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真实性

2024-04-10

新闻真实性(共6篇)

篇1: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础,随考的不多,但基本概念要熟练掌握哦!真题链接: 05年辨析题:

新闻报道不能只反映事物的现象,而必须体现事物的本质与主流,片面的偶然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的。

06年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的种类并分析其原因。09年简答:

如果新闻记者总是担心新闻失实而犯了诽谤罪,那他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新闻自由和监督政府权,甚至在恐惧中丢失自己的权利。

一、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含义

(一)含义(06简述、李P172)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具有两重含义的。

第一重含义:每个单篇的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就是要求单篇新闻报道做到准确。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所报道的具体事实要准确无误,五个“W”要完全真实可靠,不可虚构、捏造。其次,所涉及的概括事实也必须真实,能准确地、客观地反映被概括的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第二重含义:要求每个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连续不断地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即要求整个新闻报道做到全面的反映,能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这两种真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也不能混同。前者为狭义真实,即单篇报道的真实;后者为广义真实,即整个新闻报道达到的真实。每一个单篇报道都达到狭义真实是新闻报道在总体上达到广义真实的前提,没有狭义真实,就没有广义真实但是,所有的单篇报道都达到了狭义真实,并不等于就做到了广义真实。仅有事实准确还不够,因为它可能是片面的,而不能给人们展示整个社会的真实画面。广义真实要求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否则人们仍然有理由批评报道不真实。

(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1、“本质真实”论 ①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的新闻真实,不能只停留在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还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有人认为,“本质真实”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特色,只有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报道和分析事物才能做到真正的真实;

③有人认为,为了表现“本质真实”,应该在新闻报道中舍去假象、偶然性的事实,而用真像、必然性的事实。

分析:我们不赞成“本质真实”的观点,因为“本质真实”的主张不符合新闻工作的特点,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无益的。

第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迅速作出符合事实真象的报道,而不能等到对事实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清楚以后再去报道。对一个事物本质的揭示,是通过对一个事物多方面的现象加以研究、分析以后才能认识到的,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都不可能在一个事实发生以后立即通过对多方面现象的分析而揭示其本质;同样,对事物规律的揭示,也是在一个事物经历了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以后才能完成的,如果等到事物运动完成以后再去报道,那么,新闻就将成为历史了。因此,要求一篇新闻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则就是不真实的看法是不符合新闻工作的实际的。

第二,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只能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不是报道者所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第三,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并不取决于所报道的事实本身是真相还是假象。因为假象也是作为一种事实而存在的,新闻报道如实地报道了这种事实,就新闻报道来讲,它仍旧是真实的。如果我们硬是要要求每个报道者在每次新闻报道时都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随时去揭露假象,否则报道便是不真实的,那实际上是在取消新闻报道。至于以偶然性还是必然性的事实去作为衡量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则更不可取,不仅偶然性的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往往是具有极高新闻价值因而被大量报道的事实,如果说对这样的事实进行的报道是不真实的,更是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常识的。

第四,要求新闻报道做到“本质真实”,在实践中常为主观主义的新闻报道大开方便之门。尽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但因为“本质”是不可能用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它是人们认识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带有主观色彩,常常会被人作任意的解释,致使有人会把主观需要当作本质,把符合这种主观需要的看作是“本质真实”的。

第五,“本质真实”的提法本身也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事物只有现象才是具体可感的,而本质则是抽象的,对于本质的把握是通过对具体可感的现象加以归纳、演绎所得出的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只存在着正确与不正确、深刻与不深刻的区别,而不存在真实与不真实的问题。鉴于把“本质真实”作为衡量一篇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的主张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因此,有人又主张“本质真实”是对整个新闻报道的要求,而且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应该说,一个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的整个新闻报道不仅可能,而且应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只要它准确地报道每一个事件,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就会自然地被揭示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被完整地揭示出来。”被完整揭示出来的全部事实当然就包含着有关这种事实的本质认识。但是,不能把揭示事物的本质当作整个新闻报道的出发点,而应该看作是真实的新闻报道的自然结果,因为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而不是相反。应以十分明确的“准确”和“全面”的概念来作为衡量新闻报道真实与否的标准,以“准确”来衡量单篇新闻报道,以“全面”来衡量整个新闻报道。“宏观真实论”

2、“合理想象”论

合理想象是指记者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没有采访到的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将其作为事实来报道。

主张合理想象论的观点认为,记者不可能对事件和人物的细节都一一采访到,写稿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细节进行“合理”想象,并认为这种做法对新闻报道来说是合理的。

实际上,合理想象的观点是主张在新闻报道中可以用文学的虚构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新闻报道特定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是必须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的,而不允许以推测和想象为依据,尽管这种推测和想象从逻辑上是“合理”的。因此,“合理想象”论是违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的错误观点。

3、“有闻必录”

“有闻必录”是早期西方新闻学中一种关于真实性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只要听见某人讲过或见之于某种材料的事实或者情况,新闻传播媒介就可以加以报道,至于所报道事实的真实性,报道者可以不承担责任。

第二种:认为新闻传播媒介不应该以本身的利害关系和主观因素来取舍新闻,而应该尽可能将所得到的重要的新闻如实刊登出来。

分析:如果按照第一种表述的意思,所谓“有闻必录”表面上似乎是主张新闻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对真实性无严格要求,所以容易适得其反。如果按照第二种表述的意思,所谓“有闻必录”似乎主张抛开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立场甚至主观感受,完全按照新闻价值来报道新闻,事实上完全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

无论按照哪一种解释,对于“有闻必录”应该做出“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这种观点主张“录”必须有所“闻”,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新闻传播者利用这个口号作为揭露反动统治的掩护,发挥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主张“有”闻“必”录,否认了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事实的倾向性和选择性,采取对新闻的真实性不负责任的态度,成为虚假新闻的庇护所。因此,在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上不宜提倡。

补充事例:

2003年《青年参考》的一篇关于大学生卖淫问题的报道招致激烈批评。辩护者的主要理由是,该报道是真实的,因为报道以实地采访为依据,“8%-10%”的大学女生卖淫,“25%”的大学女生做三陪等情节更是一个口述实录。其报道是有来由的并非存在捏造,该报道就无可厚非。

辨析:记者是生活的记录者,记录是记者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但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或者权利重于义务,就会完全背离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自然法则。对记者来说,与记录的权利是相对应的义务就是判断。毕竟生活是复杂的,记者看到的、听到的往往也是复杂的,往往可能只是表象,甚至可能是假象。这就要求记者对他所要记录的各类现象进行判断,而不是有闻必录。如果把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等同于“有闻必录”,必然的归宿就是把严肃的新闻降低为流言蜚语,甚至降低为造谣诽谤。该报道的记者则是客观上用笔“谋杀”大学女生的集体名誉,使她们几乎每个人都背上了难以洗刷的嫌疑和耻辱---用一个未予证实、道听途说的“8%-10%”、“25%”。

另外,这名记者根本就没有隐匿权意识,为了证明自己的报道有依据,而将新闻线索提供者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和盘托出,使完全无辜的新闻线索提供者不得不承担完全没有必要承担的巨大风险。其轻诺寡信、惟我中心的实用心态,其对人的权利的模式、对人的命运的漠视,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诚然,新闻工作者必须固守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原则,但其尤其需要固守人道的原则。以人道关怀为最基本的判断尺度,对生活的记录才会是公正的,才能建筑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大厦。没有人道关怀,新闻真实、新闻自由必然要蜕变为一种绝对权力。先做人,再做记者。

(三)新闻报道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区别

新闻报道和文学都以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都要求作出真实的反映,但二者真实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首先,从反映方式上看,新闻报道是再现社会生活,因此,要求它准确、全面地把社会生活中的实情报道出来,它的报道必须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决不允许虚构和“合理想象”。而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表现。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是建立在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的。作家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通过对大量生活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创造出可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具体的艺术形象。

其次,从人们对二者真实的要求看,人们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可靠。这种要求是和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直接相关联的。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要了解环境变化,消除或者减少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并根据对环境变化的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新闻报道不可靠,则会增加人们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人们行为的失误。因此,人们是从实用的、直接的功利目的的角度来要求新闻报道的。而人们对文学的要求则是真实可信。

第三,从二者力求达到的真实的高度看,新闻报道要求达到的是生活的真实,只要它对生活的反映是准确、全面的,它所报道的是与生活的情景完全相符合的,它就达到了真实的要求。而文学则要求达到艺术的真实,它不必和生活中的情景完全相符。

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品质(李卓均P181)

人类社会新闻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论是人类初期的新闻活动,还是我们今天的新闻活动,都是为了了解环境的变化,以使人们能够在环境中有效的生活。不管人们对新闻如何定义,都无一例外地强调新闻或者新闻报道的基本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闻报道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以满足人们了解环境变化的需要,这是新闻活动的最主要任务和最根本的特点,也是新闻活动,乃至新闻事业所以产生、发展的基础。新闻报道如果不能真实地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便无法使人真实地了解环境,而不了解环境,人们就无法在环境中有效地生存,这样,新闻报道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真实地进行报道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基础,新闻报道的其它诸种功能和作用,如引导舆论的作用,宣传教育的作用,知识和娱乐的作用,等等,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二)新闻传播事业必须真实的原因(蔡156)

首先,从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来看,新闻是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有关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在事实和新闻之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本源的东西,是起决定作用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事实的反映。因此,新闻必须真实地报道客观事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其次,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是主动的、不断深入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不仅要真实地反映实际,而且要能动地指导实际;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方面,而且要反映事物的总体;不仅要反映此事物,还有反映其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使得事实与新闻之间出现了复杂的联系,也使得新闻真实性问题呈现出多种层面。

再次,从新闻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来看,受众了解和接受新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外界的新情况,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新闻传播事业的优势在于能够大量地、迅速地、及时地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各个方面的需求。如果新闻传播的是虚假信息,必然会失去对媒介的信任,媒介的公信力下降。

(三)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李良荣P230)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

1、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党走。

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党和人民心连心。

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是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三、新闻真实是相对的

(一)新闻真实受到各种自然制约(陈力丹P64)

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传媒并非人们所说的,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新闻报道不是太阳,不可能普照大地,把一切都照亮,让人们把一切都看清;它只可能成为探照灯,照亮世界的最新变化和人们最关心的事情。)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传媒报道的新闻只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些事实因为被媒体关注而得到放大,另一些事实则因为没有被媒体关注而销声匿迹。“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不等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例如,各类盛大的体育赛事的报道。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显然,在所有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真实具有共同的特点: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例如,某空难的报道,细节上一开始的死亡人数和事故原因都只是估计,与后来的真正的结果有所处入,然而,几乎没有人会指责这样的报道“失实”。

3、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前面是从传媒和具体报道者的角度来说的,此条从接受者角度来看新闻真实。

我们生活中有一句话“信不信由你”,真实的效果是通过传受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的,传受双方彼此信任,受方就会认为是真实的,否则相反。在新闻报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的观点跟我的对立,你报道的事实我总会认为不够真实。或媒介本身的公信力不高,受众对其报道的新闻也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太可信。例如,2003年4月1日,网络媒体首先报道了张国荣自杀一事,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怀疑它的真实性。

4、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作为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新闻真实受一定文化、价值观、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作为主导信息系统运行的传媒,其本身处于特定的社会大系统内,必然会受其他系统的影响。1958年的“浮夸风”。在新闻实践中,这是一种由特定的制度性指导思想带来的体制性失实,反映了新闻真实在价值判断上的相对性。同时,新闻传播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在无限事实和有限梁道的矛盾中,选择是一种必然。要选择,就要有一定的标准,而标准的形成是历史的、文化的、利益等的诸因素交杂的产物。

5、传播符合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二)新闻真实性原则与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是由传播者来构建的,同时传播活动是双向的,它是以受众为存在的基本前提,所以拟态环境也需要受众的解读。传者一方面要考虑选择什么事件作为新闻报道,另一方面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什么时间报道,这直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更关系到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若受众对拟态环境的解读和自然环境最大程度的相似,则认为此新闻具有“真实性”;若与自然环境有较大偏差,则对真实性产生怀疑。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

新闻真实是相对的,非纯客观的。真实性常常受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因记者的阅历、文化素质、思维方式等而使信息得到不同取舍和解读,使其与客观真实有所出入,这赋予了新闻一定的内涵和精神,因此实际中,新闻真实不仅取决于事件真实存在与否,也取决于传播方法,即对拟态环境的构建。

四、新闻失实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蔡162)(06论述;联系看“新闻道德”)

(一)新闻失实的表现

新闻失实,又叫假新闻,从广义上说是指新闻传播者和新闻传播媒介由于不能正确的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而造成的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虚假反映。从狭义上说,是指某一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

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种类型。所谓故意失实,是指由于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品质低劣,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凭空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这是新闻失实中影响最为恶劣、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所谓非故意事实,是指由于新闻工作者作风马虎、知识水平不高或工作经验不足(新闻和文学的区别)而造成的虚假新闻。

新闻失实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六种情况: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其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其人,但出于需要而往往拔高或贬低。例如,对先进人物的报道,批评报道中写的坏人坏事。

3、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把过去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相混淆,或者把众人的事实和某个人的事实相混淆,把彼人和此人的事实相混淆。

4、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5、不懂装懂,因果不符。

6、装神弄鬼,自欺欺人。

(二)新闻失实的原因

造成报道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并不仅仅在于新闻工作者的观念、素质、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有着深刻的社会的、政治的原因。

1、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上的错误,会导致大面积、长时间的失实。体制失实。

由于我们的新闻事业是作为党的喉舌的,它必须无条件地不仅在思想路线上服从党的领导,而且在组织上也要绝对保证服从党的领导。党的是关键。若党的正确可引导、监督新闻事业进行真实的报道,但错误就相应的有失实报道。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是1958年的浮夸和“文革”中的造谣。

2、党风不正,个别领导人利益新闻报道为自己谋利。

3、有些新闻单位违背职业道德,不讲社会责任经济效益高于社会效益。

4、新闻工作者思想上存在着某些错误的认识。其一,认为凡是新闻都是宣传。

其二,思想方法上有片面性。一方面使我们看问题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能证明自己观点的那个方面,而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事物的全部,造成报道失实;另一方面,片面性也导致看问题的绝对化而造成失实。

其三,搞合理想象。

5、新闻工作制度和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在许多新闻单位里,都以稿件的采用数作为评定奖金、提升工资和职称的主要衡量标准,这就很容易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滋生“上稿第一”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使得一些人只求上稿,而不惜弄虚作假。加之新闻单位审查制度又不严格。

(三)新闻失实的对策

对这种顽症,我们要从法律规范、工作制度、思想教育、舆论监督诸方面实施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方有可能得以彻底根治。

首先,建立和健全保证新闻报道真实的法律规范,以保护坚持真理、坚持真实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对造成新闻报道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要处以重罚,必要时要予以法律制裁。对提供假材料、假报道的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其次,新闻单位应加强工作责任制,对可能造成失实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凡有失实报道,均应毫不掩饰地在原版、原位臵及时更正,并真实说明失实的原因,诚恳地作出自我批评。

再次,新闻工作者应严格遵守新闻工作职业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第四,加强社会舆论对新闻机构的监督,毫不留情地揭露从事不真实报道的新闻机构,使之处于广泛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

第五,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保证新闻事业能够按照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大胆负责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变对新闻报道“一次完成”的老观念,提倡多采用连续报道、多方位的报道、不加评论的客观报道,通过新闻机构的有机运动,把全部事实完整地揭示出来。

各个新闻机构应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还要加强新闻机构自身的横向监督,开展报道真实新闻、善尽社会责任的良性竞争。

更多武大新传考研资料请关注 “武大新闻传播爱好者”

篇2:新闻真实性

所有体制之下的新闻工作,都要求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这个原则很简单,基本底线,但却是在实践中最容易出问题的。

1、新闻要真实基本要求是什么。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前面讨论过新闻选择、把关是由人、传者来做的,他的特点:社会的人组织的人,都有不同的认识理解价值取向,但都会强调自己的新闻是唯一真实的。

复杂性体现在:一是新闻真实要看所报道的事件与其它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要从事实的全部去选择报道内容,而不是主题先行,带着固定的观点到现实中找符合自己需要的例子。这是我们现在一些记者、媒体最习惯做的事情。找符合自己观点的事例,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同时找到完全相左的事实。房地产发展,住房条件改善与否。单独地孤立地看人看事的话,带着主题去选 择事实,找***一心为民的例子,肯定能找到,同样,找严重违纪的例子也不会少。必须把一件事放在其发生的具体环境中,了解这件事与相关的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即使一时无法完全掌握,也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否则极可能失真、失实。

这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或单个真实与整体真实之别。每篇新闻真实,连续不断的报道共同反映出的某一事件某一时期社会的真实状态。大家能看得出,宏观真实或整体真实不容易:不能瞒报漏报,正面负面要平衡等,有难度。

真实性原则体现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再一个还有真实与真相。与上面刚讲的相关,真相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可是真相隐蔽在事件背后,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报道真实的新闻要素经得起核实的新闻不容易,揭示事情的真相更难,有许多事件需要经过艰苦漫长的调查才能揭示真相,水门事件两位记者历时三年揭示出来。有许多事 件最终真相成谜。“离我们最近的是真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正因为如此,记者更要努力再努力。真相是更高级别的真实,就如客观性一样,是一个目标,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向其无限靠近。

柴静问易中天:于丹所讲的孔子是真实的孔子吗?

易中天反问柴静:新闻要讲真实,你说什么是真实?

柴静回答:真实是无底洞那个底。王辉:《瞬间与无限:新闻的两种理解方式》(《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3期。)他认为,“在新闻采写中,记者经由主观努力,能够获取许多瞬间局部状态的确凿事实,但对那种包括全部无阻可能性的总体确凿情形,尽管它的确存在着却永远无法得到。因此,既可以从新闻生产角度,理解瞬间的确凿真实,也可以从文化反思角度,看到符号呈现方式外的多种信息,追寻无限的真实。建议保持开明的真实观,认识到在通往真实的路上,必然有诸多不同的历史文化因素、现实政治因素的渗入,不必一律从理想境界 来横加指责。因为同一确凿事实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广开言路才能达到真实。”

2、新闻失实的表现是什么。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先进典型报道中,总觉得不像,天使化,艺术照。)。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对某工厂报道,利润如何,安置下岗工人多少,但重要的事实,这家工厂对当造成严重污染,对农田,对当地居民健康。没有任何反映。)因果不符(成就报道经常因此失实:是走转改的功劳,是三个代表的功劳,是三项学习的功劳,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结果。)

原因:新闻失实有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之别:纸陷包子。有偿新闻。业务能力不过关,采访不细,获得的原始材料是不真实的。选择时注意新闻源(三种途径)。编辑把关不严,没认真核对等等。

“毛阿敏八成不来”请同学讨论。如何避免。

三八博客门事件 讨论事实选择的框架、偏向、有色眼镜。

2008年?三月八日那天,两个很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的“按摩乳”和中国博客圈中的著名娱乐记者袁蕾的“奶猪”,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 上述所指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实只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两位男性博客作者用这种另类方式“庆祝”一下这一节日。不曾想,一位路透社记者却把这本来极富幽默色彩的事情和中国正在紧张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位记者获悉此事后,随即便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报道: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于是,西方各大新闻媒体如BBC、“美国之音”等,也都一窝蜂地跟进报道。这次西方媒体摆了一个大乌龙。

技术手段上来讲,摄像图片越来越容易 造假。同样在伊拉克战争中,服务于《洛杉矶时报》,一位有着二十几年从业经验的摄像记者布莱恩·沃尔斯基因图片造假被开除。他为了“使照片更为生动”,将一张英国士兵的照片和一张伊拉克巴士拉市外平民人群的照片合并后作了处理,伪造出一张英国士兵用步枪指向平民的照片,这样不仅使他自己被报社解职,名誉扫地,也使报社名声受损。

有同学认为无关紧要,适当的修饰是必要的。

2011年1月21日至22日,“维护新闻真实性 增强媒体公信力”高峰论坛暨“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周年研讨会在上海举行。2011年5月,见证《新闻记者》编辑部开展新闻打假十年心路历程的《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假十年实录》一书问世。此书汇集了《新闻记者》从2001年至2010年“十大假新闻”原文,以及每年评选之后的各种反应;并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资深教授童兵领衔的学者对《新闻记者》“十大假新闻”的十年评选做出分析报告,从理论 上学术上做出梳理概括;还从历史与现实的纵横交错中对虚假新闻的“前世今生”做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在理论上对新闻真实性原则做了全面阐述。海量的假新闻。“示众”“标杆” 效应。

还有一种更隐蔽,更容易被忽视、被原谅的造假。

需要警惕合理想象。是指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真实来报道。用想象来写作是文学创作方法,不能用在新闻上,否则新闻就完全可以凭主观想象来写了,哪还有真实性可言?

案例黄继光的通讯1953年,其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新闻界大讨论,无法采访到,最后共识。

为救家里一头猪,夫妻命丧沼气池 时报贵阳消息:据《贵州都市报》报道,一对夫妇为了救掉落在沼气池中的猪,结果双双被淹死在沼气池中。这是6月7日上午发生在贵州天柱县凤城镇八甲村的惨剧。

据介绍,7日9时许,天柱县八甲村杨某家的一头猪掉入了沼气池中,杨某见状搬来梯子欲下池救援,不料,梯子被折断,杨某掉入深达2米左右的沼气池中。情急中,杨某紧急呼救,妻子闻讯赶来,伸手奋力拉住杨某,但此举不但救不了杨某,反而把她也搭了进去了。夫妻俩一边奋力自救,一边朝池外呼救,但是无济于事。

9日10时许,有村民到杨某家办事,发现他们家的门开着,关在圈里的猪饿得嗷嗷直叫,该村民觉得奇怪,四处寻找,最后发现杨某夫妇被淹死在了沼气池中。

陈力丹在课堂上举过一个例子:

郑板桥十岁时,有一天和私塾先生出去玩,在一河边看到一少女尸体仰面朝天,头发散乱,在漩涡中打转。老师随口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然后叹道可怜可怜。郑说不对,您怎么知道正好十六呢?又怎么知道是风 吹落下去的呢?您又是在哪里看到她的三魂七魄的呢?应该这样: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关于西方媒体新闻传播实践中新闻自由、真实性原则、新闻侵权等关涉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我国民众习惯性赞美,国内媒体习惯性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

西方新闻传播业界遭受的信任危机,早有19世纪末的黄色新闻潮,后有不同阶段层出不穷的假新闻,如美伊战争期间《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尔“拯救女兵林奇系列报道”造假,近有2011年《世界新闻报》窃听门、201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因性丑闻、失实报道再陷危机。

我们习惯把揭露出来的这些传媒界的坏事当作西方新闻自由虚伪的证据,(人民网2011年8月3日《从“窃听门”看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性》)。确实,自由公平正义会让位于政治诉求、市场规律,但同样 大家能够看到的是一次次陷入危机,却总是能够通过稳妥地处理危机事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闻道德自律体系。美国新闻界在批评黄色新闻潮中,确立“客观报道原则”“社会责任论”,实践中设有新闻公平人制度(媒体聘请道德监察员)、也有类似欧洲的新闻评议会。这些坏事往往是同行或行业自律组织、媒体自身揭发出来的,(窃听门由《卫报》首先揭发)勇于正视错误,自我修复能力较强:2003年5月11日,《纽约时报》在当日头版发表长达7000多字的内部调查报告,承认刚离职的“名记”布莱尔在过去7个月里,数十次领先并抄袭新闻。随后报纸执行主编雷恩斯和编辑主任博伊德辞职,半年后,该报聘请了首位新闻公平人。

而且有坚定的信念:制度不存在根本问题,具体行为、方式需要规范。还有一个与真实性原则有关的现象需要注意:

媒体策划的活动、事件、议程。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的客观功能。理论最早提出的传媒工作环境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特定区域内,不同传媒、不同记者、编辑会根据自己对事实的选择标准采写和编排新闻,其中总会有一些是大家不约而同认为重要的,报道的时候被安排在报纸的首要位置或广电新闻节目的前几条,那么结果就是在一段具体的时间内,通过统计可以列出若干传媒共同认可的排名前几位的新闻即议程。这一结果是新闻自由条件下多数传媒和传媒人不约而同选择和相对共同关注的综合结果。对于个体传媒人、媒体,在选择、报道新闻时不可避免会有主观因素,但就某特定区域、某特定时间段内众多传媒报道带来的传媒议程的排序而言,则是每家媒体或每个传媒人都很难直接控制的客观传播效果。

媒体主动设置议程?

篇3:“有偿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一、关于“有偿新闻”

(一) “有偿新闻”的含义

有偿新闻是指一些企业、单位或者是个人为了给自己做宣传而想方设法在一些电视、网络媒体上上镜头, 报纸、杂志上面占版面, 看似是新闻报道, 实际上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 用来提高自己企业或单位的知名度, 因而给予媒体从业人员以物质报酬的一种违法行为。概括的说“有偿新闻”就是一种“权”与“钱”的交易, 是一种腐败行为。

(二) “有偿新闻”的产生

由于媒体从业人员自我约束力不强、职业道德沦丧、对金钱的错误态度以及我国新闻行业内部的不规范操作、相关新闻法律条文的不具备, 导致“有偿新闻”的产生。“有偿新闻”是一种行业内明目张胆存在的潜规则, 就算有些部门有所作为, 也因为无法可依、无理可寻, 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从而使某些人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肆无忌惮。

(三)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

1. 接受劳务费、误餐费等形式的红包、礼金、有价证券、交通卡、超市购物卡等。

2. 媒体从业人员以帮助宣传为诱饵, 要求一些企业进行赞助, 最为常见的是登广告。

3. 以曝光某些内容为要挟, 迫使对方提供钱、物等好处。

4. 参加被采访单位、个人安排的聚餐、外出旅游等娱乐活动。

5. 向被采访单位提出为自己的家人提供便利条件, 比如介绍工作等。

6. 到被采访单位要求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票据。

7. 参加企业、单位或个人举办的新闻发布会的时候, 收受其给予的金钱、优盘、购物卡等礼物。

二、“有偿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2003年9月15日, 新华社披露了在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发生的特大金矿爆炸事故中, 前去采访的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等媒体的11名记者收取涉案非法矿主现金、金元宝等财物的严重经济违纪行为。消息播出, 社会上一片哗然, 因为一直以来, 大众眼中记者的形象是光辉的, 灾难现场、战争前线都有记者的身影, 许许多多的“黑幕”、贪污腐败现象也都由记者首先揭露出来。这次揭露山西繁峙旷难真相的是记者, 可是参与隐瞒旷难真相的也有记者。陷入这样的丑闻中, 受到损害最大的并不是受众, 而是媒体, 是整个新闻界。

现如今, 社会上几乎存在着一个大家所默认的潜规则, 一些公司、企业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一般都会准备红包, 里面放的是现金, 或是其它相应价格的物品, 记者到了签一下到就会发一个红包。拿了红包之后, 在发新闻稿的时候就不好意思写他们不好的地方, 总是挑好的方面写。因此, 笔者认为, 只要在新闻工作中牵涉到金钱关系, 就势必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三、“有偿新闻”的危害

(一) 媒体丧失公信力, 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在当今社会, “有偿新闻”就如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会让受众对媒体失去信任。而一旦媒体丧失公信力, 他们所发布的信息将不再被受众认可, 在社会上无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因为受众已经将他们列入不可信名单, 就算是真人真事, 受众也会认为是假的、骗人的而将其视而不见, 如此这样, 媒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二) 记者腐败堕落, 甚至沦为罪犯

“有偿新闻”由于牵涉金钱、利益的关系, 不仅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也会影响记者的身家清白。记者一旦参与“有偿新闻”就是一种道德上的堕落, 一种腐败的行为, 严重的话更是一种犯罪, 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

(三) 败坏社会风气, 对下一代产生恶劣影响

新闻报道一直以来在受众的眼中都是真实的, 媒体在受众心目中也是一个专业而严肃的机构, 大多数人对新闻行业、新闻工作者都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如果媒体也变得腐败风气盛行, 那么会使很大一批人有样学样。所以, 媒体的风气不正, 可能会导致我们整个社会风气不正, 尤其对下一代产生恶劣影响。

四、禁止“有偿新闻”的措施

(一)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道德不同于法律, 它没有强制性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约束与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而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除了有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外, 还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也就是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虽然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 在学校期间都学过什么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但是我国许多新闻工作者并是新闻专业毕业的, 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了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是什么, 所以新闻单位在录用员工时有必要对他们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明确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 因为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

此外, 新闻单位应该定期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法制教育, 让他们明白怎样算是参与“有偿新闻”、怎样算是走到这个边缘、怎样算是犯法。因为有许多记者都是糊里糊涂的, 连自己已经犯了错误都不知道, 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法制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在法律层面上加强治理

篇4:新闻伦理下的新闻真实性

关键词 新闻真实性 新闻伦理道德 整体真实

就像陈力丹说得那样,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不容商量的,它已经成为所有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从业准则。然而,在追求新闻真实的过程中,新闻界却出现了着这样一种现象:记者假借新闻真实肆意践踏新闻伦理道德。

如何在遵循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做到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浮光掠影”的工作特点使得记者很难做到两全,事实上,近几年也出现了很多不顾伦理道德,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新闻真实成为记者违背伦理道德的借口。

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新闻媒体为社会提供新闻资讯,并反映、引导社会意识。一方面,媒体将事实的真相客观的公布给民众,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使得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另一方面,新闻绝大部分又是关于“人”的报道,必然要考虑新闻当事人的情感接受,因此,新闻媒体的伦理价值要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一致,而不是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冲突或违背。新闻从业者如何处理新闻真实和新闻伦理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完全尊重事实的新闻就是好新闻?本文就是结合一部分新闻报道来论述这一问题,以期能够找到新闻真实和新闻伦理的平衡点。

新闻真实性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世界各国媒体从业人员,都以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作为新闻道德规范的核心和基础。如何在新闻真实性层面中贯彻新闻伦理的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消息源的真实。新闻信息是否真实,取决于消息提供人提供的消息是否真实,假如消息源不真实,则会造成虚假消息。

采访手段的真实。《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四条规定:“只用公开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正当合法地获取新闻,是新闻媒体之间,新闻工作者之间公平竞争的采访行为准则。

消息内容的真实。我们所见到的新闻消息是经过记者编辑选择的。它只是每时每刻变化着的世界中极其有限的事件,只是选中的事件中的部分事实,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后面要探讨的新闻真实的相对性。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最基本伦理要求,也是新闻伦理的根基。但是否可以就此把对新闻真实的追求等同于最高新闻伦理准则呢?记者是否就可以在新闻真实性的大旗下为所欲为呢?显然仅仅这样来理解真实性原则又是不够的,严格地说,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真实性原则并不是一般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求真原则”,它不仅仅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还必须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

事实表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它必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新闻传播活动中伦理不仅仅就是事实的真与假的问题,它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上的东西:第一层面就是事实层面,本质上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也就是事实的真与假的问题,它是一切新闻伦理的事实基础;第二个层面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就是某种新闻行为在价值上的“应该”与“不应该”的问题,某种新闻行为是否符合基本社会伦理准则的问题,二者合二为一,相辅相成。

如何走出新闻真实性的伦理困境?这不仅仅有赖于新闻从业人员对静态新闻伦理价值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有赖于新闻传媒人在动态新闻实践过程中不发生与基本伦理价值偏离的现象,而后者处于实践层面上尤其重要。因此,唯一的方法是我们要确保新闻传媒伦理价值在其运行环节中得以充分渗透,以促使新闻真实性与伦理价值得以实现。

作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一种意识形态,新闻在遵循自己真实性的前提下,更要符合基本的社会伦理,体现一种人性关怀。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新闻伦理实践。新闻工作虽然建立了某些原则,但是在新闻行为中却不可避免有其矛盾和冲突之处。李普曼曾言:“想要以现存的文献资料作基础,来建构道德规范,就好像把不断变化的事物看成静止不动,然后再来尝试理解在做的事情。”他们试图以一组固定的概念,来掌握变化万端的社会状况中的本质,这根本是办不到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从业者不变的信条,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实现其一系列社会功能的前提。

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伦理监督。公众的伦理监督,是指受众对新闻传媒传播活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依据传媒的基础伦理价值作出道德评价和判断。这是新闻传媒的基础伦理价值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公众用社会文化和道德对传媒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形成社会舆论,迫使传媒遵守其道德规范的制约。如果没有公众对传媒行为的监督,则传媒的价值、传媒的功能都难以实现,传媒的伦理目的也不可能达到。公众对媒体的伦理监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传媒传播环境。

新闻真实不仅包括基本事实的真实,即细节的真实,同时也包括整体的真实,即报道的事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谈谈发生新闻失实的几个环节[J].新闻三昧,1999(9).

[2]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甘险峰.中国报纸版面[J].编辑之友. 2009(1):66-69.

[4]赵永枝.强势艺术与报纸版面的吸引力[J].采写编,1997(6):45-46.

篇5: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新闻所报道的对象――事实所决定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真实性与真实感相背离的情况,新闻作品的真实性与真实患并不总是统一的`.要弄清二者的关系,还需从明确概念入手,对真实感与真实性做一番辨析.本文将通过事例和概念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一些粗浅的讨论和分析,从而能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作 者:段海倩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450044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3) 分类号:G239.296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   新闻报道   媒体  

篇6: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一)确有其事

(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四)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二)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二、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新闻写作的谋篇布局,即消息或通讯的结构设计、段落安排,实际上体现着写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此时此刻,要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这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均属想当然,无可非议地在严禁之列。

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一)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二)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三)要注意核对数字。

五、描写要有分寸感

我国新闻界最常见的是滥用溢美之辞,描写时夸大、渲染、拔高。新闻描写是否恰如其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记者的态度,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如果带着个人的好恶,就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有关的事实。

六、要注明新闻来源

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

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上一篇:灵武回中2011年团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二作文那些年的我们