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2024-05-20

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通用10篇)

篇1: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有对原理方法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更多的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仅在教学结束后通过纸笔测验可以对从简单到复杂的多种学习任务进行测量,但对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要的操作技能及与其他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相关学习结果的评价,纸笔测验难以胜任,而必须借助表现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概述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

二、表现性评价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点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评价的是学生的具体操作技能及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来,利用纸笔测验是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的,而必须借助于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以下的优点:

1.能评估传统纸笔测验无法评价的复杂学习结果和技能性学习目标;

目前,笔纸测验在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而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恰当的真实性评价任务,能综合地考察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能更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2.能对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技能提供更自然、更直接和更完整的评价。

学生在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时,需要根据教师设计的任务进行分析、搜集和表达,而表现性评价可以记录这一过程并能自然的、及时的给予更完整的评价。

3.能通过明确学习和使学习更具意义性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表现性评价中,对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详细的界定,在确定了需要评价的表现性学习结果后,再对这些结果用操作性的术语进行更具体的界定。从而来明确学习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意义。

4.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

表现性评价强调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与学习的真实面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

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觉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更利于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

三、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步骤

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主要分为四步: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设计表现性评价等级。

(一)依据学习目标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对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详细的界定,那么可以从中直接选择需要使用表现性评价的学习结果。据此对表现性的评价目标作出明确的规定。例如:如果要求学生经过文献查阅,选定某一名人或英雄人物进行研究,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制作一份关于该名人或英雄人物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则确定评价目标时,不仅应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还应对作品中体现出的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情况甚至口头报告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依据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要以真实世界的情境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实际表现,所以在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时,除了要明确采用何种评价形式、包括哪些评价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可以有纸笔测试、识别型测验、结构化、模拟型、任务样本、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六种。一般情况下,纸笔型表现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应用知识技能的评价,区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鉴别型测验包含真实程度不同的各类情境:最简单的可能仅仅要求学生识别某种工具、设备、软件并说明其功能;稍微复杂一点的可能是呈现给学生某个具体的操作任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软件以及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步骤;更复杂一点的可能是让学生识别或测试一个有问题的程序、软件,分析出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结构化的表现性评价是在标准的、有控制的条件下,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对同一系列的任务进行操作,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结构化的表现性评价多用于职业教育中对受训者某种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评价,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只有少数对操作的熟练性、精确性有一定要求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这种评价方式。模拟型表现性评价力图使评价任务总体上或部分地与现实情境中的任务匹配。例如,在不具备上网条件或上网会导致很多负面影响时,教师设置虚拟的网络环境

并以此评价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操作或利用各种服务和功能的能力;在真实的设备非常昂贵或容易损伤时,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模拟的各种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各种仿真性的操作等。(真实)任务样本要求学生完成要测量的完整真实任务中的代表性任务样本。真实任务样本包括完整的真实任务中最关键的部分,并要求在控制的条件下完成有关操作。例如,考察学生“利用某个已有数据库辅助学习,开展专题研究”的能力时,就应要求学生经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关键环节,包括就某个专题检索、甄别和筛选有价值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排序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或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利用数据支持或驳斥某种观点等。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是表现性评价最复杂的类型之一,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需要学生解决非结构性的现实问题,或制作独特的作品,或两者兼有的任务,其中涉及学业能力、交流技能和思维能力的结合。

评价的内容可根据课程标准、选用的教材及本校的条件而定,但要选择代表重要学习结果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概念的任务的内容。

问题情境创设时要注意:(1)科学性。设计的问题情境在文字表述上要清晰、明确,不能带有歧义,表述的内容要准确。(2)目的性。不同的评价目的,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完全吻合评价目的。(3)难易适当。设计的问题情境不能难度太大,也不能过于容易。只有难易适当,才能有利于评价目标的实现。(4)真实性。设计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真实的,对于纸笔测试中出现的虚拟问题情境,也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有将评价置于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才能真正地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迁移的能力,这样的评价结果才是真实的。

(三)依据表现性评价目标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教师进行评价的工具和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够使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保持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如果是多位教师对同一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增加信度。对于学生而言,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使他们反省自己的学习,并为提高学习能力制定计划。可见,评价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

为了使评价标准更为有效,在制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可观察的术语详细界定学生的预期表现,并对评价结果的使用进行

描述。

(2)将操作的观察维度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为过程或结果的评价提供清晰、明确的标准。

(4)尽量选择最相关、最真实的任务情境。

(5)当使用结构化的操作情境时,应提供清晰、全面的指导语。

(6)在观察、评价和记录被评价者的表现时应尽量客观。

(7)在各种情况下观察被评价者的表现并尽可能使用多种观察方法。

(8)在观察后要尽快做记录。

(9)使用清晰、相关和易于使用的评定方式。

(10)根据评价结果的使用目的选用合适的计分程序,例如,使用整体性评价来对表现和结果进行整体评定;用分析性计分为教学提供诊诊断信息。

(11)告知学生用以评价其表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12)用其他成就证据来补充和检验表现性评价。

(四)设计评价等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目标评价等级的确定首先要明确采用何种评价形式。评价形式不同,所设计的评价等级也应不同。如纸笔型表现性评价等级一般有标准答案,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则一般可分为优秀、良好、可接受、不合格等等级。

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或学业成果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不仅为学生展示和证明自己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进步提供了机会,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而且,作为当今教育评价的潮流,它也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但是,表现性评价并非尽善尽美,也有诸如效度与信度低、花费时间长、过程烦琐等劣势,而且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设计技术不成熟等缺憾。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能用表现性评价替代其它一切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要配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妥善灵活地运用它,最好能将其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建构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苗逢春

[2]《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篇2: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形成性评价实际上属于过程评价法,它的主要创始人是美国的斯克里文,他提出了教学评价的重点所在。他认为评价者不仅应该考虑评价大纲的预期目标上,而且应该考虑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要认识和研究那些没有预料到的结果的出现。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评价渠道课堂学习行为

回顾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教育20余年的历史,谈起教学评价只是近几年的事。而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围绕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各种研究也逐渐多起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电子学习档案、评价量规、自评、互评等一系列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常常被人们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中。然而,在新课标下这些评价方法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实施,何时选择何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却是大多数一线教师十分困惑的问题。

学生形成性评价,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广泛使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评价成为现代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有力杠杆,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从早期“为了选拔和教育儿童”的目的,转为现代的教育评价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一个共同的做法是,用评价最大限度的促进儿童的发展,力求发现并选择一切能的教育方式,创造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教育评价上及时反馈的原理,形成一种适合于每个儿童的教育。使教育评价为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每个儿童个性全面发展服务,为不断完善、改进教育,实现教育目标,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性评价的地位与加倍人重视。

形成性评价实际上属于过程评价法,它的主要创始人是美国的斯克里文,他提出了教学评价的重点所在。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区别开来;强调评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评价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是否达到,而且在于评价目标本身是否有价值;主张‘无目标评价’(即形成性评价)。他认为评价者不仅应该考虑评价大纲的预期目标上,而且应该考虑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要认识和研究那些没有预料到的结果的出现。形成性评价可以促使教学大纲的改进和革新,评价者可以根据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没有预料到的变量来修正目标,即评价者(也是课程实施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活动会不断地反思评估,并做出规模小,但数量多的决策,以此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现有的教学项目。

学习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个过程。教师应关注这个过程,在学习规划的引导下,设计好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的难度逐步加大,最终达到较高的成就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你自己最终预想的发展方向。而形成性评价的种种方法能促成这个过程的良性发展,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到有效学习。

形成性评价除了测试性手段,如诊断性评价,大量的是非测试性评价工具。主要有教师观察、访谈、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作品展示、日常记录、评价量表和建立学习档案等手段。

一、建立学生电子档案

学习档案收集学生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的学习成就。它根据复杂程度和目的分为6个步骤:收集、反思、评估、精选、思考和评价。

1、收集资料,建立档案

建立学习档案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手段。学习档案可以展示学生在努力学习后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也可以引起他们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我,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1-

自信心。同时学生档案也为教师、家长提供了学生进步的具体记录,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为下一轮教学活动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学习档案还可帮助观察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建立学习档案的主要参与者。作为学习的辅导者,教师应该提出适当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识过程,也是自觉把握努力方向、感受努力成果的体验过程,更是逐渐培养自己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的技能以及决策技能的反思过程。

根据学习档案的主要特点,在对新生进行起点评价后,就着手指导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学习档案的建立为学生跟踪和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具体方法。因为在建立学习档案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必须仔细检查自己的作业,自我评估自己的作业,并确定在学习档案中放进哪些内容等。他们就此可以领悟到评估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知觉的重要性。

2、定期检查档案

学生档案还帮助教师、家长看到学生学习的轨迹,可以看到学生从中获得哪些益处,采用了哪些学习策略,还需要哪些帮助等。

因此,组织学生对学习档案的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会使学习档案成为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工具。学生应在自评的基础上在电子档案袋中放入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以及对该作品的反思。

3、同伴互评

同伴间的评价使学生有了一个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机会,同伴间相互启发,互相支持,共同提高,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更理解评价的标准,因为教师在评价前往往会提供优秀的互评范例。

同伴评价渠道可多样化:可以以小组形式、班级形式进行 “优秀作品展”,把年级中最优秀的作品整理成一个电子档案,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展示,并设立“最佳内容奖”、“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技能奖”,由全体同学评估、并可投票产生。这项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在观摩后的活动意见反馈中,同学们深有感触地说:原来存档作业可以做得这么好,这么有趣!但是他们认为“存档作业要做出来容易,要做好就得多下功夫”,他们表示“只要自己重视,就可以做得比别人更好”。

二、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参与度及作业的评价

在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学习行为、认知方式、情感特点,并以不同形式及时向学生做出反馈与评价。另一方面,教师也从中了解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比如:学生是否取得预期的进步,学会了什么,哪些学习策略对学生有帮助,哪些教学策略最有效,哪些活动和材料学生喜欢,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1、对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

在教学中老师们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采取了消极对付的策略,如避免参与、虚假努力、做事拖拉等。他们并非在努力获取成功,而是在消极对付。通过反思,老师们找到了答案:原来学生并不是缺乏动机,只是教师引导的方式不对,无法激发学习动机,或因教师对学生只是片面了解,对学生造成了情感上的伤害,才使学生陷入了自我保护的状态。

因此,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教师们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如用颔首微笑表示赞许,耐心的以平和的语言、平等的交谈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形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心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强调人的发展,应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注重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2、对课内外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的评价

课堂行为表现和参与度的评价不应从单一的角度着手,而应从多维的层面展开。评价应重视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开发。教师应尽可能在“日常活动过程中自然地、无意识地进行”,通过观察和参考一次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学生对一项学习活动的目的和愿望,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活动的表现来判断一个学生的技能。

3、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指标的综合化

形成性评价虽然通常是非测试性评价,但不排除测试性评价。学生学习生活的丰富性和智力表现的多元性呼唤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实践研究中,结合采用了定期的诊断性评价,较好地反映了一个特定阶段里学生所形成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这实质上是一种动态需要分析,教师们“问诊把脉”,以便日后更好地“对症下药”。终结性评价在每个学期中照样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形成性评价互补共生。

4、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理念实质上很好地体现了教育中“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思想,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它的教学组织形式常常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而设计许多任务,形成任务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准真实情境和真实情境中或独立、或合作地完成任务。

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的种种机智、诙谐、幽默、勇敢、谦让转瞬即过,对他们的种种即时表现是无法用纸笔测试完成的,只有采用形成型评价和表现型评价才能真实地将之反映出来。因而,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与任务型教学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下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体系,它们相得益彰,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测试。其目的是更好的改进教学进程,提高质量”。国外学者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用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过程”。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论界定并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相似之处,即强调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是一种过程的评价,同时它注重改善教学环节,而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基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和学生交往过程中的反馈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师生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陈琳.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2]赖宇庭,张桂香.开放教育形成性成绩及基本考核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篇3: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1 教学评价的定义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它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 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2 对教育者和教学对象的分析

对护理专业12个班746人进行问卷、学籍分析和中考成绩调查, 对教师和管理层了解, 得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

基础相对薄弱。温州护士学校招收护理专业, 全部是女生, 重文轻理, 中考科学 (按百分制) 平均分只有54.48分, 甚至有学校初中没开信息技术课。

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忽视。72.24%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比较枯燥乏味, 无学习兴趣, 教师认为不是重要科目, 管理层也忽视此学科。

师资力量欠缺, 理念落后。受人员编制或教育经费的问题, 或是因为信息课时数少, 又没有升学压力, 学校对信息课的关注度不高, 缺乏重视。

实践操作不到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具体活动的设计过于单一, 不能够根据学生的求知领域来开展活动, 甚至可能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学习之路, 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基于以上对教师和学生的分析, 为教学设计提供帮助, 为教育教学评价实施提供依据。

3 教学评价实施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还要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评价的方法有测验、征答、观察提问、作业检查、听课和评课等。

3.1 自我评价

学生一段时间表现的总结, 包括作业、行为、心态、成绩等的表现及学校品行分等的自我综合评价。

目的:体现自我价值, 增强自信心, 锻炼个性发展。

对象、周期:学生个人, 每周。

内容:评价每位同学每天自己学习、纪律、品行和特殊奖励等进行自我进行记录和总结, 反映在“自我评价表”上, 每周五放学后由每组学生收齐教给班主任管理。

方法:日记、记事。

结果:体现自我认可度和自信心, 尊重个性, 照顾个别差异, 对个体内部的纵横比较, 也是对自己一周的总结, 了解自身在信息技术知识点的不足。

3.2 小组评价

课堂中将小组所完成的任务看作一个整体来评价, 反映小组分工、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目的:学会合作、关心、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

对象、周期:小组成员, 每节。

内容:通过评价目标的达成, 评价在原有基本上的提高, 评价小组内合作程度, 评价团结程度, 评价是否有创意意识等内容来衡量。

方法:比赛、观察。

结果:形成小组成员的集体观念、竞争意识, 促进团队成员的合作, 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3.3 师生互评

师生互评包括学生评教师和教师评学生两类。学生评教师是指学生对平时任课老师的教态、语气、表达能力、亲和力、作业批改和对同学关注度, 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评价标准。教师评学生是任课老师对所教班级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进行的评价。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促进师生和谐。

对象:教师和学生。

周期:教师评学生是“每节”, 学生评教师是“每周”。

内容:教师评学生, 以表扬为主, 树立优秀的典型;以正反为形式, 让学生明辨是非, 易于接受;以及时为原则, 使学生认识更清晰, 行动更迅速;坚持持之以恒的态度, 使行为强化更标准, 更优秀;以公平、公正、全面为准则, 使学生更支持老师的工作。学生评老师, 以真实为基点, 让老师获得课堂的真实的反馈;以发展为方向, 努力使老师把课堂建设的更易于学生接受和喜爱;以问题为内容, 使问题的探究, 更有意于教师对各方面作出的改革;以群体的建议为形式, 汇总全体学生的学习思想反馈, 使老师们能关注更全面的信息。

方法:教师评学生采用“测评、问卷、作业”, 学生评教师采用“留言、征答”。

结果:师生互评的评价模式主要分析从学生角度对教师的评价, 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提高教师质量的有效途径;避免分析重教师评价, 轻学生评价的弊端;努力倡导师生平等且互动的新模式,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更快更优的发展。

3.4 教师互价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督导听课小组、教研组、听课老师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案设计、教学反思和作业批改等进行综合性量化评分的教学评价过程。

目的:提高教学效能,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象、周期:教师与教师, 每周或每月。

内容:突出综合素质、重视个体差异。教学目标明确, 了解学前, 重难点突出;教案书写工整, 项目齐全, 过程详实;作业全批全改, 题型多样, 量足质高;深入研究课堂, 理性执教, 绽放精彩。

方法:听课、评课、公开课、集体备课。

结果:师生互评的策略, 使评价功能更强、更全面, 真正实现教与学, 师与生间的关系浑然一体, 有效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参与管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则从学生的评价中, 修正缺点、弥补不足, 努力钻研新教法, 开拓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能力。

具体实施过程通过周、月、学期来开展评价, 最终将结果录入教学评价系统, 供学生查看、老师教学参考和领导综合管理和分析。

4 教学评价成果作用

经过对教学过程的进行评价体系后, 的确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是为学生“量身定教”提供依据;二是为学生“开辟新路”创造条件;三是为教研“教学管理”提供信息资源;四是改进教师的“教”, 激励学生的“学”;五是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一种能引导学生学习和促进教学水平的教学手段, 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专业性教育活动。我们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进行评价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发展;要让教师在教学中找到适应护理学生教学方法, 认识到评价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所以, 科学的运用教学评价, 就会绽放出无穷的魅力, 让课堂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学与教的新评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作品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2—0051—03

江苏省第八期教研重点课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研究》课题组在多元智能评价理论指导下,依托作品评价平台对学生的信息技术作品进行多元评价。作为实验学校,淮阴中学在该平台上进行了“作品评价”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一、作品评价的基本内涵

本课题倡导的作品评价,是在真实信息环境下进行的单元阶段性总结评价,其侧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对特定主题信息资源的重组和表达能力、对页面布局和色彩搭配的审美能力以及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作品评价,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动态调整改进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通过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使学生和教师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学生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作品评价平台功能

为实现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信息资源之间的互动,开展多元、高效的评价,本课题组自主开发了作品评价平台,采用ASP语言编写,结合Access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存储和读写,以实现数据的汇总。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以及即时更新功能,使本平台可实现多元化的评价。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本平台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师生能以定量的评分对作品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师生又有足够大的自由度去输入个人的评语,对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具体描述(见图1)。学生在线查看教师的评语以及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后,既可从中衡量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定位,体验到自己的独立存在价值,又可感受到他人的价值,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教师评价

若以教师身份登录,可查询班级所有学生的作品。选择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标准撰写评语(见图2)。由于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较高,教师评分在学生作品等第划分中占较大的比重。

(2)查阅全班作品,实施自评或互评

每一个学生以实名登录本平台后,若选择自己的作品,可进行自我评价,展示作品创作的意图、方法、过程和效果:若选择他人作品,则可进行同学互评(见图3)。由于网络的共享性,所有评语都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家眼前,迫使学生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进行评价,可有效回避传统作品评价的主观性所带来的弊端。

此外,本平台的后台管理功能允许再添加班级成员,这就使家长乃至专家也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作品评价,使评价主体更趋多元,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审视作品的价值。

三、作品评价平台的主要教学实施环节

1.师生熟悉评价平台的基本使用方法

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作品评价,必须先按学校、班级、姓名登录,然后将制作好的电子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中,以上操作均要求师生熟练掌握平台的基本使用方法。网页模式的界面设计比较简洁和人性化,初次使用就很容易上手,长期使用后,更会让师生感受到使用平台进行评价的优势,成为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

2.针对不同作品形式,制定评价量规

教师可尽早利用平台公开评价量规,以便学生及早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评价量规明确由一套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范畴体系构成,规定了学生学习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每一个指标分为不同的完成等级或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说明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要达到的要求。不同信息加工模块所包含的信息技能不同,所形成的作品形式不同,因此需要分别制定评价量规。

以Flash动画制作模块为例,作品评价量规如表所示。

3.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有效评价

初次使用评价平台,学生对评价标准的把握程度难以控制,少数学生能够对他人的作品提出不足和改进的意见,而有些人却简单地以“很好”二字概括,不能发现作品的闪光点,这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对学生进行示范,使之学会评价。

4.实施师评、自评和互评

本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巡视、发现并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点评。学生可查阅本人作品实施自我评价,查阅同学作品实施同学互评。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寻找个人在集体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5.评价后的反思和再完善

作品评价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所有的学生必须在借鉴他人优点的基础上反思自身的不足,保留作品中的个性,进一步完善作品。

四、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有效评价的策略

据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参与评价的态度非常积极,对评价的兴趣浓厚,但实践中也暴露出种种不足,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改进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发挥该平台的作用,提高评价效益,将评价落到实处。

1.错开上传时间,有效减少冲突

由于服务器自身对访问量的限制,全班几十名学生同时上传作品,读写同一个数据库,必然会导致网络堵塞,所以,上传作品的时间应尽量错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完成作品的时间本来就是参差不齐的,教师不必限制学生在规定的时刻上传作品,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作品无法上传的问题。

2.加强教师指导,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本平台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时间的把握、对学生评价的控制(选择评价)、对突发问题的应对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全面的作品评价,必定会占用过多的教学资源。因此,有效的课堂作品评价应该是针对典型作品的评价,如学生普遍存在的有审美误区的作品和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模仿实现的典型作品。通过对作品制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共性现象进行评价分析,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节约课堂教学资源,提高作品评价的有效性。

3.设定可操作性较强的量化评价标准

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情况、学生水平各不相同,客观上要求评价的量规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本平台允许教师针对不同的作品形式和本校的教学实际水平设定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量规,便于师生开展有效的作品评价。

4.把握时机,开展阶段性总结评价

每一节课都使用该平台进行作品评价是不现实的,只有当单元学习结束,学生的作品基本完成时,单独开设一节作品评价课才是必要的。充足的时间才有利于师生开展深入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5.发挥诊断功效,进行评价后交流和反思

通过对他人作品的浏览和评价,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意识到他人作品的价值,也体验自己的独立存在价值,保留个l生特点,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后期改进和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评价问题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及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如何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更是问题重心所在。使用本作品评价平台,可从更全面的角度对一个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进行评价,如探索的积极性,操作技能,新颖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组织能力等。有效运用本平台开展教学,不但可实现多元评价,还能让学生在自我评价时更好地发展自我认识智能,在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时发展群体合作智能,是对目前我市信息技术中考评价方案的有效补充。

篇5: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我有幸聆听了黄xx师老师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讲座,感触颇多,对信息技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课程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二是翻转课堂;三是如何设计制作微课。通过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黄老师通过了鱼牛现象给了我们启示:在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理解程度差异,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未必呈现出相应的景象,理解容易出现偏差,而信息技术在这里就可发挥其优势。根据教学安排和课堂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重难点编制成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演示表达出来,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变为生动、活泼的图像、文字、视频 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参与活动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的先进之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颠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动脑,不再是传统被动接受等等,初步落实了分层教学。学生自学教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观看微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观看几遍。同时,还可以通过两人合作、多人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解决自学教材、观看视频后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要想真正实施,就涉及到了微课的课题选择和制作技术掌握的问题。

篇6: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河夹中心小学 殷秀凤

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教学面临巨大的变革。我们学校顺应时代趋势的发展也建起了校园网。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运用,老师们深深感到,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笔者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小语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我校校园网的资源库中,存储了较充足的适合学科教学使用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资料。与国际互联网相接更使校园网如虎添翼,为教师备课,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在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我运用校园网中的小语多媒体备课系统进行备课,里面相关的资料足以应付教学之需。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董存瑞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品质,我又从资源库中调出电影VCD《董存瑞》,截取其中与课文相关的片断和特写画面,制作成课件,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董存瑞的英雄品质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学生在学习《桂林山水》之后,对桂林的美丽风光赞叹不已,恨不得能够即刻到桂林游览一番。我见学生意犹未尽,便适时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作扩展阅读,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郭沫若的《桂林登月牙楼》和《春泛漓江》等,使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作文是小学生最感头疼的。为了消除了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窘况,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作文情境,就成为一个必要环节。为了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我引导学生到互联网上去寻找和挖掘作文富矿,如到“好棒网”(ho-bon.com)上听“徐老师谈作文”,到人教网(pep.com.cn)的“学生园地”中去领略“作文一点通”,去欣赏佳作,学生获益匪浅。

二、发挥技术优势,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高耗低效”,许多语文教育的专家和第一线的老师都在探索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新路。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已被证明可以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多媒休网络技术有它独特的优势:

1、可以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心理学研究证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非常重要。

2、可以快速提取大量信息。存储在网络服务器或终端电脑中的语音、图像、文字等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提取出来,传输到应用终端。这些优势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般来说,教学一篇课文,总是从整体感知开始的。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来说,让他们感知就较为困难。如《可爱的草塘》,这是一篇叙事写景的文章,作者通过记叙游玩草塘的所见所闻来表达对北大荒热爱之情。对没有见过北大荒草塘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到草塘的美丽风光,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草塘的美丽画面,可以大大激发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极好的学习气氛。

(二)激情入境,突破重难点。恰当而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直接形象与抽象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例如:学习《鸟的天堂》时,老师适时调出大榕树茂盛生长的图片和百鸟争鸣、此起彼伏的动画。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细读课文,对“鸟的天堂”的静态和动态景色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激情练笔,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必须转化为运用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练习、提高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的时候,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针对性练笔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如学习《长城》(丁氏教材十一册)之后要求仿写一座建筑物。我先指导学生学习《长城》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先了解建筑物的写法,再出示用数码相机拍摄并经电脑处理的教学大楼的相关照片,有远景的、有近景的,有教室的,还有主要功能室的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看到熟悉的教学楼在银幕中展现,又听了老师富有激情的介绍时,个个跃跃欲试,我看“火候”已到,便要求学生仿照《长城》写法写《我们的教学大楼》。不到二十分钟,多数同学完成了四、五百字的习作。

(四)增大教学容量,减轻师生负担。多媒体网络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老师在课前周密设计,精心制作课件,充分体现“大容量,快节奏,我变化”的特点。在语文的练习课中,可以大大增加练习题量,并能将练习效果迅速反馈给学生;讲读课中,也可以节省老师大量的讲述和板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掌握规律。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篇7: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中职校进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必要性,重点结合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并提出了在任务引领型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引领 信息技术 实施过程 注意问题

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探索任务引领、项目导向、场景模拟等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显然,为了满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的指导思想,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势在必行。任务引领型教学在我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应用,下面就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关于任务引领型教学

任务引领指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任务引领型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任务引领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任务引领型教学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上岗能力,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符合“就业导向”的职教办学方向。

任务引领型教学通过“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增强了学习成效,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与职校生的认知特点。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下面结合我对本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应用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教材分析和任务设计。

(1)综合性。任务应该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

(2)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操作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过于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

(3)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么该任务也是失败的。

(4)创新性。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可以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任务设计为让学生以某公司新职员的身份为自己配置一台指定价位范围内的办公用组装机,这个任务将计算机硬件知识和上网查找信息的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的空间,符合上述任务的特点。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包括:揭示任务,激发学习动机→引出新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作品交流→知识归纳总结。

在这个阶段,根据提出的任务要求,教师先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对总体的思路有一个概念。如:在关于Word或Exce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任务要求告诉学生使用工具的位置以及最终的大致效果是什么样子的。在引出新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巡视,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偏差。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交流总结。

激发学习动机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思路引入到预定的任务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顺利完成任务打好基础。如:在开始学习PowerPoint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事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有趣的作品,通常他们都会看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点评以提高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创作的欲。完成任务环节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或者个人独立完成的形式。 3、课后点评。课后点评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为了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制定过程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地改进教学方式。过程性评价方式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职校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教师不妨事先给出一定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如在Excel关于创建图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操作演示一个通过选取所有数据就可以创建出简单图表的任务,待学生掌握后,再设定一个需要选取相关数据创建出相对复杂图表的任务,同时补充进对于图表相关元素进行局部修改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对于完成简单任务的理解,完成起较难任务就有了思考的方向,而不至于一下子无从下手了。

2、要注意以“评”促“学”。评价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是后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绝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善过程,也就是以“评”促“学”。

3、教师本身应具备更高的能力。由于任务的设计可能涉及到多个信息技术基本模块和多门学科知识,因此要突破孤立地学习某一应用软件的概念,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不仅要熟知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即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譬如我们学校所有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会定期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中的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既体现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也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任务引领,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引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职业素养。

虽然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任务引领型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能够让大多数学生由“厌学”变成“乐学”,让教师由“厌教”变成“乐教”,能够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但任务引领型教学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使这一理论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

[2]蔡新平《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国电脑教育报,

篇8: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一、引入竞争机制,树立学习信心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调控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表现,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初中学生好面子、争强好胜,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将学生自然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组与组之间开展比赛活动。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有效获取信息》时,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首先进行组内讨论,运用问题抢答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再如在《计算机安全与防护》一节中,为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学会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让学生自由加入正方、反方,进行“计算机网络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论环节。在分组比赛活动中采用量化积分,对于积分最高的组用赞赏的方式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要进行适当的点评,及时纠正活动中的错误认识和想法。

二、优化评价细则,培养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同伴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可见,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小组互助、协作和评价。在分组学习中,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预先明确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细则,根据评价细则进行自评与互评。

合作学习、协作评价为任务学习的延伸和扩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创设了多样的情景,又让学生在开放、有创意的活动与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及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展示优秀作品,挖掘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学生作品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应用而形成的作业。其包括电脑小报、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Flash动画等。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然会呈现不同水准的作品。即使质量相差无几的作品,也经历着不一样的诞生过程,包括设想、甄选方案、制订策略、整理资料、实施操作等环节,在各个环节上都体现着学生的差异。

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口述自己作品的主题及创作思想,对发现的个性问题,用鼓励性的语言赞赏亮点。在软硬件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可建立学生作品展评平台,要求优秀作品创作者写好创作主题和思想,自由上传到该平台上进行展示,教师对优秀作品要进行网上点评。依托优秀作品,既对作者的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又鞭策和激发其他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借助成长记录,感受成功历程

1.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对学习过程、单元学习、学期等阶段进行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写出针对性评语,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优点,指出学生还需继续努力的地方,确保不伤害学生的自尊,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电子档案评价

网络的飞速发展正在不知不觉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态,中国悄然步入微时代,传统的纸质记录袋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可用博客、QQ空间、微博等平台让学生按类别添加日志记载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作业、学习心得、网文摘录甚至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期末教师从版面设计、日志内容、问题讨论、个性特色、点击率等方面,开展校园十佳平台评比活动。这种评价手段既能够体现教师教学的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篇9: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形成性评价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107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性作用,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强调,评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评价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是否达到,而且在于评价目标本身是否有价值,即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基于教育教学活动运行过程,为确保活动质量而不断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所进行的发展性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正确使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有助于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主动参与实践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有助于激励学生强化交流意识,发现不足和体验成功。

一、引入竞争机制,树立学习信心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调控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表现,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初中学生好面子、争强好胜,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将学生自然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组与组之间开展比赛活动。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有效获取信息》时,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首先进行组内讨论,运用问题抢答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再如在《计算机安全与防护》一节中,为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学会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让学生自由加入正方、反方,进行“计算机网络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论环节。在分组比赛活动中采用量化积分,对于积分最高的组用赞赏的方式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要进行适当的点评,及时纠正活动中的错误认识和想法。

二、优化评价细则,培养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同伴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可见,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小组互助、协作和评价。在分组学习中,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预先明确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细则,根据评价细则进行自评与互评。

合作学习、协作评价为任务学习的延伸和扩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创设了多样的情景,又让学生在开放、有创意的活动与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及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展示优秀作品,挖掘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学生作品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应用而形成的作业。其包括电脑小报、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Flash动画等。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然会呈现不同水准的作品。即使质量相差无几的作品,也经历着不一样的诞生过程,包括设想、甄选方案、制订策略、整理资料、实施操作等环节,在各个环节上都体现着学生的差异。

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口述自己作品的主题及创作思想,对发现的个性问题,用鼓励性的语言赞赏亮点。在软硬件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可建立学生作品展评平台,要求优秀作品创作者写好创作主题和思想,自由上传到该平台上进行展示,教师对优秀作品要进行网上点评。依托优秀作品,既对作者的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又鞭策和激发其他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借助成长记录,感受成功历程

1.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对学习过程、单元学习、学期等阶段进行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写出针对性评语,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优点,指出学生还需继续努力的地方,确保不伤害学生的自尊,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电子档案评价

网络的飞速发展正在不知不觉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态,中国悄然步入微时代,传统的纸质记录袋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可用博客、QQ空间、微博等平台让学生按类别添加日志记载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作业、学习心得、网文摘录甚至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期末教师从版面设计、日志内容、问题讨论、个性特色、点击率等方面,开展校园十佳平台评比活动。这种评价手段既能够体现教师教学的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发展迅速的课程,以独特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不断完善评价细则,将有利于培养智能型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篇10: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表现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92-011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尽管表现性评价具有实施费时费力的明显不足,当前在我国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推广度、实施度及落实度都不尽人意。但事实上,简要来讲,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新课改的实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正处于身也发展关键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认同的初中生们,我们不能局限于单一方面的关注(如学业成绩),而应多角度关注、多方面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与长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促进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标准》的“实施建议”版块给出了详细的评价建议,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即应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数学学习过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他,评价重心也转移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非最初的检验学习结果(即数学成绩)。根据表现性评价的特性,在完成实际任务时,随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其评价标准也会有一定的不同,并非一成不变、不可更改的。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多维性,能够较为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不至于太过片面。同时表现性评价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结语,有利于消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

1.2 当前教师培养模式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当前,多数学校都会利用暑假期间对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通过送种集中培训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必备的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们的综合素养。同时,随着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表现性评价的传播度与应用度正逐渐加大,这些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1.3 大众的认可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给予实施便利

1.4 教材编制与考题设计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充足条件

作为一口逻辑严密的自然学科,数学学习的目的不是定义、定理及运算规律的简单记忆,而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际生活应用题被编制于初中数学教材中,同时开放性试题在中考考题中的设计比例正日益增大,促使教师对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越来越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这些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充足条件。

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的几点策略

(1)认真研究学生的身也发展规律,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任务。同时,基于学生所处年级、所在学校的不同,在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性,依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宜的任务。例如,对于初中生,教师可制定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任务,当然难度要适中,测量等侧重考察计算能力的简单任务为主。

(2)考虑到一些表现性任务往往较为耗时,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教师在设定表现性任务时,应尽量避免实施时间过长、参与人数过多的任务。良好掌握代数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意识。

这是一道有关不等式知识的拔高训练题,在学习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和老师对于常见不等式证明方法的讲解之后,考察学生对于不等式证明方法的掌握情况。在初中数学不等式证明中,分析法、比较法、换原法、反证法等方法常被用于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本题具有一题多解的特性,能够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求解,对于考察学生对于不等式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十分有益。

上一篇:急诊科医学生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秦观词作《虞美人》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