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2023-03-12

第一篇: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论我国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论文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这对做好今后的农村文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综合素质现状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稳定观念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的生活也上了一个明显的台阶。但是,在新时代、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更高层面的问题——农村文化。在这里,我将对农村文化做一个详细的论述。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业费达113.66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长了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乙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

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

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

2.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使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同时,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对现有的和新建的基础 设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乡镇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上成为了综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门业务的指导。由于体制发生了变化,相关问题还没有及时理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编制不落实,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解决,指导不到位的种种问题。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

综上,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篇:我国农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

一、农村旅游发展背景与意义

1、城市与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许多人产生了返璞归真,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增长阅历、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主要生态旅游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于现代都市化社会的出现,都市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公园、绿地、休闲活动空间和设备不足,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旅游空间。随着经济收入增加,人们在衣、食、住方面的消费逐年降低,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消费逐年增加。由于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结果,人们休闲旅游的时间增加,加上道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汽车数量增加,都为发展农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2、农村资源环境

农村地域辽阔,自然景观多样,且绝大多数地方保持着原有的自然风貌,加上各地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使农村旅游在活动对象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特点。农村环境质量优异,污染少,空气新鲜;空间开阔,使人感觉自由和放松。秀丽、清新、和谐、健康的农村环境是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绿色旅游的好去处。农村无公害、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尤其是各种野菜、野味,更是城市居民的喜爱,到农村品尝美食和购买各种绿色产品,土生的农副产品,也成为农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农村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悠久的农耕文化,古代的村落建筑,在农村地域上形成“古、始、真、土”的独特景观,具有城市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优势,为游客重返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条件。

农村环境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具有降尘、灭菌,增强人体免疫机能等多种保健功能。医学界研究表明,空气负离子浓度在700个/cm3以上有利于强身,1000个/ cm3以上可以治病。农村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据研究测定,在城市里污染较重的地方,空气负离子浓度为40-100个/ cm3,城市一般场所为100-200个/ cm3。与之相比,农村原野区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为1000-3000个/ cm3,多者可达10000-100000个/ cm3。农村原野上,空气清新,灰尘少,噪音小,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少,细菌含量少。城市一般公共场所的细菌含量为2000-5000个/ cm3,而菜市场、火车站等人口高度密集区细菌含量高达10000-20000个/ cm3。相反,农村原野的大部分地方细菌含量少于1000个/ cm3,甚至有些地方细菌极少,成为高度洁净区。

3、农村旅游的意义

1)为旅游领域拓展了新天地

农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旅游业到农村去开辟广阔天地,借农业经济之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之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发展农村旅游将更加丰富中国农业大国旅游业的特色与内涵。

2)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可高效地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又可发挥农业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扩大农业生产范围,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3)为城市旅游热点扩散提供广阔场所

目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近极至,各旅游“热点”的发展已近饱和,各个旅游景点已人满为患,必须经过一定的手段向外扩散,减轻城内压力。过热的城内景区要向外扩散,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旅游是分散城市旅游热点的最佳策略。农村容量大,承受力强,可以疏散城市旅游热点的游客压力。农村旅游能充分满足城市游客走近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缓解城市生活压力,发展农村旅游,可以更新人们的旅游观念,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新的前景。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和农村存在明显差别,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可以密切城乡联系,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使城市人更多的了解农村、关心农村,有的还投资于农村。农村人可以更多的了解城市信息,学习城市人的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转变农民的观念,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二、农村旅游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1、农村旅游的涵义

农村是指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在中国一般是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区域,既包括农村居民点,也包括农村的农田、森林、草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有的称农村地域系统。

农村旅游,是指以农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农村旅游既包括农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农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农村休闲度假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农村农业观光旅游,是以农业经营活动为基础,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农耕文化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采摘、休闲、劳作、体验农业的旅游经营活动。它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属于产业部门旅游业,是农村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民俗文化旅游,是利用农村民俗文化、民族风俗、民俗生活、民间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活动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欣赏、休闲、体验、增长知识的旅游经营活动。

农村休闲度假旅游,是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丰富的绿色食品、舒适的居住条件、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娱乐、食宿、度假的旅游经营活动。

2、农村旅游的特征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农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旅游分布的地域性。农村既有南北农村之分,又有山地平原农村之分,还有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村之分。农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旅游时间的季节性。农村农业生产活动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夏、秋季节农业旅游火爆,冬、春季节旅游冷淡。农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4)旅客行为的参与性。农村旅游不仅单一的观光旅游活动,而且还包括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农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农村劳作形式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还有农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6)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农村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和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既保持着原来自然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农村这种“古、始、真、土”的乡土特点,使农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7)旅游经营的低风险性。由于农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通过经营方式的调整,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而使其多功能化、生态化的过程。开发难度小,见效较快,风险较小。

3、农村旅游的功能

1)经济功能。发展绿色农业,直接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益。 2)游憩功能。提供绿色休闲活动空间,开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享受乡野风光及大自然的乐趣。

3)社会功能。增进城市居民与农民的接触,拓展农民的人际关系,缩小城乡差距。 4)教育功能。提供机会让城市居民认识农业、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 5)环保功能。为吸引城市游客,农村旅游必须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6)医疗功能。农村旅游有利解除情绪紧张,降低生活和工作压力,达到舒畅健身作用。 7)文化功能。发展农村文化旅游,可以使农村文化得以继续延续和传承,并可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三、国际农村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农村旅游最早起始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55年,法国巴黎市的贵族就组织到郊区农村度假旅游。到1865年,意大利制定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旅游。到二战以后,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和建筑物的高度密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活在城市的居民都要求到城郊农村休闲旅游。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积极发展农村旅游,把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培训班等,从而开创了世界农村旅游的先河。此后,农村旅游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力发展。农村旅游成为这些国家旅游者的最喜欢的旅游方式之一,他们称农村旅游为“绿色度假”,住在农民家里,吃着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到附近池塘里钓鱼,与农民一道参与各种农业活动,学习农民制作面包、果酱工艺等,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此时,世界各国农村旅游不再是对大田景色的观看,代之以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观光休闲农业园,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并相应地产生了农村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农村旅游也从农业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并且找到了旅游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相互结合的交汇点,标志着新型交叉产业的产生。到80年代,随着人们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性质向休闲、度假、操作、体验、教育、环保等多功能扩展,于是就出现了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的休闲农场、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到90年代,一些国家又推出了农村文化旅游,包括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农舍建筑、节庆活动等,农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层次和品位进一步提高。

纵观国际农村旅游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兴起阶段,在19世纪初,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农村农业旅游,如法国、意大利。2)观光—发展阶段,在20世纪中后期,农村观光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如西班牙、日本、美国;3)度假—提高阶段,在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体验、环保多功能扩展,如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农村旅游已形成以下八种类型:1)观光旅游型;2)休闲度假型;3)参与体验型;4)文化娱乐型;5)学习教育型;6)品尝购物型;7)疗养健身型;8)回归自然型。

2、主要国家农村旅游发展

1)法国。早在1855年,法国有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座独木舟,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清理灌木丛,挖池塘淤泥,观赏田园,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城乡人民之间交往,增强城乡人民友谊。法国巴黎大区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仍然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巴黎的城郊农业除了生产以外,十分强调生态和景观功能、休闲和教育功能。农业逐渐成为一种城市内在的不可或缺的生态、景观和教育的需要。巴黎郊区农村农业休闲旅游的形式有:①家庭农场,主要进行生产活动,同时也起到生态绿化功能。②教育农场,政府租用土地,为农业部门所属培训的教育农场,或者辟为“自然之家”教育中心。③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景观遗产,还要保护村落和农业,首先是保护功能,然后才是开辟游客观光游览的场所。④家庭农园,主要是利用土地让市民休闲地体验劳动,同时作为城市的景观。目前,法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农村休闲度假,农村农业休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每年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2)意大利。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蓬野营,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休闲旅游者骑马、钓鱼、参与农活,借此暂时离开繁华、喧闹、紧张的城市,在安静、清新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食用新鲜的粮食、蔬菜、水果,购置新鲜的农副产品。意大利农业旅游是旅游业中的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称为“绿色假期”,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到90年代已成燎原之势。目前,意大利的农业旅游已与现代化的农业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新型生态环境及其他社会文化现象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性项目,它对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改善城乡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截止1996年初,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已全部开展了农村农业旅游活动,为“绿色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农庄已达7500个,尤以托斯卡那地区更为突出,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到20万人以以上。 3)德国。德国的农村旅游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形式是休闲度假型的“度假农庄”和“市民农园”。“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住在农家,使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游客对象多是全家旅游和夫妻旅游,60%的游客一次停留在“度假农庄”一周左右,有一半的游客每年有2-3次的度假农庄游。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也规定农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郊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地出租给市民收取租金,承租者可以在农地上种花、草、树木、蔬菜、果树或庭院式经营,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市民农园”强调环境保护及休闲功能,提供绿野阳光的空间为城里市民所享受,以符均衡身心发展之需要。

在19世纪后期,德国来比锡城市的许瑞伯(Schreiber)医生有鉴于城市居民生活的紧张压力,倡导舒解压力,放松心情之重要性,故大力推动市民农园,以期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体验农耕活动,享受田园生活情趣,来恢复身心疲劳,调节生活之单调,以及消除紧张压力,促进国民身心健康。后来德国政府为了促进市民农园的发展,并引导正确发展方向。在1919年,制定了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最早的市民农园法。到1983年,政府又修定了市民农园法。由此,德国市民农园也由生产导向的经营方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式,并规定了市民农园五大功能:

1、提供体验农耕之乐趣;

2、提供健康、自给自足的食物;

3、提供休闲娱乐及社交的场所;

4、提供自然、绿化、美化的绿色环境;

5、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最佳消磨时间地方。德国的市民农园由于适应了德国城市市民的要求,故至今还有较强的生命力。

德国市民农园的存在,表明农业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性功能和为人们观光、休闲、体验、娱乐提供空间的生活性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城市和农业是可以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而非绝然分割的。

4)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开办观光农园的国家之一。日本岩水县小岩井农场是一个有百余年的民间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生产经营项目的改造,兴建多种游览设施,先后开辟了40多公顷的观光农园。农园内设有动物广场、牧场馆、农具展览馆、花圃、自由广场、跑马场、射击场等,每年冬季农园都举办大型冰雕展,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展示农家风情为主,同样吸引了许多游客。在农场旁边是由废水车改装成的列车旅游馆,深受怀古思旧的游客和青年人的欢迎。小岩井农场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设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平均每年约接待79万人次,为农场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日本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文化异质性的增加,农村对城市居民的吸引越来越强烈,游客已经不再单纯地满足于观赏,更多的希望实践,亲身体会一下农趣。神户市新神西镇兴建了农业公园,园内有各种旅游设施,游客在此可以观看葡萄园,品尝葡萄酒,亲自体验充满乡情的农家生活。在盛产水稻的新泻县和大和町,旅游者和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劳动,挥镰割稻,挖红薯,收获蔬菜。水果之乡青森县川世牧场里有一个国际少年旅行社,专门组织游人去草场放牧、牛棚挤奶、果园采果。在沿海区的岩手县,设有捕捞红鳟鱼、加工海带的基地,每户渔民每周可接待2-7位旅客,按季节安排劳力参与劳动。北海道是日本观光休闲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每年接待几百万游客,大多数是青年人,其中大学生占一定比例,其余则来自公司、银行、工厂的白领阶层,旅游者在农园中玩赏一日大约需花费6-7千日元至2-3万日元不等,居住

三、五日则需2至10万日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日本出现了农场租赁农园,农场主把一个大农园划分若干小园,分块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队。这些农园平时由农场主派人负责照料,并按照租赁者的意愿更换、增添农园内种植、养殖的品种,假日里由租赁者尽情享用。在这种租赁经营中,农场主不仅可赚取高额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费,而且有时还可获得农园的农产品。日本静冈县岩田家庭出租农园,每小区50平方米,各种设备齐全,年租赁费60000日元。京都府城阳市专为老年人之间进行交流推出了“宫之谷银色农园”共350个小区,每个小区15平方米,60岁以上老人可签订三年合同,租赁费每年30000日元。

5)美国。早在1941年,美国农业旅游开始发展,当时有许多美国城市居民驾车到乡间,以每小时0.6-1.5美元的价钱向农民租马来消磨时间。在1962年以后,由于政府政策上的鼓励,农业旅游迅速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的经营。美国农业旅游活动类型主要有:①农产品购物型,城市居民开车到农村购买农产品和农民自制的加工品,同时可享受一顿农村风味的菜肴。②观光农作型,城市居民到农村参观农业生产过程,并享受一片绿意的开放空间及点心、产物;利用周末和假日回到其农场耕作、经营牛群、种植蔬菜,以度过休闲时间。③农业展示型,开办农业博物馆,其内容包括:农业机械、耕作方式、作物种类、农庄动物、农舍甚至农人衣着,供城市居民参观。④农业景观型,注重农村农业景观保护,发挥绿化、生态、景观功能。

到1977年,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农村、农场观光度假,仅在美国东部就有1500个观光农场,在西部还有为数较多的专门用于观光旅游的牧场。在美国辛辛那提州有个农场,专门用瓜果、蔬菜塑造人物形象,如大鼻子尼克松、甜瓜里根、南瓜散切尔等,这些艺术品售价低廉,供不应求。在勘萨斯州有一个38岁的壁画家斯坦、赫德以农田为画布,以播种机为画笔,以各种庄稼作色彩,在田野里种出一幅大约

二、三十亩的“庄稼艺术画”,供城市居民观赏,深受欢迎。在费城西南白兰地山谷中的“长木花园”,占地50英亩,园内花木荟萃,四季百花争艳,如芒果树、芙蓉树、仙人掌等,多种多样,花的世界。

四、中国农村旅游的发展

1、农村旅游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均收入增加,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3元,到2001年达到6860元,增长了20倍。恩格尔系数也由当时的67.7%降到47.7%,下降了20个百分点。由于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有了变化,从过去只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要求,久居城市之中的人们日益向往郊外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林草、开阔的田野,于是许多人开始走出城市,走进自然,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增进健康。另一方面,1995年我国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日和每年三个长假期制度,使中国公民的公共假期和双休日增加到114天,也就是说,每年上班的人用于休息的时间接近于全年总天数的1/3。同时,由于经济收入增加,私人家庭小汽车增多,外出旅游休闲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这些都为城市人到郊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发展农村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而且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2、主要城市和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旅游主要在大城市周围地区,这里区位条件好,市场广阔,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发展农村旅游具有优势条件。现将主要城市和地区发展农村旅游的现状分述如下: 1)深圳市。中国农村旅游首先是从观光农业开始的。在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市首先开办了荔枝园,并举办荔枝节,主要是吸引城市人前往观光、采摘和娱乐、休闲,并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商贸洽谈,招商引资,取得良好效果。随后,深圳市又办起了“青青观光农场”、“现代绿色庄园”、“海上农业公园”等,对全国城市发展郊区农村旅游起到了带头作用。

2)北京市。北京市农村旅游开始于90年代初期,1994年,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提出:都市农业是该区“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把具有旅游、观赏、无公害等特点的都市农业列为朝阳区经济发展的六大工程之首。1996年北京市把观光农业列为全市六大农业产业之一。1998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到2001年北京市观光农业项目累计达到1589项,全年接待游客2856万人次,观光农业总收入17亿元。主要观光农业园有:昌平区“小汤山农业科技观光园”、海淀区“锦秀大地农业观光园”、大兴区“庞各庄西瓜园”、门头沟区“妙峰山樱桃园”等,还发展了密云遥桥峪村、怀柔神堂峪村、昌平菩萨鹿村、房山西庄子村等民俗文化旅游村。

3)上海市。上海市农村旅游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双体日到郊区看一看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尝一尝新鲜无公害蔬菜、水果,感受一下清新的田园风光已成为上海人的一种新时尚。目前上海农村旅游的景区正在逐步形成:(1)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观看现代农业设施,到果园、菜园观光、采摘。(2)崇明岛绿色农业休闲游和“农家乐”游 ,可以观光、采摘、垂钓、体验农家生活。(3)南汇海滨东海农场、康登园艺场和中华花卉培训基地,观花、购花、休闲旅游。(4)松江九亭花卉园艺中心、新桥花卉市场和泗圣菜园、蔬菜市场,观赏田园风光,购买无公害蔬菜。 4)广州市。广州市周围地区农村旅游也在迅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召开了“全国首届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发展”研讨会和“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各级政府也出台了许多鼓励和扶持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到目前为止,珠江三角地区有各类观光农业景点50多个,平均每745平方公里拥有一个观光农业园,规模较大的观光农园接待游客多达30多万人次,小的也有上万人次,每逢节假日有10万人次参加农业观光游。农业观光游正在成为珠江三角洲旅游市场的一个新亮点。目前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农业旅游景区:(1)以珠海农科奇观为代表的“三高农业”展示型;(2)以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型;(3)以番禺新垦百万葵园为代表的农业主题公园型;(4)以化龙农业大观园为代表的综合型观光农园;(5)以番禺横木历度假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型;(6)以中山岭南水乡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型。 5)台湾。台湾观光休闲农业游开始于70年代末,当时由于台湾农业生产萎缩、外国农产品倾销、以及农村劳动力缺乏等原因,开始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农业旅游。1990年台湾政府制定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计划。1994年—1996年制定了观光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观光休闲农业设置标准、观光休闲农业标章等,有力地推动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经营类型主要有:(1)休闲农场,活动内容有农园体验、童玩活动、自然教室、农庄民宿、乡土民俗活动等。(2)休闲林场,在森林环境里,观看森林景观,呼吸新鲜空气,倾听鸟唱、虫鸣、流水自然音响。(3)休闲鱼场,可以发展亲水活动、垂钓、捕鱼及游泳,划船、水上度假、体验鱼民生活。(4)休闲牧场,可以放牧、喂养、挤奶、骑马等。(5)观光果园,可以观光、品尝、采摘。(6)观光茶园,可以品茶、买茶、制茶、饮茶。(7)观光花卉,可以参观、购买花卉园。(8)教育农园,可以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自然生态知识。(9)市民农园,可以租赁农地种植花草、蔬菜。(10)度假农庄,可以食宿、休闲、度假。(11)农村文化活动,可以了解农村民俗文化,体验农家生活。

3、农村旅游的分布与发展特点 1)农村旅游分布

①都市郊区:这是目前我国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充分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农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是城市,基本定位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游憩的“后花园”。是城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北京、上海、广州市郊区农村旅游就属此类。

②景区边缘区:主要依托各地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农村旅游是风景区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风景旅游区和西双版纳旅游区周围的农村旅游就属此类。

③特色村寨。特色村寨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景,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这种类型的农村旅游和民俗旅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农村文化和村落建筑特色。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川底下村的明清建筑群、福建的客家土楼、贵州的苗乡“寨子”、安徽黄山下的牌坊群等均属此类。 ④特色农业基地,是指利用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如新疆吐鲁番葡萄基地、山东半岛的苹果基地,北京妙峰山玫瑰花基地等均属此类。

2)农村旅游发展特点

①目前中国农村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②农村旅游以观光功能为主,休闲功能为副,主要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劳作、娱乐、农技学习、农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等。旅游功能比较单一。

③农村旅游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郊区、特色农业区和风景名胜区。体现了农村旅游靠近大城市、靠近市场的特点。

④农村旅游分工管理,一般观光农业旅游由农业部门管理,旅游部门配合。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由旅游部门管理,农业部门配合。

五、农村旅游产品经营类型

中国农村旅游产品经营类型可分为五大方面:

1、农业观光游

观光果园:利用成熟果园,开展观赏、品尝、采果、购果等旅游活动。

观光花园:利用大型花卉基地,开展观光、赏花、购花、园艺劳作、学习插花技术。

观光瓜园:利用大型甜、西瓜基地,开展观赏、品尝、购瓜,参观西、甜瓜文化博物馆。

观光菜园:利用现代大棚温室、蔬菜园,开展观赏、采菜、购菜、学习种菜技术。

观光茶园:利用成片的茶园,开展观赏、采茶、泡茶、品茶、参观体验茶文化。

观光竹园:利用成片竹林,开展观光、赏竹、学习竹编、购置竹艺制品、体验竹文化。

观光中草药园:利用中草药基地,开展观赏、采药、购药、学习中草药知识。 观光生态农业园:通过种植无污染、无公害农作物,开展观光、购买、学习技术。

2、休闲度假游

农业公园:按照公园规划建设标准,将一定面积的农田规划为景观区、生产区、消费区、休闲娱乐区,开展公园式的农业休闲活动。

鱼场垂钓园:利用大型湖水和鱼池,开展划船、捕鱼、垂钓、烧烤、特种鱼餐等活动。 养殖牧场:利用大型畜、禽、鸟养殖场,开展放牧、喂养、骑马、狩猎等活动。 休闲农场:利用规划建设农场,开展休闲、度假、娱乐、农作、垂钓、食宿等活动。

休闲农家乐:利用农村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农家生活和农村文化,开展休闲、娱乐、体验、旅游活动。

休闲度假村:利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区,兴建休闲、娱乐、疗养、度假村(区)。

3、民俗文化游

民俗村游:利用农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开展观光、游憩、休闲旅游活动。

古村落游:利用村落房屋、园林、牌坊、祠堂、书院、古桥、古井、古树、古堡、古道、古庙等,开展观光、考古等旅游活动。

民族村游:利用少数民族风情、习俗、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民族生产活动,节庆礼仪、婚庆歌舞、工艺技术等,开展观光、体验、休闲旅游活动。

水乡游:利用河流水网密布的特点,营造荷塘、蕉林、蔗林、鱼跃禽鸣的水乡农村,开展观光、休闲、尝景旅游。

4、体验教育游

体验农园:利用农业园区,开办参与农耕活动、学习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活动,使游客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

教育农园:利用农业园区,开办农业“博物馆”,展示当地农业生产历史和现状,介绍农业生产工艺,并可在农业园区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过程与发展。

租赁农园:指农民将农地划分小块出租给城市市民种植瓜果、蔬菜、花草、粮食的园地,多数出租者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园人代管。目的是使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

5、自然生态游

森林公园:利用农村地形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开发为农村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署、科考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野营地: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利用帐蓬、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开展郊野旅游或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

自然风景区:利用农村优美自然环境,开展自然生态游,使游客实现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愿望。

六、农村旅游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虽然有了很快的发展,取得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说:观光农业好听、好看、不赚钱,有的说:观光农业“未老先衰”,有的说:该给观光农业泼冷水了,等等。当前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其原因何在?应该认真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

过去总认为发展旅游只是“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的“专利”,农村有啥风景,有啥“看头”?因而对发展农村农业旅游不重视、不支持,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而对开拓农村旅游新天地,缺乏认识和行动。另一方面,对农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而有的经营者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而单纯地搞旅游,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最后关门停业。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大兴土木建设,过多地搞人文景观,把农业旅游区变成文化娱乐区,结果游客少,只好停业。

2、缺乏整体规划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农村农业旅游,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还有的农户看到人家搞农业旅游富起来,自己也忙于搞旅游,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就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搞起旅游来,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则逐渐衰落而停业。如沿海大城市郊区虽然靠近大城市,市场客源潜力大,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各区县都争着上农村农业旅游项目,有的区县都有十几个项目,到处都是采摘、垂钓等,结果造成各区县间盲目竞争,使许多项目门庭冷落,很少有游客光顾,效益很差。

3、缺乏市场调查分析

农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农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一些农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竞争的同类旅游项目,就盲目上项目,搞农村旅游,结果是相互竞争,游客少。

4、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农村旅游尚未深入挖掘农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农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5、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般说,农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6、经营不规范

目前,农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表现在:.①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②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③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④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⑤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⑥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7、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农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农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所以,发展农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重要问题。

8、缺少政策和法规

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农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七、农村旅游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今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强调提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伟同志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各地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农业旅游,强调旅游业也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应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突出解决“三农”问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农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农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通过发展农村农业旅游,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由于中国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历史文化差异显著,发展农村旅游也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突出特色。规划的原则:1)区位优势原则。尽可能靠近城市及旅游区,以便就近吸引更多的游客;2)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发最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4)综合效益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规划的内容:1)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农产品优势和市场客源条件;2)科学地确定农村旅游业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3)划分旅游功能分区,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4)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5)制定营销策略,加强促销措施,扩大旅游市场。通过规划,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通过规划,进行区域比较,形成明显主题,保持“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独特地位,防止出现旅游项目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农村旅游业是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农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农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1)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城市游客,最终要富于农民,发展农村经济。2)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农村农业旅游坚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互相补充、协调发展。3)重视生态保护。农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保护农村自然景观,维持自然生态平衡。4)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5)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战略,将农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和建设,可以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农村旅游项目,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失误,提高开发效果;可以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场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农村旅游健康发展。

4、加强规范化管理

发展农村旅游,加强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首先把农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和管理方法。成立农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农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2)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农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发展和壮大。3)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农村旅游项目,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4)农村旅游项目必须实行经营者申请、专家论证、领导审批正规手续,防止随意、盲目发展。5)经营者申请开办农村旅游项目必须四证齐全,包括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6)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对农村旅游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一般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游客反映等十多个方面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不达标准者,停止营业。7)加强从事农村旅游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学习旅游知识、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8)制定相关法规,使农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成立农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和法规,对农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5、完善础设施条件

要加强农村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要完善水电设施,饮水源要清洁、干净,供水设施要达卫生标准。要兴建排水系统,尤其在雨季,避免洪涝灾害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农村旅游要与农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护历史民俗民舍的同时,兴建体现农村特色的新民舍,供游客观光游览。

八、农村旅游发展的前景与展望

1、农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多样的旅游景观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类型复杂,形成了多样的农村农业景观。从全国范围看,可以划分为北方旱作农业景观,南方水田农业景观,西北草原牧业和灌溉绿州景观,西南山地高原农业景观,青藏高原高寒牧农业景观,沿海地区现代农业景观,等等。这些各具特点的农村农业景观资源,为发展中国农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丰富的民俗文化

中国是农业大国,又是农业古国。悠久的农业历史,丰富的农耕文化,是发展农村农业文化旅游的良好基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民族习惯、民族生活、民族建筑、民族节庆活动等丰富多彩,是发展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的独特资源。 3)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工作和生活环境日趋恶化,导致城市居民到郊外农村旅游的愿望更为强烈。加之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休假时间增多,交通条件改善,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都为发展农村旅游提供了广阔市场。

2、国家的重视,农民的要求,农业和旅游部门的支持

中国是个农业和农民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是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引起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以人为本,以提高农民收益为中心,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正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结合,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的新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新亮点。广大农村农民也开始认识到利用本地的特色农业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城里人来观光旅游,以推销农产品,收取旅游费,增加收益。同时,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和信息交流,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村开放。不少农村农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增加了经济收入,扩大了劳动就业,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尝到了发展农村旅游的甜头,具有发展农村旅游的积极性。各级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也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努力为解决“三农”问题作贡献,加快旅游业向农村拓宽,开辟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新天地。

3、总结经验,正视问题,加快农村旅游迅速而健康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如,注意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开拓客源市场,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注意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合理运行机制;扩大宣传力度,等等。这些经验是值得总结和发扬的。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又不做规划设计,管理又不规范,导致一些农村旅游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我们认为,我国农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不能因为有了问题,就不发展,甚至过多地指责和批评,应该从爱护、支持的愿望出发,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找出路子,使其健康发展。中国具有发展农村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市场巨大,前景广阔。未来的中国不仅是旅游大国,而且也应该成为世界农村农业旅游大国。展望未来,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将在中国大地上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发展成一项很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

第三篇: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

宋茂华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我国农村流通设施面临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流通设施滞后、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流通设施建设的现状,论述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经济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关键词】农村流通设施;现状;意义;对策

农村流通设施主要是指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农民消费品的供应服务和农产品销售的各种基础设施,大致分为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生产资料及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农产品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设施、网络信息平台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流通设施现状

(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⑴农村普遍缺乏市场设施和仓储设施。农村缺乏超市,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缺少专业的储存场所,销售场所简陋,卫生条件不好。我国绝大部分农村没有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调查表明,目前只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⑵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传统的农村公路建设,以集体投资为主。由于投资不足,路面质量较差,使用年限较短,影响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挥。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还表现在运输工具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箱式冷藏车数量极少,蔬菜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韩美贵等,2005)。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使用的花卉专用运输车辆的运送条件落后10~20年。⑶农村信息网络设施缺乏。多数地方的农村网络建设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虽然大部分农村都实现了通路、通电话,但是实际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山区较多,通讯设施建设费用很高。农民收入低,承担不起高额的使用费。农村通讯、信息网络设施不足,使用费高严重制约着农村市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严重滞后

通过统计资料分析,农村流通类固定资产投资尽管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社会所占比重不高。这与农村经济、人口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极其不对称。从有限的资料来看,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资金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偏低。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自2000年来,农村交通运输和仓储等流通设施在全社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所占比重通常情况下大约7%,最高年份的2003年也没有超过10%。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所占比重近年来呈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不足11%。

(三)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从农产品交易市场看,综合性市场多,产地专业性市场少,产地市场建设较为滞后。这有其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期,农产品供给处于短缺状况,产地市场建设未得到重视。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产品的供求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丰富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上下了较大功夫,而对产地市场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市场特别是集市贸易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也不少。由于缺少大型的辐射力强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信息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明显不够。

长期以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田水利、种子工程等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领域,以及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保障农业生产能力的领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排除在外。产地批发市场具有社会效益明显的特征,应将其界定为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范围。

二、农村流通设施的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广泛开展了有关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一般认为,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需要的投资。基础设施资本只有当达到一定规模、档次和形成合理的结构时,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到制约作用(娄洪,200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活、生产两方面。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放在路、电、水、环境等公共设施和居住配套设施上。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主要抓好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等一批工程和项目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美国在全国兴建交通运输设施,为农产品提供方便快捷的商品流通条件。在欧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已经扩展到广大农村,村镇几乎都有高等级的公路与高速公路相联结,交通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商品流通;欧盟国家大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为农民提供交易场所;欧盟国家还建有发达的市场信息网络,这些都使欧盟国家间农产品贸易极其活跃。泰国通过建设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时地传递价格信息,对稳定发展农业和实现农民增收发挥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加强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建立了农产品缓冲储备,加强了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加强乡村公路网建设,改善农村运输条件,确保农产品及时地运往消费地(廖红丰等,200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越是贫困的地区,流通设施越滞后。农村流通设施是影响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指出运输等流通设施对市场交易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认为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专业化水平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流通设施的建设对市场交易成本发生重要影响。改善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农产品运输和农村消费品运输,对于解决农产品卖难,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流通设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农产品流通设施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是我国“米袋子”和“菜篮子”建设的头等大事。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分布具有广泛性,但是粮食产量主要集中在13个主产省份。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分析,占全国粮食总产量一半以上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8个省份提供,超过73%的粮食总产量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13个省份提供。粮食生产区域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与城镇化形成的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和东部沿海集中方向相反,粮食物流量不断扩大,东北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地区,东南沿海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入地区。据《中国物流年鉴》,2003~2005年跨省区粮食年物流量近1亿吨,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外运量约2650万吨,出口量1170万吨;黄淮海地区小麦外运量1060万吨,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流出量为1670万吨,玉米流入量800万吨;东南沿海地区粮食流入量4500万吨,进口量800万吨;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量900万吨。北粮南运的大格局对物流设施要求越来越高。

(三)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流通设施对现代产业支撑极其重要。以花卉为例,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是国内最大的花卉集散地,年交易额达10亿元。健全的流通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镇花卉交易中心建设面积达1.8万平方米,批发市场针对花卉产品的特点,配套有装卸区、临时储藏区等,花卉世界内主道路宽敞,周边的公路、航空、水运、铁路等交通设施完备。陈村花卉出口主要通过国通物流城,其投资达2.5亿元。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城乡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对农业的产出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吃好穿好,美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我国奶牛和花卉等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是农林牧渔业增长速度的4倍多。农业中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流通设施的要求更高。鲜奶、鲜花易腐,由于流通设施跟不上,极易造成损失,最终导致售价高,压抑消费,影响这些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损耗,降低成本,扩大消费。 现代农业对农产品运输及装卸搬运工具和仓储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鲜活农产品易腐烂、易受损伤,物流中对装卸和时间等要求极高,要求有配套的设施,包括储藏保鲜库、运输设备、专用货柜、专用码头、专用运输工具、装卸设备及其信息网络。如我国果品目前总储量约1200万吨,占果品总产量的20%左右,其中冷藏量大约800万吨,产地储量为销地储量的11倍多。

(四)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农民增收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数量多,规模小,卖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与农村流通设施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据资料,北京平谷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地区,流通设施建设相对困难。该县镇罗营乡在国家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在山上种植几万亩果树,由于没有公路,大部分村的果品采摘和运输不得不依赖人背畜驮(昌忠泽,2006)。这种生产和流通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极其低下,无法依赖扩大规模实现增收。

农村流通设施影响农民交易效率和增收的长效机制。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绿色通道”的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五纵两横”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在“绿色通道”内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予以降低或免收通行费,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降低农产品销售的人工成本,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完善农村流通设施是保证农村市场充分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主要应在投资渠道多元化,分市场类别、有序推进建设步伐等方面下工夫。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尽管形成连结居民点、生产地和市场的道路网络;加强农村仓储设施建设,除了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外,还应加强蔬菜等保鲜性要求比较高的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此,迫切需要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主导和制定有效政策的作用。

(一)应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市场化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地形地貌复杂,基础条件差,建设流通设施难度大,投资多,回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高,农村融资困难,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因此,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应主要由政府承担。

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投资所需资金多,依赖市场力量,必然是投资不足。位于广州的华南粮食交易中心,通过建设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交易中心、加工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及粮食专用码头,实现从运输、仓储、加工、检测、交易、集散、配送的粮食物流一条龙运作,可以实现粮食年交易量达2000万吨,这个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共计投资了约23亿元。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城乡统筹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建设范围,充实建设内容,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中用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比例。

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对重要的农村商业基础设施如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列入各级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二)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对零售市场,尤其是农村农产品零售市场,当前的重点是加强水电系统、道路、场地设施等基础硬件的改造建设。加大力度规范和整合城市农产品集贸市场,在大中型城市基本消除露天摊挡式集贸市场。在条件成熟的大中城市,有条件地进行“农改超”试点。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三)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农产品现货市场培育放在产地好,还是销地好?批发市场既可以建在中心城市,又可以建在农产品主产区。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流通费用,降低经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更为重要的是,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信息搜寻成本,保障农民谈判能力。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不但可以降低需要农民支付的农产品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因此,应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市场,加快市场设施建设。

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与特色农产品基地正在不断形成,为了适应农业这一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基地的建设,急需要在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在产地建立规模化农产品市场,更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产品批发市场除了具有明显的交易和集散一般功能外,完善的批发市场还具有信息、仓储、运输、配送、结算等功能。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使处于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市场需求,有助于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的解决。建立起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等,完善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网和供求信息网,完善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提高农产品市场设施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并消除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五)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农村流通设施落后,一个重要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政策作用。我国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财政上除了国债有一部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预算内建设资金对农村投入相当少。更不用说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入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对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农民没有投资能力,其他主体也没有投资的积极性。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金融机构少,没有融资市场。我国还没有出台过配套的支持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金融政策。

因此,国家应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给予直接补贴和利息补贴,对于可营利的市场等设施经营,应给予税收减免,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同时,应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融资创新,可以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融资,以建成的农村流通设施的使用权等标的物进行担保融资。

金融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低盈利性,很难吸引商业性信贷资金流向农业部门,且农业部门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因此,要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资金问题,一要扩大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信贷规模,依靠涉农银行,筹集和提供专项储备资金,包括专储收购资金、仓储设施建设资金、储备体系运行费用等,支持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工作;二要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使农村信贷合作社成为农业金融的主导。 农业信贷规模与信贷结构方面的措施。农业信贷结构政策是国家为了保证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种生产之间实现合理配置而制定的原则。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商品化的发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从长远看,农业信贷规模政策应当选择扩张性政策,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贷规模也应该相应加大。在信贷结构上应该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绿色产品和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流通方面倾斜。

作者简介:宋茂华,男,(1969年——),管理学博士,襄樊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组织与制度,企业战略。

第四篇:谈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日趋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也不断的突显出来,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

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

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2]安纳特•G•钱达瓦卡.欠发达国家中城市的资金引力.金融与发展, 1985,(2): 24-27.

[3]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论文网在线

第五篇: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 要]文章以农村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总结了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指出当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所需解决的问题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缺乏、农村地区物流发展滞后影响农村电商发展,提出推动我国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农村物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288

1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互联网的普及,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期

近年来,伴随电脑、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村民开始利用互联网在网上实现购物、农产品通过网上销售出去。当前,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人数规模达到2.01亿人,比2015年增加600万人。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3.1%,比2015年的31.6%上升了1.5%。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在政府政策引导及市场的驱动下,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将推动农村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期。

1.2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在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国政府快速推进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在农村地区,伴随着网络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在电信运营商下调业务费用的驱动下,农村移动互联网的渗透速度加快,农村村民能够低成本接入并使用高速互联网。如移动运营商加大对农村地区整体网络设施的覆盖力度,深入挖掘农村用户市场,截至2015年年底,不论是移动宽带用户还是移动光纤用户其渗透率都超过50%。《2016年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平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2017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加大网络提速降费的力度,在2017年实现手机的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全部取消。只有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信息获取条件,才能使农村电商发展有了基础保障。[1]

1.3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井喷式增长

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络购物用户以年20%的增速已达9000多万人。以中国农村网络购物用户增加为基础,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是1817亿元,2015年农村网购市场创下3530亿元的规模,增长了1713亿元。预计2016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会在4600亿元以上。

中国农村网络购物用户的增加、网购规模的快速增长,促进农村电商市场快速发展。农村电商的巨大发展潜力,吸引中国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抢占农村电商市场。数据显示,阿里平台引入的农产品卖家?盗?2015年比2013年实现成倍增长,到2015年年底阿里集团建立了14000个村淘点,预计2016年要建立村淘点40000个。京东在农村电商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如乡村推广员达到20万人,已经建立县级服务中心1400多家,京东平台与200多家农产品企业合作。电商渠道的下沉,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呈现井喷式增长。

1.4 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近年来,在发展农村电商方面,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在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李克强部署要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的背景下,农村电商从过去主要发展生鲜电商单一产品到娱乐应用服务等的全面推广,农村电商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农村网络设施改善的基础上,娱乐应用服务在农村网民中购买率提高。据CNNIC统计数据,2015年农村网民中,在电商应用中网络视频用户13078万人,比上年增长20%;网络文学用户7354万人,比上年增长1.3%;网络游戏用户10458万人,比上年增长8.5%;网络音乐用户13352万人,比上年增长7.3%。农村网民对娱乐应用服务的需求及稳步增长,使该领域成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2]

2 当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所需解决的问题

2.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我国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差异大,城乡发展差异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也呈现地域差异。东南沿海所属的农村由于地区经济发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高于现有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而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速度差异下,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4%,而城镇为26%,差距为18.6%;到2015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到31.6%,而城镇为65.8%,差距为34.2%,而互联网的普及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备基础条件。县乡级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的参差不齐,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县乡开始注重建设农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农业信息,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农业信息平台还没有建立,当地村民无法及时了解农业市场信息。总体而言,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滞后,在地域发展上严重失衡,从而影响农村电商的整体发展水平。

2.2 农业电商专业人才缺乏,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由于现阶段从事农村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从数量上无法满足农村电商发展需要,从质量上其专业水平欠缺,无法快速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从而使农村电商发展迟缓。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欠缺主要是由于有些从业人员是从其他行业转型过来的,也有原先是从事非农业领域电子商务的,而农业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农业电商人才缺乏有以下原因:第一,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已经比较普遍,而开设农业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比较少,即使开设也是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倾向于普通电子商务课程,而没有体现出农业电商特色。第二,农业高校由于受师资力量的局限,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师资方面,由于高校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多以理论的讲解为主,无法把理论知识与农业电商实践案例有机融合,学生缺乏对农业电商方面的系统学习,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农村电商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农村电商发展,需要从数量上解决人才不足,更加需要从质量上提高专业水平。[3]

2.3 农村地区物流发展滞后,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依托物流为其提供后续服务。目前,农村地区物流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我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物流新兴行业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如加快高铁建设、各级公路建设、物流园区建设等,但农村地区物流方面投入资金不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影响农村电商?l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运输方式上以公路运输为主,仅有部分农村可以选择铁路运输。农村物流整体表现为规模小、货物运输成本高。二是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高,达到25%左右,发达国家不超过5%,因此比例相差悬殊。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具有鲜活的特性,要想降低损耗,必须依靠冷链运输,而我国在冷链技术与运输设备方面都比较落后,导致在运输过程中损耗率高。三是农村物流缺乏行业规范。目前,农村物流多以中小企业经营为主,尚未形成统一的物流操作标准,制度不健全。

3 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策略

3.1 政策引导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借助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的契机,加快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的差异。推动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的普及,实现上网设备的多元化选择。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在上网使用设备方面手机最高占到87.1%,台式电脑占到63.4%,平板电脑占到19.9%,电视占到15%。为一步加快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对村民购买电脑、电视、手机等设备给予优惠补贴,提高电脑、电视、手机的普及率。针对我国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可以通过上网设备的多元化选择来有效解决。鼓励运营商提高农村地区服务质量,如提高上网速度、降低收费标准,减轻村民上网负担,倡导村民通过网络渠道获取信息。

3.2 积极构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

在信息化时代,村民获取信息的滞后性,已经成为影响村民提高收入、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各级政府应重视构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为村民提供全面、准确、动态的信息,提高村民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使村民能够抓住市场机遇,推动农村电商良性发展。因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创建微信学习平台。政府与农业协会可以共同创建这一平台,村民通过微信关注平台发布的农业种植信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等,通过这一平台指导村民科学生产,全面提升村民素质。第二,鼓励引导涉农企业与农村电商相结合。农村电商的有序发展,必须鼓励引导涉农企业加入农村电商这一链条中,村民与企业之间搭建共享的信息平台,指导村民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范围,防止产量过剩,出现农产品价低伤农现象。第三,扎实推进农业经济与互联网结合。构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能够有效解决产需矛盾,指导村民科学生产,拓宽农产品交易渠道。农村电商的发展从根本上要依靠农业实体经济的推动发展,二者需要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3.3 引进和鼓励电商专业人才从事农村电商,解决农村电商专业人才不足问题

当前从事农村电商的专业人才缺乏,只有解决了专业人才不足问题才能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解决的途径有:第一,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地方政府加大农村电子商务方面的宣传,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电商事业,包括税收方面的优惠、技术方面的支持等;第二,留住当地人才从事农村电商。农村当地人才从事农业电商有其特有优势,但是目前农村当地人才的留失率非常高,政府应给予政策性倾斜鼓励当地人才回家乡就业创业,从事农村电商事业;第三,加快推进高校在农业电商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如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为农村电商发展培养需要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模式的改革,理论教学要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培养的人才零对接。

3.4 加快推进农村物流发展,解决农村电商发展中的“瓶颈”

当前农村物流发展滞后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农村物流发展的措施包括:第一,加快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包括公路的修建,物流节点的建设,政府引导物流园区向交通便利的农村地区转移等,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物流基础条件。第二,重点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其专业性、服务的高效性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第三,加快推动农村物流行业规范化建设。如加快农产品收购体系方面的标准建设,农产品物流作业环节的规范化操作标准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运输建设等。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创新路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5(12):30-33.

[2]路正佳.谈电子商务对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31-33.

[3]邵爱华.农村电子商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8):280-281.

上一篇:外国人就业证办理指南下一篇: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