有限政府论”。

关于政府,历来有两个神话,:一个使人们相信政府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区别于经济人是为私人利益服务,因此政府官员应该有比常人更高的道德,用弗里德曼在书中的话说,这是对“好人政府”的迷信;另一个是人们认为自由市场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即“市场失灵”,而政府的功能正好可以弥补自由市场的缺陷,尤其在提供公共产品,解决外部性以及促进平等方面,用弗里德曼的话讲,就是对“有效政府”的迷信。“外界的”或“邻居的”影响会使“市场失灵”,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让受到影响的人得到补偿或付出代价,因为这样做费用太大;第三者被加强了不自愿的交易。

我们做任何事情,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会对第三者产生一些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多么微小或者受到影响得人距离我们多么遥远。结果咋看起来,似乎政府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正当的,都是亚当斯密的第三项义务所允许的。但这纯粹是误解,政府的措施也会对第三者产生影响。“外界的”或“邻居的”影响不仅可以使“市场失灵”,而且也可以使“政府失灵”。如果这种影响对市场交易是重要的话,那它对于政府采取的旨在纠正“市场失灵”的措施多半也是重要的。私人活动对于第三者的影响之所以意义重大,主要是因为难以弄清给外界带来的损失或好处。在不容易弄清谁受到损失,谁得到好处而且损失、好处各有多大时,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用自愿交易代替不自愿交易。

我们的社会是我们自己建立的。我们可以改变各种制度。物质的和人的特性限制了我们选择的余地。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这些都是阻止不了我们去建立这样的一个社会,它主要依靠自愿的合作来组织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它维护并扩大了人类的自由,把政府活动限制在应有的范围内,使政府成为我们的仆人。

弗里德曼理论体系中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政府对待通货膨胀的态度及其处理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和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一夜之间上涨一倍或一倍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在巴西,1954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00%;比上述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了1973年智利阿连德政府倒台和1976年阿根廷隆政府的倒台。回顾世界历史,每一个通货膨胀都是印刷机带来的现象。用弗里德曼理论来阐述: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比产量增加得更快造成的。弗里德曼说:“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例子:没有一场严重而持久的通货膨胀,不伴随着大致相当的货币增长速度;也没有这样的例子,货币数量的急速增加,不伴随着大致相等的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意味着,人们原先持有的钱现在只能买到比原先少的东西。为了在手头积存足够的钱,能够购买从前那样多的东西,他们不能不节省开支,把一部分收入用来抵补这个差额。而政府增印纸币无异于对人们持有的货币征税。如果新增加的货币使物价上涨1%,那么每一个持有货币的人实际上缴纳了一笔税款,数额相对于他持有的货币总数的1%。他现在必须持有额外的纸币以达到同从前一样的购买力。这些额外的纸币同他口袋里或保险箱里的其他纸币都成为了税款的依据。因此通货膨胀自动提高了实际税率,从而间接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医治通货膨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弗里德曼认为,因为货币量的过度增加是产生通货膨胀的唯一重要原因,因而降低货币增长率是医治通货膨胀的唯一方法。政府必须有决心地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货币量增长的速度。其次,因为高额的政府开支是造成货币过度增长的一个原因,所以减少政府开支是减少货币增长的另一个因素。否则当通货膨胀加速发展,对社会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带来大量的不公平和痛苦,最终会导致真正的公众意志会发展起来,对通货膨胀采取强制措施。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较高的失业率和缓慢的经济增长是医治通货膨胀的方法;我们必须面对的选择是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或者较高的失业率;政府当局已安于或正在积极地促进较慢的增长和较高的失业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弗里德曼在结合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而平均失业率也上升的实际经济形势得出,缓慢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失业率并不是医治通货膨胀的方法,而是医治通货膨胀凑效时产生的副作用。

总结上述两部分经济现象,弗里德曼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政府发展的两个极端结果:“好人政府”的迷信和对“有效政府”的迷信,认为在平衡行为外部性的手段时反复强调了政府行为的积极作用;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而不是产量的急速增加;放慢货币增长率是治理通货膨胀最为有效地方法,而政府能够决定货币的数量,因此政府是通货膨胀的制造者,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直接责任人。读完《自由选择》一书之后,给本来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是在有政府存在的市场里进行的一系列理性选择;理性人在市场中自由选择的同时政府设置的所谓的“选择障碍”也是有一定积极作用;将古典的经济学的无形手和凯恩斯主义治理经济的有形手同时运用到了实际的经济生产中。

第四篇:读卢梭《社会契约论-论联合政府》有感

卢梭在这一篇中提到,单一制和混合制都是不存在的。

从通篇来看,卢梭的提法比较模糊,这个也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这些观念传播以后,任何一个政府在建立之初的本意,都是希望行政效率极高,并能一心为民办事,也当然是绝对的公平正义。

现当今的社会制度,适合地区发展的有资、社两种。如果模糊的说,资本主义算是混合政府,而社会主义和那些军人、寡头政府就应该是单一制(个人认为)。我的观点是去掉单一制和混合制政府概念,假设将资、社两者结合起来,每个省或者州都是当地人民选举产生,如果连任两届以上,就凭政绩选举进入中央;再经过一届或者是两届的考察和表现经过全国大选成为国家首脑,这样既能让执政者积累相当的政治经验,也能减少国家动荡(比如美国总统被杀),保证每届政府的平稳过渡,并减少寡头经济和私人垄断企业与民争利,保证政府部门能公平、公正的办事,减少受利益集团的控制。

现在是国与国竞争的大势,只有完全放活私营企业的创新力,去掉国企的束缚力,让国企变活,变成为不是国家的依附着,而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建设者。

改建政府部门的政府职能,不是政府的自我发现和完善,那只会是跟不上人们的需要,所以,任何政策与组织结构的变化,都是以人们的需要为主导的。

建立以上制度的理由是,全面参与的过程是民智开启的过程,因为现在的中国老百姓,也可以说世界大部分的民众还是畏惧强权、暴力的;同样对自己所本应拥有的权力是不知道怎么运用的,是不会运用的,不敢运用的。

我的观点也具有时代性,个人认为这个时代的人类就处在与民智开启相适应的政府制度,这也是让人民相信政府,增加公信力的唯一和最佳途径。

所以在我看来,在社会需要新制度时,我们这些人只能是最大限度的符合可行性并公平、公正的进行假设。如果我们这些鸟人在设计时都不能大胆,那就麻烦了。

每篇或每本著作,都是想告诉人们,已经存在淡原本没有被发觉的事实,也都希望给别人或者后来者,一个方向,并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并被别人采纳而感到高兴。

第五篇:读《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有感

新华区香山街小学唐耀军

2011-8-6

读《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有感

暑假时间相对充分,假期中我认真研读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通过全面阅读,深入思考,深刻体会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倍增、更新迅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也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亟待解决。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努力学习、吃透新课改的精神内涵,正确理解课改的新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还要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负责地将学科课程标准灵活、有效地落实到自己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保证不偏离课改的轨道。

在学习中,我理解了新课改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指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亦即,全人教育。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观”警醒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注意预防“重智育,轻德育”的育人倾向,教育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最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现代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的先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再被

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关注每位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对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教师不能急于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新课程中教师应该怎样评价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了新课程要求确立评价促发展的新观念。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务必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做到评价言之有据,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闪光点;能以发展的眼光,切实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增强向上的动力。对于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委婉地提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份成功的体验。

总之,通过认真阅读《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受益匪浅。不但弥补了自己教育理论的不足,而且改变了自身课改意识淡漠的现状,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就需要不间断学习,对教师而言,学习不仅仅是对外在变化的一种适应,学习更应该是内在生命的一种自觉。此外,还需注意积累教育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练就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自觉培植起“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

上一篇:导购员实习心得范文下一篇:到底什么是爱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