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05-22

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共8篇)

篇1: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同时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作为学前教育传播的殿堂,幼儿园的兴办呈现出规模化的趋势。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学前教育起步晚,人们对学前教育的了解不全面,现阶段的学前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实践做法:

为了了解学前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小组走访了查杭州市下沙江干区的智慧树幼儿园下沙园区,对园内的老师进行了访谈。并且近距离的观察了园内的一些设施状况。鉴于走访单独一家幼儿园不能很好反映研究调查的结果,本小组设置了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问卷。该问卷在下沙江干区内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地点如社区,校园,超市等门口进行发放,并挑选人群进行发放,主要挑选年龄在30及以上的人群。共发放1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除了实地的考察实践,我们还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工具,查找江干区学前教育在过去的情况,江干区教育网网站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从中了解到了政府对江干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努力及以后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专业教师的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问卷资料的整理

调查人群的年龄普遍在30左右,这是我们小组人为选择的。江干区包含一个大型的高教园区,江干区内的人们素质普遍较高,调查的人权学历60%为大专,大学及以上。高中以下学历的人们对幼儿园及学前教育的要求不如学历为大专以上的人高,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认为江干区的学前教育有待改进,高中以下学历的人群认为江干区的学前教育状况还令人满意。从侧面来说,这也反映了素质对学前教育看法的影响。

在对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意义一项调查中发现,不管是低学历还是高学历的人都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重点调查的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方面,个人群对此反应较为激烈。在对幼儿园收费情况的调查中,53%的人群表示偏高,当然本小组忽视了调查人群的经济状况。并且从调查人群口头得知,幼儿园存在各种乱收费的行为。100%的家长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师资力量强,收费低,基础设施良好的幼儿园。幼儿园的改进与发展史纵多家长们内心所系。

在提及对于幼儿园现状的改进时,86%的人群表示,幼儿园应该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同时降低入园费用,让儿童们的成长有良好的环境。

江干区的学前教育状况问题大于有点,调查人群表示政府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尽快改善幼儿园,为祖国的花朵建设一个完美的摇篮。

杭州市江干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据我们实地调查以及网上搜索资料得知,江干区有12所主要大型的公办幼儿园,如钱江缘幼儿园,夏衍友幼儿园,百合花幼儿园,京惠幼儿园,京城幼儿园(资料来源于江干区教育网),这些幼儿园政府教看重,经费支持力度大,常有政府领导来院进行学前教育的考察。但是江干区还存在着许多小型的幼儿园,有些多为外地打工子女开放,相比于那些受关注度较高幼儿园,幼儿园情况不尽人意。

杭州市江干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学前教育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虽然很多大学开设了学前教育的专业,但是应对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还未到位。现阶段学前教育的教师待遇不高,且多数没经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这对学前教育的深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乱收费现象

有些幼儿园政府投入的经费较少,又对国家法律的不重视,做出了一些乱收费的行为,如大幅上升进园经费,在教学过程中增收课本费,还提高午餐费的收取。幼儿园还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意外事故以及食物中毒事故,这是事故在报纸上屡见不鲜。

(三)幼儿课业负担重,学前教育成小学教育

通过对智慧树幼儿园的走访,我们发现,幼儿们学的课程接近小学课程,如提前学小学英语,数学的知识,大多数父母反倒是乐见其成,但是却忽略了幼儿承受的能力。

(四)基础设施差,设备不齐全。

幼儿园的经费支持少,特别是那些处在农村边缘化的幼儿园,园内的设备落后,无法满足幼儿教学所需,同时幼儿园卫生医疗状况差,以及陈年老旧的户外设备也是一大安全隐患。

篇2: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邹城市教育局 ,调查方法:走访问询,查阅资料.春节前夕,我走访了市教育局进行了本次调查。在与工作人员的谈话和翻阅的档案室的资料中,我掌握了以下信息。

我市基础教育发展又上新水平。进一步理顺了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农村达到89.3%,城区达100%;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农村、城区均达到了100%。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了省定标准,特殊教育继续发展,“双高普九”稳步推进。先后投入1亿多元,按照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标准规划设计,新建成了占地近360亩的邹城一中新校区和实验中学,对二中进行了挖潜改造,实现了高中办学条件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全市3处高中均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基本完成了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的既定目标。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公办教育机构449处,其中幼儿园205处,小学193处,初中26处,普通高中3处,职业教育学校2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4处,社区教育学校4处。另有民办教育机构20处。全市在职教职工8145人,在校中小学生 11.2万人。全市省级中小学规范化学校达16处,省级教学示范校5处,省级电化教育示范校 7处,省级成人规范化学校9处,济宁市级规范化学校36处,济宁市级教学示范校8处,济宁市级电化教育示范校19处。2008年2月,兖矿集团又将11处普通中小学移交我市管理。

职业成人教育发展又有新突破。积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有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把成人中专、工业中专、城建中专、商业学校4所学校合并,成立了邹城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与市职业中专呈现出一城一乡两翼齐飞,一工一农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与一体,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为一身,在人才培养、实验示范、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4年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和市职业中专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荣誉称号。同时,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迅速,以职业学校为龙头,依托镇、村两级成人文化学校,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镇、村成人办学辐射面达到100%。目前,全市有14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中9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880所村成人学校中有89所通过省级规范化验收。

教学中心地位又有新落实。每年都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高中、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对各个阶段的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拿出专项资金对教学工作先进学校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全市创建省级教学示范校5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凝心聚力抓教学,一心一意抓质量的竞争发展新局面。坚持走科研兴教之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和改革实验,建立了三级教研网络和二级科研网络,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目前已在我市形成,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教学质量又攀新高峰。教学中心地位的牢固落实,教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切实保障

了我市高中考成绩连攀新高。2003年以来,我市高中考成绩连年攀升,捷报频传。2004年高考本科录取突破千人大关,2005年本科实际录取1849人,2006年突破两千人大关,2007年济宁市文理科状元双双花落邹城。中考成绩更是连年高居济宁市十二县市区榜首。我市教育局连年被评为“济宁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见新成效。先后多次召开全市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会议。大力开展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构筑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格局。邹城六中推行《道德周记》,受到全省教育界高度关注,孟庄小学“孝心教育”成效凸显。可以说,中小学生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内容丰富,亮点纷呈,师生喜闻乐见,教育效果显著。

新课程改革又有新推进。大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自主、探究、互动、开放式课堂教学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定期组织教学视导,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济宁市“新课程教学开放周”在我市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令人瞩目的成绩。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展开,简约质朴的教学风格开始形成,学生在互动合作中遨游知识的海洋,亮出了邹城的“素质教育”名片。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又有新提高。投资30余万元建成了邹城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市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齐鲁晚报》给予了重点报道。连续4年成功举办全市中小学生才艺大赛,成功承办了山东省首届爱书人杯古诗文诵大赛,集中展示了我市中小学生一流的才艺素质,展示了我市素质教育实施成果。

坚持以专业发展为重心,三支队伍建设显著加强。1999年以来坚持逢进必考、阳光招考。仅2003年以来,先后考选新教师近700余名充实到教育教学一线,有效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大力加强师德师能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启动了城区教师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工程。大张旗鼓地表彰教育先进,先后筹资近200万元用于奖励各类教育功臣与先进,大大激发了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考选调整配齐了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充实了教研队伍。依据《教研员工作考评内容和量化办法》对教研员进行量化、评比、奖励,激发了教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广大教研人员积极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学习进行业务提高,教研队伍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城乡教育发展日趋和谐。几年来,全市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校舍危房改造工程;投入350余万元实施课桌凳更新工程,更新课桌凳4万套;投入数百万元实施了仪器设备更新工程和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办学条件迅速改善,完小以上的学校均建起了微机室,138个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了远程教育“校校通”,全市师生用微机达9000余台。

坚持以依法治教为抓手,教育行政能力切实增强。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赶先进、加快发展、建设教育强市”大讨论、“三学三创”、创建“五型机关”、机关效能建设年等主题教育。成功进行了机关工作人员竞争上岗,一批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取得了良好成效。制定了《邹城市教育督导规定》,并争取市里支持,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实施了对镇街教育工作的综合督导评估。聘任了市政府第一届督学,壮大了督导力量,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单位”。积极创建“山东省教育示范市”,2007年12月1日我市顺利通过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市省级预查。大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我市教育局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机关”。

篇3: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 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并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 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2008年,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 下同) 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 比2001年增加了4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

2. 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更加明确, 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3. 加大投入,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决定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 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4.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有效促进了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

二、在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 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 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中央的要求, 国务院正在组织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 是指导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今后一个时期内,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

三、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1. 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学生资助政策,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2009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

3.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4. 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工作, 通过试点完善政策。

5.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 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7. 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8. 加强执法检查和教育督导工作。

9. 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弘扬“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 对做出特殊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给予重奖并授予荣誉称号。

四、关于修改《职业教育法》工作

篇4: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 关注农村 留守少年 教育状况 措施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0-02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围绕研究的方向,笔者在永平县11所学校抽取88名留守青少年,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与教师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经分析,留守监护情况基本分以下几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父母教育的缺位;其次,监护人教育的缺位;最后,自我教育的缺位。

(二)社会教育的缺乏

1.父母期望过低和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低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整体上要比其他孩子差;

2.父母关爱的缺失和监护人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留守青少年的性格形成;

3.父母的长期缺位使留守青少年缺乏亲情温暖;

4.监护人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介入少,使得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5.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使得部分留守青少年出现了行为偏差;

6.父母的补偿教育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入

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青少年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二)打造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

1.建立专门档案。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青少年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他们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学校每学期要建立留守青少年情况登记表,对留守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留守青少年的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青少年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

3.建立代管家长制。在各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让老师行使家长的职能,在生活中和学习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像家长一样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

4.开展自律自强教育。班级要成立“独立青少年小组”,学校成立“独立青少年”委员会,选用其中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担当成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留守青少年在学校、老师、同伴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便于留守青少年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开辟宣传阵地。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优秀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定期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四)完善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环境

1.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在留守青少年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各方面表现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 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可以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青少年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也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青少年托管中心,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

3.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争取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关爱留守青少年。观察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4.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篇5: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我区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政府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区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学前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全区镇街及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区划调整后,针对优质园数量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科学规划配置全区学前教育资源,着力推进薄弱地区幼儿园新建和省优质园创建提升工程,规范学前教育行为,加强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区共有注册幼儿园 1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0所,已审批民办园2所。全区适龄幼儿6000余名,入园率达96%以上,幼儿园教职工51人,各类聘用人员113人。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水平逐步走向规范。我区被省、市分别评为“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县区”、“连云港市学前教育先进集体”。

二、我区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普及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我区学前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体系,政府没有明确财政支持投入比例的管理政策,财政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经费预算,致使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经费匮乏。区划调整后,所有新建的幼儿园都是由上级财政支持,区级财政无资金配套。幼儿园的配套设施、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等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及幼儿园各项收费解决,生均经费至今没有到位。就新坝幼儿园为例,现有21名教师,其中在编3人,18名教职工的工资由自己承担,负担沉重。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2、没有注册的幼儿园较多,取缔较难。由于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民办幼儿园发展迅速且有较大生存空间,一些虽然不具备资格、甚至是非法举办的幼儿园不能退出,目前全区仍有较多无证幼儿园在正常营运。据了解。有些民办幼儿园,大多数是租用房屋或家庭作坊式办园,活动场地狭小。由于受利益驱动,一些民办幼儿园为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大多不愿加大投入,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教辅玩具短缺,幼儿饮食搭配不合理,保教质量偏低,个别甚至达不到办园的基本条件,在教育设备、食品卫生、消防设施、幼儿接送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的基本需要,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健康发展。

3、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保教质量。目前我区学前教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数量不足、待遇较低、队伍不稳的问题较为突出。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偏少,按照两教一保的人员配置,全区还缺乏专任教师120名,保育员71名。农村偏远地区的幼儿园由于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待遇偏低,存在外面教师引不进、现有教师留不住现象。民办幼儿园保教人员配备更是不足,据了解,一些无资质的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频繁,保教水平低下,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坐班式、灌输式教学,保姆式管理和小学化教育倾向明显。

三、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城乡规划,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的原则,根据人口分布和适龄幼儿情况,根据全市2010至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区划调整后的城乡幼儿园布点。结合板浦卫星镇的建设,要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切实解决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锦屏、新坝、宁海的新区建设时,要规划建设好配套幼儿园。

2、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随着国家对幼儿事业的不断重视,资金的注入也不断加大。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投入的责任。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多渠道争取幼教资金,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支持政策,逐步改变过去对学前教育不投入、少投入的现状。建立、健全幼儿园创建激励制度,对优质幼儿园给予适当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扶持,以此来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规范管理,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一要加强引导,倡导幼儿教育的新理念。遵循幼儿教育规律,端正办园思想,推进幼教改革,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改变“保姆式”保教模式,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二要建立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等长效机制。定期对幼儿园师资水平、保教质量、管理水平和依法办园等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着力提高办园质量,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三要实施优质幼儿园创建工程。要鼓励民办园提档升级,在公办园实施优质幼儿园创建工程,通过创建活动,优化办园质量,提高全区优质园的数量。四要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区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民办个体幼儿园办园整治力度,加强引导,对那些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大,又无证经营的个体幼儿园要坚决予以取缔。五要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幼儿安全责任制度,切实把幼儿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严防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

篇6: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12-2-1

5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找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今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根据安排,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实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秋季,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 519 所,有公办58所,占11%,民办461所,占89%,在园幼儿100375 人,其中幼儿园小班17912人,中班 25801人,大班38687人,小学附属学前班17975人。校内外适龄幼儿 126408人,其中三岁幼儿37339 人,四岁幼儿41765 人,五岁幼儿47304 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120 %。现有幼儿园教职工4068人,其中园长392人、专任教师2759人、保育员353人、其他人员564人。园长中具有本科、大专、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分别达到54人、209人和129人、所占比例分别达到13.8%、53.3%和32.9%。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大专、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分别达到259人、1442人和1058人、所占比例分别达到9.4%、52.3%和38.3%。目前,全市幼儿园占地总面积达到50.7万平方米,园舍建筑总面积25.9万平方米,户外活动场总面积15.4万平方米。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学前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保障措施比较有力。近年来,根据中、省就发展学前教育的有关要求,我市结合实际,建立了“市级统筹、布局规划、以县为主、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了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和《榆林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有关文件, 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惠民政策,各县区也积极落实学前教育配套政策,均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从而推动幼教事业出现可喜局面。其中府谷县城及乡镇公办幼儿园大都建筑新颖、整洁、明亮,院子均已绿化、软化,老师们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孩子们生龙活虎、喜笑颜开,幼教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神木、府谷两县,今年秋季开学已率先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2、增加投入,幼儿园建设步伐有所加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并将学前教育推进工作纳入“百亿教育强市工程”。按照计划安排,全市一批高标准、高规格、设计理念超前的幼儿园正在建设之中。今年计划新建县城标准化幼儿园4所,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45所。目前,新建的4所城区幼儿园中,米脂县育稚幼儿园主体封顶,预计10月份投入使用;府谷县第五幼儿园、榆林高新区尚郡幼儿园正在主体建设阶段;横山县第二幼儿园正在施工。新建、改扩建的4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府谷县哈镇一学区幼儿

园等9所幼儿园已投入使用,横山县高镇中心幼儿园等7所幼儿园主体工程完工,其余29所幼儿园主体工程过半,年底完工。

3、典型示范,办园水平初步提升。近年来,全市积极开展幼儿园分级定类工作,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12所幼儿园接受了分级定类,其中一级园19所(含待审批10所)、二级园113所、三级园80所。大力推进学前教育骨干体系建设,引导榆林一幼、府谷县童爱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榆林二幼、神木二幼建成市级“示范幼儿园”,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的幼儿园都在提升办园水平。

4、注重培训,师资素质有所提高。近年来,认真实施园长教师培训制度,全市有60%以上的幼儿园园长(副园长)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园长任职培训和岗位培训。今年上半年选派98名幼儿骨干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8名园长参加园长高级研修。2005年以来,获得市、县级“教坛新秀”称号的幼儿教师达60余人。今年4月份,我市选派24名幼儿教师参加“陕西省第二届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有14名教师获奖。

二、存在问题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全市学前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相比,与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提出的发展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总体讲全市学前教育存在“上不上、上不起、上不好”的“三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前教育认识不到位。近几年来,我市学前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县区、乡镇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普惠性认识不足,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研究的不够,落实的不及时、不到位,在经费投入、管理服务等方面缺乏保障机制,将幼儿园推向市场,造成学前教育领域没有规划、自由办园、管理无序的局面,阻碍了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2、公办幼儿园数量太少,入好园更难。目前公办园58所,仅占11%,有7个县仅有1所公办幼儿园,有的县竟连1所公办幼儿园也没有。这与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的格局要求相差很远。从全市来看,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户籍政策放宽,大量农村学龄人口涌向城区,而城区公办幼儿园布点少、总量不足、班额过大、在园幼儿过多。如榆阳区城区公办幼儿园仅有2所,子洲等县城区公办幼儿园仅有1所,群众“入好园”的愿望远远不能满足。加之,城区新建公办幼儿园的征地费用很高,选址、建设工作难度很大,部分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时,不按政策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在居民区中形成了学前教育的“真空区”,给城区少有的公办幼儿园形成了很大压力。

3、学前教育管理不规范。目前,全市多数幼儿园缺乏内部管理制度和保教计划,加之地方政府对这些幼儿园承办者的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与督导评估等都还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城区和广大农村存在着大量的无证幼儿园。据调查了解,许多民办幼儿园存在着缺少户外活动场地、保教设施设备短缺、未按规定配备“两教一保”(每个班级配备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等问题。同时,也出现收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公办幼儿园收费较为合理,大部分民办幼儿园收费偏高,有的民办幼儿园条件虽好,但收费“天价”,甚至月收费3000多元,一般家庭上不起。

4、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尽管全市近年来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在整体上有所增长,但政府财政资金投向比较单一,主要用于在编教师的人头费和公办幼儿园的基建项目,而用于内部设施改造、教玩具图书配备、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捉襟见肘。因此,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依然是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5、学前教育严重小学化。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做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开启幼儿的天性和智慧,不是组织幼儿做游戏和手工,并从游戏和手工中学习和想象,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

6、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由于就业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报考幼师专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很少,回原籍任教的幼儿教师更少,造成专业幼儿教师短缺。在全市公办幼儿园中,只有少数教师为幼师专业毕业,其余多数均为普师毕业。以靖边县第一幼儿园为例,全园有教师50名,幼师毕业仅有12名,占全园教师24%;普师毕业13名,占全园教师26%;非师范类25名,占全园教师50%。公办幼儿园教师老龄化趋势凸显。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专业水平和合格率更低,很大一部分教师为高中或初中毕业,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资格证、没有职称、也没有普通话证书,这些教师不懂幼儿发展规律,对幼儿教育的正确目标、任务知之甚少,只会模仿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呆板、枯燥。

幼儿教师参评职称列为小学序列,由于整体人数偏少,每年能参评的指标很少,晋升职称的周期较长,严重挫伤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民办幼儿园之间竞争激烈,每月薪酬往往成为教师“跳槽”的主要动因,再加之现有职称评定过程中履行审编审岗政策只能用于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教师无法评职称,造成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三、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将学前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学前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并大力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围绕贯彻落实《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和《榆林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幼教事业,形成合力和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有关部门要细化对学前教育的目标要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引导各县区、各幼儿园提高对学前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适应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督促各级各类幼儿园端正办园思想,努力实现由学前一年教育向学

前三年教育转变、由办班向办园转变、由办园随意性向规范化转变。在此基础上,统筹城乡幼儿园布点,要像建设中小学一样,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2、狠抓落实,加大建设幼儿园的力度。要以普及学前教育为目标,在全市开展大办园活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榆林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加快建设公办标准化幼儿园,鼓励优质幼儿园兴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行政村、街道(社区)创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建设,并建立民办幼儿园补助制度,对园舍达到标准化要求的民办幼儿园给予一定补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大众的普惠性幼儿园。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新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如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其规划不予审批;已经审批规划而没有安排幼儿园建设用地的,要重新调整规划。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管理服务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管理范围,积极为幼儿园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和保障机制,全力加快推进我市幼儿园建设进程。到2013年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44所,幼儿园覆盖全部城镇、行政村,全市幼儿园基本达到省颁标准,全市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0%、85%、75%以上。

3、加大投入,建立幼儿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首先显现的仍然是经费投入不足。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幅增加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全力保障市、县区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学前免费教育、示范幼儿园创建和园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4、强化培训,建设良好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一是实行转岗培训,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小学富余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对富余的小学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者采取自愿参训的原则,由政府统一安排,参加幼儿教师转岗脱产培训。同时,协调省教育厅组织相关人员编写转岗培训教材,或为各市培训一批负责转岗培训的培训者,确保转岗培训落到实处。二是建议在榆林学院、榆林师范、绥德师范等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为全市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三是市上向省上建议尽快组织幼儿教师考试录用工作,吸收一批懂专业、有朝气、热爱幼儿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幼儿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四是设法解决公办幼儿园中教师老化问题,必要时可采取竞争上岗等方式,让老年教师和非专业人员离岗、换岗,空出位置补充年轻专业教师。五是吸收一部分有志于幼教事业的男教师进入幼儿教师队伍,促使幼儿全面成长。六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省内知名教师、教授来我市进行培训;或选派园长、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提升其业务素养;或通过公办和民办幼儿园之间帮扶结对,实现公办和民办之间、城区和城区之间、城区和乡村之间互相帮扶、互相交流学习,进行本土培训。七是建议编制部门按照幼儿园教师配置标准,积极为各公办幼儿园教师设立编制,保证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篇7: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实践的主题:遵义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

实践时间:2011年5月1日—2011年5月3日

地点:遵义县农村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必然的社会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留守儿童”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 地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我县,“留守儿童”为我县“打工经济”的繁荣承担了量资金为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回乡创业积累一定资本。但是其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却出现了一系列大问题,发人深思。很多压力和责任,有理由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关心和关爱。

随着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也在逐年增加,这一点在我县尤为明显,本县学生家长60.5%外出务工,也就是说我校60.5%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在外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回大的困难和麻烦。

调查结果:

Ⅰ.留守儿童的成因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导致了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或经商,以谋求生计,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呆在家里而成为“留守家庭”。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缺少了同龄人应得到的呵护,从而在性格上形成了与同龄儿童的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胆怯、叛逆、情绪波动大、敏感焦虑等性格。这些负面情绪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中不会与人相处、人性、不合群、暴力、逃学、早恋等状况,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和教育的问题。

Ⅱ.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现象

(一)留守儿童“代监护人”文化素质低。

留守儿童中,“代监护人”文化程度均在初中及其以上学历的人数及其稀少,“代监护人”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下学历的人数多。祖辈中文盲和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

(二)隔代教育产生的教育危机日益加剧。

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友照顾。这些“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溺爱、迁就,事事让步,甚至放任自流,使留守儿童从小养成天不怕、地不怕的坏习惯,一放双休日便如同放了野马一样,无人敢管,无人能管。另外,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父爱和母爱,个个争强好胜,不讲理、不服输、集体观念淡薄,没有同情心,形为习惯差。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麻烦。

(三)留守儿童家长角色功能差,教育能力欠缺。

留守儿童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同在学校中受的教育一样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也至关重要。但据调查,70.12%的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夫妻双双出门打工不会对孩子有较大影响。90.11%的留守儿童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和孩子谈心,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家长不肯主动与教师接触,交流孩子的情况,即使是交流,也是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在校的表现、能力、思想、情感均一字不提。同时,留守儿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手法简单粗糙,遇到孩子成绩考得不理想时会狠狠的教训,甚至会粗暴动武,从来不会帮孩子分析情况,查找问题。在对孩子进行教育评价时也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85.5%的留守儿童家长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仅仅局限于考试的分数,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从不重视,甚至忽视。

(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不健全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好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并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

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应调整和完善政策,净化社会环境

1.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要积极探索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本地区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走适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的路子。提高乡镇企业的效益,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群众在本地的就业机会。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扶持力度,落实好“工业返补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让留守儿童在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

2.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城乡壁垒的种种限制使进城农民工无法把子女带在身边,以至于出现大量儿童只得留守在家的现象。因此,各级政府应切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从政策上保证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二)留守儿童家长应重视监护人的选择和亲情沟通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留守儿童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千方百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1.重视监护人的选择 2.重视与留守儿童的亲情沟通

(三)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社会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

结语: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儿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它不应该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应该让全社会更多地去反思,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体制改革问题,如此一来,中国农村问题,甚至是中国国情问题,都应该会得到圆满解决。

参考文献:

1.《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_文秘114_免费文秘网》

2.钟琛、彭山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四有”和“五抓”

篇8: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 我们努力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加大教育投入, 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按照“三个增长”要求, 财政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2009年投入1270万元, 建设张相公、台集屯和白马石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完善大兴、山神庙两所学校附属设施;完成校舍危房改造4500平方米;农远工程的实施, 加快了农村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缩小了城乡教育硬件设施的差距。

(二) 注重素质提升,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实施了学历提高工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高工程, 定期开展岗位业务培训和教材过关考试, 成功召开了师德建设活动总结暨表彰大会与师德标兵巡回报告会。两年来, 我们为农村学校成功公开招聘教师125名, 并免试招录了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生6名, 保证了新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 有效利用多方资源, 扶助农村教育发展

对农村学校进行教育帮扶攻坚行动。在实施局长帮扶、校长帮扶、教研员帮扶、校际帮扶以及名师帮扶“五项工程”的同时, 组成学校帮扶对子15对, 教师帮扶对子266对, 学生帮扶对子460对, 实现了在物质上和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帮扶。

(四) 调整学校布局结构, 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益

随着农村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将逐年减少, 结合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的变化, 我们加大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 撤并69所小学, 全力改造薄弱学校, 目前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 正建还有2所。总建筑面积46679平方米, 投入资金5649万元。今年投资380万元建设钢屯矿山学校, 投资400万元对金星小学进行危房改造, 投资750万元完成化工四小改造工程, 投资2000万改造炼化中学和炼化二小, 今年争取主体完工。

(五)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实施“特色学校”工程

我们按照《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 成功召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 学校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涌现出了一批走内涵发展的典型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 特色学校是扬长避短的优势发展, 我们鼓励各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发展的道路, 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特色发展, 整体提升。成功召开了特色学校论证会, 聘请市级专家进行现场论证, 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 被认定为连山区A段特色学校, 又有9所学校通过了B段的特色项目申请。

二、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虽然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距离教育发展客观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 区域差距与校际差距严重

由于我区地处东部地区的经济好于西部地区, 反映在教育上也是同样如此。东部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 还是师资队伍明显强于西部。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显著。区直学校无论从哪个方面与农村学校相比, 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农村仍存在危房, 教学设备短缺。校际之间的差距同样明显, 属同一层次的义务教育, 中心小学与一般村小, 城里的实验小学与城里其他小学, 六中与其他初中都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距, 而这种差距, 又不是某一方面的, 而是全方位的, 从硬件到软件, 从管理到质量, 都与义务教育所应该提供的大致相当的条件相差甚远。

(二) 义务教育的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

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投入问题。教育是公益事业, 是政府支出部门, 资金缺口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 直接影响办学水平的提高;省、市政府教育专项经费, 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城区校舍维修资金严重不足, 2000年接收11所企业学校, 大部分校舍陈旧老化, 亟待改善。我们现有危房面积2600平米, 亟需改建资金2600多万元, 目前资金存在缺口;教学设备短缺, 特别是农村学校, 必要的教学设备亟需添置, 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

(三) 资源配备不合理影响教育均衡发展

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以后, 由于配套资金缺乏, 学校相关附属设施不完备, 部分学校出现欠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年龄结构不合理, 有些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5岁以上;师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教师总数超编, 但学校任课教师严重缺编, 特别是专业学科教师, 目前, 全区缺少各学科教师335名, 教师、学科结构亟需调整。音体美教师缺编63人。

三、关于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针对我区教育实际情况, 我们应从三方面入手, 理性选择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把握三个“点”即:实现城乡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侧重点;建设区域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点;推进校际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切入点。

(一) 逐步建立干部交流制,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抓好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结合农村教育实际, 进行针对性的农村校长专题培训;建立农村区域校长“学习共同体”, 加强同一类型学校发展研究, 提升校长素质, 促进学校共同发展;探索评训一体模式, 校长带着思考专题参与, 把年度量化考核评估作为校长培训有效资源。同时, 在保证教育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干部双向交流制度, 让城内名校领导与农村学校领导相互交流任职学习, 结成互助同伴。

坚持和完善强校带弱校帮扶制度, 实现捆绑式发展。对口帮扶, 务求实效, 必须防止形式主义。区教育局在总结过去帮扶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的对口帮扶工程。制定工作管理规定, 对帮扶工作目标任务、对口帮扶学校双方的权利义务、帮扶人员素质要求及待遇、督办检查、奖惩激励要有明确具体规定。应大力提倡社会力量对农村学校捐助帮扶,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 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要把对口帮扶、社会帮扶工作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事来抓。

(二) 全力向薄弱学校倾斜,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 缩小校际间的差距。财政在认真执行教育投入和教育预算政策的同时, 应坚持公共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倾斜。一是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按省定标准安排, 地方配套部分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予以安排;二是确保教育费附加专款专用, 根据省级文件规定, 教育附加费主要用于改善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 纠正对教育附加费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三是坚持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 对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农村扶贫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重要问题, 一定要高度关注, 重点投入。四是落实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具体措施, 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全额预算农村学校建设和校舍维修、设施设备配置、教师进修培训等专项经费。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 校际间发展不均衡,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 以尽快提高全区中小学的师资水平。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 落实“以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 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 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按照学校实际需求和全区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实施双向师资调配。继续执行优秀毕业生考试任用首先充实农村师资的政策。要出台优惠政策, 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并采取措施解决好农村教师编制问题。英语、计算机、音、体、美、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配备, 应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努力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安心教育、服务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以提高农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 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农村教师培训, 调研培训直入村小, 积极搭建平台, 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 齐抓共管调整布局,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 初中相对集中”的要求及城乡人口变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积极调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目前我区农村小学有不足百人的学校26所, 不足20人的班级193个, 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因此, 必须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 整合教育资源, 在今年内实现撤并7所学校、42个班级的既定目标。并建议由区教育局牵头, 区发改委、规划、国土、建委、财政及镇街配合, 尽快制定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在规划建设中, 要注意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盘活已撤学校土地资源挂钩。在城区开发建设中, 对学校必须坚持“先建后撤”原则。国土部门应按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留足学校建设用地, 凡教育规划用地使用的审批及教育用地功能的改变, 必须事先征得区教育局同意。通过“撤、迁、并、建、扩、改”等有效途径, 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合理布局,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五) 深化升学制度改革, 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 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因此,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 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 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 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 使择校问题得到缓解。同时, 还要进一步推进学制改革, 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 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 从而为实现学校间生源质量均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六) 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是实现义务教育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决定了职业教育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训练场地和各种设备。目前我区的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办学设施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只有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职业教育内部结构调整, 扩大办学规模, 增加专业设置, 强化内涵发展, 突出特色, 打造精品专业, 才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连山经济及农村需要的职业教育。

上一篇:乡镇改革方案模本下一篇:2019高考作文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