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2024-04-10

【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精选8篇)

篇1:【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考核目的: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使学生对金融业有一个理性认识。一般说来,其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基于广播电视大学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实践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具体业务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学活用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

(1)综合复习课程教学内容,尤其是货币政策理论;

(2)由辅导教师组织针对我国近期货币政策实施情况的文献调研和讨论,发挥教师对调研的指导作

用;

(3)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目的收集相关资料、走访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阅读信用制度、金融

监管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各种政策规定或文件;

(4)、整理调研材料,写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原则上不少于800字。

解题思路:

(1)结合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2)结合我国独特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或操作指标;

(3)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

(4)你对近期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篇2:【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1)结合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结合我国独特的货币中介指标或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由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时限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的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货币政策目标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事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主要观点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它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的效果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广泛概念。

货币政策的最红目标共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方式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矛盾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在:①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

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的增长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国民收支赤字。

④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平衡。货币当局稳定物价的努力常常会导致资本流入和需求减少,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由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固有的矛盾,货币当局只能做出适当的选择而不可能达到所有目标。可能的选择是:①侧重统筹兼顾,力求协调;②侧重于权衡或选择,使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具体的目标选择不但有赖于各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也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经济和货币政策认识的深化程度。

(3)中国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观点

中国人们银行按照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们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选取的是单一稳定币值的目标,但是,货币政策应选定怎样的目标问题,我国理论界近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观点有:

①单一目标论。这又可分为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从稳定物价乃至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强调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另一种是从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出发,主张用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保障经济起飞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即强调经济增长应摆在首位。

②双重目标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的要求,强调他们两者的关系是:就稳定货币而言,应是一种积极地能动的稳定,即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就经济增长而言,应是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即在稳定中求发展。如果不能兼顾,则两者的要求均不能实现。

③多重目标论。鉴于货币政策涉及面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加快,就业和国际收支问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又有人提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方面,即目标不应是双重的,而应是多重的。

(2)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

正确判断和全面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必须充分了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无论对于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整个2008年都是动荡不安充满挑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也经历了频繁的调整,具体体现在政策目标、政策搭配和政策手段等三个方面的转化。

(一)政策目标的悄然转化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只要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汇率稳定等。提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转化,我认为主要有汶川地震、关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十七大和G-20峰会圆满召开三个标志性的分界点。

首先,汶川地震是第一个分界点。汶川地震发生前,我国政府的政策目标选择是,试图全面兼顾却总是内外交困、顾此失彼,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的政策目标选择则变为:通货膨胀成为首选目标,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经济增长成为最终目标,周小川在中关战略对话的表态就是证明。

其次,关国救市方案出台是第二个分界点,救市方案出台之前,我们的政策目标的选择是“一保一控”,救市方案出台之后,我们的政策目标的选择转化为:“一保一稳”。最后,十七大和G-20峰会闭幕前后,为了进一步深化“一保一稳”的政策目标,我们通过进一步落实经济刺激计划、十大行业振兴规划、中央第三批投资等保经济增长,通过扩张信贷规模为财政投资配套,实际上是极其积极地财政政策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间的搭配。

(3)对近期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自1984年到1995年,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种做法符合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在把银行信贷作为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的情况下,货币总量控制与信贷投向分配都由计划安排,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两个目标比较容易协调。但是改革开放以后1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倾向政策的双重目标并没有能够同时实现,1953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对“双重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个目标体现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把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从主次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从顺序来看,稳定货币为先。中央银行应该以保持币值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货币的基本立足点。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20世纪8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沿用了改革开放前做法,即以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把贷款规模作为中介指标的理论依据是:货币都是通过贷款渠道供应的,“贷款=存款+现金”,只要控制住贷款,就能控制住货币供应,随着市场化金融运行体制的确立,货币政策实施的基本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逐渐失去了两个赖以生存的条件:一是资金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二是国家银行的存款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制特别是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迅速提高,因此,中央银行指令性的贷款规模不宜再作为中介指标,而应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变量。中国人们银行按月对其进行统计监测,以利于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超额储备金率。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三、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逐步由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化。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贷款规模、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等数种,其中间接调控工具的作用逐步强化,直接调控工具的影响日趋淡化,如1998年我国已经放弃了贷款规模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手段的运用也更加市场化。

自1998年我国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不断调整,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中运用频繁的政策工具之一。

四、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第二,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第三,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和合理需求。

第四,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政策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篇3:我国近期货币政策评述

2008年是特别的一年, 因为令人神往近百年的美国梦在这一年粉碎。华尔街昔日的明星银行家和投资人, 无奈的收拾好行李, 黯然落寞的离开。然而, 涟漪效应刚刚显现。欧洲, 英国在危机出现时, 果断的担当最后贷款人的义务, 向个亏损商业银行注资, 实行个别银行国有化, 极大的稳定的市场情绪。但是, 当危机的深度和广度愈演愈烈, 欧洲传统强国纷纷自顾不暇时, 英国也不能摆脱衰退魔咒。这标志着的, 全球经济在美国的强大的衰退趋势下, 开始了新一轮的衰退期。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 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繁荣, 即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 (高涨) ;衰退, 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 (危机) ;萧条, 即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复苏, 即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毋庸置疑, 中国经济于去年第三季度已经出现拐点, 由繁荣转向萧条。

根据传统的凯恩斯理论, 当经济出现衰退时, 国家应当充当看得见的手, 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降低准备金率, 降低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增加货币供给。

二、在萧条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 此间需要有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政策传导的任务。因此, 中央银行在其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 插进了两组金融变量, 一组叫做中间目标, 一组叫做操作目标。可以作为中间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各国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1.利率水平

中央银行自去年九月开始, 数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然而市场有部分力量认为, 我国利率水平还有下调的空间。针对有人说美国等一些国家目前实施“零利率政策” (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为0至0.25%)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近日表示, 就中国实际情况看, 中国目前利率水平处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适当水平。他解释说, 一些人将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与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相比, 这其实是个误解, 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其实是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 好比我国银行间市场隔夜拆借利率, 而我国这一拆借利率大约在0.8%。我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 而目前美国大型银行一年期定期存单 (CD) 客户零售利率水平在2.14%左右, 事实上是差不多的。

由于目前的经济的困境并非需求不足造成的, 所以较低的利率水平势必刺激经济, 增加投资和消费。2009年1-2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5%, 终止了08年四季度以来的下滑势头, 增速较08年末提高了0.4个百分点。如果从投资的实际增速来看, 虽然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情况并未公布, 但是投资价格自08年四季度就开始明显回落 (08年1-3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增长10.3%, 1-4季度降至8.9%) , 今年1-2月份PPI等上游价格又再次大幅下降, 可以断定1-2月投资价格增速必然继续回落。因此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 今年1-2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的上升幅度应明显高于名义增速。 (数据来自金融界网站)

从居民消费方面看, 受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居民对未来预期支出将增加, 虽然银行利率一降再降, 但居民目前即期消费却难以大幅度增长。主要还是居民的心理预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对未来经济走向不安。

2.我国货币供给量效应分析

目前, 一般情况下各国均运用Ml和M2两种货币统计口径衡量经济的走势, 但不是直接使用绝对量 (即存量指标) , 而是使用若干以货币供应量为基础的相对指标。通常所使用的相对量指标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M1和M2的增长率

据央行数据统计, 2008年12月末,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47.52万亿元, 同比增长17.82%, 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 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为16.62万亿元, 同比增长9.06%, 增幅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 比上月末高2.2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 (M0) 余额为3.42万亿元, 同比增长12.65%。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3844亿元, 同比多投放541亿元。中国央行本月6日表示, 2009年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 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2009年中国央行工作会议于1月5日至6日在京召开。会议强调, 要着力货币信贷的总量调控和政策引导,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就是要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 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 保持银行体系有比较充足的流动性, 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单位:%

第二类:货币的流动性指标。主要指标是M1/M2的比值。

M1增速-M2增速更能反映出经济的运行变化, 这一指标和股市一样都会对经济的变化提前做出反应:

(1) 在一般情况下, M1和M2增速应当保持平衡, 也就是在收入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的环境下, 企业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是同步增加的, 这也符合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对三大动机的解释。

(2) 如果M1增速大于M2, 意味着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 企业和居民交易活跃, 微观主体盈利能力较强, 经济景气度上升。如果M1增速小于M2, 表明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 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 未来可选择的投资机会有限, 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中沉淀下来, 经济运行回落。

(3) 货币供应和股市都是经济的先行指标, 都会先于经济做出反应。

本月12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 1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增速为18.79%, 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增速为6.68%, 环比分别增加了0.97%和-2.38%, M1与M2绝对值之比创下了1997年来的新低, 而另一方面一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8.16万亿元, 同比增速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新高——22.98%, 业内人士认为, 存款的猛增导致了M1、M2剪刀差的扩大。这一剪刀差也创下了历史记录。 (数据来自人民网)

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1.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衡量物价稳定与否, 从各国的情况看, 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一是GNP (国民生产总值) 平均指数, 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 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二是消费物价指数 (CPI) , 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 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三是批发物价指数, 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 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

(数据来自人民网)

CPI究竟控制在多少算是物价稳定, 这个问题没有一定的答案。也有人认为, 物价水平不增不减是不可能的, 只要我们能把物价的上涨幅度控制在1—2%就算稳定了;还有人认为, 物价每年上涨在3%左右就可以称之为物价稳定。现在, 我们关注的问题, 显然是CPI上涨较慢, 有通货紧缩的压力。显然, 就算一月, 有春节的强烈消费力量, 我国的消费还是没有明显提升。2009年3月10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6%。其中, 城市下降1.9%, 农村下降0.8%。与此同时,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同比下降4.5%。CPI、PPI呈现近年来罕见的双双告负。无疑, 我国已步入98年后的首个通货紧缩时期。

2.经济增长

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亿元, 比上年增长9.0%。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中国9%经济增长率在全球经济中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08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300670亿元, 比上年增长9.0%。其中四季度增长6.8%, 增幅放缓。第四季度, GDP增速虽然急转直下, 但是, 12月份货币信贷、消费、投资、出口、工业生产等方面, 开始显露一些积极的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出现好势头。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认为:在出口受挤压、消费难有较大改观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 仍然要依靠投资。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仍是重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长达20年来的高储蓄, 为投资增长提供了有利基础。中国经济2009年将呈现介于“V”与“U”型之间的调整, 出现“L”型的可能性不大。依靠较高的投资率, 中国经济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重新回到平稳较快增长的通道, 成为率先走出经济下滑的国家。因为, 那些保证我国经济整体处于上升通道的基本因素大都没有发生变化。鉴于我国的高储蓄率至今仍然存在并将延续, 以及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中后期、城镇化正在加速进行, 可以合理地判断:今后5-10年, 我国经济仍然可望保持高增长的势头。2009年GDP有望增长8%-9%。

3.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在此间召开的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 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国际

收支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初步估计, 2008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约4400亿美元, 同比增长约20%, 增幅同比下降约2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1%降至10%左右。2008年全年外汇形势有较大起伏, 上半年, 外汇资金持续大规模流入, 新增外汇储备2806亿美元。下半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恶化影响, 外汇净流入放缓, 新增外汇储备1372亿美元, 约为上半年的一半。

——进一步促进投资便利化, 推行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 扶持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根据形势变化提高一般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 为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支持;

——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外资流入继续平稳增长,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 国际收支顺差由快速增长势头减弱;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 修订并施行《外汇管理条例》, 加强贸易外汇资金流与货物流的真实性一致性核查, 加强直接投资外汇流动的监测管理, 实施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办法, 进一步发挥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监管协调机制作用, 打击地下钱庄违法犯罪活动;

引用胡晓炼的话说, 2008年, 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外汇管理部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 适时调整外汇管理的方向和重点, 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完善外汇资金流出入均衡管理, 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 做好风险防范的应急预案, 努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综合评价

从目前状况分析, 我们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货币政策来拉动经济。从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上, 多管齐下, 来刺激经济。今年的目标是全年GDP确保增长百分之八。去年我们的目标也是百分之八。但是, 大环境背景却完全相反, 从防止经济过热到防止经济紧缩。从目前的状况看, 经济处在紧缩的边缘, 积极的货币政策已经实施, 投资在政府“四万亿”计划和较低利率的刺激下, 出现较快增长。但消费水平依然低迷, 要显现明确的效果, 根据市场经济滞后性原理, 我们还需等待一段时间。主要是人们的心理预期还是没有改变。这点从持续下降的CPI可以看出。不过, 近期的货币政策果断、目标明确、总量巨大, 显示了中央对宏观经济的决心。中国未来的前景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汪小勤, 雷辉.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及相应政策.金融与经济, 2002, (10) .

篇4:我国近期化肥行业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化肥行业当前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化肥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预计2008年化肥产量达到6000万吨,增长5%以上。总体上看,我国氮肥和磷肥生产能力完全满足国内需要并有部分出口;钾肥受资源条件限制,每年有近70%依靠进口。为了保证国内化肥市场稳定,国家对部分化肥出厂价格和进出口进行直接调控。在此整体格局下,当前化肥行业发展既面临现实问题,也存在深层次矛盾。

(一)企业停产限产情况严重

进入2008年下半年销售淡季后,受原料价格回落、出口受阻、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氮肥、磷肥价格明显回落,国内化肥大量积压。为了减少库存和生产损失,大量企业停产、限产。根据相关行业协会提供数据,到2008年11月,氮肥停产产能约1000万吨,约占全部产能的20%;磷肥开工率为50%以下,复合肥工厂开工率不足10%。预计2009年春耕之前大部分企业将减产,少数成本较高的企业将长期停产。

(二)淡储启动缓慢制约企业生产

国家今年淡储规模达到1100万吨。农资流通企业由于对于化肥未来价格走势仍不清楚,担心存货风险,观望气氛较浓。银行担心贷款无法收回,发放淡储贷款速度慢,淡储企业贷款比较困难。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联合进行储备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贷款,但目前生产企业淡储指标少且资金紧张,工商联储量在整个淡储总量中的比例太小。以上情况对于需要大量回流货款以解决淡季生产资金的生产企业和国家落实淡储计划都极为不利。

(三)2009年春耕用肥可能受到影响

2008年上半年,由于煤炭、进口硫磺、进口氯化钾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影响国内化肥价格大幅度上升,农民实际购肥量下降,农业化肥明显减少。根据有关部门数据和行业协会调查,2008年全国化肥用量下降5%,其中农用钾肥需求下降40%左右,磷酸二铵全年实际消费量下降30%左右,氮肥大体持平。如果化肥企业淡季生产大幅萎缩,2009年春耕用肥旺季到来时国内化肥供应不足,将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四)化肥限价政策面临挑战

从2006年国家制定限价政策至今,虽然化肥成本随着煤电气价格的不断上涨,但化肥限价的中准价仍未做调整,这给企业执行限价带来了难度。除大型国有化肥企业严格执行国家限价外,多数企业实际出厂价远远突破限制,农民得到的化肥已经是高价化肥。

(五)过剩产能难以通过出口消化

2008年,预计尿素产能过剩900万吨左右,磷肥产能将超过需求600—700万吨。新建产能的增速超过国内需求增速,只能通过出口释放。2008年11月国家调整了氮肥、磷肥的出口关税政策,为国内过剩产能的消化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在目前国际氮肥、磷肥价格迅速回落的情况下,新增产能通过出口释放的力度仍有待观察。

二、2009年化肥形势分析

总体上讲,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在国家有关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的情况下,2009年化肥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诸多矛盾有望趋向化解,出现价格趋向回升、生产逐步增长、恢复适度出口的形势。

(一)国内需求稳定增长

国家近期出台了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增加农民直补,同时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的联动机制的政策。这些政策将从两个方面扩大化肥需求:一是直接促进农民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我国化肥成本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以2004年的数据为例,稻谷、小麦、玉米、油菜籽的比重为35—40%;棉花、大豆的比重为25—30%。农民务农收入增加将会加大化肥投入。国家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的联动机制,也将使农民对化肥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不至于再出现2008年因化肥涨价过快使农民减少化肥使用量的情况。二是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带来化肥用量增加。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后,耕作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大量种植必将带来化肥需求相应扩大,农业用化肥的需求将明显高于以往家庭式耕作的规模,并对化肥的品质、性价比及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国际需求保持低位

目前,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能源、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及粮食的价格迅速回落,使化肥生产成本下降,化肥价格必然随之回落。目前,国际经济仍在下降周期的底部,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化肥价格短期将难以迅速回升。

(三)总体成本稳中趋降

影响氮肥和磷肥生产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煤炭、天然气和硫磺。2008年8月份以后,国际、国内大宗商品出现一轮较大幅度的向下调整,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回落,硫磺等化工原料价格也明显回落。化肥生产成本压力得到缓解,化肥生产成本将趋向下降。

(四)价格稳定趋向回升

总体上看,在需求增加、成本支撑、以及国家调整氮肥相关政策的因素影响下,2009年化肥价格在目前的水平将有所回升。原因是:一是成本支撑。经过2007年以来煤炭、电力、蒸汽等价格的上涨,国内化肥的成本已经明显提高。只有在煤炭、硫磺等原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氮肥、磷肥的价格才会继续下跌。目前看氮肥专用煤炭价格下降幅度不会太深。二是国家支农政策、关税政策调整等,对于未来化肥的市场预期会发生改变,使得近期淡储启动,消化目前企业的库存,促进价格回升。三是国际化肥价格如果出现回升,将促进淡季出口,为改变价格下滑的形势提供支撑。四是化肥价格的大幅下降会增加农民的用肥需求。国内一些中小型化肥生产厂被迫停产。2009年春耕旺季来临时化肥需求增加,在短期内供给可能出现偏紧的状况,从而推升化肥价格。

尽管国际市场磷肥和氮肥价格大幅下跌,钾肥价格相对具有抗跌性,因为钾肥供给相对短缺且行业集中度高。尽管国际上处于垄断地位的加拿大、乌克兰等国家采取限产保价措施,国际钾肥价格仍有可能会从目前价格水平下调,但由于国际钾肥价格远高于国内价格30%以上,而2009年的钾肥供应仍然偏紧,因而不排除继续小幅上涨的可能,这将对国内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五)出口适度恢复增长

根据2008年11月国家公布实行新的化肥出口关税政策,氮肥、磷肥出口设定基准价,对高过基准价的出口征收高于10%的关税,出口价越高,关税越高。这一政策在旺季基本阻止了国内化肥产品出口,保证国内供应和产品价格平稳;而淡季则灵活性放开市场(因为国内价格越低出口概率越高),有望使国内化肥产品价格维持在生产成本之上,同时又不会过高,波动性减少。

三、有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淡储政策

1、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储备制度

仿照国家储备粮食调节供给的机制,建立化肥储备调控机制,用国家财政或是农行贷款储备确保化肥质量。由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决定储备化肥的投放时机和规模,保障化肥供应,调控化肥价格。国家储备要处理好与商业储备的关系,根据国内化肥淡季需要储备量确定储备规模。以目前的商业淡储为主,国家储备为辅,国家储备主要是保持化肥市场稳定,平衡旺季、淡季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2、继续扩大淡储规模

根据国务院近期关于增加重要物资储备的精神,将目前化肥淡储1100万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以缓解目前困境。扩大的淡储规模,一部分由国家和地方储备承担。另一方面作为商业储备,但是向生产企业适度倾斜,增加生产企业的淡储指标安排。为解决生产企业流动资金问题,有关部门应协调银行加大对生产企业储备业务的贷款支持,尤其是化肥淡储期间,允许生产企业用产品做抵押,办理短期贷款。

3、鼓励合作储备

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搞联储销售,其最大优点就是“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可以有效地降低淡储风险。国家应扩大工商联合储备的比例,推进淡储工作的加快启动和进行。

(二)加快推进化肥限价政策调整

改革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取消对尿素的出厂限价,解除对化肥批零差价控制和提价备案以及钾肥进口核准价格制度。在放开化肥价格的同时,对于化肥行业的优惠政策也应相应有所调整。应适时取消对化肥行业生产的优惠电价,取消对化肥铁路运输优惠运价,取消价格双轨制及对化肥生产用天然气的优惠价格。对于化肥行业享受的免征增值税政策仍然应该保留。因为税收优惠可以通过减轻企业的税负来降低化肥价格,不会影响到化肥及上下游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建立化肥预警机制

建议国家要建立一套全国化肥市场运行情况的预警机制,对市场问题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尽可能保持稳定发展和降低损失。这一机制包括:规定市场上化肥供需情况的警戒线,设立绿、黄、红三个等级,在警戒线处于黄色状态的时候及时采取措施,通过灵活的市场储备及投放、进出口关税政策等手段进行调节,实现行业稳定健康发展,为保证国内市场供给和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条件。

(四)积极促进化肥行业结构升级

目前,在国内产能过剩、竞争更趋激烈、出口市场受限的整体形势下,化肥行业正在进入行业变革、重组的关键时期,行业整合、整体升级的进程也在加速推进。国家政策应积极推进这一进程,实现行业整体结构升级。一是严格新上项目审批。控制小规模项目和技术落后企业小改大(简单技改、重复扩大规模)的审批,适时将氮肥、磷肥项目的备案制改为报批制,并严格规定新上项目的规模、技术工艺、环保评估和原料来源,特别是提高节能环保的市场准入门槛。要在项目审批中考虑地区因素,鼓励基础化肥产能向原料产地集中,对于非原料产地新建、扩建氮肥、磷肥产能应从严控制。二是合理确定淘汰标准。从淘汰机制来讲,首先是要合理确定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在确定规模标准的同时,更要注意环保和技术标准,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降低消耗,减少资源浪费。

篇5: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国再也无法以出口拉动经济,保持每年20%的出口增长,而只能靠增加政府投资来应对经济失速之急,靠扩大内需吸纳过剩的产能。为了应对经济失速,预计我国明年将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增长。为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拉动消费,政府将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并改善医疗保健服务,这样将解决中低收入阶层消费的后顾之忧。中国经济将处于漫长的经济转型阶段,从投资与出口拉动,转向投资与内需拉动,这说明,政府与市场不会鼓励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资产价格将处于漫长的盘整期。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为应对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注入的流动性在未来经济好转后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因此,货币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报告认为,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中的先行指数、消费者预期指数、企业景气指数等均呈现下行,通货膨胀预期也出现回落。这为中国结构调整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窗口,可择机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为长期内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奠定基础。

从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前景来看,降息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各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目前,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世界经济下滑态势加剧,在全球出现利率走低的大环境下,进一步考虑到中国经济减速的风险,我国继续不对称地调低贷款基准利率或同步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刺激内需的货币政策正在逐步加大实施力度。

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出现的新形势,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近一个多月来决策层对我国未来调控政策走向作出的最新部署。这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重大的调整,实属形势所迫。此番将“稳健的财政政策”重新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紧的货币政策”重新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转向,它同时表明在当前特殊政经环境下,决策层为防止经济萎缩,提振市场信心,依然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寄予着厚望。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威胁下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央行而言,在决策者越来越青睐财政政策时,应当坚信货币政策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政策工具。

首先,宽松的财政政策必须搭配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单纯使用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产出的同时,将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实质上“挤出”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若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可消除挤出效应,使产出最大化。此外,像中国这样庞大的财政政策刺激方案,如果没有货币政策配合,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保证。市场预计,最近一次降息加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将至少为商业银行增加6600亿元资金流动性。

其次,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即将到来的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比通货膨胀更危险,因为它使实际利率上升,推动经济趋向于长期萧条。随着国际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特别是出口和消费的萎缩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各国物价指数目前都在快速下滑。预计2009年全球范围内有可能出现持续通货紧

缩局面,国内经济学界也普遍认为,2009年年中或年底,中国的CPI可能呈现负增长。

第三,利率空间逐步收窄并不代表央行货币政策就失去用武之地了。中国人民银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已表示,未来将推出多项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以缓解国内金融机构的短期流动性不足。最近央行大幅降低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基点,即表明它同样不认为利率工具就代表货币政策的全部。

第四,增值税全面转型,全国企业至少减负1200亿。这意味着,试点多时的增值税转型方案将正式进入起跑的轨道。增值税全面执行后,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将出现减税效应。在眼下这个“最佳时机”全面推开增值税改革,不仅有利于降低改革成本,而且也是宏观调控任务从“防通胀”转向“保增长”以来的形势必然。我国目前执行的增值税率为17%,如果按照该税率计算,此番减税规模可达千亿以上。国务院常务会议则审慎预计,此举将有望为全国企业减轻1200亿元税负。很显然,在增值税全面铺开后,将对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进行税前扣除,因而可以减轻企业困难、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因此有望刺激更多的企业增加固定投资的热情,此外,增值税转型有利于广大企业从生产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第五,财税、货币政策双实施,4万亿投资激荡内需。对于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重新定位“是一个重大的调整”。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国务院还初步匡算,为了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实现内需活跃的目标,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单靠积极财政还无法支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未来还要更倚重于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提振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第六,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实施,继续适时改革。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表示,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削弱中国在外贸方面的竞争优势,一些国家可能会因经济问题加深而兴起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也在其任上最后一次强调了继续汇率改革的必要性,据称中方承诺会继续调整汇率。实际上,汇率改革与汇率工具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推出“金九条”明确表示,有可能使用包括银行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在内的多种手段,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分供应。虽然前几天人民币汇率连续四天下跌,但人民币贬值的幅度是很有限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贬值幅度将会低于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我们应该推进和推行人民币汇率的双边走势,预期汇率应该是双边的。人民币不会就此进入贬值通道,中国经济基本面显示,人民币仍面临升值的结构性压力。资本项目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可能已经放慢,其他资本项目可能有一定量的流出,但整体经济趋势意味着外汇储备仍在增长,因而也意味着人民币还会升值。汇率的变化和调整只是更加适应当下的金融市场的大环境。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我国政府正在负责任地发挥作用。相比以前的货币政策,现在的调整改革的力度是极大的。在危机中创造机遇,顺势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市场化。

自1984年到1995年,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种做法符合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在把银行信货作为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的情况下,货币总量控制与信贷投向分配都由计划安排,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两个目标比较容易协调。但是改革开入以后1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倾向政策的双重目标并没有能够同时实现。1953年3月

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对“双重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个目标体现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把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从主次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从顺序来看,稳定货币为先。中央银行应该以保持币值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货币的基本立足点。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20世纪8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沿用了改革开放前的做法,即以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把贷款规模作为中介指标的理论依据是:货币都是通过贷款渠道供应的,“贷款=存款+现金”,只要控制住贷款,就能控制住货币供应。随着市场化金融运行体制的确立,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逐渐失去了两个赖以生存的条件:一是资金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二是国家银行的存款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迅速提高。因此,中央银行指令性的贷款规模不宜再作为中介指标,而应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变量。中国人民银行按月对其进行统计监测,以利于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超额储备金率。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三、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逐步由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化。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贷款规模、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等数种,其中间接调控工具的作用逐步强化,直接调控工具的影响日趋淡化,如1998年我国已经放弃了贷款规模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手段的运用也更加市场化。

自1998年我国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不断调整,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中运用频繁的政策工具之一。

四、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第二,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第三,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

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第四,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篇6:我国公路货运发展情况调查

我国公路货运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伴随着公路网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公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路货物运输无论在运输量绝对水平或在全社会货物运输中所占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区域间经济交往和货物交流的日趋频繁和道路条件的改善,货物运输平均运距也有所提高。一我国公路货运业的特点

(一)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二)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三)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

(四)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五)掌握车辆驾驶技术容易

(六)单车运量小,运输成本较高

(七)运行持续性较差

(八)安全性较低,污染环境较大 二目前我国公路货运业存在的问题影响我国公路货运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观念陈旧,运输效率低下

(二)货运站场基础设施落后、功能单一

(三)车辆外挂,管理混乱

(四)政出多门、难以形成合力

(五)缺乏主导公路运输市场的大型运输企业,难以组织规模化和网络化的运输三发展我国公路货物业的建议和措施面对我国道路货运输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力发展道路货运输业任重道远。在物流的理念已被人们日趋所接受和认识后的今天,道路货运业的出路也将变得更加明朗。

(一)调整运力结构,提高运输效率

(二)加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结构调整

(四)引导道路货运业经营领域向多功能物流服务转化

(五)加快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 四我国公路货运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公路货运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加大力度调整道路货运企业结构

(二)发展快运货物运输

(三)依托于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向第三方物流转变

(四)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运输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公路货物运输无论在运输量绝对水平或在全社会货物运输中所占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区域间经济交往和货物交流的日趋频繁和道路条件的改善,货物运输平均运距也有所提高。公路运输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国有运输企业在运输市场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主体多元化日趋明显;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公路运输新需求,公路货物运输生产方式和经营内容不断扩展,包括传统的整车运输、零担运输以及集装箱、大件笨重货物、危险品货物运输等不断发展和完善,快件运输、社会性储运服务等也暂露头角;运输市场的多元化和运力的快速发展,使得为车货双方提供配载、货运代理和货运信息的货运服务业应运而生;公路运输市场调控和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不高,道路运输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道路货运车辆技术不合格,二是运输基础设施不足特别是集装箱、公路快运相配套的站点、仓储、堆场、通讯、装卸等基础设备较差,三是运输组织和运输管理比较落后,四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我国公路货物运输的发展趋势

1、服务功能多样化

2、操作运行机械化、电子化

3、场站布局合理化

4、货运集散协作化

5、组织管理现代化

6、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公路货运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物流运输管理实务作业10.134我国公路货物运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货物运输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它的现状表现如下:--车辆结构不合理,技术状况较差--公路货运站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区域分割,体制封闭,运输效率低下--企业粗放经营,运输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主导公路运输市场的大型运输企业,难以组织规模化和网络化的运输根据上述分析,我国的公路货运业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面对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日益增多的时效性强、附加值高的产品,社会公众越来越强的时间价值观念和日益尖锐的国际贸易商战,对于公路货运业来说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迅速改变传统的公路运输生产方式,以满足商品经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全新概念的公路快速货运系统已迫在眉睫,近两年来,在全国一些经济发达和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公路快速货物运输业务,并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我国的公路快速货物运输系统的建立尤其广阔的市场,运输企业从事公路快速货运的积极性非常高,从组织上为建立全国和区域性的公路快速货运系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路货物运输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 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伴随着公路网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公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路货物运输无论在运输量绝对水平或在全社会货物运输中所占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区域间经济交往和货物交流的日趋频繁和道路条件的改善,货物运输平均运距也有所提高。公路货运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国有运输企业在运输市场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主体多元化日趋明显;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公路运输新需求,公路货物运输生产方式和经营内容不断扩展,包括传统的整车运输、零担运输以及集装箱、大件笨重货物、危险品货物运输等不断发展和完善,快件运输、社会性储运服务等也暂露头角;运输市场的多元化和运力的快速发展,使得为车货双方提供配载、货运代理和货运信息的货运服务业应运而生;公路运输市场调控和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

二、发展趋势:

1、公路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公路货运中大宗货物、初级产品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对运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

2、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运输的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提高公路网的通行能力,降低汽车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公路运输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技术、运输安全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大幅度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3、公路运输将与现代物流日益融合随着公路运输需求水平的逐步提高,公路货运中小批量、多品种、高价值的货物越来越多,在运输的时间性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一些大型公路运输企业的物流意识迅速增加,一些嵌进的企业已开始从单纯的客货运公司发展成为能够提供多种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公司。

4、公路货运将向快速、长途专重载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公路基础设施和车辆的不断改进,中长距离公路运输需求增加,公路货运向快速、长途、重载方向发展。大吨位、重型专用运输车因高速安全、单位运输成本低而成为我国未来公路运输车辆的主力。专用车产品向重型化、专用功能强、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厢式运输车、罐式运输车、半挂汽车列车、集装箱专用运输车、大吨位柴油车及危险品、鲜活、冷藏等专用运输车辆将围绕提高运输效率、隆低能耗、确保运输安全大目标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公路网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公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路货物运输无论在运输量绝对水平或在全社会货物运输中所占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公路承担着全国90%的客运量、80%的货运量的运输任务,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运输保障的重要力量。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输需求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在公路路网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路网的通达深度及通过能力显著提高。我国的公路货物运输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虽然公路货物运输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公路运输车辆可以

篇7:【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监督检查工作现场会精神

传达贯彻提纲

11月16日--17日,自治区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现场会在喀什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纪委监察部两次在乌鲁木齐召开的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监督检查工作经验,相互交流促进,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为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

一、会议概况

会议共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现场观摩。16日全天和17日上午,大会安排与会代表分别参观了江苏省援建克州,山东省、上海市、广东省援建喀什地区,深圳市援建喀什市项目。二是经验交流。17日下午,广东、山东、上海、深圳四省市援疆前指,自治区发改委、审计厅,克州纪委、喀什地区纪委大会介绍了监督检查工作的经验。江苏、湖北、北京三省书面交流了监督检查工作的做法。三是领导讲话。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宋爱荣作重要讲话。

自治区14个地、州、市纪委书记、监察局长,19个援疆省市

—1— 援疆前指总指挥、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自治区纪检委、发改委、教育厅、审计厅、环保厅、住建厅、交通厅、水利厅、国土厅、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等单位有关领导参加会议。根据彭总指示,我省援疆前指是吴锦副总指挥和纪检组杜文杰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由自治区纪委副书记刘昕廷同志主持。喀什地委书记程振山向大会致辞,并自始至终参加会议。

二、会议的主要精神

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体现在宋爱荣同志的讲话之中。宋爱荣指出,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一年多来,监督检查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广泛深入地宣传了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二是健全完善了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制度。三是实现了关口前移、防范在先,及时发现并纠正了一批不规范问题,督促有关地区和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促进了中央支持新疆发展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了政令畅通。四是总结推广了各地区、各部门、各援疆省市前指在落实中央政策及开展监督检查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五是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了一批违规违纪违法案件,起到了警示和震慑作用。截至今年10月底,全区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中央支持新疆发展政策落实中的违规违纪违法案件13起,对37名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中央政策在一些地方落实得还不及时;部分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个别项目规划不够科学;有些项目实施标准不一致,项目

—2— 资料不齐全、资金管理不规范、质量不达标;个别地方和部门监督检查机构不健全,协调配合不够有力。自治区审计厅通过审计,发现了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存在项目建设程序不合规、招投标违法、工程质量、未签合同施工、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资金管理方面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违规支付工程款、票据使用不合规、财务核算不规范、未及时编制竣工财务预算等问题。要求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解决,防止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苗头性问题蔓延成普遍性问题。

宋爱荣指出,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是保证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确保项目优质、资金安全、干部廉洁的重要举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上来,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宋爱荣要求,要忠于职守,敢于担当,正确把握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一是严把政治纪律关。要把遵守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放在首位。对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给予党纪政纪处

—3— 理。二是严把政策落实关。要把确保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作为监督检查的主要任务。认真检查各地区、各部门、各援疆省市前指是否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方针,遵循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两个可持续”原则;是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臵,着力解决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严把项目实施关。要把工程项目作为监督检查的着力点,加强对项目规划、立项、审批、核准、备案程序情况、项目建设程序、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等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审批和建设依法合规,工程建设安全优质高效。四是严把资金管理使用关。加强对资金使用方向、资金分配、拨付、配套和使用情况、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五是严把制度建设关。要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各援疆省市前指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建立完善一套包括职责分工、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效果评估、成果运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形成保证中央支持新疆发展政策有效落实的长效机制。六是严把干部履职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的组织保证,也是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干部履职情况和作风情况的监督检查,察实情、办实事、务实效,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纪律和规定。七是严把责任追究关。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明确责任主体和整改目标,督促其整改落实。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纪违法行为,必须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要加大问责力度,—4— 严肃追究有关人员和相关领导干部的责任。

宋爱荣强调,要创新方式,求真务实,进一步提升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一是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担负起贯彻落实政策和加强监督检查的双重领导责任。各职能部门要承担起监督检查的主体职责,完成好所承担的监督检查任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协助党委、政府,推动监督检查工作深入开展。各级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要牵头抓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密切跟踪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确保监督检查工作扎实推进。各监督检查主体之间,要建立健全联系沟通、信息交流、情况通报、工作衔接和业务互助等制度,真正做到既分工负责又密切联系,通力合作、成果共享。二是要精心组织实施,讲求工作效率。各地区、各部门、各援疆前指要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务必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确保监督检查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整合资源和力量,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综合效能。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和手段,抓好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确保全部问题整改到位、不留隐患。三是要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水平。要认真学习借鉴近年来的好经验好做法,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各援疆省市前指大胆创新,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方式,并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使监督检查工作形式更灵活、方法更多样、成效更明显。要高度重视舆论

—5— 宣传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监督检查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对做好下步我省援疆及监督检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层层传达贯彻好会议精神。一是召开指挥部成员会议,传达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的意见,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项目建设规范、干部行为规范,实现资金使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和干部成长安全,以推进援建工作健康、顺利的进行。二是各分指挥部、工作队按照指挥部成员会议的部署,向全体援疆干部人才传达这次会议精神,抓好贯彻落实。重点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进一步增强援疆干部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是对今年我省援建已开工、特别是已竣工项目开展一次“回头看”,查漏补缺。三是召开省援疆前指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加强与博州纪检监察机关的联系沟通,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二)开展一次监督检查。配合博州纪检监察机关(中央规定,凡是交支票工程以受援地监督检查为主),重点对照宋爱荣同志指出的问题和自治区审计厅审计发现的问题,在博州方面有关单位自查的基础上(上周已与博州纪委监察局协商此项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援建项目监督检查。重点接解决好项目审批、招投标、工程监理、资金管理、物资采购、安全质量以及竣工验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尽快整改。要通过监督检查,完善“信息联通、检查联动、查纠联合、追究联办”的工作机制,—6— 形成工作合力,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确保监督检查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三)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会议议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报监督检查工作情况。二是进一步明确责任。在进一步明确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政治责任和工作职责的同时,联席会议结合各成员单位自查情况、监督检查情况和落实《自治州湖北省对口援博项目监督检查办法(试行)》情况(博州党办发[2011]1号)),明确各成员单位存在的问题。明确责任的目的是整改问题,实行整改销号制度,并以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为重点,深入查找廉政风险点,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关口前移,构建惩防体系,防患于未然。三是借鉴各援疆省市资金管理使用的经验,结合省援疆前指和博州实际,以及前期出台的相关规定,研究出台《自治州湖北省对口援博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我们与博州纪检监察机关商量的意见是,此办法由博州财政局、发改委等单位起草,初稿形成后送指挥部会审,然后提交联席会议讨论,会议通过后以联席会议文件印发执行。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与此同时,加强与农五师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研究出台《农五师湖北省对口援建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四是领导讲话。回顾总结今年监督检查工作,对明年工作提出要求。

(四)加强对我省援疆项目规划研究。这次会议参观,充分感受到了兄弟省市给我们的压力。一是力度大。这与这些省市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二是效率高。比如,深圳市援建喀什市第18

—7— 小学(建筑面积10872平方米及841.53平方米风雨操场,总投资2750万元),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15天就立项,45天项目剪彩,6个月主体工程完工,10个月投入使用,真正体现了深圳速度。三是亮点多。以山东省为例,产业援疆项目山东商品展销暨物流中心,被称为“永不落幕的喀交会”,香妃湖花卉庄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招商引资16亿元;教育援疆项目疏勒县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开设16个专业,可满足3500名学员同时实习实训;文化援建项目张骞纪念馆暨疏勒博物馆,以及民生项目疏勒镇博望社区服务中心等。建议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在遴选援疆项目上充分发挥省援疆前指的主导作用,统筹考虑博州、农五师的总体情况,切实按照“有形象、重内容、管长远、惠民生”的原则,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分别在项目、产业、教育、科技援疆方面,树品牌,树形象,充分展示我省援疆工作成果。

篇8:【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2008年9月以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三次下调金融机构利率水平,其中存贷款利率累计下调0.51%,这对减少企业利息支出,增加国债发行,刺激消费和投资,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国内利率政策的操作空间有限,不能过分依赖利率政策[1],而这点也非常明显地体现在目前货币政策的选择上。利率政策还具有时滞性,从政策的制定到效果的显现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如我国这一阶段通过连续紧缩需求稳定物价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1 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

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准则,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个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因此,利率的作用就显得广泛而突出。

1.1 利率下调对投资需求的影响

投资需求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与现行利率之间的对比关系,只有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超过现行利率,投资才可能增加。而投资预期收益率取决于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当前消费需求不足、价格下滑的外部宏观环境的制约下,利率下调虽然总体上可以降低投资的成本,但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没有消除,调低贷款利率的投资扩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2]。

1.2 利率下调对消费的影响

利率是指存款利率。在收入水平不变时,储蓄金额取决于利率水平高低,即在一般情况下,储蓄和利率是正相关的。当利率提高时,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就会增加,为了减少机会成本,获取较多的利息收益,现金持有者往往会减少手持现金的数量,增加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储蓄倾向增强,消费支出降低。

1.3 利率下调对国民生产总值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利率上涨,总投资减少,总储蓄增加,总支出就减少了,因而国民生产总值相对减少;相反,利率降低,对可贷资金及贷款的需求增加,总投资增加,总储蓄减少,通过投资乘数作用,就会大大增加总支出,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刺激经济发展。因此,利率具有调节国民经济走向的作用。当投资规模高涨,资金需求量过大,经济过热时,就要提高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当市场疲软,经济萎缩,投资需要刺激时,可调低利率,实施松动的货币政策。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宏观经济管理和金融调控中,作为调节手段或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 利率杠杆在我国未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

利率杠杆已成为当代发达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曾多次通过调整利率成功实现了对国家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利率政策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利率政策工具使用不佳导致杠杆作用失衡

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但由于我国尚未完全建立市场导向的制度框架,使我国利率工具货币政策效力不佳。同时,还表现在货币供应量、贷款和投资利率的弹性扭曲、利率调整过于频繁上。

2.2 金融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

近年来,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主要是在货币领域展开金融机构与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日常信贷活动,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利率管制,包括存款利率在内的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中央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并不完全按资金供求状况,而是除了考虑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以及物价水平等因素外,还得考虑中央各部委的协商意见,利率的确定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由于利率的决定并非取决于市场资金的供求,所以利率水平的高低对投资需求也不能起到真正调节作用。

2.3 微观经济主体阻碍利率传导

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利率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是相当广泛的,利率对企业经营管理、投融资活动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体制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市场机制,影响了利率效应的传导与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我国对利率政策的确定和调整大多是短期性的,只重利率调节,忽视了利率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种法定利率,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只能遵照执行,没有自行确定利率标准的自主权,经营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严重影响了利率的市场化效应,阻碍了利率的敏感传导。

3 提高利率杠杆作用的建议与对策

3.1 提高利率杠杆作用的建议

3.1.1 夸大利率作用导致利率政策的盲动

当前不能把利率看成是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全能工具,而只是经济调节众多手段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现实条件下,具有严重的时代特征,一定时期内难以达到利率理论所规定的利率杠杆作用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认清经济形势,准确评估市场环境,避免政策的频繁调整。

3.1.2 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

我国从不否定利率杠杆作用的存在,我们认为利率对市场资金供求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这不仅是市场经济验证的真理,也是我国多年经济体制和利率体制改革的成果,只是在现阶段,还难以做到这一点。要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必须依赖各社会经济外部环境的改善,即以明晰的产权制度为基础,资金供求相对平衡为前提,健全的经济管理法制化保障,才能使利率杠杆作用有效、全面发展。

3.1.3 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企业对金融机构的需求,积极寻找金融与经济的结合点,针对不同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开展信贷业务创新,不断推出个性化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信贷工具和个人理财工具。中央银行银监机构应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并激励各金融机构创新。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尽快制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指引》;二是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放宽对一般业务项目的审批,逐渐从目前的审批制度过渡到审核备案制度;三是在条件成熟时,开放利率期权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3]。

3.2 提高利率杠杆作用的有效性对策

3.2.1 借鉴原则导向监管理念来完善监管方式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现行的原则导向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规则的描述永远赶不上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另一方面,金融诚信也在不断地突破规则的限制,留下监管空白,而原则导向的监管则能够较好地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平衡。我国目前处理这种问题采取的“特事特办”“一事一议”方式,导致了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平等竞争。为此,积极借鉴原则导向监管理念,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式和方法,构建持续的金融监管标准,对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非常必要的意义。

3.2.2 加强人民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职能

次贷危机的蔓延和恶化即是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维护管理整个金融市场稳定带来的严重后果。随着我国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越来越强,必须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的职能,对金融系统风险监测的职能,加强对不同金融市场风险的系统性检测,以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3.2.3 优化宏观经济环境

要充分发挥利率政策作用,必须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通过布局合理的产业政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4 结束语

效益问题,始终是我国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系也难以参与国际间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因此,在当前,要把侧重点放在合理调整存贷款利率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上,科学测算出合理的比例关系,相应放宽浮动利率的幅度和范围,实现资金利润最大化。

为了提高我国利率政策的效应,充分发挥利率对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必须大力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为此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改革利率管理体制,逐步放开各种利率,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及形成机制;第二,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培育真正的市场活动主体;第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管理高效的金融市场,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第四,加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心理,提高利率的储蓄和消费弹性。

参考文献

[1]徐彩.论利率政策对抑制经济过热的效果[J].市场周刊,2008(6):90-92.

[2]石晶莹.现阶段我国利率杠杆功能的发挥情况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05(5):1-4.

上一篇:我国净水器发展特点下一篇:厂机关建设学习型机关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